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业科学,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5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0-04-25
目录
本期目次和封面
请点击下方pdf查看或下载
林业科学. 2020, 56(4):  0-0. 
摘要 ( 142 )   PDF (3160KB) ( 1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文与研究报告
中国云杉属树种地理分布格局的主导气候因子
张晓玮,王婧如,王明浩,杨毅,赵长明
林业科学. 2020, 56(4):  1-11.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401
摘要 ( 405 )   HTML ( 29 )   PDF (2374KB) ( 27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以我国各地理阶梯间山地生长的云杉属12个树种为对象,探讨限制云杉地理分布和驱动各树种沿经纬度分布差异的关键气候因子,以阐明影响我国云杉属各树种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主导气候因子。方法: 在长期野外考察积累和查阅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标本信息的基础上,于云杉属12个树种的地理分布范围内选取389个样点,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rcGIS)获取各样点的主要气候数据。通过方差分析、变异系数比较确定限制云杉树种地理分布范围的气候因子,基于线性回归分析、蒙特卡洛检验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量化各气候因子对云杉树种地理分布差异的贡献大小。结果: 年均气温、月均昼夜气温差、最暖月最高气温、最冷月最低气温、年均气温变幅、年均降水量、最暖季降水量、最冷季降水量和干旱指数在12个树种分布区间存在显著差异;月均昼夜气温差和最冷季降水量的方差主要来源于树种内,其余7个气候因子的方差主要来源于树种间;变异系数分析表明,无论是云杉属整体分布区还是各树种分布区的月均昼夜气温差和最暖月最高气温变异最低,其变异系数均小于20%;经、纬度与各气候因子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除经、纬度与月均昼夜气温差、经度与最冷季降水量不存在显著相关(P>0.05)外,经、纬度与其余各气候因子均显著相关(P < 0.05),其中,与年均气温变幅相关性最高,其次为最冷月最低气温;蒙特卡洛检验进一步表明,年均气温变幅和最冷月最低气温对我国云杉属各树种沿经纬度分布差异的解释率分别达到84%和66.8%;RDA分析显示,第1主分轴主要反映热量条件,其中重要的气候因子分别为年均气温变幅、最暖月最高气温和最冷月最低气温,其载荷值分别为0.93、-0.83和0.64,第2主分轴主要反映以年均降水量、干旱指数和最暖季降水量为主的水分情况解释的信息量,且前2主分轴对树种和树种-环境关系的累积解释率分别高达89.2%和100%。结论: 限制我国云杉属树种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为月均昼夜气温差和最暖月最高气温,而导致各树种沿经纬度分布存在明显地理差异的主要驱动因子为年均气温变幅和最冷月最低气温。本研究进一步证实热量是影响云杉属植物等寒温性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差异来源,降水量在一定程度上只起到次要作用。

抚育择伐对马尾松林凋落叶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的短期影响
王晓荣,雷蕾,付甜,潘磊,曾立雄,肖文发
林业科学. 2020, 56(4):  12-21.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402
摘要 ( 246 )   HTML ( 7 )   PDF (2957KB) ( 27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不同抚育择伐处理对马尾松林凋落叶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规律的短期影响,为马尾松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三峡库区马尾松为研究对象,设置未择伐(保持林分现状,无人为干扰)、除灌(清除林内灌木层和阔叶更新层,保留马尾松更新小树)、伐除非马尾松(伐除胸径≥4cm的非马尾松树种,择伐强度为15%)和伐除优势马尾松(伐除树木平均胸径以上的马尾松个体,择伐强度为70%)4种抚育择伐处理,采用原位分解法,分析不同抚育择伐处理下马尾松林凋落叶经历12个月后的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率差异,并探讨影响凋落叶分解的主要因素。结果: 未择伐、除灌、伐除非马尾松和伐除优势马尾松4种抚育择伐处理的凋落叶年分解速率分别为0.304、0.397、0.311和0.315 g·g-1a-1;相比未择伐,除灌、伐除非马尾松和伐除优势马尾松抚育择伐处理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马尾松林凋落叶分解速率,分别提高30.59%、2.30%和3.62%;随着分解进程,不同抚育择伐处理下马尾松凋落叶C含量在前6个月显著降低,随后轻微波动,N含量呈先释放后持续固持的趋势,P含量则无规律性变化;处理与分解时间的交互作用对C和N释放速率影响显著,而对P影响不显著;凋落叶分解速率与初始N含量和N/P显著正相关(P < 0.05),而与5 cm深处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含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 短期来看,不同抚育择伐处理均能提高马尾松林凋落叶分解速率,减缓养分过度累积,促进养分归还土壤。未来开展马尾松林经营时,应选择林分各层次的轻中度择伐,以调控形成合理林分结构、促进马尾松林养分循环。

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酶活性对海拔升高的响应
任玉连,陆梅,曹乾斌,李聪,冯峻,王志胜
林业科学. 2020, 56(4):  22-34.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403
摘要 ( 224 )   HTML ( 10 )   PDF (4658KB) ( 13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土壤酶活性对环境因子沿海拔梯度变化的响应,为理解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水热条件-植被-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选取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种不同海拔梯度典型植被带(沟谷雨林、半常绿季雨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研究不同海拔不同土层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采用冗余分析和蒙特卡洛检验,分析环境因子沿海拔梯度变化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年均降水量和Simpson指数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而植物群落多样性(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年均气温和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呈上升趋势,土壤密度和pH随海拔升高呈降低趋势,土壤C/N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后降趋势;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逐渐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逐渐增加;样地微气候、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沿海拔梯度变化对土壤酶活性具有重要影响,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土壤温度、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不同程度地相关,单一环境因子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重要性排序为全磷含量>含水量> pH >有机碳含量>年均气温>土壤温度>水解性氮含量>年均降水量>全氮含量>全钾含量> Margalef丰富度指数>土壤密度>速效钾含量>有效磷含量>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Pielou均匀度指数> C/N > Simpson指数。结论: 水热条件(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化学性质(pH、有机碳、水解性氮、全氮、全钾和全磷)存在明显的梯度变化,可调控不同海拔梯度内的土壤酶活性,其中土壤磷、水分、pH、碳、氮和钾是调控土壤酶活性海拔响应的关键因素。

