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业科学,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42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06-11-25
论文及研究报告
黄土高原不同水分生态区刺槐细根垂直分布的差异
赵忠 成向荣 薛文鹏 王迪海 袁志发
林业科学. 2006, 42(11):  1-7.  doi:10.11707/j.1001-7488.20061101
摘要 ( 713 )   HTML   PDF (204KB) ( 7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生长在陕西黄土高原半干旱气候区安塞县和半湿润气候区长武县的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土钻法获取根样,研究不同气候区刺槐细根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两地刺槐细根分布差异较大,安塞县刺槐细根平均分布深度为250cm,长武为200cm;安塞阴、阳坡立地上刺槐细根表面积特征值分别是长武的5.06和8.29倍。无论是在阴坡还是阳坡立地上,安塞刺槐细根表面积特征值均在土壤表层0~20cm处达到最大值,且随土层加深逐渐减小;长武刺槐细根表面积特征值峰值出现在较深的土层,阴、阳坡均在60cm左右。安塞刺槐细根约80%分布于0~150cm土层中,长武集中在0~100cm土层。此外,两地刺槐细根表面积特征值阴坡大于阳坡。水分条件不同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模型S=AhB(C+Dh+Eh2+Fh3)可以较好地拟合两地刺槐细根的垂直分布特征,安塞县不同立地的拟合决定系数R2均在0.94以上,长武县在0.80以上。

模拟酸雨对假俭草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马博英 徐礼根 蒋德安
林业科学. 2006, 42(11):  8-11.  doi:10.11707/j.1001-7488.20061102
摘要 ( 685 )   HTML   PDF (190KB) ( 7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模拟酸雨(pH2.5、pH3.0)对假俭草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雨6h胁迫引起假俭草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0)、光化学猝灭系数(qP)、PSⅡ电子传递量子产率(ФPSⅡ)、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下降,pH2.5处理比pH3.0处理的下降幅度大;酸雨处理停止24h后,Fv/FmFv/F0qP、ФPSⅡETR、NPQ回升;酸雨处理停止48h后,回升至接近对照。研究还表明,利用非损伤的叶绿素荧光技术可快速检测草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

樟树林地土壤多环芳烃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
田大伦 闫文德 康文星 项文化 潘勇军
林业科学. 2006, 42(11):  12-16.  doi:10.11707/j.1001-7488.20061103
摘要 ( 659 )   HTML   PDF (162KB) ( 7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樟树林地和无林地土壤中PAHs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并对两种土地类型土壤中的PAHs含量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两种土地类型土壤中PAHs主要积累在0~30cm的表土层,并随土层加深而明显减少,各土层中以高环的PAHs组分为主,PAHs主要源于燃烧源;樟树林地土壤中PAHs含量明显低于无林地,无林地表土层中PAHs含量是樟树林地表土层的1.1倍;对两种土壤中的PAHs含量水平进行评价,得知樟树林地土壤PAHs超标5种,无林地土壤不仅超标8种,且超标倍数明显大于樟树林地,樟树林地土壤的PAHs污染程度小于无林地。

湖南湖北藤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特征
颜立红;祁承经 彭春良
林业科学. 2006, 42(11):  17-22.  doi:10.11707/j.1001-7488.20061104
摘要 ( 626 )   HTML   PDF (149KB) ( 7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湖南、湖北藤本植物的分类群起源、生活习性、攀援方式、繁育系统几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藤本种子植物60科159属784种(含变种),分别占本区种子植物的29.7%、10.8%和11.1%;在全部含藤本植物的科属中,含10个种以下的科、属分别占总科数、总属数的68.3%和89.9%;藤本种类的数量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大科或大属中,葡萄科和猕猴桃科等11个大科占有总种数的64.8%;攀援方式分为5大类,12小类,缠绕类最多,占48.7%,卷曲类23.2%,搭靠类16.5%,吸固类6.0%,混合类5.6%;两性花类67.3%,杂性花类5.1%,单性花27.5%,雌雄异株种数多于雌雄同株。

