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业科学,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4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6-04-25
论文及研究报告
湿地水文功能评价的多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
袁军;吕宪国
林业科学. 2006, 42(4):  1-6.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401
摘要 ( 700 )   HTML   PDF (158KB) ( 7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模型对黑龙江洪河国家级保护区不同年份(1980、1988和2002年)的湿地水文功能进行评价,若把功能状态由优到劣分为1、2、3、4、5共5个级别,则该保护区湿地水文功能在1980年属2.296级,1988年属2.937级,2002年属3.586级,呈下降趋势。

遥感数据分析林区的植被和土壤侵蚀特征
谭炳香 杜纪山
林业科学. 2006, 42(4):  7-11.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402
摘要 ( 745 )   HTML   PDF (248KB) ( 7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大兴安岭根河林业局潮查林场为试验区,选择合适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TM数据,从中提取植被类型等有关特征及其空间分布等信息,并将有关的信息转化为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中的地面覆盖因子,计算试验区的土壤侵蚀量,进行侵蚀强度区分,生成土壤侵蚀强度图。结果表明:试验区的水土流失主要受坡度的影响。土壤侵蚀强度图与林相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获得土壤侵蚀严重的小班分布,从而为试验区的水土保持和流域管理提供依据。

湖南湘潭矿业废弃地土壤特性研究
闫文德 向建林 田大伦
林业科学. 2006, 42(4):  12-18.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403
摘要 ( 729 )   HTML   PDF (147KB) ( 7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湖南湘潭锰矿废弃地的土壤基质特殊性和少量自然定居植物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尾矿废弃地土壤以砂粉土为主,通气透水性能差,渗透系数小,易造成地面积水;矿渣废弃地渗透系数大,蓄水量少而蒸发失水强,抗旱力弱。2类废弃地土壤营养元素含量低,重金属元素锰、铜的含量高,毒害大。在自然定居的少量植物中,商陆和荩草为超积累植物。采用植物生物原位修复法改善极端生境条件,既经济又高效。

白杨派杂种无性系及其亲本光合和生长对盐胁迫的反应
杨敏生 李艳华 梁海永 王进茂
林业科学. 2006, 42(4):  19-26.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404
摘要 ( 737 )   HTML   PDF (229KB) ( 7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白杨派单交和双交杂种无性系1年生扦插苗为材料,分析不同盐胁迫条件下无性系的生长及光合系统的反应,并对无性系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表明:盐胁迫对叶片生长、苗高生长及苗木生物量积累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盐浓度升高,各项生长指标迅速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同,苗木生物量积累受影响最大。茎叶生长对盐胁迫的敏感性大于根系生长,从而导致根/(茎+叶)生物量随盐胁迫的发展而升高。盐胁迫下4个无性系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基本上都呈单峰曲线,但随胁迫加强,Pn值迅速降低。盐胁迫下,叶位从幼到老,Pn表现为单峰型变化,中部功能叶Pn值最大,嫩叶和老叶较小,盐胁迫对无性系嫩叶Pn几乎无影响,却显著降低中部功能叶和老叶的Pn值,且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对叶片Pn的影响加强。盐胁迫降低各无性系的叶绿素含量,且使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发生明显变化,其参数Pn(荧光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值随盐浓度增加而上升,而qP(荧光光化学猝灭系数)、Fv/Fo(PSⅡ潜在活性)值随盐浓度增加而下降。盐胁迫对双交杂种无性系B430影响最小,单交无性系毛新杨和亲本新疆杨次之,亲本毛白杨对盐胁迫反应最敏感。

夏季遮荫改善大田牡丹叶片光合功能的研究
郑国生 何秀丽;
林业科学. 2006, 42(4):  27-32.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405
摘要 ( 686 )   HTML   PDF (182KB) ( 6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研究大田牡丹叶片在自然光照和夏季遮荫处理下光合作用日变化。结果表明:自然光下夏季牡丹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明显低于春季,2个生长季节Pn日变化差异明显,即春季的Pn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夏季的Pn日变化为“双峰型”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羧化效率(CE)变化趋势与Pn相似;表观量子效率(AQY)中午降低,下午逐渐回升;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最大荧光Fm日变化为倒“单峰型”曲线,中午明显降低;与夏季自然光下相比,夏季遮荫处理(遮光50%)的牡丹叶片Pn、AQY、CE升高;气孔限制值(Ls)和叶温(tl)降低;Fv/FmFm中午下降幅度显著减小。这些结果说明:夏季晴天中午高温、强光下,牡丹叶片PSⅡ反应中心发生了可逆失活,PSⅡ功能下调,光合作用的光抑制明显发生,遮荫可减轻光抑制,改善光合功能以增加光合产物积累。

