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业科学,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3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2-03-25
论文及研究报告
以科技为支撑 全面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
何团经
林业科学. 2002, 38(2):  1-1.  doi:10.11707/j.1001-7488.20020201
摘要 ( 574 )   HTML   PDF (87KB) ( 6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第2代杉木林速生阶段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生物循环
项文化 田大伦 闫文德 康文星 方海波
林业科学. 2002, 38(2):  2-8.  doi:10.11707/j.1001-7488.20020202
摘要 ( 790 )   HTML   PDF (154KB) ( 7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2a定位观测数据,本文对速生阶段的第2代杉木人工林内N、P、K、Ca、Mg 5种养分元素的含量、积累、空间分布和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组分养分含量排列顺序为草本层>灌木层>树叶>树枝>树皮>树根>树干。树枝中Ca的含量丰富,树皮中K的含量丰富。凋落物层养分元素含量低于树枝和树叶,反映了凋落时养分元素向林木体内迁移回收的现象。杉木富集N、P、Ca 3种元素。5种元素积累总量为854.65kg·hm-2,是第1代的1.5倍。第2代杉木生产1t干物质所需养分量为11.62kg,高于第1代,第2代杉木林将消耗更多的林地养分。林冠枝叶与树皮养分积累量占林木总积累量的75% ,采伐利用应仅取走树干而在林地中留下其它部分,让其分解使养分元素归还给土壤。草本层、灌木层与凋落物层三者的养分积累量为88.13kg·hm-2,是重要的养分库。第2代杉木中养分元素的年积累量为93.13kg·hm-2a-1,略高于第1代杉木林的养分年积累量。总归还量为89.49kg·hm-2a-1,其中凋落物归还17.46kg·hm-2a-1,略低于第1代,淋溶的养分量72.04kg·hm-2a-1,是凋落物的4倍多。吸收量为182.62kg·hm-2a-1。与第1代相比,第2代杉木林中土壤K、P的含量高,而N、Ca、Mg 3种养分元素含量比第1代低,这3种元素可能对杉木林的养分元素的动态和森林生产力有着较大的作用。第2代杉木林生物循环总的特征为养分利用效率较低,循环速度减慢,周转时间较长,不利于林地土壤养分的积累。

杉木林和阔叶林土壤酚含量及其变化的研究
李传涵 李明鹤 何绍江 陈秀华
林业科学. 2002, 38(2):  9-14.  doi:10.11707/j.1001-7488.20020203
摘要 ( 639 )   HTML   PDF (139KB) ( 8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成对样本T检验法对相邻生长的杉木林和阔叶林以及若干不同世代的杉木林土壤酚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 杉木林和阔叶林土壤挥发性酚含量都很低,远低于可使植物产生中毒的浓度;2 挥发性酚含量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且会自行消解,在常温下经过一个月后,其平均含量下降了62.10% ,含酚量越高的土壤降低的程度越大;3 阔叶林土壤水溶性酚和复合态酚的平均含量高于杉木林土壤,但未达显著水平,而两种林分的挥发性酚含量近乎相等;4 没有发现不同世代杉木林土壤水溶性酚和复合态酚含量有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酚在土壤中积累而成为中毒因素的可能性很小。

长白落叶松几种酶活力及在种源早期选择中的应用
冯玉龙 姜淑梅 王文章 敖红
林业科学. 2002, 38(2):  15-20.  doi:10.11707/j.1001-7488.20020204
摘要 ( 724 )   HTML   PDF (181KB) ( 7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不同季节测定了8个种源长白落叶松4种酶活力,分析了它们与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生长快的种源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力弱,抗坏血酸氧化酶、谷氨酸脱氢酶活力强;生长慢的种源则相反,4种酶活力与长白落叶松的生长速率密切相关。不同季节各种酶活力的聚类分析结果相似,且与生长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相一致。回归分析表明,过氧化物酶活力与长白落叶松的生长呈显著负相关,抗坏血酸氧化酶、谷氨酸脱氢酶活力与长白落叶松的生长呈显著正相关。多酚氧化酶活力与长白落叶松生长的负相关性较低。初步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和谷氨酸脱氢酶可成为长白落叶松种源早期选择的生理生化指标。

