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业科学,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4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5-07-25
论文及研究报告
湿地功能评价两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袁军;吕宪国
林业科学. 2005, 41(4):  1-6.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01
摘要 ( 644 )   HTML   PDF (145KB) ( 7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湿地功能一般可分为水文功能、生境功能和生物地化学循环功能3种类型,3类功能各包括若干子功能,各子功能的强弱由可以量化、相互独立、能够表示其本质特征的评价指标表示,指标总和即为湿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湿地功能所具有的模糊属性决定了模糊数学方法在湿地功能评价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湿地功能评价的实质就是确定待评价湿地属于哪个事先划分好的模糊集合,或描述它属于某个集合的程度。两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的原理是通过确定评价对象对最优、最劣2种状态的隶属程度,从而定量判断评价对象的优劣状况。对于任意一块待评价的湿地,以其原始状况下指标最大可能特征值作为最优标准值,以其在人类干扰下指标可能达到的最小特征值作为最劣标准值。运用模型对黑龙江三江平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年份(1980,1988和2002年)湿地功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区湿地功能对最优状态的隶属度在1980、1988和2002年分别为0.9743、0.8573和0.7030,呈明显下降趋势。

四川卧龙亚高山暗针叶林降水分配过程的氢稳定同位素特征
徐庆 安树青 刘世荣 蒋有绪 崔军
林业科学. 2005, 41(4):  7-12.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02
摘要 ( 785 )   HTML   PDF (183KB) ( 7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稳定氢同位素技术对四川卧龙巴郎山亚高山暗针叶林不同降水条件下3群落类型中降水、林冠穿透水和壤中流的变化动态进行跟踪研究。结果表明:降水δD与降雨量负相关显著(R2=0.456,p=0.043),降雨氢同位素存在显著的雨量效应。降水δD与林冠穿透水δD差异不显著(p=0.863)。壤中流δD与降水δD有明显差异(p=0.049),表明壤中流补给来源是降水,但不一定是当日当次降水直接补给。降水量的升高或降低引起壤中流δD升高或降低。当降水量0~10mm时,影响在降雨后第4天发生;当降水量在10~20mm时,影响在降雨第2~3天后发生;当降水量在20~30mm时,影响在降雨1~2天后发生。显示出亚高山暗针叶林对壤中流有显著的调控作用。降水δD与林冠穿透水δD的差值(用ΔδD表示)在3个不同群落中随着降雨量的增大呈现偏正态分布,当降水量在4.91~25.25mm时,ΔδD>0;当降水量<4.91mm及>25.25mm时,ΔδD<0;当降水量为12.65mm时,δD最大,这主要是林冠层蒸散过程和大气降水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茂兰喀斯特森林干扰状况与林隙特征
龙翠玲;余世孝 魏鲁明 熊志斌
林业科学. 2005, 41(4):  13-19.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03
摘要 ( 678 )   HTML   PDF (167KB) ( 8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调查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干扰特征,并对林隙特征、林隙的形成方式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林隙大小分布表现出以小林隙为主的偏正态分布,但在总林隙面积比例上,大林隙所占的比例较大;2)林隙大多数在20年前形成,估计林隙形成速率为0.55个·hm-2a-1,返回间隔期为270年;3)林隙密度约为20个·hm-2,林隙平均面积(69.7±45.71)m2,扩展林隙平均面积(152.7±79.43)m2,林隙和扩展林隙占所调查林分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3.9%和30.6%;4)林隙形成方式以折干为主,但因地形差异,槽谷、坡地、漏斗的主要形成方式分别为干中折断、拔根倒和干基折断;5)大多数林隙由1~4株形成木形成,平均每个林隙的形成木为2.5株。大部分林隙形成木为森林建群种,常绿和落叶树种分别占61.5%和38.5%。林隙形成木以小径级为主,表明本地森林林隙干扰十分频繁。

