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业科学,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6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4-25
上一期   
目次
本期目次和封面
请点击下方pdf查看或下载
林业科学. 2025, 61(4):  0-0. 
摘要 ( 33 )   PDF (10767KB) ( 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专题:智慧林业
基于对抗学习的野生动物图像域适应识别方法
赵恩庭, 张长春, 赵海涛, 张军国
林业科学. 2025, 61(4):  1-8.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40437
摘要 ( 66 )   PDF (2180KB) ( 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针对不同时空场景、物种差异等引发的域偏移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对抗学习的野生动物图像域适应识别方法,提升复杂野外环境下无标签野生动物物种识别的泛化性能,为开放环境野生动物分类研究提供有效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野生动物图像的类别信息作为条件构建对抗学习网络模型,通过批光谱惩罚约束和mixup特征对齐方法减轻不同时空场景、物种差异下野生动物图像间的分布差异,建立基于对抗学习的野生动物图像域适应模型实现图像识别。结果 在分别包含8和11种野生动物的域适应数据集上训练和评估本研究提出的方法,与联合对抗学习和特征对齐的野生动物识别基线方法相比,本研究提出方法的平均识别准确率分别提升3.3%、14.0%,精确率分别提升3.3%、20.6%,召回率分别提升3.5%、20.5%,F1值分别提升3.6%、5.1%,基于对抗学习的野生动物图像域适应模型对不同时空场景下野生动物的识别性能明显提升。结论 野生动物图像的类别信息作为对抗学习网络条件,可提供野生动物图像的多模态结构信息,有助于本研究方法更好理解野生动物图像之间的关系,提升野生动物图像域适应学习性能。训练集和测试集图像特征对齐得越好,测试集的图像识别性能越好。本研究为野生动物图像跨域识别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基于GF-1数据的二阶段遥感特征优选与森林地上生物量反演模型
杨菲菲, 张王菲, 赵磊, 赵含, 姬永杰, 王梦金
林业科学. 2025, 61(4):  9-19.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40485
摘要 ( 38 )   PDF (1715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提出二阶段遥感特征选择方法与多机器学习模型结合的思路,探索适用于国产高分一号(GF-1)数据估测森林地上生物量(AGB)的有效模式,为高分系列卫星数据在林业监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首先,从GF-1数据中提取波段光谱特征、纹理特征、植被指数等44个特征变量;然后,基于二阶段特征优选策略优选特征,第一阶段采用过滤式法(Relief)、嵌入式法(Lasso、RF)进行初步筛选,第二阶段通过包装式法(RFE)进一步优化特征子集,提升模型估测能力;最后,利用以往森林AGB估测研究中表现较好的K最近邻(KNN)、支持向量回归(SVR)、随机森林(RF)、梯度提升回归树(GBRT)和极限梯度提升树(XGBoost)机器学习模型进行森林AGB估测,并评估不同特征选择方法与模型之间的匹配度及其对森林AGB估测精度的影响,探寻最优的基于GF-1数据估测森林AGB的策略。结果 1) Relief-RFE方法在XGBoost模型森林AGB反演中取得较优效果(R2 = 0.811,RMSE = 8.45 t·hm–2,rRMSE = 23.39%)。2) 绿光波段纹理特征(mea_b2)能够捕捉到森林地表覆盖物的空间分布信息,如森林的冠层密度、树木分布等空间结构变化信息;蓝光波段光谱特征(b1)对叶绿素和叶色素浓度变化反应敏感,可表征植被健康状况和生长阶段信息,在多种方法的二阶段特征选择中上述2种特征均被选为核心特征用于森林AGB估测。3) 特征优选可显著提升模型性能,XGBoost模型的提升效果明显大于KNN、SVR、RF和GBRT模型。结论 通过对比不同特征选择方法与机器学习模型结合估测森林AGB的效果,验证了二阶段特征优选策略在基于GF-1数据估测森林AGB中的有效性,尤其是将该策略与XGBoost模型结合,能够构建出高精度、高稳健性的森林AGB估测策略。
一种基于GC-U-Net模型的立木胸径自动测量方法
常乐, 杜晓晨, 冯海林, 李颜娥, 黄坚钦
林业科学. 2025, 61(4):  20-32.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40617
摘要 ( 30 )   PDF (3763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针对传统测量立木胸径过程中费时耗力、易受人为因素影响、设备价格昂贵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智能手机和深度学习的立木胸径自动测量方法。方法 首先,为达到低成本的立木胸径自动测量需求,采用智能手机获取立木单目RGB图像;然后,为精准提取立木轮廓,提出一种基于GC-U-Net模型的立木图像分割算法,在传统U-Net分割模型基础上,集成VGG16和CBAM增强模型对立木树干特征的识别能力;最后,基于摄影测量原理,构建立木胸径测量模型,利用分割后的树干图像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立木胸径。结果 相较传统U-Net模型,GC-U-Net模型的平均交并比(mIoU)提升4.38%,平均像素准确率(mPA)提升6.08%,召回率(Recall)提升4.85%;相比Deeplabv3+、PSPNet、SegNet分割模型,GC-U-Net模型可取得更好的树干分割结果,mIoU分别提升6.04%、6.52%、11.0%,mPA分别提升7.93%、7.36%、12.31%,Recall分别提升6.88%、7.83%、11.08%;树干直径测量平均相对误差仅2.37%,拟合度达0.91。结论 与传统立木胸径测量方法相比,本研究方法仅通过智能手机获取立木单目图像即可自动获取胸径,全程无需昂贵的专业设备;图像采集过程中也不需要参照物,简化了现场测量的复杂性,提高了测量效率;同时,GC-U-Net模型还可确保立木胸径测量的准确度。