广西英罗港不同红树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的研究
何斌 温远光 袁霞 梁宏温 刘世荣
林业科学. 2002, 38(2):  21-26.  doi:10.11707/j.1001-7488.20020205
摘要 ( 826 )   HTML   PDF (157KB) ( 9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对广西英罗港自然保护区不同红树植物群落土壤主要性质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英罗港不同红树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均存在明显差异,土壤粘粒粉粒含量和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及盐分含量为:木榄群落>红海榄群落>秋茄群落>桐花树群落>白骨群落;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酸性磷酸酶4种水解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大小顺序为红海榄群落>木榄群落>秋茄群落>桐花树群落>白骨壤群落,多酚氧化酶则与此相反;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水解酶以及多酚氧化酶活性均随剖面深度而降低,过氧化氢酶则呈相反趋势。英罗港红树植物群落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因素密切相关,各土壤酶活性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因此,土壤酶活性可以作为该土壤肥力的指标之一。

盐胁迫对几种苗木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张川红 沈应柏 尹伟伦 潘青华 赵毓桂
林业科学. 2002, 38(2):  27-31.  doi:10.11707/j.1001-7488.20020206
摘要 ( 741 )   HTML   PDF (180KB) ( 8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研究了盐胁迫对国槐、绒毛白蜡、核桃和中林46杨四种苗木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杨树的死亡率最高,核桃次之,绒毛白蜡再次之,国槐没有死亡植株。杨树、核桃、绒毛白蜡和国槐的生物量、单株总叶面积受盐胁迫后都明显下降。根据盐胁迫后试验树种光合作用的变化规律不同,将它们分为三种类型。核桃和中林46杨为下降型,即苗木受盐胁迫后短期内净光合速率便发生明显地下降,且高盐时光合速率下降多。绒毛白蜡为中间型,它受盐胁迫后净光合速率也发生下降,但下降幅度小,并且能忍受一定时间和一定盐浓度的胁迫。第三种类型为上升型,国槐受盐胁迫后净光合速率上升,并且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盐浓度的胁迫条件下能维持其净光合速率不低于对照。盐胁迫条件下,单叶净光合速率和单株总叶面积的下降是杨树生长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影响核桃和绒毛白蜡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单株总叶面积的下降,对于国槐,单叶净光合速率和单株总叶面积都不是引起其生长下降的主要原因。

核桃品种试管嫩茎生根的研究
裴东 袁丽钗 奚声珂 谷瑞升
林业科学. 2002, 38(2):  32-37.  doi:10.11707/j.1001-7488.20020207
摘要 ( 718 )   HTML   PDF (578KB) ( 8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6个早实核桃(Juglans regia L .)新品种为试材,对长期继代培养的试管嫩茎的生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诱导方法、外源IBA的水平、嫩茎发育状态以及光照条件等对生根具有明显的影响。选取生长旺盛、节间较长、叶较小呈嫩黄绿色的幼态嫩茎,采用2步诱导生根法,即黑暗条件下,在IBA为5.0~10.0mg·L-1 的1/4DKW培养基中诱导10~15d ,而后转移至不含IBA的DKW培养基中,利用这一方法顺利地诱导了嫩茎生根,在对6个品种的应用中获得了60.5%~89.7%的生根率,平均根数2.0~3.6。生根的嫩茎已成功地进行了下地移栽。同时就根原基诱导过程中嫩茎内源IAA和ABA水平变化进行了研究,对核桃生根的激素调控进行了讨论。

水曲柳幼林适生立地条件研究
范志强 沈海龙 王庆成 王政权 张彦东
林业科学. 2002, 38(2):  38-43.  doi:10.11707/j.1001-7488.20020208
摘要 ( 729 )   HTML   PDF (152KB) ( 8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帽儿山地区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水曲柳人工幼林生长指标进行标准地调查,并运用数量化方法研究了影响水曲柳人工林生长的立地因子。结果表明:影响水曲柳人工林生长的主要立地因子依次为坡位、土壤A层厚、坡向和坡度,其中坡位为主导因子。水曲柳人工林在中上坡位生长最好,在下坡位生长差。根据立地因子划分了34个立地类型。此外对不同立地类型的养分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养分并不是限制水曲柳生长的主要因子。

