目的: 掌握砍伐后森林的恢复进程,为制定大熊猫栖息地修复措施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以马边大风顶保护区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为基础,使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法,移动窗口法分析该保护区森林砍伐前后40年间森林覆盖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野外实地样方调查评价保护区林地的破碎化和连通性。结果: 1) 保护区内的森林遭到严重砍伐,森林面积从295 km2降至230 km2,之后逐步恢复到274 km2并于近年达到277 km2,森林面积逐渐接近砍伐前水平,恢复速率也随之下降,且小规模偷伐盗伐仍在影响森林恢复。2) 保护区内被严重砍伐的区域较为集中,主要分布于丝厂拉达-觉罗豁防火公路沿线区域,以及永红管护区西南部与马拟管护点北方区域,导致保护区高连通性林地被阻隔分为3个区域。3) 丝厂拉达-觉罗豁防火公路沿线区域遭受砍伐最严重,该区域具有代表性,区域内的前期修复结果并未达到大熊猫适宜栖息地要求,仍需改进,宜试行森林恢复与保护实验。结论: 保护区内森林破碎化严重,各区块间存在分隔,对照大熊猫原始生境进行栖息地修复,建立大熊猫生境廊道并加强管控是必要且亟需的措施。
目的: 探究3种丁香属植物花粉形态特征和花粉离体萌发方法,比较不同贮藏温度对花粉寿命的影响,明确3种丁香属植物的繁育方式,为丁香属的杂交育种提供参考。方法: 以紫丁香、白丁香和花叶丁香为试验材料,使用扫描电镜观察花粉形态,利用离体培养法测定花粉适宜的离体萌发培养条件,比较不同贮藏温度对花粉活力的影响,采用血球计数器法统计花粉/胚珠比(P/O),通过花性状检测估算杂交指数(OCI)。结果: 3种丁香属植物花粉均为中等大小,长球形,三萌发沟,具清晰的网状雕纹;极赤比(P/E)在1.45~1.83之间,体积指数在28.24~38.82之间。培养基中蔗糖、硼酸、CaCl2、GA3和6-BA质量浓度对花粉离体萌发均有影响。3种丁香属植物花粉萌发的适宜培养基:紫丁香为15 g·L−1蔗糖+50 mg·L−1硼酸+50 mg·L氯化钙+25 mg·L−16-BA,白丁香和花叶丁香为15 g·L−1蔗糖+50 mg·L硼酸+50 mg·L−1氯化钙+50 mg·L−1GA3。结论: 根据孢粉NPC系统分类,3种丁香属植物花粉均属于N3P4C5型,花粉体积、P/E、网纹纹饰可用于3种丁香属植物种间鉴别。室温下丁香花粉寿命为14天左右,–80 ℃下丁香花粉可持续保持较高活力。P/O统计结果显示3种丁香属植物的繁育系统属于异交型,OCI估算结果则认为其繁育系统为部分自交亲和的虫媒异交型。
目的: 通过溲疏属植物叶片诱导不定芽,建立完整的组织培养体系,为构建溲疏属植物遗传转化体系和分子育种提供参考,也为从头驯化野生溲疏属植物种质资源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 以2种陕西秦岭常见野生溲疏属植物(小花溲疏和钩齿溲疏)的带叶茎段作为外植体,通过初代培养、继代培养和生根培养建立其快速繁殖体系,再利用培养植株的叶片诱导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的方式建立其叶片诱导不定芽体系。结果: 外植体最佳消毒方式为75%乙醇表面消毒10 s,0.1%升汞表面消毒3 min,其成活率为100%,污染率为0。小花溲疏丛生芽增殖最佳的培养基配方为MS + 2 mg?L?1 6-BA,其增殖系数为2.8。钩齿溲疏丛生芽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 + 5 mg?L?1 6-BA,其增殖系数为4.53。生根培养最佳的培养基配比为1/2 MS + 0.8 mg?L?1 IBA,其小花溲疏的生根系数为1.74,钩齿溲疏的生根系数为7.86。选择30天生根苗从上至下第2~4节叶片作为诱导愈伤组织的外植体材料。小花溲疏叶片诱导愈伤组织最佳的培养基配比为WPM + 1 mg?L?1 2,4-D,其诱导率为63%,钩齿溲疏叶片诱导愈伤组织最佳的培养基配比为WPM + 0.1 mg?L?1 2,4-D,其诱导率为70%。结论: 以小花溲疏和钩齿溲疏的叶片作为外植体,成功建立了诱导不定芽形成和植株再生体系。小花溲疏叶片不定芽分化最佳的培养基配比为MS + 2 mg?L?1 6-BA + 0.3 mg?L?1 IBA,钩齿溲疏叶片不定芽分化最佳的培养基配比为MS + 5 mg?L?1 6-BA + 0.05 mg?L?1 NAA。
目的: 探讨二代生物复合酶对桐木的漂白效果和影响规律,为桐木脱色和生物学改良及桐木制浆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 以兰考泡桐为试验材料,采用纤维素二代生物复合酶CTEC2进行预处理,控制预处理时间(60、75、90和105 min)、温度(30、50和70 ℃)和pH(3、5和7)等因素,分析预处理前后样品色差、化学组分等变化;利用TGA/DSC3型热重同步分析仪探究泡桐木材热降解性能;使用电镜扫描(SEM)观察预处理前后样品纤维微观形态变化;通过X射线衍射测定预处理泡桐木材结晶度,分析不同预处理条件对样品结晶的影响。结果: 1) 颜色测定表明,在温度50 ℃、pH为7的条件下, CTEC2预处理105 min泡桐木材漂白脱色效果最好,亮度和白度均有所提高,且随着预处理时间延长,漂白效果更好;2) 组分测定表明,在温度50 ℃、pH为7的条件下,CTEC2预处理泡桐木材效果最好,纤维素相对含量增加10.76%、半纤维素含量减少11.13%、酸溶木质素含量减少3.05%、酸不溶木质素含量减少4.22%、抽提物含量减少1.15%;3) 从TGA曲线可知,经预处理的泡桐木材最大质量损失速率对应的温度有所增加,热稳定性有所上升;从SEM图像可知,预处理可有效破坏木质纤维素结构;从XRD可知,经预处理的泡桐木材纤维素结晶度有所提高。结论: 纤维素二代生物复合酶CTEC2可使泡桐木材主要化学组分发生变化,降低木质素、半纤维素和抽提物等含量,从而达到漂白脱色效果。泡桐木材漂白预处理的最佳条件为温度50 ℃、pH 7、预处理时间105 min。
目的: 揭示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林各林层(包括全林和各亚层)林木高径比分布规律,为中亚热带人工阔叶林、半天然林和天然阔叶林可持续经营提供阔叶林木高径比方面的典型参照。方法: 以建瓯万木林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在研究区内5个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中分别设置50 m×50 m样地,计算典型林分各林层林木高径比平均值和标准差分析其随亚层的变化情况,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各亚层之间(包括第Ⅰ亚层、第Ⅱ亚层和第Ⅲ亚层间以及受光层和非受光层间)林木高径比平均值的差异显著性,利用偏度和峰度描述各林层林木高径比分布的偏离程度和离散程度,选择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函数对各样地各林层林木高径比分布进行拟合,并采用χ2检验法检验拟合效果。结果: 综合5块样地林木高径比平均值,全林为103.1,各亚层平均值随亚层高度升高而减小,排序为第Ⅲ亚层(112.7)>第Ⅱ亚层(89.0)>第Ⅰ亚层(66.9)以及非受光层(112.7)>受光层(78.3);除4号样地第Ⅱ亚层与第Ⅲ亚层间林木高径比平均值为显著差异外,其他样地内各亚层间林木高径比平均值均为极显著差异。偏度结果表明,各林层林木高径比分布为右偏。峰度结果表明,全林、第Ⅰ亚层林木高径比分布相对较为分散;第Ⅱ亚层、第Ⅲ亚层、受光层林木高径比分布相对较为集中。运用正态分布函数拟合各林层林木高径比分布,其结果均通过卡方检验;而运用Weibull分布函数拟合较多未通过卡方检验。结论: 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各亚层林木高径比平均值间均有极显著差异,且各亚层林木高径比平均值随亚层高度升高而减小;各林层林木高径比分布均为右偏,全林与第Ⅰ亚层林木高径比分布相对较为分散,第Ⅱ亚层与第Ⅲ亚层以及受光层林木高径比分布相对较为集中;正态分布函数对各林层林木高径比分布拟合效果较好,Weibull分布函数拟合效果不理想;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林木高径比分布与直径分布不同,全林和第Ⅲ亚层林木高径比呈正态分布,而全林和第Ⅲ亚层直径呈反J形分布。本研究所体现的各林层林木高径比平均值和各林层林木高径比分布属于理想结构森林的林木高径比特征。