3个扁桃品种的光合特性
李延菊;李宪利 张序 史作安
林业科学. 2006, 42(11):  23-28.  doi:10.11707/j.1001-7488.20061105
摘要 ( 683 )   HTML   PDF (199KB) ( 7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盆栽条件下对3个引种扁桃品种3#、4#和7#的光合作用、荧光参数生理生态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扁桃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型,峰值在10:00,次峰值在16:00,10:00—15:00有“午休”现象;在10:00—15:00时4#和7#叶片的Pn显著高于3#,15:00差值最大。2)扁桃不同品种的光合生理生态参数有显著差异:4#的光饱和点和补偿点都比3#和7#高,分别为1206μmol·m-2s-1和25.82μmol·m-2s-1,说明4#品种能适应较高的光照强度;4#和7#的CO2补偿点和饱和点都比3#高,扁桃在CO2饱和点以下,Pn随CO2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增长,说明增大CO2浓度可大大提高光合生产力。3)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显示:4#和7#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高,且正午过后Fv/Fm

杨树Na+/H+反向运输蛋白基因(PtNHX1、PtNHX6)的克隆和检测
张德强 赵树堂 卢孟柱 田林
林业科学. 2006, 42(11):  29-36.  doi:10.11707/j.1001-7488.20061106
摘要 ( 734 )   HTML   PDF (839KB) ( 6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Na+/H+反向运输蛋白基因(NHX)是在细菌、植物和动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类膜蛋白基因家族。迄今已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分离出AtNHX1、AtNHX2、AtNHX3、AtNHX4、AtNHX5AtNHX6共6个成员,并发现部分成员对盐胁迫有不同程度的响应。以AtNHX1AtNHX6的cDNA核苷酸序列为信息探针,基于可利用的杨树EST数据库和毛果杨全基因组测序结果,通过电子杂交辅助的克隆技术,从毛白杨形成层cDNA中分离得到长度分别为1635bp和1709bp的2个cDNA,其分别含有编码544个和526个氨基酸残基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由它们所推导的蛋白质序列与拟南芥、水稻、小麦和玉米的NHX1和NHX6基因的蛋白质序列高度同源,同源性分别为79%、76%、69%和74%以及82%、82%、27%和26%,故将其命名为PtNHX1PtNHX6(GenBank注册号分别为AY660749和AY832912)。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PtNHX1PtNHX6均为低拷贝基因(或有一些高度同源的基因),在杨树基因组中以1~4个拷贝形式存在。组织特异性RT-PCR结果显示,PtNHX1PtNHX6基因在杨树根、茎和叶片中均有表达,但其表达模式稍有不同:PtNHX1在根部、形成层、未成熟木质部、成熟叶和嫩叶中均高度表达,在韧皮部和成熟木质部中有少量表达,而PtNHX6在根部、成熟叶和嫩叶中表达丰度较高,在韧皮部、形成层、未成熟木质部表达丰度较低,在成熟木质部中表达丰度极低。NaCl诱导的杨树叶片差异表达RT-PCR检测结果初步表明,PtNHX1PtNHX6基因均受盐诱导表达,当溶液中NaCl浓度在100~400mmol·L-1内,随着盐浓度的提高,PtNHX1PtNHX6基因的表达丰度逐渐增强,但超过400mmol·L-1后,其表达丰度均有所降低,这与所测定的叶片ABA含量匹配。

美洲黑杨雄性花芽cDNA克隆测序及表达序列标签(ESTs)特性分析
周祥明;张冰玉 苏晓华 王大海 黄秦军 张香华 张志毅
林业科学. 2006, 42(11):  37-41.  doi:10.11707/j.1001-7488.20061107
摘要 ( 635 )   HTML   PDF (282KB) ( 7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SMART技术构建美洲黑杨雄性花芽cDNA文库。随机挑选4200个克隆进行序列测定,获得原始序列3092个ESTs,去除插入片段短于150bp的序列和污染序列后,获得有效ESTs序列3087个,平均长度515bp。对聚类后的416个Clusters分别进行单独拼接,得到相应的Contigs和Singletons分别为451和1104个,并通过与NCBI等核酸数据库进行比对、查询和注释,获得已知功能和未知功能的基因1015个,无序列相似性的新基因540个。这些数据为进一步研究高等植物花发育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资源。

菊花二倍体野生种与栽培种间杂种的幼胚拯救
李辛雷 陈发棣
林业科学. 2006, 42(11):  42-46.  doi:10.11707/j.1001-7488.20061108
摘要 ( 720 )   HTML   PDF (172KB) ( 7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二倍体野生种甘菊、菊花脑、异色菊与栽培菊花进行远缘杂交与杂种幼胚拯救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二倍体野生种与栽培菊花杂种幼胚拯救的关键因素是基因型和幼胚拯救时期,较适宜的时期是授粉后13~18d;基本培养基对幼胚拯救影响不大,较适宜的激素配比为BA 2.0mg·L-1+NAA 2.0mg·L-1;二倍体野生种作母本与栽培菊花杂交幼胚拯救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反交。RAPD及形态学鉴定结果证实了杂种的真实性。

