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业科学,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4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6-01-25
论文及研究报告
海南尖峰岭国家级保护区青皮林资源与乔木层群落学特征
李意德 方洪 罗文 陈焕强 蒋忠亮
林业科学. 2006, 42(1):  1-6.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101
摘要 ( 817 )   HTML   PDF (165KB) ( 9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三分区位于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区内有海南岛保存最好的青皮林。根据1.38hm2的样地资料,林分平均蓄积量高达469.773m3·hm-2;平均胸径28.6cm,最大胸径143.3cm;林木组成复杂,记载种类300多种。青皮为热带常绿季雨林的表征种和建群种,重要值为16.8,该种群的径级和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反J曲线的正常增长型种群。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属于典型热带常绿季雨林类型的青皮林群落分布在海拔300~650m处,伴生树种有白茶、细子龙、野生荔枝等。调查区内有8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其中坡垒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青皮是关键种,该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多样性特征
王娟 马钦彦 杜凡
林业科学. 2006, 42(1):  7-15.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102
摘要 ( 727 )   HTML   PDF (191KB) ( 10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大围山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结果:大围山内现有野生维管植物238科1121属3299种,分别占全国维管植物总科、属、种数的65.38%、34.92%、12.15%。其中种子植物188科994属3027种及变种,平均种密度高达19.69种·km-2,是全国植物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区内种子植物的古老性、珍稀性、多样性和完整性极具代表性。其种子植物区系具有4个显著特征:1)种类组成丰富,属内种系相对贫乏,分化程度较弱;2)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古老的特有属丰富;3)大围山是多种区系成分的交汇地带,但热带分布的科占绝对优势;4)大围山植物区系与中南半岛特别是北部湾植物区系的联系紧密,同时与东亚植物区系亦有密切联系。

秦岭南坡不同海拔土壤肥力的空间分异规律
党坤良 张长录 陈海滨 韩福利 于启昭
林业科学. 2006, 42(1):  16-21.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103
摘要 ( 879 )   HTML   PDF (173KB) ( 8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秦岭南坡土壤肥力状况、空间分异规律及其与海拔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秦岭南坡土壤肥力指标在整个土壤剖面空间分异范围分别为:土壤pH值5.97~6.89,有机质含量6.6~50.1g·kg-1,土壤全N含量0.5~3.8g·kg-1,碱解N含量33.6~257.3mg·kg-1,速效P含量0.81~5.8mg·kg-1,速效K含量38.9~262.4mg·kg-1,粘粒含量11.3%~18.1%,阳离子代换量68.5~310.2mmol·kg-1;其空间分异程度以速效P、有机质和土壤全N含量较大,土壤粘粒含量和土壤pH值较小;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pH值、有机质、速效P、土壤粘粒含量和阳离子代换量空间分异程度减小,而土壤全N、碱解N和速效K含量空间分异程度增大。土壤速效K、速效P含量和阳离子代换量水平空间分异程度受海拔的影响较大,而土壤pH值和粘粒含量水平空间分异程度受海拔影响较小。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pH值降低,有机质和速效P、K含量增大,土壤肥力空间分异程度减小,这可能与随着海拔升高人为干扰强度降低及林分类型趋向单一有关。

沾化冬枣对萌芽前施15N-尿素的吸收分配与利用
张进 姜远茂 张序 赵登超 刘文娥
林业科学. 2006, 42(1):  22-25.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104
摘要 ( 768 )   HTML   PDF (151KB) ( 6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4年生盆栽沾化冬枣树为试材,研究其对萌芽前土施15N-尿素的吸收、分配和利用特性。结果表明:沾化冬枣萌芽前施15N-尿素,根系吸收15N肥后优先分配到贮藏器官(包括主干、多年生枝和粗根)中,然后外运用于植株新生器官(包括枣吊及其叶片、新生营养枝、细根和果实)建造,与贮藏氮利用特性相似;果实采收后,树体内的15N开始向贮藏器官回流。萌芽前施的15N-尿素根系吸收后,15N在树体内的运转分配主要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转移。幼叶期解析时,15N在贮藏器官粗根和主干木质部中的分配势(Ndff%)最强;盛花期解析时,15N在枣吊叶片(包括花)中的分配势最强;果实速长期解析时,15N在果实中的分配势最强;果实采收后解析时,15N在根系中的分配势最强。随着冬枣生长发育,植株对15N-尿素的吸收利用率逐渐上升,在果实速长期时达到最高,采果后略有下降。