基于特征融合的复杂场景树种跨域泛化分类模型
陈广胜, 温林郅, 张文均, 李超, 于鸣, 景维鹏
林业科学. 2025, 61(4):  33-45.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40688
摘要 ( 26 )   PDF (1477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针对不同区域因气候、土壤等生态因子差异导致的域偏移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全局-局部特征融合的单域泛化方法,提升复杂森林场景下无标签树种识别的泛化性能,为跨域树种分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方法 选取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南部和中国黄山市祁门县西部为源域,德国图林根州中部和中国黄山市祁门县东部为目标域,构建一种全局-局部特征融合网络(HUFNet)模型进行树种分类,HUFNet模型包含基于CNN的编码器层、基于Transformer的解码器层、全局-局部特征融合机制(GLAFE)、特征精炼头(FRH)和边界优化模块(ERV)。模型经源域数据集训练后,在目标域上测试验证其泛化能力,实现复杂场景跨域树种分类。结果 通过多个源域和目标域数据集的对比验证,HUFNet模型在目标域HainichUAV数据集上对针叶和阔叶树种的分类总体准确率(OA)为75.1%,平均交并比(mIoU)为58.3%,相比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分类架构分别提升13.7%与11.7%。在目标域HuangshanEast数据集上,HUFNet模型的OA为71.7%,mIoU为56.8%,相比ViT-R50作为编码器的混合架构,OA提升1.2%。结论 HUFNet模型的跨域树种分类性能明显提升,不仅保持了高精度的识别能力,而且在目标域上展现出强大的跨域泛化能力,同时大幅降低了模型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适用于资源受限的环境。该模型基于全局-局部特征融合的单域泛化方法,为跨域树种分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结合改进模拟连续变化检测与分类算法的桉树年龄和蓄积量遥感估测
段彩红, 林辉, 龙江平, 杨培松, 叶子林, 张廷琛, 李洵微, 朱立新
林业科学. 2025, 61(4):  46-55.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40753
摘要 ( 33 )   PDF (1636KB) ( 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改进检测算法获取准确年龄变量,在此基础上提升桉树蓄积量遥感估测精度,缓和桉树蓄积量饱和效应问题。方法 以多时相Landsat-8和Sentinel-2为数据源,分析桉树的时间序列生长曲线,融合线性插值和动态识别方法,采用模拟连续变化检测与分类(CCDC)算法识别采伐点,结合普通最小二乘法和斜率截距显著变化分析采伐点并推算桉树年龄。在此基础上,基于遥感特征和桉树年龄构建变量集1(由波段值、植被指数和纹理特征构成)和变量集2(由变量集1和年龄构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LR)、k最邻近(KNN)、随机森林(RF)和支持向量机(SVR)4种模型估测桉树蓄积量。结果 模拟CCDC算法对100个样本的识别准确率达82%,年龄与蓄积量之间的距离相关系数为0.71,远高于其他遥感变量。桉树蓄积量估测结果表明:变量集1的R2为0.40,RMSE为41.11 m3 ·hm-2,rRMSE为34%;变量集2的R2为0.83,RMSE为22.08 m3 ·hm-2,rRMSE为18%。变量集1中,模型计算结果较弱,R2较低, RMSE 和 rRMSE 较高;引入年龄的变量集2,模型计算结果显著提升,特别是SVR模型中,R2升至0.83,RMSE 和 rRMSE 明显下降,年龄变量的引入可提高桉树蓄积量模型估测精度。结论 改进的模拟CCDC算法提高了年龄变量的准确性,且年龄与蓄积量呈现显著相关性。年龄变量的引入显著提升了模型性能,估测精度提高16个百分点。
基于精细化风速场模拟的山地林火蔓延
徐有城, 万兴永, 陈兵, 赵凤君, 刘晓东, 叶江霞
林业科学. 2025, 61(4):  56-68.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40473
摘要 ( 30 )   PDF (5524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根据山地微环境及其与风速互作机理进行精细化风速场模拟,探究其对林火蔓延精度的影响,为林火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以云南省2006年安宁“3.29”火场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林火蔓延的关键气象驱动因子,并在30 m空间尺度上进行风速场GIS地理模拟。基于元胞自动机理论,结合毛贤敏修正的王正非林火蔓延经验模型,实现林火蔓延模拟,通过与历史火场档案及常规反距离权重和克里金内插方法的气象模拟结果进行比较,评估模拟精度。结果 1) 基于机理模型分析的风速驱动因子表明,风速与海拔呈正相关,与坡度、地形起伏度、地表粗糙度和地表温度呈负相关。