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业科学,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5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2-25
目次
本期目次和封面
请点击下方pdf查看或下载
林业科学. 2023, 59(2):  0-0. 
摘要 ( 104 )   PDF (2401KB) ( 1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水源涵养服务视角的汀江(韩江)流域森林横向生态补偿标准
余红红,杨加猛,万紫璇
林业科学. 2023, 59(2):  1-9.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20696
摘要 ( 247 )   HTML ( 107 )   PDF (632KB) ( 45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应对环境恶化、平衡区域发展的重要举措,厘清生态补偿标准是实施森林横向生态补偿的基础。结合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流转理论,基于森林生态受益方向,从水源涵养生态服务视角开展森林横向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为完善跨省流域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汀江(韩江)流域为例,综合运用当量因子法、水足迹法和引力模型,研究案例流域森林水源涵养服务溢出价值及其空间转移,确定受益主体与受偿主体相匹配的森林水源涵养效益补偿标准。结果: 1)汀江(韩江)流域上游地区龙岩市、漳州市和三明市的森林水源涵养服务外溢价值分别为80 448.89万元、5 857.33万元和13 038.28万元,广东省拟应向福建省合计支付水源涵养生态补偿资金99 344.50万元;2)三明市、漳州市和龙岩市提供的森林水源涵养服务价值辐射面积最广的地区均是梅州市,梅州市应承担主要的生态补偿资金;3)龙岩市可获得的水源涵养横向生态补偿资金最多,占补偿资金总额的80.98%,梅州市拟应支付的森林水源涵养生态补偿金额最多,占生态补偿总额的88.89%。结论: 流域上游存在森林水源涵养服务价值外溢,对下游具有不同的辐射范围和辐射量。本研究核算的案例流域下游受益地区应支付的水源涵养横向生态补偿资金均未超过当地GDP的1%,在补偿实践中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可以为流域的森林横向生态补偿标准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暖温带山地天然次生林演替序列根系呼吸速率对林地增温的响应
赵世魁,郭晋平,张芸香
林业科学. 2023, 59(2):  10-21.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10639
摘要 ( 207 )   HTML ( 93 )   PDF (1138KB) ( 15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增温对比试验观测天然次生林演替序列森林内不同层次植物根系呼吸速率生长季的变化,揭示森林演替和模拟增温及其交互作用对根系呼吸速率的影响,为森林更新过程中土壤碳循环对气候变暖响应机制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以关帝山4种天然次生林(杨桦林、油松林、华北落叶松林和白杄林)为对象,采用野外定点对比试验,以林下地面搭建温室模拟林地增温和用去根试验结合差减法区分根系呼吸组分。于2016—2019年利用Li-6400便携式分析仪观测根系呼吸速率。结果: 增温提高了4种林型细根生物量和根系总呼吸(土壤自养呼吸)的生长季碳通量;增温显著提高了灌木层和草本层根系呼吸速率,提高幅度分别为8.37%~15.26%和10.88%~14.00%,降低了根系呼吸速率的温度敏感性(Q10)。但增温没有改变根系呼吸的生长季单极值变化特征。各林分细根生物量和根系呼吸速率均随演替进程而降低,而根系呼吸速率Q10的值则升高。结论: 灌木和草本层根系呼吸速率对增温和演替及其交互作用的响应程度显著,而乔木层根系呼吸速率对增温和增温与演替的交互作用响应程度不显著。随林地温度升高,森林根系呼吸速率升高而温度敏感性却降低,说明森林根系呼吸速率对温度升高的响应较为复杂。

带状采伐毛竹林生产力变化规律
郑亚雄,范少辉,张璇,周潇,官凤英
林业科学. 2023, 59(2):  22-29.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20346
