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业科学,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50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4-07-25
目录
目录
林业科学. 2014, 50(7):  0-0. 
摘要 ( 139 )   PDF (365KB) ( 6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文与研究报告
川西亚高山不同海拔3种森林群落土壤氮转化的季节动态
殷睿, 徐振锋, 吴福忠, 杨万勤, 熊莉, 肖洒, 马志良, 李志萍
林业科学. 2014, 50(7):  1-7.  doi:10.11707/j.1001-7488.20140701
摘要 ( 258 )   HTML   PDF (861KB) ( 6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封顶埋管原位培养法研究川西亚高山不同海拔3种森林群落(岷江冷杉原始林A、针阔混交林B和珉江冷杉次生林C)土壤氮转化的季节动态特征。结果表明:3种森林群落的土壤净氨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净氮矿化速率和净氮固持速率都存在明显的季节动态;在非生长季,3种森林群落的净硝化速率、净氮矿化速率和净氮固持速率都为正值,而净氨化速率极低且为负值;各时期土壤氮矿化过程以土壤硝化作用为主,且土壤净硝化速率与净氮矿化速率季节动态趋势一致;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在生长季初期最低,在生长季中期达全年最高峰;不同海拔之间土壤净氨化速率差异显著(P<0.05);B海拔的土壤净硝化速率和净氮矿化速率低于其他2个海拔,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非生长季氮素固持作用最强。

保墒措施对临猗梨枣叶片矿质元素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浦俊, 徐福利, 王渭玲
林业科学. 2014, 50(7):  8-16.  doi:10.11707/j.1001-7488.20140702
摘要 ( 238 )   HTML   PDF (1711KB) ( 6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8年生矮化密植山地临猗梨枣为试验材料,野外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研究在滴灌、秸秆覆盖、积水鱼鳞坑措施下,连续多年氮、磷、钾配施和不施肥等6种处理(A.滴灌+施肥;B.滴灌;C.秸秆覆盖+施肥;D.秸秆覆盖;E.施肥;F. 对照)对梨枣叶片中9种矿质元素(N,P,K,Fe,Mn,Cu,Zn,Ca,Mg)季节累积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处理可提高叶片中N,P,K,Mg,Mn,Cu的含量,P,K,Mn,Cu,Zn的含量在秸秆覆盖中最低,秸秆覆盖+施肥可显著提高P,K,Mn,Cu,Zn,Fe的含量;除Mg外,其余元素含量以施肥处理最高。不同保墒措施下,各元素含量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叶片N,P,K含量呈降低趋势;Ca,Mn含量呈上升趋势,Mg含量先上升后保持稳定,然后再下降并保持稳定;Zn含量呈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Fe含量先升高后降低;Cu含量呈降低-升高-降低-升高后保持稳定。矿质元素在叶片中的积累存在协同和拮抗作用,不同保墒措施可改变元素间的相关程度。各处理梨枣产量大小顺序排序为:滴灌+施肥>滴灌>秸秆覆盖+施肥>施肥>秸秆覆盖>对照。滴灌+施肥较其他处理可提高梨枣产量47.47%~143.67%。

人工模拟倒春寒对杨树叶片活力的影响
邱念伟, 周峰, 张士超, 杨东, 刘媛, 宋贤慧, 郑媛
林业科学. 2014, 50(7):  17-22.  doi:10.11707/j.1001-7488.20140703
摘要 ( 263 )   HTML   PDF (701KB) ( 6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人工气候箱模拟“倒春寒”,研究春季低温对杨树幼叶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20,15,10,5,0,-5℃),杨树幼叶的光合活力呈逐渐减弱趋势,表现为单个反应中心的电子传递效率(ETo/RC)和单位激发态面积的光反应活性(ABS/CSo,TRo/CSo,ETo/CSo)下降,进而导致结构功能指数(SFIABS)、性能指数(PIABS)、光合驱动力(DF)以及净光合速率(Pn)均逐渐减小。10℃及以下低温处理可显著影响杨树幼叶光反应活性,其中-5℃低温处理使杨树幼叶光反应活性剧降,质膜透性显著增大。但0~15℃低温处理后,杨树幼叶的PSⅡ最大光化学活性(Fv/Fm)、单个反应中心的光能吸收和捕获光能(ABS/RC,TRo/RC)以及质膜透性均保持稳定,说明零上低温处理对杨树幼叶的细胞膜和光系统的破坏并不严重。低温处理后,杨树幼叶的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丙二醛含量则显著上升。由此推测,低温导致杨树幼叶光合活力的下降主要是由于低温抑制叶绿素和蛋白质的合成,增加膜脂过氧化水平,降低类囊体膜的流动性,从而使参与光反应的质体醌库(Sm)和单位激发态面积的反应中心数目(RC/CSo)减小所造成的。此外,-5℃低温还对叶片造成明显的水渍状冻伤。低温处理后叶片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可能有助于提高杨树幼叶对倒春寒的适应能力,减轻低温伤害。