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构建的30 m空间尺度的平均风速场显示,火灾发生区周围平均风速场最大风速为3.70 m·s–1、最小为0.28 m·s–1。2) 结合火场周围地形及可燃物数据,模拟3月30日—4月3日的火灾发生过程,以火灾历史档案逐日火线范围为参考,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基于精细化风速场模拟的结果在不同时间段内均表现出较高的模拟精度,其中4月1日的模拟结果最优,Sørensen系数和重合精度分别为0.83和93.28%,3月30日的模拟结果精度相对较低,Sørensen系数和重合精度分别为0.65和80%。与2组插值风速场模拟结果相比,基于精细化风速场模拟结果的重合精度和SC系数分别最大提高6.67%、11.67%和0.11、0.08。结论 与常规反距离权重和克里金内插方法相比,模拟的30 m尺度风速场数据在空间异质性和连续性方面表现更佳,能够更精细反映山地风速场的空间格局,有效提高林火蔓延模拟精度。本研究综合考虑宏观气象条件和微观地表特征,利用GIS空间建模对影响林火蔓延的关键驱动因子进行精细化刻画,实现了更精准的林火蔓延模拟。
研究论文
北京百花山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的资源利用效率生长季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李钦渊, 周泽园, 李廷山, 于海群, 赵洪贤, 刘新月, 高瑶, 刘鹏, 查天山
林业科学. 2025, 61(4):  69-80.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40535
摘要 ( 37 )   PDF (2080KB) ( 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碳、光能、水分利用效率的生长季内季节变异特征、受生物物理因子的影响以及不同资源利用效率间的权衡关系,为预测未来森林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响应提供科学支撑。方法 在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涡度相关系统和微气象观测系统对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生长季内的碳、水通量和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等物理因子进行连续原位监测,分析生态系统碳、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季节变异及影响因素,并探究不同资源利用效率间的权衡关系。结果 1) 生长季内碳利用效率6月较低、10月较高,波动在0.14~0.97;光能利用效率8月份高、10月较低,波动在0.15~2.19 g·MJ-1;水分利用效率6月较低、10月较高,波动在0.74~8.00 g·kg-1。2) 碳利用效率与土壤温度显著负相关(P < 0.05),光能利用效率与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P < 0.05),水分利用效率与土壤含水量显著负相关(P < 0.05)。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土壤温度通过影响生态系统呼吸间接影响碳利用效率,表现为负效应(P < 0.05);散射辐射通过影响总初级生产力间接影响光能利用效率,表现为正效应(P < 0.05);饱和水汽压差通过影响蒸散发间接影响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负效应(P < 0.05)。3) 碳利用效率与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正相关(P < 0.01),较高的光能利用效率主要发生在碳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较低时。结论 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碳利用效率与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趋势一致,均在生长季中期下降,光能利用效率在生长季中期达到最大值。土壤温度升高会降低生态系统碳利用效率,土壤含水量和散射辐射增加均会提高生态系统光能利用效率,土壤含水量和饱和水汽压差增加会限制水分利用效率。生态系统资源利用效率间存在权衡关系,较高的光能利用效率伴随着较低的碳和水分利用效率,本研究结果强调水分条件对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资源利用效率间权衡关系的重要性。
国槐功能性状沿降水梯度带的变异规律
许可儿, 汤璐瑶, 张博纳, 叶琳峰, 王忠媛, 谢江波
林业科学. 2025, 61(4):  81-91.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40407
摘要 ( 27 )   PDF (2031KB) ( 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国槐功能性状沿降水梯度带的变异及气候因子对功能性状变异的影响,以揭示其生境适应策略。方法 沿我国东南湿润区至西北干旱区的降水梯度带选取10个研究点,以共有种国槐为对象,测定其功能性状,包括叶功能性状(气孔大小、气孔密度、叶脉密度、胡伯尔值、比叶质量、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海比)和枝功能性状(导管直径、导管密度、导管壁厚、厚度跨度比、木质部密度)。量化气候因子(生长季均温、生长季日照时间、年均降水量)对国槐功能性状变异的影响,揭示性状间耦合关系,阐明国槐的生境适应策略。结果 国槐功能性状中变异系数较大的3个性状为栅栏组织厚度(37.26%)、栅海比(32.51%)和导管密度(27.53%),变异系数较小的3个性状为导管直径(12.07%)、木质部密度(13.32%)和叶脉密度(14.75%);年均降水量与国槐枝功能性状变异的相关性显著(P < 0.05),生长季均温和生长季日照时间与国槐功能性状变异的相关性不显著;国槐比叶质量与叶片厚度和栅栏组织厚度显著正相关(P < 0.05),导管直径与导管密度极显著负相关(P < 0.01)。结论 性状变异和性状间耦合反映国槐的生境适应策略,叶功能性状的总体变异性大于枝功能性状。气候因子中年均降水量对国槐功能性状变异的影响最大,主要影响枝功能性状变异。与湿润区相比,半干旱/干旱区国槐通过增加叶片厚度提高叶片储水能力,同时通过增大导管直径提高输水效率,实现其短期内的水分利用。国槐通过叶和枝功能性状间的协作,使其在半干旱/干旱区可高效利用降水脉冲,实现快速生长。
