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业科学,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55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9-10-25
目录
本期目次和封面
请点击下方pdf查看或下载
林业科学. 2019, 55(10):  0-0. 
摘要 ( 154 )   PDF (2948KB) ( 1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文与研究报告
硅对檀香紫檀苗木矿质元素吸收、微域分布及离子泵活性的影响
徐呈祥,马艳萍,旦书艳,邹燕,陈玉林
林业科学. 2019, 55(10):  1-9.  doi:10.11707/j.1001-7488.20191001
摘要 ( 286 )   HTML ( 65 )   PDF (2443KB) ( 1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施加硅(Si)以提高檀香紫檀苗木抗寒性的矿质营养吸收与分配基础,为进一步Si营养提高苗木抗寒性的作用提供参考。方法: 以12月龄苗木为试材,测试分析2种施Si量栽培6个月的苗木体内8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变化,(-3±0.5)℃胁迫下细胞内H+和Ca2+浓度,质膜和类囊体膜H+-ATP酶、Ca2+-ATP酶活性及类囊体膜蛋白含量与磷脂酶D活性的响应。结果: 施Si苗木S、Cl元素相对含量降低,K元素相对含量显著降低,Mg、P、Fe元素相对含量升高,Si、Ca元素相对含量大幅升高;施Si苗木质膜H+-ATP酶、Ca2+-ATP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低温胁迫下降低幅度小,特别是叶片质膜H+-ATP酶;低温胁迫下,不施Si苗木类囊体膜蛋白质含量及H+-ATP酶、Ca2+-ATP酶活性下降幅度大、显著低于施Si苗木,同时,磷脂酶D(PLD)活性强、低温胁迫下显著升高。结论: 施Si改善檀香紫檀苗木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微域分布及平衡性,Si介导低温胁迫下苗木质膜和类囊体膜离子泵等生化组分及其功能的稳定性。

薄壳山核桃果实假果皮的光合特性
张韵,刘涛,张涛,谢乐添,黄坚钦,王正加,胡渊渊
林业科学. 2019, 55(10):  10-18.  doi:10.11707/j.1001-7488.20191002
摘要 ( 430 )   HTML ( 39 )   PDF (1991KB) ( 14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研究薄壳山核桃不同发育时期果实的外观形态和光合特性参数,并结合DCMU抑制果实光合作用对其果实干质量的影响,探讨薄壳山核桃果实假果皮光合作用对果实干物质积累的重要贡献,为充分挖掘薄壳山核桃假果皮光合增产潜力和优势,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技术途径提供参考。方法: 以薄壳山核桃果实为研究对象,在果实发育的关键时期授粉后80和120天测定果实的干/鲜质量、表面积、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假果皮叶绿素(Chl)含量、RuBPC(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和PEPC(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活性的变化,并从7月15日(相当于75DAP)开始用DCMU对果实光合作用进行抑制处理,每周处理1次,直至9月12日果实收获时,分析DCMU处理对果实果长/果横径、果仁干/鲜质量和含油率的影响作用。结果: 1)从授粉后80~120天,薄壳山核桃果实鲜质量、干质量和表面积分别增加了579.33%、447.74%和227.39%(P < 0.01);2)从授粉后80~120天,PAR=1 300 μmol·m-2s-1时薄壳山核桃果实表观光合速率(Pg)显著降低了24%,但其气孔导度(Gs)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3)薄壳山核桃果实假果皮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63.15%(P < 0.05),其RuBPC与PEPC活性分别显著降低56.25%和48.78%(P < 0.05),而其可溶性蛋白含量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4)PAR=1 801 μmol·m-2s-1时,薄壳山核桃果实假果皮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Y(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电子传递速率(ETR)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5)DCMU处理薄壳山核桃后,其果实果长和果横径分别减少5.07%和4.56%(P < 0.05),果仁干质量和鲜质量分别减少12.29%和14.97%(P < 0.05),含油率减少2.48%(P < 0.05)。结论: 随果实发育进程,薄壳山核桃果实假果皮光合能力明显降低。从授粉后80~120天,果实假果皮叶绿素含量、RuBPC酶和PEPC酶活性明显降低是Pg显著下降的原因;而叶绿素荧光参数未发生显著变化,表明果实发育期间其假果皮光合机构稳定。DCMU处理后果实大小以及果实品质明显下降,薄壳山核桃果实光合作用对其果实干物质积累具有重要的作用。

