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业科学,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4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9-06-25
论文
基于Voronoi图的天目山常绿阔叶林混交度
汤孟平 周国模 陈永刚 赵明水 何一波
林业科学. 2009, 12(6):  1-5.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601
摘要 ( 975 )   HTML   PDF (530KB) ( 8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择较典型的常绿阔叶林设置大小为100 m×100 m的样地,用全站仪测定每株树木的三维坐标;提出基于Voronoi图的混交度M V,并对M V和传统混交度 M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M V通过Voronoi图的相邻多边形确定对象木的最近邻木,比 M 能更准确地描述种间相互隔离关系;在常绿阔叶林群落中,单株树木的混交度M和M V均随胸径的增加而增大;群落平均混交度M=0.720 7,V=0.743 1,表明不同树种之间的相互隔离程度较高;群落优势种群的平均混交度低于非优势种群,常绿种群的平均混交度低于非常绿种群,其原因是细叶青冈、青冈和短尾柯既是优势种群,又是常绿种群,且它们具有聚集繁殖特性。

干旱胁迫对2个欧李种源生理特征的影响*
姜英淑. 陈书明 王秋玉 卢宝明
林业科学. 2009, 12(6):  6-10.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602
摘要 ( 858 )   HTML   PDF (418KB) ( 7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喇叭沟门和怀柔汤河口2个种源的欧李盆栽苗木为研究对象,测定自然干旱胁迫期间和复水后的各种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时间延长,2个种源的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MDA含量和SOD活性等指标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但除了怀柔汤河口种源的叶绿素含量和喇叭沟门种源的POD活性与对照存在极显著差异外(P<0.01),其他指标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α=0.05); 喇叭沟门种源的电解质外渗率和MDA在处理的第32天出现一个峰值,而怀柔汤河口种源电解质外渗率在处理前期缓慢上升,然后稳定一段时间后下降,MDA含量在处理的第44天出现峰值;不论是叶绿素还是类胡萝卜素含量,喇叭沟门种源都是在前14天急剧上升,然后下降到起始点,而怀柔汤河口种源在处理前期迅速上升,然后在高位浮动,直至处理结束;2个种源的POD活性均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逐渐上升,胁迫末期达到最大值,但怀柔汤河口种源的POD整体活性水平远远高于喇叭沟门种源; 2个种源SOD活性的最大值均在0.8 U·mg-1min-1 左右,但喇叭沟门种源出现在胁迫的第32天,而怀柔汤河口种源出现在胁迫的第14天,然后下降直到胁迫结束。与喇叭沟门种源相比,怀柔汤河口种源面对短时间的水分胁迫可能具有更强的耐旱性。

湖南会同毛竹林土壤碳循环特征*
肖复明 范少辉 汪思龙 熊彩云 申正其
林业科学. 2009, 12(6):  11-15.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603
摘要 ( 971 )   HTML   PDF (690KB) ( 7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测定和分析湖南会同毛竹林土壤的碳贮量和各组分呼吸量。结果表明: 毛竹林土壤有机碳贮量为115.558 t·hm-2,矿质土壤层、凋落物层和根系分别占96.01%,0.64%和3.34%; 毛竹林地土壤年呼吸排放碳总量为9.257 t·hm-2a-1,异养呼吸、自养呼吸和凋落物年呼吸量分别占59.49%,28.27%和12.24%; 毛竹林细根年生长量为6.895 t·hm-2a-1,年分解量为0.312 t·hm-2a-1,细根年周转率为0.93次·a-1; 毛竹林年凋落物进入土壤的碳总量为2.245 t·hm-2a-1,地上和地下凋落物分别占78.5%和21.5%。

水曲柳苗木不同根序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
卫星 王政权 张国珍 陈海波 王婧
林业科学. 2009, 12(6):  16-21.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604
摘要 ( 945 )   HTML   PDF (815KB) ( 7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1年生水曲柳苗木为试材,在温室土基盆栽,测定干旱胁迫后苗木1级根和2级根细根活力、膜透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抗氧化物酶系(POD、SOD、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干旱胁迫过程中,1,2级根均发生活力下降、膜透性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的现象,且1级根变化程度大于2级根。在干旱胁迫过程中1,2级根SOD活性均先上升后下降,CAT和POD活性虽然在胁迫后期(40天)显著高于对照,但与胁迫初期相比(15,30天)也呈显著下降趋势,对照变化不显著。抗氧化酶系还原活性氧分子的能力逐渐减弱,膜质过氧化程度加重,导致细胞膜透性升高,活力下降(r 2=0.45~0.58)。与2级根相比,1级根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更明显。