以态势理论为基础的更新生态位测度研究
王莹莹 左金淼 刘家冈
林业科学. 2005, 41(4):  20-24.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04
摘要 ( 706 )   HTML   PDF (153KB) ( 7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朱春全提出的态势理论对更新生态位宽度和更新生态位重叠公式进行改进,分别以林隙大乔木和小径木的生态位作为更新生态位的态和势来计算动态的森林更新生态位。通过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固定样地林隙更新的调查,分析了林隙内主要树种的数量特征,研究了其更新生态位宽度及重叠的特征。结果表明:此改进公式不但保证了其数学上逻辑的一致性,同时增加了生态学的解释意义,提高了更新生态位测度的精确度。

马尾松种源磷效率研究
周志春 谢钰容 金国庆 陈跃 宋振英
林业科学. 2005, 41(4):  25-30.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05
摘要 ( 674 )   HTML   PDF (156KB) ( 7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5个对磷肥反应差异显著的马尾松种源,设计3种磷素水平的盆栽试验以研究马尾松磷效率的种源差异,确立种源磷效率的特异性指标。结果表明:马尾松磷效率的种源差异很大,尤以地处武夷山脉南端的福建武平种源最高,其磷效率高于70%,为最低磷效率种源的2倍左右,该种源在低磷胁迫下具有最大的磷素吸收和利用效率及最高的干物质积累量。在参试的3个南方种源中,广东信宜种源也具有相对较高的磷效率。低磷水平下马尾松种源磷效率与磷素利用效率有关,而与磷素吸收效率相关性较小,磷效率和磷素利用效率高的种源其干物质积累量较高。相关分析表明,低磷胁迫下马尾松种源磷效率与其根体积、侧根数、侧根总长和须根总数等呈显著正相关。结合已有水培和土培试验结果,初步认为侧根总长、侧根数、根体积等根系参数以及根系有机酸分泌物含量、酸性磷酸酶活性等可作为低磷胁迫下马尾松种源磷效率的特异性指标。

氮磷供给对长白落叶松叶绿素合成、叶绿素荧光和光合速率的影响
吴楚 王政权 孙海龙 郭盛磊
林业科学. 2005, 41(4):  31-36.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06
摘要 ( 681 )   HTML   PDF (197KB) ( 7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1年生长白落叶松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沙培方式,供给含不同浓度的硝酸铵或磷酸盐的营养液,着重研究氮磷供给水平对其叶绿素生物合成、叶片氮含量及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如下:1)硝酸铵浓度1~8mmol·L-1时,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acid,ALA)合成速率增加,而当硝酸铵浓度达到16mmol·L-1时,与8mmol·L-1相比,ALA合成速率反而下降17%。在磷处理下,ALA合成速率变化与之相似。在氮磷处理下,氮磷浓度分别为8和1mmol·L-1时胆色原素(porphobilinogen,PBG)合成酶活性达到最大。2)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以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在硝酸铵浓度为8mmol·L-1、磷浓度为0.5mmol·L-1时达到最大。叶片总氮含量随硝酸铵浓度增加而增加。3)磷浓度0.125~1mmol·L-1时,叶片总氮含量只有微量增加,且磷浓度增加到2mmol·L-1时,与1mmol·L-1相比,叶片总氮含量反而下降9%。硝酸铵浓度为1~8mmol·L-1时,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上逐渐增加,硝酸铵浓度增加到16mmol·L-1时,与8mmol·L-1时相比,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17%。在磷处理下,可溶性蛋白含量在0.25mmol·L-1时达到最大。4)当硝酸铵浓度为1~8mmol·L-1,总体上FvFm随硝酸铵浓度增加而逐渐增加,而在16mmol·L-1时反而下降。在磷处理下,FvFm的变化趋势与之相似。在硝酸铵浓度1~8mmol·L-1时长白落叶松幼苗净光合速率逐渐增大,但硝酸铵浓度为16mmol·L-1时净光合速率反而下降16%(与8mmol·L-1相比)。在磷处理下,净光合速率在1mmol·L-1时最大,磷浓度过量(2mmol·L-1)则导致光合速率降低。这些结果表明氮供给水平对长白落叶松幼苗叶绿素的生物合成过程中ALA合成速率和PBG酶活性影响较大,从而影响幼苗叶片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同时氮供给水平也影响幼苗叶片总氮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因而影响净光合速率。磷供给水平对长白落叶松幼苗叶绿素的生物合成过程中ALA合成速率和PBG酶活性影响较大,但对幼苗叶片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影响则小,同时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也小。

