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业科学,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5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01-25
目次
本期目次和封面
林业科学. 2023, 59(1):  0-0. 
摘要 ( 192 )   PDF (3710KB) ( 2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前沿与重点: 林业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
国家试点区森林生态资本经济转换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孔凡斌,程文杰,徐彩瑶,陆雨,沈月琴
林业科学. 2023, 59(1):  1-11.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20450
摘要 ( 491 )   HTML ( 39 )   PDF (1032KB) ( 36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浙江省丽水市森林生态资本经济转换效率的研究, 明确森林生态资本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机制, 为完善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推动森林生态资本富集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构建森林生态资本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运用超效率SBM-Malmquist模型、最小二乘法(OLS)模型、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以及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等方法, 借助Stata和ArcGIS软件, 分析2011—2019年期间浙江省丽水市森林生态资本经济转换及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变化特征、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特征。结果: 森林生态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 即在保持劳动力、物质资本和林地面积等因素不变的条件下, 森林生态资本每提高1%, 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率提高0.076%, 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总体上来看, 遂昌县、庆元县和龙泉市的地区开放度对森林生态资本经济转换效率产生显著性正向影响, 但两者在其他地区有着负相关关系;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对大部分地区森林生态资本经济转换效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景宁县和龙泉市的产业结构对森林生态资本经济转换效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其他县(市、区)产业结构对森林生态资本经济转换效率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并且总体上来讲, 影响因素存在较大的时空异质性特征。结论: 森林生态资本经济转换及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效率不仅受限于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以及科技、人才和资金的投入, 更依赖于科学合理的生产要素配置, 因此必须完善环境和资源约束下的森林生态资本要素合理配置, 减少资源错配, 推动要素集聚水平与经济增长效率的协同提升。

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县域发展差距的影响: 以浙江省山区26县为例
徐彩瑶,王宁,孔凡斌,沈月琴
林业科学. 2023, 59(1):  12-30.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20782
摘要 ( 351 )   HTML ( 20 )   PDF (1284KB) ( 46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背景下, 研究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浙江省山区26县县域发展差距的影响机制, 以期为森林资源富集山区县制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浙江省山区26县2001—2020年的面板数据, 构建多维县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测度县域发展水平和县域发展差距, 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InVEST模型、Super-SBM模型以及双向固定效应模型, 量化分析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对县域发展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 1) 2001—2020年浙江省山区26县县域发展水平整体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 县域发展差距呈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特征。2)2001—2020年浙江省山区26县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总体上显著上升, 生态发展类县实现效率略高于跨越发展类县。3)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提高能够有效缩小县域发展差距, 对于跨越发展类县的效应要略优于生态发展类县。4)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能够通过提高林业二三产业产值、技术应用水平、人力资本等路径缩小县域发展差距。结论: 2001—2020年浙江省山区26县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和县域发展水平均呈现显著提升的变化趋势, 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水平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县域均衡协调发展。因此, 各县域单元需要从创新森林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提升技术应用和运营管理能力以及增强县域间优势互补和抱团发展等方面发力, 全面提高"绿水青山"资源优势向"金山银山"发展优势转化的效率, 推动山区县协调发展, 率先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山区县共同富裕示范样板。

