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业科学,今天是

当期目录

1997年 第3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1997-11-25
论文及研究报告
数量化理论(Ⅰ)与专家评分多元回归方法在荒漠地区生物量估测上的比较
于九如,韦少敏,朱灵益
林业科学. 1997, 33(6):  481-487. 
摘要 ( 664 )   HTML ( 4 )   PDF (265KB) ( 47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对数量化理论(Ⅰ)中的量化过程进行了改进,采用专家评分,在如下模型中 δi(j, k)=βi(j, k), 0 < βi(j, k)≤1 βi(j, k)是第j个项目的第k个类目的权重或贡献大小,由专家评分给出。通过实际验证,改进后的模型使预测精度有很大提高。

杨树混交林地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的变异研究*
孙翠玲,郭玉文,佟超然,徐兰成,王珍
林业科学. 1997, 33(6):  488-497. 
摘要 ( 715 )   HTML ( 1 )   PDF (499KB) ( 50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北京大兴县林场和河南省民权国营林场2块试验林,面积分别为1.86hm2和3.2hm2,连续四年(1992-1995)进行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定位观测和定量分析,研究杨树不同混交模式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异及其对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和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杨树混交可以提高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 5种处理间存在差异(P=79%)。(2)不同混交处理,土壤酶活性存在差异(P=87%),其中转化酶、磷酸酶在A、C处理中增长较明显; 5种酶活性之间差异极显著(P>99%)。(3)杨树混交林的土壤营养元素、土壤微生物、酶活性与林地生产力关系密切。

干扰对天然红松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罗菊春,王庆锁,牟长城,王襄平
林业科学. 1997, 33(6):  498-503. 
摘要 ( 706 )   HTML ( 3 )   PDF (302KB) ( 49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长白山林区受不同程度干扰(择伐)的红松林与红松林被皆伐后形成白桦次生林的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桦群落及其下木层的多样性高于各类型的红松林。不同类型的红松林中,以轻度干扰的红松原始群落及其立木层和草本层的多样性最大,这是群落长期演容、物种适应的结果。白哗群落处于演替的第二阶段,群落中侵入了较多的耐荫树种,加之林内光照条件好,故而有发达的下木层,致使树种的多样性很高。本文还分析了多样性与均匀度及生境条件的关系。

利用RAPD分析大青杨天然群体的遗传结构
苏晓华,张绮纹,郑先武,张香华,归复
林业科学. 1997, 33(6):  504-512. 
摘要 ( 675 )   HTML ( 0 )   PDF (2441KB) ( 44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从DNA分子水平上探测了大青场(populus ussuriensis Kom.)天然群体的遗传结构和分化程度。结果得出:用14个随机寡核苷酸引物共产生180个扩增片段,扩增片断在211bp至1636bp之间。Shannon表型多样度(Ho)估测值在群体间变动范围为0.271至0.392,平均为0.310。对分子水平变异分为群体间和群体内两部分进行分析,群体间分量占总变异的62.3%,群体内只占37.7%。不同引物在群体内探测能力也各不相同, CH1-1引物探测多样度(Ho)最高(0.540),而2116引物最低(0.151)。

从生产力资源利用和养分循环综合评价杉松混交组合
方奇
林业科学. 1997, 33(6):  513-527. 
摘要 ( 727 )   HTML ( 1 )   PDF (676KB) ( 49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杉木和松树混交试验,都是按66%杉木加34%松树(湿地松、加勒比松、热带松、火炬松、晚松)混交组合的,只有对照区是杉木纯林。试验林的密度为2500株/hm2,其中杉木1650株/0.66hm2,松树850株/0.34hm2。均是一年生实生苗于1983年春季造林,小区面积全是0.2hm2。10年生时进行了生产力调查,并计算了生物能积累,辐射能利用,养分利用效率和归还串等。试验结果表明:杉木火炬松混交林生产力最高达到6.55t/hm2·a,养分利用效率好,每kg养分可生产生物量73kg/hm2·a:杉木加勒比松混交林辐射能利用率最大达到3.97%,生物能积累总计为17336kJ/m2·a,养分归还率最好达到4.86%。从生产力、辐射能利用率、养分利用效率和养分归还率等综合比较,得分由大到小的顺序是:杉木晚松混交林>杉木加勒比松混交林>杉木湿地松混交林>杉木火炬松混交林>杉木热带松混交林>杉木林。总之,经营杉松混交林经济效益优于杉木纯林。

