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系统论方法,从连续方程出发推演出次降雨通过林冠的穿透降雨、树干径流和林冠截留三个过程模型均为n+1阶常系数微分方程。用程表述穿透降雨和树干径流过程, 旨在揭示林冠分配降雨特征与动态规律.以穿透降雨为例, 其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验比较, 相对误差不超过2%, 与野外观测比较, 多次平均相对误差为6%。笔者发现次降雨通过林冠这一多孔介质的穿透降雨、树干径流过程与电学中R-L-C电路暂态过程的方程具有同一形式。
栲属是我国热带、亚热带重要森林植物。分类为3亚属、4组、3亚组、12系。
利用118块野外标准地资料,对晋东南石灰岩山地油松人工林进行了立地类型划分及生长评价。经分析坡向、海拔、土层厚度为影响林木生长的主导立地因子.3个主导立地因子共构成24个组合立地,每个组合立地可视为一个立地类型,用最优分割法将24个立地类型划分为4个立地类型组。在优势木与平均木树高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以椽材林木为标准,对4个立地类型组进行了林木生长评价与预测。
检查法是一种适合于异龄林的集约经营方法。本文在我国首次进行检查法应用研究(1987-1992)的基础上,对择伐林分的径级分布、混交比例、蓄积结构、生长量、择伐强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比较了这些林分的蓄积生长量、经济效益等。应用该法不仅使蓄积生长量达到较高的水平,还充分发挥了森林的多种效益,使森林得以持续发展。与同样条件下的人工林皆伐方式相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试验中改变了国外应用该法时的全林每木调查方法,代之以抽样调查,并利用参数预测(PPM)和数学规划方法相结合对生长过程进行了预估,增强了实用性,使之成为可在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经营方式。
以海南城市的绿化树种结构及其组成成分和美学布局的研究为例,探讨城市绿化树种的分析研究方法和意义,采用树种的相对密度、相对存在度、相对覆盖度之和表示城市绿化树种的重要值,并从植物区系的角度分析城市绿化人工植被的特性与地区特性的关系。同时指出海南城市的绿化树种选择的原则是正确的,但在城市绿化的合理布局方面,除了突出主题之外,仍需以多种形式来点缀。
经Koch's法则检验证明,Alternaria tenuis Nees(细链格孢霉)是北京地区古柏赤枯病的病原菌。它引起古柏针叶及嫩梢的大量死亡。2-3年生桧柏及侧柏苗经人工接种证明,该病菌有较强的致病力,它还侵染某些种类的杨树。该病潜育期为5-6天。对病菌生物学特性也作了研究。病原菌生长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相对湿度在90%以上;最适pH值为6;葡萄糖、淀粉、蛋白胨、谷氨酸为该菌纯培养的优良营养源。
冬、夏季, 中龄马尾松人工林各地块的鸟种数量、平均密度、鸟种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多重分析表明, 只有鸟平均密度明显高于幼龄火炬松林, 鸟种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2-3年的火炬松和杉木林。幼龄人工林(10年左右及2—3年的火炬松和杉木林)之间鸟种数量差别不明显, 只有在冬季其鸟种数量明显低于中年马尾松人工林各地块。10年左右的火炬松林鸟类平均密度最低, 2—3年火炬松和杉木林鸟种多样性指数最低。无论中龄马尾松人工林还是幼龄人工林, 棕头鸦雀和大山雀始终是最重要的留鸟。幼龄人工林中除了棕头鸦雀和大山雀以外, 主要是三道眉草鹀, 而中龄马尾松人工林, 主要是画眉、红嘴蓝鹊以及多种迁徙鸟。
利用直接碳复型和超薄切片技术, 在透射电镜下观察了我国与种(隶28属、15科)阔叶树材的纹孔超微构造。其中有10种(隶8属、4科)木材维管间具缘纹孔膜具纹孔塞, 其余不具纹孔塞。纹孔膜上微纤丝排列有3种类型:随机排列、辐射状排列、平行排列。维管间具缘纹孔室内有5种具附物, 19种具瘤状物。以上特征有木材识别价值。在新鲜材和部分脱木素的试样中17种木材的管间具缘纹孔膜和半具缘纹孔膜有明显开孔, 直径0.04—0.19μm。新鲜村单纹孔的纹孔膜有胞间连丝存在, 膜上有微孔。还讨论了阔叶树材具缘纹孔在系统发育中的变化。
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生长在严重酸雨危害(SII)、轻度酸雨危害(SI)和未受酸雨危害(S0)三个地方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木材构造进行了研究, 结果如下:边材宽度、管胞长度、径向直径、径壁厚度及弦壁厚度, SII < SI < S0; 年轮宽度、管胞径向腔径、弦向直径、弦向腔径及管胞比量, SII < S0 < SI:晚材率、管胞胞壁率及树脂道比量, SII>SI>S0; 木射线比量, SII>S0>SI; 纤丝角, SII=S0 < SI。经方差分析, 边材宽度、年轮宽度及管胞径向直径三者差异显著; 而其它各项差异均不显著。
我国北方地区以人工林为代表的人工植被建设中正面对一个严峻问题-土壤干化。土壤干化是北方少雨地区人工植被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其显著特征是因植物蒸腾过量耗水造成的植物根系作用范围内土壤水分长时间持续地严重亏缺, 天然降水已不能有效予以补偿, 土壤表层板结土壤紧实度增大, 从而导致植物生长明显衰退以至大面积干枯死亡。土壤干化已成为这一地区人工植被建设的严重隐患。造成人工植被土壤干化的直接原因是植被类型选择不当, 群落密度过大和群落生产力过高。人工植被土壤干化的防治对策是, 在正确的植被建设思想指导下, 依据当地的生物气候生产力因地制宜地选择植被类型, 大幅度降低群落密度, 合理调控群落生产力, 以保持植物蒸腾耗水与土壤水分补偿之间的水分平衡, 从而维持群落的持续稳产与高产。
对Taylor幂法则(V=amb)在检验种群空间分布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回归参数a、b的不同组合形式与分布型的判断准则, 并非完全取决于a、b的数值大小, 而是在m的取值区间〔ma, mb〕内, 比值V/m=amb-1是否偏离1来确定的。在logm×logV的直角坐标系中, a和b的组合数有九种; a、b作为控制V与m变动程度的参数, 本身均不具备特定的生物学含义。当样方大小改变, 而样方中的虫体数不成等比例的增加或减少时, 参数b的取值也随之改变; 当m≠1时, 可用来判断种群的分布型, 其等价于的判断准则, 当m=1时, V=a, 直线与lgm轴垂直, 此时b的存在无意义。
可应用于传送线与计算机联合处理识别图象, 算法输出列出了便于进一步高水准处理识别目标象素的坐标。它为木质材料表面缺陷计算机视觉测量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识别方法。
将常雨强下穿透降雨、树干径流和林冠截留模型扩展应用于变雨强,并确定了模型参数。以穿透降雨为例, 变雨强实验与模型模拟比较最大相对误差7.3%,结果较好。
1990年至今对浙江建德青冈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进行了研究。报道了死地被层现存量,死地被层(包括L、F、H三亚层)和土壤(包括A、E、B三层)中C和8种养分元素的分布,以及植物对养分元素的累积特征。结果表明:死地被层现存量为14.141t/hm2, 其中H>F>L。死地被物中9种元素含量和贮量大小依次为C>N>Ca>Mn>K>Mg>P>Zn>Cu, 而土壤中为C>N(K)>K(N)>Mg>Mn>Ca>P>Zn>Cu。与其它地区相比,本区土壤中Mn和N的含量较高而P和Ca较低。不同元素具有不同的层次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自表层至深层,C、N、Ca、Mn的含量呈下降趋势;而K、Mg的含量均在表层较低,并在深层有较高的含量;而P、Cu和Zn则以H与A层的含量为最高。植物对元素的累积特征因元素和层次(种类)而异。各元素中以Ca的富集系数最高, N次之, Cu和Zn最低;一般而言,藤本、草本和下木层植物对元素的累积程度比乔木层和亚乔木层要高。