目的: 了解非保护地类型的青海省中部布尔汗布达山区域部分鸟兽的物种多样性现状,为进一步研究高原物种分布、制定野生动物保护和资源管理计划等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7年5―10月、2019年3―5月,在布尔汗布达山海拔3 000~4 500 m范围内,共布设23个红外相机位点。结果: 累计相机日4 703个,有效独立照片共计2 868张,识别出22种兽类、25种鸟类,其中兽类分属5目10科,鸟类分属5目12科,另有家养动物4种。相对多度指数RAI前4种对兽类依次为岩羊(6.44)、喜马拉雅旱獭(5.12)、高原兔(2.59)、藏狐(2.17);对鸟类依次为藏雪鸡(4.72)、赭红尾鸲(3.36)、大石鸡(3.15)、红腹红尾鸲(2.59)。中国特有种对兽类有白唇鹿、马鹿、藏原羚3种;对鸟类有地山雀、大石鸡2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种;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列为濒危6种、易危2种、近危12种。结论: 红外相机的调查结果初步反映了当前青海省中部高原山地鸟兽资源状况,为进一步在非保护地类型的高原传统牧业地区开展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牧区管理和人兽冲突等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
目的: 阐明生物多样性、胸径结构和地形因子对针阔混交林生物量稳定性的相对影响,明确不同空间尺度下生物量稳定性的主要驱动因素。方法: 在吉林蛟河两个大型固定样地的基础上,通过随机抽取20 m×20 m、40 m×40 m和60 m×60 m样方的方式,定量分析不同空间尺度的影响。利用广义可加模型构建了三类嵌套模型:稳定性~生物多样性+胸径结构(模型1)、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地形因子(模型2)、稳定性~生物多样性+胸径结构+地形因子(模型3),并与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模型0)进行比较,通过赤池信息量准则变化量(△AIC)、贝叶斯信息量准则变化量(△BIC)、调整后的决定系数变化量(△Radj2)和偏差解释率变化量(△DE)评价不同解释因子的相对贡献大小。结果: 广义可加模型分析显示,在20 m×20 m、40 m×40 m、60 m×60 m三个尺度上,生物多样性对生物量稳定性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15.18%、12.66%和47.64%,胸径结构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11.30%、72.38%和23.48%,地形因子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73.52%、14.96%和28.88%;生物多样性和胸径结构两类变量仅在60 m×60 m尺度上与生物量稳定性显著相关(P<0.05),其中物种丰富度和Faith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与生物量稳定性间显著负相关,胸径最大值和林分密度与生物量稳定性间显著正相关,胸径变异系数与生物量稳定性间显著负相关;在地形因子指标中,坡向在20 m×20 m尺度上与生物量稳定性显著相关,海拔和坡度在60 m×60 m尺度上与生物量稳定性显著相关;上述解释变量对生物量稳定性的偏差解释百分比随尺度增大而增大;蓄积量稳定性与生物量稳定性的驱动因子基本一致。结论: 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地形因子、胸径结构、生物多样性对生物量稳定性的相对影响大小不同,具有显著的尺度效应;在20 m×20 m尺度上地形因子对生物量稳定性起主要影响作用,在40 m×40 m尺度上胸径结构对生物量稳定性起主要影响作用,在60 m×60 m尺度上生物多样性对生物量稳定性起主要影响作用;研究结果可为东北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 研究水杉、枫香、构树、毛白杨、木瓜、鹅掌楸、白蜡等7种非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寄主植物叶片挥发物对其成虫具有显著引诱作用而未成为其寄主的原因,为配置非寄主植物或利用非寄主植物提取物防控悬铃木方翅网蝽提供依据。方法: 研磨、过滤获取这7种非寄主植物叶片的粗提物,以粗提物饲喂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测定对其存活的影响。以粗提物原液和不同体积分数的稀释液涂抹悬铃木叶片,测定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忌避活性。结果: 7种非寄主植物叶片粗提物原液饲喂的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生存状况显著低于对照(清水)(P<0.05),其半致死时间、99%致死时间和平均存活时间均极显著短于对照(P<0.01),其中木瓜尤为明显。7种非寄主植物叶片的粗提物原液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均具有忌避效果,忌避率最高的为构树(74.84%),其次是白蜡(70.74%)、枫香(53.90%)、木瓜(53.33%)、水杉(51.66%)、毛白杨(49.47%)、鹅掌楸(43.19%)。粗提物稀释后,忌避效果降低,但忌避效果并非随体积分数降低呈单向递减。结论: 嗅觉上有吸引作用的水杉、枫香、构树、毛白杨、木瓜、鹅掌楸、白蜡等7种植物叶片粗提物中含有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有毒杀作用或(和)忌避作用的物质,可能是这些植物未能被悬铃木方翅网蝽利用的原因之一。7种植物中,构树提取物对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忌避作用最强,木瓜提取物对网蝽的毒杀作用最大, 可进一步研究二者在悬铃木方翅网蝽防控中的可能应用。