蒙古国大戈壁保护区A区木贼麻黄、大白刺和小果白刺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秦爱丽, 李广良, 玛·乌日古木勒, 薛亚东, 尼玛扎布·扎布呼兰, 李佳, 巴图赛罕·孟和额尔登, 孙戈, 音德尔·图布新陶格陶呼, 肖文发, 金崑
林业科学. 2025, 61(4):  92-103.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40225
摘要 ( 21 )   PDF (784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蒙古国大戈壁保护区A区木贼麻黄、大白刺和小果白刺的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数量动态变化规律,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从食源植物角度为戈壁棕熊的保护、管理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在蒙古国大戈壁保护区A区Atas Inges(AI)、Shar Khuls(SK)和Tsagaan Bogd(TB)3个绿洲复合体及周边,根据木贼麻黄、大白刺和小果白刺分布区域的地势、地形等布设样地和样线,调查3种植物的种群结构;应用空间代时间方法和匀滑技术,编制3种植物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其存活和死亡率曲线;通过种群动态量化分析方法,量化种群结构动态变化;利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结果 1) 木贼麻黄和大白刺Atas Inges种群密度最高,Shar Khuls种群密度最低;小果白刺Tsagaan Bogd种群密度最高,Atas Inges种群密度最低。2) 在当前演替阶段,木贼麻黄Atas Inges、Shar Khuls和Tsagaan Bogd种群均以中龄个体为主,Atas Inges种群呈增长型,Shar Khuls和Tsagaan Bogd种群呈衰退型;大白刺和小果白刺Atas Inges、Shar Khuls和Tsagaan Bogd种群均以幼龄和中龄个体为主,种群呈增长型,但大白刺Shar Khuls种群和小果白刺Atas Inges种群幼苗显著不足。3) 木贼麻黄和大白刺Atas Inges、Shar Khuls和Tsagaan Bogd种群及小果白刺Atas Inges种群的存活曲线呈Deevey-Ⅱ型,小果白刺Shar Khuls和Tsagaan Bogd种群的存活曲线呈Deevey-Ⅰ型。4) 3种植物所有种群的死亡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各龄级死亡率呈波状上升趋势。5) 木贼麻黄Shar Khuls和Tsagaan Bogd种群结构不够稳定,Shar Khuls种群对外界随机干扰的敏感性较强;大白刺和小果白刺各种群结构稳定,但对外界随机干扰的敏感性均较强。结论 本研究区域内,在当前演替阶段,木贼麻黄Shar Khuls和Tsagaan Bogd种群呈衰退型,种群结构不稳定,Shar Khuls种群对外界随机干扰的敏感性较强。大白刺和小果白刺各种群结构稳定,但对外界随机干扰的敏感性均较强。大白刺Shar Khuls种群和小果白刺Atas Inges种群的幼苗数量不足,终将导致种群衰退。
基于优化的MaxEnt模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刺槐在中国的空间分布
高婉婷, 胡晓创, 孙守家, 张劲松, 孟平, 蔡金峰
林业科学. 2025, 61(4):  104-116.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30618
摘要 ( 36 )   PDF (2761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全国尺度下刺槐分布与环境变量的关系以及未来适生区域变化,为刺槐造林规划与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应用经R语言Kuenm包优化的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基于筛选后181条刺槐有效分布点数据和12个环境因子变量,探讨影响其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预测当代和未来2030s、2050s和2070s 3种气候变化情景(ssp126、ssp245、ssp585)下刺槐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及其质心变化趋势。结果 选用特征组合FC=linear+product(线性特征+乘积型特征)且调控倍频RM=0.5时,模型复杂度最低,模型预测准确性较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80,可用来预测刺槐适生区范围。最冷季平均气温、最暖季降水量和海拔是影响刺槐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其适应范围分别为–5~6.5 ℃、335~1 825 mm和–155~1 725 m。当代气候条件下,刺槐在中国的总适生区面积为262.51 ×104 km2,高适生区面积为37.86 ×104 km2。未来3种气候变化情景下,刺槐总适生区面积与当代总体一致,高适生区面积减少,但2070s中ssp126情景的高适生区面积增加。质心分析结果表明,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刺槐在中国的潜在总适生区向东北部偏移,高适生区向西南部偏移。结论 优化后的MaxEnt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刺槐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分布;温度、降水和海拔是影响刺槐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气候变化会引起未来刺槐在中国的潜在高适生区面积减少,潜在适生区发生迁移。
