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业科学,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5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0-05-25
目录
本期目次和封面
请点击下方pdf查看或下载
林业科学. 2020, 56(5):  0-0. 
摘要 ( 144 )   PDF (3150KB) ( 2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文与研究报告
中国桉树人工林生物量估算系数及影响要素
竹万宽,许宇星,王志超,杜阿朋
林业科学. 2020, 56(5):  1-11.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501
摘要 ( 559 )   HTML ( 34 )   PDF (1533KB) ( 48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中国桉树人工林生物量3个估算系数与林分结构特征、气候因子及地形因子的关系,确定生物量估算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区域尺度准确估算桉树人工林生物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筛选中国桉树人工林的相关文献数据,分析桉树人工林生物量3个常见估算系数(生物量转换与扩展系数BCEF、生物量扩展系数BEF和根茎比R)与林分结构特征(林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林分密度、林分蓄积量)、气候因子(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和地形因子(海拔)间的关系。结果: 桉树人工林BCEF、BEF和R的平均值分别为0.658 Mg·m-3、1.251和0.190,其对应范围值分别为0.46~0.76 Mg·m-3、1.05~1.35和0.04~0.36;BCEF随平均胸径(r2=0.306)增大而先减后增,随平均树高(r2=0.366)和林分密度(r2=0.430)及林分蓄积量(r2=0.405)增大均呈逐渐减小并渐趋稳定的趋势;BEF随林龄(r2=0.765)和平均树高(r2=0.734)及林分蓄积量(r2=0.578)增大均呈逐渐减小并渐趋稳定的趋势,随平均胸径(r2=0.644)增大呈先减后增的趋势;R随林龄(r2=0.665)、平均树高(r2=0.338)、林分密度(r2=0.275)和林分蓄积量(r2=0.403)增大均呈逐渐减小并渐趋稳定的趋势;BCEF随年均气温(r2=0.193)和降水量(r2=0.200)增大均呈先减后增的趋势,遵循二次多项式关系;BEF和R随年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未表现出明显的函数关系;3个生物量估算系数均随海拔升高表现出增大趋势,关系式的拟合精度分别为0.455、0.501和0.314。结论: 林分密度与BCEF的拟合优度较高,林龄与BEF和R的拟合优度较高,林分密度和林龄是生物量估算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地形因子对3个生物量估算系数的影响仅次于林分密度和林龄。气候因子仅对BCEF产生一定影响。在估算区域桉树人工林生物量时应考虑林分结构特征及地形因子引起的生物量估算系数差异。

氮水添加对油蒿群落2种优势植物叶片氮磷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傅洁,佘维维,白宇轩,张宇清,乔艳桂,秦树高
林业科学. 2020, 56(5):  12-18.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502
摘要 ( 322 )   HTML ( 22 )   PDF (2305KB) ( 39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在毛乌素沙地西南缘开展了为期3年(2015—2017)的氮素和水分添加控制试验,探究氮素和水分增加对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2种优势植物油蒿和赖草叶片N:P的影响及作用途径,为预测未来全球环境变化下荒漠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以及植物生长的养分限制状况提供理论依据和案例支持。方法: 连续3年(2015—2017)在毛乌素沙地西南缘宁夏盐池采用野外控制试验,设计3个氮添加水平(N0:0 kg·hm-2a-1;N10:10 kg·hm-2a-1;N60:60 kg·hm-2a-1)和3个水添加水平(W0:自然降水量;W20:较自然降水量增加20%;W40:较自然降水量增加40%)的2个因子9个交互处理的随机区组试验。使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检测氮素和水分增加对土壤含水量、无机氮、速效磷、土壤Ca2+含量以及油蒿和赖草叶片N:P的影响,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土壤速效养分(无机氮、速效磷)、土壤含水量、土壤Ca2+含量与植物叶片N:P间的关系。结果: 氮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无机氮含量及油蒿和赖草叶片的N:P,但对土壤速效磷和土壤Ca2+含量无显著影响;水添加对土壤无机氮、速效磷含量和油蒿叶片N:P均无显著影响,但降低了赖草叶片N:P和浅层土壤Ca2+含量。结论: 氮添加缓解了油蒿和赖草的N限制,但同时也加剧了P限制。水添加通过改变浅层土壤(0~20 cm)Ca2+含量,降低了2种植物叶片N:P,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2种植物的P限制。

湘中丘陵区不同恢复阶段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特征
王振鹏,陈金磊,李尚益,张仕吉,方晰
林业科学. 2020, 56(5):  19-28.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503
摘要 ( 321 )   HTML ( 16 )   PDF (1456KB) ( 28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亚热带植被恢复过程中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在各层次(植被层、枯落物层、土壤层)分配格局的变化,为揭示植被恢复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机制和分阶段实施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湘中丘陵区选取地域毗邻、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檵木+南烛+杜鹃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柯+檵木针阔混交林(PLL)、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作为一个恢复序列,设置固定样地,采用收获法建立部分主要树种相对生长方程和引用部分主要树种通用生长方程估算生物量,采集0~10、10~20、20~30和30~4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植物、土壤碳含量,估算生态系统各层次的碳储量。结果: 植被层各组分碳含量随植被恢复而变化,同一恢复阶段各组分碳含量基本上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碳含量以PLL最高,其次为LAG,LCQ最低;同一土层碳含量随植被恢复而增加;从LVR到LAG,植被层、枯落物层、0~40 cm土壤层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增加了70.80、1.17、67.05和139.02 tC·hm-2;植被层、生态系统碳储量各阶段间的增长速率均呈先快后慢的特征,而土壤层呈快—慢—快的特征;不同恢复阶段生态系统碳储量具有一致的垂直分配格局:0~40 cm土壤层>植被层>枯落物层;随植被恢复,植被层碳储量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贡献率呈增加趋势,而土壤层碳储量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枯落物层变化不大;生态系统、植被层、土壤层碳储量与植物多样性指数(除植被层外)、植被层生物量、土壤碳含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结论: 随着植被恢复,植物多样性、植被层生物量、土壤碳含量、植被层碳储量、土壤层碳储量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均增加,但各阶段的增长速率不同。为了提高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在植被恢复早、中期阶段,可合理经营促进植被恢复,通过提高植物多样性、植被层生物量、土壤碳含量来提高植被层和土壤层的碳储量;在植被恢复后期阶段,要通过保护好植被来保证土壤碳含量持续增高。