结构化经营对栎松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
万盼,刘文桢,刘瑞红,王鹏,王宏翔,惠刚盈
林业科学. 2020, 56(4):  35-45.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404
摘要 ( 259 )   HTML ( 15 )   PDF (3798KB) ( 35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结构化经营对栎松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一元、二元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的影响,为结构化经营技术在栎松混交林中的实施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甘肃小陇山自然保护区百花林场大干子沟天然栎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2012年设置1块50 m×50 m、2块30 m×30 m固定样地,实施结构化经营;同时设置3块20 m×20 m固定样地,不实施经营措施,作为对照;2017年对所有样地进行复测。采用角尺度、大小比数和混交度对比经营样地和未经营样地林分空间结构5年前后的变化,并通过最优林分状态的π值法则评价林分稳定性。结果: 1)经营样地在经营前林分水平分布格局接近团状分布,实施结构化经营5年后林分水平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未经营样地林分水平分布格局始终为团状分布。实施结构化经营5年后林分混交度较经营前增加10.4%,未经营样地5年后林分混交度较5年前仅增加5.5%。2)实施结构化经营5年后的林分中,处于高度混交且为随机分布、高度混交且为中庸到优势的林木(优势微结构)比例较经营前分别增加21.63%和13.84%;未经营样地5年后的林分中,处于高度混交且为随机分布、高度混交且为中庸到优势的林木(优势微结构)比例较5年前仅分别增加3.75%和3.35%。实施结构化经营5年后的林分中,处于中庸到优势且为随机分布的林木比例较经营前降低6.79%;未经营样地5年后的林分中,处于中庸到优势木且为随机分布的林木比例较5年前降低8.10%。3)林分状态单位圆分析表明,林分状态评价值在实施结构化经营5年后较经营前提高27.09%,状态由较差到良好,林分稳定性增强;未经营样地林分状态评价值在自然生长5年中提高13.24%,状态仍为较差。结论: 结构化经营可使林分水平分布格局合理、混交度大幅度增加,优势微结构(高度混交且为随机分布、高度混交且为中庸到优势)林木比例得到明显提高,林分稳定性增强。

立木含碳量估算方法比较
董利虎,刘永帅,宋博,周翼飞,李凤日
林业科学. 2020, 56(4):  46-54.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405
摘要 ( 254 )   HTML ( 15 )   PDF (1173KB) ( 18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立木各分项生物量、含碳量的分配及含碳率的变化规律,探索如何构建其生物量和含碳量可加性模型,并分析5种立木含碳量估算方法(立木含碳量模型法、各分项平均含碳率法、立木加权平均含碳率法、通用含碳率法Ⅰ和通用含碳率法Ⅱ)的预测精度,为全国性生物量和碳储量监测提供可靠的理论与技术知识。方法: 以小黑杨人工林为例,采用聚合型可加性模型建立其生物量、含碳量模型,模型参数估计采用非线性似乎不相关回归模型方法,利用"刀切法"对建立的立木生物量、含碳量模型进行评价。将样木和5种立木含碳量估算方法分别作为区组和处理,利用SAS POC GLM程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建立的小黑杨人工林可加性生物量和含碳量模型拟合效果均较好,调整后其确定系数(Ra2)均大于0.80,平均相对误差(MRE)为-2%~2%,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MARE)均小于30%,所有模型的预测精度均在85%以上。5种立木含碳量估算方法评价结果表明,立木含碳量模型法和立木加权平均含碳率法具有一定优势,利用通用含碳率0.45和0.50估算立木含碳量可能会产生较大误差。结论: 为了使模型参数估计更有效,建立的生物量、含碳量模型应当考虑立木总生物量、含碳量及各分项生物量、含碳量的可加性。本研究建立的立木生物量和含碳量模型可对黑龙江省西部平原小黑杨人工林生物量、含碳量进行很好估算。

‘冷白玉’枣果实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变化与胚败育的关系
任海燕,王永康,赵爱玲,薛晓芳,弓桂花,杜学梅,李登科,杜俊杰
林业科学. 2020, 56(4):  55-63.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406
摘要 ( 307 )   HTML ( 6 )   PDF (2638KB) ( 9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等植物内源激素在促进胚胎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冷白玉’枣4个重要发育阶段胚胎和果肉中生长素(IAA)、赤霉素(GA4)、顺式脱落酸(cABA)和反式脱落酸(tABA)的动态变化,探究枣胚败育与果实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变化的相互关系,为阐明枣胚败育机理提供证据,为败育胚的挽救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以处于原胚、小球形胚、球形胚、鱼雷形胚4个时期的‘冷白玉’枣为试材,监测幼果和幼胚发育状况,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检测枣果发育过程中正常胚、败育胚、胚正常果肉、胚败育果肉中IAA、GA4、cABA、tABA 4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 1)胚中IAA的含量显著高于果肉。在胚中,正常胚中IAA含量呈逐渐升高趋势,而在败育胚中IAA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胚正常果肉中IAA含量变化呈倒V字形,而胚败育果肉中呈正V字形。2)胚中GA4的含量明显低于果肉,并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正常胚中GA4含量低于败育胚。胚发育正常果肉和胚败育果肉中GA4含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cABA在果肉和胚发育过程中均表现为逐渐降低趋势。在正常胚中,cABA含量大于果肉中的含量;败育胚中,cABA含量小于果肉中的含量。4)胚中tABA的含量高于果肉。在胚中,正常胚中tABA的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在败育胚中tABA呈逐渐上升趋势,并在后期高于正常胚。在果肉中,胚正常果肉和胚败育果肉中的tABA含量均呈先下降后缓慢升高趋势。5)胚中低水平的GA4且较高水平的IAA,及后期低含量的tABA、cABA和较高的IAA/GA4比值有利于幼胚的正常发育。胚中IAA下降和tABA增加及(GA4+IAA)/ABA比值下降是导致胚败育的重要因素。结论: 在枣幼胚发育前期,需要较高的生长类激素促进生长,而在发育后期胚中tABA含量的增加可引起胚败育。