摘要 ( 181 )   HTML ( 92 )   PDF (2437KB) ( 18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研究毛竹林带状采伐对其竹林恢复的影响,阐明不同处理样地内生物量分配差异,揭示林分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年生产力动态变化,以期为评估伐后林分质量恢复水平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以8 m带宽采伐样地(SC)及其保留样地(RB)为研究对象,以传统经营毛竹林为对照(CK),调查伐后5年不同处理样地毛竹各组分生产力及生物量积累规律,采用相关性分析对不同处理样地毛竹各组分生产力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1)不同处理样地毛竹各组分生产力在发笋大年均表现为竹秆>竹蔸>竹根>竹枝>竹叶,在发笋小年表现为竹根>竹蔸>竹秆>竹叶>竹枝。2)伐后第1年SC的毛竹各组分生产力与RB和CK无显著差异;伐后3年CK的竹枝生产力显著高于SC和RB(P<0.05);伐后5年RB的竹根生产力显著高于SC和CK,但竹蔸生产力显著低于SC和CK(P<0.05),SC地上生物量积累量(73 357.74 kg·hm?2)达到CK(63 728.99 kg·hm?2)水平。3)相关性分析发现,3种处理样地中新竹各组分生产力与土壤中碱解氮含量显著负相关,与有效磷含量显著正相关。结论: 带状采伐没有降低竹林各组分生产力,采伐样地中毛竹各组分生产力随恢复时间逐渐增加,而保留样地生产力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带状采伐后新竹生长并没有将更多的生产力分配给地上部分,伐后5年,带状采伐样地生物量积累量能够恢复到对照样地水平。

基于光竞争截止系数的崇礼冬奥核心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目标树抚育间伐模拟
张晓红,周超凡,张状,冯林艳,符利勇,张会儒
林业科学. 2023, 59(2):  30-39.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10869
摘要 ( 142 )   HTML ( 29 )   PDF (919KB) ( 27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以崇礼冬奥核心区华北落叶松人工近熟林为研究对象,探讨目标树抚育间伐采伐木选择方法及其对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为更加合理开展森林经营活动、促进人工林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设置并调查6块面积0.09 hm2(30 m×30 m)标准地,按125株·hm?2目标树密度,采用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标记目标树。基于树冠重叠和树冠光竞争高度构建采伐木选择指标,设置不同光竞争截止系数(c)模拟选择采伐木,分析采伐强度变化,运用角尺度、混交度、密集度、交角竞争指数、林层指数和综合空间结构指数分析不同c值下目标树和林分空间结构指标的变化。结果: c取值在0~1之间时,株数采伐强度和断面积采伐强度在10%~35%范围内变化,且呈随c值增大而降低的相同变化趋势。经模拟采伐后目标树空间结构得到优化,改善幅度随采伐强度增大而增大。综合空间结构指数在 $ c $ 值0.6时达到最大提升幅度45.50%,角尺度和密集度在 $ c $ 值0.7时变化幅度最大,分别为17.93%和46.83%,其他空间结构参数在 $ c $ 值0.6时达到最大变化幅度。抚育间伐可同时优化林分空间结构,对林分树种隔离程度、林木透光条件和竞争水平均具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基于树冠重叠和树冠光竞争高度的采伐木选择方法,可通过调整光竞争截止系数控制采伐强度。树冠光竞争截止系数可作为目标树经营采伐木选择的约束条件,但具体抚育对象和抚育方式须结合林分特征和作业要求而定。

群众杨幼苗叶光合特性与碳氮分配对CO2浓度和气温升高的响应
王卫锋,赵瑜琦,高苗琴,宗毓铮,郝兴宇
林业科学. 2023, 59(2):  40-47.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00897