浙江省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城乡差距的影响
孔凡斌,崔铭烨,徐彩瑶,陆雨,沈月琴
林业科学. 2023, 59(1):  31-43.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20777
摘要 ( 284 )   HTML ( 17 )   PDF (3611KB) ( 21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缩小城乡差距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构建衡量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和城乡差距的多维度测算体系, 分析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对城乡差距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 以期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制定和完善城乡共同富裕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2001—2020年浙江省11个设区市的面板数据, 运用双固定效应静态面板模型分析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对城乡差距的影响效应, 从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消费差距、城乡就业差距和城乡公共差距四个方面分析作用机制。结果: 1) 2001—2020年浙江省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较低, 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 20年间设区市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均值表现为嘉兴>金华>台州>舟山>湖州>绍兴>宁波>温州>杭州>丽水。2)2001—2020年浙江省城乡差距总体呈下降态势, 各设区市城乡发展差距水平存在明显异质性。20年间各设区市城乡差距均值表现为嘉兴<湖州<舟山<宁波<杭州<绍兴<温州<台州<金华<衢州<丽水。3)浙江省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对城乡差距的影响整体上呈现出先增大后降低的"倒U型"发展态势。4)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能够通过非农就业人数、农林水事务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等路径影响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结论: 各设区市应根据各自森林资源禀赋特征, 创新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增值模式, 完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森林生态产业市场化促进机制和生态产业发展利益共享机制, 拓宽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积极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 提高农村非农就业收入和森林资源财产性收入水平, 将浙江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城乡共同富裕优势。

浙江省山区26县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孔凡斌,王宁,徐彩瑶,陆雨,沈月琴
林业科学. 2023, 59(1):  44-58.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20776
摘要 ( 289 )   HTML ( 11 )   PDF (1094KB) ( 19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背景下, 研究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对浙江省山区26县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 以期为森林资源富集山区县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及促进共同富裕的规划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浙江省山区26县2001—2020年统计数据,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ArcGIS)、InVEST模型以及Super-SBM模型对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进行测算, 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明确影响的路径机制。结果: 1) 2001—2020年浙江省山区26县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表现为中高效率县区数量的明显增加, 生态发展县的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高于跨越发展县, 县(区)间空间分异特征随时间演变逐渐减小。2)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提高对于缩小26县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积极作用, 且对于跨越发展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边际效应更大。3)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提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主要是通过纯技术效率实现, 规模效率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显著。结论: 浙江省山区26县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果实现大幅度提升, 在探索"两山"转化模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山区26县应注意优化城乡资源配置, 提高对外开放程度, 保护林地资源, 抓好技术创新并加大林业科研投入, 继续利用好森林资源优势持续促进山区26县经济增长, 从而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林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家庭收入差距的影响