木麻黄基干林带类型划分和更新造林关键技术研究
张水松 叶功富 徐俊森 林武星 陈洪
林业科学. 2002, 38(2):  44-53.  doi:10.11707/j.1001-7488.20020209
摘要 ( 734 )   HTML   PDF (238KB) ( 7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92年以来,在福建省东山县赤山林场和惠安县赤湖林场,通过对海岸风口木麻黄基干林带典型调查、防风效能流动观测和更新改造技术系列研究,提出依据地貌类型、海风强弱、微地形、林木生长、林带结构特征和防风效能等相结合的基干林带类型分类系统,把当地林带分为9种主要类型,并提出基干林带分类更新理论。由于基干林带分类理论研究的突破,带动了林带更新方式和造林技术的不断创新,有力地推动了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造林的顺利发展。在林带更新方式方面,按照不同类型林带研究结果,提出带内隔带、林冠下造林和疏伐套种更新方式等,以及应用时的更新带宽度、郁闭度和疏伐强度的控制等各项关键技术。根据树种适应性、速生性和防护功能相结合的原则,提出用于不同类型林带的更新造林树种,如厚荚相思、纹荚相思、刚果12#按、湿地松和木麻黄优良无性系等。这些优良树种和无性系已繁殖700×104 株,陆续在邻近市县推广造林。在林带更新造林关键技术方面,因应不同类型林带秋冬季大风、干旱、土壤缺水贫瘠等不良生境条件,研究提出挖深穴整地、放适量客土、施磷肥、拌泥浆、春季雨天冒雨造林,容器苗大苗深栽和幼林培土保墒抚育等系列化抗旱造林技术,多数树种造林成活率达到90%左右。3a幼林,主要造林树种平均树高3~5m,均已郁闭成林,开始发挥防护作用,更新林带内相对风速比造林前减少10%左右。这是海岸风口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技术研究的重大突破之一。这一技术已为当地林业生产单位认同,并普遍采用。

集水造林不同密度林分生长研究
王克勤 王百田 王斌瑞 高海平
林业科学. 2002, 38(2):  54-60.  doi:10.11707/j.1001-7488.20020210
摘要 ( 748 )   HTML   PDF (202KB) ( 8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黄土高原,集水造林与常规造林相比,林木的生长规律和林分的生产力水平有显著的差异,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集水造林通过增加植树带汇流量改善了林地土壤水分条件。通过对4种密度(840、1110、2220和3330株·hm-2)自然坡面集水造林的15a生刺槐林及拍光坡面集水造林和常规造林(密度同为1000株·hm-2)的9a生刺槐林进行研究,表明林分密度越小(集水面积越大) ,微型集水区产流率越高,则植树带汇流量越大。以密度为840株·hm-2 的林分植树带汇流量为100%计,则从小到大其余3种密度的林分植树带汇流量分别占93.60%、81.77%和84.43%,密度最小的林分年均土壤含水率比密度最大的2林分高约20%~25%;集水造林比常规造林植树带年汇流量多30%左右,土壤水分相差约10%。由于水分条件的差异和密度效应,各密度林分间及集水造林和常规造林间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差异显著,尤其生长总量最为明显,从小到大4种密度林分15a时树高分别为12.10、10.31、8.45和7.22m ,胸径分别达到17.14、11.61、9.17和6.56cm,林分蓄积量分别为214.58、110.29、121.35和84.03m3·hm-2;集水造林和常规造林9a时的树高生长分别达到9.13和7.04m,胸径生长分别达到9.88和7.69cm,林分蓄积量分别为62.73和32.57m3·hm-2。集水造林的密度大于1000株·hm-2 时林分的生长较差。各林分的连年生长量随着降雨量出现年际变化,最大值出现在降雨量高的年份,并且密度最大的林分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的年龄较早。