摘要 ( 135 )   HTML ( 26 )   PDF (836KB) ( 10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杨树光合作用和碳氮分配对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探讨气候变化下杨树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以期为我国北方杨树人工林生产力和生态效益的长期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盆栽群众杨当年生扦插幼苗为试验材料,在开顶式生长室内模拟研究了空气CO2浓度和气温升高(分别比室外大气升高200 μmol mol?1和2 ℃)及其共同作用下的功能叶光合特性、叶解剖结构、器官间干物质和碳氮分配的响应,并探讨了苗期群众杨对CO2浓度和气温升高的生理生态响应。结果: 1) 在CO2浓度升高处理下,群众杨叶片气孔密度降低,蒸腾速率减弱,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光合潜力和氮利用效率增加,并通过叶肉组织增厚、叶和根碳氮比增加、比叶重增大以及根冠比增加等途径维持单位叶面积氮含量、瞬时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特性不变,而单位质量暗呼吸速率降低,并使单株总干质量和总碳量显著增加。2) 增温2 ℃下的群众杨叶气孔密度显著增加,但瞬时气体交换和荧光参数、光合特性变化不显著,株高和单株总氮量略低,器官间的干物质和碳氮分配变化亦不明显。3) 在同时提高CO2浓度和气温处理下,根碳氮比显著低于CO2浓度升高处理,而光合氮利用效率显著增加,但整体而言CO2浓度升高和增温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4) 在CO2浓度升高、增温以及同时提高CO2浓度和气温处理下,群众杨茎干物质比例均显著降低,茎碳氮比不变,根干物质比例和碳氮比响应比茎和叶更敏感。结论: 群众杨幼苗可通过调控叶片形态结构和增大根系碳分配维持叶片光合固碳能力,以适应空气CO2浓度升高导致的氮浓度降低;增温2 ℃对群众杨光合特性、植株生长和碳氮分配影响不明显; CO2浓度升高和增温之间没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铵硝比对亚热带树种幼苗氮吸收偏好及吸收根属性的影响
刘倩愿,陈奕帆,陈艳梅,王辉民
林业科学. 2023, 59(2):  48-57.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20073
摘要 ( 163 )   HTML ( 19 )   PDF (2349KB) ( 12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明确不同铵硝比对亚热带针、阔叶树苗的氮素吸收偏好及吸收根属性的影响,为阐明人工林养分获取策略与土壤氮循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亚热带常见树种湿地松、马尾松、深山含笑和枫香的2年生幼苗为对象,设置3种铵硝比(15∶1、8∶8和1∶15)进行沙培试验,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测定植物的无机氮吸收速率,分析其与吸收根形态、构型属性的相关性。结果: 1) 4个树种幼苗的无机氮吸收速率具有环境可塑性,当铵氮(NH4+-N)占优势时,4个树种均偏好吸收铵氮;当硝氮(NO3?-N)占优势时则偏好吸收硝氮。当铵硝比为8∶8时,则表现出树种对不同形态N吸收的差异:针叶树种的NO3?-N吸收速率是NH4+-N的2倍多,但阔叶树种之间没有显著差异。2) 铵硝比对植物吸收根的比根长和比表面积有显著影响,对直径、组织密度、分支比和分支呈强度无显著影响。3) 4种树种幼苗的无机氮吸收速率与根分支呈显著正相关,与各器官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4个树种幼苗对不同形态N的吸收依赖于底物N可利用性和物种特异性。环境中铵硝比变化时,湿地松和马尾松根系可通过生理?形态属性的权衡特性获取养分,无机氮吸收速率降低,比根长增大(直径变小);阔叶树深山含笑和枫香通过加强吸收根形态属性(增大比根长和比表面积)、构型属性(增大分支比)和生理属性(提高NH4+-N吸收速率)获取养分。各树种不同的养分获取策略可促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水曲柳丛枝菌根真菌接菌苗对干旱胁迫的生长和生理响应
程鑫,吴纯泽,韦庆钰,李伟,卫星
林业科学. 2023, 59(2):  58-66.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20348