元江箭竹花器官形态与解剖观察及其败育分析
黄玲,邓琳,初彩华,詹卉,王曙光
林业科学. 2020, 56(4):  64-73.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407
摘要 ( 239 )   HTML ( 8 )   PDF (6417KB) ( 9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以元江箭竹花序与花器官为研究对象,进行形态解剖学观察研究,分析元江箭竹花序特征与开花特性及结实率低的原因,并试图通过组培技术改变其败育状况,为元江箭竹生殖生物学及育种工作提供新的理论数据。方法: 采用解剖观察的方法对花器官进行形态与解剖结构特征描述,运用石蜡切片对其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进行研究,采用TTC染色法测定花粉活力,并对野外与组培条件下花药的发育情况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 江箭竹花序顶生,偶具侧生,花序具总柄,由1片营养叶包裹。整个花序为单轴分枝,顶部小穗发育早于基部小穗,为有限花序,单个小穗基部小花先开放,因此属无限花序。每个小穗含4~5朵小花,小花均长0.9 cm,小花间由小穗轴相连,小穗轴顶端膨大具白色绒毛。小穗基部具颖片2枚;内、外稃对生,各1片;浆片3枚;雌蕊1枚;雄蕊3枚。浆片位于内稃与雄蕊之间,小花发育成熟,浆片吸水膨胀,花药伸出,花药为淡黄绿色或紫红色,花药具4室。未成熟花药壁从外向内依次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4层细胞组成。花药发育至二分体时期,绒毡层开始退化,绒毡层细胞属于腺质型。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型,花粉粒平均直径为43.92 μm,被TTC染成红色,活力为54.78%,但萌发率极低,甚至不萌发,花粉败育,其败育方式可总结为绒毡层过度发育、花药壁皱缩、花粉粒退化、空壳花粉粒4种类型。子房为2心皮1室,侧膜胎座,倒生胚珠,双珠被,柱头2裂呈羽毛状,短花柱长柱头型,雌雄同熟、异位。组培条件下,花芽可正常发育成小穗并开花,内外稃张开花药伸出小穗外。花药壁纤维层加厚明显,呈连续性,但多数花粉粒仍出现空壳现象。结论: 元江箭竹为混合花序,单轴分枝,开放型风媒花。元江箭竹属于典型的雄性不育,无法形成有效花粉是导致元江箭竹结实率低的主要原因。元江箭竹花芽在组培条件下可继续开花,花药伸出小穗外,但花粉发育仍然异常,通过组培技术无法改变其败育现象,说明元江箭竹的雄蕊败育可能并非养分不足造成的。

马尾松转录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及其影响因素
朱沛煌,陈妤,朱灵芝,李荣,季孔庶
林业科学. 2020, 56(4):  74-81.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408
摘要 ( 196 )   HTML ( 12 )   PDF (2310KB) ( 24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异源表达是植物蛋白功能验证和分子育种的重要手段,而密码子是异源基因高效表达的重要因素,对马尾松转录组基因编码区密码子偏好性分析可以为马尾松分子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方法: 利用CodonW、EMBOSS密码子分析软件对马尾松转录组进行密码子参数分析和密码子偏好性分析,根据中性绘图、ENc-GC3s、偏倚性分析推测马尾松密码子偏好性的主要形成原因。通过比较高低表达基因样本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度(RSCU)筛选马尾松最优密码子,通过密码子使用频率比值分析马尾松与拟南芥、烟草、欧洲山杨、大肠杆菌、酿酒酵母的密码子偏好性差异。结果: 马尾松转录组编码序列(CDS)密码子平均GC含量为44.95%,密码子第3位GC含量为38.95%,尤为偏好A/T。高、低表达基因样本统计分析表明,马尾松转录组RSCU差异较小,筛选出TTA、CAA、TGT、GGT等27个密码子可作为马尾松的最优密码子。中性绘图、ENc-GC3s关联分析以及偏倚分析表明,马尾松密码子偏好性的形成可能主要受突变影响,其次受自然选择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密码子使用频率分析表明马尾松密码子偏好性与烟草、拟南芥和欧洲山杨相比差异较小,与大肠杆菌差异最大,与酿酒酵母差异小于大肠杆菌。结论: 马尾松偏好第3位为A/T的密码子,筛选出27个最优密码子,其中25个密码子第3位为A/T。马尾松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形成主要受突变影响,其次受自然选择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烟草可以作为马尾松基因异源表达的优选植物生物体,而微生物中酿酒酵母可能优于大肠杆菌。