目的: 点格局分析中完全空间随机零模型要求生境背景必须同质,但复层异龄天然林中生境因子多呈异质性分布,不可避免地会对点格局研究带来影响。本研究尝试通过生境划分的方法,将异质性样地划分为2个亚区(每个亚区内部生境相对同质),并通过标记点格局分析探讨不同生境亚区中林木个体间相互作用规律,旨在为森林经营作业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以吉林蛟河21.12 hm2天然针阔混交林监测样地为基础,根据地形变量将样地划分成A、B 2个生境亚区,利用标记相关函数结合完全空间随机模拟过程检验相邻个体间的作用效应。结果: 单个树种的标记相关分析显示,A区和B区中绝大多数树种表现出个体胸径间的空间负相关;并且在r < 6 m尺度上A区中呈负相关的树种数量明显高于B区,在r < 9 m尺度上未检测到个体胸径间呈正相关的树种。如果不考虑生境条件的异质性,在整个样地中进行标记相关分析,林冠层林木个体胸径在0~8 m尺度上显著负相关,亚林层及林下层的林木胸径间没有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在相对同质的生境中检验各林层中林木胸径属性的空间自相关时,亚林层及林下层个体胸径间没有显著的空间关系,而林冠层个体胸径在小尺度上具有显著的负相关,A区中林冠层个体间作用尺度为0~6.9 m,B区为0~5.6 m。结论: 在不同生境条件下(即A, B亚区),林冠层内相邻个体胸径空间负关联的尺度不同,在森林经营过程中,确定最终保留密度时要充分考虑生境差异带来的影响。
目的: 油茶种间杂交是油茶种质创新的重要途径, 明晰亲子代染色体遗传变异规律, 有助于指导杂交后代植株的筛选与回交组合的合理配置, 并为后续杂交育种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以亲本及F1代18个优良单株的扦插苗根尖为材料, 利用改良去壁低渗染色体制片技术和核型分析软件对亲本及杂交子代的染色体核型特征进行研究, 并利用核型似近系数聚类法分析亲本及杂交子代的染色体遗传与变异。结果: 1) 父本‘华硕’与母本‘攸杂2’的核型类型均为2B型, 以m型染色体占多数, sm型染色体占少数, 母本‘攸杂2’的核型公式为2n=91=53m (4SAT)+38sm (2SAT), 染色体相对长度变化范围为1.26%~2.97%, 臂比值大于2的染色体比例为17.8%, 染色体长度比为2.36, 核型不对称系数为62.36%;父本‘华硕’核型公式为2n=90=62m (2SAT)+28sm (4SAT), 染色体相对长度变化范围为1.50%~3.00%, 臂比值大于2的染色体比例为4.4%, 染色体长度比为2.00, 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9.38%。2)杂交子代的核型参数多数介于父本与母本之间, 以m型和sm型染色体为主, 少数有st型染色体, 且在杂交子代中出现sm型染色体数目大于m型的情况(YH-14和YH-18);染色体相对长度的变异幅度较大, 总体为1.05%~3.32%, 以M1和M2型染色体居多; 核型不对称系数变异范围为61.01%~63.38%, 核型类型为2A或2B型。3)核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在核型似近系数为0.966 0, 距离系数为0.034 0时, 可分为两大类: 其中绝大部分杂交子代均与母本‘攸杂2’聚为一类, 仅有YH-11、YH-15与父本‘华硕’聚为一类。结论: 大部分杂交子代的核型参数介于父本与母本之间, 少数杂交子代的核型出现较大变异。此外, 杂交子代群体中绝大部分单株的染色体核型与母本‘攸杂2’更相近, 仅少数核型与父本‘华硕’更相近。此结果可为油茶杂交育种工作、创制油茶新种质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目的: 研究淹水胁迫下不同繁育方式桑树的叶片光合生理参数、渗透调节物质和保护酶系统的动态变化, 揭示不同繁育方式桑树对水淹逆境的响应策略及差异, 为桑树在消落带逆境的生态修复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择嫁接、扦插繁殖的蜀果(SG)和澳玉(AY)桑苗, 通过套盆模拟水淹胁迫(ys), 在0、3、7、12、18天测定桑树叶片的光合参数、叶绿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脯氨酸、丙二醛)及叶片保护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酶)的动态变化, 探讨不同繁育方式桑树对水淹逆境的响应差异。结果: 1) 叶绿素含量随水淹天数增加而下降, 但不同品种桑苗之间有差异(P>0.05); 2) CK处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双峰曲线, 而ys处理的桑苗呈单峰曲线, 且扦插繁育的值大于嫁接繁育(P>0.05), 桑树叶片光合参数动态变化结果显示, 各处理桑树叶片、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随水淹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且扦插繁育值大于嫁接繁育(P>0.05); 3) 随着水淹时间延长, 各处理桑树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 4) 各处理桑树能在整个水淹胁迫期间通过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来清除活性氧, 维持生理生长, 但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酶(APX)的活性呈下降趋势。结论: 水淹胁迫降低了桑树的光合作用, 但QC繁育桑树的光合作用能力大于嫁接繁育的。随水淹时间延长, 2个品种桑树均不能通过积累渗透条件物质来降低渗透势。SOD为桑树应答水淹胁迫的主要防御酶。对不同品种的水淹胁迫响应速度, 扦插繁育的SG快于嫁接繁育的, 而嫁接繁育的AY快于扦插繁育的; 在本试验水淹逆境下, SG适宜扦插繁育而AY适宜嫁接繁育。
目的: Mariner-like element(MLE)转座子是一类在真核生物基因组内广泛分布的DNA类转座子, 以"剪切-黏贴"模式在基因组中复制扩张, 可以作为一类高效稳定的工具应用于转基因、基因功能研究等领域。为了探究MLE转座子在毛竹基因组中的分布规律, 揭示MLE转座子在毛竹进化过程中的演化模式, 本研究对毛竹MLE转座子进行了全基因组挖掘和分析。方法: 基于水稻、大豆和毛竹目前发表的MLE转座子序列, 利用IRF、Blast和Fasta等工具, 根据MLE转座子序列的特异性结构末端倒置重复序列(TIR)及其所编码转座酶的保守性, 对毛竹基因组中的MLE转座子进行挖掘, 从毛竹基因组中筛选具有完整结构的MLE转座子。分析所获得的MLE转座子的结构特征, 根据完整MLE转座子的转座调控元件, 从毛竹基因组中筛选出所对应非自主转座子, 通过序列提取和比对, 对自主与非自主转座子的分布特点以及非自主转座子结构缺失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共鉴定了2个完整结构的自主MLE转座子, PhV2MLE1A和PhV2MLE2A。PhV2MLE1A全长3 950 bp, 编码414个氨基酸, TIR长度30 bp; PhV2MLE2A全长12 990 bp, 编码373个氨基酸, TIR长度49 bp。根据TIR结构的相似性, 鉴定出2个自主MLE转座子所对应的非自主转座子, 本试验共获得2个结构完整的自主MLE转座子, 以及各自对应的非自主转座子, 同时发现不同的非自主转座子的结构缺失情况并无规律。所鉴定到的MLE转座子在毛竹基因组中的分布存在随机性, 在毛竹基因组中偏好插入保守序列TA之间。结论: 毛竹基因组中分布着大量的MLE转座子, 其中绝大多数在进化过程中由于转座酶结构缺失, 失去了转座活性。
