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点格局分析中完全空间随机零模型要求生境背景必须同质,但复层异龄天然林中生境因子多呈异质性分布,不可避免地会对点格局研究带来影响。本研究尝试通过生境划分的方法,将异质性样地划分为2个亚区(每个亚区内部生境相对同质),并通过标记点格局分析探讨不同生境亚区中林木个体间相互作用规律,旨在为森林经营作业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以吉林蛟河21.12 hm2天然针阔混交林监测样地为基础,根据地形变量将样地划分成A、B 2个生境亚区,利用标记相关函数结合完全空间随机模拟过程检验相邻个体间的作用效应。结果: 单个树种的标记相关分析显示,A区和B区中绝大多数树种表现出个体胸径间的空间负相关;并且在r < 6 m尺度上A区中呈负相关的树种数量明显高于B区,在r < 9 m尺度上未检测到个体胸径间呈正相关的树种。如果不考虑生境条件的异质性,在整个样地中进行标记相关分析,林冠层林木个体胸径在0~8 m尺度上显著负相关,亚林层及林下层的林木胸径间没有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在相对同质的生境中检验各林层中林木胸径属性的空间自相关时,亚林层及林下层个体胸径间没有显著的空间关系,而林冠层个体胸径在小尺度上具有显著的负相关,A区中林冠层个体间作用尺度为0~6.9 m,B区为0~5.6 m。结论: 在不同生境条件下(即A, B亚区),林冠层内相邻个体胸径空间负关联的尺度不同,在森林经营过程中,确定最终保留密度时要充分考虑生境差异带来的影响。
目的: 研究水杉、枫香、构树、毛白杨、木瓜、鹅掌楸、白蜡等7种非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寄主植物叶片挥发物对其成虫具有显著引诱作用而未成为其寄主的原因,为配置非寄主植物或利用非寄主植物提取物防控悬铃木方翅网蝽提供依据。方法: 研磨、过滤获取这7种非寄主植物叶片的粗提物,以粗提物饲喂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测定对其存活的影响。以粗提物原液和不同体积分数的稀释液涂抹悬铃木叶片,测定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忌避活性。结果: 7种非寄主植物叶片粗提物原液饲喂的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生存状况显著低于对照(清水)(P<0.05),其半致死时间、99%致死时间和平均存活时间均极显著短于对照(P<0.01),其中木瓜尤为明显。7种非寄主植物叶片的粗提物原液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均具有忌避效果,忌避率最高的为构树(74.84%),其次是白蜡(70.74%)、枫香(53.90%)、木瓜(53.33%)、水杉(51.66%)、毛白杨(49.47%)、鹅掌楸(43.19%)。粗提物稀释后,忌避效果降低,但忌避效果并非随体积分数降低呈单向递减。结论: 嗅觉上有吸引作用的水杉、枫香、构树、毛白杨、木瓜、鹅掌楸、白蜡等7种植物叶片粗提物中含有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有毒杀作用或(和)忌避作用的物质,可能是这些植物未能被悬铃木方翅网蝽利用的原因之一。7种植物中,构树提取物对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忌避作用最强,木瓜提取物对网蝽的毒杀作用最大, 可进一步研究二者在悬铃木方翅网蝽防控中的可能应用。