18种豆科树种染色体数目与结瘤关系的研究
殷爱华;金辉 韩正敏 韩素芬
林业科学. 2006, 42(1):  26-28.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105
摘要 ( 784 )   HTML   PDF (635KB) ( 8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18种豆科树种的染色体计数结果表明,豆科树种的染色体数目与其结瘤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不结瘤的10种树种除望江南染色体数是26条外,其余9种树种的染色体数目都为2n=2x=28,都能被7整除,其中包括苏木亚科的槐叶决明、伞房决明、双荚决明、毛决明、黄槐决明、铁刀木、任豆、皂荚和蝶形花亚科中的国槐;而结瘤的8种树种,其中含羞草亚科的合欢、银荆、肯氏相思、马占相思,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26;蝶形花亚科的马蹄针为2n=2x=18,紫穗槐为2n=2x=40,刺槐、木豆均为2n=2x=22,它们的染色体数目都不是7的倍数。

梅花‘南京红须’花色色素花色苷的分离与结构鉴定(英文)
赵昶灵;郭维明 陈俊愉
林业科学. 2006, 42(1):  29-36.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106
摘要 ( 743 )   HTML   PDF (213KB) ( 7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梅花‘南京红须’花色色素的2种主要花色苷可用甲醇-乙酸-水(10∶1∶9)提取,再用纸层析和柱层析纯化。特征性颜色反应、薄层层析、纸层析、紫外-可见光谱、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核磁共振谱和快原子轰击质谱分析表明:2种花色苷分别是花青素-3-氧-(6″-氧-α-吡喃型鼠李糖基-β-吡喃型葡萄糖)苷和花青素-3-氧-(6″-氧-没食子酰-3″-氧-β-吡喃型葡萄糖基-β-吡喃型葡萄糖)苷。花青苷除决定‘南京红须’的紫红花色外,还可能强化‘南京红须’在寒冷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反义磷脂酶Dγ基因与几丁质酶基因转化美洲黑杨G2
邹维华;赵强 崔德才 王斌
林业科学. 2006, 42(1):  37-42.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107
摘要 ( 757 )   HTML   PDF (229KB) ( 6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美洲黑杨G2组培再生体系,确立美洲黑杨G2分化最适宜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然后分别进行卡那霉素和潮霉素敏感性试验,利用叶盘法依次将反义磷脂酶Dγ(Anti-PLDγ)基因和几丁质酶(CH5B)基因转入美洲黑杨G2中。首先转入反义磷脂酶Dγ基因,经诱导不定芽及生根阶段卡那霉素(选择性抗生素)连续筛选,获得了21株卡那霉素抗性植株。抗性植株经PCR及PCR-Southern杂交检测,有13株均呈阳性,证明Anti-PLDγ基因成功整合到美洲黑杨G2基因组中。耐盐性试验表明,4株转基因植株抗NaCl能力比对照都有不同程度提高。选择4号株系继续转入几丁质酶基因,通过潮霉素(选择性抗生素)筛选不定芽及诱导生根获6株潮霉素抗性植株,经PCR及PCR-Southern杂交检测,6株均呈阳性,证明CH5B基因成功整合到美洲黑杨G2基因组中。由于CH5B基因与报告基因GUS处于同一开放阅读框(ORF)内,因此通过GUS基因的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证明了6株转化植株几丁质酶基因均获得正常表达。

油茶种子EST文库构建及主要表达基因的分析
谭晓风;胡芳名;谢禄山 石明旺;张党权;乌云塔娜;
林业科学. 2006, 42(1):  43-48.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108
摘要 ( 854 )   HTML   PDF (176KB) ( 7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油茶种子在油脂转化高峰期的基因表达并分离克隆与油脂合成等有关的重要基因,以油茶优良无性系湘林1号和湘林4号近成熟种子为材料构建cDNA文库;随机挑取2327个克隆进行3′端测序构建EST文库。将数据完整并无X、N的1979条cDNA序列与NCBI核酸数据库的非冗余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确认763条cDNA序列与核酸数据库中其他物种的DNA序列具有很高或较高的同源性,可确认266种基因;有1216个克隆序列为未知功能的基因序列。各类基因表现出不同的表达丰度,其中贮藏蛋白基因、与基因表达调控相关的基因、抗逆相关基因、种子成熟和胚胎发育相关的基因等为高丰度表达,与脂肪酸代谢相关的基因等为中丰度表达,另外还有大量的其他基因和未知功能基因在种子中表达。各类基因表达的数量和趋势与种子接近发育成熟阶段相吻合。