山茶‘赤丹’及其芽变品种花瓣中花青苷成分与花色的关系
李辛雷,王佳童,孙振元,殷恒福,范正琪,李纪元
林业科学. 2019, 55(10):  19-26.  doi:10.11707/j.1001-7488.20191003
摘要 ( 345 )   HTML ( 17 )   PDF (1494KB) ( 12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山茶‘赤丹’及其芽变品种花瓣中花青苷成分与含量,结合花色表型分析,明确其花色形成的物质基础,揭示其花青苷成分与花色关系,为山茶花色芽变育种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CIE L* a* b*表色系法测量山茶‘赤丹’及其芽变品种花色,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HPLC-DAD)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联用技术定性定量分析其花瓣中花青苷成分与含量,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花青苷成分与花色之间的关系。结果: 山茶‘赤丹’及其芽变品种花瓣中共检测到7种花青苷,分别是矢车菊素-3-O-β-半乳糖苷(Cy3Ga)、矢车菊素-3-O-β-葡萄糖苷(Cy3G)、矢车菊素-3-O-[6-O-(E)-咖啡酰]-β-半乳糖苷(Cy3GaECaf)、矢车菊素-3-O-[6-O-(E)-咖啡酰]-β-葡萄糖苷(Cy3GECaf)、矢车菊素-3-O-[6-O-(Z)-p-香豆酰]-β-葡萄糖苷(Cy3GZpC)、矢车菊素-3-O-[6-O-(E)-p-香豆酰]-β-半乳糖苷(Cy3GaEpC)和矢车菊素-3-O-[6-O-(E)-p-香豆酰]-β-葡萄糖苷(Cy3GEpC)。山茶‘玉丹’花瓣中未检测到花青苷,山茶‘金碧辉煌’中未检测到Cy3GECaf。结论: 山茶‘赤丹’及其芽变品种花瓣的花色随其总花青苷及主要花青苷成分含量增大而加深;粉红色和红色花瓣中主要花青苷成分为Cy3G和Cy3GEpC,黑红色花瓣中主要花青苷成分为Cy3G和Cy3Ga;随着花瓣中Cy3Ga和Cy3G比例的增大花色加深。Cy3G和Cy3GEpC是决定山茶‘赤丹’及其芽变品种花色的主要花青苷,其含量的增大显著增加花瓣的红色程度。

基于MODIS NDVI数据的广西植被覆盖时空变化遥感诊断
张敏,曹春香,陈伟
林业科学. 2019, 55(10):  27-37.  doi:10.11707/j.1001-7488.20191004
摘要 ( 352 )   HTML ( 12 )   PDF (9165KB) ( 15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广西2006—2016年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及其变化关键因素进行遥感诊断,为掌握广西地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提供科学监测结果和诊断依据。方法: 基于250 m分辨率16天合成的MOD13Q1产品,利用趋势分析法获得11年间广西植被覆盖整体变化情况;结合气象数据,运用回归因子分析法得到植被覆盖变化与温度和降水之间的关系;采用遥感影像差异法对不同时期MODIS土地覆盖类型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 2006—2016年11年间广西植被覆盖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2—3月呈最低状态,9月最高。全区植被增加面积大于退化面积,其中面积增加最大的区域包括河池、百色、南宁东南部和桂林东部,退化面积最大的区域包括崇左、百色中部、南宁西部和桂林中部,退化程度最高的北海区域退化面积占全区面积的28.9%。11年间,广西植被覆盖类型变化巨大,林地面积显著上升,农用地面积下降明显。结论: 温度和降水与植被覆盖呈正相关关系,二者与植被覆盖在月尺度上的正相关性较年尺度更为显著,且降水对植被的影响高于温度对植被的影响;MODIS土地覆盖类型数据反映出的人类活动表明,林地面积显著增加是广西NDVI上升的主要原因。

黑胸散白蚁的替代生殖蚁分化
熊佳新,姜宏健,嵇保中,刘曙雯,王怡
林业科学. 2019, 55(10):  38-47.  doi:10.11707/j.1001-7488.20191005
摘要 ( 433 )   HTML ( 12 )   PDF (3307KB) ( 9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黑胸散白蚁属土木两栖白蚁,极易产生替代生殖蚁(RR)是其危害严重、防治困难的主要原因。研究黑胸散白蚁RR分化特征以及群体组成、数量、成熟程度、取食量等因子的影响,为研究白蚁生殖分化机制和防治技术开发提供参考。方法: 将野外采集的黑胸散白蚁进行室内驯化,按照不同数量、品级个体组成以及群体成熟程度,配置成不同处理,观察RR发育情况,分析群体组成、数量、成熟程度和取食量对RR产生历期、成熟RR产生历期、产卵历期的影响。结果: 黑胸散白蚁无翅芽型替代生殖蚁(NRR)的发育经历工蚁、前替代生殖蚁、NRR及成熟NRR 4个阶段,短翅芽型替代生殖蚁(SRR)的发育经历短翅芽若蚁、SRR及成熟SRR 3个阶段;在有若蚁群体中,工蚁先分化形成RR,若蚁随之分化。群体数量为100~200头,群体数量、兵蚁数量、群体中有无若蚁对RR产生历期、成熟RR产生历期和产卵历期影响均不显著(P>0.05);群体成熟程度对成熟RR产生历期有显著影响(P < 0.05),对RR产生历期、产卵历期无显著影响(P>0.05)。群体数量为100~150头,兵蚁的有无对RR产生历期、成熟RR产生历期、产卵历期影响不显著(P>0.05);群体数量为200头,有无兵蚁对RR产生历期有显著影响(P < 0.05),而对产卵历期、成熟RR产生历期影响不显著(P>0.05)。在所有RR分化历期中,取食量对第一头RR产生历期影响最显著。结论: 黑胸散白蚁工蚁RR分化能力比短翅芽若蚁稍强。RR分化过程中,RR产生历期主要受群体组成和取食量影响,成熟RR产生历期主要受群体成熟程度影响,而群体组成、群体数量和成熟程度对产卵历期的影响均不显著。其中,群体成熟程度的影响达显著(P < 0.05)或极显著(P < 0.01)水平,在黑胸散白蚁防治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成熟群体的扩散危害。