目的: 揭示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林各林层(包括全林和各亚层)林木高径比分布规律,为中亚热带人工阔叶林、半天然林和天然阔叶林可持续经营提供阔叶林木高径比方面的典型参照。方法: 以建瓯万木林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在研究区内5个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中分别设置50 m×50 m样地,计算典型林分各林层林木高径比平均值和标准差分析其随亚层的变化情况,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各亚层之间(包括第Ⅰ亚层、第Ⅱ亚层和第Ⅲ亚层间以及受光层和非受光层间)林木高径比平均值的差异显著性,利用偏度和峰度描述各林层林木高径比分布的偏离程度和离散程度,选择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函数对各样地各林层林木高径比分布进行拟合,并采用χ2检验法检验拟合效果。结果: 综合5块样地林木高径比平均值,全林为103.1,各亚层平均值随亚层高度升高而减小,排序为第Ⅲ亚层(112.7)>第Ⅱ亚层(89.0)>第Ⅰ亚层(66.9)以及非受光层(112.7)>受光层(78.3);除4号样地第Ⅱ亚层与第Ⅲ亚层间林木高径比平均值为显著差异外,其他样地内各亚层间林木高径比平均值均为极显著差异。偏度结果表明,各林层林木高径比分布为右偏。峰度结果表明,全林、第Ⅰ亚层林木高径比分布相对较为分散;第Ⅱ亚层、第Ⅲ亚层、受光层林木高径比分布相对较为集中。运用正态分布函数拟合各林层林木高径比分布,其结果均通过卡方检验;而运用Weibull分布函数拟合较多未通过卡方检验。结论: 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各亚层林木高径比平均值间均有极显著差异,且各亚层林木高径比平均值随亚层高度升高而减小;各林层林木高径比分布均为右偏,全林与第Ⅰ亚层林木高径比分布相对较为分散,第Ⅱ亚层与第Ⅲ亚层以及受光层林木高径比分布相对较为集中;正态分布函数对各林层林木高径比分布拟合效果较好,Weibull分布函数拟合效果不理想;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林木高径比分布与直径分布不同,全林和第Ⅲ亚层林木高径比呈正态分布,而全林和第Ⅲ亚层直径呈反J形分布。本研究所体现的各林层林木高径比平均值和各林层林木高径比分布属于理想结构森林的林木高径比特征。
目的: 了解非保护地类型的青海省中部布尔汗布达山区域部分鸟兽的物种多样性现状,为进一步研究高原物种分布、制定野生动物保护和资源管理计划等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7年5―10月、2019年3―5月,在布尔汗布达山海拔3 000~4 500 m范围内,共布设23个红外相机位点。结果: 累计相机日4 703个,有效独立照片共计2 868张,识别出22种兽类、25种鸟类,其中兽类分属5目10科,鸟类分属5目12科,另有家养动物4种。相对多度指数RAI前4种对兽类依次为岩羊(6.44)、喜马拉雅旱獭(5.12)、高原兔(2.59)、藏狐(2.17);对鸟类依次为藏雪鸡(4.72)、赭红尾鸲(3.36)、大石鸡(3.15)、红腹红尾鸲(2.59)。中国特有种对兽类有白唇鹿、马鹿、藏原羚3种;对鸟类有地山雀、大石鸡2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种;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列为濒危6种、易危2种、近危12种。结论: 红外相机的调查结果初步反映了当前青海省中部高原山地鸟兽资源状况,为进一步在非保护地类型的高原传统牧业地区开展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牧区管理和人兽冲突等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
目的: 阐明生物多样性、胸径结构和地形因子对针阔混交林生物量稳定性的相对影响,明确不同空间尺度下生物量稳定性的主要驱动因素。方法: 在吉林蛟河两个大型固定样地的基础上,通过随机抽取20 m×20 m、40 m×40 m和60 m×60 m样方的方式,定量分析不同空间尺度的影响。利用广义可加模型构建了三类嵌套模型:稳定性~生物多样性+胸径结构(模型1)、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地形因子(模型2)、稳定性~生物多样性+胸径结构+地形因子(模型3),并与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模型0)进行比较,通过赤池信息量准则变化量(△AIC)、贝叶斯信息量准则变化量(△BIC)、调整后的决定系数变化量(△Radj2)和偏差解释率变化量(△DE)评价不同解释因子的相对贡献大小。