火炬松半同胞子代配合选择的遗传增益估算
黄少伟 钟伟华 陈炳铨
林业科学. 2006, 42(4):  33-37.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406
摘要 ( 740 )   HTML   PDF (170KB) ( 7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半同胞子代为材料,开展火炬松生长性状的评价并进行配合选择,在估算3种遗传力的基础上,估算配合选择的遗传增益。子代测定林分别建于广东英德(24°15′N,113°45′E)和浙江富阳(30°15′N,119°58′E)2个地点,包含24个共同家系,均来自广东英德火炬松种子园。子代林为随机区组设计,6次重复,英德试点为6株行式小区,富阳试点为8株行式小区。以SAS/STAT统计软件的VARCOMP过程用限制性最大似然法估算的方差成分进行遗传力的估算。结果表明:6年生树高单株遗传力、家系内遗传力和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161、0.129和0.579,胸径遗传力分别为0.075、0.059和0.384,单株材积遗传力分别为0.104、0.082和0.471。用3个公式估算配合选择的遗传增益。在数据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3个公式估算的结果非常接近,显示了简便的估算公式,即利用家系遗传力和家系内遗传力以及相应的选择差进行估算的公式,具有实用性和可靠性。

油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黄永芳 陈锡沐 庄雪影 雷治国 陈永忠 彭邵峰
林业科学. 2006, 42(4):  38-43.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407
摘要 ( 752 )   HTML   PDF (222KB) ( 8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RAPD标记技术分析90份油茶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探讨无性系间的亲缘关系,以及抗病性、果油率和产油量3个数量性状与谱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RAPD扩增得到593条谱带,多态性谱带564条,多态比率达95.11%,特异性及特异性缺失谱带32条,占5.32%,无性系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广西软枝油茶和广东阳春油茶均聚在同一亚类,从分子水平说明了阳春油茶和软枝油茶的亲缘关系比较近,可能是同一个农家品种;与抗病性、果油率和产油量3个数量性状显著相关谱带分别为13.1%、25.2%和34.5%,这些与抗病性、果油率和产油量数量性状相关谱带的确定,可为选育丰产、抗病、优质的油茶品种提供参考。

施肥对盆栽杉木苗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张建国 盛炜彤 熊有强 万细瑞
林业科学. 2006, 42(4):  44-50.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408
摘要 ( 746 )   HTML   PDF (171KB) ( 6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施肥对1年生(1a)与2年生(2a)杉木苗盆栽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磷营养亏缺的酸性黄红壤上,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1a苗木盆栽土壤pH值、全钾含量下降,全氮、水解氮、水溶性钙镁含量增加,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变化不明显。由于局部尿素浓度过大直接导致幼苗受伤,影响了成活率。而2a苗木的土壤则是全氮、水解氮、水溶性钙镁含量呈上升趋势,全钾、速效钾含量和pH值下降,有机质和全磷含量变化不明显。有效磷含量与pH值呈明显负相关,表明pH值下降导致闭蓄态磷活化,促进了2a苗木的生长。在氮、磷营养亏缺条件下,施磷量的增加使得1a苗木土壤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含量、pH值增加,全钾、水溶性钙镁含量则下降,有机质、水解氮没有明显变化。养分含量与生长指标的相关分析表明:施用磷肥解除了1a苗木磷素营养亏缺,显著促进了苗木生长;而对2a苗木,施磷肥使土壤中的全磷、有效磷增加,全钾含量下降,pH值、有机质、全氮、速效钾、水溶性钙镁没有明显变化。对养分含量与生长指标的相关分析表明:施磷肥对2a苗木生长没有促进作用,而且使土壤营养平衡进一步失调,苗木仍处于营养亏缺状态。在氮素营养充足、磷素亏缺的营养条件下,随着氮磷复合肥施肥量的增加,2a苗木中的全氮、全磷、水解氮、有效磷增加,速效钾含量下降。施用氮磷复合肥可促进苗木对速效钾的吸收利用,导致苗木的光合产物向叶和茎部转移。