摘要 ( 169 )   HTML ( 28 )   PDF (2560KB) ( 12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水曲柳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后对干旱环境的生长和生理响应,为丛枝菌根真菌在干旱环境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水曲柳在干旱环境下的苗木培育及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以水曲柳幼苗为供试植物,选取幼套球囊霉菌和摩西球囊霉菌为供试菌种,设置单接幼套球囊霉菌(Ge)、单接摩西球囊霉菌(Gm)和混合接种(Mix:Ge+Gm)3种接菌方式,以不接菌苗(CK)为对照组;在温室内采用盆栽控水的方式模拟自然干旱,设置轻度干旱LD(控水5天)、中度干旱MD(控水10天)和重度干旱SD(控水15天)3个处理,与全程正常供水NW进行比较;研究水曲柳接菌苗对不同水分条件的菌根侵染率、生长、渗透调节和抗氧化系统响应。结果: 1) 干旱胁迫下,接菌能够促进苗木生长,提高苗木质量;混合接菌比单一接菌更有助于提高苗木生长。混合接种处理具有更高的菌根侵染率,相关分析发现,菌根侵染率与苗高增量、地径增量、生物量增量、根长、根表面积、根系平均直径、可溶性蛋白(Sp)和脯氨酸(Pro)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正相关(P<0.05),与丙二醛(MDA)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2) 轻度胁迫时,混合接种处理的苗高增长量是CK的230.30%;混合接种处理的Sp含量分别是Ge、Gm和CK的1.1倍、1.3倍和1.5倍,Pro含量分别较Ge、Gm和CK增加25.12%、34.03%和68.30%。干旱胁迫下,接菌苗的MDA含量显著低于未接菌苗(P<0.05);POD、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未接菌苗(P<0.05)。结论: 干旱胁迫下,接菌促进幼苗的生长,增强幼苗的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氧化系统调节能力。与单一接菌相比,混合接菌苗木具有更强的抗旱性。

木豆种子和荚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抗炎活性
徐晓俞,李程勋,李爱萍
林业科学. 2023, 59(2):  67-74.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20286
摘要 ( 220 )   HTML ( 15 )   PDF (636KB) ( 9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木豆种子和荚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研究这些化学成分的抗氧化、抗炎活性,以期为发现新的天然抗氧化、抗炎活性成分以及木豆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95%乙醇回流提取木豆种子和荚,提取液过滤后减压浓缩得到木豆种子和荚的浸膏。浸膏分别用不同有机溶剂萃取,对乙酸乙酯萃取部继续采用硅胶、凝胶等柱层析色谱分离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分离、纯化。利用MS、NMR等技术鉴定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测定化合物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评价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采用Griess法测定化合物对脂多糖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产生NO的抑制能力评价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 从木豆种子乙酸乙酯萃取部中分离出4个化合物,通过ESI-MS、NMR等技术鉴定为对苯二酚(S1)、1–亚油酰–3–棕榈酰甘油(S2)、胡萝卜苷亚油酸酯(S3)、豆甾烷–3β,6α–二醇(S4)。从木豆荚乙酸乙酯萃取部中分离出5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初步鉴定为黄酮类化合物,通过ESI-MS、NMR等技术鉴定为2',5,7–三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P1)、毛蕊异黄酮(P2)、大豆苷元(P3)、2'-羟基染料木素(P4)、染料木素(P5)。化合物S1~S4、P1~P2为首次从木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S2为新化合物。抗氧化和抗炎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S1、P1、P2、P4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EC50值分别达到(63.10±0.15)、(64.97±0.67)、(79.63±1.14)和(79.43±1.29) μmol·L?1,化合物S1~S2、P1~P5具有较强的NO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31.36±0.44)、(52.08±1.11)、(30.66±0.83)、(46.30±0.90)、(55.18±2.07)、(44.11±0.79)和(44.92±2.24) μmol·L?1。