2种生长延缓剂对板栗枝条生长和叶片碳氮代谢物积累的影响
张亦弛,郭素娟
林业科学. 2020, 56(5):  29-36.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504
摘要 ( 316 )   HTML ( 9 )   PDF (1305KB) ( 29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多效唑(PP333)和矮壮素(CCC)对板栗幼树枝条、叶片生长发育和叶片碳氮代谢的影响,为全面认识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板栗幼树生长的影响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6年生迁西板栗品种‘燕山早丰’为试验材料,选择多效唑和矮壮素2种延缓剂,其浓度均设置为100、200、300 mg·L-1,以清水为对照(CK),在枝条快速生长期进行叶面喷施。处理后定期取样测定母枝、果枝、营养枝生长指标和单叶面积、叶片长宽比、叶片含水量、相对叶绿素及碳氮代谢物含量,探讨2种延缓剂的作用效果及其应用的可行性。结果: 1)多效唑和矮壮素显著抑制板栗幼树母枝、果枝、营养枝的纵向生长,促进基部直径增长,并且与对照比较,所有处理差异显著(P < 0.05)。果枝喷施200 mg·L-1矮壮素处理对其长度生长量作用最显著,较对照减少约81%;喷施100 mg·L-1矮壮素处理显著提高果枝基部直径增长量,较对照提高约74%。2)多效唑和矮壮素能显著减小单叶面积,增加叶片长宽比、叶片含水量及相对叶绿素含量,与对照比较差异显著。其中,喷施200 mg·L-1矮壮素处理使单叶面积较对照最高减少11%,相对叶绿素含量较对照最高增加10.28%;喷施300 mg·L-1多效唑处理显著增加叶片含水量,较对照约提高28%。3)多效唑和矮壮素均能显著促进板栗幼树叶片碳氮代谢物积累。与对照比较,喷施300 mg·L-1多效唑或100~200 mg·L-1矮壮素能显著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全氮含量和碳氮比,且差异显著。结论: 板栗幼树快速生长期喷施100~200 mg·L-1矮壮素,能显著促进板栗幼树母枝、果枝直径生长,抑制其伸长生长,有效促进叶片碳氮代谢物积累。

红锥种子雨土壤种子库与幼苗更新动态
赵总,刘勇,田祖为,贾宏炎,赵蕊蕊,安宁
林业科学. 2020, 56(5):  37-49.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505
摘要 ( 291 )   HTML ( 7 )   PDF (3471KB) ( 16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红锥母树种子雨、土壤种子库及幼苗更新的动态,以期探究其更新制约因素及机制。方法: 采用样线法布置种子雨收集器,分别收集2017、2018年的红锥种子雨和落叶,统计分析不同散种期的种子雨密度、质量、总量及落叶量。同时在母树林下的土壤中设置小样方,对枯落物层、0~5 cm腐殖层和5~10 cm土层取样,统计计算土壤种子库密度和完整种子数量,并在室内测定种子千粒质量和发芽能力。2018年5月,在母树的各取样点附近设样方,调查幼苗的更新情况。结果: 1)红锥种子雨从9月中旬持续至12月下旬,集中散种期为10—11月。2017年为种子大年:种子产量高,种子雨密度为(480.97±11.61)粒·m-2;种子质量好,完整种子数(433.86±12.65)粒·m-2,占种子雨总量90.20%±1.09%。2018年为种子小年:产种量低,种子雨密度为(126.37±12.04)粒·m-2;种子质量差,完整种子数(45.54±11.47)粒·m-2,约占种子雨总量36.04%±0.95%。2)2018年4月的土壤种子库主要源于2017年的种子雨,种子库平均密度为(360.09±10.43)粒·m-2,完整种子数(215.13±10.04)粒·m-2,占种子库总量的59.74%±8.56%。经室内发芽试验测定,种子库中完整种子的发芽率平均为28.53%±7.50%。自然萌发前,约(61.38±18.57)粒·m-2种子具有发芽能力;将种子埋于林下土壤保存至2019年4月时,发芽率降为2.85%±0.86%,约(8.59±1.90)粒·m-2种子具发芽力。种子库中63.79%±3.55%的种子分布于枯落物层。3)红锥当年生幼苗的更新频度平均为16%,林下更新的78株幼苗仅11株存活。其中,阳坡的母树更新幼苗数量明显大于阴坡,阳坡的幼苗出现频度为40%,阴坡的为0。结论: 红锥种子雨扩散动态与落叶散落过程一致,其种子库垂直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其中大部分种子落入枯落物层;种子发芽率及当年生幼苗存活率低,即使在种子大年后仍难以实现幼苗的建成。因此,种子发芽率低及枯落物阻隔等是导致红锥更新不良的主要因素。