矮牡丹与芍药属其他5个种叶绿体基因组特征的比较
周晓君,张凯,彭正锋,孙姗姗,押辉远,张延召,程彦伟
林业科学. 2020, 56(4):  82-88.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409
摘要 ( 271 )   HTML ( 7 )   PDF (1921KB) ( 26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中国特有的野生牡丹一直被国内外视为珍贵的种质资源。野生矮牡丹被认为是现代栽培牡丹品种重要的祖先种之一,开展矮牡丹在内的芍药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cp DNA)特征分析对阐明牡丹系统进化、培育和改良栽培品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方法: 在矮牡丹叶绿体高通量测序的基础上,从NCBI数据库下载凤丹牡丹、大花黄牡丹、滇牡丹、川赤芍和草芍药的cp DNA数据,利用Geneious 8.0、EMBOSS 6.4.0等软件,对芍药属6个种的cp DNA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矮牡丹cp DNA序列共152 628 bp,共有112个基因,使用25 988个密码子,编码蛋白78个;有19个基因(包括4个rRNA、7个tRNA、8个蛋白编码基因)在IR(反向重复)区重复。共搜索到143个SSR位点,单核苷酸重复基序位点最多,为116个(占81.12%),没有六核苷酸重复基序。尽管芍药属叶绿体基因组比较保守,但不同种间IR和LSC(大单拷贝区)的边界位置仍有一定变化,凤丹牡丹LSC/IR的rpl2基因有718 bp延伸至LSC区域,而其他种的rpl2基因均完整地位于IR区。结论: 从基因组大小和基因内容来看,芍药属cp DNA高度保守;草芍药与滇牡丹cp DNA最大,为152 698 bp;凤丹牡丹cp DNA最小,为152 153 bp。矮牡丹cp DNA蛋白编码基因密码子偏好使用A/T碱基,SSRs位点的碱基组成也偏好使用A/T碱基,143个SSRs位点中,A/T组成的位点有134个;矮牡丹cp DNA SSRs分布具有不均匀性,14个SSR位点位于IR区段,103个位于LSC区段,26个位于SSC区段。IR边界分析显示,芍药属LSC/IRb的边界变化是IR区扩张与收缩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为芍药属植物的系统进化与栽培起源等研究提供支持,对芍药属植物分子标记开发及优良品种选育具有参考价值。

基于电子自旋共振和拉曼光谱技术的榛子油氧化特性探析与评价
崔娜娜,王贵禧,李如华,马庆华,赵天田,梁丽松
林业科学. 2020, 56(4):  89-98.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410
摘要 ( 261 )   HTML ( 4 )   PDF (3394KB) ( 10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榛子油氧化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自由基产生规律以及油脂内部分子结构的变化,揭示榛子油氧化特性,为榛子油品质检测与货架期预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 以平欧杂种榛主栽品种‘达维’为试验材料,采用60℃烘箱法进行榛子油加速氧化试验,测定榛子油在氧化过程中过氧化值(POV)、p-茴香胺值(AV)、总氧化值(TV)、共轭二烯值、脂肪酸相对含量、总类胡萝卜素含量、自由基相对含量和分子内部结构的变化规律,并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榛子油氧化过程中,POV、AV、TV和共轭二烯值的初始值分别为6.22 meq·kg-1、0.31、12.75和0.12,加速氧化40天后分别显著增加至370.47 meq·kg-1、25.91、766.85和3.48,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分别从5.96%、93.69%变化至6.35%、93.20%,自由基相对含量从8.41快速增加至28.09;榛子油中总类胡萝卜素氧化30天时含量为0;拉曼光谱中类胡萝素1 158和1 524 cm-1特征峰强度变化与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拉曼相对强度I972 cm-1/I1 441 cm-1I1 268 cm-1/I1 441 cm-1I1 158 cm-1/I1 441 cm-1I1 524 cm-1/I1 441 cm-1均与不饱和度呈正相关。结论: 榛子油氧化大致分为3个阶段,即初始缓慢氧化阶段、中间快速氧化阶段和后期深度氧化阶段,综合4个常规氧化指标(POV、AV、TV和共轭二烯值)可以很好评价榛子油的氧化程度;类胡萝卜素是榛子油色泽的主要贡献因子,与榛子油氧化程度密切相关;自由基相对含量、拉曼光谱特征峰强度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指标与常规氧化指标具有极显著相关性,证明电子自旋共振和拉曼光谱技术可用于评价榛子油的氧化程度;电子自旋共振和拉曼光谱技术作为传统油质氧化评价方法的补充或替代具有很大潜力,可为油脂品质快速检测提供新方法。

区域景观格局对杨树锈病为害流行的影响——以北京延庆地区银白杨为例
何经纬,张伊莹,田呈明,熊典广,梁英梅
林业科学. 2020, 56(4):  99-108.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411
摘要 ( 194 )   HTML ( 4 )   PDF (3977KB) ( 7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开展不同尺度景观格局下银白杨锈病危害调查,探讨景观格局对病害发生、流行以及扩散的影响,为病害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在北京延庆地区选取78个样点调查杨树锈病,计算病情指数,并基于研究区遥感影像分类图设置以样点为中心,半径分别为250、500、750、1 000m的缓冲区,运用Fragstats软件计算各尺度缓冲区内景观水平和类型水平的景观指数。采用R软件进行病情指数的统计分析以及各尺度下景观指数的相关性分析、病情指数与景观指数的逐步回归分析,通过生态学统计分析软件Canoco进行类型水平景观指数的RDA分析。结果: 杨树锈病在研究区内广泛发生,病情指数在5.6~94.1之间,其危害程度受景观格局特征、生境环境和人工管理状况的影响。在景观水平上,不同尺度缓冲区内景观格局对杨树锈病危害程度具有不同响应,影响显著的因子也有所差异。在类型水平上,耕地及草地斑块对杨树锈病发生具有显著影响,主要表现在斑块密度(PD)、散布与并列指数(IJI)等共性指标。结论: 景观结构中行道路廊道和草地、耕地基底为病害传播提供便利条件,可促进杨树锈病发生;在本研究选取的尺度中,500 m缓冲区是该病害管理的最佳尺度,在此尺度下,景观指数与病情指数的拟合度最佳;结合杨树锈病发生的病理学特点,可通过面积-形状指标、景观聚集度指标及多样性指标解释病害的发生情况,景观内部斑块形状较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会抑制病害发生,景观单元内斑块类型越分散、景观结构越细化且细化的斑块之间分布越均匀,则病害流行越严重。