结果: 广义可加模型分析显示,在20 m×20 m、40 m×40 m、60 m×60 m三个尺度上,生物多样性对生物量稳定性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15.18%、12.66%和47.64%,胸径结构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11.30%、72.38%和23.48%,地形因子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73.52%、14.96%和28.88%;生物多样性和胸径结构两类变量仅在60 m×60 m尺度上与生物量稳定性显著相关(P<0.05),其中物种丰富度和Faith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与生物量稳定性间显著负相关,胸径最大值和林分密度与生物量稳定性间显著正相关,胸径变异系数与生物量稳定性间显著负相关;在地形因子指标中,坡向在20 m×20 m尺度上与生物量稳定性显著相关,海拔和坡度在60 m×60 m尺度上与生物量稳定性显著相关;上述解释变量对生物量稳定性的偏差解释百分比随尺度增大而增大;蓄积量稳定性与生物量稳定性的驱动因子基本一致。结论: 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地形因子、胸径结构、生物多样性对生物量稳定性的相对影响大小不同,具有显著的尺度效应;在20 m×20 m尺度上地形因子对生物量稳定性起主要影响作用,在40 m×40 m尺度上胸径结构对生物量稳定性起主要影响作用,在60 m×60 m尺度上生物多样性对生物量稳定性起主要影响作用;研究结果可为东北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 探讨二代生物复合酶对桐木的漂白效果和影响规律,为桐木脱色和生物学改良及桐木制浆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 以兰考泡桐为试验材料,采用纤维素二代生物复合酶CTEC2进行预处理,控制预处理时间(60、75、90和105 min)、温度(30、50和70 ℃)和pH(3、5和7)等因素,分析预处理前后样品色差、化学组分等变化;利用TGA/DSC3型热重同步分析仪探究泡桐木材热降解性能;使用电镜扫描(SEM)观察预处理前后样品纤维微观形态变化;通过X射线衍射测定预处理泡桐木材结晶度,分析不同预处理条件对样品结晶的影响。结果: 1) 颜色测定表明,在温度50 ℃、pH为7的条件下, CTEC2预处理105 min泡桐木材漂白脱色效果最好,亮度和白度均有所提高,且随着预处理时间延长,漂白效果更好;2) 组分测定表明,在温度50 ℃、pH为7的条件下,CTEC2预处理泡桐木材效果最好,纤维素相对含量增加10.76%、半纤维素含量减少11.13%、酸溶木质素含量减少3.05%、酸不溶木质素含量减少4.22%、抽提物含量减少1.15%;3) 从TGA曲线可知,经预处理的泡桐木材最大质量损失速率对应的温度有所增加,热稳定性有所上升;从SEM图像可知,预处理可有效破坏木质纤维素结构;从XRD可知,经预处理的泡桐木材纤维素结晶度有所提高。结论: 纤维素二代生物复合酶CTEC2可使泡桐木材主要化学组分发生变化,降低木质素、半纤维素和抽提物等含量,从而达到漂白脱色效果。泡桐木材漂白预处理的最佳条件为温度50 ℃、pH 7、预处理时间105 min。
目的: 探究3种丁香属植物花粉形态特征和花粉离体萌发方法,比较不同贮藏温度对花粉寿命的影响,明确3种丁香属植物的繁育方式,为丁香属的杂交育种提供参考。方法: 以紫丁香、白丁香和花叶丁香为试验材料,使用扫描电镜观察花粉形态,利用离体培养法测定花粉适宜的离体萌发培养条件,比较不同贮藏温度对花粉活力的影响,采用血球计数器法统计花粉/胚珠比(P/O),通过花性状检测估算杂交指数(OCI)。结果: 3种丁香属植物花粉均为中等大小,长球形,三萌发沟,具清晰的网状雕纹;极赤比(P/E)在1.45~1.83之间,体积指数在28.24~38.82之间。培养基中蔗糖、硼酸、CaCl2、GA3和6-BA质量浓度对花粉离体萌发均有影响。3种丁香属植物花粉萌发的适宜培养基:紫丁香为15 g·L−1蔗糖+50 mg·L−1硼酸+50 mg·L氯化钙+25 mg·L−16-BA,白丁香和花叶丁香为15 g·L−1蔗糖+50 mg·L硼酸+50 mg·L−1氯化钙+50 mg·L−1GA3。结论: 根据孢粉NPC系统分类,3种丁香属植物花粉均属于N3P4C5型,花粉体积、P/E、网纹纹饰可用于3种丁香属植物种间鉴别。室温下丁香花粉寿命为14天左右,–80 ℃下丁香花粉可持续保持较高活力。P/O统计结果显示3种丁香属植物的繁育系统属于异交型,OCI估算结果则认为其繁育系统为部分自交亲和的虫媒异交型。