开口导管比例对栓塞脆弱性曲线类型的影响
赵涵,黄瑾,张友静,鲁彦君,姜在民,蔡靖
林业科学. 2020, 56(5):  50-59.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506
摘要 ( 262 )   HTML ( 6 )   PDF (3026KB) ( 10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栓塞脆弱性是木本植物水力学研究的热点,一般通过建立栓塞脆弱性曲线(VC)来评定。离心机法是建立VC的主要方法之一,前人研究普遍认为Cavitron离心机法建立长导管树种VC时,离心枝条内的导管被切开,大量开口导管的存在造成栓塞假象,致使曲线呈现极为脆弱的"r型",显著高估了植物的栓塞脆弱性。本研究拟在种间水平检验脆弱曲线类型是否受开口导管比例的影响,为离心机法评估植物栓塞脆弱性的可靠性提供参考,从而更准确地评估植物抗栓塞能力,为抗旱树种选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选取具不同导管长度的9个树种,根据Cavitron离心机转子直径的大小(27.4 cm),将9个树种分为3类:长导管树种(平均导管长度>15 cm:刺槐、桑、紫薇)、中导管树种(平均导管长度10~15 cm:女贞、桃、沙棘)和短导管树种(平均导管长度<10 cm:元宝槭、榛、秦白杨)。使用Cavitron离心机法建立VC,采用注气法测定最大和平均导管长度,分析开口导管比例与VC曲线特征的关系。结果: 长导管树种及短导管树种的元宝槭和榛的VC能用单威布尔函数良好拟合,中导管树种和短导管树种秦白杨的VC能用双威布尔函数良好拟合。长导管树种刺槐和桑的VC相似,呈"r型",而紫薇呈"s型";中导管树种女贞、沙棘及短导管树种秦白杨的VC呈2条"s型"曲线组成的双威布尔形,而中导管树种桃的VC更接近于"s型";短导管树种元宝槭和榛的VC均呈"s型"。长导管树种的平均导管长度(Lv)接近20 cm,两端开口的导管比例(F27.4)达20%左右,一端开口到离心机转子中心的导管比例(F13.7)达60%左右;中导管树种的Lv接近离心机转子半径(13.7 cm),F27.4达10%左右,F13.7达40%左右;短导管树种的Lv在5 cm以下,F27.4均小于0.1%,F13.7最大为2.68%。9个树种的栓塞脆弱性指标P12P50(分别对应导水率损失12%、50%时的木质部水势)均与开口导管比例(F27.4F13.7)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P88(导水率损失88%时对应的木质部水势)与开口导管比例不具有显著相关。结论: 在种间水平验证开口导管比例能使Cavitron离心机建立的VC发生类型变化,当开口导管比例极少时,脆弱曲线呈"s型",随着开口导管比例增多可能会造成"r型"曲线及介于"s型"与"r型"之间的"中间型"曲线。此结论能进一步支持开口导管栓塞假象的假说,为Cavitron离心机法测定栓塞脆弱性时的树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多脉铁木叶绿体基因组的序列特征和系统发育
蒋明,柯世省,王军峰
林业科学. 2020, 56(5):  60-68.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507
摘要 ( 266 )   HTML ( 10 )   PDF (3561KB) ( 16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多脉铁木是中国特有种,为浙江省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和极小种群保护对象。在浙江,多脉铁木的野生植株数量极其稀少,低龄个体极少,种群面临衰退。叶绿体基因组在进化过程中相对保守,可为亲缘关系分析和系统发育研究提供有用信息。本研究在组装叶绿体基因组的基础上,对序列特征进行分析,以明确多脉铁木叶绿体基因组的大小、结构和基因组成等信息;通过系统发育分析,明确其与近缘种的关系和分类地位。方法: 利用CTAB法提取多脉铁木的基因组DNA,并构建测序文库,用HiSeq X Ten进行高通量测序,策略为双端测序;借助NovoPlasty组装叶绿体基因组;用PCR方法克隆边界序列并进行测序验证;SSR的检测采用MISA软件;利用PhyML 3.0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去除接头和低质量的序列,共得到19 869 412条clean reads。序列组装结果表明,多脉铁木叶绿体基因组的全长为159 583 bp,具一个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大单拷贝区、小单拷贝区及反向重复序列的长度分别为88 514、18 953、26 058 bp。多脉铁木叶绿体基因组中共有131个基因,其中蛋白编码基因85个、tRNA基因36个、rRNA基因8个,其中的ycf1ycf15为假基因,它们的序列长度均短于正常基因。多脉铁木叶绿体基因组上共有58个SSR,其中单碱基重复有53个。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多脉铁木与天目铁木的相似性最高,达99.1%,与铁木的相似性最低,为98.7%。构建系统发育树的最佳模型为GTR+G+I,其中的AIC(赤池信息标准)和BIC(贝叶斯信息标准)分别为556 643.629 64和556 954.642 07。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2种植物在发育树上可分为两大组,桦木族的日本桤木和红桤木聚为一组,榛族的10种植物聚于另一组;多脉铁木与铁木属其他3个种聚于同一分支,支持率均为100%。结论: 在高通量测序的基础上,组装完成多脉铁木的叶绿体基因组,它与天目铁木、毛果铁木和铁木叶绿体基因组的相似性较高,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组。多脉铁木叶绿体基因组的组装、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可为后续开展遗传结构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基础。