立地管理措施对2代6年生杉木林生长的影响
何宗明 范少辉 卢镜铭 杨旭静 翁贤权
林业科学. 2006, 42(11):  47-51.  doi:10.11707/j.1001-7488.20061109
摘要 ( 656 )   HTML   PDF (133KB) ( 7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福建省南平峡阳国有林场进行5种不同立地管理措施对29年生第1代杉木人工林采伐后营造的6年生第2代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BL3(收获树干和树皮、加倍采伐剩余物)处理的6年生2代杉木林生长最好,其次为BL1(全树收获)和SB(收获树干和树皮,炼山)处理,BL2(收获树干和树皮,不炼山)和BL0(收获地上所有有机质)处理杉木生长最差。5种处理的第2代杉木林地位指数与第1代相比,BL3和BL0处理分别上升0.56和0.27,其余3种处理则有下降。BL1、SB和BL2处理地位指数分别比1代下降0.39、045和0.63。不同处理之间的差异均未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

冬枣硝酸还原酶特性研究
彭勇 彭福田 姜远茂 周鹏 张青
林业科学. 2006, 42(11):  52-57.  doi:10.11707/j.1001-7488.20061110
摘要 ( 621 )   HTML   PDF (195KB) ( 7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盆栽条件下,以沾化冬枣为试材,研究植株不同器官、不同时期NR活性的变化动态以及不同形态氮素对NR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是冬枣NO3-还原的主要部位,NR活性以新生叶片中最高,其次为中部叶和基部叶;根系中NR活性以细根中较高,但明显低于叶片,而新生吸收根中几乎检测不到。日变化表明NR活性呈单峰曲线,以上午11:00左右最高。从NR活性的季节变化看:叶片NR活性先增加后下降,以夏季8月中旬较高;根系NR活性在6月、8月初和10月出现3次高峰。叶片涂抹不同浓度与不同形态氮素对NR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涂抹40mmol·L-1KNO34h后,NR活性达到高峰,涂抹低浓度KNO3(<80mmol·L-1)可以显著提高NR活性,而高浓度KNO3(>80mmol·L-1)处理时NR活性不再升高,涂抹尿素也可提高NR活性,Glu和Gln对NR活性影响不大,Gly降低了NR活性。土壤施肥对NR的影响表明:追施尿素可以维持叶片较高的NR活性水平,提高叶片对NO3-的同化能力。

蚂蚁在舞草种子传播及避免其被啮齿类取食中的作用
张智英
林业科学. 2006, 42(11):  58-62.  doi:10.11707/j.1001-7488.20061111
摘要 ( 726 )   HTML   PDF (164KB) ( 7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择云南思茅地区景谷县和西双版纳勐仑镇,研究蚂蚁传播舞草种子及避免啮齿类取食种子的影响,以探讨蚂蚁在舞草种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蚂蚁传播舞草种子的距离一般较近,但均超过种子自身的扩散距离。几种主要蚂蚁的传播曲线显示:传播的距离各自都有一高峰,平均传播距离为0.93~2.53m。阻止蚂蚁搬运,景谷和勐仑实验点啮齿类对舞草种子的取食率分别为28.3%和16.5%;而阻止啮齿类取食,蚂蚁搬运的舞草种子率白天可达77%,晚上为35.7%。成熟的舞草种子日释放时间与蚂蚁活动的时间吻合,蚂蚁可先于啮齿类将种子搬走。这表明舞草与蚂蚁互惠共生,使其种子既得以扩散,又减少了啮齿类的取食,从而促进种群的繁衍。