巨柏种子活力与濒危的关系
王景升;郑维列 潘刚
林业科学. 2005, 41(4):  37-41.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07
摘要 ( 629 )   HTML   PDF (156KB) ( 7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鉴于巨柏目前的濒危状况,通过对巨柏天然分布的3个居群(雅鲁藏布江朗县段、米林县、林芝县)进行野外观察和测量以及TTC法种子活力测定,研究了巨柏结实状况、种子形态特征、种实受害和种子活力、出芽率等与濒危的关系,结果表明:巨柏成熟个体有70%~80%不结实或结实极少,健康球果平均含种子58粒;树体大多受樵采危害,种实受病虫、鸟鼠危害严重,是导致巨柏濒危的主要外因;种子活力最高只有39.8%,平均只达到34.6%,远远低于红松、杉木等的种子活力;种子发芽率较低,平均只达到32.67%,是导致巨柏濒危的主要内因;种子品质和其所处生境的温湿条件不利于巨柏个体繁殖和种群扩散。

泡桐侧芽萌发成枝接干规律
刘震 毕会涛 蒋建平 王联营 乔保水
林业科学. 2005, 41(4):  42-47.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08
摘要 ( 642 )   HTML   PDF (241KB) ( 7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利用侧芽进行泡桐人工接干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自然状态下1年生泡桐侧芽萌发成枝接干规律。结果显示:1)在高密度粗放管理条件下,毛白33泡桐分枝习性表现为假二叉分枝,第2年不能接干的占42%,而58%的单株分枝特性表现为合轴分枝与假单轴分枝(近似顶芽接干的主轴分枝或单轴分枝),能够实现自然接干,这3种分枝类型可以统称为假轴分枝;2)第2年接干单株的接干形率均较大,但能不错位通直接干的仅占14%,86%的接干单株的错位状况需要2~3年后才能得到改善;3)在接干单株中,从接干的上侧芽向下数,越向下在干上分布的侧芽萌发成枝的长度、粗度越小,枯死率越高,但与主干上方夹角逐渐变大,第4对侧枝的分枝夹角最大,以下夹角减小,长度、粗度减小趋势变缓,并枯死。

日本落叶松纸浆材优良家系多性状联合选择
孙晓梅 张守攻 李时元 侯义梅
林业科学. 2005, 41(4):  48-54.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09
摘要 ( 738 )   HTML   PDF (177KB) ( 7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12年生日本落叶松自由授粉家系子代测定林为研究对象,对生长、干形和材性性状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间接选择研究,利用综合选择指数法开展了日本落叶松纸浆材优良家系选择,并为湖北等亚热带高海拔山区筛选出一批生长、干形和材性兼优的家系,最后提出了日本落叶松纸浆材选育指标及优良家系利用途径。研究表明:生长性状与纤维长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壁腔比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木材密度、1%NaOH抽出物、综纤维素含量间相关不显著;木材密度与主枝长之间,纤维长度与主枝长、主枝粗和新枝粗之间,晚材壁腔比与主枝粗、主枝长、皮厚、冠幅、新枝数之间,1%NaOH抽出物与主枝长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各控制性状对单木材积直接作用的大小依次为:胸径、树高、主枝长、壁腔比、主枝粗、皮厚、冠幅、晚材纤维长和早材纤维长,其中胸径和树高2个性状对单株材积性状的直接作用占材积总变异的63%,虽然冠幅、壁腔比等性状对单木材积的直接控制作用很小,但这些性状通过胸径对单木材积具有很大的间接遗传控制作用,由这9个性状组成的控制系统可以说明单木材积变异的98.66%。