马尾松实生种子园交配系统分析*
张薇 龚佳 季孔庶
林业科学. 2009, 12(6):  22-26.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605
摘要 ( 891 )   HTML   PDF (789KB) ( 6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福建白砂林场马尾松实生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为研究对象,从215对微卫星(SSR)引物中筛选出6对多态性比较理想者作为分子标记对种子园进行交配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该种子园的异交率较高,多位点异交率2006和2007年分别为1.200(标准差SD=0.000)和1.072(SD=0.066); 年度间异交率相似。2)不同冠层和方位上的异交率大小为:上层>中层>下层; 东面<南面=西面=北面,与其花量的调查结果相吻合。3)从坡向来看,种子园西坡与北坡的异交率无显著差异。

马尾松苗木生长和根系性状的GCA/SCA及磷素环境影响*
赵 颖 周志春 金国庆
林业科学. 2009, 12(6):  27-33.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606
摘要 ( 858 )   HTML   PDF (887KB) ( 6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待测系经过GCA初步测定的15个马尾松测交系子代,设置低磷与高磷2个磷素水平的盆栽试验,研究马尾松苗木生长和根系参数的GCA/SCA相对重要性及磷素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磷素水平下马尾松测交系苗木生长和根系参数都达到极显著差异,受较强的遗传控制,全同胞遗传力在0.745~0.920。配合力分析结果显示,马尾松生长和根系性状较多地受母本GCA和SCA效应的影响,父本GCA效应则较小。高磷条件下马尾松苗木生长表现尤其是根系性状主要由非加性遗传控制,加性基因效应次之,选配分别来自南部和北部的优良育种亲本进行杂交制种,可以创制生长量大、根系发达的杂交新品种; 低磷条件下苗木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仍主要由非加性遗传控制,但低磷胁迫却改变了苗高、地径和侧根数的GCA/SCA相对重要性,与高磷水平比较,低磷下这3个性状的GCA效应明显增加而SCA效应明显减小。可通过加强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等磷效率特异性指标的SCA育种,选育高磷效率的马尾松新品种。

山核桃嫁接过程中愈伤反应的细胞学观察*
刘传荷 洪健 夏国华 黄坚钦
林业科学. 2009, 12(6):  34-38.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607
摘要 ( 876 )   HTML   PDF (2360KB) ( 6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研究山核桃本砧嫁接过程中的愈伤反应。结果表明: 砧、穗形成层区域最先形成隔离层,嫁接后第 1~3 天形成隔离层,第3~6 天逐渐加厚,随着隔离层细胞内物质逐渐被吸收,愈伤组织细胞分裂后突破隔离层,至嫁接后第12 天隔离层完全解体消失; 隔离层两侧愈伤组织细胞进行旺盛的生理代谢活动,切口外侧细胞的胞间连丝迅速关闭,而内侧细胞间胞间连丝物质交换活跃; 近隔离层的细胞之间部分细胞壁破裂,细胞间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 线粒体、内质网、质体数量显著增加,多泡体、壁旁体等膜状结构频繁出现,淀粉粒先积累后逐渐消失。

