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业科学,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4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9-01-25
论文
基于粗糙集的风景林景观美学评价
文益君 周根苗 张晓蕾 吕 勇
林业科学. 2009, 12(1):  1-7.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101
摘要 ( 1061 )   HTML   PDF (596KB) ( 10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借鉴国内外风景林景观美学评价已有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风景林景观美学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自然性、奇特性、多样性、神秘性和环境协调性5个方面16个评价指标。首次尝试使用粗糙集的理论,提出一种基于粗糙集的风景林景观美学评价模型。以湖南龙山森林公园为案例,进行基于粗糙集的风景林景观美学评价模型运算,得出5个景区的景观美学指数,药王景区6.657,铁狮坪景区6.529,飞水涯景区5.868,茶竹景区5.783,白马湖景区4.216。

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生态地理区域界限的影响
于成龙 李帅 刘丹
林业科学. 2009, 12(1):  8-13.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102
摘要 ( 1840 )   HTML   PDF (853KB) ( 9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利用黑龙江省80个气象站点1961—2003年的逐日观测资料,采用克立格法(Kriging)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分析黑龙江省43 a来的气候变化情况,并按照桑斯维特(C.W.Thonthwaite)气候分类法,探讨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生态地理区域界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温增高、降水量波动变化的背景下,黑龙江省温带与暖温带的热量界限发生了北撤和东移,寒温带与温带的热量界限发生了大幅度的北撤;分布于小兴安岭北部具有湿润气候特征的地区转变成半湿润的气候特征; 黑龙江省西南部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界限并无明显变化,但在三江平原中部地区半干旱区面积有所扩大。

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不同更新林的群落特征
许 涵;李意德 骆土寿 林明献 陈德祥 莫锦华 罗 文 洪小江 蒋忠亮
林业科学. 2009, 12(1):  14-20.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103
摘要 ( 1944 )   HTML   PDF (869KB) ( 10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基于对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皆伐后恢复41 a的天然更新林和皆伐后恢复25 a的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的调查数据,对其物种组成、物种相似性、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植株密度和稳定性等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优势种群龄级结构分析预测群落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物种丰富度及物种多样性均以原始林最高,乔木层物种多样性表现为天然更新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幼树层和下木层表现为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天然更新林;2) 天然更新林与原始林的物种相似性比其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的高,说明天然更新林恢复程度较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好;3) 植株密度表现为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天然更新林>原始林,与干扰程度正相关,与皆伐后恢复时间负相关;4) 乔木层和下木层的群落稳定性表现为原始林>天然更新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5) 优势种群发展趋势分析表明,原始林群落主要优势种群大部分表现为增长或稳定趋势,天然更新林群落上层阳性树种表现为衰退或稳定趋势,下木层的优势种则表现为增长趋势,人工促进更新林的栽培种和一些偏阳性树种表现出衰退或稳定趋势,林下一些优势度稍低的种群表现出逐渐增长趋势。因此,虽然天然更新林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所在群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其种类组成结构将发生较大的变化,仍处在由前期阳性树种向后期耐荫树种转变的演替进程中。

长白山杨桦次生林采伐林隙种子库特征
张智婷 宋新章 肖文发 高宝嘉 张慧玲 胡雁林 国立红
林业科学. 2009, 12(1):  21-26.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104
摘要 ( 1023 )   HTML   PDF (890KB) ( 10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研究长白山杨桦次生林不同大小采伐林隙的土壤种子库特征。结果表明:杨桦次生林非林隙林分中种子库储量远高于林隙,但多样性比林隙低;不同大小林隙内的种子库储量差异显著,其中50~100 m2大小的林隙内种子库储量最大;随林隙形成时间的延长,林隙内的种子库储量减少,但多样性有所增加;林隙内不同部位间的种子库储量变化较大,且丰富度大小同个体密度大小的变化不一致;种子库中优势种突出,水曲柳、紫椴、山槐与色木槭4个树种的种子数量占种子总量的74.3%以上;地表凋落物层对种子落入土壤有明显的阻滞作用;在林隙形成初期,种子库的组成及数量主要由腐殖质层种子库决定,但随时间的推移枯枝落叶层种子库对整个种子库的贡献越来越大;林隙内土壤种子库同地上更新幼苗相似性不大。