廖文梅,林静,沈月琴,孔凡斌
林业科学. 2023, 59(1):  59-73.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20729
摘要 ( 337 )   HTML ( 6 )   PDF (1127KB) ( 19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缩小农户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量化分析林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家庭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为新时代新征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助力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规划和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基于分工与专业化效应、优化家庭劳动力配置与促进林地流转经营的理论, 构建林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家庭收入差距影响的分析框架, 利用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四川和广西6个省(区)的2413份农户调查数据, 运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模型检验林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家庭收入差距的影响, 并分析不同林业社会化服务采纳程度下的影响差异及其分解效应。结果: 1) 林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具有显著增收效应, 且对低收入农户家庭的增收效应更大, 有利于缩小农户家庭收入差距。2)林业社会化服务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家庭收入的边际贡献存在显著差异。其中, 林业社会化服务可使基尼系数显著减小, 总体呈现分位点越低边际贡献越大的变化趋势, 林业社会化服务有助于缩小农村家庭收入差距。3)系数效应主导了农村家庭收入差距的扩大。其中, 户主是否为村干部、林业收入占比、林地细碎化程度、村距县城距离、地形是影响Q10~Q90分位点上系数效应的主要因素。4)林业社会化服务采纳程度均值为0.354, 林业社会化服务对低采纳水平组农户家庭总体具有较好的增收效应, 农户家庭收入差距主要由特征效应主导。结论: 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林业社会化服务缩小农户家庭收入差距的积极作用, 不断完善面向低收入农户家庭的林业社会化服务供需支持政策, 采取针对性的激励政策, 激发与鼓励农户积极采纳林业社会化服务, 推动形成"以需促供、以供带需"的良性循环格局。

森林资源培育工程对革命老区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潘丹,罗璐薏,余异,孔凡斌
林业科学. 2023, 59(1):  74-89.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20730
摘要 ( 255 )   HTML ( 8 )   PDF (1621KB) ( 13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背景下, 探究森林资源培育工程的实施对革命老区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为新时代新征程中推动革命老区及其他欠发达地区的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支持参考。方法: 基于2008—2019年中国28省650个革命老区的县级面板数据, 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革命老区县森林资源培育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 并从收入效应和就业效应两个角度分析其影响机制。结果: 1) 森林资源培育工程对革命老区本地区、相邻地区及整体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均为扩大作用。具体而言, 表征森林资源培育工程的造林面积每上升1%, 会导致革命老区本地区、相邻地区及整体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分别扩大0.035、0.200和0.236。2)森林资源培育工程主要是通过降低革命老区农村居民收入和提高城镇居民收入, 从而扩大了整体城乡收入差距。3)机制分析结果表明, 由于革命老区生态保护、人力资本、地理区位等方面的限制, 森林资源培育工程的收入效应和就业效应释放不明显, 使革命老区陷入"森林资源丰富而经济增长缓慢"的"森林资源诅咒"困境, 从而增大其城乡收入差距。具体而言, 森林资源培育工程对革命老区旅游收入没有影响, 收入效应不显著; 同时, 森林资源培育工程的实施只能带动革命老区农民就业于劳动边际报酬较低的第一产业, 而未能提高边际报酬较高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 甚至挤出了第二和第三产业, 就业效应不明显。结论: 应从森林保护和区域产业发展相结合、推动地区间联合进行森林资源培育、加强林业和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等方面发力, 将革命老区森林资源的"绿水青山"优势有效地转变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优势, 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降低革命老区城乡收入差距。

研究论文
短日照和灌溉处理对华北落叶松苗木质量和夏季造林效果的影响
罗娜,曲睿婕,李国雷,孟路,韩冷,郭桂凤,马凤原,王佳茜
林业科学. 2023, 59(1):  90-98.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10386
