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海南岛霸王岭原始热带山地雨林中53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海南热带山地雨林林隙的基本特征和自然干扰规律。海南热带山地雨林林隙的形状近似于椭圆形,椭圆的长短轴比率不随林隙的大小而变化,基本上都在1.4左右;扩展林隙(EG)和树冠空隙(CG)在热带山地雨林景观中的面积比例分别为53.52 %和25.22 %,干扰频率分别为1.34 %·a-1和0.63 %·a-1,林隙干扰的返回间隔期约为160 a。海南热带山地雨林中EG的大小一般变化在30~500 m2左右,平均约为160 m2,大多数CG的大小一般都变化在15~200 m2左右,平均约为80 m2。大多数的林隙是在40 a以前形成的,而10~30 a之前形成的林隙最多。大多数林隙是由1~4株形成木创造的,而由2株形成木创造的林隙最多。林隙形成木通过掘根、枯立、干基折断和干中折断死亡的比例分别是16.88 %, 14.29 %, 36.36 %和32.47 %,在不同的林隙中可见到形成木这几种死亡形式的不同组合。海南热带山地雨林中的林隙主要是由20余个树种创造的,其中不仅有第一层的树种,而且还有第二、三层的树种。文章最后以林隙动态理论为基础,对海南热带山地雨林的经营提出了几点建议。
通过对农田防护林经营问题的深入系统的探讨,以阐明农田防护林考虑时空动态特征的连续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在建立主要决定因素包括林带结构—疏透度变化规律,林带结构对防护效益影响,灾害因子参数确定及成林高等各相关子模型的基础上,构筑了农田防护林经营经济效益总模型,并以观测的杨树林带试验数据为例,确定了模型中主要子模型的参数变量,从而为农田防护林的经营、规划设计等提供了可靠保障。
本文研究了木材价格的变化为一自相关随机过程时用材林采伐的随机决策分析问题,分析了用材林经营决策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及其对经营决策的影响,建立了一个针对主伐的木材市场价格随机变动的适应价格的主伐决策模型,利用动态规划求得在一个给定决策期内的主伐最优经营策略,对应这个策略有一个最大的期望效益。并进一步分析了在价格波动情况下和不同贷款利率下的最优策略。
一个树种的群体交配系统(Mating system)提供了该树种是如何将其遗传物质从一个世代传递到下一个世代的基本信息。因此交配系统研究可有助于:(1)推测群体的基因型组成; (2)分析多基因位点连锁不平衡程度; (3)推测种子园的种子质量及提供种子园营建设计的有关信息; (4)在一定的程度上,可用于分析天然群体的遗传结构分化水平。在落叶松的10个种和3个变种中,目前已报道了2个种的交配系统:一个是美洲落叶松(L. laricina [DuRoi] K. Koch),另一是欧洲落叶松(L. decidua Miller)。我国兴安、长白及华北落叶松的交配系统的研究尚未进行。本研究目的就是应用同功酶标记:(1)测定和比较这3个兴安落叶松种间及种内群体的异交率; (2)比较与其它针叶树的交配系统差异; (3)推测群体内自交或双亲近交发生的可能性。本文采用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应用由6个酶系(PGI, MDH, 6PGD, AAT, PGM及SDH)产生的7个多态性位点的同功酶标记分析了我国3个落叶松种(兴安、长白及华北落叶松)的共9个天然群体交配系统。结果发现兴安落叶松的加格达奇(内蒙古)群体表现出几乎完全的异交(tm=0.986±0.081)。华北落叶松的两个群体丰宁(河北)和浑源(山西)也主要表现为异交方式(tm=0.847±0.427~0.792±0.169)。长白落叶松的天然群体间的异交率存在较大的变异。小白湖(黑龙江)和长白山(吉林)群体存在显著的自交(tm≈0.705)。大海林(黑龙江)群体除了存在自交外还存在着明显的双亲近交(tm=0.684±0.107),然而白河(吉林)、白刀山(黑龙江)及东方红(黑龙江)群体的交配系统则主要表现出为异交方式(tm=0.847±0.427~1.203±0.371)。总的来说, 3个落叶松种主要表现为异交方式或混合交配类型。群体间的异交率存在着变异但差异不显著。试验所得结果与已报道的其它针叶树包括美洲落叶松和欧洲落叶松的结果有一定的可比性。由试验结果可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第一,在长白或华北落叶松群体间,单个位点异交率的差异反映出单个位点的群体遗传组成不同;第二,自交会导致群体的杂合子比率减少和近交衰退。这可能部分地说明了落叶松的低比率饱满种子和低的萌芽率的原因。在有些群体中,如长白落叶松的大海林和华北落叶松的浑源群体,存在显著的自交。这提醒人们当采用天然群体种子甚至种子园的种子造林时应慎重。群体间的差异也是应注意的;第三, 3个落叶松的交配系统,即主要为异交方式,也暗示着群体间的基因流有可能很频繁。至今还没有证据来证明3个落叶松的交配系统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在建立种子园或母树林时,严格的外源花粉隔离(花粉污染)控制是很有必要的;最后,在田间子代测定林中,家系常常被假定为由异交种子组成。本试验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这一假设的正确性证明,因而为田间子代测定的数量性状遗传参数估计如遗传力估计合理性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通过对南平溪后29年实生杉木不同连栽代数生长过程的分析,结果表明:1代和2代杉木在10年生前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生长量相近,此后, 2代的生长迅速下降(早衰), 29年生的平均单株材积比1代的下降41.46%。3代杉木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一开始就比2代的差,但未出现大幅度的衰退现象, 29年生的单株材积比2代的下降17.70%。杉木栽植代数越少,生长高峰出现时间越早,峰值越大,速生期持续时间亦越长。
空间结构信息对异龄混交林经营特别重要。按森林资源清查和森林经理的观点,空间结构可从3个角度加以描述。对于描述种间混交和大小分化目前已有可使用的参数,这些参数用适当的花费就可以在地面调查中获得。但对于个体分布格局目前还没有如此有效的方法。本文提出的角尺度可明显地减少调查花费并使详细的结构分析和接近实际的重建林分空间结构成为现实。借助于它的均值可以相对精确的确定出现实林分中林木的个体分布格局即规则、随机和团状分布。
本文报道了中国西南部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竹亚科3个新种、2个新变型。它们是:落叶筱竹(Thamnocalamus tengchongensis Hsueh et Hui)、江竹(Dendrocalamus pachycladus Hsueth et D. Z. Li)、山竹(Yushaniaelevata f. pianmaensis Hsueh et R. Y. He)、兰坪玉山竹(Y. puberula Hsueh et Hui)、福贡玉山竹(Y. farcticaulis yi f. brevinoda Heueh et H. R. Zhang)
华东地区51个豆科树种(含羞草亚科5属,蝶形花亚科18属)根瘤中分离获得的66个菌株经形态、生理生化、抗逆性等性状测定,对42个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除92-78-2菌株外, 65个菌株在0.75的相似水平上可划分为6个菌群。根据菌株的生长速度, 6个菌群可以分为快生和慢生两个类群,但两类群的某些性状与目前根瘤菌分类系统中的分属辨别特征不完全符合,如部分菌株能利用其淀粉。聚类分析结果还表明,菌群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表型特征,与寄主的种类、来源没有相关性。66个菌株在形态、生理生化、抗逆性以及交叉结瘤试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表明了豆科树种根瘤菌的多样性。
本文通过对杉木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种类的研究,发现根际土壤中的细菌数量明显高于非根际土壤的,中龄杉木林根际土壤及非根际土壤中细菌数量明显低于幼龄林和成熟林,特别是在中龄杉木林根际土壤中枯草芽孢杆菌在细菌中所占比率明显低于幼龄林和成熟林的;无论是在根际还是非根际土壤中,放线菌数量的变化均无明显规律,但在类群组成上,中龄林土壤中,主要类群仅有白色类群、黄色类群和灰褐类群,而幼龄林和成熟林类群较丰富;无论是在根际还是在非根际土壤中,从幼龄到中龄杉木人工林,土壤真菌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从中龄林到成熟林,则呈上升趋势,且在种类分布上,杉木中龄林根际土壤中青霉属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幼龄林和成熟林的;研究结果表明,比较研究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对于揭示杉木人工林生长发育和土壤性质变化的关系,防治地力衰退,提高林木产量,是颇有价值的。
纯化的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pCPV)云南文山株的病毒粒子经SDS-PAGE分析,其结构蛋白有120kd、116kd、110kd、66kd和33kd5个组分,而它的多角体蛋白含30kd和28kd两个主要组分。以纯化的DpCPV粒子为抗原制备了2D5、2D10、3D4和6B3共4种单克隆抗体,并测定了它们的亚类。制得的单克隆抗体用于DpCPV的ELISA检测。对DpCPV在棉铃虫卵巢细胞系SFE-HA-8212和SFE-HA-831中增殖动态的检测结果表明, DpCPV感染培养细胞具有释放病毒量小和呈现持续感染等特点。用Western印迹法在SFE-HA-831细胞感染DpCPV后第18h检测到病毒抗原的合成。运用所建立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对几批采自DpCPV防治林区的幼虫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对DpCPV的防治效果及其自然流行进行长时期、大规模的监测。
本文报道采自河南省民权县、寄生枸杞负泥虫Lema decempunctata Gebler的长凹姬蜂属一新种:民权长凹姬蜂Diaparsis minquanensis Sheng et Wu, sp.nov.及采自辽宁省沈阳市的一中国新记录种:皱长凹姬蜂Diaparsis multiplicator Aubert。标本保存在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
森林火灾是危害森林的一大主要自然灾害,采用生物防火可以有效地控制特大森林火灾的发生。本文对广西大桂山区的木荷、火力楠、杨梅等10种常绿阔叶树种和杉木、马尾松两种针叶树种的叶、小枝和皮的燃烧性能及其组成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各树种均以叶的抗火性能最差,阔叶树种比针叶树种的抗火性能强; (2)热值、含水量、燃点和灰分含量是影响叶的抗火能力的主要指标。木质素含量和苯-乙醇抽取物与总发热量有线性相关关系; (3)由多目标决策方法对12种树的抗火性能综合排序得知,木荷、红椎、杨梅的抗火性强,润楠、米老排、火力楠、大桂山荷和木莲的抗火性中等,稠木、观光木的抗火能力较弱,杉木、马尾松的抗火能力强。
本文以生长在3种长江滩地类型(江滩、洲滩、湖滩)、3种栽植密度(3m×4m、4m×5m、5m×6m)下的3个品系速生人工林杨树木材[欧美杨无性系72杨(Populus×euramericana cv.Ⅰ-72/58),美洲黑杨无性系63杨(P.deltoides cv.Ⅰ-63/51)和69杨(P.deltoides cv.Ⅰ-69/55)]为对象,首次分别建立了长江滩地速生杨树纤维长度(FL),微纤丝角(FA)和木材密度(WD)随生长因子中的生长轮年龄(CA)和年轮宽度(RW)变化的模型,即:FL=765.07+119.77CA-6.15CA2-1506.97(1/RW)+365.18(CA/RW)-18.02(CA2/RW)FA=9.643+0.061RW+2.376(1/CA)-0.201(RW/CA)WD=0.447-0.003CA+0.004(1/RW)+0.004(CA/RW)从检验结果来看,纤维长度随生长轮年龄和生长速度变化的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长江滩地人工林杨树不同单株纤维长度的变化(r=0.989),而微纤丝角和木材密度随生长轮年龄和生长速度变化的模型对长江滩地人工林杨树株内微纤丝角和木材密度能够较好地预测(r=0.209~0.999),但对长江滩地人工林杨树不同单株间微纤丝角和木材密度的变化(r=0.118~0.143)预测效果不理想。
本文讨论了干燥温度分别为85℃、105℃、115℃和125℃时板材表层厚度为3mm处的木材横纹流变特性。结果表明:干燥过程中的总应变为干缩应变、弹性应变、粘弹性蠕变应变和机械吸附蠕变应变的代数和。木材在长时间、高温高湿的联合作用下,不仅表现出弹性、塑性,而且还表现出粘弹性。作者根据木材干燥应力模型理论,提出了在同一块板方材上能同时测定所建模型各应变参数的试验方法。
马尾松含脂及改性研究主要是改变松材的脂含量及其性质,克服松材易变形、开裂、溢脂的缺陷,达到作为工业用材标准的目的。它可以通过添加化学药品的物化抽提法或优良溶剂萃取法实现,从中探索简单易行的工业生产法。
植物稳态矿质营养理论与技术,相对于传统矿质营养理论与技术,是一种全新的观点与近乎完美的试验技术。其要点可概括为:(1)按植物相对生长速率供应营养物质; (2)以自然界土壤溶液近似的低浓度供应营养物质; (3)依据植物生长对各种营养元素需求比例均衡供应营养物质。按照T.Ingestad提出的实验技术,已实现供试植物的最适生长,充分挖掘了植物的生长潜力。多年来,各国同行的研究领域包括:从树种、离子或试验条件等拓宽研究范围;把理论应用于林木育苗和林地施肥模型及相关的交叉学科;从植物体内物质代谢及外界生长条件研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证明,稳态营养理论与技术揭示了植物生长与营养间的真正关系。
本文提出了"分类经营是热带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论断,并通过中国林业发展的"分类经营"理论,及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实施的ITTO中国海南热带林业发展示范项目的中期实验结果,给予了实证分析。文章指出,热带森林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个包括技术、经济、社会,甚至政治、文化、伦理的因素在内的综合性问题,必须用"系统论"的观点从更大的背景下考虑解决。而以往的教训是局限于林业、局限于技术。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见识、一种文化,它的提出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目标,也是一个过程,是全人类共同的神圣事业,要达到这种境界,教育是基础,法治是保证。可持续发展还是一种战略、一种原则,它是协调区域之间和行业之间各种关系的准绳。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区域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与其它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需要政府的重视,全民的支持和世纪性的努力才能实现。
The content of an endogenous putrescine increased dramatically in four tree species of Robinia pseudocacia Linn., Liriodendron tulipifera Linn., Platanus acerifolia Willd and 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under acid stress, but the content of spermidine and spermine showed no change.The additional D-Arginine (an inhibitor of the putrescine biosynthetic enzymes) to acid medium could inhibited the level of putrescine.However a simultaneous additional D-Arginine and putrescine could reverse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D-Arginine.Under the acid stress, the balance of active oxygen metabolism was lost, the content of MDA was accumulated rapidly, the activies of SOD and CAT decreased.Applying exogenous putrescine to acid medium could regulate the balance of active oxygen metabolism, decrease the accumulation of MDA, while increase the activities of SOD and CAT.The results showed putrescine could protect plants from the acid stress.