红松果材兼用林适宜密度控制技术研究
贾云 张利民 谭学仁 王卫 张华友
林业科学. 2006, 42(4):  51-56.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409
摘要 ( 682 )   HTML   PDF (185KB) ( 8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近50年的系统定位观测资料,分析红松果材兼用林不同林分密度与直径、树高、冠幅等主要测树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中等立地条件下(14地位指数),最佳的林分密度经验式为N=21182×D-1.1827。通过对现实林分的最佳密度调控,可改善林分质量,与对照比提高林木直径连年生长量15%~20%;提高树高连年生长量约5%左右,可大大缩短大径材的培育年限。通过对不同林分密度条件下的植被多项因子,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测定与分析得出: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以及生物产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土壤主要营养成分及土壤物理性状则有随林分密度降低而改善的趋势。历经20余年对红松果材兼用林和人工红松大径材培育的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林分结实量与林分密度、林龄有直接关系。在适宜的林分密度下,在丰年后的冬季对具备截干条件的林木截去3~4枝以上主干,可人为促使林木形成多头(叉干),达到增加林木结实部位的目的,可明显提高林木结实量,改善林木质量,与对照比39年生林分一个丰年可提高结实量39kg·hm-2,净增产值约780元·hm-2

黄藤人工林密度效应
杨锦昌 许煌灿 尹光天 冯昌林 卢立华
林业科学. 2006, 42(4):  57-61.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410
摘要 ( 741 )   HTML   PDF (150KB) ( 7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设置造林规格为3m×3m(A)、2m×3m(B)、1m×3m?和1m×2m(D)4个水平的密度试验,分析造林密度对黄藤人工林生长与收获的影响。结果表明:萌蘖力、藤丛的母茎长和总茎长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随造林密度的增加而递减,密度的不同对6年和14年时的萌蘖力分别造成显著和极显著差异,而对植株母茎长无显著影响,但对14年时藤丛总茎长则有极显著影响;在14年时,林分自疏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密度水平间有极显著差异;林分直径大致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递减,不同密度间有显著差异,但造林密度减小或增大至一定程度时对直径所产生效应并不明显;单丛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受造林密度影响最大,除密度A与B及C与D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密度间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藤林总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先增加后逐步减少,不同密度间无显著差异,但以密度为3333株·hm-2时的总产量最高。在营建黄藤人工林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3m×1m或3m×2m密度,从而获得较高的藤产量,便于藤林的经营管理。

中国长珠蚧属一新种记述(同翅目:蚧总科:珠蚧科)
武三安 程桂芳
林业科学. 2006, 42(4):  62-64.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411
摘要 ( 1295 )   HTML   PDF (170KB) ( 6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发现于北京国槐上的蚧虫一新种——槐树长珠蚧(Neogreenia sophorica Wu,sp.nov.),详细记述并描绘该种各虫龄的形态特征,编制长珠蚧属(Neogreenia MacGillivray)世界种类的分种检索表。

马尾松诱导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快速变化
任琴 金幼菊 胡永建 陈华君 李镇宇
林业科学. 2006, 42(4):  65-70.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412
摘要 ( 673 )   HTML   PDF (188KB) ( 7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马尾松进行未受害、接虫咬食为害、人工剪叶3种处理后,按不同的时间序列取样,用TCT-GC-MS分析叶片挥发物的成分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受害方式对马尾松挥发物的释放有不同影响。人工剪叶检测出的挥发物种类略少于虫害;释放高峰早于虫害。2)同一受害方式的不同受害程度对挥发物的快速诱导变化不同。与对照相比,轻度虫害后莰烯、β-蒎烯、水芹烯、石竹烯、(E)-法尼烯在1h升高,但挥发物相对含量出现高峰的时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而重度虫害后三环萜、月桂烯、莰烯、β-蒎烯、水芹烯、石竹烯24h达到高峰;人工剪叶使马尾松轻度受害后,有些挥发物1h达到高峰,有些24h后才升至最高,相对含量出现高峰的时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而人工剪叶重度损伤后,挥发物出现释放高峰的时间多在1h或2h。3)在整个快速诱导过程中,挥发物β-蒎烯的相对含量明显升高,72h仍高于对照,说明该化合物在马尾松的诱导抗性中具有重要作用。