白桦HSFA4转录因子的克隆及耐盐功能分析
刘中原,刘峥,徐颖,刘珊珊,田志兰,解庆军,高彩球
林业科学. 2020, 56(5):  69-79.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508
摘要 ( 380 )   HTML ( 19 )   PDF (5330KB) ( 2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热激转录因子(HSF)在植物对非生物胁迫应答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拟从白桦中克隆获得HSFA4基因(命名为BpHSFA4),研究该基因的抗逆功能,为该基因用于林木基因工程育种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在白桦转录组中筛选获得1条HSFA4基因,通过RT-PCR克隆获得BpHSFA4基因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行序列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qRT-PCR)分析不同逆境胁迫下BpHSFA4基因在白桦叶、茎和根中的表达模式。构建植物过表达载体pROKⅡ-BpHSFA4和抑制表达载体pFGC5941-BpHSFA4,进行白桦瞬时转化,同时以pROKⅡ瞬时侵染白桦作为对照。分析NaCl胁迫下不同瞬时转化白桦株系的MDA、H2O2、SOD、POD、相对电导率及二氨基联苯胺(DAB)、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及伊文思蓝(Evans blue)染色情况,以综合评定BpHSFA4基因的耐盐功能。结果: BpHSFA4基因cDNA全长为1 170 bp,编码389个氨基酸,编码蛋白的相对分子量为44.15 kDa,理论等电点为5.14,具有典型HSF结构域。非生物胁迫(NaCl、PEG6000、镉、高温和低温)条件下和激素(ABA、GA3和JA)处理下,BpHSFA4基因的表达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且每种处理后至少有1个时间点发生了明显上调或者下调,其中盐胁迫下表达变化尤为明显。3种瞬时表达白桦株系中的BpHSFA4基因的表达分析结果显示成功获得了瞬时过表达转基因株系(OE)和抑制表达转基因株系(SE)。进一步对不同转基因白桦株系的生理指标和生理染色进行分析,结果显示:NaCl胁迫条件下,过表达BpHSFA4植株H2O2含量、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明显低于对照植株,抑制表达BpHSFA4植株的H2O2含量、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则明显高于对照植株;过表达BpHSFA4植株的SOD活性和POD活性明显高于对照植株,而抑制表达BpHSFA4植株的SOD活性和POD活性明显低于对照株系;NBT、DAB染色结果与H2O2含量测定结果一致,显示OE植株的着色明显比对照植株浅,而抑制表达株系着色明显比对照植株深,Evans blue染色结果和MDA含量测定结果一致。结论: BpHSFA4基因能对非生物胁迫(NaCl、PEG6000、镉、高温和低温)和激素(ABA、GA3和JA)处理做出应答,特别是盐胁迫条件下,应答强烈,该基因可能参与白桦耐盐胁迫应答。在盐胁迫条件下,瞬时过表达BpHSFA4基因株系能通过提高SOD和POD等保护酶的活性从而增强活性氧清除能力、降低膜脂氧化程度,减少细胞受损或细胞死亡,进而提高白桦的耐盐能力。本研究初步证实BpHSFA4基因是一个耐盐胁迫应答候选基因。

基于Landsat时序数据的森林干扰监测
钟莉,陈芸芝,汪小钦
林业科学. 2020, 56(5):  80-88.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509
摘要 ( 550 )   HTML ( 26 )   PDF (4483KB) ( 28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针对我国森林干扰频繁、干扰类型复杂多样的特点,采用时间序列轨迹分析方法进行森林干扰监测,为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蓄积以及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以福建省长汀县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6年15期Landsat时序数据,采用时间序列轨迹分析(LandTrendr)方法,对时序轨迹进行适当分段和线性拟合以识别干扰变化,获取长汀县森林干扰信息。结合Google影像和全球30 m分辨率GDEM数字高程产品等辅助信息分析监测结果,并基于实地调查和像元2种方法进行精度评估和验证。结果: 2000—2016年长汀县森林干扰总面积192.49 km2,平均每年受扰动森林12.83 km2;2001年干扰量最小,不足1 km2;2004、2008和2009年森林受干扰较为严重,均在30 km2以上,约占当年森林面积的1.3%,共占干扰总面积的50%,其中2004年干扰面积高达32.85 km2;2003、2006、2007和2010—2011年干扰面积略大于10 km2,但均小于当年森林面积的0.6%,其余各年干扰面积远小于10 km2。森林干扰面积在个别年份波动较大,总体上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森林干扰持续时间主要为1~3年,发生在1年的干扰面积比例最大,达82%;森林干扰主要集中在长汀县东部非森林区域附近,随海拔升高干扰呈明显下降趋势,超过60%的干扰发生在中低海拔地区。结合Google影像目视解译,长汀县森林干扰主要是由森林火灾和人工砍伐造成的急剧干扰事件,且主要发生在非森林区域附近的低海拔地区。结论: 基于目视解译和实地调查结果与研究得到的干扰监测结果一致,干扰斑块可被完整提出,且边界准确清晰,细小干扰也能逐一识别。基于像元尺度精度验证的总体精度达96.26%,Kappa系数为0.92,各年份用户精度均在80%以上,除个别年份外,生产者精度均在75%以上,具有较高的监测精度。

浙江省毛竹竹秆材积模型
沈钱勇,汤孟平
林业科学. 2020, 56(5):  89-96.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510
摘要 ( 249 )   HTML ( 10 )   PDF (1375KB) ( 17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在精准测定毛竹样竹竹秆材积的基础上,研建浙江省毛竹竹秆材积模型,准确估计毛竹竹秆材积,为毛竹林经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在浙江临安、庆元、武义、常山、宁海、安吉、诸暨、余姚、黄岩和泰顺10个县(区、市)调查216株毛竹样竹,采用可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排水法测定竹秆材积。首先,基于异速生长方程和寺崎渡方程,以胸径(D)和胸高节长(L)为自变量,选择1个一元模型(M1)和4个二元模型(M2~M5),利用全部样本建立5个毛竹竹秆材积模型;然后,采用似然函数法分析模型误差结构,确定应当采用对数回归或非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模型拟合,通过ForStat2.2软件进行回归拟合,得到参数估计值;最后,根据参数估计值t检验值、4个模型评价检验指标(包括调整确定系数Ra2、估计值标准差SEE、平均偏差ME和平均系统误差MSE)的比较分析,选择模型参数稳定、预估精度高、最适宜的浙江省毛竹竹秆材积模型。结果: 采用似然函数法对竹秆材积模型误差结构进行分析,求得5个基础模型赤池信息量准则(AICc),计算ΔAICc大于2,模型误差项为乘积型,应采用对数回归拟合材积模型。5个竹秆材积模型参数稳定(t检验值的绝对值均大于2),各模型调整确定系数(Ra2)均在0.95以上,估计值标准差(SEE)和平均系统误差(MSE)均接近于0,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模型M2拟合预估效果最佳。分径阶进行模型拟合效果与预估精度的评价检验,5个模型在不同径阶的预估精度均较好,中等径阶时的预估精度和拟合优度最佳,而在最小径阶(4.0~5.9 cm)与最大径阶(14.0~15.9 cm)相对差一些。校正后的对数模型预估精度并无显著提高。结论: 排水法是准确测量毛竹竹秆材积的有效手段;似然函数法是进行模型误差结构分析比较与模型拟合方式选择的较好方法;引入竹高和胸高节长变量后,模型拟合优度和预估精度指标优于一元模型;考虑实践中胸高节长较竹高更易准确测量,且模型M5相较M2具有更高的拟合优度和预估精度,预估毛竹竹秆材积的最优模型为基于胸径-胸高节长的模型M5,即V=0.191 2D2.114 9e-6.841 1/L