马尾松林土壤呼吸对去除和添加凋落物处理的响应
王光军 田大伦 闫文德 朱凡 李树战
林业科学. 2009, 12(1):  27-30.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105
摘要 ( 1862 )   HTML   PDF (814KB) ( 10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2007年1-12月,在长沙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研究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对去除和添加凋落物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去除、添加凋落物处理和对照的土壤呼吸速率均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P<0.001),3者曲线格局相似,土壤呼吸速率的范围分别为34.45~321.16、61.26~649.44和38.6~466.49 mgCO2 m-2h-1,年平均值分别为175.18,310.36 和234.97 mgCO2 m-2h-1。去除和添加凋落物分别使土壤呼吸速率降低24.96%和提高27.36%。去除、添加凋落物和对照的土壤呼吸Q10值分别为2.16,2.56和2.13,均表现出夏季最小,秋、冬季高的特点。

棉花秸秆隔离层对滨海滩涂土壤及绿化植物的影响
崔心红 朱义 张群 范林洁 罗国雄 黄一青
林业科学. 2009, 12(1):  31-35.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106
摘要 ( 1717 )   HTML   PDF (990KB) ( 8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在杭州湾慈溪滨海滩涂设置棉花秸秆隔离层,研究其对于滨海滩涂土壤及绿化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杭州湾慈溪滩涂对照区通过种植绿化植物1年半后,0 ~ 30 cm滩涂表层土的含盐量大幅下降,土壤pH值略有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略有增加;设置棉花秸秆隔离层,能够显著地降低杭州湾慈溪滩涂盐渍土盐分,抑制冬季返盐作用;秸秆隔离措施能显著改善部分植物种类在滩涂的生长状况。

闽北毛竹林的土壤渗透性及其影响因子
张昌顺 范少辉 官凤英 刘广路 翁玉榛
林业科学. 2009, 12(1):  36-42.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107
摘要 ( 1713 )   HTML   PDF (1070KB) ( 8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以中亚热带杉木纯林和常绿阔叶林为对照,对闽北毛竹林类型(竹杉混交林、毛竹纯林和竹阔混交林)土壤渗透性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和同一林分不同层次土壤渗透性能存在很大差异,常绿阔叶林土壤渗透能力最强,竹阔混交林次之,毛竹纯林土壤渗透能力最弱;各林地土壤渗透能力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通用经验方程对各林分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效果最好,Hoton方程次之,Kostiakov方程最差;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生物活性显著影响土壤渗透性能。土壤生物活性提高土壤渗透性能的实质是土壤生物加速了林地养分循环速率,最终提高了土壤质量;结合相关分析,筛选出11 个极显著或显著影响土壤渗透性能的土壤理化和土壤生物活性因子,对其主分量分析后得到土壤渗透性能综合参数P及与其极显著相关因子的综合参数β,并构建土壤渗透性各指标及其综合参数P与β的线性回归模型。