荒漠化程度评价高光谱遥感信息模型
范文义
林业科学. 2002, 38(2):  61-67.  doi:10.11707/j.1001-7488.20020211
摘要 ( 711 )   HTML   PDF (185KB) ( 7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用国产高光谱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系统数据对荒漠化评价建立定量化遥感信息模型。对荒漠化评价因子中的主要定量因子(植被盖度、生物量和土壤含水率)进行了定量反演;对难于进行定量计算的评价指标,先通过目视解译获得各因子的编码图,分别进行影像化后参加荒漠化程度评价遥感信息模型计算。通过每个像元都可获取全部评价因子的指标值,在现有的荒漠化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以像元为单位的荒漠化程度评价的定量化遥感信息模型并输出荒漠化程度分布图。结果表明,用高光谱数据定量反演荒漠化地区植被生物量、盖度和土壤含水率是比较可靠的。当反演区域内灌木和草地同时存在时多项式模型的精度要明显高于线性模型;当植被类型单一时,模型即为较高精度的线性模型,但模型的应用地域范围受到限制,只能分块进行计算。因此,在只有灌木和草地的区域用多项式模型反演会提高效率。土壤含水量的反演方法适合于地形平坦、植被比较稀疏的条件。但研究发现,基于土壤热惯量的含水量模型具有一定的抗植被干扰能力。荒漠化程度评价的遥感信息模型的精度主要取决于现有荒漠化评价的方法(即评价指标是否科学合理、专家给定的权重和等级标准是否客观)以及各指标数据的获取精度。

牛心朴和苦楝果提取物对桑天牛产卵及卵孵化的抑制作用
赵博光 陈小平 巨云为 李小平
林业科学. 2002, 38(2):  68-72.  doi:10.11707/j.1001-7488.20020212
摘要 ( 782 )   HTML   PDF (162KB) ( 7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使用一定浓度的牛心朴总生物碱苦楝果提取物处理的构树枝条作为天牛成虫的食物,比较了其对桑天牛产卵量及卵孵化率的影响。在室温下,将成对的天牛放在盖有铁纱网的直径25cm高25cm的塑料桶中进行试验。在15d试验中,用300μg·mL-1 的牛心朴总生物碱、1000μg·mL-1 的苦楝果提取物处理枝条的两处理组的各7对天牛其日平均产卵量分别为3.53±4.18个和6.73±3.82个,而对照组7对天牛的日均产卵量为13.73±2.90个。经t—检验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在日均产卵量方面差异极为显著。300μg·mL-1 的牛心朴总生物碱和1000μg·mL-1 的苦楝果提取物对桑天牛卵孵化有显著影响。其影响表现在两方面:(1)孵化率降低。成虫取食300μg·mL-1 牛心朴总生物碱和1000μg·mL-1 苦楝果提取物处理的构树枝条后产的卵最终孵化率分别为77.36%、87.12%。而对照组的最终卵孵化率为99.5%。(2)其孵化期延长。牛心朴处理组的最终孵化期为17天、苦楝果处理组的最终孵化期为15d、而对照组的最终孵化期为11d。本文还结合我国牛心朴和苦楝的资源情况讨论了利用它们的提取物研究开发防治害虫的行为控制新方法。

针叶小爪螨—寄主植物—芬兰钝绥螨相互关系的研究 Ⅱ.挥发性物质在寄主植物—针叶小爪螨—芬兰钝绥螨之间的作用
孙绪艮 尹淑艳
林业科学. 2002, 38(2):  73-77.  doi:10.11707/j.1001-7488.20020213
摘要 ( 728 )   HTML   PDF (157KB) ( 7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板栗健康叶片、被针叶小爪螨危害过(除去叶螨)的叶片和被该叶螨危害并带有该叶螨的叶片挥发性物质的成分和相对含量。在受害和未受害叶片中,石竹烯和α-法尼烯均占较大的比例。石竹烯在受害叶中的峰值增高;而α-法尼烯在无叶螨的受害叶中的峰值增高;1-辛烯在未受害叶片中未检测到,但在受害的叶片中则含量均较高,尤其有叶螨的受害叶片较无叶螨的受害叶片1-辛烯的峰值显著增高;苯甲酸乙酯在有叶螨的受害叶片中较其余2种也显著增高;3,7,11 三甲基 1.6.10-十二碳三烯-3-醇以有螨的受害叶中含量最高,无叶螨的受害叶次之,未受害叶含量极微,几乎检测不到;但4-溴-2-戊烯却呈现相反的趋势,在未受害叶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受害叶。根据生物测试结果做出如下推断:叶片受害后,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原来寄主植物气味的化学指纹图,使针叶小爪螨在识别寄主植物时遇到困难,甚至产生了忌避作用而从受害叶转移到未受害叶上。同时这些物质对引诱芬兰钝绥螨起着重要的引诱作用。