化合物P1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以及化合物P4的抗炎活性为首次报道。结论: 木豆种子中主要含脂肪酸及甾醇衍生物,抗氧化和抗炎活性较弱,木豆荚中含有的多种异黄酮类成分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因此,木豆荚更具有开发利用价值,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及抗炎成分的提取原料来源。

黑老虎果实发育及种子油脂积累规律
何铁定,邵凤侠,张赛阳,陈娟,杨昌宏,王森
林业科学. 2023, 59(2):  75-85.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20042
摘要 ( 188 )   HTML ( 16 )   PDF (1104KB) ( 8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黑老虎果实发育及种子油脂积累规律,可为其果实发育期的栽培管理和种子油脂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观测黑老虎果实发育的8个不同时期果实和种子表型、横纵径、形状指数;并利用索氏抽提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法和气相色谱法,观测种子含油量、油体形状和分布、脂肪酸组分。结果: 黑老虎果实发育期为110天左右,发育期分为青果期(14 ~ 56 DAF)、转色期(56 ~ 84 DAF)、红果期(84 ~ 112 DAF)3个阶段(DAF:花后天数)。果实和种子的横纵径、质量生长曲线均呈单“S”型变化规律,符合Logistic回归模型,决定系数高达0.967 2 ~ 0.998 6。14 ~ 98 DAF为果实生长期,横纵径和质量快速增加,成熟时果实横径为115.99 mm、纵径为105.65 mm、单果质量为526.08 g;14 ~ 84 DAF为种子生长期,成熟时黑老虎种子横径为12.38 mm、纵径为14.26 mm、种子百粒质量为47.85 g。种子油脂积累规律呈“慢—快—慢”变化,青果期积累缓慢、转色期快速积累、红果期积累减缓,油脂积累方程为y = 56.261 2 · (1+ $ {\mathrm{e}}^{6.582\;1-0.102t} $ ) ?1。黑老虎种子油体呈圆球形,随着种子发育逐渐体积变大、数量增多逐渐充满整个细胞。油脂积累过程中共检出16种脂肪酸,以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为主,其中亚油酸含量最高。成熟的黑老虎种子含油量高达55.51 g·(100g)?1,不饱和脂肪酸占比77.10%,亚油酸相对含量为66.88%,属于优质的植物油脂。结论: 黑老虎果实发育规律、种子油脂积累规律均符合Logistic回归模型,Logistic方程能反映果实发育和油脂积累情况,对果实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黑老虎种子含油量高、油体形状规则、油脂品质好,其作为植物食用油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开发价值。

香榧假种皮开裂过程中组织结构、细胞壁代谢的变化
沈家怡,吴翠萍,姚佳,吴家胜,张瑞,胡渊渊
林业科学. 2023, 59(2):  86-95.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20314
摘要 ( 172 )   HTML ( 17 )   PDF (1161KB) ( 3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香榧假种皮开裂过程中细胞壁代谢及结构的变化,为进一步探明假种皮的开裂机制和探寻促进假种皮开裂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种实的不同发育时期内,测定香榧假种皮的开裂率和硬度的变化,分析细胞壁组分及相关降解酶活性的变化,结合石蜡解剖结构的观察,揭示假种皮细胞壁代谢与结构变化在开裂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测定香榧种实乙烯释放率的变化,并利用外源乙烯利/乙烯作用抑制剂(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分析乙烯在假种皮开裂过程中的作用,探讨乙烯与假种皮开裂的关系。结果: 1) 从134~154 DASP(DASP:突破种鳞后的天数),香榧假种皮的开裂率增加了10倍,硬度降低了61%,假种皮厚度增加了43%;假种皮开裂时(154 DASP),假种皮中靠近内表皮层的树脂道细胞群与其相邻树脂道细胞群之间的薄壁细胞降解,呈分离状态,且中间薄壁细胞层与内表皮层之间存在明显的分离层。