The predicting models of cone crop/seed yield of Chinese fir seed orchard were established on Qifeng shan forestry farm in Yang xin County of Hubei Province by means of the method of visible crown, information section in crown, tree growth factors and climatic factors 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closely linear relations of the number of female cones and immature cones of visible crown or of the optimum information section, and the crown diameter of the female tree with the cone crop of a tree. However, the predicting model via the optimum information section was most accurate among the cone crop predicting models while the predicting model via immature cones was more accurate than that via female cones.The number of seeds in a cress section of a cone and the cone volume could accurately predict the number of full seeds in a cone.A model via the key climatic factors for seed yield was accurate enough. Each model had its own merit on simplicity, applicability or the predicting period, but the tests of all models were at significant level and could be selected to use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practice.
The field trap test on Ancylis sativa Liu showed that E9-12:Ac alone had a little attractness to male moths, but Z9-12:Ac alone could not attact them.Mixtures of E9-12:Ac and Z9-12:Ac in five various ratios were tested, and the mean catches reached their maximum in the natural E/Z (6.5:3.5) ratio.The preparation in this ratio was us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ses used and mean catches. Within the range 50~200 μg the traps were effectively attractive to the males in the field.Little attractness to males was found in the dosage of 1 μg and 500 μg.
Breeding and cultivating G.uralensis with seeds, treating seed before sowing, sowing in a right period, harvesting in autumn when the age of root is 3-4-year-old and keeping seedlings density in 222~444 thousands per hm2 are the key measures to obtain the root harvest with high quality and yield.
单蒴盖亚属(Monocalyptus)是桉树属(Eucalyptus L’Heritier)中第2大的亚属,包括134种和9亚种。单蒴盖亚属桉树引种具有很重要的生物地理学意义。1990年在云南一平浪林场建立的树种试验,包括王桉(E. regnans)、斜叶桉(E. obliqua)、大桉(E. delegatensis)、滨河白桉(E. elata)、白腊树桉(E. fraxinoides)、雪桉(E. pauciflora)、三花桉(E. triflora)、高桉(E. fastigata)、布达王桉(E. dendromorpha)和缪勒纤皮桉(E. muelerana)。生长量超过同期种植的蓝桉(E. globulus)。试验规模不大,但具有重要的生态植物地理指示意义。除气候条件比较适宜外,还可能因为试验地前作为云南松,土壤微生物群落比较丰富,尤其是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以晋西北黄土区河北杨林、小叶杨林和柠条灌木林为对象,就各人工林地的土壤持水力和在4个不同降水年的土壤有效水动态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地间土壤持水力和比水容量为:河北杨林>小叶杨林>柠条灌木林。各林地的土壤持水力和供水力普遍偏低。林地土壤有效水动态同降水量及其季节分配密切相关,同时受连年干旱递减效应的制约。因此各林地土壤有效水含量为:特涝年(1995)>偏涝年(1992)>特旱年(1993)>偏旱年(1994)。在特涝年和偏涝年,生长季前期林地土壤有效水含量很少。在特旱年和偏旱年,几乎整个年生长季中的林地土壤有效水含量都很少。本区人工林生产力普遍偏低,不利的土壤持水和供水条件是其重要限制因素之一。
通过对杜仲叶中次生代谢物含量的测定,对其生长积累动态作了以下有关分析:不同无性系的次生代谢物含量差异显著:绿原酸在略1中含量最高(4.07%),略49中含量最低(1.27%);桃叶珊瑚甙在略1中含量最高(3.98%),略49中含量最低(1.08%);京尼平甙酸在灌3中含量最高(0.12%),略49中含量最低(0.05%);总黄酮在略11中含量最高(1.67%),略41中含量最低(0.18%);杜仲胶在略1中含量最高(3.80%),略0中含量最低(1.76%);表明树木的遗传基因(决定个体生长发育)也是调控次生代谢产物的重要因素。在年周期中,杜仲叶次生代谢物生长积累的动态变化为:绿原酸含量以6月、11月份最高, 5月份最低;桃叶珊瑚甙在6月、11月份含量最高, 7月、8月份最低;京尼平甙酸在6月份含量最高, 5月、11月份最低;总黄酮以5月份含量最高, 10月份最低;杜仲胶含量以5~6月份最高,以后逐渐下降。似乎与树体年生长速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依据38个样地的演替资料,采用母树树冠下各物种幼苗、幼树及小径木的胸高断面积比例作为转移概率,用马尔可夫链描述了群落的演替过程,预测了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群落的组成状况,并运用30年前后植物种盖度资料的对比,在较大的时空范围内阐明了大青沟残遗森林植物群落演替的动态过程与趋势。结果表明,在环境条件不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以水曲柳、蒙古栎为主的群落是较为稳定的群落,而为大果榆为主的群落波动较大。各个不同的群落在达到平衡状态时,其种类组成的数量关系将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通过样地和样带的调查方法,在对大亚湾沿岸的深圳市宝安县、惠州市惠阳县、惠东县的8个镇的普查基础上,以惠阳县澳头镇虾冲境内黄鱼涌白寿湾红树林为典型区域,在典型选定的三块样带中选伐标准木作树干解析,测定年龄和各年的树高、胸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并对其群落的结构及其数量特征和各组成植物物种的生长量、消耗量、蓄积量及初级生产力等定量参数进行了研究,为研究红树林这一潮间带中的特殊植物群落及海陆界面系统的生态边缘优、劣势打下重要的数量生态经济学的基础。
从17个国家引进331个黑杨派无性系(其中52个美洲黑杨无性系),在山东省长清县营建我国第一个黑杨派无性系基因库。连续10年对基因库内美洲黑杨无性系进行了多性状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各无性系间在物候期、生长、生根、抗寒和抗病虫等方面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遗传变异丰富;系间的主要性状与无性系起源纬度及各性状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主要材料性状变异的研究结果表明, 38个8年生美洲黑杨无性系在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度无性系间变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木材密度和纤维长度与树高和胸径呈一定相关性;木材密度和纤维长度这两个性状在遗传上相互独立,受不同遗传机制控制。利用分子遗传标记RAPD技术研究库内美洲黑杨无性系DNA多态性,结果表明本库美洲黑杨DNA多态率为86%,再次证明本库美洲黑杨遗传多样性高,可为我国杨树改良提供丰富的育种材料。
1993~1995年在河南卢氏种子园作了授粉试验,分析了不同授粉试验的授粉效率,证实在油松雌球花授粉期内,最先到达珠被臂的花粉,具有进入珠孔和珠心的优先权;在花芽绽开后第1~4d为雌球花的最适可授期,其中又以第2~3d的授粉效率最高;在可授期内重复授粉,对提高授粉效率和增加球果中饱满种子数量的效果不明显;一个授粉袋一次授粉用量以0.2mL为宜,小于0.1mL时授粉效率明显下降,大于0.2mL也不能增加球果中的饱满种子数;当交配设计的亲本花粉缺乏时,可用死花粉或滑石粉与新鲜花粉以1:1的比例混合使用。本文还对各种授粉试验的授粉效率,开花同步指数估算时加权植的确定,及其加权后同步指数的变化作了初步讨论。
林木枯损模型是林木生长模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来自吉林省汪清林业局森林经理调查的12个落叶松复位样地的131个径阶组数据,应用Logistic型回归式建立了落叶松林木枯损模型。自变量有径阶、相对直径、每公顷株数、每公顷断面积、平方平均直径、郁闭度和大于所估径阶的林木直径平方和。考虑模型的相关指数和各参数的变动系数,得出仅包含相对直径、郁闭度、平方平均直径3个自变量的经验方程。该经验方程具有形式简单、测算容易、无需年龄和地位质量指标、参数稳定性好等特点,可用于落叶松径阶枯损比率和单木枯损概率的预估。
1996~1997年在北京地区进行了调查,通过采集舞毒蛾在室内饲养,共得到舞毒蛾天敌昆虫23种,其中寄生性昆虫17种,捕食性昆虫6种。卵期天敌有大蛾卵跳小蜂、舞毒蛾卵平腹小蜂;采集地最高寄生率为5.2%~10.9%。幼虫期天敌有绒茧蜂、斑痣悬茧蜂、寄蝇类等; 7个采集地平均寄生率为9.55%。蛹期天敌有寄蝇类、广大腿小蜂、舞毒蛾黑瘤姬蜂、脊腿囊爪姬蜂等; 7个采集地平均寄生率为19.08%,不包括捕食性天敌昆虫捕食和病毒致死率,在舞毒蛾卵-蛹期,累计约有30.1%的个体被寄生性天敌昆虫寄生而致死。
本文报道了几种不同抗虫性能木麻黄的基本营养物质、酚类等化学物质及木材纤维形态等检测结果,分析了木麻黄化学和形态因素与星天牛危害的关系,探讨了木麻黄抗虫机理。木麻黄树皮中的基本营养物质含量的分布差异不显著,木质部的则有明显差异,即随抗虫性能增强而含量降低,造成各品系木麻黄木材内部环境差异,形成蛀干害虫星天牛生存环境的差异。高感品系C23可溶性总糖含量(2.80%)明显高于高抗品系C44(0.62%),是高抗品系的4.52倍;游离氨基酸含量:高感品系C23(1.857g)是高抗品系C44(0.955g)的1.94倍;同时采用葡萄糖溶液和清水对比浸泡木段,木段模拟蛀道接星天牛幼虫饲养试验,也验证了葡萄糖含量的增加有利于星天牛幼虫生存率的提高,说明木质部营养物质的含量与星天牛幼虫生长发育密切相关。酚类化合物中如邻苯二酚、咖啡酸在高抗品系C44中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品系。木材纤维形态,高抗品系C44木材纤维平均长度为0.77mm,平均宽度为12.07μm,长宽比为63.6,是所有参试品系中最大的,说明该品系木材韧性最强,抗弯强度最高,造成星天牛啃食困难,与其既抗虫又抗风的性能相吻合。
报道毛竹基腐病(Arthrinium phaeospermum)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结果:(1)40%拌种双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对病菌的生长有极强的抑制力; (2)通过栽培技术措施培育和留养个大体壮的中期笋,使其快速生长,具有避病的效果; (3)及时剥除已感病竹笋基部的笋箨,有利于病情的控制; (4)一套以栽培措施为基础,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在大面积竹林内试验,防治效果达92.46%。
通过在枣林中的系统调查与试验研究,明确了枣镰翅小卷蛾(Ancylis safiva Liu)成虫趋向其性信息素的行为及利用性信息素诱捕成虫的时辰节律;大面积诱杀对枣林中这种害虫种群的控制作用。应用性信息素引诱枣镰翅小卷蛾成虫有两个高峰期,第1个在4:00~6:00,其累计诱杀率为37%~76%,第2个在18:00~22:00,其累计诱杀率为15%左右。性信息素引诱不仅影响成虫的求偶及交配行为,同时也干扰了成虫的取食、扩散与隐蔽情况下的飞行活动。大面积枣林中诱杀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诱杀区与对照区比较,有效卵的减退率为68.5%~85.2%。
本文研究了温度和光周期对枣镰翅小卷蛾求偶行为及性信息素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代枣镰翅小卷蛾雌蛾的求偶高峰期为暗期6.0~8.0h。温度越高,雌蛾开始求偶的时间越迟,求偶的持续时间也越短,求偶高峰期比在正常温度下明显推迟。温度为21℃时雌蛾产生的性信息量最高, 26℃时略低,而在31℃和16℃时雌蛾性信息素释放量仅为21℃时的1/5~1/4;雌蛾所释放的性信息素中顺、反异构体比例随温度的降低向顺式异构体增加的方向漂移,其变异系数均控制在10%以下。当把第2日龄的雌蛾从14L:10D光周期转移到连续黑暗下时,雌蛾表现的求偶行为和性信息素产生与14L:10D下相似,均表现出明显的节律;当转移到连续光照下时,求偶行为变得不活泼和不规则,而产生的性信息素量却等于或高于14L:10D光周期下所产生的性信息素量。
本文报道了采用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SMA)三元共聚单体浸入木材细胞壁与激活的纤维素进行接枝聚合反应,构成新型的高分子复合材料(SMA-WPC),经物理机械性能、吸水性、耐酸性检测,该材料硬度比素木提高了20%~35%,抗压强度提高了35%~45%,经98%浓硫酸3天浸泡,重量损失率下降22%,而在水介质8天浸渍,吸水率下降50%,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塑化前后的微观结构。
本文提出了衡量单板层积材强度中实木材性所占份额的贡献率概念,以揭示实木材性对单板层积材强度的贡献程度。以人工林杨木为对象,研究了实木材性对单板层积材强度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实木材性好或单板层积材中的单板较厚时,贡献率较高。材性较优的69杨和材性居中的72杨、材性较差的63杨3个无性系杨木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74.34%、67.48%、64.72%,厚度为3.565mm、2.614mm、1.545mm单板组配的单板层积材中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74.00%、67.48%和58.06%。研究的6项强度性能中,杨木实木材性对抗剪强度、弹性模量和冲击韧性的贡献率较高,约为80%。
微波等离子体处理木材表面时引起蚀刻,蚀刻程度的大小与离子能量水平,即与等离子体工作条件和等离子体种类密切相关。本文讨论了微波等离子体工作条件即微波功率、系统压力、样品位置(距谐振腔距离)及处理时间对杉木木材蚀刻的影响,并在相同工作条件下,比较了N2、O2及空气等离子体对木材蚀刻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影响蚀刻作用的诸因素中,样品位置的影响最显著,处理时间、微波功率其次,而系统压力的影响最弱。在本研究的范围内,杉木样品距谐振腔距离越近、等离子体处理时间越长、微波功率越高则蚀刻越严重;在3种等离子体中, O2等离子体蚀刻最严重,而N2等离子体最轻微,空气等离子体蚀刻介于两者之间。