我国松杉球壳孢生长适应性分化研究
吴小芹 魏玉莲 何宗明
林业科学. 2002, 38(2):  78-82.  doi:10.11707/j.1001-7488.20020214
摘要 ( 726 )   HTML   PDF (151KB) ( 6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来自我国13个省份的松杉球壳孢(S.sapinea) 49~55个菌株进行生长适应性研究。在6种培养基质、系列温度梯度和系列pH值梯度条件下,各菌株的生长适应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在Czapek培养基上,有些菌株存在明显的营养适性分化。运用高次多项式数学模型拟合方法构建出各供试菌株0~72h的生长量随系列温度、系列pH值的变化曲线,从而确定了各菌株的平均最适生长温度为26.8℃,其中最低值为2 3.1℃(ZJ2) ,最高值为29.6℃(F1);平均最适生长pH值为pH5.6,其中最低值为pH4.4(F7),最高值为pH6.7(F5)。地理来源及其生境对松枯梢病菌菌株间的适温性变化似有一定影响,但与该菌对基质pH值变化的适应性似乎无明显关系。

我国不同地区枣疯病发生动态和主导因子分析
田国忠 张志善 李志清 申艳普 郭加虎
林业科学. 2002, 38(2):  83-91.  doi:10.11707/j.1001-7488.20020215
摘要 ( 759 )   HTML   PDF (267KB) ( 8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我国陕西清涧、佳县,河南濮阳,山西临县、太原枣品种圃,安徽,浙江和北京等部分枣树传统分布区的枣疯病进行了典型调查研究。通过不同地区枣疯病发生历史和危害现状的比较分析,初步摸清了各地区枣疯病发生的不同特点和为害状况;发现根蘖苗繁殖方式仍是目前多数枣产区病园内苗期和幼树发病以及病害从病区传入无病区的主要原因。不同枣树品种对枣疯病的田间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局部空气污染以及施肥等枣树管理措施不当会导致枣树的抗病性降低。用DAPI荧光显微镜和PCR技术检测植原体结果显示,病园内存在比例不等的无症带菌树;由此判断,高比例的无症带菌苗的人为传病及不利于枣树生长的环境应力是导致许多地区病害加重和爆发流行的主导因素。

柞蚕抗菌肽D基因转化桉树培育抗青枯病株系的研究
邵志芳 陈伟元 罗焕亮 叶新丰 张景宁
林业科学. 2002, 38(2):  92-97.  doi:10.11707/j.1001-7488.20020216
摘要 ( 965 )   HTML   PDF (763KB) ( 7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尾叶桉叶盘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优化,获得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ia)叶盘外植体的再生植株。将携带外源目的基因的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与尾叶桉U6无性系叶盘共培养,经愈伤组织诱导、卡那霉素筛选和植株再生,获得20个小芽,再将小芽转入附加卡那霉素(Kam) 40μg·mL-1 的E3-B培养基中诱根,获得8株存活且可再生的转化子。取转化苗叶片作胭脂碱合成酶活性检测电泳后呈阳性;分别以γ-32p-dCTP及地高辛标记柞蚕抗菌肽D基因作探针,与转化苗DNA作点杂交及Southern印迹杂交检测,结果均呈阳性。以上结果表明,柞蚕抗菌肽D基因已整合到尾叶桉基因组中。将从桉树青枯病重病区分离的强毒青枯菌(Pseudomonas spp .)株(991016)以1×109cfu·mL-1 浓度接种转化试管苗,以未经转基因的尾叶桉U6 无性系试管苗为对照,结果表明转化苗接种死亡率56.7% ,对照死亡率为86.7% ,由此可推出导入柞蚕抗菌肽D基因的尾叶桉转化苗明显提高了对青枯菌的抗性。