美国白蛾HcSID-1基因的克隆、表达模式分析及其在幼虫中的功能验证
王越,张苏芳,徐瑶,刘福,孔祥波,张真
林业科学. 2019, 55(10):  48-56.  doi:10.11707/j.1001-7488.20191006
摘要 ( 305 )   HTML ( 11 )   PDF (8682KB) ( 29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克隆美国白蛾系统性RNA干扰缺失基因序列,对该基因进行序列特征分析和时空表达模式检测,并研究其在美国白蛾幼虫系统性RNA干扰中的功能。方法: 通过RT-PCR和RACE技术从美国白蛾幼虫中进行基因克隆,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q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美国白蛾不同发育阶段和幼虫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利用RNAi和qPCR技术验证外源dsRNA对该基因的干扰效率,以及干扰该基因表达后对其他靶标基因干扰效率的影响。结果: 从美国白蛾幼虫中克隆得到一个美国白蛾系统性RNA干扰缺失基因并命名为HcSID-1(GenBank登陆号:MG696730)。该基因全长2 761 bp,开放阅读框(ORF)2 613 bp,编码870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97.08 kD,理论等电点(pI)6.81,有1个19 aa的信号肽。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HcSID-1蛋白有1个长N末端(308 aa),序列中后段309—855位氨基酸之间具有典型的11个跨膜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HcSID-1与鳞翅目昆虫同源性较高,和家蚕的BmSID-3亲缘关系最近;时空表达分析表明,HcSID-1在美国白蛾各发育阶段和幼虫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幼虫中肠组织表达量最高。注射HcSID-1 dsRNA可显著降低该基因在转录水平的相对表达量,且该基因的下调能降低HcChi dsRNA在美国白蛾幼虫中的RNA干扰效率。结论: 获得具有典型家族特征的美国白蛾SID-1基因序列,该基因的下调能够影响其他靶标基因dsRNA的RNAi效率,表明该基因可能具有与其他SID基因在系统性RNAi过程中相同的功能。

节能减排与森林保护的综合减排效果——基于DICE模型的模拟分析
石柳,张捷,谌莹
林业科学. 2019, 55(10):  57-67.  doi:10.11707/j.1001-7488.20191007
摘要 ( 203 )   HTML ( 16 )   PDF (3772KB) ( 15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节能减排与森林保护2种减排途径配套对经济和气候变化的综合影响,尤其对《巴黎协定》提出的"在全球温度上升控制在2℃的基础上向1.5℃努力"目标的实现路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明确森林保护在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为将森林保护纳入气候协定谈判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低成本减排,推动经济适度增长,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气候政策效率。方法: 选取4种情景(基准情景、最优情景、2℃情景和1.5℃情景),依据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同途径,除基准情景外的其他各情景细分为"综合减排"(节能减排与森林保护有机结合)和"直接减排"(仅采取节能减排措施,不考虑森林保护的减排增汇潜力)2类。将森林保护控制变量及其成本函数引入DICE-2013R模型,采用GAMS软件编写程序语言,运用PATHNLP求解器求解,模拟节能减排与森林保护2种途径配套的综合减排效果,并与单一直接减排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1)2种减排途径合理配搭,可降低应对气候变化总成本(气候变化损害和总减排成本),一定程度上缓解实质性减排压力,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争取时间;2)总碳排放峰值有所下降,工业碳排放峰值有所上升,后者略高于前者;3)应合理规划节能减排与森林保护减排增汇二者比例,以实现总减排成本最小化,适度温和的节能减排水平与森林保护水平组合可使得最优情景减排成本较低且社会福利最大;4)考虑森林保护对气候变化的潜在贡献,《巴黎协定》2℃和1.5℃温控目标的碳社会成本显著下降,碳社会成本与碳价之间的差异趋于缩小;5)2种减排途径有机结合可同时实现降碳、增汇、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提高《巴黎协定》气候目标的效率,使1.5℃目标由原来的成本无效率转变为成本有效,尽管净收益非常少。结论: 在经济新常态下,工业生产面临沉重下行压力,企业对节能减排的承压能力普遍下降。在此结构调整期,政府应出台更多政策引导公共资金和民间资金投资于造林再造林等林业碳汇活动,打好加强节能减排和增加森林碳汇的"组合拳",实现降碳、增汇、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基于非线性分位数回归的落叶松树干削度方程
马岩岩,姜立春
林业科学. 2019, 55(10):  68-75.  doi:10.11707/j.1001-7488.20191008
摘要 ( 258 )   HTML ( 14 )   PDF (1863KB) ( 17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采用非线性分位数回归法构建落叶松树干削度方程,比较分析不同分位数(τ=0.1、0.2、0.3、0.4、0.5、0.6、0.7、0.8、0.9)及其组合分位数的拟合及检验结果,以提高模型预测精度。方法: 基于大兴安岭落叶松干形数据,采用Koenker和Bassett提出的分位数回归法,利用SAS软件的NLP拟合基于各分位数的Max-Burkhart分段削度方程,选取确定系数(R2)、平均误差(MAB)、均方根误差(RMSE)、相对误差(MPB)和预估精度(P%)对削度方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Max-Burkhart分段削度方程在9个不同分位点(τ=0.1、0.2、0.3、0.4、0.5、0.6、0.7、0.8、0.9)均能收敛,说明分位数回归可以提供许多不同分位数的估计结果,进而可预测任意分位点处干形的变化趋势;2)基本模型和分位点处(τ=0.4、0.5、0.6)的分位数模型拟合结果相近,分位数组合(3、5、7、9)可提高模型拟合效果,其中基于3个分位数组合(τ=0.3、0.5、0.7)、5个分位数组合(τ=0.3、0.4、0.5、0.6、0.7)、7个分位数组合(τ=0.1、0.2、0.4、0.5、0.6、0.8、0.9)、9个分位数组合(τ=0.1、0.2、0.3、0.4、0.5、0.6、0.7、0.8、0.9)在分位数组合相同时分别表现最优;3)模型检验表明,大多数分位数回归组合的检验统计量都优于基本模型和各分位数模型,相对于基本模型,5个分位数组合(τ=0.3、0.4、0.5、0.6、0.7)模型的MPB、MAB、RMSE分别降低13.9%、13.9%、13%。结论: 分位数回归能够提高模型预测精度,基于5个分位数组合的Max-Burkhart分段削度方程在拟合及检验统计量等方面表现较好,适合于大兴安岭落叶松树干削度预测。