降香黄檀心材和边材内生真菌多样性
刘昌霖,周国英,肖柏,刘君昂
林业科学. 2020, 56(4):  109-120.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412
摘要 ( 242 )   HTML ( 10 )   PDF (7775KB) ( 12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降香黄檀心材和边材中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及其与木材内环境因子的关系,为降香黄檀内生真菌价值评价和资源利用提供依据,为指导降香黄檀人工促进心材形成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木材理化性质,研究降香黄檀心材和边材内生真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并采用方差分析、冗余分析等手段分析其与降香黄檀内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 经过高通量测序,共获得2 193 336条序列,碱基总数为761 438 850 bp,有效序列平均长度为385 bp。得到3 621个OTUs,分属26纲67目116科167属186种。纲水平上,心材内生真菌优势菌群为伞菌纲、粪壳菌纲和散囊菌纲,边材内生真菌优势菌群为粪壳菌纲、座囊菌纲、伞菌纲、地舌菌纲和银耳纲;属水平上,心材内生真菌优势菌群为暗枝顶孢壳属、镰刀菌属、孢子丝菌属、黑酵母样真菌属和球托霉属,边材内生真菌优势菌群为镰刀菌属、毛色二孢属、枝孢属、念珠菌属、德巴利酵母属和木霉属;种水平上,心材内生真菌优势菌群为孢子丝菌环境种、卵形孢球托霉菌和尖孢镰刀菌,边材内生真菌优势菌群为可可毛色二孢菌、酵母菌和镰刀菌。方差分析、冗余分析等结果表明,pH、灰分和钾元素与降香黄檀内生真菌属水平的群落结构呈负相关,热水抽提物、镁和钙元素与大部分属真菌群落呈正相关,与少量属真菌群落呈负相关。含水量、热水抽提物、矿质元素钙和镁与多样性指数Chaol、Shannon和Simpson指数呈正相关,pH、灰分和钾元素与其呈负相关。结论: 降香黄檀心材和边材含有丰富的内生真菌群落,群落结构丰度和多样性均为心材大于边材。引起心材和边材内生真菌群落结构性差异的主要木材内环境因子为pH、灰分和矿质元素钾,引起多样性差异的主要木材内环境因子为pH、含水率、矿质元素钙和钾,且含水平影响最大。

光周期和温度诱导美国白蛾滞育
王少博,周洲,陈怡萌,王玉珠,张永安,曲良建
林业科学. 2020, 56(4):  121-127.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413
摘要 ( 402 )   HTML ( 3 )   PDF (1129KB) ( 12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光周期和温度对美国白蛾滞育的影响,明确诱导美国白蛾滞育的主控因子和幼虫敏感龄期,为深入研究光周期诱导美国白蛾滞育的分子机制和开发新型防治技术奠定基础。方法: 设置4个温度(21、23、25和27℃)和7个光周期(L8:D16、L10:D14、L12:D12、L13:D11、L14:D10、L15:D9和L16:D8),统计和比较28种不同处理条件下美国白蛾的滞育结果,阐明光周期和温度对美国白蛾滞育和临界光周期的影响;23℃条件下,在美国白蛾幼虫不同发育阶段分别给予长光照(L16:D8)和短光照(L10:D14)交替饲养处理,统计和比较32种不同处理下美国白蛾的滞育结果,明确光周期诱导美国白蛾滞育的敏感龄期。结果: 在21、23、25和27℃条件下,光照时间小于13 h,可导致美国白蛾滞育发生,光照时间达到16 h,美国白蛾个体继续发育而无滞育发生,光照时间在13~16 h之间时,滞育同时受光周期和温度调控,且滞育率随光周期增长或温度升高均呈下降趋势。21、23、25和27℃条件下的临界光周期分别为14 h 58 min:9 h 02 min(L:D)、14 h 45 min:9 h 15 min(L:D)、14 h 35 min:9 h 25 min(L:D)和14 h 24 min:9 h 36 min(L:D),临界光周期随温度升高逐渐缩短。短光照对美国白蛾滞育诱导具有累积效应,美国白蛾幼虫3龄、4龄和5龄对光周期诱导滞育最为敏感。结论: 美国白蛾属典型的长日照发育-短日照滞育型昆虫,光周期在美国白蛾滞育诱导中发挥主导作用,温度伴随光周期发挥作用,低温和短光照利于滞育发生;临界光周期受温度调控,随温度升高逐渐缩短;美国白蛾对光周期诱导滞育具有累积效应,感受光周期最敏感的阶段为幼虫3~5龄。