本世纪初数量遗传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产生,以研究实验群体或自然群体的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它主要研究两个基本问题:(1)总的表型变异中有多少比例属于遗传的影响?(2)有多少遗传因子参与这种遗传变异?如遗传力的概念可以反映遗传因子对表型变异的贡献,它可用亲属间的相关性加以估计。这些参数量已在微生物、动植物中有大量的研究,遗传参数估算对于制定适当的育种计划和理解生物性状的表型进化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控制数量性状的位点数(QTLs),历史上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如Wright(1921)和Sax(1923)提出的估计方法等,但因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于PCR的技术几乎能提供无限数目的DNA多态性标记,这些标记可用于构建遗传图谱,并进一步研究和确定生物、医学和农业上重要数量性状的位点。在过去的10年内,已研制出许多统计方法用于QTLs定位分析,虽然这些方法适用于已很好设计的多谱交配材料,如起始于2个近交系亲本杂交后的F2和回交等群体,但这些方法也可用于主要为异交的森林树木的QTLs定位分析,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寻找单个标记与数量性状的关系,若不同标记组之间的数量性状差异显著,那么这种标记有可能与该性状关联,这种方法不能准确地确定QTL的位置,并且常常是过低估计QTL的效应。Lander和Botstein(1989)提出了区间建图方法(Interval mapping),这种方法在区分多个QTLs连锁关系上仍有其缺陷,至今有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将区间作图与多重回归分析结合的办法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即是对这些已用于或将用于林木树种中的一些基本方法作一评述,并探讨寻找影响林木数量性状QTL的一些统计方法。至今已有许多遗传标记可用于QTL建图,如同功酶标记及DNA标记等,遗传图谱构建是基于所有可能标记之间的重组比例而进行的,传统的用于构建图谱试验设计是开始两个不同表现的近交系进行杂交,生成F1代,继续自交、及回交形成F2、B1和B2等不同群体,应用这些群体及多态性的标记,依据孟德尔分离组合规律,两个标记间重组率(r)可以估计并检测出来,并依据Haldane(1919)或Kosambi(1944)提出的公式对所估计的重组率(r)转化为相应的遗传距离,最后建立连锁图谱群。对于单个标记分析,基本上可用3种方法进行:一是基于分子标记分类间的数量性状均值差异是否显著来判断所用标记的影响(加性或显性效应),若差异显著(如用t测验)说明该标记与所研究性状关联,否则无关;二是回归方法,应用数量性状与分子标记基因型(转化为数量化指标如0, 1)进行回归分析,对所得的回归系数进行测验来判断标记与数量性状的关联性,然而这一方法缺点是假设每一标记组内的所研究的性状分布为正态的;三是似然法,该方法可应用于每个标记类型内的混合正态分布类型,可以估计标记与QTL之间重组率,通过对似然函数进行偏导以取得极大值似然参数估计,并应用仍然比方法或相应的以10为底的对数(LOD值)对所用的标记影响进行测定。与单个标记分析不同,区间作图能够将QTL效应和其在两个标记所包含的区间内位置同时进行分析,其作图过程可用2种方法进行:一是最大似然法,其原理是假设数量性状位点处于两个标记的区间内,根据重组后出现的标记类型,构造出响应的似然函数,对每一参数分别求导,以求得最大似然解,然后用迭代方法求收敛解,并采用似然比测定和根据LOD值大小确定QTL位置;二是回归分析法,即将数量性状对成对标记进行回归分析,对偏回归系数的非零值测定用于推测出QTL在该对标记的相对位置,该法也可推广到同时对多个标记进行定位分析。混合区间作图(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同时考虑到数量性状对某一对标记区间内和该区间外的其它标记的进行回归分析,其优点是除了对某一特定区间分析外,还考虑其它标记的影响,类似于区间作图一样,根据特定区间标记类型,构造相应的似然函数,并求得最大似然解,然后用迭代法求解直到收敛,用似然比检验确定QTL的位置。考虑到单倍体,如裸子植物的胚乳,由于杂合子的后代在胚乳中会产生1:1的比例,这一规律使得筛选适当的标记成为可能,近年来应用单倍体大孢子构建图谱已在一些针叶树中有报道,并且混合区间作图方法现已被推广到单倍体以用于估计各种参数和QTL定位。比较起来以上3种方法有不同的特点,单个标记分析简单易行,区间作图较准确地估计QTL的效应及确定它在某一特定的区间的位置,但这2种分析方法都存在一个非现实的假设,即在染色体至多存在一个QTL的假设。混合区间作图分析消除了这一假设,该方法还可以考虑某一特定区间外的一些QTLs影响,由于在一已知的染色体上, QTL数量和位置是不知道的,因此混合区间作图较其它两种方法更具优点,然而混合区间作图也不是完备的,如样本大小,标记的数量与密度是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近年来这一方法已得到进一步的拓广,如考虑影响数量性状相关性和遗传与环境互作效应等的QTL作图。研制适合于森林树木的QTL作图方法对于统计遗传学专家来说是一个挑战,这是由于所涉及到的数学和计算技术非常复杂。林木有许多特点,包括长的世代周期、高杂合率、高的遗传负荷及异质环境。首先大多数树种为异交树种,群体内同一位点多个等基因是非常普遍现象,因此随机遗传模型可能更适合解决这一问题。与固定模型不同,随机模型估计可能的QTL位点的方差而非效应值。在森林树种中,遗传分析的推断常常是基于正规的交配涉及而进行的,这是由于从这些设计中所估计出的遗传参数可以拓广到整个群体上,因此如何从一交配设计进行QTLs作图及如何解释它们将是林木QTL定位研究的第二优先考虑的问题,再者,研制一全新的方法以识别外遗传因子(Epigenetic factors),即在一个特定生长发育时期影响生长和形态特征的QTL,将是令人鼓舞的。由根据这些QTLs,我们可以洞察数量性状早晚期遗传相关关系,并为早期选择提供指导。考虑到这些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期盼新的有效的适于林木的QTL作图方法的出现。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本文通过论述历史进程中人对森林的认识和森林经营的发展过程,提出了森林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进而系统论述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特征和标准。
本文通过对长白山脉西部蛟河林场3.2hm2原始红松阔叶林中77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红松阔叶林中13个主要乔木树种对林隙大小和发育阶段的更新反应规律。结果表明:树种更新密度随林隙大小的变化呈现出单峰型的反应,除沙松、紫椴和花楷槭在林隙面积为40~60m2时更新密度最大外,其它10个树种的更新密度都在林隙面积为20~40m2时最大。树种更新密度对林隙发育阶段有单峰型、双峰型和变化不明显3种反应类型。所有树种在林隙内的更新密度都大于其在非林隙林分下的密度。
利用RT-PCR技术克隆了大豆ACC合酶基因GMCACCSI编码区1.5kb的cDNA片段,经酶切图谱分析和序列分析鉴定后,反向插入到2元载体pBin438中,构建了表达ACC合酶反义RNA的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后用该农杆菌侵染美洲黑杨叶片,在含卡那霉素的MS培养基上选择转化子和植株再生,通过PCR检测从抗卡那植株中选到15株转基因植株, Southern杂交分析初步确证了外源基因是以单拷贝插入到杨树基因组DNA中;对杨树幼苗乙烯释放的测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杨树幼苗的乙烯释放量为对照的22%。
利用面积为21370m2的天然小流域,研究了人工马尾松阔叶混交林内K、P、Ca、Mg、Zn、Cu、Fe、Mn8种矿质元素1993~1995年间积累、留存、淋溶、归还、吸收等养分的迁移、循环过程。通过分析矿质元素伴随天然降雨的输入与地表径流的输出,得出该生态系统养分收支状况在总体上处于盈余状态;并且有较高的利用系数和循环系数等。
对海南尖峰岭地区30年生的热带乡土树种——绿楠人工林进行了样地调查,并进行了样木横剖树干解析,研究其生长规律及与环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绿楠是比较速生的树种,地径、胸径、树高和材积的年生长都呈多峰态曲线; (2)胸径年生长高峰值出现在第11年,而树高年生长量高峰期晚于地径和胸径生长高峰值出现的年份; (3)在生长初期(8a前),材积生长极缓慢,年生长量< 0.0009m3,其后开始较快增长,到第17年出现最大值0.00868m3; (4)从平均生长量看,地径变化比较平缓;胸径在14a前呈稳态上升趋势, 14a后呈平稳发展状态并略有下降;树高在19a前基本呈稳态上升趋势, 19a后保持在0.50m/a左右,并呈缓慢地下降趋势;材积一直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5)不同坡位的水肥等条件不同,因而影响了绿楠树的生长,离水沟最近的下坡地的树高和胸径比上坡分别大37.5%和29.1%;(6)绿楠树地径、胸径和树高的连年生长变化趋势基本上与降雨蒸发比(R/E)变化趋势相一致,说明水分状况是影响绿楠生长的一个重要环境因子。
本文研究了板栗贮藏过程中呼吸作用变化和内源激素含量与贮藏温度的关系,确定了板栗的休眠时期,并探讨了通过贮藏温度调控板栗休眠和萌芽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板栗休眠期长短与贮藏温度有密切关系,在室温(20℃~22℃)贮藏条件下板栗的休眠期为2个月左右,在冷藏(0℃~2℃)条件下的休眠期为3个月左右。说明虽然冷藏较室温贮藏能延长板栗的休眠期,但不能完全控制休眠。板栗休眠解除后,在生理上表现为呼吸作用上升和内源激素(IAA、GA3、ZR)含量增加,外观上表现为胚芽萌动生根。冷藏板栗在休眠解除前将贮藏温度降至临界低温(-2℃~-4℃),可有效地抑制呼吸回升和内源激素的合成,使休眠不被解除,从而在整个贮藏过程中不萌芽。经临界低温贮藏的板栗,仍较好地保持种子活力,出库后品质和萌芽正常,未造成低温伤害。
小穴壳菌属(Dothiorela Sac.)(有性阶段是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 Cas.)、疡壳孢属(Dothichiza Lib.)、壳囊孢属(Cytospora Ehrenb.)、盾壳霉属(Coniothyrium Sacc.)等4属真菌是引起树木溃疡病的主要病原真菌类群,是我国现阶段森林的重大有害生物。本文报道了这4个属的真菌基于28SrDNA-PCR-RFLP和RAPD解析的分类学研究结果, 15个供试菌株聚为4类,每一类即一属,在分子水平上证明了其属的传统分类地位的客观性。
用南方根结线虫卵作接种试验,证明从根结线虫成虫及卵上分离76个菌株中大部分菌株有寄生能力,种间及株间寄生率差异明显,表明这种方法是检验寄生真菌寄生能力的一种良好方法。通过测定, 76个菌株中有10个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卵的寄生率超过50%,种间及菌株间对卵的寄生能力存在很大差异; Paecilomyces lilacinus, Verticilium chlamydosporium及V.lamelicola对Meloidogyne incognita, M.arenaria和M.javanica卵的寄生能力进行比较,在3种线虫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说明这3种真菌对这3种根结线虫有进行防治的可能性。首次研究了寄生真菌培养滤液对根结线虫的作用,发现大多数寄生真菌的代谢产物对幼虫有毒害作用。28个菌株中24个的培养滤液对南方根结线虫幼虫有很高的毒性作用,在4h内56%~100%幼虫不活动; P.lilacinus菌株54培养滤液对幼虫作用的时间不同,效果也有很大差异,作用4h,幼虫不活动率为100%,作用48h,幼虫死亡率为100%。在盆栽试验中,证明某些真菌对无菌土栽培的番茄上南方根结线虫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其中P.lilacinus菌株54, 326及F.oxysporum菌株494对南方根结线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根结级数分别下降76.7%, 60.5%和53.5%,所试验的6个菌株对根结数都有影响,下降幅度在34.9%~93.5%之间。
采用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水分胁迫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对宿主沙棘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根内总菌丝量>功能菌丝量>活性菌丝量,总菌丝和功能菌丝是活性菌丝的基础,对宿主生物量积累起重要作用的是活性菌丝;具有磷酸酶活性的菌丝对沙棘生长和抗旱作用最强,随着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提高,宿主林木鲜重增加,萎蔫系数降低。活性菌丝通过直接参与宿主林木磷素营养物质的交换,改善林木养分和水分状况,提高林木抗旱性。
在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的杨树上普遍存在着冰核活性(INA)细菌,经测定它们能在-4℃~-6℃温度下产生冰核活性。它们分属于3个属5个种或变种,即:菠萝泛生氏菌(Pantoea ananas Serano 1928)、噬夏孢子欧文氏菌(Erwinia uredovora (Pon et al.)Dye 1963)、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syringae Van Hal 1902)、丁香假单胞菌流泪致病变种(P.syringae pv.lachrymans (Smith & Bryan)Dye 1978)和丁香假单胞菌未定变种(P.syringae pvs.)。自然条件下INA细菌增加了杨树的冻害;冻害的主要时期是在早春杨树萌芽阶段。在由真菌Dothiorela gregaria Sacc.引起的大斑型溃疡病病斑中分离到的INA细菌数量最多;而同一真菌引起的水泡型溃疡病病斑中分离到的INA细菌数量最少。在杨树干上接种INA细菌并经冷冻处理后,增加了D.gregaria的侵染,形成大斑型溃疡。证明冻伤和其它伤口是D.gregaria形成大斑型溃疡病斑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对INA细菌造成的杨树冻害和真菌性溃疡病进行综合治理的建议。
分析了球果花蝇(Strobilomyia spp.)的危害与落叶松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变化的关系。落叶松球果与枝叶的挥发性物质主要为萜烯类,其中以α-蒎烯、β-罗勒烯、β-蒎烯、月桂烯、3-蒈烯、水芹烯为主。球果挥发性物质中各组分的相对含量与枝叶的不同。在不同的发育阶段球果挥发性物质中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变化较大,在发育初期,无绝对优势组分;在发育中期,以上述6种烯类为优势组分。被害球果挥发性物质中6种主要组分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未受害球果。不同无性系或同一无性系不同植株之间挥发性物质的百分组成不同,球果的被害率亦不同。在月桂烯、水芹烯相对含量都较高时,球果被害率低,反之球果被害率高;在β-蒎烯、月桂烯、3-蒈烯和水芹烯相对含量都较高时,球果被害率最低。在枝叶的挥发性物质中,6种主要组分相对含量很低时,球果被害率低;随着β-蒎烯、3-蒈烯相对含量的增加,球果被害率增高。
本文针对可压缩流体在木材中渗透时出现的粘性流、滑流与非线性流,根据木材解剖构造特性运用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有关理论,分析讨论了粘性流、滑流与非线性流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及其与木材中可压缩流体渗透性的关系。粘性流存在于木材中流体通过的所有孔隙,而滑流存在于木材中满足滑流产生条件的那部分孔隙中。在通常的渗透压强条件下Re≤10,木材中流体渗透的流动型态不存在湍流。流体动能损失导致的非线性流的出现,使可压缩流体的流动特性偏离达西定律,当使用Klinkenberg方程和Adzumi方程分析测量数据研究木材可压缩流体渗透性时,要注意非线性流的影响,降低渗透压强能减少或避免非线性流。木材可压缩流体渗透性与可压缩流体的流动型态间有一定关联。
