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岩溶山地的珍稀濒危树种金丝李苗对光照的需求及适应规律, 为其引种、迁地保护、种群复壮、规模化栽培和用于岩溶山体生态恢复提供依据。方法: 将3年生金丝李幼苗进行为期2年相对光强10%、25%、50%和100%处理(分别记为RI10%、RI25%、RI50%和RI100%), 对其生长和叶片特征、生物量分配、光合特性、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比较, 分析其对不同光环境的适应机制。结果: 1) 金丝李幼苗在4种光强下均能生长, 2年后RI25%和RI50%的地径、株高和冠幅显著大于RI10%和RI100%处理。2) RI25%的单叶面积和叶片厚度显著大于其他处理, 生物量、比叶面积和叶面积比随光强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RI100%的根生物量比与根冠比最大, 显著大于RI10%处理。3) 第1年, 幼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和表观量子效率(AQY)的排序为RI50%>RI25%>RI100%>RI10%, 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d)均随着光强的增加而增大; 第2年RI50%、RI25%和RI10%的Pmax和AQY值差异不显著, 但均大于RI100%处理, 除RI100%的LSP相比第1年降低外, RI10%、RI25%和RI50%处理的LSP均相较第1年增高; 全天净光合速率(Pn)最高值排序为RI50%≈RI25%>RI10%>RI100%; 在全天大部分时间里, RI100%的Pn、气孔限制值(Ls)、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光能利用效率(LUE)均低于RI10%、RI25%和RI50%处理, 胞间CO2浓度(Ci)则高于其他光强处理。4) 幼苗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随着光强的增加显著降低; RI100%的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的比值显著大于其他3种光强处理。5) 第2年, 可变荧光(Fv)、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均以RI25%最高, 与第1年相比变化显著, 但RI100%的上述参数显著低于其他3种光强处理。结论: 金丝李幼苗在形态及光合生理上具有对光环境的调节和适应能力。全光环境下幼苗受胁迫导致生长缓慢; 在重度遮荫下虽生长较慢但各项光合生理指标均正常, 表明其对弱光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而在相对光照为25%~50%的环境下生长良好, 其幼苗叶片可通过增加对光能的吸收能力及提高PSⅡ反应中心的光化学效率来充分利用光能。人工培育幼苗时需适度遮荫。森林过度采伐造成的强光胁迫可能是金丝李致濒的环境因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