目的: 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油用牡丹'凤丹’植株生长发育、不同冠层的光合性能、籽粒产量及油脂品质的影响, 为油用牡丹人工林质量精准提升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 以河南省沁阳市试验基地2013年10月定植的'凤丹’牡丹人工林为研究对象, 初植密度为57 000株·hm-2。2017年进入丰产期, 果荚成熟后调查发现, 高密条件下遮荫导致弱苗死亡, 保有密度为46 800株·hm-2, 于2018年3月13日发芽后进行人工间伐, 间伐强度为0%(CK)、17%(A)、35%(B)、47%(C)和62%(D)。2019年测定植株的生长状况、冠层光合参数、产量性状等指标。结果: 1) 间伐对'凤丹’植株的生长状况、光合特性、籽粒产量与品质均有显著影响(P < 0.05)。单株植株叶面积随间伐强度的增大依次比对照增加7.0%、11.9%、21.2%和25.1%。单株冠幅、开花数量、花径、新生叶片数、叶夹角、新生枝条数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 株高趋势则相反。2) 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净光合速率(Pn)、SOD与CAT活性在冠层间表现为: 上层>中层>下层, MDA含量表现趋势相反, 间伐明显改善了'凤丹’冠层光能分布, 提高了叶片的光合性能。3) 单株结果数、单株籽粒数以及单株果荚质量随间伐强度的增大逐渐升高, 百粒质量和籽粒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以间伐强度47%效果最好, 比CK增产47.97%, 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 0.05)。牡丹籽仁脂肪酸组份与含量没有显著差异, 但总维生素E含量随着间伐强度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过程, 间伐强度47%的牡丹籽仁维生素E各组分与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 间伐后籽粒粗脂肪、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均有显著改变。结论: 通过间伐降低油用牡丹的群体密度, 能够调节群体条件下冠层光能分布、改善个体营养状况和降低空间竞争压力, 保持油用牡丹高产稳产的生产性能, 中等强度(47%)的间伐调控'凤丹’牡丹人工林群体结构的效果最好。间伐是调控'凤丹’牡丹群体光合性能和籽粒产量与品质的有效措施。
目的: 研究聚合物型土壤固结剂对土壤的固结性能与抗运输振荡性, 同时探索聚合物型土壤固结剂在苗木移栽上的应用技术, 以期能形成苗木移栽的新技术, 并将高分子聚合物的应用逐步扩展到造林绿化的生态环境工程中。方法: 以魔芋葡甘聚糖(KGM)和壳聚糖(CA)为主要原料, 以聚乙烯醇(PVA)为助剂, 通过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合物型土壤固结剂。以华北地区的特色土壤褐土为研究对象, 利用模具将土壤制备成土柱样品, 将制备的聚合物型土壤固结剂均匀地喷涂在土柱表面, 土柱的表层形成一层坚硬的胶膜, 并采用2种不同的测试方法检验固结土柱在实际运输过程中的抗运输振荡性。最后, 以桑树幼苗、沙地柏幼苗和大叶黄杨为移栽对象, 将聚合物型土壤固结剂在苗木移栽上进行了应用探索。结果: 当共混型土壤固结剂的制备条件为醋酸溶液浓度20%、胶液pH值4.5、共混温度40 ℃, KGM、CA与PVA含量分别为4.5%、4.5%和6%时, 该配方的固结剂对土柱的固结效果最好, 固结土柱的抗运输震荡性能最佳。结论: 通过2种不同的抗运输振荡测试方法检验了固结土柱的抗运输震荡性, 发现制备的KGM/CA和KGM/CA/PVA共混型土壤固结剂满足了固结土球在苗木移栽中的要求; 通过将聚合物型土壤固结剂在桑树幼苗、沙地柏幼苗和大叶黄杨移栽过程中的初步应用, 发现该类共混型固结剂对壤土和砂质土壤均具有较好的固结效果。另外, 应用该类固结剂不仅使苗木的移栽过程变得快捷, 保证了移栽苗的成活率, 还对苗木的生长无不良影响。
目的: 研究深圳梧桐山不同树势毛棉杜鹃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多样性,探明毛棉杜鹃树势退化与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间的关系,为保障梧桐山毛棉杜鹃种群更新和演替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采用抖落法采集不同树势(优、中、劣)毛棉杜鹃根际土壤,测定土壤含水量、pH和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提取根际土壤DNA,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结果: 3种树势毛棉杜鹃根际土壤理化性质无显著差异;所有土壤样品共检测出细菌有效序列681 807条,平均每个样本产生79 898条有效序列,聚类为2 008个OTUs,归属于27门438种,其中优势细菌门为酸杆菌门(36.3%~47.2%)、变形菌门(31.2%~32.0%)和绿弯菌门(3.0%~7.7%);真菌有效序列710 302条,平均每个样本产生79 862条有效序列,聚类为1 129 OTUs,归属于10门489种,其中优势真菌门为担子菌门(49.3%~59.3%)、子囊菌门(32.0%~40.8%)和被孢霉门(1.7%~4.6%)。α多样性分析显示,不同树势之间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无显著规律,但细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随树势衰落逐渐增大,且树势差异越大群落丰度指数(Ace、Chao1、PD_whole_tree)差异性越显著(P < )。β多样性分析显示,不同树势之间根际土壤细菌差异性较小,但真菌差异性较大,且树势差异越大真菌差异性越显著。LEfSe分析表明,毛棉杜鹃优势根际土与劣势根际土之间具有差异显著的真菌分类单元,主要差异真菌为Archaeorhizormyces属、Phaeosphaeriaceae科、Helotiales(柔膜菌目)、Arthrobotrys属、Pseudaleuria属、Pyronemataceae科等,柔膜菌目真菌属于杜鹃属植物的菌根真菌。结论: 不同树势毛棉杜鹃土壤理化性质无显著差异,土壤理化性质不是树势衰退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不同树势之间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且树势差异越大其真菌群落结构差异越大,主要差异真菌为Archaeorhizormyces属、Phaeosphaeriaceae科、Helotiales(柔膜菌目)等。