鄂尔多斯地区13种典型灌木的可加性生物量模型及含碳率
刘霞, 凌成星, 陈永富, 刘华, 贺振平, 李泽江, 孙维娜, 马志杰, 由海霞, 吕文, 赵峰, 曾浩威, 王鑫淼
林业科学. 2025, 61(4):  117-128.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40311
摘要 ( 29 )   PDF (2580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冠幅面积和灌木高度变量构建鄂尔多斯地区13种典型灌木的可加性生物量模型,并根据生物量分配系数加权确定整株灌木的综合含碳率,为在区域尺度上精准评估灌木碳储量提供基础支撑。方法 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13种典型灌木为对象,测定各器官组分生物量和含碳率;利用线性模型、对数模型、幂函数和理论生长方程构建以冠幅面积、灌木高度和植冠体积为自变量的基础灌木生物量模型,从中挑选出各器官组分生物量的最优模型形式,采用分量相加的多元非线性联合估计方法构建可加性生物量模型,通过加权回归消除模型异方差;以各器官组分生物量占比为权重,计算各灌木的综合含碳率。结果 鄂尔多斯地区13种典型灌木的基础生物量模型均以幂函数效果最好,构建的可加性生物量模型具有较高精度,大多数模型的决定系数(R2)在0.8以上且归一化均方误差(NMSE)接近0.1。在单因素指标中,模型自变量采用冠幅面积时的精度比采用灌木高度时更高,而冠幅面积与灌木高度组成的复合因子植冠体积是大多数灌木生物量模型的最佳自变量。各器官的含碳率具有波动性且变化在28.86%~46.97%,同一器官的含碳率在不同灌木种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13种灌木的器官生物量加权平均含碳率为34.68%~42.37%。结论 幂函数是预测灌木生物量模型的最佳形式,以冠幅面积和灌木高度的复合因子植冠体积为自变量的可加性生物量模型精度较高且实用性强;不同灌木的各器官及整株植物含碳率均存在差异,估算灌木碳储量时应考虑不同物种的含碳率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半干旱区灌木碳储量和碳汇的精细化遥感监测和评估提供参数与模型支撑。
麻栎种子和胚方脱水敏感性及其低温贮藏技术
张铭佳, 仝伯强, 曲凯, 咸洋, 崔程程, 王永正, 臧一村, 韩彪
林业科学. 2025, 61(4):  129-139.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40144
摘要 ( 24 )   PDF (1097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麻栎种子和胚方的脱水敏感性特征与临界含水量,探索麻栎种子低温保存技术和胚方超低温保存技术,为麻栎等顽拗性种子的保存提供技术参考。方法 以野生麻栎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硅胶减重法快速脱水至目标含水量,测定不同含水量种子和胚方的萌发指标;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技术(DSC)测定不同含水量胚轴和子叶的热力学参数,根据含水量和对应热焓的关系测算胚方结晶临界含水量;应用低温密封保存法保存不同含水量的种子,运用玻璃化法在超低温环境中保存不同含水量的胚方。结果 1) 麻栎不同含水量种子和胚方萌发特征显示,二者分别从初始含水量34.90%和44.14% 降至10.00%,萌发率从93.00%和90.00%降至5.00%和60.00%。2) 不同含水量麻栎胚轴和子叶DSC结果显示,随着胚轴和子叶含水量降低,结晶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和热焓均呈规律性下降趋势,与含水量显著正相关;不同含水量胚轴平均热焓高于子叶平均热焓,胚轴自由水含量高于子叶自由水含量,初步判定本批次麻栎胚方理论结晶临界含水量为11.72%。3) 脱水对麻栎种子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脱水程度加深,种子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脯氨酸(PRO)和 丙二醛(MDA)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4) 麻栎种子低温保存结果显示,初始含水量种子在4 ℃下保存21天,萌发活力没有变化,重度脱水(10.00%~20.00%)种子能够忍受一定程度的低温伤害;不同含水量胚方超低温保存结果显示,含水量对超低温保存结果有显著影响,PVS2预处理30 min时10.00%和15.00%含水量麻栎胚方成活率分别为5.00%和3.00%,不同含水量胚方经预处理和超低温保存后,热力学特征发生改变,15.00%含水量麻栎胚方重新获得自由水。结论 麻栎种子和胚方萌发率随含水量下降而降低,具有脱水敏感性特征,脱水对麻栎种子生理生化特性有显著影响;麻栎胚方理论结晶临界含水量为11.72%;超低温保存麻栎胚方具有可行性,但仍需完善保存方法,提高胚方超低温保存后恢复萌发率。
毛竹PheFT1基因的表达、蛋白互作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闫小玲, 郝琴, 申孜, 张雨佳, 郭小勤
林业科学. 2025, 61(4):  140-152.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40069