树木溃疡病菌主要类群系统地位及茶藨子葡萄座腔菌的种内一致性
张星耀 赵嘉平 梁军 吕全
林业科学. 2006, 42(11):  63-68.  doi:10.11707/j.1001-7488.20061112
摘要 ( 773 )   HTML   PDF (194KB) ( 8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利用微卫星引物[(GT)n、(CGA)n、(CCA)n、(GAA)n、(CAA)n、(GA)n]和小卫星引物M13进行的葡萄座腔菌属、盾壳霉属和疡壳孢属真菌的随机扩增微卫星多态性PCR(RAMs_PCR)遗传多样性结果:42个参试菌株被分为4个RAMs分类群;其中22个葡萄座腔菌属菌株和6个小穴壳菌属菌株分布于这4个类群中;RAMs分类群Ⅰ,Ⅱ,IV仅仅由葡萄座腔菌属和小穴壳菌属菌株构成,部分茶子葡萄座腔菌,4个贝伦格葡萄座腔菌和所有的盾壳霉属和疡壳孢属菌株构成了RAMs分类群Ⅲ。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形态学确定的茶藨子葡萄座腔菌种内具有遗传不一致性,形态学上一致的28个茶子葡萄座腔菌菌株识别为4个不同的表观群;造成苹果轮纹病菌和苹果干腐病菌的贝伦格葡萄座腔菌菌株与部分茶子葡萄座腔菌在分子水平上非常相似;研究结果亦显示盾壳霉属与疡壳孢属真菌有着较近的系统关系。

几株半知菌对马尾松落叶的分解——木质纤维素酶的活性动力学
郝杰杰 宋福强 田兴军 黄丰 张鹏 张智俊
林业科学. 2006, 42(11):  69-75.  doi:10.11707/j.1001-7488.20061113
摘要 ( 717 )   HTML   PDF (220KB) ( 6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固体发酵方法,研究Alternaria sp.,Penicillium sp.,Cephalosporium sp.,Tricherderma sp.,Pestalotiopsis sp.和Aspergillus fumigatus 6种土壤半知菌降解马尾松凋落叶片过程中产生的漆酶(Laccase)、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锰过氧化物酶(MnP)、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和滤纸糖酶(FPA)的动力学曲线,以及各种酶活性与底物降解的关系。结果表明:Pestalotiopsis sp.能够产生相对较高的漆酶活性和引起底物的总有机物质(TOM)质量损失最大;Alternaria sp.产生的MnP酶活性最高;Pestalotiopsis sp.产生的CMCase和FPA酶活性也为最高。试验中6种菌前期的降解速率依赖于CMCase和FPA酶活性的高低,后期则由木质素酶和纤维素酶协同作用来决定。依据6种菌的酶生产动力学曲线、TOM质量损失和降解速率,可将其划分为2种功能类型:功能群Ⅰ为纤维素分解菌,包括Alternaria sp.,Penicillium sp.,Cephalosporium sp.和Tricherderma sp.4种;功能群Ⅱ为木质纤维素分解菌,包括 Pestalotiopsis sp.和 Aspergillus fumigatus 2种。试验中也发现:Pestalotiopsis sp.产生漆酶的活性较高,同时是一株比较有效降解木质纤维素底物的菌种。

北京市森林可燃物分类研究
田晓瑞 戴兴安 王明玉 舒立福 高成德
林业科学. 2006, 42(11):  76-80.  doi:10.11707/j.1001-7488.20061114
摘要 ( 691 )   HTML   PDF (295KB) ( 8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北京市土地利用图和 Landsat TM 影像,采用监督分类方法对可燃物进行分类,获得可燃物分类图,并对各类可燃物的特征进行详细描述。结果表明:可燃物可分6类,即O_1草地(中低盖度)、O_2草地(高盖度)、S_1灌丛、S_2幼林、C_1针叶林、M_1针阔混交林和B_1阔叶林。由于TM卫星影像分辨率的限制,很难分别出林分垂直结构的差异。这一分类结果,可以满足森林火险等级预报的需要,但对于火行为预报,还需要根据林分燃烧性、林分垂直结构及可燃物分布状态进一步分类。对当前的可燃物分类方法与制图途径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讨论。

30种树叶的点燃含水率与蔓延含水率
胡海清 刘菲
林业科学. 2006, 42(11):  81-86.  doi:10.11707/j.1001-7488.20061115
摘要 ( 717 )   HTML   PDF (156KB) ( 8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30种乔灌木叶子可燃物的野外调查、取样,测得点燃含水率和蔓延含水率;应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这些可燃物的易燃难易和蔓延快慢程度的排序。抗火性较好的有山杨、糖槭、乌苏里鼠李、刺五加、黑桦、东北溲疏、山皂荚、东北茶藨、接骨木、东北山梅花、梓树等11种;较差的有树锦鸡儿、山丁子、刺榆、卫矛、枫杨、暖木条荚迷、秋子梨、山楂、华北卫矛、油松等10种。