目的: 探讨氮、磷、钾肥配施对黄栌叶片生长和呈色的影响,为解决黄栌长势差和秋冬季叶片颜色暗淡提供参考。方法: 以4年生黄栌盆栽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尿素(N为每株0、7.5、15 g)、过磷酸钙(P为每株0、12.5、25 g)和硫酸钾(K为每株5、10、15 g)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试验,测定不同配施条件下的黄栌生长指标、叶色参数、叶片色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P)、可溶性糖含量(SS)及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PAL),并分析氮磷钾与黄栌生长、叶片呈色的关系。结果: 1)合理配施能促进黄栌生长,处理方案T3(N1P3K3)和T9(N3P3K2)的株高增长量显著高于对照(P < 0.05),除T5(N2P3K3)和T7(N3P1K3)外,其他处理的地径增长量显著高于对照(P < 0.05);除T1(N1P1K1)、T4(N2P1K2)和T8(N3P2K1)外,其他处理的叶面积增长量显著高于对照(P < 0.05)。2)合理配施也能提升黄栌叶片的色素含量,T6(N2P3K1)、T7、T8和T9处理能在生长旺盛期和变色中期显著提高叶绿素总含量;T5、T7、T8和T9处理能在生长旺盛期显著提高类胡萝卜素含量;T3、T4、T5和T6处理能在变色末期显著提高花青苷含量。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氮和钾是影响株高、叶面积、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的主要营养因素,磷是影响地径和花青苷的主要营养因素;花青苷是黄栌叶片呈现红色的关键因子,且与苯丙氨酸解氨酶正相关,与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负相关。结论: 植物生长和叶片呈色对不同比例的氮磷钾配施会产生不同响应。本研究,T3(N、P和K单株施用量分别为0、25和15 g)和T9(N、P和K单株施用量分别为15、25和10 g)处理有利于植株生长和叶片呈色。但从长远来看,缺氮最终会影响到黄栌的生长,进而影响叶片呈色质量。因此,T9处理能保持黄栌正常生长发育和叶片呈色质量,提升观赏价值。
目的: 探讨木质化期水分管理对毛白杨苗木形态、生理状况及翌年造林效果的影响,为毛白杨育苗精准灌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毛白杨当年苗木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土壤水势阈值处理(-20、-40、-60、-80 kPa,即灌溉起始阈值),以生产常规灌溉为对照(灌溉起始阈值< -80 kPa),研究木质化期不同灌溉处理下毛白杨苗木用水量、形态、生理状况的变化及其对造林效果的影响。结果: 1)木质化期灌溉对苗木苗高、地径在木质化期的生长影响显著(P < 0.05),当灌溉起始阈值为-20 kPa或-40 kPa时,苗木木质化期生长最大,苗高增量、地径增量和生物量较对照分别提高约15.51%、6.41%和57.5%,但2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各处理间养分含量差异无明显规律;-20和-40 kPa的养分单株质量最大,-60和-80 kPa的养分单株质量其次,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约59.4%、48.6%、36.1%和25.3%。3)-20和-40 kPa处理可使苗木落叶时间较对照延缓5~7天,相比对照增加约12.5%的光合产物积累,木质化期灌溉虽然会引起顶梢在冬季部分干梢,但对苗木整体越冬影响不大。4)造林后,灌溉起始阈值为-40 kPa的苗木成活率最高,为93.0%;2年后树高和胸径显著高于对照83.2%和115.1%。结论: 木质化期灌溉处理能促进毛白杨苗木后期形态生长、增加养分贮存并显著提高造林后苗木生长量,虽稍微降低耐寒性,但对整体越冬影响不大。综合苗木木质化期生长和造林效果,在与试验地条件相似的地区培育苗木时,以-40 kPa作为灌溉起始阈值的效果最佳。
目的: 探讨黑皮油松组织培养中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处理对外植体中相关酶活性、酚酸类物质含量的影响,以寻找酶促褐变的主要底物,为黑皮油松组织培养褐变这一瓶颈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 以黑皮油松休眠叶芽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浓度PVP处理对其休眠芽褐化与萌发的影响,筛选适宜的PVP处理浓度,测定PVP最佳处理浓度下外植体中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酚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添加300~1 500 mg·L-1 PVP可以有效抑制黑皮油松外植体褐变,促进其休眠芽的萌发。PVP处理第8天开始抑制外植体褐化,第24天褐化率达到峰值,随后趋于稳定,并以添加1 500 mg·L-1 PVP抑制外植体褐化的效果最佳,褐化率仅为25.56%,休眠芽萌发率也最高(37.78%)。与对照相比,PVP处理下多酚氧化酶(PPO)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在处理过程中均处于较低的水平,但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规律不明显。从PVP处理的第4天开始,PPO活性显著下降;从第8天开始,PAL活性明显被抑制。在褐变加重的第8~12天,PVP处理下绿原酸含量下降幅度显著小于对照。与对照相比,PVP处理下,在0~12天内阿魏酸含量变化较小,但在16~32天时阿魏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香豆酸含量在处理全程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结论: PVP处理可有效抑制黑皮油松休眠芽的褐化并促进其萌发,并以1 500 mg·L-1的PVP处理效果最佳;PVP处理抑制PPO、PAL活性上升而使外植体褐变较轻;同时PVP处理可以保护绿原酸与阿魏酸不被氧化进而抑制组织褐变。
目的: 分析和比较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和物种均匀度)、结构多样性(胸径Shannon-Wiener指数、胸径均匀度、胸径变异系数和胸径基尼系数)以及环境因素对秦岭太白山北坡锐齿栎林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为促进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秦岭太白山北坡锐齿栎林为对象,基于1.5 hm2固定监测样地中所有胸径≥1 cm木本植物调查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结合环境因素,比较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作用效应。结果: 线性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均显示:表示物种多样性的3个指标与地上生物量均无显著相关性,表示结构多样性的指标中,只有胸径均匀度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性,但胸径均匀度对地上生物量变异的解释能力却很低。环境因子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同时存在直接和间接效应,但直接效应起到主要作用。结论: 群落结构是影响太白山锐齿栎林地上生物量的重要因素;但结构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作用效应是抑制而非促进,说明增加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反而不利于地上生物量的累积。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地上生物量,但对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无显著影响。本研究证实了群落结构对森林地上生物量的重要性,但这并不能说明群落结构是影响太白山次生锐齿栎林地上生物量的主导因素。