不同种源麻栎幼苗对Cd2+-Pb2+复合污染的吸收累积特性
王君, 严小莉, 李凌
林业科学. 2014, 50(7):  23-30.  doi:10.11707/j.1001-7488.20140704
摘要 ( 229 )   HTML   PDF (1041KB) ( 6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重庆巫山、武隆和河南灵宝种源麻栎幼苗在土壤Cd2+-Pb2+复合污染下对Cd2+和Pb2+的吸收累积特性。结果表明:在土壤不同程度Cd2+-Pb2+复合污染下,3个种源麻栎幼苗根中Cd2+,Pb2+平均含量分别为0.235~12.460,7.428~370.268 mg·kg-1;茎中Cd2+,Pb2+平均含量为0.115~7.588,4.757~142.960 mg·kg-1;叶中Cd2+,Pb2+平均含量为0.072~4.772,2.873~61.923 mg·kg-1。3个种源麻栎幼苗体内Cd2+,Pb2+的含量和富集系数均表现为根>茎>叶。Cd2+-Pb2+共存对麻栎幼苗吸收累积Cd2+ 和Pb2+似有明显的交互作用,Pb2+促进幼苗各器官对Cd2+的吸收累积;Cd2+促进幼苗根部对Pb2+的吸收积累,抑制地上部对Pb2+的吸收累积。Cd2+-Pb2+复合污染下,麻栎幼苗对Cd2+的富集和转移能力大于Pb2+。河南灵宝种源麻栎可尝试用于修复土壤重度Cd2+污染,重庆巫山种源麻栎可尝试用于修复土壤中度Pb2+污染。

云杉体细胞胚萌发前的干化标记
张建伟, 王军辉, 张守攻, 李青粉, 夏燕
林业科学. 2014, 50(7):  31-36.  doi:10.11707/j.1001-7488.20140705
摘要 ( 249 )   HTML   PDF (895KB) ( 6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云杉体细胞胚萌发率极低和萌发质量不高的问题,以高同步化体细胞胚为材料,对干化方式、干化时间和干化普遍性等影响干化处理的因素进行探讨,并建立基于形态和颜色识别的云杉体细胞胚的干化标记。结果表明:采用“滤纸容器法”的干化方式更适用于云杉体细胞胚的干化处理;干化处理2周后能够获得最高的萌发率;本试验提供的干化处理方案对萌发促进作用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以健壮的绿色子叶、胚轴及红色胚根为标记的体细胞胚能够普遍获得高的萌发率(平均83.63%)和较好的萌发质量。