四川省桤木种源单株生物质产量的遗传变异和选择初探
王军辉 顾万春 夏良放 余良富
林业科学. 2005, 41(4):  55-61.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10
摘要 ( 637 )   HTML   PDF (170KB) ( 6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6年生四川省桤木15个种源51个家系在湖北、江西、福建3个试验点试验林的单株生物质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桤木种源3个地点6年生的平均单株生物质产量为6.15kg。单株生物质产量种源间、种源内家系间差异显著。单株生物质产量具有极显著的地点效应,单株生物质产量种源×地点、家系×地点交互作用显著。3个地点单株生物质产量种源遗传力为0.27~0.75,家系遗传力为0.17~0.83,表明单株生物质产量受到中度到强度的遗传控制。材积(直接通径系数0.791)对单株生物质产量控制作用最大,其次为树高(直接通径系数0.396)和木材基本密度(直接通径系数0.256)。树高、胸径和冠幅通过材积对单株生物质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较大。四川省金堂盐井、盐亭、金堂淮口、沐川和邛崃5个桤木种源初选为工业用材林优良种源。

北京市永定河沙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风蚀规律研究
岳德鹏 刘永兵 臧润国 王贤
林业科学. 2005, 41(4):  62-66.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11
摘要 ( 614 )   HTML   PDF (130KB) ( 7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取北京市永定河沙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荒草地、河滩地)作为试验地,对不同下垫面的起沙风速、下垫粗糙度、输沙量、风沙流结构、土壤机械组成、土壤风蚀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利用类型起沙风速及粗糙度大小顺序为:林地>荒草地>耕地>稀疏荒草地>河滩地;2)不同下垫面在相同风速时的输沙量明显不同,近地面0~20cm随高度增加输沙率逐渐减少,不同下垫面的风沙流结构垂直分布明显不同;3)河滩地和稀疏荒草地的机械组成主要以细沙为主;耕地、林地、荒草地主要由细沙、极细沙以及粉沙组成。4)不同利用类型在相同时间内风蚀量与风积量不同;5)建议对区域风沙治理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提高未利用地的植被覆盖度;改变农业耕作技术措施。

木质素固沙材料应用于沙漠化地区植被恢复的研究
鲁小珍 金永灿 杨益琴 曹云峰 李忠正
林业科学. 2005, 41(4):  67-71.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12
摘要 ( 667 )   HTML   PDF (149KB) ( 6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木质素固沙材料是制浆废液经化学改性制备而成的一种新型固沙材料,具有见效快、可降解、成本低等优点,并可与植物固沙有机结合,促进沙化地区的植被恢复。经过3年在宁夏(半干旱地区)的木质素固沙与植被恢复相结合的研究,结果表明:1)木质素固沙材料溶液可以在1天之内快速形成沙结皮,起到固沙作用,比草方格固沙节约成本50%以上,当年植被便可恢复,经济、生态效益明显;同时使固沙的高度突破了12,达到了23的沙丘高度;使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建设提供了一项新的技术措施。2)木质素固沙材料1%~2%的浓度和2.5L·m-2的剂量既可有效固沙,同时还可保持水分、减缓水分蒸发,对植物的发芽、生长及生物量积累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是固沙与植被恢复的理想结合。3)木质素固沙材料是水溶性的,在半干旱地区木质素固沙材料的作用大约在8个月至1年,足以帮助植物的生长,但降水过多地区将使木质素的效能弱化。4)1年生草本与多年生的灌木植物组合配置,可持续性发挥固沙作用。

森林郁闭度定量估测遥感比值波段的选择
李崇贵 赵宪文
林业科学. 2005, 41(4):  72-77.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13
摘要 ( 674 )   HTML   PDF (147KB) ( 8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TM遥感图像各原始及常用比值波段的信息量大小、相互间存在的多重相关性及其对郁闭度估测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研究。针对特定监测区域,对设置的遥感比值波段,采用平均残差平方和准则进行筛选,最终确定对郁闭度估测有一定影响的遥感波段,并形成可操作的软件系统。