2) 从134~154 DASP,假种皮的水溶性果胶(WSP)总体上呈增加趋势,而CDTA可溶性果胶(SSP)和Na2CO3可溶性果胶(CSP)则呈降低趋势,其相关降解酶果胶甲酯酶(PME)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均呈增加趋势,且PME和PG与硬度均呈显著负相关。3) 从134~154 DASP,香榧种实的乙烯释放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且外源喷施乙烯利溶液可显著提高香榧假种皮的开裂率,降低其硬度,且乙烯释放率的变化与其开裂率、硬度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结论: 香榧种实从134 DASP开始逐渐进入开裂期,其假种皮的开裂是由内表皮层和中间薄壁细胞层共同作用发生的;假种皮的开裂与其果胶的代谢密切相关,乙烯的释放可促进开裂的发生。

墨西哥落羽杉×落羽杉杂交的生殖与发育解剖学特征
王紫阳,熊豫武,杨颖,殷云龙,於朝广
林业科学. 2023, 59(2):  96-106.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20174
摘要 ( 120 )   HTML ( 15 )   PDF (8912KB) ( 6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墨西哥落羽杉×落羽杉杂交的生殖与发育解剖学特征,为新品种、良种选育及种子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形态观测和石蜡切片法,对杂交母本墨西哥落羽杉大孢子叶球从花芽分化至种子成熟的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形态学和解剖学观察。结果: 1—5月为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发育期。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大孢子,其中合点端1个发育为功能大孢子,其余3个退化。墨西哥落羽杉的复合颈卵器由13~19个颈卵器组成,顶生,无腹沟细胞,复合颈卵器外侧具1层双核套层细胞。6 月中旬为受精期,随着花粉管的生长,精原细胞体积不断增大,并在受精前分裂为2个同型精子,其中1个与卵细胞受精形成合子,精卵融合主要发生在颈卵器中上部。6 月下旬—7 月上旬为原胚发育期,7月中旬—8月上旬为早期胚发育期,8月中旬—9月中旬为后期胚发育期。墨西哥落羽杉原胚发育属于松杉类标准型,简单多胚和裂生多胚现象并存,胚发育不同步,成熟胚为直线型,具4~9枚子叶,胚轴中无髓。结论: 本研究首次从细胞学水平上观察了墨西哥落羽杉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发育过程,探究了墨西哥落羽杉×落羽杉生殖融合和胚胎发育类型,为墨西哥落羽杉×落羽杉的种间杂交育种提供了生殖生物学依据。

危害栓皮栎的中国突瓣叶蜂属(膜翅目:叶蜂科)一新种
刘萌萌,虞国跃,李泽建,王凯,魏美才
林业科学. 2023, 59(2):  107-111.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20114
摘要 ( 157 )   HTML ( 14 )   PDF (3409KB) ( 6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记述采自北京市平谷区危害栓皮栎的突瓣叶蜂属(膜翅目:叶蜂科)一新种:斑痣突瓣叶蜂 Nematus maculostigmatus Liu & Wei, sp. nov.。该种幼虫取食栓皮栎的叶片。新种与黄环突瓣叶蜂( N. princeps Zaddach, 1876)近似,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新种上唇、翅基片、前中足股节背侧长斑、后足股节小斑、前中足胫节腹侧及背侧基部4/5、后足胫节基部2/3、腹部第1背板全部、第2背板大部黄色;颚眼距0.5倍于中单眼直径;锯鞘1.3倍于前足胫节,锯腹片中部锯刃具4—6个外侧亚基齿;第1节缝向端部倾斜,2—15节缝具刺毛带,刺毛带最宽处约3/5于锯节宽;锯根0.7倍于锯端;阳茎瓣腹叶刺突明显倾斜。黄环突瓣叶蜂上唇、翅基片小部暗褐色;前中足股节、胫节、跗节除各节端缘外红黄色;后足股节基部1/3红黄色;腹部第3—4节大部黄色;颚眼距1.5倍于中单眼直径;锯鞘0.8倍于前足胫节;锯腹片中部锯刃多具9—12个外侧亚基齿;第1节缝不倾斜,2—13节缝具刺毛带,刺毛带最宽处约为锯节的1/3宽;锯根0.9倍于锯端;阳茎瓣腹叶刺突不倾斜,端部侧面具突起。采用DNA试剂盒法提取了新种基因组DNA,测序获得新种COⅠ基因序列,长度为810 bp。另从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突瓣叶蜂属、槌缘叶蜂属已知种类COⅠ序列14条,与新种序列构成COⅠ序列数据集,运算突瓣叶蜂属内种间的K2P距离,计算结果显示,斑痣突瓣叶蜂与黄环突瓣叶蜂的K2P距离最小,为0.116;基于贝叶斯法构建了COⅠ基因系统发育树,树图结果显示,斑痣突瓣叶蜂与突瓣叶蜂属内其他11个已知种聚为一支,构成单系群。分子分析结果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均支持新种成立。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江西南昌亚洲叶蜂博物馆。