以7年生25个杨树无性系为材料研究了生长和材质性状的遗传变异及性状之间的相关。6个性状纤维长、纤维宽、长宽比、木材密度、树髙、胸径在无性系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生长和材质性状受中等至强度的遗传控制。6个性状的重复力分别为81.9%, 73.3%, 70.52%, 64.3%, 68.8%, 70.54%。胸径和树高之间、纤维长度与纤维长宽比、胸径之间、木材密度与胸径之间都呈现出较髙的遗传正相关。直接选择效果优于间接选择, 指数选择优于直接选择。由4性状树髙、胸径、纤维长度与基本密度配合的选择指数对本实验群体比较合适。利用选择指数评选出4个生长和材质兼优的优良无性系。
对杨属青杨派主要树种大青杨、甜杨、香杨和马氏杨种间及种内遗传变异进行了RAPD检测,结果表明:7个随机引物对4个树种DNA扩增产物绝大部分呈现为单型性,而有3个引物扩增产物显示出丰富的种间多型性;所有引物均在4个树种内扩增出不同程度的多态性。统计分析建立的系统树还说明了4树种可能的亲缘关系及系统发育史,同时, 各树种内也均存在着遗传多样性。这对今后进行这些树种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得出:分子水平分类的结果与经典分类一致;4个树种中马氏杨出现最早,甜杨次之,香杨再次之,大青杨最晚; 大青杨与香杨亲缘关系最近,因此,以往认为大青杨与甜杨亲缘关系最近的说法有必要重新审视。
以长白落叶松叶芽作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 经过透导分化和生根,培育出了可用于造林的幼苗。透导芽分化以Z培养基和SH培养基较好,激素组合为BA1.0(单位:mg/L, 下同)+ NAA0.1, 分化率平均55%,最高可达68%左右。诱导再生植株生根以Z+IBA0.2+ NAA0.2+间苯三酚40效果较好。试验发现, 基本培养基是影响生根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供体植株进行一定的前处理可使外植体的分化率提高25.8%。研究认为, 落叶松组培繁殖的较好程序应是:选择优良个体→植株的前处理→取材接种→诱导芽分化→继代增殖→诱导生根→移栽。
根据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系统研究的特点,开发出了专家系统工具和昕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专家系统,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的研制和开发在理论和实践中具有重要价值。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方法分析了天牛科两个亚科18种雌成虫、12种幼虫消化道中肠组织纤维素酶复合酶中Cx酶同工酶。Cx酶同工酶在亚科间、族间差异较大; 同族内各属间的酶谱差异也较大; 同属内不同种间酶谱较接近,但每种各具其特征酶带,彼此易区分。Cx酶同工酶用于亲缘关系相近种的分类、鉴定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天牛科分子分类的一个有用的辅助手段。文章还就楔天牛族Saperdini的分类系统问题进行了讨论。
北京地区国槐普遍受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危害,从5月下旬至11月上旬均有发生,危害盛期在7 — 8月份,有螨叶率市区达70%,近郊区可达90%以上。根据有效积温及气象资料推算,截形叶螨在北京地区每年发生15—17代。在28℃、RH67%条件下,室内饲养, 发育一代平均6.7天,在27℃、Rh72%条件下,雄成螨平均寿命7.5天, 雌成螨10.7天。截形叶螨以成螨越冬,其场所主要在树干及粗枝树皮裂缝内,极少部分在小枝、树冠下草地及根际土壤中。早春用生物制剂——2.5%日光霉素1000倍, 10%增效浏阳霉素2000倍73%克螨特乳油2000倍及洗衣粉400倍,碳酸氢铵颗粒剂100倍防治,均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槐小卷蛾(Cydia tradias Meyrik)性诱剂的主要成分为(反、反)-8, 10-十二碳双烯-1-醇(简式E8El0-12:OH)。从两个易得的C6原料出发,通过Grignard偶联反应合成了这种性诱剂。林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 E8E10-12:OH对槐小卷蛾具有强烈的引诱作用,诱蛾量的变化能及时而准确地反映林间槐小卷蛾的发生与消长情况,从而为进行适时而有效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试验对柜类家具熔化喷射式角接合与常规圆榫接合的强度进行了比较分析, 并用有限元法对各种角接合的柜体在受载时的变形进行了预测。
针对传统林业资源消耗量大,经营粗放, 森林资源危机加剧的现实,提出了以结构效益组配调控和资源效用配置利用为核心内容的资源效用型组配促需理论, 以期解决林业建设中反映在森林资源危机问题上的环境与发展的矛盾, 实现传统林业向持续林业的转轨。据此提出了10项资源效用型依靠科技进步增加资源减缓危机的组配促需政策。
综述了植物激素在树木维管组织分化中的作用。生长素是调节木质部细胞分化的主要因子; 细胞分裂素在诱导分生组织发端和分生细胞分化上起重要作用; 赤霉素促进纤维的形成, 赤霉素和生长素结合使用, 可有效地促进次生木质部中纤维分化; 乙烯能促进树木韧皮部和木质部分化。还讨论了木材形成过程中的三个主要问题:生长素含量的多少直接控制了沿树轴木质部导管、管胞的大小和密度; 外界环境因子影响木质部细胞分化; 温带落叶阔叶树环孔材和散孔材形成的机理, 生长素控制环孔材树种早材宽导管的形成以及晚材窄导管和纤维形成的假说。对今后改善树木木材的质和量上有一定参考价值。
在横观各向同性假设条件下,借用弹性力学的半无限平面体边界上受力作用和圆柱体均布载荷作用的结论, 导出静压作用下重组木坯料形成的受力关系式,并用试验验证了这些结论。应用这些理论, 可以精确计算重组木木束形成达到临界状态时的最大应力, 并可建立其强度准则。结论还可以用于重组木坯料加工设备的参数确定和丰富木材学的基础理论。
This artical reviews that successive rotation of Chinese fir results in low amount of soil bacteria, fungi and actinomyces, in different distribution of microorganism species, especially fungi, in low soil enzyme activity, in less kinds of free amino acid and in low content of free amino acid and free sugar and free phenol, in low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nutrient and available nutrient, espcially available phosphorus, compare with first rotation of Chinese fir at Kuocang Mountain of Lishui reg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The research of infrared a bsorption spectrum also shows that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t or ganic matter have obviously difference. The research results. open reveal the relationships of yield dicline and variation of soil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The new type of