高温预处理对足尺胶合木梁力学性能的影响
岳孔,宋旭磊,焦学凯,陈强,宋永明,刘伟庆,陆伟东
林业科学. 2020, 56(4):  128-134.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414
摘要 ( 214 )   HTML ( 6 )   PDF (2138KB) ( 7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高温预处理对足尺胶合木梁力学性能的影响,明确高温热改性和环境湿度对木材平衡含水率、木材顺纹抗剪强度和顺纹抗拉强度的影响规律,揭示高温预处理对胶合木梁抗弯性能影响的作用机制,为高温热改性技术在木结构领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以高应力等级的兴安落叶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工业化热处理技术对落叶松木材进行高温热改性,以高温热改性后的落叶松木材为层板,制备12个足尺胶合木梁。基于EN 408标准四点弯曲方法,分析高温热改性和环境湿度对胶合木梁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破坏模式、跨中截面荷载-应变曲线和跨中截面应变分布规律等抗弯性能的影响。结果: 高温热改性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胶合木梁的抗弯强度,但可明显提高高湿度条件下胶合木梁的抗弯弹性模量,与90%环境湿度下未处理胶合木梁相比,高温热改性后,同湿度下胶合木梁的抗弯强度降低29.79%,抗弯弹性模量提高23.71%;高温热改性可降低胶合木梁抗弯弹性模量对环境湿度的敏感性,环境湿度从60%提高到90%,未处理胶合木梁的抗弯弹性模量降低23.27%,经高温热改性预处理的胶合木梁抗弯弹性模量降低7.55%;60%和90%环境湿度下的荷载-位移曲线和跨中截面应变分布曲线表明,胶合木梁在高湿环境中具有更明显的非线性特性,高温预处理后的胶合木梁表现为线弹性。环境湿度对胶合木梁的抗弯性能具有较为明显的劣化作用,90%湿度下胶合木梁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分别为43.98 MPa和12.191 GPa,比60%湿度下未处理胶合木梁低17.07%和23.27%;环境湿度对木材平衡含水率影响明显,高温热改性是降低木材平衡含水率的有效措施,环境湿度从60%提高到90%,高温热改性处理后落叶松木材平衡含水率分别从10.74%和20.62%降至4.76%和11.18%。结论: 60%和90%环境湿度条件下,未处理胶合木梁为拉伸破坏,高温热改性构件为拉剪联合破坏,高温热改性后材料的顺纹抗剪强度和顺纹抗拉强度降低是材料破坏模式改变的根本原因。高温热改性后胶合木梁在高湿环境条件下抗弯弹性模量明显改善。

基于FlexSim机群式布置木质家具生产线仿真
王巍,王云婷,宋文龙
林业科学. 2020, 56(4):  135-142.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415
摘要 ( 245 )   HTML ( 6 )   PDF (1053KB) ( 22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针对木质家具生产线机群式布置易发生瓶颈环节导致生产效率低的问题,通过实际生产线对排产方案进行有效性和可行性验证,比较实际生产结果与仿真验证结果是否一致,以节约木质家具生产线的实际运行成本,为提高木质家具生产效率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 以一条机群式布置的木质家具生产线为例,基于FlexSim7.lnk构建仿真模型,根据其生产工时、运输工时、生产批量以及各订单的订货计划进行参数设置和仿真,通过各工序的平均加工率和暂存区的释放率识别生产线的瓶颈工序,设置生产系统的时间缓冲,并按加工时间最短优先(SPT)规则对订单进行排产。结果: 通过FlexSim7.lnk仿真模拟,得到下料、铣型、砂光、组装、喷漆和检测工序的平均加工率分别为45.30%、62.70%、74.13%、52.80%、54.53%和54.20%,暂存区的释放率(即堆积率)分别为42.00%、57.50%、72.40%、22.70%、30.90%和29.90%,砂光工序的平均加工率和暂存区的释放率最高,为木质家具生产线的瓶颈工序。时间缓冲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各订单的瓶颈缓冲时间依次为24、31.5、30、36 min,出货缓冲时间依次为30、54、54、72 min。运用SPT规则对订单进行排产,瓶颈工序的平均加工率达90.28%,比原始方案提高16.15%。生产线实际生产结果与仿真验证结果对比表明,各工序的平均加工率和平均空闲率误差均在±5%范围内。结论: 基于FlexSim7.lnk构建机群式布置木质家具生产线模型,可有效识别生产线的瓶颈工序;设置生产线时间缓冲,可消除瓶颈工序;运用SPT规则对订单进行排产,能够有效提高木质家具生产效率。

Cu-Ni掺杂多孔金属氧化物催化竹材的液化
叶结旺,蒋剑春,戴伟娣,金贞福,张晓春
林业科学. 2020, 56(4):  143-149.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416
摘要 ( 115 )   HTML ( 0 )   PDF (1541KB) ( 4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超临界甲醇介质中反应因素对Cu、Ni掺杂多孔金属氧化物(PMO)催化竹材液化产物的影响,以揭示活性组分在竹材液化过程的作用。方法: 以类水滑石为前驱体,通过共沉淀方法制备Cu、Ni掺杂的PMO催化剂,采用XRD、BET、SEM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竹材液化在超临界甲醇介质中进行,液化产物采用GC-MS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Cu/Ni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产物组成和分布的影响。结果: XRD显示,Cu、Ni掺杂的镁铝水滑石结晶状况良好,呈现水滑石特有的7个衍射峰,未出现CuO、NiO的衍射峰。Cu、Ni的掺杂浓度越高,比表面积越小。SEM分析显示,类水滑石前驱体呈典型层状结构,经过焙烧后,层状结构消失,氧化物粒子发生团聚。随着Cu/Ni比增加,酮类产物收率呈逐渐增加趋势;在Cu/Ni比为1:1时,醇类和烃类产物含量最多,而酚类和酯类含量最少。随着催化剂用量增加,酮类、醇类和烃类收率逐渐增加,特别是在用量20%时上升趋势尤为明显。反应温度高于甲醇的超临界温度时,酮类、醇类和烃类等含氧量相对较低的产物呈大幅度上升,而酯类和其他产物(主要包括醚类、酸类、呋喃类等)显著下降。结论: CuO和NiO在复合氧化物中高度分散,掺杂的PMO具有更小的比表面积。甲醇的超临界温度是影响液化产物组成和分布的关键因素。随着竹材液化反应深入进行,不饱和官能团在甲醇裂解提供的原位供氢体系中发生加氢还原反应,生成含氧量相对较低的醇类、酮类和烃类产物。Ni的添加能够提高催化剂活性组分Cu的分散度,改善催化剂结构并提高其稳定性,从而提高催化剂对竹材液化的催化活性,同时Ni的加入和含量的增加可使混合氧化物的酸、碱性得到调变,改变PMO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促进产物定向分布。