综合评述
我国城市市树选择应用现状及区域分布特征
郄光发,曹丽雯,刘宏明,范欣
林业科学. 2019, 55(10):  76-87.  doi:10.11707/j.1001-7488.20191009
摘要 ( 299 )   HTML ( 6 )   PDF (2007KB) ( 1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市树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和文化名片,科学选用市树对于优化城市人文生态环境、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利用国家林业局2017年全国市树调查统计数据,对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34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市树选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归纳汇总,探讨市树的选择程序与确定原则,分析我国市树选择应用整体状况、区域分布特征和市树应用中的有关问题,以期为我国城市市树选择应用与绿化工作提供参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目前共有245个城市已确定市树,占全部城市总数的70.4%,并有27个城市同时选用两个树种作为市树,其中,北京、天津和重庆三个直辖市及河北、江苏、浙江和江西4个省份的全部地级城市已完成市树的选定工作;从树种组成来看,市树种类涵盖29科56属的81个树种,主要集中在松科、豆科、蔷薇科、木犀科、柏科、樟科等,其中国槐、香樟和银杏是选用率最高的三大市树树种,分别被49、49和19个城市选做市树,占已选定市树城市总数的20.0%、20.0%和7.8%,同时,榕树、黄葛树和小叶榕等也是南方城市常用的市树种类;从地理区位的比较来看,我国北方地区城市选用国槐、雪松、油松、榆、垂柳和白蜡等树种作为市树较多,长江流域沿线城市市树选用香樟、油樟、栾树、玉兰等树种较多,东南沿海地区城市选择香樟、凤凰木、扁桃树、桂花等树种作为市树的城市较多;我国不同区域城市的市树选择各具特色,华北、西北地区国槐选用率最高,分别占该区域内已选定市树城市总数的53.3%和50.0%,华中、华东地区香樟选用率最高,分别占该区域内已选定市树城市总数的46.2%和20.3%,而港澳台地区则与华南地区城市在市树选择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其重合度达50%。同时,市树选用过程中还存在应用不广泛、运用不合理、名称不规范等诸多问题,科学规范地选用市树仍是我国城市绿化建设过程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发展方向。

生物质纤维素基碳气凝胶材料研究进展
陈媛,韩雁明,范东斌,晏婷婷,李改云,王思群
林业科学. 2019, 55(10):  88-98.  doi:10.11707/j.1001-7488.20191010
摘要 ( 781 )   HTML ( 33 )   PDF (5466KB) ( 57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一种新型轻质多孔的功能性气凝胶,生物质纤维素基碳气凝胶具有独特的各向同性三维网络层级结构,该结构使生物质纤维素基碳气凝胶兼具气凝胶的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低密度以及碳材料的耐热性、导电性和生物质材料的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是近年来纳米功能性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生物质纤维素基碳气凝胶原材料来源广泛,包括木材、竹材、果蔬等植物及其加工物、海洋生物和细菌等。基于原料形态不同,本研究将生物质纤维素基碳气凝胶的制备方法归结为凝胶炭化法和生物质直接炭化法,并详细介绍2种方法的制备工艺。基于生物质纤维素基碳气凝胶独特的层级孔状结构,本研究概述碳气凝胶的轻质多孔、疏水性、稳定性和导电性以及生物质纤维素基碳气凝的金属掺杂和杂原子掺杂改性,这些优异的材料特性使其在隔热、电化学、吸附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并有望渗透到药物缓释、抗菌材料、组织工程和电磁屏蔽等更多的前瞻性新兴材料领域。围绕生物质纤维素基碳气凝胶的功能化制备、性能表征和应用,创新性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正在不断涌现,本研究在深入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展望生物质纤维素基碳气凝胶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生物质纤维素基碳气凝胶作为一种新型绿色材料,以其独特的热学、电学、光学及力学性能,可为生物质的高值化、功能化应用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