鹅掌楸属SRAP分子标记体系优化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赵亚琦, 成铁龙, 施季森, 王新民, 徐阳, 刘伟东, 陈金慧
林业科学. 2014, 50(7):  37-43.  doi:10.11707/j.1001-7488.20140706
摘要 ( 309 )   HTML   PDF (1034KB) ( 7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L16(45)正交设计,对鹅掌楸属SRAP-PCR反应的5个因素(Mg2+、dNTPs、引物、Taq酶和模板DNA浓度)在4个水平上进行优化试验,同时对SRAP反应影响较大的Mg2+Taq酶、模板DNA浓度进行单因素分析。建立鹅掌楸属植物SRAP-PCR最适反应体系(20 μL),反应条件为:Mg2+3.0 mmol·L-1,dNTPs 0.3 mmol·L-1,引物浓度0.9 μmol·L-1Taq酶 2.0 μmol·min-1,模板DNA 90 ng,10×PCR buffer 2 μL,不足部分以ddH2O补足。利用优化的SRAP体系对鹅掌楸属10个不同地理种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出15对条带清晰、多态性高的引物共扩增出182个位点,其中149个为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比例为81.87%。应用POPGEN 32软件通过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从聚类图可以看出10个地理种源间的遗传距离及亲缘关系,表明SRAP分子标记可以运用于鹅掌楸属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杨树苗期抗寒性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李晓宇, 杨成超, 彭建东, 杨志岩, 张妍
林业科学. 2014, 50(7):  44-51.  doi:10.11707/j.1001-7488.20140707
摘要 ( 293 )   HTML   PDF (890KB) ( 6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11个杨树无性系的1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通过低温和冻融处理,确定以4次冻融处理后(-40℃放置24 h然后转入20℃放置24 h)的枝条萌芽率为抗寒性的衡量指标。从生理生化物质、物理性状、生长性状、物候期等方面进行研究,用相关性分析筛选出与抗寒性极显著或显著相关的5个指标——相对电导率、相对含水率、水分饱和亏缺、丙二醛和可溶性糖,用主成分分析法将5个指标转化为综合的主成分,确定各指标权重,建立评价体系,再结合隶属度函数值求得各无性系抗寒性的综合指数。依照综合指数,抗寒性由强到弱的排序为:小黑杨、小美旱、中绥12、小叶杨、3016杨、108杨、沙兰杨、辽育3、97杨、中辽1号、L35,其结果与参试无性系苗期野外抗寒性表现相符。通过聚类分析,将杨树抗寒性划分为4类:小黑杨、小美旱、中绥12和小叶杨为一类,其抗寒性最强;3016杨、108杨和沙兰杨为一类,抗寒性较强;辽育3、97杨和中辽1号为一类,抗寒性较弱;L35为一类,其抗寒性最差。评价体系的建立为准确判断不同杨树无性系苗期抗寒能力提供技术支持,进而为抗寒品种选育、品种区划等提供参考。

日本落叶松及其杂种无性系间的物候变异与早期选择
赖猛, 孙晓梅, 张守攻
林业科学. 2014, 50(7):  52-57.  doi:10.11707/j.1001-7488.20140708
摘要 ( 212 )   HTML   PDF (950KB) ( 6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造林后2年生75个日本落叶松及其杂种无性系的10个物候期进行连续定株观察及生长量调查,结果表明,以日本落叶松为母本的杂种无性系,在物候期上大多表现出偏母系遗传的特性。通过方差分析研究日本落叶松及其杂种无性系间物候期的变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划分无性系的物候群,通过简单相关和典型相关分析确定各物候因子与生长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0个物候期无性系间的变异均达极显著水平。根据主成分聚类结果,可将75个无性系分为4个物候型。春季各物候因子与生长量呈微弱的负相关关系,生长后期开始封顶、完全封顶和生长期物候因子与生长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侧枝芽开始展叶、顶芽完全展叶、开始封顶和完全封顶这4个因子对7年生材积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在早期选择中可以重点考虑。

不同处理对银杏根生垂乳形态发生及生长的影响
付兆军, 刘莉娟, 邢世岩, 刘晓静, 辛红, 吴岐奎
林业科学. 2014, 50(7):  58-65.  doi:10.11707/j.1001-7488.20140709
摘要 ( 261 )   HTML   PDF (1764KB) ( 6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1,2和5年生银杏实生苗为对象,研究平茬、平放、移栽处理对根生垂乳发生、形态、生物量和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年生苗木根生垂乳发生率为22.00%,2年生苗木平茬的发生率最高,为58.81%,5年生苗木平放、移栽的发生率均为100.00%。1年生苗木根生垂乳数平均为1.11个;2和5年生苗木中均为平茬的最多,分别为1.99和1.81个,对照的最少,分别为1.08和1.07个。1年生苗木根生垂乳基径平均为0.38 cm;2和5年生最大的分别为平茬和平放处理,达1.39和2.67 cm,最小均为对照,分别为0.99和1.93 cm。1年生苗木根生垂乳长度平均为0.20 cm;2和5年生苗木中均为平放的最大,平均分别为1.15和3.93 cm,最小均为对照,分别为0.58和2.51 cm。1年生苗木根生垂乳无不定根着生;2和5年生苗木中平茬的不定根最多,分别为2.58和4.06条,最少为5年的对照,仅为1.93条。2年生苗木中平茬的平均不定根长度最大,达9.44 cm;5年生苗木中平放的最大,达25.36 cm。垂乳皮厚与根差异显著,垂乳>根。1年生苗木根生垂乳木质所占比例平均为16.98%,根的为25.29%;2年生苗木中平茬的最高,为23.19%,根中移栽最高,为26.88%;5年生苗木中移栽的最大,为35.85%,根中移栽最高,为32.54%,二者与根差异极显著。平茬、平放、移栽对根生垂乳的鲜质量、干质量影响显著。根生垂乳中,皮部含水量大于木质部,且随苗龄增大,垂乳含水量与根差异变大。