autodissemination, the technique of sex pheromone plus virus dispenser, was proposed. To the dispenser, which releases sex pheromone and has lnsect virus on it, males are attracted and contaminted with the virus. When the males with the virus mate with females, the virus is transfered to them and then to their eggs. Afterwards the larvae from the eggs get disease and died. The experiments in wind tunnel showed that when the males of Clania variegata flied to the sex pheromone plus virus dispenser and attempted to mate with it, they were contaminated with the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of C. variegata(CVNPV). Males contaminated with CVNPV artificially were able to pass the virus to the larvae of the next generation by mating with females in the wind tunnel and it resulted in larvae mortality at certain level. Those results demonstrated feasibility of the technique of sex pheromone plus virus dispenser in its two important steps in vertical transmisson of the virus disease.
Norbanus aiolomorphi Yang et Wang is a new parasitoid parasitizing the larvae and pupae of moso-bamboo eurytomid, Aiolomophus rhopaloides walker. It has six generations per year and overwinters as pupa or mature larva within its host galls in Hunan Province. The longevity of adult is about 10-12 days. A female can lay 3-6 eggs, one egg per host. The egg stage is 3-5 days. The larva stage and the pupa stage are 8-10 days and 5-6 days respectively, when the temperature is at 30-35℃. The temperature has greater influence upon emergence of the adults. The larva of Norbanus aiolomorphi are with its host on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law in the moso-bamboo trees and on the space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the grooves of moso-bamboo.
根据红外测温法和小气候观测, 研究了云南西南季风区(景洪、瑞丽)橡胶林冠面温度(Tc)基本特征及其与林冠上方1.5m处气温(Ta)的差异(△T=Tc-Ta)。结果表明:在09—18时橡胶林冠具有加热作用, Tc较Ta平均高5—6℃; 强光、干燥的午后(14—15时)则达9—11℃; 在最低温度出现时, Tc与Ta差异不显著。还详细讨论了其它环境因子对Tc或△T的影响, 指出本区较高Tc有利于橡胶树安全越冬。
在尤溪杉木人工林生态站7年定位观测基础上, 进行杉木幼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 建立了养分循环的分室模型。结果表明:7年生杉木幼林生态系统N、P、K贮量分别为; 7308.46、2022.96、130290.14kg/nm2, 其中99.73%存在于土壤分室中。杉木幼林N、P、K年吸收量52.20kg/hm2, 年存留量22.62kg/hm2, 年归还量29.58kg/hm2, 系统每年通过水文学途径获得N、P、K为15.92kg/hm2, 径流输出9.23kg/hm2, 系统中年净积累6.69kg/hm2。同时通过计算模拟, 定量地描述了0—10年内系统N、P、K在各分室的运转状态及施肥效果, 并计算了N、P、K达到稳定状态时的平衡点。
以12年生的种源林为取材对象, 在1991年4月30日、7月30日、10月30日及1992年1月30日同时采当年和1年生针叶, 测定N、P、K、Ca和Mg浓度。结果表明, 除K外, 其它矿质元素浓度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地理变异呈纬向渐变型。极端温度与元素地理差异有密切关系, 并构成主导自然选择压。元素浓度的季节动态与针叶生长节律循环相伴。南、北华山松已分化成两个营养能力显著不同的地理种群, 但动态模式基本相似。
通过对内蒙古几种乡士杨树生长量、抗旱性、抗寒性、抗盐性的对比试验, 初步认为:展枝小青杨、黄花杨生长量较大; 内蒙杨、白皮杨、黄花杨抗旱性较强; 黄花杨、白皮杨、兴安杨抗寒性及抗盐性较强。用主分量分析法分析, 得出内蒙古7种乡土杨树综合适应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展枝小青杨、黄花杨、二青杨、白皮杨、内蒙杨、青皮杨、兴安杨。展枝小青杨及黄花杨表现出较强的综合适应能力。
用32P示踪原子法研究了一年生侧柏根系吸收磷的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生长和适应有代表性的3个种源侧柏, 山东泰安(ST)、贵州黎平(GL)、和内蒙包头(NB)吸收32P的规律相同但数量不同。ST、GL和NB吸收32P的速率遵从方程V=V0Exp(Kt), 外流速率遵从E=E0/(Km+t)2。种源侧柏的基因型差异、生理活性和环境条件都影响其对P的吸收。ST、GL和NB的半吸收期T1/2在营养液中分别是6.4、6.1和5.8h, 在土壤中分别是40.7、18.4和7.5h;在营养液中的外流最大量一半所需的时间Km分别是0.9、53和14min。ST、GL根部褐色区吸收32P中比NB多, 黄褐区类似而根尖区相反。苗木吸收的P大部分积累在根部, 其余的向地上部分运输, ST、GL和NB上运32P的速度分别是3.0、4.0和2.2cm/h, 上运量GL > ST > NB。
木麻黄无性系对青枯假单胞杆菌的抗病性测试受到植物材料、接种条件及病级测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无根苗与有根苗上病害的发生具有一致性特征, 并且与高度相关, 但无根苗更为感病。在三种龄期的无根苗中, 以木质化的褐梗最为感病, 绿梗次之, 嫩枝较为抗病。青枯菌在连续培养14天后接种致病力不减。病害的相对强度在直射光、散射光及灯光等三种光照条件下无明显区别。病害强度随着接种浓度的增加而增高, 但当达到一定程度后便趋缓。研究认为在室内以中等浓度的青枯菌液接种木麻黄无根褐梗苗是快速测定其抗性的一个可靠方法, 并就采用相对病害强度代替发病株率作为病级指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探讨了马尾松林土壤动物和松叶蜂的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森林郁闭度大, 林下灌木、草本植物缺少的林地土壤动物组成贫乏、数量少; 植被结构复杂的中龄林比幼龄林土壤动物丰富多样; 坡麓土壤动物比坡中、坡顶多。只发现宁国县马尾松林中有1种松叶蜂, 叫荔蒲古松叶蜂Gilpinia lipuensis Xia et Huang, 天敌4种:青蜂Cleptes sp.瘤角姬蜂Pleolophus sp., 除蠋姬蜂Olesicampe sp.和选择盆地寄蝇Bessa selecta fugax rondani。天敌羽化率占总羽化率的57.5%, 叶蜂占42.5%。空茧量占总茧量60.67%。松叶蜂发生与危害程度与气温、降水量、地形以及马尾松林的分布、树龄、林相结构等关系十分密切。