问题讨论
资本异质性视角下林业投入劳动集约的成因分析——基于9省区林农数据的联立方程MV Tobit估计
李艳,刘璨,杨红强,宁攸凉,何文剑,张寒
林业科学. 2019, 55(10):  99-110.  doi:10.11707/j.1001-7488.20191011
摘要 ( 331 )   HTML ( 14 )   PDF (1815KB) ( 8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农户营林要素投入关系,揭示林业投入被锁定在劳动集约状态的成因,为提高农户营林积极性、促进林地经营向资本集约演进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基于资本异质性视角,构建林农劳动与资本投入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全国9省区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考虑到投入决策的联合性、内生性及数据截尾性,模型估计采用改进的Nelon-Olson两阶段方法。该方法保留了Nelson-Olson方法两阶段的特征,但采用MV Tobit方法进行参数估计,以考察扰动项的联合相关,提高估计效率。结果: 联立方程的估计结果显示,劳动和资本总体上呈现显著性互补关系。但二者关系依资本异质性存在结构性差异,即劳动与增产性资本具有显著的互补关系,而劳动与省工性资本呈现不显著的替代关系,这与Hayami-Ruttan的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的预期并不完全一致。进一步分析发现,林业资本投入中省工性资本占比较低、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林地地形复杂等因素,弱化了省工性资本的替代性,是造成省工性资本与劳动投入关系不显著的重要成因。这种不显著使得增产性资本与劳动的互补性占据主导地位,由此使得劳动和资本整体表现出互补关系。此外,非农就业部门的工资对农户投入决策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木材价格的资源调配功能并未发挥显著性作用。结论: 农户营林的资本和劳动投入总体上呈现互补性关系,这与二者在农业投入中表现出的替代关系相反。这种相反性与林地经营的特点密切相关,也反映出已有的基于农地经营的结论不能照搬应用于林地经营决策。这一反常现象可为解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地投入未从劳动集约向资本集约转化提供一个有益视角。具体而言,农户营林的资本和劳动投入整体呈现互补性关系,导致林地经营劳动集约的固有形态被长期锁定,难以沿着Hayami-Ruttan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的预期路径向资本集约的高级形态演化。以上结论对提高农户营林积极性、促进林业劳动集约化向资本集约转化具有重要的政策内涵。国家长期致力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建设,对林业社会化服务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扶持。在当前集体林权的配套改革阶段,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不同贫困程度农户林权抵押贷款收入效应与贷款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702户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
孔凡斌,阮华,廖文梅
林业科学. 2019, 55(10):  111-123.  doi:10.11707/j.1001-7488.20191012
摘要 ( 158 )   HTML ( 7 )   PDF (2084KB) ( 8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林权抵押贷款的收入效应,明确贫困农户林权抵押贷款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完善基于扶贫目标的林权抵押贷款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全国5省702户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处理效应模型研究林权抵押贷款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利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分析不同贫困程度农户的林权抵押贷款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林权抵押贷款可显著提升农户农业收入水平,一般贫困农户农业收入增加幅度最大,生产性固定资产对农业收入影响显著;不同贫困程度农户林权抵押贷款参与程度均较低,其林权抵押贷款需求及可获得性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其中,有家人生大病对重度贫困农户贷款需求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林业补贴政策认知对非贫困农户林权抵押贷款需求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有家人在政府部门工作、养殖业收入比例对非贫困农户获得信贷资金支持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生产性固定资产对一般贫困农户获得信贷资金支持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非贫困农户获得信贷资金支持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结论: 林权抵押贷款增收效果明显,但当前林权抵押贷款的扶贫功能不明显,农户林权抵押贷款的可获得性低,贫困农户林权抵押贷款需求不高。林权抵押贷款政策要适应林业扶贫战略新需要,要拓展和提升林权抵押贷款功能和绩效,必须建立和完善基于扶贫目标的林权抵押贷款产品设计与精准帮扶模式,着力提升贫困农户承贷能力,切实提高贫困农户贷款可得性水平,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扶贫多元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合力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政策的扶贫功能及绩效的拓展和全面提升。

研究简报
毛白杨幼林细根对梯度土壤水分的响应
邹松言,李豆豆,汪金松,邸楠,刘金强,王烨,李广德,段劼,贾黎明,席本野
林业科学. 2019, 55(10):  124-137.  doi:10.11707/j.1001-7488.20191013
摘要 ( 263 )   HTML ( 8 )   PDF (4127KB) ( 29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明确毛白杨细根对土壤水分的短期响应,充分了解其根系对土壤水分的生态适应策略,并为其人工林水分管理策略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栽植砂壤土的2年生毛白杨林分中,设置3个灌溉处理:充分灌溉(FI)、控水灌溉(CI)和对照(CK)。灌溉2个月后,在各处理林分中采用根钻法进行取样,得到不同处理、深度和水平距离的细根生长、分布及形态数据。结果: 垂直方向上,各处理间细根生物量密度(FRBD)在任一土层内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各处理间浅土层水分差异较大的区域和整个根区内,细根分布深度表现出CK > CI > FI的特点,该规律在水分差异较小的区域未出现;水平方向上,CK处理下的FRBD呈现出明显的随距树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小的趋势,该趋势在FI和CI处理中较弱;除水平距树30 cm处CK处理的FRBD显著大于FI和CI外(P < 0.05),其余距离处各处理间FRBD差异均不显著(P>0.05);细根分布表现出距树越远垂直分布越浅的特点;灌溉处理下,细根在滴头两侧的浅土层中大量聚集,对照处理下细根则大量聚集在靠近树体的深土层中;0~50 cm的任意土层内,各处理间细根形态指标(直径、比根长、组织密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林木平均生长空间内整个根区的细根总量表现出CK > FI > CI的特点。结论: 当浅土层存在短期水分差异时,随着干旱胁迫加剧,毛白杨细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逐渐加深,同时向靠近树体的方向聚集;毛白杨通过调节细根分布而非浅土层内细根形态以适应水分胁迫;就细根总量而言,毛白杨会采取先小幅降低,后显著升高的调节策略。在旱季对毛白杨幼林进行灌溉时,建议采用较高频率的充分灌溉。