摘要 ( 317 )   HTML ( 21 )   PDF (1322KB) ( 17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短日照与灌溉处理对华北落叶松苗木生物量和碳分配以及夏季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为完善苗木质量调控理论和技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 设置自然光照(ND)和10 h短日照(SD)2种光照处理, 在7月初将苗木从温室移至户外大棚下进行为期3周的处理, 即3种灌溉处理(育苗基质含水量分别降至饱和含水量的40%、60%、80%后再次灌溉至饱和), 然后于7月23日进行夏季造林, 调查苗木出圃时的形态与生理特征, 以及造林2年后苗木田间成活率。结果: 自然光照下苗木的顶芽形成率为26%, 短日照处理下可达66%, 短日照处理显著促进了华北落叶松苗木的顶芽形成率; 短日照处理略促进根系淀粉的贮藏(P=0.068);40%灌溉处理显著促进苗木生物量向根系分配(P<0.001)。自然光照下, 夏季造林当年生长季末成活率达82%, 短日照处理下为92%。这表明10 h短日照处理提高了苗木顶芽形成率与根系淀粉浓度, 提高了其抗机械破坏能力。综合来看, 短日照处理结合40%或60%灌溉处理在造林第2年底保存率最高(达60%以上)。结论: 夏季7月初, 采用3周10 h短日照处理结合饱和含水量40%~60%, 灌溉处理有助于提高华北落叶松夏季造林成活率与造林第2年保存率。苗木茎根和根系碳贮藏库的增加是夏季造林苗木质量得以提高的生理基础。

拟蕈状芽孢杆菌JYZ-SD5与菌根真菌互作对水杉生长和耐盐性的影响
李振倩,吴小芹,孔维亮
林业科学. 2023, 59(1):  99-109.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10213
摘要 ( 927 )   HTML ( 19 )   PDF (10389KB) ( 17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盐胁迫下拟蕈状芽孢杆菌(JYZ-SD5)和裂褶菌(Be)互作对水杉生长和耐盐性的影响, 以探究其作用机制, 为利用有益微生物提高木本植物耐盐性以及盐碱地生物修复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盐胁迫下采用盆栽试验探讨拟蕈状芽孢杆菌JYZ-SD5和裂褶菌Be对水杉相关生理代谢指标和耐盐性的影响。结果: 1) 与对照相比, 各接菌处理均提高了水杉的生物量和根系生长参数, 其中双接种JYZ-SD5+Be效果优于单接种, 双接种处理的水杉幼苗株高和地径分别提高65.47%和63.46%, 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总根尖数和分枝数分别显著提高1.05、1.51、2.2、1.88和2.31倍(P<0.05)。2)在盐胁迫下, 与未接种对照相比, 各接菌处理均有效缓解了盐胁迫对水杉叶片的损害, 盐害症状减轻; 单接种JYZ-SD5分别显著提高了水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12.4%、62.58%和38.99%(P<0.05), 单接种Be以及双接种处理分别显著提高水杉脯氨酸122%和35.64%(P<0.05)。3)盐胁迫下, 与未接种对照相比, 各接菌处理均有效降低水杉H2O2含量、O2·-产生速率、丙二醛含量和电解质渗漏, 其中单接种JYZ-SD5分别显著降低26.58%、9%、15.85%和18.76%(P<0.05), 单接种Be分别降低8.91%、7.77%、8.54%和22.09%, 双接种JYZ-SD5+Be分别显著降低15.58%、26.38%、53.66%和30.39%(P<0.05);同时各接菌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水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4)盐胁迫下, 与未接种对照相比, 各接菌处理提高了水杉茎和叶中的K+含量, 降低了Na+含量, 从而降低了Na+/K+比, 尤以单接种Be效果最好, 分别显著降低水杉茎和叶Na+/K+比23.84%和26.58%(P<0.05)。结论: 根际促生细菌JYZ-SD5与外生菌根真菌Be可促进水杉生长, 并可通过提高水杉植株水分吸收、渗透调节物质积累、维持细胞膜稳定性、降低膜脂质过氧化水平、活性氧积累及抗氧化酶活以及降低Na+/K+比来缓解盐胁迫对水杉的损伤, 提高水杉对盐胁迫的耐受性。

过表达C2H2型锌指蛋白基因PdbZFP26提高山新杨耐盐性
马姗姗,杨静静,曲德辉,李梦婕,张进,吴凡林,宿红艳,王磊
林业科学. 2023, 59(1):  110-118.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10971
摘要 ( 250 )   HTML ( 16 )   PDF (7380KB) ( 15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土壤盐渍化是制约农林资源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为适应环境,植物会通过启动基因表达及生理和形态结构的变化来减缓盐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2H2型锌指蛋白在植物应答盐胁迫调控网络中扮演重要角色。迄今,关于植物C2H2锌指蛋白生物学功能的研究集中于植物特有的Q型,而对于非Q型C2H2锌指蛋白的认识非常有限。前人从毛果杨中鉴定到109个C2H2锌指蛋白的编码基因PtrZFPs,其中62个编码的蛋白为非Q型锌指蛋白。鉴定、解析耐盐相关C2H2锌指蛋白基因的功能将为深入理解植物应对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重要资料。通过分析过表达PdbZFP26转基因山新杨的表型以鉴定其功能,本文以期为山新杨抗盐遗传改良提供优良资源及理论基础。方法: 本研究利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分析PdbZFP26的组织器官表达模式及对非生物胁迫和植物激素的响应模式;利用叶盘转化法获得过表达PdbZFP26转基因山新杨,观察转基因和对照株系在盐胁迫处理前后的长势,测定其抗逆生理指标,比较不同株系对盐胁迫的耐受能力。结果: 基于前期表达谱数据分析,从山新杨茎中筛选到一个受盐胁迫诱导表达的C2H2锌指蛋白基因PdbZFP26,该基因编码区为2 061 bp,共编码686个氨基酸。PdbZFP26仅含有一个C2H2锌指结构域,且该结构域中不具备Q型特征基序“QALGGH”。进化树分析显示,PdbZFP26为C型C2H2型锌指蛋白。表达模式分析结果显示,PdbZFP26在茎中特异表达,主要集中在木质部(包含维管形成层);除盐胁迫之外,ABA和BRs会引起PdbZFP26不同程度的上调,其中ABA胁迫诱导的上调幅度最为显著。转基因山新杨表型分析结果显示,盐胁迫条件下,过表达PdbZFP26转基因山新杨的生长明显优于对照,转基因株系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MDA和H2O2含量明显低于对照,而SOD、POD、CAT等抗氧化酶活性高于对照。结论: 过表达PdbZFP26可通过增加抗氧化物酶活性来降低过氧化物质的积累,从而提高转基因山新杨对盐胁迫的耐受性。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雄性海南长臂猿声纹识别
冯慧敏,金崑
林业科学. 2023, 59(1):  119-127.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10886