抚育间伐对落叶松云冷杉混交林的影响
雷相东 陆元昌 张会儒 张则路 陈晓光
林业科学. 2005, 41(4):  78-85.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14
摘要 ( 872 )   HTML   PDF (194KB) ( 7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15块人工落叶松纯林演化后形成的落叶松云冷杉混交林为对象,间伐后12年观测结果,研究间伐对林分和树木生长、树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土壤等因子的影响。间伐强度分为2级:中度(平均为20%)和强度(平均为30%)。结果表明:间伐促进了保留木生长的显著增加,但不同间伐强度间无显著差异。林分及单木的直径、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率均表现相同的趋势即随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间伐没有显著地增加12年间的总收获量。伐后对照样地表现为较高的枯损,枯死木主要是落叶松和阔叶树。林分进界株数严重不足,进界的主要树种是云冷杉、阔叶树和红松,以耐荫树种为主。从枯损和进界看,如果能对红松和阔叶树进行保护,这种林分很可能逐渐演化为阔叶红松林。建议对红松和阔叶树进行保护,使林分向阔叶红松林方向发展。各林分的树种组成在12年间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即间伐没有显著地改变林分的树种组成,目前的树种组成即落叶松、其他针叶树(云杉、冷杉和红松)和阔叶树组成比约为6∶3∶1可能是相对稳定的群落。20%和30%的间伐强度没有显著地改变林分的物种多样性、灌草生物量和土壤物理性质,间伐样地的物种多样性略有提高;间伐样地的土壤物理性质有所改善,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都大于对照;林下灌草生物量有所增加。

油松容器育苗基质性质与苗木生长及生理特性关系
鲁敏 李英杰 王仁卿
林业科学. 2005, 41(4):  86-93.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15
摘要 ( 591 )   HTML   PDF (160KB) ( 7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及回归分析,研究不同配方基质性质与油松容器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关系和对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对油松容器苗的地径、高径比、单株鲜质量、地下干质量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对苗木单株干质量、地上干质量、地上鲜质量的影响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不同基质的苗木在顶芽干质量、根系活力和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基质的密度、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是影响油松容器苗生长的主要因子;基质中碱解氮的含量是影响容器苗地上与地下部分比例关系的主要因子;在北方培育油松容器苗,基质配方以表土40%、黄色粘土15%、松林表土20%、腐熟粪肥20、炉灰渣5%的配方比例,质地为中壤土,密度10t·m-3,全磷含量达0.8g·kg-1,速效磷含量90mg·kg-1,速效钾含量260mg·kg-1,碱解氮含量112mg·kg-1,有机质含量34g·kg-1的微酸性土(pH=6.3)为佳。

天保工程中社会保障现状、问题及对策
何英;张小全
林业科学. 2005, 41(4):  94-99.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16
摘要 ( 687 )   HTML   PDF (165KB) ( 6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统计数据和实际调查,论述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天然林区1998—2003年间职工的社会保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得知,富余职工的安置工作取得进展,但天然林区富余职工的安置和职工的社会统筹保险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目前,天保工程区仍有9.84万下岗待安置职工,大部分单位没有给职工上医疗和失业保险,养老保险金拖欠现象严重。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中林业局为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解决天然林区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1)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参保人的权利,增大天保工程区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的覆盖面;2)加强社会保障的立法,确保林区职工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3)减轻森工企业的经济负担,尽快解决养老保险金拖欠问题;4)发展替代产业创造再就业机会,实现转产分流、减员增效等。

广东梅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研究
廖富林 杨期和 胡玉佳
林业科学. 2005, 41(4):  100-105.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17
摘要 ( 690 )   HTML   PDF (134KB) ( 7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统计梅州现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1种,隶属于16科20属。本文对保护植物的生活型、分布特征及地理区域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的种类为热带亚热带区系成分,而且在保护区内分布最为集中,栖息地易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需加强保护。论文同时探讨了这些保护植物的价值,并就如何加强保护提出具体的建议,为研究和合理利用梅州地区保护植物资源提供基础材料。