干旱和复水对栓皮栎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崔豫川, 张文辉, 李志萍
林业科学. 2014, 50(7):  66-73.  doi:10.11707/j.1001-7488.20140710
摘要 ( 270 )   HTML   PDF (1815KB) ( 6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2年生栓皮栎幼苗为试验材料,在盆栽条件下,采用称质量控水方法,设置不同的水分胁迫梯度,研究干旱胁迫和复水对栓皮栎幼苗生长、渗透调节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1) 干旱胁迫使栓皮栎幼苗的株高、基径、叶片数、干鲜质量均呈下降趋势,主根长和一级侧根长则随着胁迫度的提高而增长;2) 叶片保护酶活性均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和胁迫度的提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升高,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先升高后下降;3) 干旱胁迫下,栓皮栎幼苗根、茎、叶中Na+含量随胁迫度的提高而下降,K+含量则变化不大,根和茎中的Zn2+含量减少,叶中Zn2+含量则呈上升的趋势;4)复水后,保护酶活性基本恢复到对照水平。MDA含量下降,但重度胁迫条件下仍高于对照(CK),且差异显著;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下降,与CK差异不显著;各器官中的矿质元素含量均基本恢复到CK水平。由此可见,在干旱胁迫下,栓皮栎幼苗减少地上部分生长、增加地下部分生长以适应干旱环境。在干旱胁迫前期和轻度胁迫下,栓皮栎幼苗通过增加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等保护自身不受干旱胁迫伤害,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和胁迫度提高,超出其耐受限度,保护酶活性下降,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减少;复水后,栓皮栎的各生理指标得到恢复,表现出较强的耐旱特性。

松褐天牛成虫松材线虫病的传播能力
展茂魁, 杨忠岐, 王小艺, 来燕学, 张毅丰
林业科学. 2014, 50(7):  74-81.  doi:10.11707/j.1001-7488.20140711
摘要 ( 334 )   HTML   PDF (1707KB) ( 10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明确松褐天牛成虫传播松材线虫病的能力,通过室内和林间试验,对新羽化的松褐天牛成虫补充营养时所取食的健康马尾松当年生嫩梢表面积进行测量,计算出其整个成虫期补充营养所取食嫩枝的表面积,比照林间自然界中松褐天牛补充营养的表面积,以此来确定每头松褐天牛成虫传播松材线虫病的能力,即1头成虫能够传播松材线虫的寄主株数。试验观察发现,在林间自然条件下,松褐天牛成虫补充营养取食的部位主要为1年生嫩枝(占81.96%)、2和3年生枝条的皮部。实际测定结果表明,1头松褐天牛成虫通过补充营养阶段的取食,可使4.06株(1.0~12.9株)平均树龄为18年(14~23年)的马尾松因感染松材线虫病而致死。这说明松褐天牛具有较强的传播松材线虫病的能力,在松材线虫病疫区,通过调查松褐天牛的种群数量,就可以预测松材线虫病发生和致死寄主树木的数量以及发生面积;同时也说明,防治松褐天牛是控制松材线虫病的关键环节。