毛白杨干细胞决定基因 Wuschel 的克隆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杨晓慧 张有慧 张志毅 李百炼;张德强
林业科学. 2009, 12(1):  43-49.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108
摘要 ( 1890 )   HTML   PDF (1241KB) ( 9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Wuschel(Wus)转录因子基因在维持干细胞群数量上具有关键性的调控作用。以模式植物拟南芥Wus为信息探针,在杨树基因组中共检测到2个Wus候选基因,并设计了基因特异的引物,从毛白杨形成层cDNA中分离得到长度分别为922 bp和956 bp的2个cDNA,其分别含有编码258个和264个氨基酸残基的完整开放阅读框。所推导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在结构功能域区域分别与拟南芥Wus蛋白的同源性为76.0%和74.9%,故将其命名为PtWus-1PtWus-2。在此基础上,组合利用MEGA3.1和DnaSP4.0软件对毛白杨36株基因型个体的PtWus-1PtWus-2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分别检测到58个和5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多样性分别为1/27 bp和1/30 bp。对于PtWus-1,共检测到24个常见SNPs和34个罕见SNPs,其中43个属于转换, 15个属于颠换;在外显子区域,共检测到21个SNP位点,其中16个为同义突变,4个为错义突变,1个为无义突变。而对于PtWus-2,基因内部含有28个常见SNPs和23个罕见SNP,其中36个属于转换,15个属于颠换;在编码区域检测到的26个SNPs中,同义突变和错义突变均为13个。对PtWus-1和PtWus-2基因内SNPs进行的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核苷酸序列长度的增加,SNPs的连锁不平衡在基因内部迅速衰退,因此,在毛白杨中,基于候选基因的连锁不平衡作图是可行的,而基于整个杨树基因组的连锁不平衡作图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必要的。本研究为毛白杨Wus蛋白转录因子基因的连锁不平衡作图及其基因辅助毛白杨木材纤维性状的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南方红豆杉种源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
张蕊 周志春 金国庆 骆文坚
林业科学. 2009, 12(1):  50-56.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109
摘要 ( 2032 )   HTML   PDF (1157KB) ( 8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来自10省区15个南方红豆杉代表性种源,研究揭示其种源遗传多样性及地理变化、种源遗传分化等。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物种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为0.419 2,多态百分率(PPL)、Nei’s基因多样性(He)和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I)分别变化在80.00%~93.33%、0.339 3~0.387 3、0.492 6~0.561 5。南方红豆杉种源遗传多样性受其产地经度和纬度非线性共同影响,偏南和偏西地区种源的遗传多样性较低,而偏东和偏北地区种源遗传多样性则较高。因试验的南方红豆杉种源其原产地种群皆是较大的古树群,且片断化的时间较短,加上其特有的繁育特性,种源间基因分化系数为0.121 1,仅有8.75%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源间,而91.25%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种源内。UPMGA聚类结果还显示,除福建武平和武夷山2个较小种群的种源外,试验种源可按地域大致划分为偏东和偏北,及偏南和偏西2个种源区。

雷公藤胚性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增殖及其稳定性
李 琰;冯俊涛 陈新雨 毛圆辉 张 兴
林业科学. 2009, 12(1):  57-61.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110
摘要 ( 1667 )   HTML   PDF (1115KB) ( 8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以雷公藤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继代培养时间对植株再生和基本培养基、生长素浓度及其与细胞分裂素组合对再生苗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继代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再生率和再生苗数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再到低的过程,以8个月到1年之间的胚性愈伤组织的再生能力最强,达100%,每块愈伤组织平均形成的芽数也比较多,雷公藤胚性愈伤组织在继代20个月后已经丧失再分化能力。愈伤组织再分化过程易发生变异,从叶形上看,再生苗出现6种类型的变化。再生苗茎段增殖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2.0 mg L-1 IBA为好,以1/2MS+2.0 mg L-1 IBA+0.5 g L-1 活性炭的培养基有利于芽苗生根培养,生根率达100%。移栽至珍珠岩与腐殖质土(1∶1)的混合基质中成活率达96%。

平欧杂种榛坚果与 NFDA1 葇荑花序的相关性
李秀霞;杨永年 马军亭
林业科学. 2009, 12(1):  62-66.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111
摘要 ( 937 )   HTML   PDF (1169KB) ( 8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根据在榛子抗寒鉴定圃对平欧杂种榛无性世代榛树7年(2000—2006)的观察与研究提出:1)平欧杂种榛无性世代的雄花NFDA1葇荑花序一般比雌花早2~3年;2)坚果大小和NFDA1葇荑花序柱体大小的数量性状指标间呈现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坚果壳厚度与NFDA1葇荑花序柱体长度(L)和中部横径(R)的比值(T)呈现显著的负相关;3)根据本文提出的回归方程在榛树结果前2~3年预测坚果大小和果壳的厚度,提前淘汰NFDA1葇荑花序过细小的株系或品系,缩短育种年限。

不同季节漆树树皮结构与漆酚含量变化及其相关性
魏朔南 傅淑颖 胡正海
林业科学. 2009, 12(1):  67-73.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112
摘要 ( 958 )   HTML   PDF (1329KB) ( 7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利用植物解剖学方法和分光光度法,系统观察、分析测定和统计分析陕西秦岭不同月份已割的和未割大木漆树以及已割的小木漆树的树皮结构、生漆中漆酚含量以及割漆季节中漆酚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季节漆树树皮中有、无功能韧皮部厚度的比值,乳汁道平均直径、单位面积个数,石细胞平均层数和团数,射线细胞列数等均有变化,其中有、无功能韧皮部厚度之比、石细胞平均层数和团数在1年中出现2次降低; 乳汁道分泌细胞及乳汁道腔内生漆贮存量也出现2次减少;2)不同季节漆酚含量总趋势呈上升,但中间出现2次低谷;割漆季节漆酚含量从7月中下旬到8月中下旬呈逐步上升并达到最高(67.321 43%);3)漆树树皮结构变化与生漆漆酚含量的变化存在密切相关。