落叶松F2代杂种优势的稳定性研究
张含国
林业科学. 2006, 42(1):  49-54.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109
摘要 ( 1413 )   HTML   PDF (186KB) ( 7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青山林场14年生落叶松杂种F2代2组子代测定林进行分析,探讨杂种落叶松F2代是否存在较大的分离,杂种后期生长优势能否保持。试材包括日本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日本落叶松。研究结果表明,杂种F2代的树高同F1代相比未存在较大分离,变异系数平均只增加了2.3%和5.8%,杂种优势稳定且具有较大生产潜力,营建杂种F1代种子园是我国高寒地区大量生产具有较高遗传增益杂种种子的途径之一。7个杂种F2代家系树高、胸径和材积家系内存在一定幅度的变异,变异系数随着树木年龄的增加而减小,14年、8年、7年和6年生树高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7.6%、22.1%、23.9%和24.3%。15个杂种F2代家系随着树木年龄的增长,增产幅度呈下降趋势,但仍具有较大的杂种优势。以小北湖种源作参照,14年生高生长比8年生下降了18.5%,相比于长白落叶松种子园则下降了10.3%,杂种优势下降了2.4%,但14年生杂种F2代生长优势仍然明显,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超过优良种源小北湖28.1%、43.8%和123.8%,超过长白落叶松种子园7.8%、15.7%和33.8%,杂种优势为7.1%、4.1%和12.1%。7个杂种F2代家系树高、胸径、材积遗传力较高,属于强度遗传,遗传增益都在10%以上,材积的遗传增益高达33%,所以杂种落叶松F2代仍可以利用。

杉木林间伐强度自然稀疏与结构规律研究
张水松 陈长发 何寿庆 吴克选 詹有生
林业科学. 2006, 42(1):  55-62.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110
摘要 ( 798 )   HTML   PDF (185KB) ( 10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杉木人工林抚育间伐强度试验20年中,研究不同间伐强度林分自然稀疏的变化,揭示自然稀疏株数与林分密度和立地条件的关系,对杉木林密度管理图自然稀疏线数学方程M=k1·k2作出检验,提出不同间伐强度林分直径、树高和林冠结构等。自然稀疏研究表明,CK和弱度间伐自然稀疏起始期高峰期早,稀疏量大,稀疏过程具连续性,按其稀疏量可分为轻微稀疏期、剧烈稀疏期和延续稀疏期等3个阶段,若不加以人为干预,自然稀疏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度和强度间伐稀疏起始期和高峰期之间呈间歇性、稀疏阶段性不明显。研究发现,林分密度和立地条件对枯死木株数均有重要作用,但密度比立地条件更重要。杉木林密管图自然稀疏线数学方程经检验,相对误差3.91%,精度较高;对其用于不同间伐强度和不同地位指数林分的实用性检验结果,CK相对误差5.23%,其他检验项目相对误差均<5%,为容许试验误差,实用性较强。研究揭示了不同间伐强度林分径级和树高级分布规律等。研究还得出不同间伐强度林分枝下高、林冠长度和林冠相对高度的生长差异、变化动态及其与林龄增长的各种相关规律,并分别提出其与林龄和单株材积定期生长量相关的数学模型。

北京地区引种阿月浑子生长发育条件分析
马世超 李树蓉 冯春华 冷平生 苏淑钗 李旭
林业科学. 2006, 42(1):  63-69.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111
摘要 ( 848 )   HTML   PDF (222KB) ( 8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96—1998年引进美国良种Kerman、Peters及对照新疆阿月浑子,利用自制BEM-1型微机测量系统,研究北京引种试验地3处理小气候和土壤条件与引进良种及对照的生长发育、繁殖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原产地气候相比,最大的差异是7、8月的降水量大及12、1月的低温。大量降水导致空气相对湿度大,8月为60%,阴雨天达70%,利于嫁接成活,但植株病害严重。其他条件如地上100cm处气温变幅最大,露地低温极值-9.18℃、高温峰值42.63℃、地表0cm低温极值-5.85℃、棚内-4.25℃和-5.15℃;因此露地阿月浑子幼树越冬需简易防寒。光照强度日变幅各处理类同,影响因素有照度、时间和设施(大棚、小棚),以照度影响较大。CO2浓度晨300~330μmol·mol-1;午230~250μmol·mol-1,不足光合作用需求。土壤特性呈碱性~强碱性,沙壤土,有机质及全氮含量较高,缺乏速效磷。阿月浑子在pH8.66~8.80的沙壤土生长良好,在该引种条件下可正常开花结实,而开始结实年龄主要受品种影响。