本研究使用Bjrkman的提取方法,分离出针叶材杉木和阔叶材“三北”一号杨的磨木木质素(MWL),并采用Lundguist方法对分离出的MWL进行提纯。用红外光谱仪(FTIR)、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1HNMR)、液相色谱(HPLC)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UV)测定了这两个树种MWL的化学结构和官能团。结果表明:(1)杉木木质素碳的含量较杨树高1.23%,氢和氧的含量分别低0.22%和0.85%,“三北”一号杨木质素中的甲氧基含量比杉木的高6.26%。(2)杉木和“三北”一号杨两种磨木木质素的苯基丙烷结构单元的经验式分别为C9H8.08O2.46(OCH3)0.94和C9H7.86O2.33(OCH3)1.41。(3)杉木磨木木质素中的脂肪族羟基(OHaliph)和酚羟基(OHph)数在每C9单元中分别是0.93和0.25,分别占总羟基的78.8%和21.2%。“三北”一号杨磨木木质素中的脂肪族羟基(OHaliph)和酚羟基(OHph)数在每C9单元中分别是1.02和0.49,分别占总羟基的67.5%和32.5%。(4)杉木与“三北”一号杨磨木木质素在210nm附近的吸收波长基本相同。但在280nm附近杨树磨木木质素的吸收波长为280.2nm,而杉木磨木木质素由于愈疮木基丙烷产生了深色化效果,使吸收波长向长波长方向移动至282.2nm。(5)杉木的红外光谱吸收峰强度具有典型的针叶材特征,“三北”一号杨磨木木质素的红外光谱吸收峰强度与温带阔叶材的特征不完全吻合。(6)杉木和“三北”一号杨磨木木质素中每C9单元的β—O—4结构的平均质子数分别为0.33和0.50。β—5结构(苯基豆满香)中的平均H质子数量分别为0.23和0.16。β—β结构中Hα的平均质子数量分别为0.92和0.67。
在我国北方泡桐栽培区由于泡桐顶芽在冬季枯死,通过假二叉分枝的方式进行自然接干,造成出材率低,尖削度大,树干形数小,给泡桐的木材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此我国的泡桐科研工作者经过近40年的努力,对泡桐干形进行了遗传改良,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干形培育对泡桐的高干壮苗、人工接干、修枝、栽培密度与干形、混交与干形及其上述栽培管理措施与泡桐丛枝病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本文对我国泡桐干形培育的上述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泡桐干形培育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及华北落叶松是我国重要的木材树种,然而由于采用不同的性状进行分类,它们种间关系问题一直在争论着。国外研究人员如Ostenfeld and Larsen(1930)等认为长白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为兴安落叶松的2个变种,而我国科学家则把它们视为两个单独的种,并且还认为长白落叶松有3个变种存在,而华北落叶松有1个变种存在。因此用分子遗传学方法研究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及华北落叶松3个种间遗传进化关系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例如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潜势预测。至今植物分类研究所采用的性状已包括有表型形态、生殖、生化、蛋白质(同功酶)到RNA和DNA的分子标记等,进行综合性状分类比较。由于这些变量所经受的环境影响和所包含的各种历史事件(如突变、选择、连锁等)不同,因此应用不同性状分类时,有可能导致不一致的结果。本文分别从形态性状,包括球果和木材解剖特征等、染色体核型分析、同功酶变异、RAPD分析、叶绿体DNA的RFLP分析,以及叶绿体DNA3个非编码碱基序列(1452bp)对这3个落叶松种的遗传进化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评述。从表型和生态适应性状变异看,这3个落叶松种可以较容易的区别出来,它们有着不同的生态特性和若干形态学差异,然而这可能只反映了适应性性状(受自然选择影响)的变异。近年来应用同功酶标记(选择性中性标记)研究结果表明:这3个种的遗传关系非常密切,种间Nei氏遗传距离平均约为0.01,种内群体间的遗传距离约为0.002。3个落叶松的种间遗传距离要比其它落叶松种间距离要小,如用同功酶分析所得的欧洲落叶松(L.decidua)和西伯利亚落叶松(L.sibirica)Nei氏距离为0.057。应用叶绿体DNA分子标记研究结果表明3个落叶松种间无差异。这意味着它们的遗传分化可能发生很晚、或种群间的基因流动发生十分频繁。根据所用的同功酶变异特点,即选择性中性和检测后证明为连锁平衡(Hu,1998),若分化时间尺度很短的话,那么突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这时遗传漂变和基因流动对群体的遗传变异起主导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平均单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和多态性水平均由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到华北落叶松依次减少,由此可推测长白落叶松与华北落叶松可能的形成过程。然而这一推测的前提是突变影响很小,而这一前提可以从叶绿体DNA的变异以及LePage和Basinger根据古化古资料对其它落叶松种的分化推测间接加以判断。根据分子钟(Molecular Clock)假设和Juke与Cantor-参数模型,可以粗略地估算出这3落叶松的分化时间发生很晚,可能发生在第三纪后期(Late Tertiary),这要比叶绿体DNA发生突变频率的倒数要小,这样也就间接地推断突变的影响很小。虽然对于生物的概念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如基于分子标记而建立的系统进化种与传统的生物学种可能不一致,然而我们根据生物学上种的概念以及一些性状变异特点,认为将长白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划为兴安落叶松的2个变种而非2个单独的种可能要更合理些。这与Shiraishi et al.(1996)建议将发生在Mt.Manokami山上的落叶松划为日本落叶松(L.kaempferi)的一个变种而非一新种的情况类似。根据这种非常近的遗传关系,我们认为3个落叶松种间的杂种优势利用是非常有限的。为了进一步研究3个落叶松种的形成与遗传关系,我们建议应用线粒体DNA标记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虽然线粒体DNA的点突变率要比叶绿体DNA要低,但由于线粒体DNA分子内存在高频率的重排(Rearrangement),进而产生遗传变异。同时也需要了解到这种变异不适合于分析种间的进化关系(Phylogeny Reconstruction),及线粒体DNA的母本遗传方式特点,但可以用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稀有标记的空间分布有助于进一步判断落叶松群体的形成路径和历史。
本文提出:(1)自然资源有价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2)建立完整的可操作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建设可持续林业的基础。(3)引用多年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结果,并参照森林资源调查、水利、气象等部门提供的有关数据,计算出黑龙江省森林各类效益值(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产量),通过等效益物替换和货币置换法进行“产品”的转换和量纲统一,最终得出黑龙江森林总效益值为498.687×108元,占全省(1990 ~ 1992)年平均总产值1522×108元的32.7 %。在森林总效益中,有形产品(经济)的效益值与无形产品(公益)的效益值的比值为1:5.83。(4)根据国情、省情计算出森林资源有形产品的年补偿总额为13.79×108元,无形产品的年被偿总额为83.78×108元。然后根据不同的补偿主体,提出不同的补偿方式和份额。
毛乌素沙地飞播植物的演替,可分为3个时期或阶段。第1阶段为飞播植物群落阶段;第2阶段为飞播植物+天然植物或飞播植物+油蒿群落阶段;第3阶段为天然植物群落阶段或油蒿群落阶段。从各阶段所能维持的时间或演替的速度来看,毛乌素流动沙地飞播以后,飞播植物占优势的阶段最大不超过20年,飞播植物群落阶段和飞播植物与油蒿共同占优势的时间最大不超过35年。也就是说, 35年以后,天然植物油蒿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而飞播植物仅作为伴生种存在。
Constant head method was used to measure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Ks)of 26 soil profiles between 100 to 1000 m above sea leve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s and soil texture and.Soil bulk density, the regulation that Ks changes with soil depth, the difference of Ks between undisturbed and disturbed soil were analysed in this article.It was also pointed out in this article that the range of Ks in Beijing Xishan is between 1.3·10-2cm/min and 14.9·10-2cm/min; the value of Ks drops from 6.5·10-2 cm/min to 3.7·10-2cm/min with the depth increasing; the value of Ks goes down with the increasment of content of clay particle; the value of Ks in undisturebed is two time larger than that of disturbed soil, but they were in the same quantify degree.
Olive leaves began to fall off from branches in early October, between early November and end of December was the peak stage of lear abscission, up to next February, over 95%biennial leaves detached from branches.This lear abscission law was very different with original region of olive.During Ieaf abscission phase, SOD activity was quickly decreased, in biennial leaves, the SOD activity decreased from 280μg-1 FW in early October to 130μg-1 FW in early December, and productivity increased from 7.1×10-2μmol·g-1 FW in early October to 31.4×10-2μmol·g-1 FW in middle November, afterwards, it decreased.The lipid peroxidation was increased, MDA content increased from 13 nmol·g-1 FW in early October to 41 nmol·g-1 FW in middle November.During leaf abscission phase, the total polyamines content was quickly decreased, which in biennial leaves from 42.5μg·g-1 FW in early October to 18.6μg·g-1 FW in early November, among 3 polyamines, putrescine relative content was increased,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spermidine and spermine was decreased.
The humic composition(HA and FA), light density of humic acid, combined forms of the soils in the stands of broad-leaved forest and Chinese fir stand of the first, the second, the third planting were studied comparatively.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ith the substitution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 for broad-leaved forest and the increasing continuous planting of Chinese fir,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humus decreased, the ratio of HA to FA and E4 value went down, E4/E6 increased, loosely and tightly combined humus contents and its ratio descended.The soil humus quality declined obviously, 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soil degradation at the sites with continuous planting of Chinese fir.
Experiment was established to study the impacts of site management on productivity of multiple generation plantations of Chinese fir.Five treatments(site management schemes) were applied at the harvested site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The second-generation plantation was established at the harvested site and observations were made one year after plantation.Results indicated that:(1)BL3BM0 was the most favorable treatment for the growth of Chinese fir and most unfavorable for the ground vegetation.The Chinese fir with treatments BL2BM0 and BL2BM1 had similar growth to each other, indicating that clearance burning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Chinese fir for the first year, but the burning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biomass production of the ground vegetation.(2)The total biomass production of one-year-old Chinese fir stand varied with treatments in a same way as the biomass production of the ground vegetation.The biomass of ground vegetation was prominent in the total biomass production of 1-year-old Chinese fir stand.