白蜡窄吉丁成虫对短时高温的生理响应
党英侨,王小艺,张彦龙,魏可,曹亮明
林业科学. 2023, 59(2):  112-120.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10691
摘要 ( 130 )   HTML ( 14 )   PDF (1089KB) ( 17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从生理水平上探究白蜡窄吉丁成虫温度耐受性形成的原因,为揭示昆虫环境抗逆性形成机制提供参考。方法: 以25 ℃为对照,室内设置温度分别为30、33、37和41 ℃的高温条件,分别于4、8和12 h后收集放置于上述不同条件下的白蜡窄吉丁雌雄成虫。测定各处理样品的含水量、含脂量、糖原、葡萄糖、海藻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 随着温度升高和高温持续时间延长,白蜡窄吉丁雌雄成虫体内水分和脂类含量都大致呈下降趋势。温度越高时,雌雄虫体内糖原含量越高;而葡萄糖和海藻糖含量则先升高后降低,于33~37 ℃时达到最大值。随着雌雄虫经历高温持续时间的延长,其体内糖原、葡萄糖和海藻糖含量都大致呈增长趋势。雌雄虫体内蛋白质含量随温度升高波动性增加,而随高温持续时间延长表现出逐渐下降趋势。白蜡窄吉丁雄虫体内水分、脂类和糖原含量明显高于雌虫,而海藻糖和蛋白质含量与雌虫相比则相对较低。结论: 短时高温条件下,白蜡窄吉丁雌雄成虫体内含脂量、多种糖类和蛋白质含量均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明显变化,水分和脂类含量受温度及其持续时间影响较小,糖类和蛋白质含量则受影响相对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多种抗逆物质都在白蜡窄吉丁成虫抵御高温胁迫时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基于深度双线性转换注意力机制网络的林业有害生物识别方法
苏佳杰,张哲宇,徐嘉俊,李彬,吕军,姚青
林业科学. 2023, 59(2):  121-128.  doi:10.11707/j.1001-7488.LYKX20210787
摘要 ( 168 )   HTML ( 21 )   PDF (1889KB) ( 10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多,不少物种之间相似度高,视觉差异小,不易区分,导致林业防控人员无法快速准确识别有害生物种类的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深度双线性转换注意力机制网络(DBTANet)的林业有害生物细粒度图像识别方法。方法: 以自然状态下拍摄的60种林业害虫和14种林业有害植物图像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水平镜像、亮度调节、高斯模糊和高斯噪声等方法对图像数据集进行增强,按6∶2∶2比例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采用双线性插值法将每幅图像缩放至统一尺寸;改进ResNet网络中残差模块,加入深度双线性转换模块和注意力机制模块,建立DBTANet-101网络进行特征提取与分类;利用平均准确率、平均召回率和平均F1值3个指标评价不同模型对林业有害生物的识别结果。结果: VGGNet-19、ResNet-50、ResNet-101、改进残差模块的ResNet-50和ResNet-101共5个模型对74种林业有害生物平均准确率分别为78.6%、74.9%、76.3%、79.7%和81.1%;在改进残差模块的ResNet-101基础上,增加深度双线性转换模块和注意力机制模块后,74种林业有害生物的平均准确率和召回率分别提高了10.2%和12.1%,22种相似的有害生物细粒度图像平均准确率提高了15.7%。结论: 基于深度双线性转换注意力机制网络(DBTANet)的林业有害生物细粒度图像识别方法,对74种林业有害生物和22种相似有害生物细粒度图像的平均准确率分别为91.3%和85.1%;双线性转换模块和注意力机制可以有效提高林业有害生物识别模型的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