黄土丘陵区柠条林改良土壤作用的研究
安韶山 黄懿梅
林业科学. 2006, 42(1):  70-74.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112
摘要 ( 713 )   HTML   PDF (145KB) ( 7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研究18年生与8年生柠条林对土壤养分、土壤结构性能、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木林(柠条)可明显提高土壤中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钾的含量,降低土壤pH和密度;快速显著地增加土体中>5mm水稳性团聚体和>0.01mm微团粒的数量,使土壤的营养状况及结构得到很大改善,协调供应养分和水分的能力提高;能促进粘粒形成聚积,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生态环境。

松材线虫携带的一株荧光假单胞细菌致萎毒素的初步分离
赵博光 梁波 徐梅 赵林果
林业科学. 2006, 42(1):  75-78.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113
摘要 ( 781 )   HTML   PDF (155KB) ( 7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荧光染色显微生测法检测液体培养基的无细胞滤液毒性,研究从松材线虫虫体上分离鉴定的荧光假单胞GcM5-1A菌株在寄主体外培养的产毒现象。结果表明:GcM5-1A液体培养的无细胞滤液对黑松细胞的毒性随培养天数增加而增强,培养到第4天时,无细胞滤液的毒性开始进入相对稳定期。因此,在进行该菌株毒素的分离鉴定工作中,可将4d作为其培养时间。使用DM-36透析膜对培养4d的GcM5-1A无细胞滤液透析后的毒性测定结果显示:其膜内和膜外组分生测毒性分别与对照培养基的无细胞滤液毒性之间的t检验差异显著,证明其透析膜内、膜外组分均有毒性。该结果表明:GcM5-1A菌株的毒素不是单一化合物,而是由比较多的物质组成,其中含有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肽、酶等;也有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沙棘木蠹蛾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宗世祥 骆有庆 路常宽;许志春 张连生
林业科学. 2006, 42(1):  79-84.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114
摘要 ( 875 )   HTML   PDF (156KB) ( 8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沙棘木囊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征进行初步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在辽宁,该虫为4年1代,老熟幼虫5月上旬入土化蛹,成虫始见于5月末,终见于9月初,期间经历两次羽化高峰,分别为6月中旬和7月下旬。卵集中产在干部树皮裂缝、伤口等处,孵化率达90%以上,卵期16d。幼虫常常十几头至上百头聚集在一起且具有转移危害的习性。老熟幼虫在树基部周围的土壤中化蛹,化蛹深度在地下10cm左右,蛹期31d。成虫羽化集中在16:00—19:00,交配高峰在21:30左右;雌雄性比在内蒙古和辽宁分别为1∶0.85和0.912∶1。雌虫产卵集中在交配后的第2天20:30—22:00之间;雄虫寿命2~8d,雌虫寿命3~8d。以幼虫在树干部和根部越冬,坡向不同、危害程度不同的沙棘林地并不影响其越冬虫态和越冬场所。

球孢白僵菌对竹梢凸唇斑蚜的毒力
徐华潮 施祖华 吴鸿
林业科学. 2006, 42(1):  85-89.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115
摘要 ( 731 )   HTML   PDF (392KB) ( 6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测试来自不同虫源的5个球孢白僵菌菌株对竹梢凸唇斑蚜的毒力。结果表明:5个菌株对竹梢凸唇斑蚜都表现出一定的致病力。根据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考查不同菌株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的指标值lg(LC50)和LT50,菌株B12,Bxs,REBb01,Zhe-B和F-263在接种后第9天的lg(LC50)值分别为4.0549,4.4620,4.6261,4.9290和5.1580;在1×106个孢子·mL-1浓度下LT50分别为3.63,3.70,4.31,4.34和5.20d。根据该蚜虫累积死亡率随时间和剂量变化的三维曲面图综合评价,5个菌株的毒力从强到弱依次为B12,Bxs,REBb01,Zhe-B和F-263。