生物质热压成型温度场分布规律
王金鸣,袁湘月,陈忠加,张宇崴,王艳明
林业科学. 2020, 56(4):  150-159.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417
摘要 ( 108 )   HTML ( 8 )   PDF (3050KB) ( 4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单柱塞式生物质成型机生物质热压成型时成型块截面温度场分布情况,为生物质热压成型工艺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以废弃松木锯屑为试验原料,利用自主研制的单柱塞式生物质成型机,采用成型套筒加热方式,以成型套筒加热温度、原料含水率、单柱塞式生物质成型机电机频率为试验因素设计三因素五水平正交试验,成型套筒加热温度分别设定为155、170、185、200和215℃,原料含水率分别调至10%、12%、14%、16%和18%,单柱塞式生物质成型机电机频率分别设定为14、16、18、20和22 Hz。运用方差分析法分析各成型块整体密度以及成型块截面平均温度、最高温度、中心点温度受不同成型套筒加热温度、原料含水率、单柱塞式生物质成型机电机频率的影响程度;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得出成型块整体密度以及成型块截面平均温度、最高温度、中心点温度分别与成型套筒加热温度、原料含水率、单柱塞式生物质成型机电机频率的多元回归模型,并得到经过有效简化的各多元回归模型;分别建立一次、二次、三次多元回归模型,通过对比不同模型的拟合效果,得到成型块整体密度与截面温度场分布的最佳数学模型。结果: 对于成型块整体密度和中心点温度,其主次影响因素依次为原料含水率、单柱塞式生物质成型机电机频率和成型套筒加热温度;对于平均温度,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成型套筒加热温度和原料含水率,次要影响因素为单柱塞式生物质成型机电机频率;对于最高温度,其主次影响因素依次为成型套筒加热温度、单柱塞式生物质成型机电机频率和原料含水率。各简化多元回归模型与原多元回归模型误差均小于1.5%。得到以生物质成型块整体密度为因变量,以成型块截面平均温度、最高温度、中心点温度为自变量的最佳多元回归模型。结论: 在生物质热压成型实际应用中,成型块截面温度场分布对生物质成型质量影响颇深,本研究探究实际试验中生物质热压成型温度场分布规律,通过分析建模发现成型块整体密度与截面温度场分布存在数学关系,可为后续生物质研究拓宽思路。

综合评述
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研究进展
胡海清,罗碧珍,罗斯生,魏书精,王振师,李小川,刘菲
林业科学. 2020, 56(4):  160-169.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418
摘要 ( 399 )   HTML ( 21 )   PDF (1456KB) ( 3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森林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在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独特的功能。林火干扰作为非连续的生态因子,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驱动因子,可显著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养分循环和能量传递,引起森林碳库和碳分配格局的变化,进而影响森林演替进程及固碳能力。本文阐述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影响的国内外研究方法进展,重点论述林火干扰导致的直接碳损失以及通过森林净初级生产力和土壤呼吸的改变间接影响森林碳循环和碳平衡;并分别阐明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库、凋落物碳库和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林火干扰通过直接改变植被覆盖度进而影响植被碳库和营养元素周转,最终影响植被的碳固定及碳从植被向土壤的转移,导致不同碳库之间的重新分配。通过探讨净初级生产力变化对林火干扰的响应,揭示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库循环的间接且长期影响的机制;在林火干扰对生态系统凋落物碳库的影响方面,主要探讨林火干扰后凋落物生产量在不同林火强度和环境梯度下的变化;在林火干扰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方面,通常在小尺度范围内影响土壤有机碳库垂直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地形条件的变化,而在相对大的区域尺度下,气候、土壤质地、地形、植被及人类活动和管理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均可影响土壤有机碳库的空间迁移和形态转化,从而导致不同区域范围的土壤有机碳库分异。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林火干扰对森林碳库影响的定量化研究路径:1)深入开展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循环的影响机制研究;2)加强"植被-土壤-水-微生物-气候"的系统研究;3)完善不同时空尺度下林火干扰对森林碳库周转过程的定量化研究;4)深入探讨林火干扰与森林生态系统碳元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影响机制。

6种松毛虫性信息素前体化合物全合成研究进展
刘福,袁中伟,孔祥波,张苏芳,张真,国志峰,李振林,宋艳辉,周益彬
林业科学. 2020, 56(4):  170-180.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419
摘要 ( 242 )   HTML ( 3 )   PDF (1501KB) ( 1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我国有6种松毛虫对松林危害严重,包括马尾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云南松毛虫、赤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松毛虫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暴发成灾时针叶被全部吃光,严重阻碍林木生长,甚至致其成片死亡;松毛虫危害导致树势衰弱后还容易引起蛀干害虫入侵,造成松树进一步大面积死亡,寻找有效的种群监测手段是对松毛虫进行综合治理的重要环节。利用性信息素防治害虫具有特异性强、使用简便等优点,是松毛虫类害虫综合治理措施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性信息素引诱剂不仅可以用于松毛虫成虫发生期及种群动态的监测,而且还有可能通过干扰其交配控制其种群数量和猖獗发生。目前,6种松毛虫性信息素成分主要包括,顺,反-5,7-十二碳二烯-1-醇衍生物和反,顺-5,7-十二碳二烯-1-醇衍生物两大类。其前体化合物分别为顺,反-5,7-十二碳二烯-1-醇和反,顺-5,7-十二碳二烯-1-醇。顺,反-5,7-十二碳二烯-1-醇主要有3种不同的合成路线:1) Wittig反应,即膦盐与醛的反应;2)碘代烯的偶联反应,即E型碘代烯烃与不饱和烃偶联反应;3)其他类型反应,即包括烯烃与炔烃类化合物的反马氏加成、乙基烯基炔基硼烷重排以及有机金属试剂偶联等反应。反,顺-5,7-十二碳二烯-1-醇的主要合成方法包括:1) Wittig反应,即α,β-不饱和醛与膦盐反应;2)E型碘代烯醇与炔烃偶联反应。当前,松毛虫性信息素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对其合成方法进一步设计、优化成为亟需开展的重要课题。