肉苁蓉种子萌发与吸器形成的化学物质诱导*
张汝民 陈宏伟 张丹白静 高 岩;
林业科学. 2009, 12(6):  39-44.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608
摘要 ( 830 )   HTML   PDF (953KB) ( 6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和组织培养技术,研究植物激素对肉苁蓉种子萌发形成芽管以及化学诱导物质对吸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萘乙酸(NAA)和6-苄氨基腺嘌呤(6-BA)均不能诱导肉苁蓉种子萌发,2.9 μmol·L-1和5.8 μmol·L-1赤霉素(GA-3)能够诱导肉苁蓉种子萌发形成芽管,萌发率仅为3.3%~4.7%; 2.9 μmol·L-1 NAA+ 5.8 μmol·L-1GA-3+ 1.4 μmol·L-1 6-BA 3种植物激素组合使肉苁蓉种子萌发率提高了4.2倍; 植物激素不能进一步诱导肉苁蓉形成吸器。2,6-二甲氧基对苯醌(DMBQ)、间苯二酚(RS)和阿魏酸(FA)均可诱导萌发的肉苁蓉种子形成吸器,吸器形成率最高为16.7%; DMBQ与FA和DMBQ与RS组合均表现出协同作用,使肉苁蓉种子吸器形成率提高到100%。试验阐明肉苁蓉种子萌发的诱导植物激素是GA-3,而吸器形成的诱导还需要特定的酚醌类化合物。

新疆额河流域两种野生杨树萌蘖苗叶片的气体交换特性*
刘华;臧润国 江晓珩 丁易 张炜银 白志强 郭仲军
林业科学. 2009, 12(6):  45-53.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609
摘要 ( 875 )   HTML   PDF (1129KB) ( 6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择额河流域天然林内苦杨(Populus laurifolia)和银白杨(P. alba)的3个年龄的自然萌蘖更新苗,于2006年的6—8月间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并分析了2种杨树的光合及相关气体交换特性(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气孔限制值(Ls)、蒸腾速率(Tr)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等)。结果表明: 6—8月间,2种树木叶片的Gs随月份的变化呈下降趋势。不同年龄的2种杨树苗叶片Gs的日变化基本上表现出单峰和双峰型的趋势。其中,苦杨在6月的Gs日变化为双峰型,7、8月份为单峰型,且均在11:00时左右出现最大Gs值; 银白杨在6和7月Gs的日变化均为双峰型,最大Gs值出现在11:00时和13:00时。选择最大气孔限制时段内15:00时的Ls值进一步比较2种杨树光合生理特性,其中,Tr在6,7月均受Ls的限制,且对苦杨的蒸腾限制性要高于银白杨; 而Pn和WUE均不受Ls的影响。到8月,当苦杨的Ls大于0.3时,其叶片的Pn就受到明显的抑制,而银白杨的叶片由于不耐干旱均已脱落。总体上,苦杨自然萌蘖更新苗要比银白杨对自然干旱的适应性强,这可能是苦杨在额河流域比银白杨自然分布范围广的原因之一。未来气候或人为截流引起进一步干旱后,苦杨可能会比银白杨有更好的适应性。

樟子松人工林树冠结构模型及三维图形可视化模拟*
刘兆刚 李凤日
林业科学. 2009, 12(6):  54-61.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610
摘要 ( 902 )   HTML   PDF (1235KB) ( 7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干解析、枝解析的方法,分别于2002和2003年在老山施业区选择不同年龄、不同立地和不同密度的樟子松人工林有代表性的林分设置固定标准地15块(2002年设置7块,2003年设置8块),共获取解析样木53株,实测2 298个一级枝活枝条变量因子(包括总着枝深度、方位角、着枝角度、基径、枝长、弦长、弓高)数据资料。基于理论或经验生长方程,建立樟子松人工林树冠结构静态模型及树冠动态生长模型。采用VC++6.0语言为开发平台,结合OpenGL开放式图形库,将生长模型与形态结构模型结合,建立樟子松人工林树冠动态三维图形可视化模拟系统,实现基于实测数据和生长模型的静态、动态单木和林分的可视化模拟。

提高动态树木图像分割处理速度的方法*
胡天翔 郑加强 周宏平 丛静华
林业科学. 2009, 12(6):  62-67.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611
摘要 ( 839 )   HTML   PDF (1252KB) ( 5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智能对靶喷雾技术领域中动态树木图像分割处理速度的提高方法进行研究。对整个系统程序设计进行调整,采用四叉树的数据结构进行图像存储,并将基于相对色彩因子的图像处理算法应用在系统中,根据光线强弱自动调节图像分割阈值,提高了识别率; 在此基础上减少了系统处理树木图像的时间。通过试验验证系统的运行情况,将图像分割处理的速度提高到小于0.1 s·f-1,进一步提升智能对靶喷雾的实时性。