高强度微波辐射对落叶松木材渗透性的影响
江涛 周志芳 王清文
林业科学. 2006, 42(11):  87-92.  doi:10.11707/j.1001-7488.20061116
摘要 ( 714 )   HTML   PDF (367KB) ( 7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高强度微波辐射落叶松木材,将微波处理的木材试件与未处理试件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加压注水试验,测定吸水增重率(WAR),用于评价木材的渗透性。研究了试材初含水率、处理材心层温度、微波辐射功率、微波辐射时间等处理工艺条件与落叶松木材渗透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适当控制上述处理条件,高强度微波辐射处理可以改善落叶松木材的渗透性。落叶松木材适宜的初含水率范围是25%~60%;适宜的微波辐射功率与落叶松木材的初含水率有关,本文条件下辐射功率可选择9~24kW;适宜的辐射时间取决于木材的初含水率和选择的辐射功率,当落叶松木材的含水率为30%左右,9.23kW微波功率下辐射55s或20~24kW微波功率下辐射25s时,经微波处理木材的吸水增重率是未处理材的200%以上,木材的渗透性得到显著改善。对微波处理改善落叶松木材渗透性的机理进行讨论,认为微波能够迅速使木材内部的水汽化,在木材内部产生较大的蒸汽压,冲破木材细胞壁薄弱组织,形成细微裂隙,疏通水汽传导的途径。随着微波功率的升高有利于微细裂隙的形成,所需辐射时间缩短,但是过高的辐射功率或过长的辐射时间易造成木材开裂。

不同加热方式下白桦小径木锯材的表层应力
郭明辉 赵西平
林业科学. 2006, 42(11):  93-96.  doi:10.11707/j.1001-7488.20061117
摘要 ( 648 )   HTML   PDF (130KB) ( 7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小径木白桦锯材在连续加热方式和间歇加热方式(间歇2h和间歇6h)干燥过程中表层应力的产生、发展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种加热方式下锯材表层应力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无论是干燥前期或干燥中期,间歇加热锯材的表层应力明显小于连续加热锯材的表层应力,间歇6h锯材的表层应力最小。间歇阶段使干燥过程中木材的干燥应力得到了释放,延长间歇时间有利于降低锯材表层应力。同一含水率水平下,弦切板的表层应力比径切板的表层应力大。

高温软化处理对竹材性能及旋切单板质量的影响
程瑞香 张齐生
林业科学. 2006, 42(11):  97-100.  doi:10.11707/j.1001-7488.20061118
摘要 ( 658 )   HTML   PDF (145KB) ( 6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高温软化竹材工艺,对在120℃密闭高温条件下软化30min的软化工艺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竹材经密闭高温120℃软化30min后,其弹性模量大幅度下降,由未处理前的8912MPa下降到6417MPa,竹材经高温软化处理后塑性提高。动态热机械分析(DMA)的试验结果表明:未软化处理竹材的Tg为120℃,高温软化处理竹材的Tg为88℃,软化处理竹材比未软化处理竹材的Tg下降了26.7%。硬度测试结果表明:经高温软化处理后,竹材的硬度大幅度下降,近青面和近黄面分别下降了42.0%和54.7%。通过对旋切竹单板质量的测定表明:竹材在密闭高温120℃软化30min的工艺下,旋切的竹材单板表面质量可以得到保证。

植树挖坑机钻头主轴扭转振动数学建模与求解
于建国 孟庆华;
林业科学. 2006, 42(11):  101-105.  doi:10.11707/j.1001-7488.20061119
摘要 ( 681 )   HTML   PDF (139KB) ( 7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国内外机械化植树造林机械发展状况,指出国内植树用挖坑机研究重点,利用空间运动学和机械振动理论以及弹性动力学原理着重分析建立钻头主轴扭转振动模型并用数值方法进行求解,同时系统地分析钻头主轴下端部件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力、钻头主轴重力及惯性力等因素的影响,给出动态的准随机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为下一步的钻头动力学特性仿真及整机动态特性研究,合理预测和控制钻头的运动规律,改善钻头的动力学特性,提高钻头工作效率及改进设计方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矩形截面对称板材弯曲成型和铣削成型出材率的解析分析
马岩 赵辉
林业科学. 2006, 42(11):  106-109.  doi:10.11707/j.1001-7488.20061120
摘要 ( 634 )   HTML   PDF (303KB) ( 6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矩形截面对称板材的弯曲木成型加工进行解析分析,对弯曲构件进行数学描述,建立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相关参数分析,确立弯曲成型和铣削成型的出材率差异关系式。针对弯曲度对出材率的影响做详细分析。