Devibursaphelenchus hunanensis的重新描述
郭恺, 顾建锋, 王江岭, 胡加付
林业科学. 2014, 50(7):  82-89.  doi:10.11707/j.1001-7488.20140712
摘要 ( 723 )   HTML   PDF (1973KB) ( 6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分离自宁波马尾松的Devibursaphelenchus hunanensis 进行重新描述,其鉴定特征如下:侧区有3条侧线,较长的口针(雄虫为 15~20 μm,雌虫为18~22 μm),无基部球;无阴门盖,非常短的后阴子宫囊;雌虫直肠和肛门模糊或者不存在;交合刺直线长16~19 μm,远端有盘状突;从腹面观,存在清晰的交合伞;具捕食性。并对其rDNA的SSU区、ITS1/2区、D2D3 LSU区和部分mtCOI基因测序并提交NCBI。结合形态和分子数据,将D. hunanensisD. eproctatus的模式标本进行比较,发现二者特征高度吻合,D. eproctatusD. hunanensis的同物异名。
扎龙湿地草甸土壤昆虫群落结构特征
张静, 马玲, 顾伟, 陈旭日, 马伟, 张曼胤
林业科学. 2014, 50(7):  90-98.  doi:10.11707/j.1001-7488.20140713
摘要 ( 210 )   HTML   PDF (1101KB) ( 7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分层取样法、大类群分类法对扎龙湿地草甸4个样地土壤昆虫群落组成和结构进行调查,共捕获昆虫4 974只,隶属于13目73科(或类群)134种,其中双翅目、鞘翅目和弹尾目昆虫占优势,分别占总数的41.7%,27.1%和16.7%。群落水平结构特征分析表明,育苇场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最高,烟筒屯丰富度指数最大,其中大型土壤昆虫以吐木台3种指数均最高,中小型土壤昆虫以育苇场3种指数均最高,而管理局样地3种指数均表现为最低。聚类分析表明,4个样地分为3类,吐木台样地和育苇场样地群落较为相似,其他各为一类。昆虫群落季节动态分析表明,群落物种数和个体数量7月和9月较多,5月和11月较少,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为7月最高,各样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间均表现为正相关。种-多度分析表明,管理局样地、烟筒屯样地和育苇场样地昆虫群落分布满足对数正态分布,而吐木台样地趋于对数级数分布。

外生菌根真菌在酸雨胁迫下对马尾松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的影响
王琳, 陈展, 尚鹤
林业科学. 2014, 50(7):  99-104.  doi:10.11707/j.1001-7488.20140714
摘要 ( 269 )   HTML   PDF (1127KB) ( 7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BIOLOG方法研究酸雨胁迫下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对马尾松幼苗土壤微生物的缓解作用。采用盆栽方法,设置3种不同pH 的模拟酸雨强度,分别设置彩色豆马勃接种和不接种的处理。结果表明:1) 强酸胁迫可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2) 弱酸的对照处理(pH5.6)下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后可中和弱酸降水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3) 强酸处理下接种外生菌根真菌能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丰富度和多样性,提高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且改变碳源利用结构。