分形理论在马尾松松材线虫病发病早期高光谱探测中的应用*
杜华强 葛宏立 范文义 金伟 李进
林业科学. 2009, 12(6):  68-76.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612
摘要 ( 916 )   HTML   PDF (1448KB) ( 6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便携式ASD野外光谱仪,对3个样地未知病害马尾松进行反射光谱连续测量,在对随机抽取的样木反射光谱数据红边位置、绿峰反射高度和红谷吸收深度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分形理论,计算450~780 nm之间的反射光谱曲线的分形维数,并分析曲线构形变化机理与分形维数之间的关系。结合后期补充调查,结果表明:(1)分形维数在调查期间特别是后期,呈下降趋势,这基本与3个光谱参数的变化吻合,但相对红边位置、绿峰反射高度和红谷吸收深度,分形维数变化趋势较稳定,说明分形维数作为马尾松健康状况预测的指标具有一定潜力;(2)分形维数与绿峰反射高度和红谷吸收深度存在正相关关系,且与绿峰反射高度的相关关系高于红谷吸收深度;(3)补充调查死亡样木分形维数与绿峰反射高度的关系模型,进一步说明分形维数对马尾松健康状况的分析是可行的。

薄荷中杀螨活性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任建军;师光禄 王建文 谷继成 王有年;
林业科学. 2009, 12(6):  77-82.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613
摘要 ( 998 )   HTML   PDF (1238KB) ( 6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测定薄荷中杀螨活性物质的毒力,分离鉴定该物质的分子结构,利用甲醇、氯仿和石油醚3种溶剂在常温下进行提取后,用液-液萃取法萃取,并用硅胶层析和薄层层析(TLC)结合碘显色法进行分离纯化,同时用玻片浸渍法对活性物质跟踪; 最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液相色谱法(HPLC)、红外色谱(RI)和质谱(MS)等技术对该物质进行鉴定。研究发现薄荷地上部分的石油醚粗提物对朱砂叶螨具有很强的毒杀作用,当浓度为1 mg·mL-1时,24 h内对成螨的致死率为87.05%,卵为93.16%。经Duncans 检验,3种不同溶剂的粗提物对成螨及卵的致死率差异显著(P<0.05)。同时发现薄荷地上部的甲醇、氯仿提取物杀螨效果相对较差,24 h致死率仅为28.51%与10.73%。用甲醇对石油醚粗提物进行液液萃取后发现,杀螨活性物质主要集中在极性较弱的石油醚中,其对成螨24 h的触杀率高达93.75%。对石油醚萃取物进行分离,共得到8段流分。利用生物活性跟踪,得到一种具有较高杀螨活性的样品V,其对成螨触杀的LC-50值为0.546 4 mg·mL-1,95%置信区间为0.326 8~0.913 4 mg·mL-1。经紫外和高压液相色谱分析,该样品纯度达到89.16%; 质谱检测该物质的分子离子峰为414,数据库显示该物质为甾醇环状结构。红外分析显示该物质在1 160,1 450,1 380,1 700 cm-1等处有明显特征峰,初步确定该化合物为β-谷甾醇。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传播途径及对寄主的持续作用*
段彦丽 曲良建 王玉珠 张永安 陶万强 关 玲 杨忠岐
林业科学. 2009, 12(6):  83-86.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614
摘要 ( 856 )   HTML   PDF (1207KB) ( 7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不同浓度的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亚致死剂量感染美国白蛾4龄和5龄幼虫,并分别收集不同处理的残余带毒试虫进行室内传代饲养。结果表明:病毒对寄主昆虫不仅具有直接致死作用,而且对蛹重和雌虫产卵量均有明显影响,尤其是对亲代、子一代和子二代寄主昆虫。对病毒传播途径的研究证实HcNPV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到寄主种群中。