新疆野苹果树内生细菌分离与鉴定及其对3种苹果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李永丽,王亚红,常乐,余海如,周洲,赵文霞,曲良建
林业科学. 2020, 56(5):  97-104.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511
摘要 ( 274 )   HTML ( 6 )   PDF (4276KB) ( 19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从我国优良的种质资源新疆野苹果树中分离和筛选用于苹果病害防治的内生细菌,以期为苹果病害生物防治提供新的菌种资源。方法: 采用稀释分离法和组织分离法从新疆野苹果枝干中分离内生细菌,通过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出对葡萄座腔菌、胶孢炭疽菌、苹果拟茎点霉3种苹果树的致病菌均具有显著抑菌效果的菌株,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明确分离和筛选出内生细菌的分类地位,经离体接种试验证实其是否具有致病性。结果: 共分离获得内生细菌217株;筛选出对苹果3种病原菌均具有较强抑菌作用的菌株7株(M-m7、M-m12、M-r12、P-m9、P-m11、L-m12、P-r21),对葡萄座腔菌的抑菌率分别为77.00%、72.60%、76.60%、60.64%、65.96%、65.81%、71.79%,对胶孢炭疽菌的抑菌率分别为69.85%、64.95%、68.87%、68.37%、56.12%、53.54%、65.66%,对苹果拟茎点霉的抑菌率分别为77.63%、79.22%、72.60%、69.37%、70.27%、69.30%、71.05%。经鉴定,M-m7、M-m12、P-m11、L-m12为枯草芽孢杆菌,M-r12、P-m9为贝莱斯芽孢杆菌,P-r21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接种试验证明这些生防菌株对苹果枝条不具致病性。结论: 从新疆野苹果枝条中筛选并鉴定出对苹果3种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的内生细菌菌株7株,对苹果树不具致病性。

危害短梗稠李的中国丑锤角叶蜂属(膜翅目:锤角叶蜂科)一新种
晏毓晨,李泽建,黎桂鸿,魏美才
林业科学. 2020, 56(5):  105-112.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512
摘要 ( 365 )   HTML ( 2 )   PDF (7074KB) ( 11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记述采自中国浙江天目山危害短梗稠李的丑锤角叶蜂属(膜翅目:锤角叶蜂科)一新种:萌萌丑锤角叶蜂。该种幼虫取食短梗稠李叶片,当幼虫数量较多时,可将寄主植物的叶片蚕食殆尽,严重影响其生长,继而影响果树产量,导致林木经济效益严重下降。萌萌丑锤角叶蜂在中国浙江天目山1年1代发生,以预蛹形态越冬。新种与木通丑锤角叶蜂十分相似,主要区别是:新种后胸背板及腹部第1背板全部黄白色;各足胫节、跗节深褐色;中胸前侧片腹面表面光滑,具稀疏刻点。采用DNA试剂盒法提取新种基因组DNA,测序获得包括新种在内的锤角叶蜂科12条COⅠ基因序列,长度为850 bp。另外,从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锤角叶蜂科的丑锤角叶蜂属、丽锤角叶蜂属、东锤角叶蜂属等近缘属的已知种类COⅠ序列23条,与新种序列构成COⅠ序列数据集(共35个样本)。分析丽锤角叶蜂亚科内的遗传距离,结果显示,新种2样本遗传距离为0.005。基于贝叶斯法构建了COⅠ基因系统发育树,树图结果显示:丑锤角叶蜂属、丽锤角叶蜂属、东锤角叶蜂属的属内种分别形成一支,构成单系群,支持丑锤角叶蜂属与东锤角叶蜂属的有效性。新种分子分析结果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均支持新种成立。