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PLFA分析
吴则焰, 林文雄, 陈志芳, 刘金福, 方长旬, 张志兴, 吴林坤, 陈婷
林业科学. 2014, 50(7):  105-112.  doi:10.11707/j.1001-7488.20140715
摘要 ( 326 )   HTML   PDF (1123KB) ( 9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磷脂脂肪酸标记法(PLFA)研究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常绿阔叶林EBF、针叶林CF、亚高山矮林SDF、高山草甸AM)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从不同海拔土壤中共检测到25种PLFA生物标记,EBF土壤微生物PLFA生物标记种类和总量明显高于其他植被类型,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微生物种类和含量逐渐下降。4个海拔土壤中含量最高的PLFA生物标记是18:1ω9c,16:1ω7c,16:00和cy17:0。3种特征微生物相对生物量在不同海拔土壤中分布不同,细菌分布量最大,其次是真菌,放线菌分布量最小。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用不同指数表示,均呈现相似规律,即EBF>CF>SDF>AM。主成分分析表明:与土壤微生物PLFA群落多样性相关的2个主成分分别解释变量方差的59.23%和35.46%,基本能够区分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对第1主成分起主要作用的磷脂脂肪酸为16:1ω9c,a17:0,18:1ω9c和16:1ω7c,对第2主成分起主要作用的为 i17:0,16:1ω5c和cy17:0。不同海拔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各总PLFA与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之间存在相关性,总有机碳、全氮和过氧化氢酶对细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总PLFA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随着海拔上升、土层加深而逐渐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生物量、林分凋落物、土壤养分、微小动物、植物根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绿洲防护林立木蓄积量指数及其应用
王志刚, 赵英铭, 司芳芳, 陈传松, 马学献, 陈峰
林业科学. 2014, 50(7):  113-120.  doi:10.11707/j.1001-7488.20140716
摘要 ( 237 )   HTML   PDF (1165KB) ( 7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解决林权制度改革后绿洲区农民经营防护林的成本效益均衡问题,从绿洲防护林结构和防风效应的原理出发,推演大范围绿洲防护林结构管理的要点,提出适用于农村产权制度的绿洲防护林防风效应评价参数——立木蓄积量指数。立木蓄积量指数是单位面积绿洲耕地所拥有的防护林立木蓄积量,该参数的大小可以较贴切地表达绿洲防护林防风效应的优劣:树木个体越大、保存株数越多,防护作用越好,立木蓄积量指数越大;可以方便地与常规林业、农业统计指标衔接,分解到县、乡、村、户,方便与林业补贴、惠农政策补贴挂钩;也可以为绿洲防护林存量管制制度提供依据,是符合新林权制度下农村防护林动态管理需要的一个实用参数。

一色齿毛菌产MnP的条件优化及对染料的脱色
于存, 池玉杰
林业科学. 2014, 50(7):  121-127.  doi:10.11707/j.1001-7488.20140717
摘要 ( 190 )   HTML   PDF (1188KB) ( 6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锰过氧化物酶(MnP)是白腐菌分泌的一种能有效降解木质素及多种异生物质的过氧化物酶。首先对一色齿毛菌在初始条件下进行培养,获得其产生MnP的活性规律曲线,进而进行最佳碳源和最佳氮源的筛选及2次正交试验对一色齿毛菌产MnP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然后对优化后的胞外酶液进行5种染料的脱色研究。结果表明,一色齿毛菌产MnP的最优组合为:果糖10 g·L-1、硝酸铵0.2 g·L-1、Mn2+2.67 mmol·L-1、pH 5.5、250 mL三角瓶70 mL装液量、150 r·min-1摇瓶培养、接种Ø=8 mm的菌片9片、在34℃下培养7天后MnP活性高达95.47 U·L-1,是初始培养条件最高酶活的5.2倍。染料脱色结果表明,一色齿毛菌对3种结构类型的5种染料都有较大程度的脱色,其中8天时对活性黑的脱色最为彻底,脱色率为98.4%;对中性红、结晶紫、活性红和刚果红的脱色率也高达72.3%~89.4%。

木质夹层梁横向承载挠度的预测与验证
郝景新, 吴新凤, 刘文金
林业科学. 2014, 50(7):  128-137.  doi:10.11707/j.1001-7488.20140718
摘要 ( 217 )   HTML   PDF (1292KB) ( 6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修正基于Reissner假设的传统一阶剪切理论,将加载点处的压痕变形融入到模型中,推导出夹层梁横向承载跨中挠度的计算公式,并通过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解析横截面切应力分布规律,推导出表板承受的剪力近似等效于同厚度芯层承受剪力的一半。修正一阶剪切理论计算夹层梁跨中挠度的精度整体好于传统一阶剪切理论。在同样的受力条件下,“∥”方向试件跨中挠度均大于“⊥”方向试件,主要表现在“∥”方向试件的剪切变形大于“⊥”方向试件。随着芯层厚度的增加,夹层梁弯曲挠度、剪切挠度逐渐减小,但剪切挠度占总挠度比重越来越大。修正一阶剪切理论计算的剪切挠度与横截面芯层切应力均小于传统一阶剪切理论,而随着芯层厚度的增加,2种理论的计算结果趋于一致。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木材断口分形特征
张绍群, 花军, 许威, 陈光伟, 刘龙, Cai Liping
林业科学. 2014, 50(7):  138-142.  doi:10.11707/j.1001-7488.20140719
摘要 ( 208 )   HTML   PDF (1558KB) ( 6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杉松和银白杨为试验材料,利用三维扫描技术研究木材断口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三维扫描技术可以有效地分析木材断口分形特征;木材断口截面面积与其距离零点的距离的对数之间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木材断口最高点与剪切工作截面之间断口部分的分形维数随剪切工作截面向断口底部移动而逐渐减小;不同树种木材断口分形维数之间存在具有统计意义的显著性差异,杉松和银白杨断口分形维数均值分别为2.050和2.091。