苦豆草生物碱对分月扇舟蛾的取食、生长和繁殖的抑制作用
杨振德 朱麟 赵博光 方杰 夏鲁青
林业科学. 2005, 41(4):  106-111.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18
摘要 ( 652 )   HTML   PDF (167KB) ( 7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苦豆草生物碱对分月扇舟蛾幼虫拒食、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在选择性取食时,2.5mg·mL-1苦豆草生物碱即对分月扇舟蛾幼虫具有强烈的拒食作用,拒食率达62%~86%,而在非选择性取食时,拒食率仅为20%~29%;在选择性取食时,虫龄越大,拒食率越大,非选择性取食则未见此趋势。苦豆草生物碱对分月扇舟蛾幼虫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在取食生物碱处理的食物后体重、体重增加量、相对生长率均显著降低。用浓度为10mg·mL-1的苦豆草生物碱处理后第2天,分月扇舟蛾幼虫相对生长率比对照下降了39.8%。对食物的消耗和利用效率均显著下降;取食量和排粪量分别是对照的57.7%和57.4%,近似消化率升高,而食物转化率和利用率均下降。此外,苦豆草生物碱处理后成虫的产卵量明显低于对照。讨论了利用苦豆草这一荒漠植物防治森林害虫的意义和前景。

国内部分地区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基因多态性的RAPD分析
张奇 李海燕 白钢 胡加付 杨文博
林业科学. 2005, 41(4):  112-117.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19
摘要 ( 692 )   HTML   PDF (267KB) ( 6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SDS法提取线虫基因组DNA,分别选取了6种随机引物对部分地区的10株松材线虫和10株拟松材线虫进行随机扩增和亲缘关系比较。RAPD的结果可以明显区分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与形态学分类相吻合。聚类分析的结果也表明,线虫种内和种间均存在差异,但种间差异明显大于种内差异,同种线虫在同一地区或临近地区的同源性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同一地区内寄主对线虫种类分布的影响较小。该方法具有所需样品量少、检测灵敏度高、结果准确等优点,为松材线虫种群的亲缘关系、传播途径及其检测防疫等方面提供一种灵敏、可靠的研究方法。

松叶面抗虫共生工程菌的构建
赵同海 徐静 徐红梅 张青文 陈京元
林业科学. 2005, 41(4):  118-122.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20
摘要 ( 660 )   HTML   PDF (226KB) ( 7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来自Bacillusthuringiensissubsp.kurstaki的杀虫基因cryIAc通过综合质粒载体pEG601,整合到松树共生细菌B.cereus(Bc752)的染色体上,得到的工程菌对马尾松毛虫幼虫有明显的杀虫活性。此综合质粒含有能在营养期表达BtcryIAc基因的强启动子、cryIAc杀虫基因、四环素抗性标记基因tetr、8.0kb的EcoRI-NcoB.cereus(O147)染色体片段。将综合质粒通过电击导入Bc752中,综合质粒与Bc752染色体发生同源重组,将BtcryIAc基因整合到Bc752的染色体上。通过对转化子的DNA酶切分析、PCR扩增、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Westernblot、电镜观察、毒力测定,结果表明BtcryIAc基因已经整合到松树共生细菌Bc752的染色体上,并可高效表达。

印楝油氯仿提取物对雄性小鼠的抗生育作用
殷中琼;贾仁勇 陈章宝 田茂春 张新申
林业科学. 2005, 41(4):  123-126.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21
摘要 ( 659 )   HTML   PDF (143KB) ( 6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给昆明种雄性小鼠口服印楝油氯仿提取物2g·kg-1d-1,连续1周,停药后第3周取材,研究了其抗生育作用。结果表明小鼠口服印楝油氯仿提取物后抗生育作用肯定;半数致死量为33g·kg-1;血清中转氨酶的活性在停药后的1~3个月升高,停药后的4~6个月基本恢复至正常,血清中睾丸酮含量在服药前后,无明显改变;流式细胞术研究结果表明:印楝油氯仿提取物引起睾丸组织生精细胞减少,细胞凋亡率升高;对变态期精子细胞核蛋白转换的影响表现为总碱性核蛋白含量减少47.11%,总组蛋白精核蛋白比值升高82.25%。研究表明,印楝油氯仿提取物有较好的抗生育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干扰精子核蛋白的转换,另外还可能与细胞免疫介导有关,对于控制鼠害有一定的意义。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预测广东省森林火灾的发生
杨景标 马晓茜
林业科学. 2005, 41(4):  127-132.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22
摘要 ( 670 )   HTML   PDF (147KB) ( 6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热带森林火灾发生情况预测的多层神经网络模型,并将林火发生影响因子的历史数据作为样本值,输入模型进行训练。结果表明:利用所选取的输入因子作为样本的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对林火的发生发展作出准确有效的预测。文中还对模型的准确性和训练精度进行讨论,进而分析人工神经网络在林火预测中的可行性,证明人工神经网络在林火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杉木微观结构与其品质特性关系模型的一类神经网络建模方法
江泽慧 姜笑梅 周玉成 安源 赵亮 井元伟
林业科学. 2005, 41(4):  133-139.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23
摘要 ( 703 )   HTML   PDF (211KB) ( 7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给出由木材内部结构参数确定其物理力学特征的神经网络设计与实现的方法—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模型。该方法的实现,全面、准确地揭示出杉木微观结构参数与其物理力学特性的内在联系,并且达到理想的逼近精度(96.3%以上)。这一结果将为木材性质研究、木材性质形成机理、树木优质种质资源培育、树木转基因工程、定向培育材质改良的树木新品种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及研究方法。