1993—1994年, 在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市种子园与母树林内对黑胸球果花蝇Strobilomyia melaniola(Fan)的生物学和生态学进行了观察和研究。视觉诱捕的结果显示, 黑胸球果花蝇于5月初羽化, 整个羽化期可持续到6月中旬, 羽化盛期是在5月中旬, 新羽化的成虫在补充营养二周后, 2龄幼虫于5月下旬孵化(1龄幼虫在卵内完成发育), 3龄老熟幼虫于6月下旬落地化蛹。对该种花蝇的发育与球果发育的同步性, 以及与降雨、气温、土表温度的关系也进行了研究。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表明:该种花蝇的羽化和产卵与球果含水量密切相关。在6月初, 当球果适宜于幼虫取食时, 卵大量孵化。同时, 对该种花蝇的危害特点和延长滞育现象也做了初步报道。
研究了苦豆草中苦豆碱对松材线虫的杀线活性, 讨论了苦豆草生物碱在研究防治松材线虫病中的意义。使用含苦豆碱的培养基培养灰葡萄抱菌菌丝的生物测定方法, 测定了苦豆碱对松材线虫的杀线活性, 5天后培养基中苦豆碱的LC50=2.63×10-5g/ml, 当浓度为1×10-4g/ml和2.63×10-5g/ml时, 15天后苦豆碱的杀线率分别为99.9%和94.3%。
研究了影响湿地松、火炬松木材密度变异的主要因素; 探讨了对木材密度进行综合选择的选优方法, 选出湿地松, 火炬松优良单株73株。
16个杉木样本的木材力学试验结果表明, 除横纹抗压强度外, 弦面的抗弯强度和弹性模量、冲击韧性、顺纹抗剪强度及抗劈力均不同程度高于径面。分析了引起差异的原因。
运用系统工程原理与方法, 提出了中国木材市场供需的综合预测法。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 将定量预测与定性分析、分类预测与整体预测相结合, 进行多种预测模型的优化组合, 并在预测过程中实行多重检验和多重反馈。从而克服了现有预测方法的弊端, 提高了预测结果的精确性和可靠性。用该方法预测了2010年中国木材市场的供需状况。
从“密度指数与林分测树因子数学模型”所存在的问题出发, 对林分密度指数与断面积, 平均直径和株数之间的关系模型从数学上进行了推导, 提出了正确的参数估计方法, 并就拟合数学模型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即互为自(因)变量问题与参数一致性估计问题进行了综合讨论。
Four transgenic Populus nigra plants which were transformed with Bacillus thuringiensis toxin gene and showed high insect resistance were analysed by Western blot metho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55kD polypeptides were found in the positive control and four transgenic plants showed Bt. toxin gene was not only inserted into the chromosomes of poplar, but also expressed into protein. The result gave a direct evidence to explain the four plants's high insect resistance.
Located in lean County, Jiangxi Province, with same age, equal site conditions and silvicultural management, the two kinds of stands were compared in growth, yield and growing process of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height and volume by means of whole plot examination and cut sample tre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ands by sprouting grow faster in the first several years and slow down more quickly than stands by planting. At the age of 22, in poor sites, the difference in DBH between stands by sprouting and by planting is significant, whereas in relative good and good sites, no such difference was discovered; difference in height is significant regardless of site condition; annual volume increment of the two stands is still higher than average, meant that they have not reached quantitative maturity; yield of stands by sprouting varies from 237. 7 to 329. 5m3 a hectare compared with 253. 2-405.9m3/hm2 of stands by planting which is remarkably high in good site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silvicultural techniques, site selection and management goals concerning Chinese fir regeneration through sprouting were made according to above comparison.
During 1990 and 1993, the author made dimensional measurement of the root rots in the internal part of the infected logs in Zhangguangcai moutain range. This paper made following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shapes of these rots:①At cross section, where rot entered into the stem the rot became a circle and had a circumference parallel the growth ring; ②At vertical section, 84% of the rots were rectangualar and cuneiform (50% for each).It is concluded that:the root rot in the internal part of stem could not be said cone-shaped simply. Exactly, the root rot was cone-shaped in general, but In specific, it was ladder-cylind narrowing to the top.