凉水自然保护区森林类型斑块的空间格局及关联性动态
董灵波,王鹤智,刘兆刚
林业科学. 2019, 55(10):  138-151.  doi:10.11707/j.1001-7488.20191014
摘要 ( 283 )   HTML ( 14 )   PDF (10339KB) ( 1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定量研究凉水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斑块的空间格局及关联性在近40年内的动态变化特征,以期为保护区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 以凉水自然保护区1974—2009年共4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O-ring统计函数分析该地区6种森林类型(即天然红松林PK、天然红皮云杉-冷杉混交林PA、天然山杨-白桦混交林PB、天然针叶混交林CF、天然针阔混交林CB和天然阔叶混交林BF)斑块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结果: 1974—2009年间,研究区域不同森林类型面积发生显著变化,其中PK和PA面积基本保持不变,而其他类型(即非林地以及少量的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红松人工林)和PB面积显著减小,大量转化为CF、CB和BF;因早期森林采伐和复杂生境的影响,各森林类型斑块在不同时期均呈显著随机分布特征,约占总体的92.74%;各森林类型斑块对间的关联性以空间不关联为主,约占总体的71.29%,且随恢复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而空间负关联所占比例则随恢复时间有所增加,但空间正关联所占比例则始终保持稳定,平均为6.56%;15组森林类型斑块对间的空间关联性可分为3类,第Ⅰ类的空间关联性由早期的无关联性逐渐向后期的小尺度不关联而大尺度正关联的格局过度,包括PK & PA,第Ⅱ类空间关联性由早期的无关联性逐渐向后期的负关联或波动于不关联和负关联之间的格局演变,此类包括9组(PK & CB、PK & BF、PA & PB、PA & BF、PB & CB、PB & BF、CF & CB、CF & BF和CB & BF),而第Ⅲ类的空间关联性则始终以空间不关联为主,包括5组(PK & PB、PK & CF、PA & CF、PA & CB和PB & CF)。结论: 经过60余年(1952年停止采伐)的有效保护,凉水自然保护区内森林类型的面积结构得到显著优化,但其景观结构仍处于恢复阶段,区域内各森林类型斑块在不同时期均呈显著的随机分布特征,不同森林类型斑块对间的空间关联性仍相对较弱且不稳定,仍有待进一步的严格保护。

米老排人工林种子雨时空动态特征及其采伐更新设计
唐继新,贾宏炎,李武志,雷相东,曾冀,雷渊才
林业科学. 2019, 55(10):  152-161.  doi:10.11707/j.1001-7488.20191015
摘要 ( 288 )   HTML ( 14 )   PDF (2552KB) ( 7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以带状皆伐后米老排人工林为对象,研究其保留带和皆伐迹地种子雨及沉水种子的时空动态,旨在为米老排人工林更新采伐设计及促进天然更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后,分别在保留带和皆伐迹地内各布设3个固定样地,连续2年观测种子雨。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的方法对不同样地的种子雨组成进行分析。采用幂函数、指数函数及其对数转化函数模型,建立皆伐迹地内种子雨及沉水种子密度随离开林缘距离变化的分布预测模型。结果: 种子雨散落的起始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高峰期在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消退期在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在保留带内,种子雨密度及沉水种子密度的空间异质性不明显,年际差异也不显著;在皆伐迹地内,部分离林缘等距离样点间的种子雨密度与沉水种子密度的空间异质明显(P < 0.05),年际差异也显著(P < 0.05);在皆伐迹地,种子雨的沉水种子百分比随离林缘距离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保留带的种子雨及沉水种子在林缘外皆伐迹地扩散的空间分布可用指数函数转换的线性模型较好描述,其最远扩散距离分别为25和20 m。结论: 成熟米老排人工林用于天然更新的种源充足,不存在限制;如果米老排人工林采伐时间是从12月至翌年1月底,因种子已散落且足够,故在满足国家有关人工林采伐政策的前提下,可用皆伐或不受宽度限制的带状皆伐;若在不是种子集中散落期且种子活力已丧失的时间采伐,如在6~9月,宜用带状采伐,且其适宜宽度及最大带宽为35与40 m。