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射线分割的林木应力波断层成像算法,研究应力波在林木横截面上的信号分布情况,提高应力波断层成像精度,准确反映林木内部缺陷的位置、大小和腐朽程度。方法: 选取4株原木样本(松树、乌桕)和4株活树样本(香樟、圆柏、柳树)进行应力波断层成像试验,利用FAKOPP应力波检测仪采集样本横截面应力波数据。首先校正采集的应力波速度,绘制应力波传播射线图,对成像区域进行网格划分;然后分割每一条应力波传播射线,基于已知射线传播速度估算待分割射线上多条线段的速度,增加应力波信号量,得到改进的应力波传播射线图;最后根据改进的应力波传播射线图估算成像区域内网格单元的速度,结合图像处理方法,生成断层图像。为验证算法的可行性,使用Resistograph微钻阻力仪评估活树内部健康状况。结果: 基于射线分割的林木应力波断层成像算法能够较准确地重建4株原木样本的断层图像。使用Resistograph微钻阻力仪对活树进行多路径钻探,与阻力曲线图相比发现,基于射线分割的林木应力波断层成像算法生成的断层成像具有较高精度。结论: 基于射线分割的林木应力波断层成像算法可提高初始网格单元速度的准确性和相关性,能够实现林木内部缺陷的高精度成像,适用于林木无损检测。
目的: 以楸树胚性愈伤组织为受体,建立有效的楸树遗传转化体系,为今后楸树性状的遗传改良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农杆菌EHA105介导以胚性愈伤组织作为外植体进行遗传转化,通过正交试验获得最优的遗传转化条件,进而将外源基因转入到楸树基因组中。结果: 在1/2 MS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梯度浓度的卡那霉素(Kana)进行选择压力筛选,在添加了60 mg·L-1 Kana的1/2 MS培养基中,楸树胚性愈伤组织的分化率为0.00%,存活率仅为5.71%,因此确定60 mg·L-1为遗传转化的选择压。采用正交设计L18(37)进行农杆菌介导的楸树遗传转化试验,通过GUS化学组织染色统计瞬时表达率,正交试验直观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预培养时间为2天,采用农杆菌菌株EHA105、菌液浓度OD600值为0.7、添加乙酰丁香酮(AS)浓度为300 μmol·L-1、侵染时间为10 min,共培养时间为5天的条件下,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效率最高,且对转化效率影响最大的2个因素是乙酰丁香酮浓度和预培养时间。对浸染后的胚性愈伤组织进行8个月的筛选培养,共获得32个抗性组织团,对其中15个增殖较多的抗性愈伤组织进行PCR检测,表明86.67%的抗性组织团中有外源基因整合到楸树基因组中。内源激素水平会对植物体细胞胚分化产生影响,细胞分裂素(CTK)和脱落酸(ABA)促进体胚发生,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体胚发生有抑制作用。通过测定内源激素可知,转基因的抗性组织中内源CTK和ABA水平显著低于野生型的楸树胚性愈伤组织,而内源IAA和GA则显著高于野生型胚性愈伤组织,推测内源激素水平可能是转基因抗性组织体胚分化能力比较差的原因。结论: 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楸树胚性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体系,对筛选获得的15个抗性愈伤组织进行PCR检测,其中13个抗性愈伤组织中有外源基因的整合。内源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是导致楸树转基因抗性愈伤组织难以分化的原因。
目的: 以海南岛甘什岭热带雨林无耳藤竹和响子竹2种攀援竹为对象,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攀援竹种内和种间空间分布格局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旨在深入认识海南岛攀援竹的空间格局特征,揭示其种群动态的生态学过程,以期为热带雨林的保护与管理、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与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 基于海南三亚竹藤伴生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1 hm2固定样地,选择无耳藤竹和响子竹这2种乡土攀援竹,运用点格局分析中的成对相关函数g(r),分析甘什岭热带雨林攀援竹种群的种内和种间空间分布及其关联性。结果: 海南岛甘什岭热带雨林攀援竹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空间尺度有着密切关系,在中小尺度情况下,无耳藤竹在0.5~34.5 m尺度上、响子竹在0.5~13.5 m尺度上均呈现出明显的聚集分布,其后随尺度增大,2种攀援竹均表现为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穿插出现。无耳藤竹和响子竹的种间空间关联随尺度变化差异较大:在0~35.5 m的中小尺度上,二者表现出明显负相关;随尺度缓慢增大,2种攀援竹的相关关系逐渐减弱;在二者距离趋向100 m样地上限时,二者呈现出正相关。结论: 无耳藤竹和响子竹种群内的独立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无耳藤竹聚集的尺度较响子竹更大。在资源限制的情况下,作为同一科的植物,无耳藤竹和响子竹由于竞争作用在0~35.5 m的小尺度上互斥,在中大尺度上可以共存。
目的: 干旱导致的树木衰退甚至死亡并不局限于干旱地区,湿润区树木干旱适应能力弱,更易因水力失效而死亡。建立湿润区树木器官水平上的木质部结构与水力功能性状(包括输水效率和安全)的数量关系,是解答湿润区树木干旱致死机制的关键。方法: 以湿润地区马尾松、日本五针松和湿地松为对象,测定其枝条、根的木质部水力功能性状(导水率与栓塞抗性)和结构性状(管胞、纹孔特征等)。结合已发表的其他松属树种相关数据,检验了松属枝条与根的水力效率-水力安全权衡;定量分析了木质部输水效率(Ks,单位边材面积的导水率)和栓塞抗性(P50,导水率损失50%时的木质部水势)的结构基础。结果: 1)对所研究的松属3个种,根比导率(Ksr,根单位边材面积的导水率)>枝条比导率(Kss,枝条单位边材面积的导水率),根P50 > 枝条P50;Kss与Ksr正相关,枝条P50与根P50也呈正相关;3个种均属低效率低安全性树种。2)相关分析表明:Kss与枝条P50负相关,枝条存在效率-安全权衡;Ksr与根P50的决定系数接近0(R2=0.01,P=0.94),即根无效率-安全权衡。这种功能权衡关系由其解剖结构决定:Kss与枝条P50对结构的需求趋异(枝条有效率-安全权衡),而Ksr与根P50对结构的需求趋同(根无效率-安全权衡)。3)冗余分析表明,枝条纹孔膜面积对Kss解释度最高,枝条纹孔塞面积对枝条P50解释度最高;根木材密度对Ksr解释度最高,根塞缘面积对根P50解释度最高。结论: 枝条和根的输水效率、栓塞抗性主要由木质部结构决定,其中纹孔结构影响最大,木材密度与管胞壁厚度次之。马尾松、日本五针松和湿地松的枝条存在效率-安全权衡,而根不存在这种权衡,其相关的结构性状解释为:效率与安全的结构需求趋异存在权衡,趋同则无权衡。