摘要 ( 28 )   PDF (3579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毛竹PheFT1基因的表达、蛋白互作及生物学功能,为揭示该基因调控开花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heFT1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及对光周期的应答反应;采用PEG介导法分析PheFT1蛋白定位;应用农杆菌介导法将PheFT1基因转入拟南芥获得过表达植株及ft突变体回补植株,比较过表达植株与野生型植株、ft突变体回补植株与ft突变体植株之间的表型差异分析其生物学功能;基于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分析PheFT1的互作蛋白。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PheFT1基因CDS全长537 bp,编码178个氨基酸,属PEBP蛋白家族。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PheFT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heFT1基因在根、茎、叶和侧芽中均有表达,在侧芽和茎中表达量较高,在叶中表达量最低;长日照下PheFT1有较强的昼夜节律。异位表达结果显示,PheFT1基因会使拟南芥开花提前、茎变细和株高变矮。蛋白互作结果显示,PheFT1可与PheGF14和PheFD蛋白互作。结论 毛竹PheFT1不仅是开花促进因子,还参与茎秆发育和高生长,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PheFT1基因参与毛竹开花的分子机制及生长发育提供了参考。
湖南省5个主推油茶早中熟品种授粉配置技术
张婷, 李建安, 龚玉子, 杨昕悦, 刘彩霞, 王浩宇, 谭晓风, 李泽
林业科学. 2025, 61(4):  153-168.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30655
摘要 ( 25 )   PDF (2359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系统研究湖南省5个主推油茶早中熟品种的最佳授粉配置组合,为湖南省油茶良种的品种配置及优质丰产标准栽培提供实践参考和数据支撑。方法 以‘德字1号’、‘华金’、‘华鑫’、‘湘林210’和‘湘林97号’油茶为试验材料,在花期观测的基础上开展人工授粉试验,测定座果率、果实发育情况、经济性状、种仁含油率和脂肪酸含量等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各油茶授粉组合效果。结果 1) ‘德字1号’的始花期在10月14日,较‘华金’、‘华鑫’、‘湘林210’和‘湘林97号’分别早3、9、12和25天,5个油茶品种盛花期主要集中在11月,‘华金’盛花期最长,从10月30日持续到11月26日,‘湘林97号’的初花期和盛花期相比‘德字1号’和‘华金’仅相遇9天和12天。2) 5个油茶品种最终座果率最高的授粉组合(♀×♂)分别为‘德字1号’ב华金’、‘华金’ב德字1号’、‘华鑫’ב华金’、‘湘林210’ב德字1号’和‘湘林97号’ב华鑫’,比其自然授粉分别高44.66%、43.94%、31.08%、16.38%和10.05%,其中,‘华鑫’花粉给‘湘林97号’授粉的单果质量高于其他父本的授粉效果。3) ‘华鑫’花粉给‘华金’授粉后的干仁含油率和干籽含油率最高,分别比‘华金’ב湘林97号’的果实显著高23.57%和36.89%(P<0.05)。‘湘林210’和‘华金’相互配置的果实含油率最高,均为7.60%。‘湘林97号’ב华鑫’的果实含油率比父本为‘德字1号’和‘华金’的组合果实含油率分别高15.65%和14.67%,差异显著(P<0.05)。4) (♀×♂)‘德字1号’ב华金’、‘华金’ב华鑫’、‘华鑫’ב湘林97号’和‘湘林210’ב华鑫’授粉组合油茶母本的果实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授粉(P<0.05)。结论 综合比较花期、座果率、果实经济性状和茶油品质等指标,确定‘德字1号’的最佳授粉品种为‘华金’,其次为‘湘林210’;‘华金’的最佳授粉品种为‘华鑫’,其次为‘德字1号’和‘湘林210’;‘华鑫’的最佳授粉品种为‘华金’,其次为‘湘林97号’‘湘林210’和‘德字1号’;‘湘林210’的最佳授粉品种为‘湘林97号’,其次为‘华金’、‘华鑫’;‘湘林97号’的最佳授粉品种为‘华鑫’,其次为‘湘林210’。其中,‘华金’与‘华鑫’、‘华鑫’与‘湘林97号’、‘湘林210’与‘湘林97号’和‘德字1号’与‘湘林210’4组品种间适宜等比例配置。
2000—2022年阿尔泰山林区雷击火时空分布特征
李威, 王明玉, 舒立福, 王文栋, 李伟克, 司莉青, 赵凤君
林业科学. 2025, 61(4):  169-179.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40152
摘要 ( 23 )   PDF (1411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阿尔泰山林区2000—2022年雷击火时空分布动态,探究雷击火活动规律,为当地雷击火预测与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2000—2022年新疆阿尔泰山林区雷击火历史资料,分析雷击火时间分布特征与动态,结合研究区数字高程模型,利用ArcGIS软件提取对应雷击火点的空间信息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动态。结果 2000—2022年新疆阿尔泰山林区雷击火年际动态以2012年为节点,2012年后雷击火活跃年份较2012年前增多,非活跃年份减少;活跃年份的雷击火数量和雷击火活跃时间更多,非活跃年份的雷击火数量和雷击火活跃时间更少;阿尔泰山林区雷击火最早发生在4月,最晚发生在9月,集中在6—8月(95%),7月雷击火数量和过火面积最多,8月扑救费用和出动人员数量最多;哈巴河的雷击火数量和出动人员数量最多,阿勒泰的过火面积最大,布尔津的扑救费用最多;雷击火数量在海拔上的分布接近正态,以1 800~2 000 m最多,1 400~1 600 m的扑救费用和出动人员数量最多;坡地的雷击火数量更多、扑救难度更大,造成的过火面积也更大,超过50%的雷击火分布于0°~20°坡度范围,扑救费用在70°~0°坡度范围最多;东坡的雷击火数量和出动人员数量最多,东南坡的过火面积和扑救费用最多。结论 2012年后雷击火明显更加活跃,具体表现为较2012年前雷击火活跃年份增多,平均雷击火活跃期延长,而雷击火非活跃年份虽然在2012年后有所减少,但其平均雷击火活跃期明显缩短,总体上雷击火活跃程度的年际间波动性更强。阿尔泰山林区雷击火在特定的经纬度、海拔、坡度、坡向上表现出聚集性,且在2012年后明显更多地分布于48.4°—48.7°N、 86.5°— 87°E 范围内,总体表现出从较低海拔向较高海拔、从较高坡度向较低坡度迁移的趋势,并更倾向集中于东坡。