绒毛白蜡雌雄株不同器官矿质元素季节动态的比较
宋爱云,董林水,陈纪香,彭玲,刘京涛,夏江宝,陈印平
林业科学. 2019, 55(10):  162-170.  doi:10.11707/j.1001-7488.20191016
摘要 ( 210 )   HTML ( 6 )   PDF (1364KB) ( 7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绒毛白蜡植株不同器官矿质元素含量的季节动态及雌雄株间的性别差异,为进一步阐明雌雄株生长分化的内在生理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以绒毛白蜡雌雄株为研究对象,5—11月每月中旬取叶片、枝条、果实,应用电感耦合离子光谱仪系统分析生长季内雌雄株不同器官矿质元素(K、Ca、Na、Mg)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 1)绒毛白蜡生长季内不同器官K元素含量的大小顺序为果实>叶片>枝条;而Ca、Mg在生长季各月份则为叶片>枝条>果实;生长季初期Na含量的大小顺序为叶片>果实>枝条,而生长季中后期的大小顺序则为叶片>枝条>果实。生长季内叶片K元素含量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而叶片Ca和Na含量则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叶片Mg含量则维持相对稳定含量。2)雌雄株对比表明,生长季内雄株叶片K、Ca、Na、Mg元素含量多大于雌株叶片,这种差异在部分月份达到显著水平。3)同一器官不同元素含量的相关分析表明,叶片K含量与Ca、Mg含量多呈现显著负相关,而叶片Ca与Mg含量则呈现显著正相关,叶片Na元素与叶片其余元素含量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与叶片类似,果实K与Ca含量呈现显著负相关,果实Ca与Mg含量则呈现显著正相关。4)不同器官间元素含量相关分析表明,雌雄株叶片K与枝条K以及叶片Na与枝条Na含量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雌株叶片Ca与果实Ca、叶片Mg与果实Mg含量之间分别存在显著和极显著的正相关性;雌雄株叶片Na含量与枝条Na含量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性。结论: 不同矿质元素在绒毛白蜡雌雄株器官间的分配规律存在差异性;生长季各阶段,雄株叶片矿质元素含量多数大于雌株,雌株翅果大量结实,参与较大比例的矿质营养分配,可能是影响叶片矿质元素含量的重要因素。叶片、果实中K、Ca、Mg各元素含量之间多存在显著相关性,明确绒毛白蜡植株不同器官间的矿质元素含量比例分配及相互关系,是阐明雌雄株生长分化生理机制的前提。

遮荫对中华金叶榆和鑫叶栾叶片呈色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黄亚丽,张军,樊英利,刘易超,杨敏生
林业科学. 2019, 55(10):  171-180.  doi:10.11707/j.1001-7488.20191017
摘要 ( 382 )   HTML ( 9 )   PDF (4483KB) ( 10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不同遮荫强度对中华金叶榆和鑫叶栾叶片呈色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探索2种黄叶植物对遮荫胁迫的响应机制,为黄叶植物栽植在日照不足或遮荫地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以中华金叶榆和鑫叶栾当年生苗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强度遮荫处理(20%、50%、90%),以全光照环境为对照,在遮荫60天后测定这2种黄叶植物在各遮荫处理下的叶片颜色、色素含量、光合荧光参数、叶片反射光谱、叶片大小和有机物含量,并在亚细胞水平上观察其叶绿体超微结构。结果: 1)在全光环境下,中华金叶榆叶片为明亮的金黄色,鑫叶栾呈黄绿色,遮光环境下2种黄叶植物出现不同程度复绿。中华金叶榆叶色复绿明显,90%遮荫度下黄蓝参数(b*)值由70.42下降到47.27;鑫叶栾遮荫后叶色复绿程度较轻,90%遮荫度下b*值由65.69下降到58.34,叶片仍为黄绿色。2)随遮荫程度增加,2树种叶绿素含量显著上升,光合速率显著降低,Chl a/b、叶片比叶重、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最大荧光(Fm)显著升高。3)2树种遮荫环境下叶片光谱特征反射率下降,红边参数指示中华金叶榆全光照环境下出现光胁迫。4)中华金叶榆遮荫后可溶性糖含量无显著变化,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叶片面积显著增大,叶片长宽比无显著变化;鑫叶栾在20%环境下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90%遮荫度下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相比对照显著降低,叶片面积和叶片长宽比在遮荫前后无显著差异。5)2树种遮荫后叶绿体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类囊体数目和垛叠层数增加,由最初的弯曲片层变为平行的垛叠基粒。结论: 中华金叶榆和鑫叶栾在全光环境下叶色更亮、更黄,受到一定程度光抑制。随着遮荫程度增加,2植株光合速率下降,类囊体垛叠,叶片不同程度复绿。20%遮荫对中华金叶榆生长和叶色影响较小,叶片保持黄绿色,50%和90%遮荫环境下不利于其叶片呈色和光合产物积累。鑫叶栾在各遮荫处理下叶色轻微复绿,叶色仍在黄叶范畴,但90%遮荫度对其光合生理影响较大。因此,从生长和叶片呈色角度考虑,中华金叶榆和鑫叶栾栽植在全光环境最佳,也可根据各自生理特性,种植在适当的遮荫环境。