基于混合模型的单木断面积生长模型
雷相东 李永慈 向玮
林业科学. 2009, 12(1):  74-80.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113
摘要 ( 1969 )   HTML   PDF (1298KB) ( 10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森林生长观测数据常常具有层次结构、重复测量等特点,因而不满足普通回归分析中的独立性假设,会得到有偏的参数估计,包含随机效应的混合模型可以灵活地处理这一问题。本文采用混合模型方法,建立东北近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林中落叶松、红松、云杉、冷杉、慢阔(色木、水曲柳、椴树和枫桦)和中阔(白桦、榆树和杂木)6个树种组的单木5年断面积生长模型。数据来自于20个长期固定观测样地,共得到10 756个观测数据,其中随机抽取15个样地的8 034个数据用于建模,其他5个样地的2 722个数据用于模型验证。建立的模型与距离无关,不需要年龄和立地指数。结果表明:起初胸径、林分密度、立地因子和与距离无关的竞争指数都是显著影响林木生长的因子,在实际调查中,这些数据很容易得到;样地内的树木效应在所有模型中均显著;样地间的随机效应只在落叶松模型中显著。与传统的固定效应模型相比,考虑层次结构的混合效应模型显著地改善了模型的表现,决定系数从0.38~0.64提高到0.85~0.89,误差、均方根误差及其相对值均显著减少。模型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统计可靠性。

杨梅根瘤内生菌的生物学特性
李志真;
林业科学. 2009, 12(1):  81-87.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114
摘要 ( 909 )   HTML   PDF (1362KB) ( 8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以5株细枝木麻黄、短枝木麻黄、粗枝木麻黄和四川桤木的共生Frankia菌株为对照,研究12株杨梅根瘤内生菌的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类群、细胞壁类型、营养源利用、固氮酶、宿主特异性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具有分枝状菌丝、多腔孢囊、泡囊等典型的Frankia结构,杨梅菌株FMr16、FMr43和木麻黄菌株FCc64、FCe33还具有串珠状生殖菌丝。多数杨梅菌株在有氮培养基中能形成泡囊,固氮活性差异显著。细胞壁类型多为Ⅲ型,菌株FMr16为Ⅱ型。生理类群有A、B和AB 3种,同一株杨梅根瘤内有B和AB 2种生理类群的菌株共存。菌株能良好利用丙酸钠、丙酮酸钠、乙酸钠、吐温和酪蛋白,部分菌株利用硝态氮、铵态氮和牛肉膏,利用糖类差,不利用蛋白胨和尿素,不使明胶液化,不分解纤维素,不产生硫化氢,不利用苯丙氨酸。杨梅根瘤内生菌可使原宿主结瘤,能感染沙枣和四川桤木,但不侵染木麻黄结瘤,这为菌株的选择应用提供基础。

为害白榆的叶蝉1新种(半翅目:叶蝉科:殃叶蝉亚科)
李子忠 宋月华 闫家河
林业科学. 2009, 12(1):  88-89.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115
摘要 ( 2087 )   HTML   PDF (1185KB) ( 9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记述为害白榆的叶蝉1新种:白榆东方叶蝉Orientus ulmeus Li,Song et Yan sp.nov.。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