柔性摇臂振动式核桃采收机设计及其振动性能
茹煜, 范高鸣, 许林云, 张海锋, 周宏平, 施明宏, 王艳艳, 崔王斌, 徐国鹏
林业科学. 2025, 61(4):  180-195.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40360
摘要 ( 24 )   PDF (4028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针对核桃采收效率和果实采净率低等问题,设计一种柔性摇臂振动式核桃采收机,采用树干振动采收方式,研究不同振动参数对采收机振动性能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曲线获得两两交互作用下的振动加速度响应情况,优化设计结构和作业参数。方法 对采收机关键零部件进行结构设计和应力分析,确定最佳参数;对核桃树夹持处和树干处的加速度响应效果进行仿真分析和振动作业试验,应用Design-Expert 13.0软件,以振动频率、树干直径和振动时间为主要因素,以振动加速度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曲面探究3个参数对振动加速度的影响程度。结果 通过ADAMS动力学分析软件得出柔性摇臂最佳直径为15 cm、最佳夹持力为2 800 N,对比仿真结果与田间采收试验结果,核桃树夹持处、树干处不同频率时的振动加速度误差在5%之内;振动频率、树干直径和振动时间对振动加速度的贡献率分别为2.317 8、1.649 2和1.489 4,当振动频率为14 Hz、树干直径为15 cm时,振动加速度达到最大值63.417 m·s–2,三因素对振动加速度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振动频率、树干直径、振动时间。结论 设计柔性摇臂振动式核桃采收机,剖析该装备结构特征和作业参数对能量传递的影响,可为大规模标准果园的高效核桃采收提供作业参数依据,有效提高核桃采收效率和果实采净率。
中国林业经济韧性非均衡性及其影响因素
徐彩瑶, 王朝勇, 穆亚丽, 孔凡斌, 廖文梅
林业科学. 2025, 61(4):  196-214.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40287
摘要 ( 28 )   PDF (13591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在建设产业韧性强的林业强国背景下,探究中国林业经济韧性非均衡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域单元面板数据,构建林业经济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林业经济韧性水平,采用熵权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Kernel密度估计法、空间收敛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中国林业经济韧性非均衡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1) 2011—2020年中国林业经济韧性水平总体呈增长态势,由2011年的3.19增至2020年的4.53,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特征,空间集聚特征主要呈显著的高-高聚集、高-低聚集和低-高聚集。2) 2011—2020年中国林业经济韧性水平非均衡性逐渐扩大,Dagum基尼系数由2011年的0.306 5增至2020年的0.325 9。3) 基于东中西部分区的结果表明,超变密度和地区间差异是中国林业经济韧性非均衡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胡焕庸线分区的结果表明,地区内差异和地区间差异是中国林业经济韧性非均衡性的主要影响因素。4) 2011—2020年中国林业经济韧性水平不存在σ收敛特征,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基于东中西部分区的结果表明,中国及各地区林业经济韧性水平的条件β收敛速度快于绝对β收敛速度,且中部地区的条件β收敛速度最快;基于胡焕庸线分区的结果表明,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的收敛速度高于中国和胡焕庸线以东地区。5) 适应力、可持续性、产业协作性以及林业农药使用量、林下经济产值、林业旅游与休闲产业带动产值等是中国林业经济韧性水平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和智慧林业,推动林业生态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提质增效,完善森林资源高水平保护和培育机制,提高林业适应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科学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和林下经济新业态,实现林业三产融合发展,积极服务区域经济,推动林业经济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合作社嵌入促进农户“肥药双减”行为了吗——以浙江省非木质林产品经营为例