毛白杨无性系湿心材比例的遗传分析
张冬梅 鲍甫成 张志毅 黄荣凤
林业科学. 2005, 41(4):  140-144.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24
摘要 ( 669 )   HTML   PDF (159KB) ( 6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毛白杨无性系测定林分内25个无性系150棵单株木芯试样的湿心材比例进行测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无性系间湿心材比例差异达到5%显著水平,湿心材比例的无性系重复力高达0.749,受中度遗传控制,在无性系间进行可获得良好效果;湿心材比例与木质素含量及与木材基本密度之间无相关性,对这3个性状可以进行单独选择;湿心材比例与胸径之间在1%水平上呈极显著的负表型相关性和显著的负遗传相关性,可联合选择;在所研究的25个无性系中,可选择1232#无性系,它的湿心材比例较低、木质素含量较低、材色较白,且胸径较大。

木材弦向导热系数的理论表达式
陈瑞英 林金国 杨庆贤
林业科学. 2005, 41(4):  145-148.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25
摘要 ( 691 )   HTML   PDF (147KB) ( 6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木材细胞结构形态,以长匣子形作为木材细胞模型,根据材料导热与导电规律的相似性,应用类比推理方法,从欧姆电阻定律推出材料导热的热阻公式;依据该细胞模型和热阻公式推导木材弦向导热系数的理论表达式,从而揭示木材弦向导热系数是木材孔隙率的函数。孔隙率越大的木材,导热系数越小,并实际计算了24种木材的弦向导热系数,与试验值比较,理论值的最大误差12.6%,平均误差小于6.4%。

用FTIR法研究木材阻燃剂FRW的阻燃机理
王清文 李坚 李淑君
林业科学. 2005, 41(4):  149-154.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26
摘要 ( 643 )   HTML   PDF (238KB) ( 5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FTIR显微分析技术,对FRW阻燃处理红松木材限制燃烧固相产物的结构进行分析;采用GC-FTIR联机分析方法,对经FRW阻燃剂及其主要组分处理的紫椴木材试样的热解挥发性产物进行分析和鉴定;讨论FRW阻燃处理木材的热解炭化过程、阻燃剂的作用以及热解产物的结构特点。结果表明:FRW阻燃木材受热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在FRW及其分解产物的催化下,木材逐步发生聚糖脱水、半纤维素脱乙酸、聚糖降解、木质素降解、木材热解产物聚合、脂肪族聚合物脱氧及芳构化等反应,最终炭化;FRW阻燃剂改变了木材的热解途径,并且显著降低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生成量。

综合评述
黄土区人工林草植被深层土壤干燥化研究进展
陈洪松 王克林 邵明安
林业科学. 2005, 41(4):  155-161.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27
摘要 ( 603 )   HTML   PDF (153KB) ( 8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土高原地区深层土壤干燥化(土壤干层)是人工林草植被过度耗水导致土壤水分负平衡的结果。概述土壤干层的研究进展,包括土壤干层的特征、类型、量化指标、成因、分布、危害及其缓减对策,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研究提出建议。