黑龙江帽儿山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分析
林英华;孙家宝 刘海良 张夫道 孙龙 金森
林业科学. 2006, 42(4):  71-77.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413
摘要 ( 739 )   HTML   PDF (159KB) ( 7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2年5—9月,采用大型改良干漏斗和手拣法对天然次生针叶林(A)、天然次生混交林(B)、人工针叶林?、人工混交林(D)进行调查,共获得干生土壤动物30045只(未鉴定个体24只),隶属3门10纲21目3亚目56科,其中土层(0~15cm)7631只,隶属3门10纲21目3亚目41科,森林凋落物层22390只,隶属3门10纲21目3亚目50科。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群落类群数在4种林型中均表现为D>A>B>C。土壤动物个体和类群数在同一林型垂直分布现象明显,个体数一般表现为0~5cm最多,10~15cm最少,类群均随着土壤剖面层次的加深而递减。多样性指数(H′)最大值和最小值因群落、月份不同而不同,其相对大小为D>C>A>B,Pielou指数(Js)和辛普森优势度指数(C)总体水平变化与多样性指数相同。Jaccard(q)和Gower系数的分析结果表明,群落组成具有很高的异质性。

梅花鹿育种目标性状边际效益计算方法的研究
李和平
林业科学. 2006, 42(4):  78-81.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414
摘要 ( 651 )   HTML   PDF (139KB) ( 7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综合育种值作为数量化育种目标的方法选择梅花鹿的生产性状及其对应的选择性状。在对确定以茸用为主的梅花鹿育种目标时,除了主要考虑茸用性状外,还应适当考虑繁殖和使用寿命等性状,对于直接影响茸鹿生产效益的次级性状不容忽视。借助差额法推导出一系列梅花鹿育种目标中目标性状边际效益的计算方法,并根据调查与研究,给出计算边际效益的有关生物学、育种学和经济学参数,计算出各育种目标性状的边际效益。当这些参数发生变化时,可根据本文给出的计算公式重新计算。根据梅花鹿鹿群的基本情况和对目标性状相对选择重要性的计算结果,认为梅花鹿茸用性状、繁殖性状和使用寿命目标性状的相对选择重要性之比是8∶3∶1,而育种目标中长白山梅花鹿品系对茸用性状、西丰梅花鹿对繁殖性状应有所侧重。

江苏省林业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研究
崔丽娟 彭镇华 郄光发 张曼胤 何春光
林业科学. 2006, 42(4):  82-87.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415
摘要 ( 767 )   HTML   PDF (129KB) ( 7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江苏省区域特点,结合江苏省林业发展现状,建立江苏省林业发展指标体系,包括森林资源状况、生态功能、社会经济效益和保障体系4个综合层面的47个指标。采用专家咨询法、理论分析法、频度分析法及软系统归纳集成法等确定指标和分值,依此对江苏省林业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林业处于刚起步的现代林业阶段,根据综合评价得分进一步分析了江苏省林业发展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森林生态效益现实补偿费的计量——以川西九龙县为例
高素萍 李美华 苏万揩
林业科学. 2006, 42(4):  88-92.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416
摘要 ( 669 )   HTML   PDF (141KB) ( 7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质上是消除生态效益“外部性”,将“外部性”“内部化”的一种手段。合理的补偿标准可以使资源配置最优,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探讨现实补偿费的计量理论方法,指出合理补偿是以现阶段人们的支付意愿为标准。并以川西九龙县森林(公益林)为例,计算出2002年现实补偿费为31.589亿元,平均补偿1.745万元·hm-2,不足理论补偿标准的1/3。