目的: 研究华山松alpha-pinene synthase基因和(-)-limonene synthase基因及其表达特性,为揭示其在华山松抵御华山松大小蠹和蓝变真菌秦岭细粘束孢的入侵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运用PCR和RACE技术克隆华山松alpha-pinene synthase基因和(-)-limonene synthase基因cDNA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华山松alpha-pinene synthase基因和(-)-limonene synthase基因在MeJA处理和秦岭细粘束孢侵染后的表达差异。结果: 华山松alpha-pinene synthase基因编码区全长为1 887 bp,编码的蛋白由628个氨基酸组成,分子质量为71.59 kDa,理论等电点为5.86。华山松(-)-limonene synthase基因编码区全长为1 905 bp,编码的蛋白由63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质量为73.01 kDa,理论等电点为5.97。经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MeJA处理后alpha-pinene synthase基因和(-)-limonene synthase基因在不同时间均被诱导表达,其中alpha-pinene synthase基因表达量在第2天达到最高峰,(-)-limonene synthase基因表达量在第4天达到最高峰;秦岭细粘束孢侵染后alpha-pinene synthase基因和(-)-limonene synthase基因均被诱导表达,但表达量在处理后不同时间有明显差异。结果表明华山松alpha-pinene synthase基因和(-)-limonene synthase基因是响应MeJA处理(模拟华山松大小蠹入侵危害)和秦岭细粘束孢侵染重要的基因。结论: 华山松alpha-pinene synthase基因和(-)-limonene synthase基因能够响应MeJA处理和秦岭细粘束孢侵染,这对进一步揭示寄主华山松抵御华山松大小蠹和蓝变真菌入侵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目的: 探讨生物炭的输入以及经历老化后对杉木人工林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为我国南方杉木林地施用生物炭提供合理依据。方法: 以杉木叶为原材料制备生物炭,并对其进行水洗和酸化处理以模拟加速生物炭在自然环境中的长期老化,同时以2代杉木林红壤为供试土壤,设置土壤中未加生物炭(CK)、加入3%的生物炭(BC)、3%的水洗老化生物炭(WBC)以及3%的酸化老化生物炭(OBC)4组处理,进行150天室内培养后测定土壤主要养分,同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真菌的群落组成,并分析土壤主要养分含量与主要微生物类群的相关性。结果: 生物炭添加能显著提高土壤全碳、全氮、溶解性有机碳、速效钾和硝态氮的含量;老化后的生物炭降低了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OBC对土壤溶解性有机氮含量也有显著抑制作用(P < 0.05)。韦恩图分析表明,OBC对土壤微生物物种数的促进效果最明显。对细菌而言,生物炭老化前后均能显著提高土壤变形菌门、芽单胞菌门、拟杆菌门、芽单胞菌科、鞘脂单胞菌科和红螺菌科的相对丰度;OBC显著提高了土壤疣微菌门和浮霉菌门的相对丰度;绿弯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与全碳、全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变形菌门、拟杆菌门与速效钾、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对真菌而言,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是主要的优势菌门,WBC提高了土壤担子菌门、毛霉亚门和灵芝科的相对丰度;OBC降低了土壤壶菌门的相对丰度;子囊菌门与铵态氮、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被孢霉门的相对丰度与溶解性有机氮含量显著正相关。结论: 生物炭添加能有效改善杉木人工林土壤主要养分状况,然而经水洗和酸化老化处理后的生物炭提高土壤养分的效果有所减弱;老化前后生物炭的添加总体上均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的物种数,但对主要微生物类群相对丰度的调节有差异。
目的: 预测我国酸枣适生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气候变化背景下酸枣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GIS技术和R语言,筛选出酸枣121个地理调查数据和34个环境因子,利用R语言的ENMeval数据包,调整MaxEnt模型默认参数,并运用优化后的MaxEnt模型分析酸枣当前适生区的地理分布;采用Person相关分析和VIF方差膨胀因子筛选出参与建模的所需因子,刀切法筛选该适生区主导环境因子,根据IPCC发布的第5次气候模型,探讨在不同气候情景下酸枣未来地理分布的变化。结果: 模型优化结果表明,当模型参数中特征组合为线性、二次型与片段化,以及调控倍频为3.5时,MaxEnt模型的复杂度最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法的AUC为0.946,模型预测的可靠性极高、精度极好;刀切法结果显示,年均气温、最湿季平均气温、最湿月降雨量、降水量变异系数、海拔和表层(0~30 cm)土壤盐基饱和度是影响酸枣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当前酸枣适生区主要集中在陕西、河南北部、山西中南部、河北、宁夏北部、内蒙古东南部、四川东北部、辽宁西部和山东境内,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酸枣适生区分布会有不同程度变化,到2050s和2070s,酸枣适生区面积有一定增加,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响应敏感且呈递增趋势,而在RCP2.6情景下的递增趋势较其他2种情景小。结论: 气候、土壤和地形因子共同影响酸枣的潜在地理分布,其中气候因子所占权重最大,是最有可能引起酸枣地理分布区迁移的环境变量;模型经过参数优化能准确模拟预测出酸枣潜在地理分布区;未来全球变暖引起的气候变化将会改变酸枣的分布格局。MaxEnt模拟结果显示,适生区总面积趋于增加,且扩张区域主要位于中高纬度地区,减少区域主要位于低纬度地区;在3种气候变化情境下,2050s和2070s的酸枣适生区质心呈往高纬度迁移的趋势,酸枣适生区域整体迁移至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一带。