油蒿不同演替阶段钻蛀性害虫数量变动与环境的关系*
阎伟 骆有庆 宗世祥 宝山 孙耀武 李月华
林业科学. 2009, 12(6):  87-91.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615
摘要 ( 875 )   HTML   PDF (1248KB) ( 6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蒿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重要固沙植物,近年来受到油蒿钻蛀性害虫的危害,导致大面积死亡。2006年5月至2007年9月在宁夏盐池县对油蒿不同演替阶段的油蒿钻蛀性害虫混合种群的组成和数量变化及环境因子进行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 危害油蒿的钻蛀性害虫分别是沙蒿大粒象、沙蒿木蠹蛾、沙蒿圆吉丁虫和一种蛀茎蛾(鳞翅目: 卷蛾科); 在油蒿不同演替阶段,上述4种油蒿钻蛀性害虫均有危害,且每个阶段的优势种各不相同; 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油蒿钻蛀性害虫混合种群受油蒿林的演替阶段及油蒿群落的微环境影响较大。

树干自流式注药法中影响药剂吸收因子研究
田鹏鹏;冯超 唐光辉;冯俊涛 张兴
林业科学. 2009, 12(6):  92-97.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616
摘要 ( 806 )   HTML   PDF (1249KB) ( 5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4%吡虫啉注干液剂,研究自流式注药过程中注药孔孔径、注药器通气孔孔径、树种、树干基径及季节等因素对药剂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注药孔孔径及树种对药剂吸收影响较大,其次为树干基径和季节,注药器通气孔孔径对药剂吸收的影响不显著。5 mm注药孔孔径下树体对药剂的吸收显著高于2,3 mm注药孔,注药后10 h树体对药剂的吸收一般可达6~8 mL; 两种通气孔孔径(0.5,1 mm)下树体对药剂吸收的速度差异较小; 9种树种药剂的吸收能力依次为: 毛白杨>白梨>李>侧柏>水杉>悬铃木、国槐、垂柳>合欢; 树干基对药剂吸收的影响因树种而异,国槐表现为基径较大的树体对药剂的吸收能力较强,侧柏与之相反,毛白杨不同基径树体对药剂吸收的差异不显著; 5月份树体对药剂的吸收能力高于9月份。

有机观光桃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季节动态*
王有年;邢彦峰 周士龙 关 伟 孟海玲 师光禄;
林业科学. 2009, 12(6):  98-103.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617
摘要 ( 849 )   HTML   PDF (1303KB) ( 5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明确有机观光桃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季节动态,对有机观光桃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季节有机观光桃园节肢动物群落与各亚群落的样性各不相同。7月份节肢动物群落和植食性亚群落各种多样性指数均明显(P<0.05)高于其他月份。8月份捕食性与寄生性节肢动物亚群落的各种多样性指数均明显(P<0.05)高于其他月份。8月份节肢动物群落的相对稳定性较好(P<0.05)。节肢动物群落不同营养层之间的参数相关性的变化规律较为一致,均表现为显著(P<0.05)相关。因此,加强有机观光桃园前期的综合管理,根据测报并结合往年害虫发生的状况,在害虫优势种发生的初期,采用释放天敌,使用选择性较好的生物制剂,平衡桃园益害比例,或通过整枝修剪、疏果套袋与增施有机肥料来增强树势,降低害虫为害的几率,达到生产无公害果品的目的

欧美杨溃疡病的病原鉴定*
贺伟 任飞娟 郭利民 李 永;常聚普
林业科学. 2009, 12(6):  104-108.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618
摘要 ( 855 )   HTML   PDF (805KB) ( 7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河南濮阳、山东菏泽等地的欧美杨溃疡病发病林地采集病样96份,经分离、纯化、归类出10种分离物,其中镰孢属(Fusarium)真菌占优势。以离体苗干水培接种和盆栽苗接种,经致病性测定,明确分离物Mz01为致病菌株。经形态学鉴定,Mz01为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采用真菌通用引物对分离物Mz01进行PCR扩增,对其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隔区测序,并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一致。茄镰孢菌作为我国欧美杨溃疡病的病原菌系首次报道。