综合评述
森林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
郭剑芬;杨玉盛 陈光水 林鹏 谢锦升
林业科学. 2006, 42(4):  93-100.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417
摘要 ( 938 )   HTML   PDF (186KB) ( 17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系统评述森林凋落物的分解过程、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因素、分解研究的方法等。森林凋落物的分解既有物理过程,又有生物化学过程,一般由淋溶、自然粉碎、代谢作用等共同完成。凋落物分解过程先后出现分解速率较快和较慢2个阶段,元素迁移一般呈现淋溶-富集-释放的模式。凋落物分解主要受气候、凋落物性质、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影响,气候是最基本的影响因素,常用实际蒸散(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 简称AET)作为指标。凋落物分解速率呈明显的气候地带性,与温度、湿度等紧密相关。从全球尺度来讲,凋落物质量对分解速率的影响处于次要地位,但在同一气候带内因AET变化较小,则起了主导作用。N、P和木质素浓度、C/N、C/P、木质素与养分比值是常见的凋落物质量指标,其中C/N和木质素/N最能反映凋落物分解速率。凋落物化学性质对其分解的影响作用又与分解阶段有关。凋落叶中N、P、K初始浓度高使得初期分解较快,而后期分解放慢。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区系也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凋落物分解。尼龙网袋法(litter bag method)操作简单,是野外测定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最常用的方法。除此之外,缩微试验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普遍采用的衡量凋落物分解速率大小的指标主要有CO2释放速率、凋落物分解系数(k值)及质量损失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指数衰减、线性回归等模型来模拟凋落物分解过程。尽管对凋落物分解在森林生态系统C、N、P循环、土壤肥力维持等方面已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未来研究应侧重以下方向:长期的定位观测;采用相对统一的研究方法,获得可比性强的数据进行综合;深化凋落物分解机理研究;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评价营林措施(如林分皆伐、造林、施石灰和肥料等)对凋落物分解与养分释放的调节作用。

我国开展生态旅游规范化建设初探
刘建立 陈世清 唐志蕴
林业科学. 2006, 42(4):  101-105.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418
摘要 ( 658 )   HTML   PDF (121KB) ( 8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态旅游在我国起步不久,从生态旅游资源的界定、调查、评价、规划、开发、管理直至生态旅游环境保育等全过程都很不规范,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结合2002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的国际生态旅游峰会精神以及国际生态旅游规范化进展,认为我国生态旅游规范化建设可以从寻求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生态旅游认证体系建设和行业标准制定、对利益相关者的教育和培训等方面入手。

问题讨论
加强森林培育 振兴东北老森工基地
刘于鹤 林进
林业科学. 2006, 42(4):  106-111.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419
摘要 ( 704 )   HTML   PDF (138KB) ( 8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森林资源,既是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又是我国重要的木材及林产品生产战略基地。然而,50多年的开发建设,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造成了林区森林资源利用过度,林区社会经济发展迟缓的不利局面。对东北国有林区进行实地调查,得出结论:该地区中、幼龄林资源雄厚,潜力很大。东北老森工基地的振兴,包含生态功能增强和林业产业振兴,将对东北地区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产生积极影响,也是长久解决我国木材和林产品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森林培育,强化科学经营,是振兴的基础;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体制创新,是振兴的前提;构建新的林业产业体系是振兴的关键;强化政策扶持,是振兴的保障。建议:抓紧推进政企分开、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将振兴东北老森工基地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考虑,落实各项措施;编制振兴东北老森工基地的总体规划,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研究和制定振兴老森工基地包括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有关政策;完善林业产权制度、森林资源监管等法律法规。

CDM造林或再造林项目的基线问题
武曙红;张小全 李俊清
林业科学. 2006, 42(4):  112-116.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420
摘要 ( 693 )   HTML   PDF (128KB) ( 7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定义、类型、准则和确定方法等方面论述造林或再造林项目有关基线的问题;对目前确定CDM造林、再造林项目活动基线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并提出建议:我国在进行CDM造林或再造林项目时,可采用半结构化的特定项目级基线方法来提高项目基线计算的一致性、可比性和总体质量。

研究简报
梨自交不亲和新基因S12-Rnase的分离鉴定及序列分析
乌云塔娜 谭晓风 李秀根 曹玉芬 张琳
林业科学. 2006, 42(4):  117-121.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421
摘要 ( 659 )   HTML   PDF (210KB) ( 6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麻竹种苗工厂化生产的技术体系
何凤发 倪成 江小华 刘朝霞
林业科学. 2006, 42(4):  122-125.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422
摘要 ( 658 )   HTML   PDF (138KB) ( 7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呼伦贝尔草原中蒙边境地带春季沙狐洞穴生境选择
金崑 廖志冬 高中信
林业科学. 2006, 42(4):  126-128.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423
摘要 ( 617 )   HTML   PDF (130KB) ( 6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