朱臻, 姚瑜晨, 沈汉, 张寒, 钱文荣, 朱哲毅
林业科学. 2025, 61(4):  215-230.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40050
摘要 ( 18 )   PDF (713KB) ( 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合作社嵌入对农户“肥药双减”行为的影响,剖析合作社内部不同功能对农户化肥农药减量化的影响机制及其差异,精准化提出减少农户化肥农药施用量的有效办法,以推动营林绿色生产行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保障林产品质量安全。方法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利用2023年浙江省7县(区)688户非木质林产品经营户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分析合作社嵌入对农户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过程中化肥农药施用的影响,剖析合作社的技术支持、组织约束和溢价激励3种功能对农户社员非木质林产品化肥农药减量行为的影响机制,揭示3条路径对合作社社员化肥农药施用的差异性,提出促进农户化肥农药减量化的政策建议。结果 1) 加入林业合作社能够显著减少非木质林产品经营户化肥和农药施用量,且对不同林地规模、林业收入依赖度和采纳生态化经营技术的农户减量效果存在差异,尤其对小规模农户和林业收入依赖度低的农户,参与合作社可有效减少该部分农户对化肥的施用量;2) 依托合作社技术支持、组织约束和溢价激励等功能可有效促进农户“肥药双减”行为;3) 合作社内部3种不同功能对核心社员化肥农药的减量效果较普通社员更明显,其中合作社组织约束和溢价激励2种功能对核心社员“肥药双减”行为的促进效果更好。结论 首先,应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广绿色生产行为;其次,应不断完善合作社内部多元服务功能,激励农户开展“肥药双减”行为;最后,在“肥药双减”行为推广中,应充分发挥规模户等核心社员的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并引导更多农户尤其是小农户加入合作社。
综合评述
林业碳汇产品定价机制比较与启示
徐来仙, 何友均
林业科学. 2025, 61(4):  231-248.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40295
摘要 ( 32 )   PDF (1154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是林业碳汇产品交易的关键,对盘活林业碳汇市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当前,部分国家和地区积极探索林业碳汇产品定价机制,积累了有益经验,但权威统一的林业碳汇产品定价机制尚未建立。本研究首先梳理国内外典型林业碳汇产品交易平台的定价机制,然后从林业碳汇产品类型、定价原则、定价理论模型与信息化水平、定价限制条件、会员管理制度、定价监督、定价结算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基于林业碳汇产品定价现状与挑战,融合经济学相关定价理论与国内外典型定价经验,提出我国构建林业碳汇产品定价机制的7点启示:1) 健全林业碳汇定价机制的法律规则标准;2) 优化林业碳汇定价的碳配额调节价格机制;3) 调整林业碳汇定价的市场供需机制;4) 发展高质量林业碳汇产品的定价机制;5) 搭建林业碳汇定价机制的信息化交易平台;6) 完善林业碳汇定价机制的监管体系;7) 培养林业碳汇定价机制的专业团队。本研究结果可为完善碳汇产品定价机制和推动林业碳汇市场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研究简报
人工脱水对闽楠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黄锦, 张俊红, 童再康, 杨琪
林业科学. 2025, 61(4):  249-256.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40104
摘要 ( 33 )   PDF (1052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人工脱水对闽楠种子生活力和萌发特性的影响,为解析闽楠种子失活和萌发受限机理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人工脱水处理,分析含水量40%(未脱水)、30%(轻度脱水)、20%(中度脱水)和10%(重度脱水)4种不同含水量种子的生理、生化和基因表达等,揭示不同脱水程度对闽楠种子生活力和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结果 闽楠种子生活力随脱水加重先升高后降低,轻度脱水(30%含水量)的种子发芽率最高达93%,甚至高于未脱水种子。重度脱水(10%含水量)导致种子丙二醛(MDA)含量上升,随脱水加重种子膜脂质过氧化程度加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脱水加重先升高,种子含水量10%时大幅降低。当闽楠种子贮存在25 ℃高湿环境下,30%和40%含水量的种子发霉率约为58%,重度脱水种子全部发霉。对种子萌发关键基因表达分析发现,随闽楠种子萌发进程负调控转录因子PbABI3均下调表达;PbFUS3、PbLEC2基因在30%含水量种子的胚根萌发初期即显著上调表达,在40%含水量种子中表达未显著改变。结论 闽楠种子不耐脱水,种子生活力随脱水加重先升高后降低,中度(20%含水量)或重度(10%含水量)脱水种子发芽率大幅降低。重度脱水时种子内POD活性降低并受到氧化损伤。闽楠种子含水量变化能够诱导体内抗氧化酶系统的活性改变,并通过调节种子萌发关键基因PbABI3PbFUS3PbLEC2特异性表达,影响种子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