穿孔倾斜角度对3D打印仿生木材吸声结构的吸声性能影响
董明锐,贾世芳,刘静怡,林贤铣,薛倩雯,孙伟圣
林业科学. 2020, 56(5):  113-117.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513
摘要 ( 173 )   HTML ( 5 )   PDF (1511KB) ( 7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木材内部天然多孔构造设计仿生木材的复孔吸声结构,研究穿孔倾斜角度对3D打印仿生木材吸声结构的吸声性能影响,为开发仿生木材吸声材料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利用Rhinoceros三维建模软件进行结构设计,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出仿生木材吸声结构。对比3D打印穿孔板,基于阻抗管传递函数法探究穿孔不同倾斜角度(0°、15°、30°、45°、60°)对3D打印仿生木材吸声结构的共振频率和吸声系数的影响。结果: 1)3D打印穿孔板有2个共振频率,分别位于中低频和中高频处;而3D打印仿生木材吸声结构有3个共振频率,分别位于中低频、中高频和高频处,木质穿孔板仅在中低频具有共振频率,二者差异显著。2)穿孔倾斜角度对3D打印穿孔板的吸声性能有一定影响,在中低频处,随穿孔倾斜角度增大,3D打印穿孔板的共振频率向低频方向移动,吸声系数峰值总体呈上升趋势,峰值均在0.8以上,吸声性能较好;在中高频处,随穿孔倾斜角度变化,3D打印穿孔板的共振频率和吸声系数峰值均有所改变,但无明确规律,此段吸声系数峰值在0.3左右,吸声性能较差。3)穿孔倾斜角度对3D打印仿生木材吸声结构的吸声性能有较大影响,中低频处与中高频处的吸声规律与3D打印穿孔板基本一致;在高频处,随穿孔倾斜角度增大,3D打印仿生木材吸声结构的共振频率向低频方向移动,吸声系数峰值均在0.8以上,具有较好的吸声性能。结论: 穿孔倾斜角度的3D打印仿生木材吸声结构在中低频、中高频和高频处都有较好的吸声性能,在高频处,不同倾斜角度3D打印仿生木材吸声结构的共振频率跨度较大,可为以后全频率吸声结构的设计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结果为实现可设计吸声频率的新型复合材料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在一些特殊吸声环境领域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农药助剂对空中和地面防控林业有害生物的雾滴粒径影响
张慧春,周宏平,郑加强,廖娟,AndrewJ.Hewitt
林业科学. 2020, 56(5):  118-129.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514
摘要 ( 421 )   HTML ( 42 )   PDF (3922KB) ( 39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量化分析农药助剂对空中和地面防控林业有害生物的雾滴粒径影响,为农药助剂的生产应用、喷头的操作使用提供技术依据,为进一步研究新型农药助剂、设计新型喷头和喷雾设备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利用开路式风洞和激光粒度仪对农药助剂在空中和地面防治时不同风速、喷头类型、喷头孔径、喷施压力、喷雾介质等情况下的雾滴粒径、分布跨度进行研究,并根据美国S572.1标准判断喷头雾谱等级,分析农药助剂配比、喷头结构参数、施药技术因素对雾滴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 压力增大和喷头孔径减少,均会导致喷头的雾滴体积中径变小。相较于水作为喷雾介质,当以飘移抑制剂41A作为喷雾介质时,所有喷头的雾滴粒径变大,分布跨度增大,雾谱等级改变。当以表面活性剂LI700和润湿剂CHEMWET作为喷雾介质时,地面国产喷头的雾滴粒径稍变小,雾谱等级维持不变;对于空中CP系列扇形喷头,导流板设置的喷雾偏转角度增大,雾滴粒径减小,雾滴谱分布跨度变小,雾滴雾化均匀性更好。结论: 农药助剂与体积中径、分布跨度显著相关。进行空中施药时,为了降低雾滴飘移,需要添加合适的农药助剂(如飘移抑制剂41A)增大雾滴粒径,提高附着性;进行地面施药时,为了确保覆盖面积和冠层穿透性,需要添加合适的农药助剂(如表面活性剂LI700)降低雾滴粒径,增强沉积率。蜡质层较厚的树木叶片,其表面较难被药液润湿,对于此类靶标喷施农药时,应使用润湿剂CHEMWET,以增加药液在靶体表面的润湿性能和黏附性能。

漆饰贴面刨花板VOCs及气味释放
王启繁,沈隽,曾彬,王慧玉,曹田雨,董华君
林业科学. 2020, 56(5):  130-142.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515
摘要 ( 223 )   HTML ( 2 )   PDF (2619KB) ( 6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漆饰贴面刨花板VOCs及气味释放特性,分析环境因素对板材VOCs和气味平衡状态释放组分的影响,为人造板气味研究提供基础性数据。方法: 以硝基涂料贴面刨花板和水性丙烯酸涂料贴面刨花板为研究对象,建立单因素试验方案,使用气相色谱-质谱/嗅觉测量技术对板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释放VOCs和气味情况进行分析,确定2种漆饰贴面刨花板特征气味物质和可能性来源的同时探索环境因素的影响,并对2种板材的VOCs和气味释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相比硝基涂料贴面刨花板,水性丙烯酸涂料贴面刨花板释放TVOC浓度低、气味化合物数量少且总气味强度低,2种板材均以芳香族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超标最为严重。硝基涂料贴面刨花板主要气味来源为芳香族化合物、酯类和醇类物质,水性丙烯酸涂料贴面刨花板主要气味来源为芳香族化合物和醇类物质。不同气味特征化合物的气味强度与其质量浓度没有直接相关性,但同一种气味特征化合物的质量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气味强度大小。随着空气交换律与负载因子比增加,硝基涂料和水性丙烯酸涂料贴面刨花板TVOC释放量和总气味强度降低。随着温度升高,硝基涂料和水性丙烯酸涂料贴面刨花板TVOC释放量和总气味强度增大。随着湿度增加,硝基涂料贴面刨花板TVOC释放量和总气味强度增大,而水性丙烯酸涂料贴面刨花板TVOC释放量和总气味强度减小。硝基涂料贴面刨花板气味物质浓度占TVOC浓度的比例随温度和相对湿度升高而增加,水性丙烯酸涂料贴面刨花板气味物质浓度占TVOC浓度的比例随温度和相对湿度升高而减小,空气交换律与负载因子比对气味物质浓度占TVOC浓度的比例影响不大。结论: 气相色谱-质谱/嗅觉测量技术可作为人造板及家具材料气味研究的手段。相比硝基涂料贴面刨花板,水性丙烯酸涂料贴面刨花板更适宜作为室内装饰材料使用。2种漆饰贴面刨花板的总气味强度和气味评级可通过高斯函数初步建立拟合关系。

小径木半圆指接数学模型及出材理论
杨春梅,曲文,蒋婷,刘九庆,马岩,缪骞,于文吉
林业科学. 2020, 56(5):  143-149.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516
摘要 ( 174 )   HTML ( 5 )   PDF (1912KB) ( 7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采用半圆指接工艺对小径木进行拼接加工,以拓宽小径级木材利用范围,提高小径木出材率。方法: 以理想原木为基础,建立小径木半圆指接数学模型。以圆心角60°去板皮拼接,求出小径木材积、板皮材积、指接铣去木材材积后得到小径木有效材积。选取直径120~190 mm的小径木,通过实际测量5组小径木长径和短径,分别计算出小径木半圆指接出材率。结果: 指接材出材率随直径增加而增大,当直径为190 mm时,根据理想数学模型求出小径木材积为32 022.51 mm3,由板皮材积模型求出其去除板皮材积为966.46 mm3,依照指接数学模型得出指接处需要铣去的废料材积为3 907.93 mm3,基于以上数据求出小径木半圆指接出材率为84.78%,其出材率最高。结论: 采用半圆指接加工工艺,可提高小径木出材率;建立小径木数学模型、小径木半圆指接数学模型及相关材积公式,可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选择的直径越大,出材率越高,可为实际选材提供参考。