黑龙江省林火规律研究 Ⅱ.林火动态与格局影响因素的分析
胡海清 金森
林业科学. 2002, 38(2):  98-102.  doi:10.11707/j.1001-7488.20020217
摘要 ( 748 )   HTML   PDF (188KB) ( 8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对在大尺度(500km2 以上)上影响黑龙江省林火的因素及其影响途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林火次数(人为火次数)与林业人口正相关,林火面积与人口无关。干燥度的空间差异对林火燃烧率格局有正向影响。林火特征与气候因子之间没有线性关系。黑龙江省林火次数和面积对年均温和降水量的响应可归纳为旋转的单叶双曲面和双叶抛物面两种模式。林火特征的周期与年均温、年降水量的周期关系很大。黑龙江省森林类型对林火次数、面积的影响在省级区划尺度上不显著的。较高的管理水平显著减少林火。林火次数、面积与了望塔数量、消防车数量及通讯覆盖率等无线性关系。

马尾松木材在高温干燥中的水分扩散性
苗平 顾炼百
林业科学. 2002, 38(2):  103-107.  doi:10.11707/j.1001-7488.20020218
摘要 ( 670 )   HTML   PDF (165KB) ( 8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马尾松木材在高温干燥过程中的水分非稳态扩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含水率高于纤维饱和点时,水分扩散系数随含水率的降低而增加;当含水率低于纤维饱和点时,水分扩散系数随含水率的下降而减少。马尾松木材的径向扩散系数大于弦向扩散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和相对湿度的降低,木材的横向水分扩散系数增大。

用不脱水低摩尔脲醛树脂制造低游离甲醛刨花板与中密度纤维板
卢晓宁 韩书广 吴羽飞 刘启明 何毅
林业科学. 2002, 38(2):  108-112.  doi:10.11707/j.1001-7488.20020219
摘要 ( 760 )   HTML   PDF (154KB) ( 6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结果表明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能够测得NLFS-1型捕捉剂与甲醛反应,并且这种捕捉剂能够捕捉脲醛树脂胶中的大部分游离甲醛,其捕捉量与树脂的摩尔比或游离甲醛量有关。对于低摩尔比,不脱水脲醛树脂刨花板和中密度纤维板,仅用5%捕捉剂就能获得较高的捕捉能力。这些板的游离甲醛释放量均能达到欧洲E1级或国标GB-T11718-1999A级标准。刨花板后期热处理,对板的内结合强度提高明显,但板的甲醛释放量略有增加。

造林密度对马尾松木材主要性质影响的研究
夏玉芳 谌红辉
林业科学. 2002, 38(2):  113-118.  doi:10.11707/j.1001-7488.20020220
摘要 ( 728 )   HTML   PDF (169KB) ( 8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对贵州省龙里林场马尾松密度试验林,5种造林密度,15年生马尾松木材基本密度、生长轮宽度、晚材率和解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密度对马尾松生长轮宽度、晚材率和管胞列数影响较大,方差分析达到显著水平。造林密度大,则生长轮变窄,管胞列数减少,晚材率增加。造林密度对马尾松木材基本密度的影响不显著,但具明显的规律性,即随着造林密度加大木材基本密度增加,造林密度过大反而下降。造林密度对管胞形态的影响表现出因树龄而异,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管胞形态总平均值变化不大,但管胞长度随树龄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受到造林密度影响。较低的造林密度各生长轮管胞长度差异不显著。组织比量不受造林密度影响。

综合评述
群体遗传结构的理解
胡新生
林业科学. 2002, 38(2):  119-128.  doi:10.11707/j.1001-7488.20020221
摘要 ( 785 )   HTML   PDF (222KB) ( 12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一个植物种群体的空间分布大致可划分为两类:离散分布与连续分布。然而隐藏在这种表观物理分布内部的遗传变异是十分复杂的。这种变异是如何分布的呢?这种分布又是如何维持的呢?因此,认识一个种的群体遗传结构有助于我们理解该种的进化过程,并提供为遗传资源保护做出决策的重要信息。本文对三大经典遗传结构模型(岛屿模型、步石模型及距离隔离模型)与渐变群理论及它们的异体和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述。目前获得的许多不同类型的遗传标记使这些理论的应用得到不同程度的实现,但由于这些理论结论涉及到许多假设,在实际应用时应十分慎重。作者认为许多已建立的适合于动物群体遗传结构理论不能简单地直接应用于植物群体上,今后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就是要建立适合于植物群体的遗传结构理论。