研究简报
毛竹林固碳增汇价值的动态变化:以福建省为例
武金翠,周军,张宇,余晓燕,石雷,漆良华
林业科学. 2020, 56(4):  181-187.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420
摘要 ( 258 )   HTML ( 14 )   PDF (1346KB) ( 30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开展毛竹林固碳增汇价值核算并探讨其动态变化,以掌握毛竹林生态系统碳汇价值、科学评价竹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碳计量和碳贸易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方法: 基于福建省毛竹林生长量、实测生物量和问卷调查等数据,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植被指数(EVI)建立生物量异速生长和反演模型,开展福建毛竹林(包括地上活立竹、择伐竹、土壤和已收获竹笋4个组分)固碳增汇价值核算及其动态变化研究。结果: 2001—2014年,福建省毛竹林每期(2年为1期)固碳增汇价值平均为5.53亿元,研究期内固碳总价值为38.71亿元;竹林生态系统不同组分(地上活立竹、择伐竹、土壤和已收获竹笋)的固碳价值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林分地上活立竹、择伐竹、已收获竹笋和土壤的固碳增汇价值贡献比分别为73.78%、16.11%、13.56%和3.65%;2001—2014年,毛竹林固碳增汇价值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以每期每公顷157.69元的速率增加;研究末期和初期相比,面积占比31.26%的毛竹林固碳增汇价值降低,每公顷平均降幅256.76元;面积占比68.74%的毛竹林固增汇价值增加,每公顷平均增幅640.80元。结论: 2001—2014年,福建省毛竹林表现为一个不断增加的碳汇;与地上活立竹、已收获竹笋和土壤相比,择伐竹的固碳增汇价值贡献最大,择伐是毛竹林不可或缺的经营管理措施。

水分和光照条件对核桃-黄豆农林复合系统中黄豆光合作用和生长的影响
王林,代永欣,张劲松,孟平,孙胜,李豪,万贤崇
林业科学. 2020, 56(4):  188-196.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421
摘要 ( 223 )   HTML ( 9 )   PDF (1515KB) ( 1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核桃-黄豆农林复合系统中不同种植位置间作作物在不同水分、光照条件下的水分利用和碳代谢,为更好了解种间相互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 2017年,在太行山南麓低山丘陵区核桃-黄豆农林复合系统中,测定不同种植位置黄豆在旱季(7月中旬)和雨季(8月下旬)的土壤含水量、凌晨和正午水势、正午茎秆导水损失率(PLC)、株高和基径、生物量以及根、茎、叶的非结构性碳(NSC)含量。结果: 1)在旱季,随着与核桃树距离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黄豆凌晨和正午水势下降,正午茎秆PLC上升,距核桃树1.5和2.5 m的黄豆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较大,距核桃树0.6 m和单作的黄豆光合速率偏低,但总体上间作和单作的黄豆气体交换没有显著差异。旱季生物量、根冠比和NSC随着与核桃树距离增加而增大。2)在雨季,除距核桃树0.6 m处土壤含水量偏低外,其余位置均无显著性差异,土壤含水量比旱季高60%以上。不同种植位置黄豆凌晨水势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单作黄豆正午水势更低,茎秆PLC较间作黄豆严重。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生物量、NSC含量、根冠比均随着与核桃树距离增加而增大。根、茎、叶NSC含量均显著高于旱季,主要由淀粉储藏增加引起。结论: 在旱季,不同种植位置黄豆水分状况均受一定程度的干旱影响,复合系统中间作黄豆水分状况好于单作,但旱季水分胁迫没有显著影响光合作用和生长;遮荫的影响覆盖了水分状况改善的作用。在雨季,复合系统中黄豆主要受遮荫影响,距离树木越远生长情况越好。在研究年份水分不是主要限制因子的情况下,间作互利作用未体现,而复合系统中的光能竞争会导致间作黄豆生长量明显下降。

美国杂草风险评估方法对我国入侵植物的可应用性
何善勇,徐飞,张宁,温俊宝,印丽萍
林业科学. 2020, 56(4):  197-208.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422
摘要 ( 223 )   HTML ( 14 )   PDF (1897KB) ( 2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我国已知身份的外来植物测试美国杂草风险评估方法(USWRA)的评估效果,评判该方法是否适用于我国林木引种检疫管理工作,为建立我国入侵植物风险评估方法奠定研究基础。方法: 从我国已知身份外来植物中选择出131种受试植物(包括76种非入侵植物和55种入侵植物),应用USWRA对其逐一评估,将评估结果与受试植物已知身份进行对比,整理并分析USWRA的评估效果,采用ROC曲线进行检验。利用Friedman检验和Nemenyi方法分析不同生活型植物中入侵植物的比例差异,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方法分析不同生活型植物间风险值的差异。结果: USWRA正确拒绝了68.4%的严重入侵植物,没有错误接受1种严重入侵植物,其余31.6%需再评估;USWRA正确接受了84.2%的非入侵植物,没有错误拒绝1种非入侵植物,其余15.8%需再评估;USWRA拒绝了27.8%的一般入侵植物,接受了5.6%的一般入侵植物,其余66.7%需再评估。ROC曲线检验结果显示,USWRA对严重入侵植物和非入侵植物具有很高的识别能力,由此形成的曲线面积AUC值高达0.990。不同生活型植物中入侵植物比例存在显著差异,草本类和藤本类植物成为入侵植物的风险比乔木类植物大。结论: 美国杂草风险评估方法能较好识别出严重入侵植物和非入侵植物,无一例错误,可应用于我国林木引种检疫管理工作,以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