茉莉酸甲酯和日本龟蜡蚧诱导柿树挥发物对红点唇瓢虫的吸引
张艳峰 谢映平 薛皎亮 王 旭
林业科学. 2009, 12(1):  90-96.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116
摘要 ( 1685 )   HTML   PDF (1329KB) ( 7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研究茉莉酸甲酯(MeJA)和日本龟蜡蚧诱导柿树挥发物对天敌昆虫红点唇瓢虫的吸引作用。结果显示:7月份当日本龟蜡蚧处于若虫阶段时,它的危害并不能诱导柿树对瓢虫的吸引;相反,用茉莉酸甲酯处理过的柿树表现出对瓢虫明显的吸引,呈现升高—降低—再升高的波动变化。在MeJA处理后的8h(当天15:00)和24 h (第2天早7:00)达到高峰期,其对瓢虫的吸引率分别为78.21%和73.42%。通过GC/MS 分析,从MeJA 处理的柿树和对照中共检出4类17种化学成分。2[10]-蒎烯和柠檬油精是在处理柿树中新增加的成分。另外3种萜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增加,其中α-蒎烯最为明显。这些挥发物组成的变化揭示了柿树吸引瓢虫的原因。根据对化学成分的分析,选择单组分柠檬油精和α-蒎烯来验证它们对红点唇瓢虫的吸引力。结果证明,两者对该瓢虫都有明显吸引力,在浓度为1×10-4和1×10-5g mL-1时的吸引率分别为78.95%和75.61%。因此认为,MeJA可以作为一种信号转导分子用于诱导寄主植物释放挥发物,提高对蚧虫的生物防治效果。此外,发现萜类化合物在一天中的波动变化。直到MeJA处理后的8 h,6种萜类物质的含量都增加,但到了12 h,只检出α-蒎烯其含量为0.87%。然而到第2天早上7:00,所有6种萜类化合物又都重新检测到,其中α-蒎烯甚至达到了73.01%。

寄主植物对松墨天牛的营养效应及对体内酯酶与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杨建霞 郝德君 周曙东 戴华国
林业科学. 2009, 12(1):  97-101.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117
摘要 ( 1593 )   HTML   PDF (1345KB) ( 11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分别用马尾松、雪松、火炬松、湿地松和黑松饲养松墨天牛,研究不同寄主植物对松墨天牛补充营养期的营养效应以及对体内酯酶与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植物对补充营养期松墨天牛的营养效应、酯酶与羧酸酯酶的活性有显著影响。用马尾松和雪松饲养的试虫,羽化后第5天体质量开始增加;其余3种树种饲养的试虫,至第7天体质量才开始增加。取食马尾松的松墨天牛雌、雄成虫,其相对取食量、相对代谢率和食物利用率均高于取食其他4种寄主植物的试虫;取食马尾松的松墨天牛雌、雄成虫体内酯酶和羧酸酯酶的活性也显著高于取食其他寄主的试虫;试验结果表明:马尾松是松墨天牛补充营养期的最适寄主。

根际微生态调节对杨树根系活力及土壤有效 P 转化的效应
梁军 王媛 焦一杰 张星耀
林业科学. 2009, 12(1):  102-106.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118
摘要 ( 1680 )   HTML   PDF (1324KB) ( 7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以盆栽毛白杨、北京杨为试验材料,采用均匀设计,将外生菌根真菌(美味牛肝菌、褐疣柄牛肝菌)、植物生长调节剂(NAA)和植物抗病诱导剂(水杨酸)以不同配比混合形成根际微生态调节物,并施于苗木根部,研究其对苗木生长、生物量、根系活力、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及土壤有效P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根际微生态调节物改善了苗木根际微生态环境,使毛白杨、北京杨盆栽苗的苗高、地径、总干质量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分别比对照增加16.0%~35.0%,19.4%~38.9%,15.5%~86.4%和12.5%~26.2%,1.6%~20.3%,33.6%~72.7%,幼苗生长更为健壮和迅速;使毛白杨根系活力比对照提高6.71%~33.64%,北京杨根系活力比对照提高1.49%~49.46%,根系活力与苗木的生长、生物量有较大相关性; 使毛白杨和北京杨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强,分别增加20.91%~36.35%和13.39%~54.98%,对根际区域的土壤有效P具有明显的富集效应,富集率分别为7.49%~25.67%和17.85%~53.50%。

链格孢菌对银海枣的趋向性与其对寄主识别和侵染的联系
孙思 王军
林业科学. 2009, 12(1):  107-111.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119
摘要 ( 1589 )   HTML   PDF (1331KB) ( 8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以银海枣褐斑病的病原菌链格孢刺葵专化型为材料,研究其对寄主和非寄主叶片伤口的趋向性及其特异性。结果显示病菌对寄主叶片伤口具有强烈的趋向性,对非寄主伤口则基本缺乏定向性生长。趋向性的存在和强度与病菌对供试植物的识别和成功侵染有密切联系。病菌的趋向性受到伤口与孢子之间距离的影响,在500 μm范围内,趋向性反应最强,但当距离超过1 000 μm后,趋向性下降甚至消失。伤口新鲜度是影响趋向性强度的另外一个因素,新鲜伤口对真菌芽管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24 h的伤口对芽管吸引力大幅下降,48 h或以上时间的伤口基本失去了吸引力。沾染了非寄主叶片汁液的寄主伤口的吸引力下降;而沾染寄主叶片汁液的非寄主伤口的吸引力却上升。病菌在寄主叶片汁液中生长旺盛,但在非寄主叶片汁液中生长贫弱。链格孢刺葵专化型对寄主伤口的趋向性生长具有明显的特异性,趋向性是该病理系统病菌与寄主识别的首发事件,对于启动病菌对寄主植物的成功侵染起着关键作用。