从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土壤水分有效性、影响土壤水分的林分因子综合分析等几个方面对黄土地区防护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条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研究表明, 黄土地区防护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可分为:土壤水分弱利用层、土壤水分利用层、土壤水分调节层三个作用层次; 林地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可分为:土壤水分消耗期、补偿积累期、消退期、稳定期四个时期; 根据土壤水分对植物的有效性, 将土壤水分划分成易效水、中效水和难效水三种状态。在时间和深度上, 阴坡土壤的有效性要好于阳坡, 乔木地土壤难效水出现的机率明显高于灌木林地和荒地。通过对影响土壤水分的林分因子的综合分析, 得到刺槐和油松林地含水量和难效水的机率与林分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
利用一块天然小流域, 研究了人工湿地松林内K、P、Ca、Mg、Zn、Cu、Fe、Mn等矿质元素1993—1994年通过降雨输入、地表径流输出以及积累、留存、淋溶、归还、吸收等循环过程。湿地松林有较高的生产力(生物生产量20.349t/hm2·a, 生长量9.408m3/hm2·a), 原因在于它对矿质元素有较高的利用率。林分矿质元素支出大于收入, 在总体上, 林地呈退化状态; 并且归还量少, 林分矿质元素循环效率低。建议采取人工措施调控湿地松林, 以提高林分生产力, 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运用W.比特利希的可变样圆半径的角规标准地法, 在广东封开黑石顶自然保护区选择一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 随机布设20个可变半径为50D(D为林木胸径)的调查样圆。调查研究该群落的植物区系及各个树种的密度、相对密度、频度、相对频度、显著度、相对显著度及重要值并据此确定群落的优势及亚优势种; 运用分层株数及频度的方法思想把群落按树种分为三层:Ⅰ层, 10m以下; Ⅱ层, 10—20m;Ⅲ层, 20m以上。根据同一树种在以上三层中频度和株数的变化规律及该树种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初步把该群落的主要树种划分为四种类型:衰退型:如马尾松、福建青冈、米椎; 进展型:如黄果厚壳桂、红鳞蒲桃、显脉新木姜; 稳定型:如绒英红豆、短花序楠; 待变型:如小硬叶楠、铁榄等。应用分层频度(株数)法不仅可以预测某一植物群落区系的未来群落优势种, 及未来群落上层树种的结构动态, 还可以作为群落是否达到顶极状态的一项数量判别方法。
系统地研究了诱导高频、同步可制成“芽珠”的赤桉幼芽(Shoot tips)的方法, 为以幼芽为繁殖体制备人工种子奠定基础。试验结果:首先, 培养基中适宜的BA和NAA浓度和配比直接控制着制备“芽珠”型幼芽的数量, 同时对已分化出的幼芽进一步伸长有很大的影响, BA为1.0mg/L, NAA为0.5mg/L的培养基中附加40mg/L腺嘌呤和5%的蔗糖能较好地控制幼芽生长及其叶片大小; 其次, 培养过程中先以16天光/暗为10h/14h培养之后转入4天全黑暗培养可控制幼芽生长的同步性, 在半固体培养基上连续继代三次, 获得了每次继代(20天)平均产生25个/cm2适宜制备“芽珠”的幼芽。文中就赤桉培养中褐色渗出物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通过预培养的方法克服了褐变物对培养中材料的影响。
提出了最佳防护效益森林覆盖率的概念, 探讨了确定最佳防护效益森林覆盖率的理论和方法。在一定森林面积的基础上, 增强森林内涵质量、优化空间分布格局, 将给森林生态系统带来显著的防护增益。森林面积、质量和分布的最佳组合, 使森林防护能力达到极大值时的森林覆盖率即为最佳防护效益森林覆盖率, 其值的大小与特定的自然地理背景条件高度相关。以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为研究对象, 森林生态系统防护能力为依据, 计算出中低山区、低山区、深丘区、浅丘区和平原区最佳防护效益森林覆盖率分别为:57%、46%、44%、31%及13%。
在对大兴安岭北部林区寒棕壤进行多次面上调查及定位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初步拟定的“寒棕壤系统分类”, 选择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大兴安岭北部西坡潮查自然保护区作为寒棕壤标准剖面采集地点, 并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项目”拟定的土壤剖面描述标准和土壤实验室分析项目及方法规范进行外业采集土壤标本和内业土壤分析。研究结果讨论了寒棕壤标准剖面的成土条件和基本性质; 并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研究检查了寒棕壤系统分类中的问题, 对诊断层中的诊断表层(腐殖质表层、潜育特征), 诊断表下层(风化B层、粘化层、灰化淀积层、灰化淀积特征)和诊断特性中的冻融特征、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温度状况、地表至50cm土层的石砾含量等进行了检查讨论。
以美洲黑杨2个无性系为供试材料, 研究杨树超短轮伐期经营中地上部分生物量生产、分配模式、N、P、K的输出量及材性。结果表明, 在3种密度和3种轮伐期的组合中, 2个无性系均以造林密度为10000株·ha-1、轮伐期为3年的林分生物生产力最高, I-69杨为10.52t·ha-1·a-1, NL-80351杨约为12.00t·ha-1·a-1; 在生物量的分配比率和作为造纸材的经济生物量上也以这种组合模式最为合理, 经济生物量最大, I-69杨为7.14t·ha-1·a-1, NL-80351杨为8·47t·ha-1·a-1。养分输出量的多少与林分的生物量生产和分配比率密切相关。轮伐期为3年, 密度为10000株·ha-1的林分N、P、K的输出量最高, I-69杨为33.97kg·ha-1·a-1, NL-80351杨为38.50kg·ha-1·a-1, 但NL-80351杨每生产1吨经济生物量所输出的N、P、K总量略低于I-69杨。杨树超短轮伐期经营中生产出的木材都可用作中、低档的造纸原料, 其中I-69杨的制浆性能优于NL-80351杨。
从菌根真菌黑核菌(Cenococcum geophilum Fr.)和鹅膏菌[Amanita muscaria (L. ex Fr.)Pers. ex Hook.]菌丝中, 采用多元碱化合物诱导原生质体裂解方法, 分离出细胞器──液泡。实验结果表明, 在加磷的MMNC培养基中培养4—7天的菌丝经水解酶作用所释放出的原生质体具有较高的液泡化程度; 液泡产率约为原生质体的5-10%;细胞质特征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测定结果证明了液泡的纯度; 而等量原生质体和液泡中酸性磷酸酶及α-甘露糖苷酶活性的比较表明这两种酶主要存在于液泡中, 因此, 它们可以作为菌根真菌黑核菌和鹅膏菌液泡的特征酶。