目的: 长距离迁徙的雀形目鸟类的种群数量正在持续下降,田鹀种群数量下降趋势更为突出。通过田鹀种群数量长期监测和迁徙动态分析,可为物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1-2017年,在嫩江高峰林区每年3月15日至5月31日、8月15日至11月20日,于不同生境设置高3 m、长20 m的粘网,布设数量为70片;每隔0.5 h巡视一次,将入网鸟类取下记录、环志后放飞。气象数据直接使用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上的嫩江气象台站2001-2017年逐日记录。有关数据利用SPSS 22.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连续17年累计环志田鹀18 155只,其中春季6 756只,秋季11 399只;各年度环志数量波动较大,总体呈现急速下降趋势;在高峰林区,田鹀春季的迁徙高峰集中在4月上、中旬,秋季的迁徙高峰集中在9月下旬、10月上旬;秋季成幼比例为25.4:74.6。翌年春季环志的成幼比例为43.3:56.7,幼鸟相对于成鸟的越冬损失率高达41.3%;环志数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极大风速及其风向是主导田鹀迁徙方向和迁徙时间的主要因子。回收信息表明,自然条件下田鹀寿命可达6年以上;中国东北地区是田鹀等鸟类的重要迁徙通道,而且迁徙路线相对稳定。结论: 近些年,田鹀种群数量急速下降,相对于环志数量最多的年份,环志数量下降90%以上,值得关注。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地表水质污染以及栖息地破碎化、非法猎捕等是影响田鹀生存的主要因素;建议依据田鹀等鸟类生物学习性,适时加大执法宣传和打击力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农药,加强鸟类栖息地的保护,坚持长期的鸟类环志监测,进一步探索鸟类迁徙规律,促进鸟类种群的恢复。
目的: 了解羽脉山黄麻丛枝病在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的发生情况和危害程度,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病原物及其分类地位,为本地区植原体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普查法获得病害发病率,评估病害危害程度。利用植原体通用引物P1/P7及R16F2n/R16R2对感病植株总DNA进行巢式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得到16S rDNA序列。再用植原体在线分类鉴定工具iPhyClassifier以及MegaX软件分别进行序列分析和构建基于16S rDNA序列的系统进化树,确定病害病原物及其分类地位,通过在线分析软件MUSCLE比较相关序列的同源性。结果: 根据调查发现羽脉山黄麻丛枝病发生于大约101°35'-101°53'E和23°56'-24°20'N之间,主要是在低海拔400~600 m温度相对较高的干热河谷地区,说明高温有利于植原体病害的发生。该处连续3年发生此病害,2018年7月调查得知其平均发病率为38.9%,属中度危害。PCR扩增获得约1 246 bp的羽脉山黄麻丛枝病植原体16S rDNA序列(株系:TLWBYN01,登录号:MN513329)。分析表明TLWBYN01与翠菊黄化植原体(Candidatus Phytoplasma asteris)的参考菌株(M30790)相似度为99.8%,因此该植原体为‘Candidatus Phytoplasma asteris’相关菌株,属于16S rI组成员。TLWBYN01的F2nR2片段虚拟RFLP模型与16S rI-X亚组的参考模型番木瓜束顶植原体(登录号:JF781308)最为相似,相似系数为0.98,17种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图谱显示与16S rI-X参考株只有MseI不同,因此该植原体属于16S rI-X亚组的变种。比较得出TLWBYN01与16S rI-X亚组成员番木瓜束顶植原体(JF781308)和印度葫芦植原体(LT594117、LT594118)同源性分别为99.2%和99.6%。结论: 玉溪市新平县发现的羽脉山黄麻丛枝病属局部常发病害,中度危害,但一旦感染,就会严重影响植物生长。羽脉山黄麻丛枝植原体属16 SrI组成员,也是报道较少的植原体16S rI-X亚组的一个变种,且羽脉山黄麻为新发现的植原体新寄主。
目的: 评估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区未来宜林性潜力,预测未来三北地区潜在可造林面积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为国家建设绿色"一带一路"、保护三北地区生态和因地制宜建设防护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本研究以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干燥度、海拔及坡度5个指标建立评估体系,以林木生长所需条件确定指标的划分阈值,采用极限条件法对指标进行划分。通过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建立适宜性评估模型,依次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区宜林性潜力进行单指标评估,分析工程区内可造林区域的分布特征。在单个指标评估的基础上,对工程区宜林性潜力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运用最大熵模型对工程区宜林区域进行预测,将模型结果与上述5个指标的综合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单因子评估结果中,工程区内宜林性最大的限制因素为干燥度。在综合指标评估结果中,未来可造林区域面积为58.46万km2,占工程区总面积的17.52%,其集中分布在工程区西北部、东部及东南部区域。最大熵模型的模型精度高于0.8,达到良好水平,对适生区分布概率贡献率最大的环境因子是土地利用类型。模型的宜林性评估结果去除现有森林后,三北林业工程区未来乔木适生区面积为110.94万km2,灌木适生区面积为144.11万km2,分别占工程区面积的33.24%和43.19%。结论: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区内可造林区域分布在工程区西北部的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和准噶尔盆地边缘、内蒙古高原以东地区和鄂尔多斯高原以南地区。西部盆地边缘宜林区分布形态受地形和冰雪融水影响呈零星分布的条带状;东部和南部地区受耕地和草地影响,宜林区域分布破碎零散。整体上,工程区东部地区宜林区域分布主要受农牧业用地影响,中部地区主要受干燥度制约,西部地区则主要受干燥度和海拔影响。
(月刊 1955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林学会 出版:《林业科学》编辑部 主编:尹伟伦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908/S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7488 国内邮发代号: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