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制度障碍及其对策
周伯煌 宣裕方 张慧
林业科学. 2006, 42(11):  110-113.  doi:10.11707/j.1001-7488.20061121
摘要 ( 617 )   HTML   PDF (126KB) ( 6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非公有制林业的概念、特点和实现形式进行分析,指出非公有制林业产权保护不力、采伐限额制度的束缚制约、林地使用制度不完善、林业税费负担沉重和林业金融保障制度不完善等主要制度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1)加强产权保护;2)改革采伐限额制度;3)完善林地使用制度;4)切实减轻林业税费负担;5)实施新型林业投资制度。

综合评述
外来树种生物入侵研究现状与进展
郑勇奇 张川红
林业科学. 2006, 42(11):  114-122.  doi:10.11707/j.1001-7488.20061122
摘要 ( 696 )   HTML   PDF (194KB) ( 15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外来树种如果形成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会产生多方面影响,其中最严重的是对入侵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生物入侵造成的危害具有爆发性和长期性,且不可逆转。与其他种类的生物相比,外来树种的入侵具有很长的时滞,预测比较困难。我国引种的外来树种数量多,过去对外来树种的生物入侵研究很少,开展外来树种入侵性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估,制定统一的技术规程和标准,确定各种外来树种的入侵性等级,对我国林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我国在外来树种生物入侵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建立外来树种信息系统,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制定外来树种入侵评价标准与风险评估体系,研究建立外来树种监测及生物入侵早期预警系统是未来的研究重点。正确处理林木引种与生物入侵的相互关系,对外来树种进行生物入侵风险评估,制定生物入侵防范战略,可以有效地防止生物入侵的发生。同时也要针对树木的生命周期长、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特点,避免夸大外来树种的生物入侵风险,更好地促进外来树种事业的发展。

虚拟树木生长建模及可视化研究综述
雷相东 常敏 陆元昌 赵天忠
林业科学. 2006, 42(11):  123-131.  doi:10.11707/j.1001-7488.20061123
摘要 ( 787 )   HTML   PDF (209KB) ( 14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虚拟树木,就是应用计算机模拟树木在三维空间中的生长发育状况,近年来已成为植物学、农林业、环境科学和计算机领域的研究热点。生长模型和可视化技术是它的核心内容。虚拟树木生长模型包括形态结构模型、功能模型和结构-功能模型等,其中结构-功能模型可以模拟树木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其结果为树木的三维结构,因此它最为接近现实树木的生长,是虚拟树木生长模型的发展方向。树木形态的复杂性与计算时间和空间的矛盾一直是可视化研究中的难点。树木可视化还有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性,如多级分枝、枝条的弯曲、自相似、向光性、树木分枝间的光滑与非光滑连接等。树木可视化软件可分为2类:纯图形学软件和基于结构-功能模型的软件,其应用已涉及娱乐、商业、计算机辅助景观设计、教育、科研和林业生产等方面;但在树木构筑型数据的采集和管理、结构-功能模型的建立、树木可视化技术的研究及面向林业生产等方面仍需要大量的工作。

研究简报
用气象站资料推算附近森林浅层地温和气温
关德新 吴家兵 金昌杰 韩士杰 王安志
林业科学. 2006, 42(11):  132-137.  doi:10.11707/j.1001-7488.20061124
摘要 ( 649 )   HTML   PDF (358KB) ( 8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刺槐群体等位酶分析
谷俊涛 杨敏生 李雁鸣
林业科学. 2006, 42(11):  138-145.  doi:10.11707/j.1001-7488.20061125
摘要 ( 648 )   HTML   PDF (526KB) ( 7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马尾松种子园的遗传多样性与父本分析
艾畅;徐立安 赖焕林 黄敏仁 王章荣
林业科学. 2006, 42(11):  146-150.  doi:10.11707/j.1001-7488.20061126
摘要 ( 778 )   HTML   PDF (272KB) ( 8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杨树插穗根系的分形特征
李火根 张博 黄敏仁 阮锡根 王明庥
林业科学. 2006, 42(11):  151-155.  doi:10.11707/j.1001-7488.20061127
摘要 ( 661 )   HTML   PDF (144KB) ( 7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华山松大小蠹成虫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陈辉 李宗波 唐明
林业科学. 2006, 42(11):  156-158.  doi:10.11707/j.1001-7488.20061128
摘要 ( 638 )   HTML   PDF (576KB) ( 7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