性信息素加病毒诱芯技术是利用昆虫性信息素和昆虫病毒控制害虫种群水平的一种新的自传播技术。风洞试验已证实该技术的可行性。林间试验结果表明, 在每5株泡桐树上悬挂1个诱芯的条件下, 在300m×300m的处理区中央设置的诱捕器在试验期间每日都诱捕到了接触过诱芯而污染上病毒的大袋蛾雄蛾。在处理区中央人工悬挂的29.2%的处女雌虫因与带有病毒的雄蛾交尾而被污染上病毒。被病毒污染的雌虫产的卵中孵化出的幼虫中, 其CVNPV病虫的死亡率达73.2%。因此, 该试验证实了性信息素加病毒诱芯技术在林间条件下的可行性。
提出了研究种群空间结构的一维序列方法, 包括一维序列抽样、单种群空间结构分析、时空相关分析以及时空分析与种群动态预测之间关系。对马尾松毛虫空间结构分析表明, 本文的方法能解决分布型指数方法无法解释的问题; 对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时空分析表明一维序列分析用于研究种群扩散规律是合适的。
进行了5龄刚果12号桉的木材性质和制浆试验。以胸高圆盘加权平均数为单元, 平均导管直径90μm, 管孔数16N/mm2; 射线数15N/mm; 纤维长度0.868mm, 壁厚2.9μm; 组织比量(%):导管14.0, 薄壁组织29.8, 纤维56.2;基本比重0.577。研究了这些性质的径向变异性。木材强度中等。综纤维素含量77.62%, 木素含量25.09%。烧碱-蒽醌法制浆试验表明, 容易成浆, 粗浆得率46.92%, 漂浆白度73.8%, 纸片成型性良好, 耐破指数4.58kPa·m2/g, 撕裂指数7.53mN·m2/g。
木材变异性研究的最大困难在于研究对象庞大而复杂。缩小树种范围, 加大力度, 对最重要的树种进行材性径向变异模式的系统研究, 是取得理论上较为完整、实用上较为有效的成果, 将木材变异性研究提高到新水平的有效途径。
Based on the princilpe of hydrological balance, a new method, which is the single-tree water balance periodical measurement method, and a single-tree hydrological equation are established. The metold can be used successfully for measuring the quantities of single-tree transpiration and the forest land evaporation respectively.
DNAs isolated from poplar trees Ⅰ-69(♀)、 Ⅰ-63(♂) and two F1 clones named 34-17 and 34-135 were used as template to detect the polymorphisms by RAPD analysis. Of 200 primers, three primers amplified polymorphic products, and only one of them, OPAD-01 is linked likely to insectresist gene.RAPD analysis of 34-215 (suspective to pests) and 34-188 (resistance to pests) also confirmed the results.
对29年生五种造林密度生物量结构及土壤肥力进行了全面研究,结果表明:平均单株及其各器官生物量随密度增加呈递减趋势;单位面积不同密度的杉木林分生物量及其生产力基本趋于一致;各种密度单位面积现存枯枝落叶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而林下植被生长及其生物量则相反;五种密度林分土壤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基本上以2805株/hm2和3750株/hm2较大;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均随密度增加而增大;土壤有机质、全N、全P、水解N和速效P的含量随密度增加而下降;而速效钾含量变化规律性不明显。因此,杉木初植密度尽量控制在2805-3750株/hm2之间,以利于杉木产量提高和地力维护。
实验在位于张广才岭西坡的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人工林实验站进行。结果如下, 樟子松枯叶在凋落后第1年和第3年的失重率分别34.67%和63.75%, 樟子松枯落球果、树皮和树枝在凋落后第1年的失重率仅为枯叶的36.69%、33.66%和30.12%;红松、柞树、榆树和水曲柳枯叶在凋落后第1年和第3年的干物质失重率分别为樟子松枯叶的58.70%和84.71%、81.6%和80.55%、134.94%和156.55%及124.26%和147.71%。凋落后第1年的干物质失重量达总凋落量的26.61%, 其中占总凋落量的11.85%阔叶树枯叶的失重量达总失重量的20.51%;占总凋落量43.64%的樟子松枯叶的失重量达总失重量的58.29%;而占总凋落量24.28%、13.10%和6.89%的樟子松枯树皮、枯树皮和枯球果分别仅提供10.92%、5.28%和3.37%的失重量、不同枯落物的营养元素净释放率和释放量的实验分析结果表明, 凋叶树枯叶在林地地力维持中起重大作用。
对不同发育期油茶林生物量与养分的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幼龄期至盛果期油茶林生物量逐步积累,盛果期生物量达到16.139t/hm2,其中经济生物量为1.798t/hm2;不同发育期油茶林分的生产力不同,盛果期油茶林太阳能利用率最高,为0.2%;不同发育期油茶林光合产物在各器官的分配比例不同;不同发育期油茶林系统大量元素(N、P、K、Ca、Mg)的吸收量、存留量、归还量及输出量不同。并提出了油茶林系统施肥的监界量。
利用发电厂排出的粉煤灰充填煤矿塌陷区,表面覆土30cm,改造成“人工土壤”,于1990年营造欧美杨(Populus×euramericana cv.'Neva')人工林。土壤管理措施主要有:覆土厚度处理(0、30、55cm和灰土混合4种处理),施肥处理(正交设计共16种处理),绿肥处理(种植4种绿肥作物和压青4种绿肥)。计算机模拟的方法是首先预估模型控制点,然后采用Logistic方程拟合树高和胸径的生长过程,用净现值(NPV)和内部收益率(IRR)做为评价优化模式的评价指标。分析结果表明,在覆土厚度30cm的基础上,每穴施磷肥基肥0.5kg,栽后灌一次透水,在行间连年间种田菁或者压紫穗槐作为绿肥.此为一级模式,该模式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内部收益率(IRR)可达18%以上。如果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增加投入,追求更高的人工林产量,则最优组合恰好是各单项试验中最优者的组合。
在长白山西坡的风灾干扰迹地进行永久样地连续更新调查和生境条件测定。结果表明,风灾迹地更新种群是由耐荫的红松、冷杉、鱼鳞云杉和阳性树种白桦、山杨、大青杨、大黄柳、落叶松等的混合;耐荫树种优势度趋于降低,阳性树种优势度逐年增加。风灾迹地土壤水分及碳、氮、有机质含量有所降低,人工抚育迹地生境恢复指标较天然更新迹地高。