以木材化学加工中的废物木素为原料,通过卤化、胺化得到卤胺木素。将卤胺木素与烷氧基氯化物作用得到卤胺磷木素化合物。经生物活性测定,该化合物对真菌类有较强生物活性。
本文以水量平衡原理、动力学假设以及饱和导水率与有效孔隙度的对数递减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一个形式简单的森林流域坡地壤中流模型(以下称为改进模型)。并以二道白河森林流域内阔叶红松林土壤为背景制作模拟坡面,在模拟坡面上用两场不同强度的降雨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同时,本文也分别用Sloan所提出的贮水泄流模型(以下称Sloan模型)与Robinson所修改后的贮水泄流模型(以下称Robinson模型)对这两场降雨进行了预测,并将这3个模型预测的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改进模型精度比其它两个模型高。
对30年生栽杉留阔模式及对照的杉木纯林生产力和土壤肥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栽杉留阔模式中杉木个体比对照的大,模式总蓄积量比对照的增加11.35 %,土壤结构和水分性能得到改善,土壤腐殖质品质变好,土壤养分贮量和供应强度增强,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土壤生化活性增强,土壤肥力得到明显改善。
本研究利用PCR和PCR产物直接序列分析技术,获得了分属于松属(Pinus)两个亚属Pinus和Strobus12个松树种coxI、atp6和orf25三个线粒体基因DN A片段的序列。发现coxI基因的DNA序列在属内没有任何变异,但atp6和orf25在两个亚属间和亚属内出现了较多的碱基置换。这说明尽管裸子植物线粒体基因有较多的RNA编辑(RNA editing)存在,可促进DNA序列的变异,但促进程度因不同基因而异。依据atp6和orf25所做的系统进化树不仅与分类结果一致,而且进一步表明了亚属内种间的亲缘关系。尽管线粒体基因序列变异比叶绿体和核DNA变异小,线粒体基因编码序列变异仍适于研究裸子植物亚属甚至组间的系统进化关系。
以毛新杨(Populus tomentosa×P. bolleana)为材料,在掌握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基础上,对花粉染色体加倍中减数分裂的有效处理时期以及作用持续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经秋水仙溶液处理所获得的花粉中均有一定比例的形态较大的花粉,最高可达88%。这种大花粉经花粉染色体检查为2n =38,且均能正常萌发。(2)一般只要是在水培40h左右,花药由淡绿色转为绿黄色以后且未变红前,也就是由细线末期到终变期之前处理,均能取得较好的加倍效果。(3)在有效处理时期内,处理次数与花粉得率也有一定的相关性,考虑2n花粉比率及花粉量得率,处理次数以3~ 5次,每次间隔5~ 7h为宜。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麻核桃、核桃楸、核桃、奇异核桃和核桃×核桃楸的人工杂种进行了基因组多态性分析。选用28个10 bp随机引物扩增出332个DNA片断,片断大小在259 bp ~ 3054 bp之间,其中243个DNA片断呈现多态性,占总扩增片断的73.2%。依据扩增结果进行相似性系数和遗传距离分析,据此构建聚类树状图。研究结果表明:核桃楸×核桃的天然杂交是麻核桃形成的主要机制;在麻核桃形成过程中,核桃楸的遗传贡献率大于核桃;在胡桃属分类中,麻核桃应归为核桃楸组,这与传统分类学的结果一致。
用感染了植原体并表现典型丛枝症状的组培苗作接穗或砧木,在无杂菌条件下嫁接7个表现不同田间抗性的无性系健康组培苗,并用DAPI荧光显微镜和16S rRNA基因扩增(PCR)技术检验嫁接传病效果。C125和XuH表现出较强的特异性接种诱发坏死反应, ZH和T35-028坏死反应中等, QLM、C020和C161的坏死反应较弱。培养基中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6-BA或NAA)可降低坏死程度,提高嫁接成功率,水杨酸处理或去掉健株砧木叶片和根系皆加重坏死反应程度。用病接穗嫁接抗病的QLM无性系时,用PCR检测到侵染砧木的植原体,但未表现丛枝症状,而将此无性系健康接穗嫁接到丛枝病砧木上时可诱致典型丛枝症状,从而表现出与根系和成熟叶相关的抗性反应。除C125外,其余6个无性系皆被嫁接传染,其继代培养表现出差异不显著的丛枝症状,其韧皮部金黄色自发荧光随着症状的加重而累积,也与抗病性有一定的联系。
通过对秦岭林区海拔1600~ 2200m的中山地带华山松小蠹虫种类和生态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秦岭林区入侵危害寄主华山松的小蠹虫有19种,其中能构成竞争和共存的小蠹虫主要有11种。虽然,这11种小蠹虫具有各自不同的生态位宽度,且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位重叠,但各小蠹虫可依据其对寄主树木营养和空间需求的不同、种群密度的相互制约,以及入侵寄主树木时序的差异达到竞争的平衡和共存。秦岭华山松小蠹生态系统的建立,首先是由华山松大小蠹入侵健康华山松,并通过携带蓝变真菌入侵寄主树木,迅速克服寄主树木抗性系统,使寄主树木树势衰弱;其次松六齿小蠹、暗额星坑小蠹和松十二齿小蠹,作为秦岭华山松的主要次期性小蠹,迅速入侵衰弱的寄主华山松;最后其它次期性小蠹虫入侵寄主树木,利用寄主华山松剩余营养和空间。从而实现秦岭华山松立木小蠹生态系统的动态稳定。
本文报道了我国最严重的森林害虫——松毛虫种间杂交试验的研究结果。研究表明,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油松毛虫(Dendrolim us tabulaeformis T sai et Liu)、赤松毛虫(Dendrolim us spectabilis Butler)、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 Butler)相互间都可以进行杂交,亲缘关系较近。其中,油松毛虫和赤松毛虫分别与马尾松毛虫进行杂交,无论正交或反交都可以产生有生育力的F1代, F1代自交产生F2代,证明在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另外,油松毛虫、赤松毛虫和马尾松毛虫分别与落叶松毛虫的种间杂交也能进行,并产生F1代杂种松毛虫,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幼虫死亡率高,经过多年反复试验,均未能完成F2代。另外,还对其形态学特征和染色体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赤松毛虫、油松毛虫和马尾松毛虫确系同一物种,但由于长期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相互间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已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根据动物学命名法的有关规定,我们认为油松毛虫和赤松毛虫应分别定名为马尾松毛虫地理亚种,即油松毛虫(Dendrolim us punctatus tabulaeformis (T sai et Liu))、赤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spectabilis (Butler))。至于落叶松毛虫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应用包含发热量、含水率、燃点和水分蒸发力4个因子的R-Ⅲ方程,对40种乔木, 8种灌木鲜可燃物完全燃烧的净放热量进行计算并分类表明,燃烧性强(净放热量>5822 kJ)的植物有16种,燃烧性中等(净放热量为3590~5822 kJ)的有19种,燃烧性差(净放热量>3590 kJ的有13种。燃烧性差的植物是山杨(P.davidiana),青榨槭(A.davidii)、光皮桦(B.luminfera)、青(P.wilsonii)、漆树(R.verniciflua)、旱柳(S.matsudana)、化香(P.strobilacea)、毛白杨(P.tomentosa)、山楂(C.prinnatifida)、山桐子(I.polycarpa)、核桃(J.regia)、白玉兰(M.denudata)、女贞(L.lucidum),以上树种可作为防火林带的备选树种。
实木材性对单板层积材强度的贡献率可衡量单板层积材强度中源自实木材性的份额,是人工林杨木单项用途选择的基础。本文以3个无性系实体杨木和由3种不同厚度杨木单板分别组配的单板层积材为对象,以由贡献率引出的实木与单板层积材的份率差值为依据,研究得出人工林杨木的最终用途选择。结果表明:69杨、72杨和63杨3个无性系杨木的平均份率差值分别为57%、-15%、-29%,说明69杨宜用作实木, 72杨和63杨宜用作单板层积材;杨木用作不同组配结构的单板层积材时,实木与3.565 mm、2.614 mm、1.545 mm 3种厚度单板组配的单板层积材的平均份率差值分别为43%、-13%和-43 %,说明实木与较厚的3.565 mm单板组配的单板层积材相比,杨木宜用作实木,与较薄的2.614 mm和1.545 mm单板组配的单板层积材相比,杨木宜用作单板层积材。不同荷载作用的结果下用途选择结果显示,在抗剪强度、弹性模量和冲击韧性3项性能上的份率差值为正,此时杨木宜用作实木;在抗弯强度、抗压强度和硬度3项性能上的份率差值为负,此时杨木则宜用作单板层积材。
对云南4种典型的材用丛生竹(龙竹Dendrocalamus giganteus,甜龙竹Dendrocalamus brandisii,黄竹Dendrocalam us membranaceus,油勒竹Bambusa lapidea)的维管束密度、纤维比量、密度、含水率、干缩率、顺纹抗压强度和弦向抗弯强度的检测结果认为:4种竹材之间和同一竹种内径向、弦向和纵向上的结构和物理力学性质的分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结构指标与主要物理力学性质之间关系的分析结果认为:纤维比量比维管束密度与竹材物理力学性质的关系更为密切; 4种竹材的纤维比量与密度、弦向抗弯强度和顺纹抗压强度呈正比关系,与饱湿含水率呈反比关系
热点地区的分析,为我们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和优先等级提供了依据;由于人类的剧烈干扰,现在地球上有许多物种和生态系统都处于濒危的境地,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丧失最为严重;热点地区虽然在地球上所占的面积很小,但却拥有大量的物种,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应特别引起我们注意;每个物种灭绝的难易程度不同,稀有种和长寿命种特别易于灭绝,而关键种一旦受到威胁,依赖于其生存的许多物种也会有灭绝的危险。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也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方面,种群内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主要来源于奠基者效应、统计瓶颈效应、遗传漂变和近亲交配4种因素。物种的概念影响到对物种的保护,物种保护应包括物种内遗传多样性的保护;种群的动态调节机制和源—汇种群动态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种群生存力分析是了解物种濒危机制的崭新手段。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和自然干扰体系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应考虑的重要方面。人为的生境破碎与自然景观的异质性不同,生境破碎会造成边缘效应和拥挤效应等一系列的生物学后果。
综述了当前生物防火的研究成果,指出防火树种的研究现状及其选择和应用,讨论了防火林带的技术特点和混交造林在森林防火上的应用。防火林带在我国南方林区已发挥了良好的防火效益,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对防火机理的研究应当由定性到定量地分析,改变目前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的防火林带状况,向多树种、复层结构发展,同时应当提倡多元化造林和林业多种经营。
在过去的20余年里,为获得结构更合理、性能更优异的脲醛树脂,人们使用近代分析手段对脲醛树脂结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付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13C核磁共振(13C NMR)是目前脲醛树脂结构研究的最主要方法,其中13C NMR是在分子水平描述脲醛树脂结构的最完善、最有效的工具。本文综述近20年脲醛树脂结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结构研究方法、内容和结果。
林业分类经营是林业部提出的一项深化林业改革的重要措施,如何科学合理地划定公益林与商品林,是当前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系统、可行、科学的角度对森林功能性分类系统,划分公益林与商品林的分类指标体系及技术标准进行了探讨。研究提出将森林按主导功能分别3个层次,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2大类5个亚类21个森林类型;公益林选用生态脆弱性等级与生态重要性等级2个复合指标,商品林选用投资利润率、净现值、森林蓄积生长量和地利等级4个指标构成分类指标体系;并分别森林类型确定了技术标准。
Based on the climatic data of 40 representative plots in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Pinus bungeana Zucc., the distribution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6 climatic regions: the North, the West, the middle, the south-middle, the south-west and the South respectively by the method of PCA(principle components analysis) and ISODATA cluster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P. bungeana Zucc.,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s of different climatic regions are discontinuous and the differences of climatic condition among the regions are very significant. The growth pattern of trees and distribution trends is related to climatic condition closely. Furthermore, the typical picking sites for provenance test are selected.
Permanent sample plots were located in solonchak area in Hetao Plain, Inner Mongolia. The water-salt movement was observed in unfreeze periods during 3 years, and over 400 soil and ground water samples were measured. It is found that the dynamics of salt in soil can be divided into following stages: evaporation-salinization stages in spring and autumn, leaching-desalinization stages in summer(because of rainfall and irrigaiton), and relative stable stages in winter. The fluctuation of ground-water tabl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ater amount of irrigation. Mineralization of ground-water and pH value was rather stable. Salt accumulation in the top soil layer of solonchak was existed in experiment area over the years.
机械损伤或病虫害侵扰引起植物一系列防御相关基因的激活.其中一些是因伤诱导表达的.Bradshaw等1989年报道了杨树Win3基冈家族中的一员.其编码产物类似于白薯和豆类胰蛋白酶抑制剂.并且是因伤诱导表达的。为了更全面的了解这一基因启动子在因伤介导表达中的作用.探讨其在基因上程用于控制外源基因表达的可能性,本文分别从欧洲黑杨(P.Nigra)和美洲黑杨(P.Deltoides)中扩增出win3基因启动子wlNP(705bp)和WIDP(791 bp).这两个启动子与来自大肠杆菌的GUS基因融合,通过根癌农杆菌Ti质粒转化系统引入烟草中.证实了WINP和WIDP控制的GUS基因的表达不仅在损伤部位,而且具有系统的因伤诱导效应.对8株转基因烟草的组织化学分析表明.其表达模式与以前的报道一致。无论是在受损伤组织还是完整组织中.WINP的伤诱导活性总比WIDP高。这两个启动子需要进一步改造以增强其活性。
The green environment will produce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human health. It is the purpose of this experiment to quantify the effect. By means of physilogical reactions of selected groups in different green environments, such as urban district of Beijing and National Mangshan Forest Park, we strive to obtain the quantified index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medicine.
The paper firstly describes the basic concept of GPS and its technique. Then a differential GPS used to monitor and control forest insects in CAF is introduced,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given.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GPS technique have great potential in forest resource management.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to apply the GPS technique in forest production are given.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liability design method of driveaxle housing for forestry mechanary. On the condition that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the basic random variables is given, an effective and practical method for this design is put forward with the technique from perturbation method and reliability design theory. The theoretical formulae of the reliability design are induced. The correspondin computer program is made and can be used to accurately and quickly obtain the parameters of the reliability design of driveaxle housing.