摘要 ( 225 )   HTML ( 23 )   PDF (13069KB) ( 13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鸣叫声对雄性海南长臂猿个体进行识别,为海南长臂猿种群智能感知和监测及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智慧保护地建设提供支撑。方法: 许多研究证明某些物种鸣叫的声音具有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可以作为一种声音指纹来对物种个体进行识别。本研究基于雄性海南长臂猿鸣叫声谱的特征以及声纹识别的基本原理,提出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声纹识别的方法,通过采用主动声学监测和被动声学监测2种方法收集海南长臂猿鸣叫的原始数据,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将7只雄性海南长臂猿鸣叫短语中的调频音符组合的声谱图作为输入。通过搭建卷积神经网络和残差卷积神经网络2种模型,7只雄性海南长臂猿鸣叫声谱中提取声纹特征并进行分类,实现个体识别。结果: 通过五折交叉验证得出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识别正确率为91.2%,识别效果标准差为4.24%。残差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识别正确率为95.04%,识别效果标准差为2.97%。相比卷积神经网络,残差卷积神经网络识别准确率更高,且分类效果更加稳定,但是计算耗时更长。结论: 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和残差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雄性海南长臂猿鸣叫声谱图进行分类并实现个体识别是可靠的,本方法可以应用于对海南长臂猿的声纹识别。相比卷积神经网络,残差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识别的稳定性更好,且分类效果提高3.84%,达到95.04%。但从应用性上而言,对比残差卷积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训练成本更低,推理计算速度更快,且准确率和预测稳定性达到应用要求。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声纹识别方法克服了许多现有方法中存在的计算和数据集的限制,为将来其他物种的声纹识别研究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广西松褐天牛成虫种群动态规律及其与林分和气象因子相关性
郑光楠,杨秀好,韦曼丽,郑霞林
林业科学. 2023, 59(1):  128-142.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10609
摘要 ( 260 )   HTML ( 40 )   PDF (3090KB) ( 28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明确广西松褐天牛成虫种群动态规律及其与林分和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为其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2019—2020年基于松褐天牛APF-I诱芯和ZM-80B型诱捕器,采用动态监测法研究了广西桂东、桂北、桂西、桂南和桂中地区松褐天牛成虫种群动态,并分析其与纬度、林内/林缘、海拔、郁闭度、树龄、坡度和是/非松材线虫病疫区等林分因子及月均气温、月均最高气温、月均最低气温、月均湿度、月均最小相对湿度、月均降雨量和月均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松褐天牛成虫在桂东、桂西、桂南和桂中地区一年中有1~3个发生高峰期,1—2月可诱捕到成虫,而桂北地区一年仅有1个发生高峰期,1—2月份未诱捕到成虫。桂东、桂北、桂西、桂南、桂中成虫的始见期分别为1月上旬、4月上旬、2月上旬、1月上旬和2月下旬,年发生盛期分别为3月中旬至9月中下旬、4月中旬至7月下旬、3月下旬至8月上旬、3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和4月上旬至8月中下旬,终见期分别为12月下旬、11月上旬、12月下旬、12月下旬和11月下旬。桂中地区诱捕到的雌虫数量显著高于其他4个地区,桂东、桂西和桂中地区诱捕到的雄虫数量显著高于桂南和桂北。除桂西地区外,其他4个不同地理区域诱捕到的松褐天牛雌虫数量均显著多于雄虫。位于林内的诱捕器诱捕到的雌虫和雄虫数量均显著高于林缘地带。纬度、海拔、树龄和是否为松材线虫病疫区与诱捕量间无显著相关性;郁闭度与雄虫及坡度与雌虫年诱捕量呈显著负相关性。广西松褐天牛成虫种群动态规律与月均气温、月均最高气温、月均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广西松褐天牛成虫一年中有1~3个发生高峰期,其中桂东地区一年中有2个成虫发生高峰期,桂北、桂南和桂中地区一年中有1个成虫发生高峰期,桂西地区一年中有3个成虫发生高峰期;林间成虫发生期较长;林分因子对其种群发生量的影响均较小,但气象因子中的气温显著影响其种群发生量。

综合评述
白蚁、黏土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靳正雅,钱沉鱼,杜澄举,马涛,温秀军,王偲
林业科学. 2023, 59(1):  143-150.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10686
摘要 ( 230 )   HTML ( 20 )   PDF (972KB) ( 2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白蚁、黏土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有较多研究关注高等白蚁(白蚁科)对黏土分布的影响及其生态学作用。一方面, 黏土矿物是一些高等白蚁地理分布的限制性因素; 另一方面, 白蚁活动可以改变黏土矿物的分布和化学风化过程。在修筑蚁丘的过程中, 高等白蚁将大量富含黏土的深层土搬运至地表, 使得蚁丘更加坚固。同时, 黏土的吸水性和保水性能够维持蚁丘内部湿润、恒温的微生境, 从而保障白蚁共生真菌的生长。这些黏土通过雨水冲刷重新进入地下, 可促进土壤颗粒循环, 提高蚁丘及周围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 为植被的生长和动物群落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在热带地区干旱和半干旱的环境中, 富含黏土的白蚁丘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异质性和对干旱的耐受性, 从而延缓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白蚁丘中的黏土还被用作建筑材料和作物栽培基质, 并广泛的被非洲地区的妇女(尤其是孕期妇女)取食。最近的研究表明, 鼻白蚁科的低等白蚁与黏土也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一些低等白蚁利用黏土修建泥线、泥被等生物结构, 并搬运黏土以填充食物的缝隙和空洞。这些黏土不仅能提高食物湿度, 促进低等白蚁取食木质纤维, 还具有支撑食物的作用。此外, 一些黏土矿物能引发低等白蚁的聚集行为, 有望作为引诱材料, 为有害白蚁的防治带来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