变性淀粉在不同工艺下对树脂甲醛释放量的影响
孙瑾, 朱晓枫, 高振忠, 徐恩光, 王晓波, 林锐航
林业科学. 2014, 50(7):  143-148.  doi:10.11707/j.1001-7488.20140720
摘要 ( 205 )   HTML   PDF (1446KB) ( 6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利用α-淀粉酶及糖化酶对玉米淀粉进行酶解处理,再用过氧化氢对其进行氧化并通过强酸工艺于不同合成的阶段加入变性淀粉对脲醛树脂进行改性。结果表明:与未改性脲醛树脂中的游离甲醛含量(0.3%)相比,改性后的脲醛树脂游离甲醛含量降到0.12%~0.179%之间,甲醛释放量从未改性前的4.3 mg·L-1降低到2.5~1.0 mg·L-1不等。对改性前后的脲醛树脂固化后进行结构上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改性脲醛树脂游离甲醛含量和甲醛释放量的减少及胶合强度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变性淀粉的羧基与脲醛树脂结构中的氨基、亚氨基发生反应,导致葡萄糖五元环被引入到脲醛树脂结构中,同时羧基与羟甲基反应可生成酯键,羟基与甲醛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甲醛释放量。

研究简报
樟子松与其他10种凋落叶混合分解的养分释放特征
张晓曦, 刘增文, 邴塬皓, 朱博超, 杜良贞, 祝振华
林业科学. 2014, 50(7):  149-156.  doi:10.11707/j.1001-7488.20140721
摘要 ( 209 )   HTML   PDF (1601KB) ( 6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台湾桤木林草复合模式细根生物量及形态特征
魏鹏, 范川, 凌银花, 李贤伟, 刘运科, 张腾飞, 苏宇
林业科学. 2014, 50(7):  157-163.  doi:10.11707/j.1001-7488.20140722
摘要 ( 244 )   HTML   PDF (1591KB) ( 7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风和光照对侧柏、栓皮栎生长和形态建成的影响
徐湘婷, 王林, 黄平, 万宇轩, 李建中, 万贤崇
林业科学. 2014, 50(7):  164-168.  doi:10.11707/j.1001-7488.20140723
摘要 ( 245 )   HTML   PDF (1639KB) ( 8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物新品种与良种
杨树速生优质新品种‘鲁林9号杨’
荀守华, 姜岳忠, 乔玉玲, 董玉峰, 秦光华, 王卫东, 王月海
林业科学. 2014, 50(7):  169-169.  doi:10.11707/j.1001-7488.20140724
摘要 ( 518 )   HTML   PDF (1115KB) ( 6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鲁林9号杨’是以L324杨为母本,T26杨为父本,通过人工杂交育种获得的雄性美洲黑杨。树干通直,顶端主干明显,无竞争枝;树冠长卵形;一级侧枝层轮明显,分枝角度较大。育苗和造林成活率高,速生性好,抗旱、抗风性能优于其他黑杨派品种。
杨树新品种‘中豫1号’
胡建军, 赵自成, 苏雪辉, 李喜林, 卢孟柱
林业科学. 2014, 50(7):  170-170.  doi:10.11707/j.1001-7488.20140725
摘要 ( 240 )   HTML   PDF (1124KB) ( 5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豫1号,雌株,通过人工控制授粉选育而成,美洲黑杨种内杂种,其母本为丹红杨,父本为创新杨。5年生平均胸径18.2 cm,平均树高14.8 m,单株材积0.142 8 m3,分别超出对照108杨16.7%,22.5%和26.6%。速生,抗天牛,树主干通直,冠幅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