由于雌雄异株植物银杏的种子及幼苗无法区分性别,因而在研究其性别时不能用传统的种子萌发取根的方法来进行染色体制片,而从雌、雄成株上取根也不切实可行。为解决该问题,本文以银杏的幼小花药、叶、胚珠以及小孢子、雌配子体游离核为材料,主要采用放线菌酮(Cycloheximide,100 mg/kg)作预处理药物,常规制片均得到了优良的染色体标本。
以加权回归估计方法为核心,对林业上常用模型的异方差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能彻底消除异方差的最佳权函数。并对模型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评价通用性回归模型的3大指标,并分析了加权回归估计与这些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最后对样本资料的收集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收集建模样本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用德国Solling地区挪威云杉林的严重酸化的未扰动土柱,在1年半时间内,研究了在不存在干旱的条件下温度升高对渗滤水化学组成的影响。当平均气温由12.3℃上升到15.5℃时,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明显加快, Norg、Corg、SO42-的浓度和净淋失量明显增加,Al3+、NO3 -的浓度和净淋失量明显降低,NH4+、HPO42-、Cl-的浓度和净淋失量以及渗滤水的Ca2+/Al3+比轻微增加, H+的浓度和净淋失量轻微降低,盐基离子则无明显变化。温度升高导致的反硝化作用增强是Al3+浓度降低的关键因素。简而言之,温度升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Al3+毒害,但并未改善盐基离子营养状况。
研究了雷竹林的冠层特性和叶片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雷竹竹冠部位上升,分枝角度逐渐变小,而立竹密度变大,分枝角度略偏大;竹株不同留枝数量、胸径和林分不同立竹密度对叶量分布有较大影响,随着留枝盘数的增加,单株竹株的全叶重显著增加,在留枝盘数为15 ~ 16档时,每株叶量最大;随胸径增大,全株叶重增大,在胸径为3.7cm左右时叶量增幅最小,而后趋于平缓;立竹密度的增加,导致林冠叶量重心逐渐上移,立竹密度为2.56~ 2.92×104株·hm-2,林冠上层叶重比例达到63.13 %,林冠下层自然落叶现象明显。
利用呼伦贝尔草原2个组8个站点的33个变量进行了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沙地樟子松天然更新的生态气候因子主要是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地温、1月蒸发量和多年平均积雪日数等4个,它们主要是通过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发育施加限制作用。因此,在造林生产实践中应选择适宜的立地克服其消极影响,必要时应采取人工措施促使其天然更新,保障其持续稳定发展。
本文提出了用于分析复杂景观异质景观要素空间关系的景观要素空间关联指数,介绍了应用GIS技术测度该指数的方法。在ARC/ IN FO支持下,对关帝山森林景观各景观要素空间关系进行了分析,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研究地区景观格局的控制因素,掌握了研究地区森林景观要素空间分布的基本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景观要素空间关联指数用于复杂异质景观的格局分析可取得良好效果,其生态学意义明确,实用性强。通过统一网格样方图层与景观图层叠加进行全景观取样的方法,简便、可靠、实用。关帝山森林景观受以居民点为干扰源,沿河流、道路延伸和扩展,经农田向外围渗透扩散的干扰格局和环境异质分布格局的共同控制。从复杂、破碎、高度异质的总体景观中,揭示了研究地区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掌握了研究地区10个地类之间以及10个森林类型之间空间关系的总体格局和基本规律。
对5年生黑杨无性系的冠层特性与材积生长之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材积生长与全树总叶面积TLA、树冠表面积TCA和冠型率CSR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叶面积指数LAI、冠层密度CLD呈负相关。冠层内上、中层的叶面积对材积生长起了决定性作用,下层叶面积与材积生长关系不大。水平方向,冠层内、外部叶面积特性对材积生长贡献较大,而中部叶面积特性贡献小。阐明了杨树生长的理想冠层特性。
在介绍基因资源调查、收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基因资源命名与编号的方法,论述了保存“方法多样化、滚动式发展、保存与利用相结合”的保存方式和技术。保存基因资源3113个编号、18764个个体。建立了种源基因资源继代保存林和“陈山杉”优良小群体原境保存林。对有关基因资源作了形态学、物候学、形态与生长、材性、同功酶谱等的调查与分析。提出冠层浓密、宽冠、反卷果鳞等与高材积量相关;灰枝杉同功酶谱有异、黄枝杉木材密度大等观点。研究了“陈山杉”林分的形状结构与材性特点。
杨树树皮储藏蛋白BSP是类似种子储藏蛋白的氮素储藏物,冬季在韧皮部薄壁细胞中大量积累,是落叶树氮代谢中的重要成分。为了研究BSP基因启动子在转基因植物中的表达特性,探索其在植物基因工程研究中潜在的应用价值,我们用PCR方法从美洲黑杨基因组中DNA扩增得到了BSA启动子片段。与GUS基因融合构建中间载体后,转化烟草,获得了一批PCR检测为阳性的转化再生植株。经GUS组织化学检测,发现若干转基因烟草的茎和叶柄韧皮部以及叶脉都呈GUS染色阳性,初步证明杨树BSP基因启动子确有韧皮部表达特性,可介导GUS基因在转基因烟草韧皮部特异表达。
本文介绍了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 (Dunn) Henry et Thomas总DNA的提取介质组成分,建立了一个快速、简便且高效提取和鉴定福建柏鲜叶、干叶、种子总DNA的方法。该方法所提DNA的产率分别为: 150 ~ 250μg/ g鲜叶, 100~ 150μg/ g干叶和140~ 160 μg/ g种子;绝大多数粗提总DNAOD260/ OD280 =1.80 ± 0.02;提取的鲜叶、种子和单种子胚乳总DNA皆为48 kb,而干叶总DNA为50 Kb,都适于限制性酶切和RAPD反应;一般实验时间为4 h。该方法既不需氯化铯梯度离心和柱层析纯化,也不需氯仿:异戊醇抽提,粗提的总DNA样品不经RNase消化即可用于RAPD反应或经RNase消化用于限制性酶切,因此,具有高产率、高纯度、高质量和快速简便等优点。尤其是它所提取的干叶DNA,适于限制性酶切和PCR反应,解决了取材上的不便。实验中还发现:(1)提取DNA之前去除叶绿素与否,对提取福建柏总DNA无明显影响。(2)只有去除RNA的福建柏总DNA样品,才能被限制性内切酶完全切开。(3) RAPD模板中含RNA及一定量的蛋白质,均不影响扩增效果。(4)同一个体的鲜叶、干叶、种子总DNA样品,皆可得到完全一致的扩增产物。
对毛白杨内生真菌区系种群分析,筛选出优势种毛壳ND35,并测试了它对6种常见林果病害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毛壳ND35是一种广谱性拮抗菌,对供试的6种病菌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可降低病菌菌丝的生长率和孢子的萌发率,并对小核菌的菌核进行重寄生,从而抑制其萌发。毛壳ND35的菌丝还产生吸器、附着枝等结构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等病菌的菌丝进行重寄生,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病菌的菌丝被缠绕、穿透、断裂等现象。抑菌带和抑菌圈的产生证明抗生活动是毛壳ND35的主要拮抗作用机制之一。对活体毛白杨组培苗进行人工接种试验,结果用毛壳ND35预先接种的苗木发病率为零,明显低于只接烂皮病菌的对照发病率53.33%,进一步证实了毛壳ND35对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潜能。
预试验发现苦豆草地上部分乙醇提取物对杉炭疽菌有较强的抑制活性,进一步用不同溶剂,在不同pH条件下萃取将苦豆草乙醇提取物分离为4个组分。生测表明其生物碱部分对该菌的抑菌活性最强。将生物碱部分用氧化铝柱层析分离得到7种单体结晶。用熔点、旋光度、红外、和GC-MS得到的MS数据与文献相应数据对照鉴定了这7种生物碱,它们分别是:槐果碱、苦参碱、槐胺碱、莱曼碱、槐定碱、苦豆碱、野靛碱。用纸环法生测表明这7种生物碱对杉炭疽菌分生孢子萌发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它们的EC50为:苦豆碱72.0μg/ mL,野槐胺碱198.0μg/ mL,苦参碱86.0μg/m L,槐果碱24.0μg/ mL,槐定碱26.0μg/mL,莱曼碱126.0μg/m L,而相同条件下的常用杀菌剂75 %百菌清和70 %甲基托布津的EC50值分别为82.0和118.0 μg/ mL。
玉兰大刺叶蜂Megabeleses crassitarsis Takeuchi是近几年发现的一种新害虫,中国新记录种。严重危害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 Desr和紫玉兰Magnolia liliflora Desr,分布于安徽大别山区。1年发生1代,以预蛹在土壤内茧中越夏越冬。幼虫食叶危害,每年5月上、中旬为猖獗危害期。此虫发生与海拔、温度、湿度关系密切。以80 %敌敌畏乳油稀释1500倍喷射3龄前幼虫,可杀死幼虫95%以上。
纳曼干脊虎天牛是中亚亚区的特有种,国内仅分布于新疆,在克拉玛依市严重危害多种阔叶树,造成树木生长衰弱,严重者干枯死亡,在该虫对克市园林事业发展和已改善的市内生态环境构成很大威胁时,我们立项对该天牛危害损失进行研究,主要方法是在该市街道绿化林带内选择450株标准树,其树龄为15年,定期和不定期观察其危害情况,并于成虫羽化末期将树干分段调查羽化孔数,同时测量树高和胸经,用西北地区榆、桦二元材积表中材积经验方程求出每株材积生长量,将树干上羽化孔分8组,统计其与材积、树高和胸径的关系。经研究该虫危害对树木生长发育和材积生长量影响很大,胸经降幅-1.12 %~ 23.46 %,树高下降率在16.6 %~ 31.1 %,材积下降率8.52%~ 57.12 %,从而确定了防治指标。
本文报道天目山地区鸟类193种,隶属16目45科,占浙江省鸟类种数的46.62 %。其中留鸟93种,占48.19 %;夏侯鸟34种,占17.62%;冬侯鸟52种,占26.94%;旅鸟14种,占7.25 %。我国特有鸟9种,占国内特有鸟种数的9.0 %。文中分析了鸟类迁徙,环境变化对鸟类的影响。在动物地理分布上,天目山属东洋界华中区,接近中北界南缘,鸟类组成具有东洋界向古北界过渡和混杂的特征。
为了弄清楚在水蒸汽流入流出过程中室内装饰材料对环境湿度的调节规律及定量评价室内装饰材料的环境湿度调节性能,本研究在环境温度为26 ℃时,测定了在水蒸汽流入流出过程中木质及非木质材料装饰的试验体内环境湿度的经时变化情况,并定义了x和y两个物理量来表征材料对环境湿度的调节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用x和y值能够将各种室内装饰材料按调湿性能分成4个组别;木材及木质材料类具有较好的环境湿度调节性能,即这些材料能够缓和室内环境湿度的急骤变化;木质材料的x和y值随A/ V的增大呈曲线下降趋势;在本实验设定的循环过程中,材料厚度对其调湿性能影响不显著。
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连栽代次的增加,胸高形率、胸高形数和高径比等指标逐代升高,而干材尖削度则逐代下降,表明连栽代次增加,立木树干圆满度提高,有利于干材的出材率。木材的基本密度随树高部位上升而有递减趋势。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长度则随代次增加而逐代递增。2、3、4代林木材基本密度分别比1代林增加了7.3%、12.4%和15.8%。与1代林相比, 2、3、4代林干材率分别提高了15.5%, 20.7 %和20.3%。总体来看,随着连栽代次的增加,木材的基本材性有所改善。
汽车驾驶室因噪声直接危害驾驶人员的身体健康,引起生理和心理上多种疾病,还会诱发交通事故,影响工作效率。我国运材汽车均为载重汽车,由于车辆本身和使用条件等方面的原因,驾驶室内噪声较大。本文针对我国运材生产中经常使用的两种车型驾驶室内噪声的调查为基础,进行有关的试验测试,并利用频谱和相干函数理论,建立了在多输入单输出情况下驾驶室内主要噪声源及试验系统模型。经过试验,对运材汽车驾驶室内噪声进行了评价,验证了所建立的系统模型的正确性,确定了驾驶室内噪声及其主要来源。
XPS是固体木材表面组成分析最有效和最灵敏的工具之一。本研究使用XPS研究木材微波等离子体处理前后表面化学组成的变化。经微波等离子体处理后, C1的含量降低而C2、C3含量增加,并伴随C4生成,表明纤维素和/或木素上羟基含量的增加。微波等离子体处理还在木材表面引入了N元素,推测有亲水的-NH2生成。比较了相同工作条件下, N2、O2及空气等离子体对木材表面化学组成影响,结果表明:O2的影响最显著而N2最弱,氧的影响还存在其特殊性。
本文系统介绍了常用于国外森林景观评价中的几种心理物理学方法,从数学和经验两方面介绍了SBE法和LCJ法的异同点,综述了国外针对森林景观评价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所进行的研究。最后总结了30年来心理物理学方法在森林景观评价中的应用实践及由此摸索出来的各种森林景观元素与美景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森林景观评价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不足。
本文就当前我国板栗生产中出现的低产、低出籽率、高空苞率的突出问题展开了分析和理论探讨。从影响板栗产量的因素入手,就板栗空苞的形成机理从组织胚胎、营养物质、激素水平等多角度分析讨论、归纳。结果表明,空苞形成的机理主要是:组织胚胎发育不健全,空苞发生时间主要在合子阶段和初生胚乳核;授粉受精不良,导致胚早期败育;硼素、磷素及激素平衡学说,说明了营养元素中的硼、磷对板栗空苞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具有调节控制多种物质代谢和生理机能的激素及其平衡关系,对板栗空苞及性别分化有较大影响。文中还就克服和降低空苞形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加强营养和树体管理、调整雌雄花比例、选配授粉树和优良品种。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研究了森林火灾受害面积变化趋势的预测和分析方法。以江西省为例,建立了GM(1, 1)预测模型,得出了灰色预测曲线和灰色预测区间,并对2010年前该省森林火灾情况进行了预测和分析,从而为森林保护的有关决策提供了依据。此外,通过预测精度分析,以及与回归方法的比较分析,表明本文方法已达到精度要求,且明显优于白色预测方法。
本文重点论述一代杉木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生物活性、生物化学活性、土壤化学性质的差异及其在林木生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杉木幼龄林、中龄林及近熟林样地土壤中有机养分和无机养分含量,除去幼龄林土壤中全K之外,均是根际土壤养分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不同发育阶段养分变化规律:速效N在根际和非根际均呈下降趋势;速效P含量也呈下降趋势,仅从中龄林至近熟林略有恢复,但全P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速效K由幼龄林至中龄林呈升高趋势,但由中龄林至近熟林呈下降趋势,全K只是从中龄林至近熟林呈下降趋势。Cu、Zn、M n含量,从幼龄林至中龄林呈大幅度下降,中龄林至近熟林在非根际土壤中略有恢复。关于土壤酶活性变化,无论是水解酶类、还是氧化还原酶类活性,在杉木幼龄林时期,均是根际土壤酶活性低于非根际土壤,随着林木生长至近熟林,则逐渐出现根际土壤酶活性高于非根际土壤。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幼龄林阶段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均多于非根际土壤,从幼龄林至中龄林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均呈下降趋势,但放线菌数量在增多,由中龄林至近熟林,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数量趋于提高。在杉木生长过程中,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三大类微生物的属、种及数量发生的变化,指示了土壤性质恶化的动态变化,通过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性质研究,为揭示杉木人工林土壤性质恶化机理、找出防治的技术途径,提供了较明确的科学依据。
采用“ 416-A”最优混合设计安排尾叶桉幼林氮磷钾硼肥的施肥试验,建立了尾叶桉高生长与N、P、K、B肥施用量的回归模型,对模型进行仿真寻优,得到尾叶桉幼林最佳施肥配比的两套方案:高方案为N80P40K40B2.5(kg/hm2),当年目标树高生长4.53 m。中方案为N34.9P17.45K17.45B1.1(kg/hm2)目标树高生长2.45 m。施N、P、K、B肥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尾叶桉幼林的生长,三大要素中K对尾叶桉幼林高生长影响最大,其次是P,最后是N。合理施肥能延长尾叶桉的树高生长速生期。采用监界值法诊断得到尾叶桉幼林叶片养分元素及其比值的临界浓度和最适浓度,这将为桉树的合理施肥,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在林分样地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3个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即未结果期、结果初期和盛果初期锥栗人工林各器官N、P、K、Ca、Mg的养分浓度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各种养分元素的存留量从未果期到盛果初期逐渐增大, N与Ca的积累占很大比例, K、Mg次之,存留量最少的元素均为P。在未结果期, N的归还量最大, Ca次之,最小为P。始果期, Ca与N的归还量仍占首位,其次是K, P最少。至盛果初期, K的归还量最大, N次之,最小为P。各元素循环速率,从未果期至盛果初期,呈增大趋势,元素周转期则呈缩短。对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必要的分析。研究结果可为不同时期养分补偿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通过对不同产地杜仲叶中次生代谢物(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及其生态因素分析,对杜仲叶次生代谢物进行了生态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杜仲叶次生代谢物含量差异显著:遵义地区的京尼平甙、绿原酸、桃叶栅瑚甙、总黄酮含量最高,慈利地区的京尼平甙酸含量最高;洛阳地区的京尼平甙含量最低,宜昌地区的绿原酸、桃叶珊瑚甙、总黄酮、京尼平甙酸含量最低,但杜仲胶含量最高,从而说明了生态因素也是调控次生代谢物的重要因素。对各生态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杜仲叶次生代谢物合成与积累的主要因素是微量元素;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态)与杜仲(叶)中微量元素(植物吸收)不完全呈正相关关系;以两者为主因素各进行的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结果不一致。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得出:贵州遵义、湖南慈利、陕西略阳、四川通江4个地区杜仲叶中次生代谢物含量较高。
断面积生长预估是林分生长和收获预估体系中的核心因子和基础。本文选用了包含林分密度指标、年龄和立地质量指标的Richards模型作为断面积生长模型。利用树冠竞争因子(CCF)能稳定反映林分竞争水平的特性,建立了CCF与林分密度指数和单位面积林木株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对长白落叶松和杉木得出:(1)CCF < 200,林分为等株数生长; (2)200 ≤CCF ≤300时,为等株数生长向自然稀疏生长的过渡期,该期间林分密度指数的变化可用等株数生长和自然稀疏生长的线性组合来表达; (3)CCF >300时,林分为完全的自然稀疏生长。
研究了分布于浙江建德林场和黄山西北坡4个不同发育阶段青冈常绿阔叶林(7龄林、20龄林、40龄林和近熟林)的动态特征。青冈林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种类组成体现出以青冈和其它常绿种类占优势,并伴有一定比例落叶成分的特征。群落的叶面积7龄时比20龄高, 20龄后逐渐增大,近熟林中达12.8。个体密度和物种数在林木层、藤本植物和草本层中以7龄时为最高, 7龄林中缺乏的下木层则在后3个阶段中呈上升态势。4个阶段林木层、下木层和草本层的Shannon -Wiener指数分别为3.32~ 4.88、3.59 ~ 4.14、1.14 ~ 2.36,其动态与结构和物种数相似。优势种青冈能在采伐迹地上萌生,使群落以压缩演替的方式快速步入常绿阔叶林阶段。由于年龄较小、种子库遭破坏、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需一定的光照条件等原因,没及时产生充足的幼苗和幼树,青冈种群在40龄左右尚缺低龄级个体,其基株的大小级结构往往为纺锤形,使之以产生克隆分株和萌生枝作为对空间占有的补充。此后,根据生境状况,它可能通过有性和无性两种方式进行繁殖,以巩固其优势地位。林木层生物量和生长量随着群落的发育而增加,其中青冈的比例趋于增大。