毛白杨与瘿瘤解剖特性和化学组成变异分析
侯西成 袁玉欣 杜克久 王颖 王召元 刘萍
林业科学. 2009, 12(1):  112-117.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120
摘要 ( 1918 )   HTML   PDF (1406KB) ( 8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对1年生毛白杨人工接种后,毛白杨与瘿瘤木纤维和导管分子长、宽、腔径、长宽比、壁厚与化学组成变异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纤维各解剖参数(壁厚除外)在处理组接种处明显下降,上方木质部和接种处导管变小,下方受其影响较小。方差分析表明:处理组毛白杨木质部木纤维及导管分子差异极显著;对照组木质部木纤维和导管分子无明显变化;瘿瘤之间木纤维及导管分子的长、宽均差异显著,说明瘿瘤细胞分裂异常;与木质部相比,瘿瘤中木纤维和导管分子明显减小;毛白杨木质部和瘿瘤之间木纤维及导管分子差异达显著和极显著。处理组毛白杨接种处冷水抽出物、热水抽出物、1% NaOH抽出物含量增加,纤维素含量降低,木质素含量最高。方差分析表明:处理组毛白杨化学组成变异极显著,对照组毛白杨各接种部位和瘿瘤之间化学组成均变化平稳。瘿瘤木质部中冷水抽出物、热水抽出物、1% NaOH抽出物含量分别比提高了2.6~4.3,1.5~2.6,1.1~1.8倍,而纤维素含量下降了51%~99%,处理组毛白杨接种处木质素含量是瘿瘤的2.7倍,和其他接种部位相比,瘿瘤木质素含量略高

欧美杨 107 杨立木生长应变分布规律
周亮 刘盛全 刘倩 白默飞 刘亚梅 邵卓平
林业科学. 2009, 12(1):  118-124.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121
摘要 ( 1911 )   HTML   PDF (1495KB) ( 8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选取欧美杨107杨为研究材料,通过对正常生长欧美杨107杨立木表面轴向生长应变和伐倒木内部残余轴向生长应变的测定,分析表面生长应变和内部残余生长应变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正常木表面轴向生长应变的变化幅度范围为:-853.10~-213.43 με。Z2和Z5在周向上表面轴向生长应变的变化幅度较大,而Z1,Z3,Z4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在不同树干高度研究中,表面轴向生长应变在树干基部向上与整体树干高度10%位置之间,生长压应变(即生长拉应力)随着树高增加逐渐增大,随后数值开始下降;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单株和不同周向位置对表面轴向生长应变影响不显著,但不同高度对生长应变影响显著;欧美杨107杨正常木内部残余轴向生长应变变化幅度范围-1 279.00~960.20 με,其径向变异模式为在树干外围表现为轴向压应变(即拉应力),由树皮向里,在中心板南侧第5或6年轮和中心板北侧第4或5年轮处,轴向压应变转换为拉应变(即压应力),随后Z2和Z5在中心板南向第3年轮处出现拉应变最大值,而Z3则在中心板北向第3年轮处出现拉应变最大值,各单株在内部残余轴向生长应变径向变异的整体趋势图如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其顶点在髓心处,其二次曲线回归方程为 Y(生长应变值)=815.02 X2(测试点序号)-69.345 X-1 902.403,R2=0.775。