综合评述
昆虫气味受体研究技术及其在林业昆虫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申思凡,张真,孔祥波,刘福,张苏芳
林业科学. 2020, 56(5):  150-159.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517
摘要 ( 253 )   HTML ( 7 )   PDF (1463KB) ( 31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嗅觉在昆虫的生存和种群繁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嗅觉感受神经元的多种蛋白质共同参与嗅觉识别过程,包括:气味结合蛋白(OBP)、气味受体(OR)、气味降解酶(ODE)、化学感受蛋白(CSP)和感受神经元膜蛋白(SNMP)等。OR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其所介导的气味分子与嗅觉神经元的专一性结合是昆虫行使嗅觉功能的重要基础。由于昆虫OR结构与其他脊椎动物OR结构不同,一直不能通过同源克隆的方式获得,其发现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间。昆虫OR可以分为2大类,第1类是识别各种气味分子的功能受体,第2类是没有气味分子识别功能,与其他功能受体共表达,协助其他功能受体完成对气味分子的识别。关于OR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鉴定和功能分析方面。OR的功能分析目前常用的有3种体外表达系统,分别是爪蟾卵母细胞表达系统、异源细胞表达系统和果蝇空神经元表达系统。RNAi和Crispr/Cas9作为活体研究基因功能的方法,也在某些物种中用于OR基因的功能研究。昆虫OR作用机制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一些模式物种中,林业昆虫作为一类重要的昆虫,其OR研究起步较晚,且主要集中在OR基因鉴定上,功能研究相对较少。气味受体的研究为害虫嗅觉调控和种群控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值得进一步加强机制研究和防控技术开发。

研究简报
海南岛甘什岭青梅种群结构与动态
舒琪,胡璇,徐瑞晶,商泽安,漆良华
林业科学. 2020, 56(5):  160-167.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518
摘要 ( 263 )   HTML ( 8 )   PDF (1527KB) ( 22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海南岛甘什岭青梅种群的结构与动态,阐明其生存现状和数量动态,揭示其更新规律,以期为其保护与恢复重建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样地调查法调查海南岛甘什岭青梅种群,根据调查数据绘制青梅种群结构(径级、高度、冠幅)图。以青梅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采用匀滑技术编制青梅种群静态生命表,根据静态生命表数据,绘制青梅种群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应用生存分析中的生存函数、积累死亡率函数、死亡密度函数和危险率函数分析青梅种群生存现状。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青梅种群的龄级结构进行预测。结果: 青梅种群各龄级、高度级、冠幅级结构完整,种群具有良好的更新潜力,发展稳定,为增长型种群;种群静态生命表表明,青梅种群幼龄个体死亡率较低,中老龄个体死亡率较高,在Ⅳ径级中龄树阶段时死亡率和消失率最高;青梅种群的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中的B1亚型;青梅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均呈现出先增后减变化趋势;生存分析表明,青梅种群具有快速衰减、中期竞争压力大的特点;时间序列预测结果表明,青梅种群更新能力强,能够快速恢复为稳定的种群结构,呈现出快速增长而后稳定发展的趋势。结论: 青梅种群幼苗数量多,能应对环境筛选以及竞争压力,能保证一定数量的个体进入下一龄级;但在青梅种群个体处于中龄阶段时,虽然在群落中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和环境资源,因其进一步生长发育所面临的环境阻力及竞争压力大幅增加,只有少数个体能进入老龄阶段。

翅荚木同龄林林木叶片性状与胸径生长关系
张雪,钟全林,李宝银,姚湘明,徐朝斌,程栋梁,郑跃芳,余华
林业科学. 2020, 56(5):  168-175.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519
摘要 ( 235 )   HTML ( 12 )   PDF (2203KB) ( 1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林木胸径是森林调查和经营评价的重要因子,通过对翅荚木人工同龄林各径阶林木叶结构型与功能型指标的测定与分析,探明其叶片性状与胸径生长关系,为翅荚木优良种质资源选择和养分精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影响翅荚木人工同龄林胸径生长的叶片性状指标,并分析其对胸径生长的影响。结果: 不同径阶翅荚木单叶面积(ILA)、比叶面积(SLA)、叶相对含水率(LRWC)、叶碳含量(LCC)、叶氮含量(LNC)、叶磷含量(LPC)、C/N、C/P、N/P及单位叶面积氮、磷含量(NareaParea)存在显著差异;ILA与LRWC等叶结构型性状指标及Parea、C/P、LPC和N/P等叶功能型性状指标对其胸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其中,ILA和Parea均与胸径生长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 < 0.01),LRWC和叶片N/P则均与胸径生长量呈极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P < 0.01);叶片C/P与胸径生长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二次抛物线关系(P < 0.01),而LPC则与胸径生长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二次抛物线关系(P < 0.05);SLA、Narea、LCC、LNC与C/N等指标则与胸径生长量相关性不显著。结论: 叶结构型性状指标单叶面积、叶相对含水率及Parea、C/P、LPC和N/P等叶功能型性状指标对翅荚木胸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叶结构型性状以ILA指标最为重要,叶功能型性状以反映叶片P含量(LPC和Parea)的性状指标最重要。