通过对58份试材的研究,并参考Thompson等人的欧榛评价系统,初步建立了适合中国东北地区特点的榛属种质资源性状描述与评价系统。同时,研究确定了标准叶片取样部位、数值性状理论样本容量和分级标准。为今后系统研究榛属种质资源提供了依据。
杉木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速生丰产树种,在人工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杉木种子涩籽率高是影响杉木产量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积极探讨杉木种子涩籽的预测与防治是杉木种子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不同的地域是造成杉木种子涩籽量差异的重要因子之一,为了进一步探讨杉木种子涩籽在地理上的流行规律,本文试图运用一种新的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杉木种子涩籽与地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建立了杉木种子涩籽地理流行BP网络模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BP模型对模拟预测不同地域杉木种子涩籽的涩籽率具有较高的精度,平均模拟精度为88.40 %。这不仅为杉木种子园的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也为人工神经网络在林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开辟新的思路。
华山松大小蠹共生真菌(Ophiostoma sp.和Leptographium sp.)是克服寄主华山松树木抗性系统的先导和致死寄主树木的主要原因。华山松大小蠹共生真菌通过对寄主树木木质部树脂道泌脂细胞的分解和菌丝在寄主树木树脂道内的大量繁殖,堵塞寄主树木树脂道,使寄主华山松泌脂系统失去活性和抗性功能。同时,随共生真菌在寄主树木木质部内的发育,菌丝分解寄主木质部薄壁细胞,使寄主树木木质部物质代谢紊乱,导致寄主华山松迅速死亡。
腐皮镰孢菌培养液中存在一种耐热性的诱导因子,发酵培养7 d后,其生成量最大;在对3年生花椒的4种诱导方法中,以根部注射和根茎部注射的诱导抗性效应较明显,其抗性诱导期、最大期、持续期分别为10、20、35 d,在抗性表现的开始期和最大期,重复诱导可以明显增强诱导抗性,以重复诱导4次效果最好,可使抗性诱导效应由38.1 %~ 81%提高到60% ~ 95.0 %,在诱导抗性最大期进行4次重复诱导,可使诱导抗性持续期延长到至少55 d;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诱导效应与诱导因子剂量成正相关。
本文对华山松木蠹象为害木分级、蛹的空间分布型、抽样技术以及发生与环境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山松木蠹象为害木可分为4级:正常木、初侵染木、近枯死木、枯死木。蛹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抽样部位以树干下部为最佳。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处理调查数据得出,在95%的可靠性下,影响华山松木蠹象种群数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林木生长势。
研究结果表明,竹缺爪螨(Aponychus corpuzae Rimando)营两性或孤雌生殖,孤雌生殖产雄卵;雌螨日产卵1~2粒,一生平均产卵9.8粒;林间自然性比为2.35:1;该螨以雌成螨和卵滞育, 11月中旬入蛰, 3月上旬出蛰;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各螨态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变短,从卵到成螨产卵有效积温为280.76日度,发育起始温度为13.32℃。该螨还可取食苦绿竹(Dendrocalamus basihirsuta)、长毛米筛竹(Bambusa pachinensis)、半耳箬竹(Zndrocalmus longiaurtus),并完成其生活史,在麻竹(Dendrocalamopsis latif lorus)、毛金竹(Phyllostachys nigra)上不能存活,在苦绿竹上完成1代需18.4 d;降雨的冲刷及浸水对幼、若、成螨存活影响较大,短期浸水对卵孵化影响不大,浸水1 d后卵孵化率降至30.65 %。利用灰色关联度(T he Gray Sequence)方法分析湿度、气温、降雨量、天敌4个因子对该螨种群消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4个因子对幼、若、成螨数量消长的关联序为湿度>降雨量>天敌>温度,对卵量和整个种群数量消长的关联序为湿度>天敌>降雨量>温度。
本文报道了枣尺蠖(Chihuo zao Yang)核多角体病毒(CzN PV)活性的生物测定结果及在山西太谷枣树林间防治枣尺蠖的试验效果。以不同浓度该病毒悬液浸渍鲜枣树叶,饲喂感染3龄初枣尺蠖幼虫,病毒浓度对数值与死亡机率的回归直线方程为; LC50及95 %的置信限分别为3.65 ×105及4.04 × 104 ~ 3.13 ×106PI Bs/ mL。以2.5 ×105、1.25×106、2.5 ×106、1.25 ×107和2.5 ×107PIBs/mL 5种浓度病毒感染3龄初幼虫,其LT50值分别为10.01、9.57、9.08、7.94和7.49 d。同一浓度病毒(2.5 ×106 PI Bs/ mL)对不同虫龄感染力不同。幼虫死亡率随虫龄增大而降低,从2龄的96.7%降低到4龄的30.0 %; LT50值随着虫龄增大而增大,从2龄的5.97 d增加到4龄的12.57 d。在山西太谷枣林枣尺蠖幼虫2龄、3龄占85 %时喷洒浓度为2.5 ×107P IBs/ mL的病毒悬液,虫口减退率高,成本较低,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以微密度分析对19个种源杉木的木材密度径向变异模式进行了研究。不同种源间和种源内株间,年轮平均密度的径向变异曲线都存在一定的变异,但此变异主要表现在种源内株间。年轮平均密度的幼龄—成熟相关性从第3年起就极显著。由微密度分析得出的一系列密度和年轮宽特征值间的相关分析表明,在年龄影响下的变异过程中,年轮内密度变异曲线随年轮宽的变动导致晚材率变动的效应较为显著,年轮平均密度主要受晚材率影响;年轮平均密度与年轮宽呈特别显著的负相关。而在种源影响下的变异过程中分析,上述效应不明显,而不同种源间密度变异曲线的上下移动影响显著;年轮平均密度主要受早材平均密度影响;年轮平均密度与年轮宽的负相关远不如在年龄影响下的变异过程中显著。
32 mm系统家具是实现家具工业自动化、零部件和原辅材料通用化的关键技术,在国内外十分普及。而把CAD技术应用到32 mm系统家具开发设计中,则是推动32 mm系统家具的生产与发展的新技术。本文对32 mm系统家具CAD程序模块的开发目标、功能要求、开发环境、程序设计的原理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这种专业化的CAD软件能极大地提高32 mm系统家具开发效率,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
本文综述了近20年来国内外利用昆虫寄生线虫防治林业害虫的进展。指出自然存在的昆虫寄生线虫,是一类防治害虫的宝贵生物资源,它们对害虫种群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尤其是索科、新垫刃科、斯氏科、异小杆科的昆虫寄生线虫,已大量成功应用于控制树蜂、根象甲、木蠹蛾类害虫等。我国自1985年从澳大利亚引进大量离体培养昆虫病原线虫技术以来,已在北京、天津、福建、湖北、辽宁、吉林等地开展了防治桃小食心虫、核桃举肢蛾、李实蜂、相思拟木蠹蛾、多纹豹蠹蛾、小木蠹蛾、桑天牛、桃红颈天牛、杨锉叶蜂、蛴螬等多种林业害虫的林间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体系建设中的公益林,具有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排斥性的特征,由此带来的外在性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将导致生态资源配置的长期低效。只有较好地化解市场失灵,才能有效地协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确保我国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的优质与高效。本文通过对森林生态建设中市场失灵的分析,提出了产权结合,科斯定理,生态质量等级价格等对策,以修正市场的部分失灵。并探讨了木材价格变动对生态供给的影响,进而提出当木材价格变动时应适时调整生态质量价格,以保证有效的生态供给。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forest of double-terraced field with slope interval was studied systematically, including the measures of increasing soil moisture, fertilization and fruit yiel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moisture of double-terraced field with slope interval(main terrace) in growing season was 2.1 % higher than that of ternace without slope interval.The yield of dry grass in auxiliary terrace was 1kg/m2, which can be used in burying fresh grass into soil of main terrace or covering the surface of the main terrace soil, so as to increase the soil nutrient contents of the main terrace.The kernel yield of 5 -year-old individual apricot tree with sweet kernel increased 69.4 % compared with terrace without slope interval.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ree growth between terrace with and without slope interval.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more than ten year' 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some key techniques for cultivating poplar veneer glued wood were summarized systematically.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Selecting appropriate poplar clones for various cultivation zones according to their growth rate and wood quality.(2) Choosing good sites being suitable for poplar clone growing (at least SI ≥18 m).(3) Adopting reasonable planting density which can produce more timbers to meet the need of plywood(the tree spacing should be more than 5 m ×5 m).(4) Using correct planting methods for different soil conditions, however, large seedling with 2-year-old root and 1-year-old stem (seedling height >4 m) were advocated.(5) Taking effective measures to tend the stand, the most effective measure was interplanting with crops.(6) Pruning was neccessary to produce non-node timber, but pruning method, pruning intensity and pruning season should be controlled properly.If the 6 measures mentioned above were carried out, the poplar forests with a high yield and high quality could be ensured.In order to provied som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ultivating poplar veneer glued wood, 4 optimum cultivation patterns were also established using the method of two dimensions system.
本文对设置在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 12个项目省(区)的7个主要造林树种新造丰产林地上的18个水土流失定位观测点连续5年的观测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造林施工会导致造林地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在全部18个观测点中,在发生水土流失相对最严重的造林后当年或次年, 84 %的点只发生了微度或轻度土壤侵蚀, 11%的点发生了中重度土壤侵蚀,只有1个点发生了重度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造林当年和次年,从造林后第3年(或第2年)起,地表径流量降低到一定水平,以后历年随降雨量波动,而土壤流失量则迅速减少,以后逐渐消失。高强度的整地作业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全垦整地与穴垦整地相比可使土壤流失量增加100 %。造林地土壤养分流失量年变化与水土流失年变化同步,在流失的养分总量中,土体有机质>土体全N、P、K >水体N、P、K>土体速效N、P、K。建议改变大强度造林清场、整地和幼林抚育作业方式,以减少或消除造林地的水土流失。
通过建立16个径流小区,对不同整地方式、抚育方式、间种绿肥和营造林模式等营林措施的杉木造林地的水土流失进行了5年的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整地方式林地5年的土壤流失量表现为全垦>带垦>穴垦,穴垦比全垦、带垦分别减少40.33 %和25.48 %的土壤流失量;不同抚育方式林地5年土壤流失量表现为扩穴连带抚育(98.695 t/ hm2)>块状抚育(92.587 t/ hm2)>不抚育(4.066 t/ hm2),块状抚育比扩穴连带抚育减少6.19 %的土壤流失;不同造林模式林地5年的水、土、肥流失均表现为:传统模式>世行模式>生态型模式,其中世行造林模式林地水、土、有机质和养分(N、P、K)流失量比传统模式造林地可分别减少6.60 %的水、6.08 %的土壤、10.26 %的有机质流失和10.36 %的养分流失量;在造林地上间种绿肥增加地表覆盖是防治林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之一。
为了解高度集约化经营湿地松林对环境的影响,以湿地松新造幼林地为对象,设置径流场进行了连续6年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降水量为6435.3mm,林地径流量为1611.241 t/ hm2,泥沙流失量为2784.4777 kg/hm2,流失N、P、K等主要养分为131kg/hm2,径流系数为3.16 %;在安徽丘岗地区营造湿地松林,实行大块状(80 cm ×80 cm ×50 cm)整地,并集约经营,不致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林当年土壤侵蚀模数为195.59 t/hm2,属于无明显侵蚀类型,该区可提倡高规格整地和实行集约经营; 5 ~ 8月为集中降水期,应避免相关营林活动;水土流失量与降水量呈幂函数关系,随着林木生长和植被的恢复,径流量逐渐减少,泥沙流失量则显著减少。
在马尾松造林后的4年内,设置径流小区对林地水土流失进行定位观测。结果表明:不同造林整地方式的林地水土及其养分流失量,第1年最大,全垦林地径流量1049.70 t/hm2、土壤流失量5.35 t/hm2、径流养分流失量12.91 kg/hm2、土壤养分流失量410.44 kg/hm2;穴垦林地分别为921.20 t/hm2、5.79 t/hm2、10.80 kg/hm2、467.93kg/hm2;荒坡地分别为1195.50t/hm2、2.87 t/hm2、8.96 kg/hm2、200.05kg/hm2。第2 ~ 4年流失量依次降低。3种整地方式均以第1年流失最严重、第4年流失很轻微,第2、第3年全垦>穴垦>荒坡,流失量较轻。观测结果可为马尾松速生丰产林营建与地力维护的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1991 ~ 1996年,通过建立径流小区的方法,对广西桂平市不同整地马尾松工程幼林地的水、土、肥进行了连续的定位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整地马尾松工程幼林地的年平均液体径流量为全垦(1348.50 t/hm2)>带垦(1138.39 t/hm2)>穴垦(1094.91 t/hm2);年土壤流失量为全垦(9.313 t/hm2)>带垦(4.090 t/hm2)>穴垦(1.917 t/hm2);年平均水土养分流失量为全垦(166.17 kg/hm2)>带垦(76.27 kg/hm2)>穴垦(39.82 kg/hm2),分别是灌草坡(20.14 kg/hm2)的825.1 %、378.7 %和197.7 %。不同整地造林后第6年时的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全N、水解N、速效K)比造林前存在下降趋势,下降的总频率为全垦(20.4 %)>带垦(10.6 %)>穴垦(5.3 %)。结果表明,穴垦整地(40 cm ×40cm ×30 cm)马尾松工程幼林地具有显著的水土保持效益。建议在我国南方推广应用。
为了观测日本落叶松丰产林栽培措施对林地水土流失的影响,作者于1991 ~ 1995年分别在辽东宽甸、清原县设置了径流场,对林地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了连续定位观测。分析了林地水、土、肥流失年度和季节性变化及其与栽植、抚育等项营林措施的关系。指出在辽东地区气候条件下所营造的日本落叶松丰产林,造林后前几年有轻度的水土流失现象;最高年土壤流失量为196.94t/hm2·a,低于我国目前规定的东北黑土区和北方土石山区土壤容许流失量200t/ hm2·a的标准。清原县径流场观测结果进一步表明,雨季7 ~ 8月份是一年中径流发生的主要时期,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82.4%,径流次数占61.7%。由于林地径流发生与立地、整地、抚育等关系密切,不同立地可采用减小或加大整地规格、变更抚育时间和对育林措施进行调整,水土流失量还可进一步减少。
测定了豫西伏牛山区日本落叶松林的林冠截流降雨、土壤渗透速度和地表径流。结果表明,生长期林冠截流降雨185.1mm,截流率为24.4 %,饱和截流量5 mm,截流量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加,截流率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减少;土壤渗透速度在10mm.min-1左右;地表径流系数在11 %~ 20 %之间;泥沙流失量7.5 × 103 kg·hm-2~ 12×103 kg·hm -2;土壤渗透速度、地表径流量随造林整地方式不同而变化。
本文根据5a(1993~1997年)人工和自动气象仪器的观测资料,对不同模式杨农间作田中的温、湿、风和蒸发等小气候因子的时空分布及其效应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杨农间作的防风效能为45%~87%,平均57%;可降低日最高气温0.3℃~3.4℃,平均降低1.3℃;降低地面日最高温度6.0℃,最高可达19.5℃;提高日平均绝对湿度0.9hPa~24hPa,平均1.4hPa;提高日平均相对湿度1%~13%,平均5%;减少水分蒸发17%~36%,平均25%;在干热风日可使相对湿度<30%的持续时间减少4.5h。因此,杨农间作具有明显的防风、降温、增湿和减少蒸发的作用,这对改善田间小气候和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The runoff in newly planting high-yielding and fast growing plantation of Chinese fir was observed for 5 year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oil and w ater loss as a result of site preparation before afforestation mainly occurred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years.The liquid runoff of the fixed sample plot amounted to 9 %~ 10 %of the total rainfall in the first year,and then decreased gradually.The solid runoff mainly happened in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years,reduced obviously in the third year,and there was no solid runoff in the fourth year.