白腐菌预处理对杨木硫酸盐法制浆性能的影响
高慧 张利萍
林业科学. 2009, 12(1):  125-130.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122
摘要 ( 1869 )   HTML   PDF (1392KB) ( 10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以杨木和白腐菌为研究对象,测定白腐菌预处理前后杨木化学组成与纤维形态的变化,找出合适菌株和最佳的预处理时间,进行硫酸盐法制浆前的预处理,比较制浆后浆料的卡伯值、得率、黏度和纸张的物理性能。结果表明:对木质素降解程度由大到小为香菇菌、云芝菌、杂色木云芝菌、脉射菌、佛罗里达侧耳和糙皮侧耳,香菇菌对综纤维素的降解程度最大,杂色木云芝菌的降解最小;预处理后,杨木纤维平均长度略有降低,纤维的长宽比得到了提高,壁腔比下降;与参照样相比,经脉射菌、杂色木云芝菌和佛罗里达侧耳预处理后制得的浆料,卡伯值降低、得率增加、黏度增加、脱木素选择性提高,纸张的撕裂指数和抗张指数均增加;经过香菇菌预处理后得到的浆料,虽然卡伯值降低、脱木素选择性增加,但是黏度和得率却在下降,纸张的撕裂指数和抗张指数减小。经过这4种白腐菌预处理后,纸张的耐折度和白度均大于对照。

木材胶黏剂用酸解氧化玉米淀粉乳液
时君友;顾继友 王垚
林业科学. 2009, 12(1):  131-135.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123
摘要 ( 1669 )   HTML   PDF (1429KB) ( 8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采用盐酸为催化剂、过硫酸铵为氧化剂,制备酸解氧化淀粉乳液。淀粉在酸解的同时进行氧化,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反应效率。经单因素分析试验,确定优化工艺条件: 淀粉乳液质量百分数35%,反应时间1 h,盐酸浓度0.5 molL-1,反应温度55 ℃, 过硫酸铵用量为淀粉干基质量的2.25%。酸解氧化淀粉具有酸解淀粉与氧化淀粉的双重性质。产物具有黏度低、浓度高、抗凝沉性好特点,可用于木材胶黏剂的制造。

林木遗传改良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胥 猛;潘惠新 张 博 王树东 黄敏仁
林业科学. 2009, 12(1):  136-143.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124
摘要 ( 2158 )   HTML   PDF (1524KB) ( 11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林木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自然资源,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林木遗传改良在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之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林木生物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转基因林木的遗传稳定性在田间试验中得到验证,遗传基因组学和关联遗传学的发展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林木遗传改良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杨树全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实现了多年生木本植物基因组的首次破译,势必开启林木分子育种的新时代。综述当前林木遗传改良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遗传基因组学和关联遗传学策略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 并就林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讨论。

森林风景区景观生态规划研究现状与展望
章戈 严力蛟
林业科学. 2009, 12(1):  144-151.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125
摘要 ( 939 )   HTML   PDF (1484KB) ( 8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回顾森林游憩发展的历史,探讨现代森林游憩建设中存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开发利用不合理、景观管理薄弱等问题,认为应该通过景观生态规划使之不断完善,并从森林景观生态学基础研究、森林风景区景观生态评价、森林风景区景观生态规划模型和森林风景区景观管理4个方面综述国内外景观生态规划研究的成果,指出森林风景区景观生态规划研究发展的趋势,认为单纯的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已经不能适应景观生态规划研究多学科的需要,森林风景区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应该大力加强与其他学科,诸如经济学、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未来森林风景区景观生态规划研究中,需要在理论研究、方法探讨和技术支撑方面进行全面的革新。

3 种桉树幼苗叶片养分变化及其转移特性
理永霞;茶正早 罗微 林钊沐 贝美容
林业科学. 2009, 12(1):  152-157.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126
摘要 ( 820 )   HTML   PDF (1554KB) ( 10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杜仲叶中绿原酸的提取条件优化及其提取物的降血脂作用
左航;黄文;李天宏 龚国华 魏蒙
林业科学. 2009, 12(1):  158-160.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127
摘要 ( 2339 )   HTML   PDF (1446KB) ( 9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赤芍根的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成分及其抗菌活性
吕金顺 王新风 薄莹莹
林业科学. 2009, 12(1):  161-166.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128
摘要 ( 873 )   HTML   PDF (1511KB) ( 9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栓皮栎软木的微观构造
雷亚芳 刘艳贞 周伟 赵泾峰
林业科学. 2009, 12(1):  167-167.  doi:10.11707/j.1001-7488.20090129
摘要 ( 951 )   HTML   PDF (2222KB) ( 11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