林木种子园生殖系统研究进展
张华新 沈熙环
林业科学. 2002, 38(2):  129-134.  doi:10.11707/j.1001-7488.20020222
摘要 ( 627 )   HTML   PDF (148KB) ( 7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对种子园生殖系统中亲本开花物候、配子产量、球果和种子败育、授粉机制、球花分布对种子园遗传效率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作了综述。论述了开花物候、球花产量与配子贡献以及种子园生殖系统遗传效率的关系。不同亲本开花物候及授粉机制的差异限制了亲本之间的基因交流,雌雄球花产量、球果败育及其雌雄球花空间分布的差异都会引起亲本配子贡献的变化,并最终影响种子园生殖系统的遗传效率。为提高种子园种子的遗传品质和遗传多样性,更系统深入地研究种子园生殖系统是必要的。

棕榈藤的研究和发展
许煌灿 尹光天 孙清鹏 吴金坤
林业科学. 2002, 38(2):  135-143.  doi:10.11707/j.1001-7488.20020223
摘要 ( 666 )   HTML   PDF (179KB) ( 10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棕榈藤是热带和南亚热带森林宝库中的多用途植物资源,原藤是仅次于木材和竹材的重要林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棕榈藤物种资源天然分布及其利用状况;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国内外棕榈藤的研究和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森林采伐作业环境保护技术
邱仁辉 周新年 杨玉盛
林业科学. 2002, 38(2):  144-151.  doi:10.11707/j.1001-7488.20020224
摘要 ( 663 )   HTML   PDF (166KB) ( 9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森林采伐应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已成为共识。本文对采伐作业引起林地土壤的干扰与压实、土壤养分变化、保留木的损伤以及采伐作业后溪流水质的变化、林木更新和生长的影响进行归纳和评述,介绍了可减少立地破坏的采伐作业技术和采集机械应用的新进展,指出我国开展森林采伐作业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对策。

问题讨论
刨花板厚度方向变形研究 Ⅰ.尺寸稳定之化学热力学研究初步
顾继友 高振华 王逢瑚 王玉峰 程瑞香
林业科学. 2002, 38(2):  152-156.  doi:10.11707/j.1001-7488.20020225
摘要 ( 707 )   HTML   PDF (145KB) ( 8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从化学热力学角度出发,理论上分析了人造板尺寸稳定的一些普遍性规律,初步证明人造板热压后在变形恢复时,蠕变和松弛将会同时发生;人造板的尺寸稳定过程是通过释放非膨胀功耗能量和膨胀功耗能量而实现的,只有使体系以非膨胀功耗能量释放,才能对人造板的尺寸稳定性有利;同时为热堆放处理有利于人造板尺寸稳定从化学热力学找到理论根据。

研究简报
我国银杏遗传变异研究之二——种仁营养成分和无机元素含量的变异
林睦就 张云跃 马常耕
林业科学. 2002, 38(2):  157-161.  doi:10.11707/j.1001-7488.20020226
摘要 ( 595 )   HTML   PDF (129KB) ( 8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白毛蚜翅脉变化的复杂性和连续性
李友莲 曹挥 师光禄
林业科学. 2002, 38(2):  162-164.  doi:10.11707/j.1001-7488.20020227
摘要 ( 626 )   HTML   PDF (124KB) ( 7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刨花楠生长特性及其生态因子影响分析
钟全林 胡松竹 黄志强 程建华 肖水清
林业科学. 2002, 38(2):  165-168.  doi:10.11707/j.1001-7488.20020228
摘要 ( 691 )   HTML   PDF (129KB) ( 6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层次分析法选择木材干燥窑
杨文斌 张显权 刘金福
林业科学. 2002, 38(2):  169-172.  doi:10.11707/j.1001-7488.20020229
摘要 ( 660 )   HTML   PDF (147KB) ( 7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与城区比较的森林区微生物类群在空气中的分布状况
黄健屏 吴楚才
林业科学. 2002, 38(2):  173-176.  doi:10.11707/j.1001-7488.20020230
摘要 ( 621 )   HTML   PDF (115KB) ( 7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