According to requirement of the National Afforestation Project assisted by the World Bank,the soil erosion monitoring installations had been installed and observed on January 1 1992 in demonstration forest land of slash pine.The observation show ed that lost amount of water and soil and nutrient was at maximum in the first year after planting and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nting time.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reatments with different measures.The range of runoff in both planting plot and non planting plot was 179.9 ~ 28.0 t·hm -2·a-1 and the soil loss was 73.1 ~ 3.4 kg·hm -2·a-1 in four years,which was lower than the permissible lost of national standard in these areas.The tree grow th of slash pine exceeded the standard of high-yield-forest.It was proved that the dominant factor of influencing the soil and water losses was the disappearend and recovering of vegetation in a area.In the monitoring demonstration forest,the trees grew well so that the aim of cultivating forest and protecting environment was obtained.
本文对设置在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13个项目省(区)内10个主要造林树种新造速生丰产林地上的34个土壤肥力定位观测点上连续5年观测取得的资料和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造林后土壤中各类养分含量逐年变化程度不一,相比之下,土壤速效N、P、K含量的变幅较大,而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变幅较小。施肥对“土壤速效养分下降型”土壤中的速效N、P、K含量提高较显著,提高幅度对于速效P相对较大,对于速效N相对较小。建议通过土壤肥力观测确定施肥方案,侧重对“土壤速效养分下降型”土壤进行施肥。
对设置于江西分宜县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5组不同整地方式水土流失多年观测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地表径流量从1.47~13.22 mm,平均为5.46 mm。径流系数从0.098%~0.852%,平均为0.369%,年均土壤侵蚀量从0.0051~0.2510 t/hm2,平均为0.1005 t/hm2。整个幼龄林阶段,地表径流量546.0 m3/hm2,土壤侵蚀总量为1005.0 kg/hm2;养分损失量:N1.9560 kg/hm2, P2.2370 kg/hm2, K26.777 kg/hm2,有机质50.049 kg/hm2。分析认为在板、页岩风化物上发育的黄红壤,特别是腐植质层较厚结构良好的土壤,具有较强的抗腐蚀能力,不管采用哪种整地方式均无明显的水土流失和养分损失,但比较而言,以穴垦为最佳选择。水土流失还不是此种土壤上杉木人工林的地力退化的最主要的原因。
为了解造林后杉木林地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及施肥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经对杉木中心产区土壤肥力中等的杉木林地设固定样地,进行土壤肥力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林地施肥后土壤的理化性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施肥后第2年,土壤的含P量, P2和P2K1处理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3%和21%,而P2K1处理的速效和缓效K比对照提高了20%和19.5%;施肥后第4年其含P量分别高25%和28%,而P2K1处理的速效和缓效K比对照提高了21%和29%;造林后,随着林龄的增加杉木林地的土壤肥力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造林5年后,离树干距离40cm的土壤含N、P、K肥的下降比例较树干距离80cm的低。
1991~1995年期间,在江西景德镇市低丘千枚岩和第4纪红土红壤上,研究了火炬松、湿地松幼林施肥(P和PK)对土壤性质和叶片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 2个施肥处理使火炬松和湿地松林土壤速效P含量提高,有机质等其它土壤肥力指标下降。施P肥加速了有机质矿化和林木对N的吸收; (2) 2个施肥处理能提高湿地松林土壤细菌、真菌和纤维分解菌的数量,减少放线菌的数目,而施肥前期对好气固N菌、P细菌有促进作用,后期对其有抑制作用; (3) 2个施肥处理能明显提高湿地松林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施肥前期磷酸酶活性受到抑制,施肥后期磷酸酶活性不再受抑,酶活性大大提高。P肥能提高蔗糖酶活性,而PK肥对蔗糖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4)湿地松林施肥2年后,叶片养分有明显变化, P和PK处理提高了叶片Ca、Mg的含量,降低了N水平,而对P和K含量影响不大。
本文报道了施肥4年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的消长、水分物理特性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N含量,其最适处理(100kgN/hm2+100kgP2O5/hm2)分别比施肥前提高21%、60%和14%;而施肥对全P、速效P以及土壤水分物理特性影响不大;对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的分析表明,施肥使土壤微生物总数比造林前提高了37.7%,从而提高土壤活性,促进林木生长。适当地施肥并不会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生态环境造成剧烈的影响。
在湖北省江汉平原选择有代表性的3种土壤立地,进行南方型杨树氮、磷、钾常规肥料多点施肥试验(1991~1995)。结果表明:施氮肥能显著促进杨树生长,单施磷、钾肥效应均不好;平原粘湿土壤还呈显著负效应,只宜单施氮肥;平原冲积土、湖区沉积土立地均以氮+磷混施效应最佳。优化施肥量:平原粘湿土立地按400kgN/hm2、平原冲积土立地按200kgN/hm2+100kg2O5、湖区沉积土立地按100kgN/hm2+100kgP2O5/hm2,折算成尿素和过磷酸钙。5年提高蓄积生长量35%~75%,纯增益6000~11000元/hm2。
Soil fertility and growth increment of Pinus massoniana Lamb. trees were monitored for 5 years in a young stand located in Fenyi county, Jiangxi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 of fertilization with K was not evident, but that was better with P. The content of total P in soil in the second year, in the third year, and the fifth year after fertilization increased 18.2%, 18.1%, and 43.1%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control. The height, DBH and volume of forest trees in the plot fertilized with P yearly increased 3.0%, 16.7% and 9.7% comparing with control, suggesting positive effect of P fertilizer applied in the hill and mountainous districts with red soil.
Monitoring of soil fertility in Eucalyptus 12ABL plantation was based on the fertilization test, which continued for five years. The tseatment 1 (N1P1K1), 8 (N3P3K1) and 9 (N3P3K2) were selected as the monitoring sites from 9 different fertilizer plots.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The pH value in the soil reduced from 5.17 before planting to about 4.6, and th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of soil changed slightly, which was lower in the treatment 1 than in others. The total N contents of the soil were lower than before planting in all treatments. The total P contents of the soil were similar to the background, and the K contents of the soil in the treatment 8, 9 were higher than before planting, but which was lower in treatment 1. The available N contents of the soil were lower after planting than before planting, especially in the treatment 1. The available P content of soil decreased after planting in the treatment 1, which was similar to background in other treatments. The available K contents of soil were higher after planting than before planting in all treatments, which was more obvious in the treatment 9. The exchangeable Ca contents of the soil in the treatment 8, 9 were lower after planting than before planting, especially in the treatment 9. The highest current increment in height growth occurred in the second year after planting for the treatment 9, which was in the third year after planting for the treatment 8, and treatment 1. The litter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tree increment. The pulpwood produced per hectare was 2073.55 kg, 4807.88kg, and 5054.52kg in the treatment 1, treatment 8, and treatment 9 respectively. The monitoring result showed that Eucalyptus growth was related to the environment, especially it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il habitat.
The results of soil monitoring in the fourth year of plantation indicate that afforestation with Chinese fir leads to the decrease in contents of organic matter, rapidly available phosphorus, rapidly available potassium, hydrolytic acid, exchangeable Mg2+, moreover leads to the decrease of pH value, so that, the soil fertility of forest land tends to degeneration, however fertilization can avoid soil degeneration and improve soil fertility of the forest land. When calcium magnesium phosphate is used as base fertilizer, soil fertility indexes, such as organic matter, rapidly available nitrogen, rapidly available phosphorus, rapidly available potassium, exchangeable Ca2+, exchangeable Mg2+ and the pH value can be increased.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increase of soil fertility indexes is related with the amount of calcium magneaium phosphate applied. The contents of the 5 main nutrients in leaves of Chinese fir sapling are related with the season and the stand age. The contents of all the nutrients in winter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summer, as the age of stand increases, the content of total nitrogen decreases while that of total phosphorus, total potassium, total calcium, total magnesium increases.
本文对设置在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16个项目省(区)内15个主要用材树种新造速生丰产林林地上的62个病虫害定位观测点上连续5年观测取得的资料和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除日本落叶松没有发生任何病、虫害以及白榆、刺槐和加勒比松没有发生病害外,其余树种造林地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病虫危害。相比之下,马尾松、火炬松、毛白杨、欧美杨造林地发生虫害种类较多;马尾松、火炬松、毛白杨、欧美扬、刚果12桉和蓝桉造林地发生病害种类较多。根据各种病虫害在同一树种所有观测点上的样点发生频率和观测发生频率,作者提出了各树种造林地的最常发生虫害和病害种类。在所有病虫害观测点进行的全部观测中,虫害观测占77.7%,病害观测占27.1%。在全部有虫观测中,发生重度危害的观测为极少数,仅占2.5%,发生中度危害的观测也较少,占8.86%,绝大多数观测为轻度危害;同样,在全部有病观测中,发生重度危害的观测为极少数,仅占6.08%,发生中度危害的观测为少数,占11.6%,绝大多数观测为轻度危害。所以,总体来讲,病虫害给主要用材林树种幼林造成的危害较轻。建议根据本文提出的各树种常发性和造成严重危害的病虫害种类,有重点地制定防治措施。
This paper repor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utbreak of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 and management level of poplar forests,the selection of laying eggs to the thickness of host and the prediction of adults and larvae occurrence perio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damaged level of street trees is the most serious,and that of fast growth and high quality forests is the most slightly,the damaged rates of them are 85% and 7% respectively. The most suitable thickness of branch for adults laying eggs is 8~16cm. The emergence peak of adults is from 20 July to 20 August,it is the most suitable period to control adults. The hatching peak of larvae is from 20 August to 20 September,and this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period to control larvae.
The population of the glabrous spotted willow borer declines rapidly in the NAP popular intensive management plantations and the damage to farmland sheltbelts,fourside scattered grown trees and different clone plantations was got through the fixed location monitoring in Shandong Province.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reasons made the population of the borer declining rapidly in the intensive managed stands are the rotation period shortening eliminating pest source stands,variaties changing fast and various clones planting refraining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borer to poplar clones,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plantations and intensive management measures destroying the suitable surroundings of the borer's reproduction and growth.The community of the borer was controlled at the lower level in NAP poplar intensive management plantations in Shandong Province.
There are 16 and 8 species of insect pests and their nature enemies of 1~5 year old plantation of Pinus massoniana. The rates of the trees damaged and the main shoots damaged by 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 reached 12.0% and 7.2% respectively in 5 year old plantation of Pinus massoniana. The height growth of the current year damaged main shoot was 0.1m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healthy main shoot. The damage rate of height growth reached 14.7%. Dioryctria sp. bored the trunk,caused the pine tree die,the tree damaged rate reached 3.2%. This paper also represents parasitic habits of two important natural enemies of insects,Macrocentrus watanabei van.Achterberg and Apanteles sp.
本文对设置在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13个项目省(区)内10个主要造林树种新造速生丰产林地上的34个土壤肥力定位观测点上连续5年观测取得的资料和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造林后土壤中各类养分含量逐年变化程度不一,相比之下,土壤速效N、P、K含量的变幅较大,而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变幅较小。施肥对“土壤速效养分下降型”土壤中的速效N、P、K含量提高较显著,提高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