杉木地理种源不同林龄生长变异及选择
伍汉斌,段爱国,张建国
林业科学. 2019, 55(10):  181-192.  doi:10.11707/j.1001-7488.20191018
摘要 ( 366 )   HTML ( 14 )   PDF (2011KB) ( 44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33年生杉木种源试验林生长性状的调查研究,了解杉木种源主要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地理变异模式,对早期选择的效果进行检验,确定杉木种源早期选择的适宜年龄,并为试验区选择适生的优良种源。方法: 以1981年在广西柳州营造的杉木全分布区种源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参试种源为199个,在5、6、8、12和33年生时测定每木胸径和树高,分析不同种源主要生长性状在不同林龄的遗传变异规律,采用趋势面技术分析杉木地理变异规律,采用早晚相关确定早期选择的林龄范围,利用聚类分析对优良种源长期选择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不同生长时期杉木种源的胸径、树高和材积在种源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 < 0.01);参试杉木种源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的遗传力达到0.35~0.76,随着林龄的增长,各性状的遗传力呈现上升并逐渐稳定的趋势;杉木种源间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胸径和树高生长地理变异模式均表现为双向渐变,经度方向呈现不显著的正向变异,纬度方向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变幅较大;种源早期选择的研究表明在6~12年生时选择能包含决选69%~74%的种源;从199个参试种源中筛选出42个生长较快速的种源,其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达到24.04 cm、15.31 m和0.31 m3,与广西当地种源相比平均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增加15.70%、11.13%、40.17%,平均遗传增益分别达到10.36%、8.66%和31.65%。结论: 杉木种源在不同林龄生长差异极显著,且主要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呈现上升并逐渐稳定的趋势。早期选择在6~12年生时更有利于提高杉木遗传改良的效率。42个生长优良的杉木种源被选择出来,与广西当地种源相比有较大生长增幅,适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周边地区造林推广。

辽东栎林演替过程中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
张晓,刘世荣,黄永涛,傅声雷
林业科学. 2019, 55(10):  193-202.  doi:10.11707/j.1001-7488.20191019
摘要 ( 372 )   HTML ( 15 )   PDF (2588KB) ( 2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土壤微生物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辽东栎林演替过程中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在演替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深入认识森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恢复和驱动机制。方法: 以太岳山地区皆伐后形成的30、80和150年生次生辽东栎林为对象,于2015年6月每个林型设置为20 m×20 m的森林动态监测样地20个,合计60个,用直径10 cm土钻采集0~10 cm表层土样,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皆伐后自然恢复过程中森林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多样性变化。结果: 在辽东栎林自然恢复过程中,随演替阶段进行,变形菌门和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逐渐增加,而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逐渐降低,疣微菌门和浮霉菌门的相对丰度没有明显变化。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在80年生中龄林显著低于30年生幼龄林,而在150年生老龄林和80年生中龄林间却无显著差异。基于weighted UniFrac距离的主坐标分析表明,幼龄林、中龄林和老龄林的细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差异。基于OTU水平的Bray-Curtis相似性进一步证明,幼龄林与老龄林的平均细菌群落相似性为37.9%,中龄林与老龄林的相似性增加到47.2%,表明皆伐后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的细菌群落结构表现出逐渐向老龄林恢复的趋势。土壤细菌物种丰富度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在自然恢复过程中呈递减趋势,幼龄林的土壤细菌物种丰富度和系统发育多样性显著高于老龄林,而中龄林和老龄林的土壤细菌多样性差异并不显著。Chao1指数和种系型多度则表现为幼龄林和中龄林间差异不显著,老龄林则显著降低。方差分解表明,皆伐后不同演替阶段的细菌群落变化和土壤有机质、可溶性碳、土壤总氮和有效氮含量等土壤因子显著相关,其中土壤碳和氮含量对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解释量分别为20.2%和26.3%,未解释的部分为43.4%。结论: 皆伐后辽东栎林演替过程中不同恢复阶段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差异,幼龄林和老龄林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最大,中龄林细菌群落结构与老龄林相似。土壤细菌多样性随着演替的进行呈逐步降低的趋势,幼龄林细菌多样性显著高于中龄林和老龄林,中林龄多样性则更加接近老龄林水平。这说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在次生演替过程中具有可预测性。

利用红外相机调查海南尖峰岭地区兽类和鸟类多样性
莫锦华,李佳,刘芳,李晓光,李迪强
林业科学. 2019, 55(10):  203-210.  doi:10.11707/j.1001-7488.20191020
摘要 ( 290 )   HTML ( 21 )   PDF (1728KB) ( 33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海南尖峰岭自然保护区及周边林区兽类和鸟类本底资源现状,为该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在2014年3月—2015年3月和2015年5—11月,使用红外相机调查海南尖峰岭自然保护区及周边林区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结果: 红外相机调查累计工作量为14 715相机工作日,共拍到5 383张动物有效独立照片,鉴定出隶属6目10科的15种野生兽类和8目17科的33种野生鸟类,以及2种家畜。其中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为2、8种;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CR)、濒危(EN)、易危(VU)和近危(TN)的物种分别有1、3、3和8种。拍摄率最高的前5位野生动物依次为帚尾豪猪(拍摄率CR=7.23)、白腹巨鼠(CR=4.96)、鼬獾(CR=2.54)、白鹇(CR=2.60)、野猪(CR=1.17)。调查中记录到的霜背大鼯鼠、倭花鼠、白喉矶鸫等11个物种为尖峰岭地区新记录种。红外相机记录到大量人类活动的照片,表明该区域人为干扰严重,应加强管理。结论: 本次调查提供尖峰岭地区兽类和鸟类资源信息,初步掌握区内野生动物物种组成、空间分布和相对多度。尖峰岭地区仍然分布有众多野生动物和地方特有物种;人类活动给该区域野生动物带来影响。红外相机调查技术可有效弥补传统调查方法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