树体电容的生理学研究
梁军 屈智巍 贾秀贞 刘惠文 张星耀
林业科学. 2006, 42(1):  90-95.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116
摘要 ( 723 )   HTML   PDF (170KB) ( 7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1年生107杨为研究材料,对树体干部电容和叶片电容的内在生理学基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树木叶片电容与单位质量叶片离子外渗液电导率、叶片细胞离子外渗百分率及叶片绝对含水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单位质量叶片总电导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树木的干部电容与胸径、树皮相对膨胀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树木干部“单位电容”的概念,健康树木与衰弱树木的干部电容和单位电容存在明显差异。

黑脸琵鹭在海南岛的越冬地及其保护
张国钢 梁伟 刘冬平 楚国忠 MikeKilburn
林业科学. 2006, 42(1):  96-99.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117
摘要 ( 1221 )   HTML   PDF (130KB) ( 8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于2003、2004和2005年连续3年对黑脸琵鹭在海南岛已知和潜在的越冬地进行调查。分别在东寨港自然保护区、临高县后水湾和东方市北黎湾发现了黑脸琵鹭的越冬种群,后两者是在海南岛首次记录到。2005年海南岛黑脸琵鹭的越冬种群数量已达77只,约占全球越冬种群数量的5%以上,这是继香港和台湾等地之后黑脸琵鹭在中国的又一重要越冬地。调查结果表明:黑脸琵鹭越冬栖息地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湿地滩涂的围垦、海产品挖采和非法猎捕。建议有关职能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分别在2个新发现地建立保护机构,并对越冬地周围的村民进行保护意识教育和宣传,以加强黑脸琵鹭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管理。

组团式城市群生态安全系统分析
杨时民 刘兵 李玉文
林业科学. 2006, 42(1):  100-104.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118
摘要 ( 690 )   HTML   PDF (126KB) ( 7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呈现出点状拉动的增长形态。未来20年中国会在发展城市群的基础上获取“发展红利”,而城市群的发展给资源与环境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在城市群生态安全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从资源支持系统、环境系统现状与农业生态安全三方面提出了对城市群进行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

综合评述
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酶活性研究进展
张东来 毛子军 张玲 朱胜英
林业科学. 2006, 42(1):  105-109.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119
摘要 ( 749 )   HTML   PDF (157KB) ( 11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凋落物的分解是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过程。森林凋落物和土壤中的酶在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酶活性的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结论为:提取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对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酶进行定量测定及精确测定其活性成为可能;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酶活性受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及凋落物自身化学组成的影响;微生物群落是影响酶活性的主要生物因素,土壤有机质、温度和湿度等是影响酶活性的重要非生物因素;对凋落物分解与酶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将成为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酶活性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

白蚁消化纤维素机理研究进展
杨天赐 莫建初 程家安
林业科学. 2006, 42(1):  110-115.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120
摘要 ( 803 )   HTML   PDF (397KB) ( 10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白蚁利用自身及体内共生微生物分泌的纤维素酶降解食物中的纤维素成分,来满足新陈代谢需要。据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GenBank数据库统计,目前已有4科6属9种白蚁及其体内共生物的纤维素酶基因被克隆测序。同源性分析表明,白蚁及其共生物编码内切β-1,4-葡聚糖酶的基因,在序列上有较高的相似性。

问题讨论
数字化森林生态站构建技术研究
王兵 李少宁
林业科学. 2006, 42(1):  116-121.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121
摘要 ( 699 )   HTML   PDF (408KB) ( 9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简述林业数字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数字化森林生态站”的概念,并将多种技术融合在一起,寻求和挖掘将15个生态站海量长期定位观测数据与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传输、存储和管理的手段,实现生态站信息的规范化、系统化、可视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和共享服务,从而更好地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服务。对数字化森林生态站的构建框架、技术原则、研究内容及实现功能与方法进行探讨,同时指出其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数字化森林生态站建设是衡量我国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研究基础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并将成为我国“数字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简报
杉木林土壤渗滤水溶解有机碳含量与迁移
俞元春 何晟 WangG.Geoff 李淑芬
林业科学. 2006, 42(1):  122-125.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122
摘要 ( 662 )   HTML   PDF (146KB) ( 8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种林木的11个丛枝菌根菌株分子遗传初步研究
唐明 陈辉 高延锋
林业科学. 2006, 42(1):  126-128.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123
摘要 ( 673 )   HTML   PDF (129KB) ( 6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