增效剂对马尾松毛虫羧酸酯酶的抑制作用
彭龙慧,温小遂,罗俊根,李水根
林业科学. 1997, 33(6):  528-533. 
摘要 ( 600 )   HTML ( 0 )   PDF (306KB) ( 44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江西省十余个县(市)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的测定表明,马尾松毛虫各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的耐药力与羧酸酯酶活性有关;对溴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氯氰菊酯耐药力强的种群,其羧酸酯酶活性亦强;应用五种增效剂对马尾松毛虫羧酸酯酶进行处理, SV1和TPP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SV1和TPP剂量的增加,羧酸酯酶活性逐步降低;用相同剂量的SV1和TPP处理马尾松毛虫后,羧酸酯酶均随时间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

木麻黄树干细胞组织结构与对星天牛抗虫性的关系
黄金水,丁珌,黄海清,高美玲
林业科学. 1997, 33(6):  534-540. 
摘要 ( 706 )   HTML ( 1 )   PDF (1468KB) ( 56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报道了4个品系木麻黄木材组织显微解剖结果,分析了木材导管、导管间区木化细胞和射线等物理特征,探讨了木麻黄抗虫机制。高抗品系C44木材导管数量少,单位面积(1mm2)仅有20.25个导管,且占木材面积少,仅为9.72%;导管间区木化细胞较明显,壁厚与腔径比值最大,为56.59;单位面积射线的束数、长度、宽度和射线面积/总面积等指标均为最低。说明该品系木麻黄木质部水分含量低、材质坚硬致密、木质部提供养分少,因而不利于星天牛幼虫的生存发育。

萧氏松茎象──新种记述(鞘翅目:象虫科)
张润志
林业科学. 1997, 33(6):  541-545. 
摘要 ( 750 )   HTML ( 2 )   PDF (214KB) ( 75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记述采自我国江西省吉安县的象虫科昆虫一新种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 xiaoi,该种昆虫严重为害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elm)。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的研究*
张齐生,孙丰文
林业科学. 1997, 33(6):  546-554. 
摘要 ( 714 )   HTML ( 0 )   PDF (368KB) ( 5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国内速生材毛竹和马尾松为原料,应用正交异性复合层板的弯曲理论,对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理论设计和试验验证。系统地研究了压缩率和成型工艺对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性能的影响。并与传统热带硬木底板的性能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证明:采用合理的结构和工艺制造的竹木复合板,其综合性能不低于阿必东胶合底板,可作为阿必东胶合板底板的理想替代品。

利用化学改性剂提高木材尺寸稳定、耐腐和阻燃性能
欧阳明八
林业科学. 1997, 33(6):  555-562. 
摘要 ( 675 )   HTML ( 0 )   PDF (342KB) ( 48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木材化学改性剂(LM)改性木材(杨木,马尾松等),当木材化学改性剂增重(WPG)达20%-30%时,可获得很高的抗缩系数(ASE值)或尺寸稳定性。改性后木材具有良好的防腐、防白蚁、防霉,防蓝变的性能,并且还可获得很高的阻燃性能。用木材化学改性剂(LM)改性后的木材无毒(LD50 > 10000mg/kg),无味,对人,畜无害。

粒状活性炭表面涂层技术的研究
黄彪,吴新华,卓方银,周茂福,王正旺
林业科学. 1997, 33(6):  563-567. 
摘要 ( 645 )   HTML ( 0 )   PDF (223KB) ( 46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表面涂层活性炭的制造工艺及配方和产品性能参数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试验找出了较佳配方:表面涂层剂19份,水70份,稳定剂7份,粘结剂12份。由较佳配方所研制的表面涂层炭若原料炭的碘值为680.6mg/g,吸苯率为17.7%,则制得的表面涂层炭性能为:碘值652.3mg/g,吸苯率17.9%,炭粉减少率98.8%;若原料炭的碘值为1020.3mg/g,吸苯率为32.2%,则制得的涂层炭性能为碘值981.1mg/g,吸苯率30.8%,炭粉减少率98.56%。本表面涂层技术工艺简单,易于操作,不影响炭的吸附性能,且成品炭表面光滑,触手后不变黑,不易磨损,性能稳定,因此扩大了活性炭使用性能及应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