目的: 掌握砍伐后森林的恢复进程,为制定大熊猫栖息地修复措施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以马边大风顶保护区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为基础,使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法,移动窗口法分析该保护区森林砍伐前后40年间森林覆盖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野外实地样方调查评价保护区林地的破碎化和连通性。结果: 1) 保护区内的森林遭到严重砍伐,森林面积从295 km2降至230 km2,之后逐步恢复到274 km2并于近年达到277 km2,森林面积逐渐接近砍伐前水平,恢复速率也随之下降,且小规模偷伐盗伐仍在影响森林恢复。2) 保护区内被严重砍伐的区域较为集中,主要分布于丝厂拉达-觉罗豁防火公路沿线区域,以及永红管护区西南部与马拟管护点北方区域,导致保护区高连通性林地被阻隔分为3个区域。3) 丝厂拉达-觉罗豁防火公路沿线区域遭受砍伐最严重,该区域具有代表性,区域内的前期修复结果并未达到大熊猫适宜栖息地要求,仍需改进,宜试行森林恢复与保护实验。结论: 保护区内森林破碎化严重,各区块间存在分隔,对照大熊猫原始生境进行栖息地修复,建立大熊猫生境廊道并加强管控是必要且亟需的措施。
目的: 通过溲疏属植物叶片诱导不定芽,建立完整的组织培养体系,为构建溲疏属植物遗传转化体系和分子育种提供参考,也为从头驯化野生溲疏属植物种质资源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 以2种陕西秦岭常见野生溲疏属植物(小花溲疏和钩齿溲疏)的带叶茎段作为外植体,通过初代培养、继代培养和生根培养建立其快速繁殖体系,再利用培养植株的叶片诱导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的方式建立其叶片诱导不定芽体系。结果: 外植体最佳消毒方式为75%乙醇表面消毒10 s,0.1%升汞表面消毒3 min,其成活率为100%,污染率为0。小花溲疏丛生芽增殖最佳的培养基配方为MS + 2 mg?L?1 6-BA,其增殖系数为2.8。钩齿溲疏丛生芽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 + 5 mg?L?1 6-BA,其增殖系数为4.53。生根培养最佳的培养基配比为1/2 MS + 0.8 mg?L?1 IBA,其小花溲疏的生根系数为1.74,钩齿溲疏的生根系数为7.86。选择30天生根苗从上至下第2~4节叶片作为诱导愈伤组织的外植体材料。小花溲疏叶片诱导愈伤组织最佳的培养基配比为WPM + 1 mg?L?1 2,4-D,其诱导率为63%,钩齿溲疏叶片诱导愈伤组织最佳的培养基配比为WPM + 0.1 mg?L?1 2,4-D,其诱导率为70%。结论: 以小花溲疏和钩齿溲疏的叶片作为外植体,成功建立了诱导不定芽形成和植株再生体系。小花溲疏叶片不定芽分化最佳的培养基配比为MS + 2 mg?L?1 6-BA + 0.3 mg?L?1 IBA,钩齿溲疏叶片不定芽分化最佳的培养基配比为MS + 5 mg?L?1 6-BA + 0.05 mg?L?1 NAA。
(月刊 1955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林学会 出版:《林业科学》编辑部 主编:尹伟伦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908/S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7488 国内邮发代号: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