用单色软X射线木材密度计研究了11年生美洲黑杨×小叶杨新无性系年轮密度组成性状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年轮密度组成各性状无性系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年轮密度、早材密度、最小密度、最大密度及木材密度梯度等性状遗传力比较高(h2=0.41-0.58),而晚材密度、早晚材密度比及密度变异幅度等性状遗传力比较低(h2=0.15-0.25);同时各性状遗传力因生长林龄不同而不同。
调查观察了48属122种豆科树种的结瘤情况,其中82种结瘤。采用Vincent JM分离方法[1],从根瘤中分离获得了123个根瘤菌株的纯培养,各菌株的菌落特性和生长速度差异明显.经回接和交叉接种试验进一步确定它们为豆科树种根瘤菌。
测定3种常见天牛:桑粒肩天牛(Apriona germari Hope)、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er)和桔褐天牛(Nedezhdiella cantori Hope)消化道纤维素酶活性,发现几种天牛幼虫均有完整的纤维素酶体系,即C1酶、Cx酶和β-葡萄糖苷酶,能真正消化利用食物中的纤维素成分;以微晶纤维素(MC)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碳源的选择性培养基培养几种天牛肠液,未发现纤维分解真菌及能分解MC的细菌;肠道解剖及肠组织切片未发现特殊的共生菌囊及含菌细胞;比较天牛的纤维素酶与常见真菌纤维素酶的性质相差甚远。因而认为所研究的几种天牛其纤维素酶均为其自身分泌的内源性酶而不是来源于其它生物。
提出了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关键因子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整体性、非对称性、有序性、动态性计算方法简便等优点,因此,它能准确地判断出关键因子,并显示出其他因子的相对重要性。文中以青杨天牛生命表资料为例进行了例证研究。选用了几种害虫的生命表资料进行了灰色关联序与其他分析方法排序的比较,证实了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正确性与实用性,为分析影响害虫种群动态的关键因子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手段。
桑粒肩天牛(Apriona germari Hope)幼虫肠道内有完整的纤维素酶系,其中以内切-β-1, 4-葡聚糖酶(Cx酶)活性最强、β-1, 4-葡萄糖苷酶次之,外切-β-1, 4-葡聚糖酶(C1酶)最弱。测定了Cx酶和β-1, 4-葡萄糖苷酶的动力学特性以及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二者的最适作用PH值分别为4.4和5.6;最适作用温区分别为30℃—45℃和45℃—50℃; Cx酶经50℃处理2h酶活性仅下降18.8%,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完全丧失。9种金属离子对纤维素酶都无明显激活作用,相反,除Hg++和Pb++对酶活性有强烈抑制作用外, Mn++和Cu++即使在0.005mol/L低浓度下,对酶活性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对今后开发酶抑制剂用于防治天牛等蛀干害虫,具有重要意义。
以微密度分析对属三个变种的七个加勒比松种源的木材密度径向变异模式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是;各种源各株木材密度的径向变异曲线概貌大体一致,但不同种源间和种源内不同株间变异模式都有一定的变异,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年轮平均密度的种源间差异在成熟材的大部分年龄上达0.05或0.01水平显著,而在幼龄材的半数年龄上差异不显著;表征变异模式的数字特征的种源间差异不显著。种源间和种源内株间年轮平均密度变异曲线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种源间的年-年相关较显著,株间则大部分情况下相关不显著,但差异较大的株间相关显著。密度特征值间和密度特征值与年轮宽特征值间的关系,在年龄影响下和种源影响下两个变异过程中的分析结果,一部分比较一致,一部分则有差别。RD与RW的负相关主要表现在年龄影响下的变异过程中,而在种源影响下的变异过程并不显著。
以安徽琅琊山天然散生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Koidz.]正常生长的和树干有10°倾斜的各采一株为材料,研究应拉木材性与正常木材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应拉木可分为三区:即与髓心较远的应拉区(T区),与髓心较近的对应区(O区)和与T区和O区相连的两侧区(S区);应拉木所含大量胶质木纤维主要分布在T区, T区木纤维组织比量和基本密度均大于S区和O区,但顺纹抗压强度最低,干缩系数最大。应拉木三区与正常木材性相比,除木纤维组织比量外,其余材性指标均劣;应拉木S区材性与正常木材性稍接近一些,但差异还较大。
A study on the allelic nature of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Marker was made with femalegametophytes of half-sib seeds from single tree of Masson's Pine. On the basis of screening the primers for amplification effects, the Mendelian 1: 1 segregation was tested for amplified products of 40 seeds from C-16 tree of Zhong Yi population with 17 prim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amplified fragments for each primer ranged from 7-22,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amplified fragments over 17 primers was 201. Among these, there were 129 heterozygous bands which occupied 64 percent of total fragments. Through χ2 test (P < 0. 05), 55 fragments (Loci) fit the 1: 1 segregation of Mendelian, which were 27 percent of total amplified fragments, These research results will provide the Mendelian RAPD marker for testing genetic variation analysis of single tree or populations and linekage map construction in Masson's Pine.