兴安落叶松边材心材生长特征的种源效应*
鄂文峰 王传宽 杨传平 王兴昌 张全智 张彦群
林业科学. 2009, 12(6):  109-115.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619
摘要 ( 867 )   HTML   PDF (1396KB) ( 7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生长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的7个代表不同气候地理条件(7个种源: 塔河、满归、根河、新林、三站、乌伊岭、鹤北)的26年生兴安落叶松为对象,比较不同种源树木的边材/心材生长和异速生长关系,探索种源地气候条件对边材/心材生长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胸径(DBH)、边材宽度(SW)、边材面积(SA)、心材半径(HR)、平均边材生长速率(MSGR)等生长特征参数的种源间差异显著,其中最南种源地鹤北的生长特征参数的平均值最大,三站的平均值最小。种源也显著地影响SA、心材面积(HA)与MSGR的关系,但对其生长特征参数与DBH的异速生长关系和心边材比率(HSR)没有显著影响。SW,HR,HSR和MSGR分别与DBH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而SA和HA与DBH则呈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除了三站种源之外,种源地的年均温和年降水量都显著地影响兴安落叶松的SA和MSGR。兴安落叶松边材/心材生长特征因长期适应不同种源地的温度和降水等环境条件而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通过生长速率差异而不是改变其生长格局实现的。

甲醛释放量气体分析法快速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实现
安源 周玉成 侯晓鹏 张星梅 匙青
林业科学. 2009, 12(6):  116-120.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620
摘要 ( 775 )   HTML   PDF (1059KB) ( 6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基于欧洲标准BS EN 717-2: 1995《木质板材.甲醛释放量的测定.用气体分析法测定甲醛释放量》的甲醛释放量快速检测装置。装置采用西门子S7-200系列PLC CPU224作为其核心控制单元,选用北京昆仑通态自动化软件有公司全中文工控组态软件MCGS编制人机交互界面程序,具有检测精度高、采集速度快、抗干扰性强等特点,可以使传统的甲醛释放量检测由原来的3~28天缩短为4 h,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缩短检测周期。

木材乳液胶黏剂用复合变性玉米淀粉乳液
时君友;顾继友;王垚
林业科学. 2009, 12(6):  121-126.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621
摘要 ( 862 )   HTML   PDF (716KB) ( 6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玉米淀粉酸解氧化后,采用过硫酸铵为引发剂,与丙烯酸胺接枝共聚,得到复合改性淀粉。通过考察各因素对接枝共聚产物接枝百分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确定接枝共聚反应的条件为:接枝反应温度50 ℃; 反应时间3 h; 淀粉与丙烯酰胺质量比0.8。通过对复合变性淀粉工艺条件的验证性试验及其的理化性能分析,证明复合变性淀粉适于制备乳液胶黏剂。

层状木材陶瓷的制备及表征
孙德林 刘文金 余先纯孙德彬
林业科学. 2009, 12(6):  127-132.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622
摘要 ( 828 )   HTML   PDF (1556KB) ( 6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山毛榉薄木酚醛树脂(PF)复合材料在常压下密闭隔氧烧结制备具有层状结构的木材陶瓷。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试件的结构和物相进行研究。SEM分析显示: 木材陶瓷具有清晰的层状结构,保留了木材作为生物模板的天然特征。XRD的研究结果表明: 提高烧结温度在改善木材陶瓷可石墨化程度的同时还能提高其纯度。烧结温度和树脂含量对层状木材陶瓷的力学性能和孔隙结构具有双重作用: 抗弯强度在800 ℃之前迅速增加,在
1 200 ℃附近出现转折点; 表观密度呈现出与此基本相同的现象; 真密度随着烧结温度和
树脂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层状木材陶瓷的断裂韧性为 0.8~1.2 MPa·m1/2,是采常规方法制备的木材陶瓷的2倍多,且层状结构能够提高裂纹的扩展容限,避免破坏过程中的灾难性断裂。