重金属及有机污染土壤转基因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姚斌 尚鹤 韩景军 梁景森
林业科学. 2005, 41(4):  162-167.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28
摘要 ( 713 )   HTML   PDF (166KB) ( 8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物修复是以植物忍耐和富集某种或某些有机或无机污染物为理论基础,利用植物或植物与微生物的共生体系,清除环境中污染物的一门环境生物技术,其核心是对植物能忍耐和超量积累重金属的生物学特性的利用。其具有费用低廉、节约土地资源或储藏费用、利用植物本身特性、不破坏生态环境和无二次污染等多方面的优点,有望成为一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全新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植物修复将是今后污染土壤修复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这将为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普遍推广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环境的转基因植物修复研究进展情况,重点介绍了重金属耐性基因和有机污染物耐性基因在植物清除土壤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中的应用。

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
梁军 张星耀
林业科学. 2005, 41(4):  168-176.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29
摘要 ( 643 )   HTML   PDF (159KB) ( 9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森林生物灾害与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森林病虫害防治历史、社会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以及森林经营目标的需求出发,系统化森林有害生物控制策略—生态控制;定义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分析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的特点、理论基础以及技术基石;认为自然控制论和自组织理论是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的理论基础,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的技术基石是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对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遵循的原则进行讨论,包括生态系统原则、协调性原则、生态平衡原则、生态位原则、环境保护原则、协同进化原则、林副产品安全原则、生态系统稳定性原则、生态系统的高功能原则(生产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灾害的可持续控制原则;对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及其适用条件进行评价。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与森林有害生物综合管理相比具有多项优点,是未来森林有害生物控制的主要方向,具有广阔的前景。

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其在木材科学中的应用
杨忠 江泽慧 费本华 刘君良
林业科学. 2005, 41(4):  177-183.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30
摘要 ( 655 )   HTML   PDF (185KB) ( 8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项新的木材无损评价方法,能够迅速、准确地对生长锥、固体木材或木粉等试样的性质进行全面无损评价,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木材性质预测、木材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中,并为林木的定向培育、木材的遗传改良和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本文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应用,重点介绍了木材的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其在木材化学组成、物理力学性质、木材加工利用和木质复合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应用。

问题讨论
“多树水分平衡法”的方法与应用
王彦辉 熊伟 于澎涛
林业科学. 2005, 41(4):  184-188.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31
摘要 ( 649 )   HTML   PDF (260KB) ( 8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黄土高原土石山区植被群落蒸散量测定及其分量确定的问题,基于林地水分平衡原理,提出了“多树水分平衡法”的概念、具体布设和计算方法,并应用本方法较为准确地测定了2种不同密度的华北落叶松林分的蒸散量及其分量,通过与热脉冲测定方法的对比和验证,表明2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差不大,说明它可以作为测水分平衡的一种方法加以应用,最后对该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研究简报
川西米亚罗林区森林恢复的影响因子分析
张远东 赵常明 刘世荣
林业科学. 2005, 41(4):  189-193.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32
摘要 ( 579 )   HTML   PDF (151KB) ( 7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细菌肥料菌株对无效磷的转化利用
焦如珍 杨承栋 孙启武
林业科学. 2005, 41(4):  194-198.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33
摘要 ( 631 )   HTML   PDF (552KB) ( 7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接种双色蜡蘑对马尾松幼苗生长、养分和抗铝性的影响
辜夕容;梁国仕 杨水平 陈翠玲 黄建国
林业科学. 2005, 41(4):  199-203.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34
摘要 ( 667 )   HTML   PDF (158KB) ( 8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木材干燥应力应变超微观模型的构筑
王喜明 于建芳 苏金梅 李瑞英
林业科学. 2005, 41(4):  204-209.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35
摘要 ( 610 )   HTML   PDF (167KB) ( 7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阳离子型分散松香施胶剂HPCRZ的研究
李淑君 宋湛谦
林业科学. 2005, 41(4):  210-214.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36
摘要 ( 584 )   HTML   PDF (151KB) ( 6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秦渭玫瑰精油提取工艺研究
张睿 魏安智 杨途熙 撒文清 杨恒 杜保国
林业科学. 2005, 41(4):  215-218.  doi:10.11707/j.1001-7488.20050437
摘要 ( 595 )   HTML   PDF (142KB) ( 9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