本文研究了雷林1号桉、尾叶桉和柠檬桉一年和三年生植株养分浓度及养分积累量;叶片营养诊断的采样时间、诊断方法,并用临界值法和系统综合诊断法(DRIS)诊断桉树施肥“中试”区的营养状况。结果表明:三种桉树的大量养分浓度均以叶最高,全株养分积累量在8月龄时以N、K最高, 36月龄时K、Ca较高;营养诊断的最佳采样时间,雷林1号桉和尾叶桉是8月龄,柠檬桉是20月龄;雷林1号桉N、P、K,尾叶桉N、P和柠檬桉P、K临界浓度(g·kg-1)分别为17.2、1.3、4.9、17.0、1.3和1.1、9.6;DRIS诊断参数为K/P、P/N和N/K。
在对中国森林实行永续轮伐(Perpetual rotations)的假定下,计算了通过大规模造林来减少大气中CO2积累的潜力,并进行相应的成本-效益分析。首先把中国分成5个区,在每个区中选择4种造林或森林经营的方式,总计20种造林或森林经营的方式。根据现有可用于造林的土地面积的资料,对这些造林成森林经营的方式进行计算。从吸收1吨碳所需的成本来看,马尾松的成本是最低的,其次是云杉。疏林的木材生长率虽然很低,但由于只需要通过改善对疏林的管理就可促进森林的生长,所投入的成本很低,所以按单位碳量计算其成本也是比较低的。某些生产力比较低的树种吸收碳的净成本则比较高。大多数农用林生态系统虽然它们的初始成本很高,但由于收益很高,所以净成本是比较低的,特别是在南方区、西南区,在华北也比较低。如果将中国所有可以造林的土地都造上林,按永续轮伐所能达到的平衡状态,森林能净吸收的碳将能达到97亿t,也就是能吸收中国1988年工业总排放碳量的16.3倍。为吸收这样多的碳所需的总初始成本约为193亿美元。文中还讨论了影响中国森林面积发展的障碍。
在福建省华安县建立的巨桉子代测定林,包含代表全分布区的150个自由受粉家系。对树高、胸径、枝角和木材基本密度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生长性状在家系间存在着极显著的遗传差异,木材基本密度在种源间和家系间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1、4、15、5号种源和A、B、C、D、E、F家系的木材基本密度都较大。生长性状与木材基本密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个体间在各性状上的变异幅度都很大,实施个体选择比家系选择能提高6-25%的增益量。利用木材基本密度和主要生长性状编制选择指数进行个体选择的效果最优。
通过对大量标准地的调查研究表明,单株开花量主要受自身遗传因素的控制,单株在量为0-5.2kg/株,同一单株各年度的开花量也有较大变化。林分花量与林龄、林分平均胸径、林分平均高、林分优势木平均高、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每公顷蓄积、林分总生物量、林分干量、林分枝量、林分叶量、林分根量等林分因子均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林分花量的主要林分因子,并建立了林分花量的多元回归估测模型。林分花量生长动态符合生物增长的Logistic运动规律,其速生点为8a,速生期为4-12a,林分生长后期的花量动态与干、枝、叶、根等其它器官的生长动态存在显著差异,上述结论对蜜源林的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砂土管和滤纸片两种保藏方法,对分属31个亚种的61株有代表性的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经过1—23年保存后的菌体存活情况、形态特征及对林业主要害虫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幼虫的杀虫活性进行了试验;并对苏云金芽孢杆菌5个亚种的标准菌株和保存不同年限后的11项生理生化特性及酯酶型进行了测定。
云南松梢蚧Sonsaucoccus yunnansonsaus Young et Hu是云南松叶的主要害虫,为防治这一害虫,研究了它的生物学特性,该虫在昆明一年发生一代,雌成虫发生在4月上旬至6月下旬,雄成虫发生在4月上旬至5月中旬,卵发生期为4月下旬至6月下旬,蛹发生在4月上旬至5且中旬,蛹有聚集于隐蔽物下面的习性。对该虫的发生与降水量、气温、林型、寄生密度和天敌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降水量、低温与该云南松梢蚧若虫的死亡率成正相关,营造混交林是防治该虫的主要措施,同时结合保护天敌,提高天敌的自然寄生率,加强蛹期灭蛹,可将其虫口有效的控制下去。
通过研究实现了福建省森防站与福建省南平地区森防站、三明市森防站之间的异地远程森林害虫测报电脑网络的通信。达到自动化传递森林害虫测报信息的目的,替代了传统的缓慢信函传递形式。电脑网络通信具有快速、高效、准确与规范等特点。显著提高了森林害虫测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1-3]。为我国森林病虫害测报网络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
对两个地区不同种植密度的湿地松、火炬松进行了微密度分析,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木材密度径向变异模式的影响。主要结果是:种植密度对湿地松和火炬松各密度特征值径向变异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变异曲线平均水平高低的变动,而对变异曲线形状的影响并不显著。种植密度对湿地松和火炬松各年轮宽特征值径向变异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年轮宽度RW和早材宽度EW变异曲线平均水平高低的变动和RW、EW与晚材宽度LW变异曲线形状的变动。种植密度对年轮密度RD的影响从年轮内宽度和年轮密度变异曲线平均水平高低两个方面起作用,出现较复杂的情况,并非所有情况下都是单调的正相关。
根据新型锯链的结构特点,参考链传动的几何条件,推导出一套锯链与链轮啮合传动的几何条件基本公式。这套公式涉及了等节距锯链和不等节距锯链两种情况,还涉及星形驱动链轮、轮辋式驱动链轮和星形导向链轮三种链轮。在设计锯链和链轮时,这些几何条件必须得到满足。当锯链节距大于或小于链轮分度圆节距时,锯键传动链片与链轮轮齿发生冲击、点接触滑移、爬高、侧隙、滑移窜动、张力波动等现象。这些现象加剧锯链和链轮的磨损,增加摩擦损失功率,降低锯切过程的稳定性,增大掉链和断链的可能性。
国际保护组织IUCN提出把保护区区分为类型有1/4世纪了,对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和经验。我国在这方面尚属空白。本文一方面介绍国际上保护区区分类型的背景、目的以及1978年和1994年IUCN、CNPPA推荐的两个经营类型系统,引荐国际保护区经营类型系统和应用经营类型的实例;另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的保护区经营类型系统。希望能有助于我国保护区事业特别是经营工作的发展。
建立了一个贮木场选址的数学模型,这个模型将动态经济评价方法、运输网络和贮木场选址有机地结合起来。
An oligonucleotide primer set (PaF/PaR) was designed fo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mplification of an approximately 1.2kb fragment DNA from Paulownia Witches' broom(PaWB) MLO on the basis of 16S rRNA sequence from O-MLO. Amplification of a 1.2kb DNA fragment from PaWB-MLO-infected plants DNA in total nucleic acid extrats of the host plant Paulownia spp., but no 1.2kb DNA fragment was observed when healthy DNA was used as a template.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PCR method was able todetect PaWB-MLO in as little as 9.4pg of total DNA from infected Paulownia tissue culture plantlets.
(月刊 1955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林学会 出版:《林业科学》编辑部 主编:尹伟伦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908/S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7488 国内邮发代号: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