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去除水样中氨氮的研究*
周珊 周汇 单胜道
林业科学. 2009, 12(6):  133-138.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623
摘要 ( 807 )   HTML   PDF (1400KB) ( 6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竹炭为载体,将硝化菌、反硝化菌等微生物固定在竹炭(比表面积365 m2·g-1,孔比容积0.34 mL·g-1)上,研究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对氨氮的去除及影响因素。考察初始氨氮质量浓度、固定化微生物投加量、溶解氧、pH等因素对氨氮去除的影响,研究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去除氨氮的反应动力学,进行竹炭吸附法和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氨氮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初始氨氮质量浓度、竹炭固定化微生物投加量、溶解氧、pH等因素均影响氨氮的去除效果。随竹炭固定化微生物投加量增加,氨氮去除率和去除量均趋于增大,但投加量增加到一定量时,氨氮去除率和去除量增幅均趋缓。pH为8的偏碱性环境利于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对氨氮的去除。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氨氮水样存在竹炭吸附和微生物脱氮2种作用。对于初始氨氮质量浓度≤200 mg·L-1的水样,调节水样pH为8,控制水样溶解氧质量浓度为1 mg·L-1左右,竹炭固定化微生物系统中可发生同时硝化-反硝化作用,氨氮去除率可达70%以上。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去除氨氮的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不同空间尺度森林叶面积指数的估算方法
向洪波 郭志华 赵占轻 王建力
林业科学. 2009, 12(6):  139-144.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624
摘要 ( 901 )   HTML   PDF (1440KB) ( 7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总结不同空间尺度森林叶面积指数(LAI)的估算方法,并讨论这些估算方法的优缺点与发展趋势:通过地面实测来估算小尺度的森林LAI,包括破坏性采样法、落叶收集法、异速生长方程法、光学仪器法和倾斜点嵌块法;通过遥感反演估算区域乃至全球尺度的森林LAI,包括统计模型法、基于冠层物理特征与反射特性的冠层反射模型法、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及查表法。

北京西山三种典型游憩林春季空气颗粒物日变化规律*
郭二果;王成;彭镇华 郄光发 杨伟伟 房城; 周志海
林业科学. 2009, 12(6):  145-148.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625
摘要 ( 804 )   HTML   PDF (1430KB) ( 6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污染土壤杨树修复过程中根际阿特拉津的降解及其微生物区系*
姚 斌 谷雪景 尚 鹤 刘小楠
林业科学. 2009, 12(6):  149-152.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626
摘要 ( 782 )   HTML   PDF (1429KB) ( 6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横断山区野桂花林群落特征*
何飞;刘兴良 马钦彦 史作民 陈俊华
林业科学. 2009, 12(6):  153-157.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627
摘要 ( 819 )   HTML   PDF (409KB) ( 5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无花果叶形性状的SCAR分子标记*
王亮 王彩虹 田义轲 何晓薇 王辉
林业科学. 2009, 12(6):  158-161.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628
摘要 ( 838 )   HTML   PDF (1515KB) ( 6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荆条丛枝病植原体的分子检测及鉴定*
崔廷涛 潘一展 高 瑞 邵云华 李向东时呈奎 赵文军 朱水芳
林业科学. 2009, 12(6):  162-165.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629
摘要 ( 805 )   HTML   PDF (1471KB) ( 6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气候变暖背景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火灾发生日期的变化*
赵凤君 舒立福 邸雪颖 田晓瑞 王明玉
林业科学. 2009, 12(6):  166-172.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630
摘要 ( 813 )   HTML   PDF (1589KB) ( 6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木质复合材用酚醛树脂胶黏剂固化过程的模拟方法
李鹏 陶毓博 王逢瑚
林业科学. 2009, 12(6):  173-176.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631
摘要 ( 728 )   HTML   PDF (1474KB) ( 6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板栗新品种‘黑山寨7号’
黄武刚 周志军 程丽莉 陈生凡 何锡山
林业科学. 2009, 12(6):  177-177.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632
摘要 ( 916 )   HTML   PDF (1364KB) ( 5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板栗新品种‘黑山寨7号’,选自中国栗的燕山品种群,平均果重8.7 g,果实糯性,总糖含量>16%,该品种的雄花序极短,绝大部分雄花序长度仅为0.3 cm,是用于板栗山地或抗旱栽培的优良品种。

彩叶白蜡树新品种‘金冠白蜡’
侯元凯
林业科学. 2009, 12(6):  178-178.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633
摘要 ( 917 )   HTML   PDF (1536KB) ( 5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金冠白蜡为天然变异植株,叶色春夏秋3季为金黄色,经过5年田间品种对比试验,其叶色性状稳定,现已形成无性系。为优良的彩叶乔木树种。可以通过嫁接、扦插、根段扩繁、播种等方法繁殖。适合在我国白蜡适生区的东北、西北、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福建、广东、四川等省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