高温与干旱胁迫对‘南林895杨’扦插苗生长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杨佳骏,吴永波,张燕红
林业科学. 2020, 56(5):  176-183.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520
摘要 ( 338 )   HTML ( 12 )   PDF (4713KB) ( 17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南林895杨’扦插苗生长与细胞超微结构对高温、干旱及其复合胁迫的响应,探讨胁迫下叶片形态、生长与细胞超微结构损伤程度之间的关联机制,以期从形态和细胞学角度研究对不同胁迫响应机制的差异。方法: ‘南林895杨’扦插苗,设置不同的温度和水分梯度,比较高温、干旱单因素胁迫及复合胁迫下的扦插苗生长形态指标,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1)在高温、干旱单一胁迫和复合胁迫下,杨树地径、株高、生物量、叶分配指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叶缘分裂程度、根茎比和根分配指数增大,复合胁迫对生长形态指标的影响大于单一胁迫;2)在高温、干旱单一和复合胁迫下,扦插苗叶片超微结构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表现为叶绿体膨胀,膜系统紊乱,基粒片层扩张消融,嗜锇颗粒数量增多,淀粉颗粒减少以及重度胁迫下细胞排列松散。超微结构损伤程度与胁迫强度基本一致,重度高温胁迫比干旱胁迫对超微结构的影响更显著,复合胁迫对幼苗超微结构的影响大于单一胁迫。结论: 高温、干旱胁迫下叶片超微结构的损伤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内环境的稳定,正常的生理过程受到影响,并最终反映在植物生长形态变化上。‘南林895杨’扦插苗叶片超微结构的损伤程度与形态结构的变化基本一致,说明从形态和细胞学角度来揭示植物的胁迫响应机制是可行的。

基于MaxEnt模型分析胡杨潜在适宜分布区
郭飞龙,徐刚标,卢孟柱,孟艺宏,袁承志,郭恺琦
林业科学. 2020, 56(5):  184-192.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521
摘要 ( 519 )   HTML ( 35 )   PDF (2519KB) ( 30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胡杨是干旱区的主要建群种,对维持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探讨限制胡杨分布的主导环境变量,模拟胡杨潜在适宜分布区,可为胡杨资源保护与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全球胡杨226个现有居群分布地理信息以及4类综合环境变量(气候、地形、土壤、水文),采用MaxEnt模型,模拟胡杨潜在适宜分布区;综合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刀切法、环境变量贡献率及置换重要值,分析MaxEnt模型可信度,比较采用单一气候变量与4类综合环境变量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探讨制约胡杨地理分布的环境变量。结果: 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UC值)显示,基于气候变量与4类综合环境变量的MaxEnt模型训练集分别为0.983±0.002、0.982±0.001,验证集分别为0.980±0.006、0.967±0.009,表明2种不同变量参数的数据集对AUC值影响较小,模拟效果好,可信度高。2)基于环境变量贡献率、置换重要值以及刀切法检验的结果,采用4类综合环境变量进行MaxEnt模型模拟,可挖掘影响胡杨分布的更多有效环境变量,胡杨地理分布主要受最干月份降水量、最热季节降水量、10~40 cm土壤含水量、根部土壤湿度、土壤水分蒸发量等4类综合环境变量影响;3)基于气候变量模拟的胡杨适宜分布面积是4类综合环境变量模拟结果的4.33倍,4类综合环境变量模拟的胡杨适宜分布区能够体现胡杨沿河岸分布的细节特征。4)基于MaxEnt模型模拟的胡杨适宜分布面积远大于胡杨的实际分布面积,暗示着胡杨人工林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结论: 胡杨地理分布受多种环境变量影响,仅以气候变量模拟的胡杨适宜分布区与实际分布范围存在较大偏差。4类综合环境变量模拟的结果,更能反映胡杨现实居群的分布特征。本研究结果可为退化的胡杨林保护、修复提供理论参考。

不同栽培方式对4种黑杨派无性系生长及对春尺蠖抗性的影响
郭丽,张亮,李蓬勃,刘福,王越,孔祥波,张苏芳,张真
林业科学. 2020, 56(5):  193-202.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522
摘要 ( 214 )   HTML ( 5 )   PDF (1850KB) ( 10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杨树生长和害虫抗性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影响,探索营造既生长良好又抗旱、抗虫的杨树栽培方式,为提高人工林的森林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3年3月在河南孟州林场采用欧美杨108号(108杨)、N3016杨、丹红杨和南杨4种黑杨派无性系以纯无性系及4种无性系混合栽培的方式,通过抽样调查评估不同栽培方式对无性系长势、存活率及对杨树重要食叶害虫春尺蠖种群密度的影响;在2013年严重干旱部分无性系死亡的情况下,以抗旱较强的108杨作为补植树种于2014年3月对各小区进行补植,然后调查研究以108杨与其他品系混栽后各处理的生长状况及对春尺蠖的抗虫性。结果: 2013 —2016年间5种处理的年平均树高生长率和年平均胸径生长率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但补植108杨后,2016年丹红杨和南杨的树高、胸径都显著大于N3016杨。2013年108杨和N3016杨的当年存活率显著高于丹红杨和南杨(P < 0.05)。连续3年虫害调查发现样地中优势害虫为春尺蠖。3年间各处理的春尺蠖受害率和虫口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108杨、N3016杨、4种无性系混栽、南杨、丹红杨。补植108杨后,108杨和N3016杨及各所在小区的受害率和虫口密度都显著降低;而丹红杨和南杨及各所在小区3年间的受害率和虫口密度都差异不显著(P < 0.05)。另外,2015年与补植108杨混栽的南杨和丹红杨小区的受害率显著低于4种无性系混栽小区,并且补植108杨在南杨和丹红杨小区的受害率和虫口密度显著低于在N3016杨和108杨小区。结论: 从生长、成活率和抗虫性等综合指标分析,108杨虽被害率较高,但具有成活率高、抗旱及耐害性强的优良性状;丹红杨和南杨具有较高的抗虫性并且生长性状良好,但抗旱性较差;3种黑杨无性系均可作为杨树人工林的适宜树种加以推广。并且,选择合适的无性系混栽能有效降低虫害发生,108杨与南杨或丹红杨进行混合栽培可以促进生长并提高抗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