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业科学,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4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2-02-25
论文
巴山榧树地理分布格局及潜在分布区
周先容;余岩;周颂东;何兴金
林业科学. 2012, 48(2):  1-8.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201
摘要 ( 669 )   HTML   PDF (6486KB) ( 9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文献资料、标本资料和实地考察,收集巴山榧树县级分布点57个,在此基础上,使用生态位模型(GARP)预测巴山榧树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分析其地理分布及濒危原因。结果表明:汇流累积量、年均气温、雨日频率和水汽压对巴山榧树分布的影响较小,而太阳辐射、极端低温、极端高温和霜日频率对其分布影响显著; 巴山榧树间断分布于海拔800~2 700 m的亚热带山区,散生于针阔叶混交林、灌丛及沟谷地带; 预测我国中部地区为巴山榧树良好生长区; 目前巴山榧树的实际分布远小于其适生区; 巴山榧树虽然仍有不少种群,但各种群分布区域狭窄、种群密度小、人类破坏极为严重,应加强保护和繁育。

安徽琅琊山青檀种群空间格局
张莉;;张小平;;陆畅;李晓红
林业科学. 2012, 48(2):  9-15.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202
摘要 ( 345 )   HTML   PDF (1146KB) ( 8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点格局O-Ring统计法,分析安徽省琅琊山青檀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青檀种群趋于小龄化,种群结构呈倒"J"型,属增长型种群; 种群中Ⅰ龄级个体在r<25 m的尺度上呈集群分布; Ⅱ龄级个体呈随机分布,随龄级增大,逐渐趋于均匀分布; 不同龄级间青檀个体的关联性研究表明,只有Ⅰ龄级和Ⅱ龄级个体在r>8 m的尺度上呈正关联,其余各龄级间均无显著关联。

基于FSAM模型的岳阳地区美洲黑杨人工林通量观测源区分布
魏远;高升华;张旭东;耿绍波;赵晓松;江泽平;王云龙
林业科学. 2012, 48(2):  16-21.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203
摘要 ( 564 )   HTML   PDF (1151KB) ( 6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岳阳市通量观测塔2006年全年观测数据,应用FSAM模型,分析不同大气稳定度下该观测点通量信息的源区分布。结果表明:主风方向上(0°~90°),通量源区(P=0.9)迎风向(X向)上的分布范围在稳定大气条件下为110~3 500 m,而在非稳定大气条件下为90~1 800 m; 3个非主风方向上(90°~180°, 180°~270°和270°~360°)通量源区(P=0.9)迎风向(X向)上的分布范围在稳定大气条件下以180°~270°最大,为110~4 500 m,而在非稳定大气条件下3者相当,为90~1 800 m; 主风方向上,相同大气条件下,生长季的通量源区略大于非生长季的通量源区,且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的通量源区在不稳定大气条件下都比稳定大气条件下小; 通量观测结果能代表仪器所在地的下垫面特征。

拉萨河流域的野生种子植物区系
罗建;汪书丽;赵垦田;杨小林
林业科学. 2012, 48(2):  22-30.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204
摘要 ( 340 )   HTML   PDF (1017KB) ( 9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了我国西藏拉萨河流域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的统计分析结果。拉萨河流域内共发现有野生种子植物72科、285属、793种(含变种),分别占西藏野生种子植物的43.90%,24.89%,14.97%,其中裸子植物3科、3属、6种,被子植物69科、282属、787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56科、218属、642种, 分别占本区种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77.78%,76.49%,80.96%,最为丰富; 其次是单子叶植物13科、64属、145种,分别占18.06%,22.46%,18.28%。拉萨河流域野生种子植物区系具有4个显著特征:1) 种类组成较为丰富,属内种系相对贫乏,种属比2.78,分化程度较弱,单种属和寡种属极为丰富。2) 种子植物的区系成分复杂,划分为5个科分布区类型和3个科分布亚型; 15个属分布区类型及10个属分布亚型,其中温带科18个,占总科数的56.25%,温带属194个,占总属数的82.20%,温带种705个,占总种数的90.38%,说明本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热带成分仅在科级分布型中表现出较大的比例,属、种级热带成分很少,表明本区系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与热带相联系的历史渊源。3) 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特有性,没有中国特有科,中国特有分布属7个,中国特有分布种324个,证实本区系植物的年青性及其较强的演化、特化性质。4) 拉萨河流域植物区系与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联系紧密,同时与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植物区系亦有深远的渊源。

不同立地条件下华北落叶松叶凋落物的分解特性
吕瑞恒;李国雷;刘勇;贾黎明;江萍;林娜
林业科学. 2012, 48(2):  31-37.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205
摘要 ( 499 )   HTML   PDF (1037KB) ( 8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凋落袋法,研究2种立地条件下不同林分密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叶凋落物基质质量、分解速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海拔与坡度是造成2种立地(地位级Ⅲ,Ⅳ)差异的主要因子,华北落叶松叶凋落物季节失质量率均表现出双峰曲线,且在秋季失质量率最高。2 种立地条件下,叶凋落物半衰期分别为2.57,2.67年,完全分解分别需要11.09,11.24年。叶凋落物年平均失质量率、分解速率及初始无机养分含量均表现出立地Ⅲ高于立地Ⅳ。与立地Ⅳ相比,在立地Ⅲ下,C/N均值、木质素含量均值更有利于凋落物分解。经t检验分析,2种立地条件下叶凋落物初始无机养分含量之间并无显著差异性,而有机养分中木质素含量、有机碳含量之间差异显著(P <0.05)。相关分析表明: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全碳、C/N、凋落物层厚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35,-0.569,-0.758。叶凋落物质量指标表明:在立地Ⅲ条件下,林分密度为1 675株·hm-2最为有利于凋落物分解; 在立地Ⅳ条件下,则以林分密度1 300株·hm-2最为有利于叶凋落物分解。

小流域防护林体系的空间对位配置
陈俊华;龚固堂;朱志芳;吴雪仙;慕长龙
林业科学. 2012, 48(2):  38-47.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206
摘要 ( 365 )   HTML   PDF (1066KB) ( 7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2005年度的IKONOS 4卫片(通过解译获得官司河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1∶1万森林资源分布图、2007年度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资料,结合样地调查数据以及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效益定位站(四川绵阳新桥)径流场的有关数据,选取坡度、土层厚、土A层厚、土壤含水率、坡位、土壤类型6个立地特征因子,建立该流域的297个小班物元模型,对其进行适宜性评价,再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优化,从而获得该流域防护林体系空间对位配置。结果表明:1) 本区针阔(桤柏/栎柏)混交林面积为124.39 hm2,仅占整个有林地面积的14.97%,而针针混交林(松柏)的面积却占27.37%,针叶纯林(马尾松/柏木)的面积更是占42.48%。2) 经优化后本区防护林体系分配按面积大小排序为针阔混交林(31.12%)>灌木林(15.5%)>经济林(12.28%)>针针混交林(11.46%)>阔叶纯林(11.41%)>针叶纯林(9.51%)>草地(8.70%)。优化后,年径流总量将减少43 171 mm,减少62.15%; 年土壤侵蚀总量减少465.97 t,减少79.66%。3) 该流域的防护林体系空间对位配置结果为:①少发展柏木、马尾松纯林,多发展桤柏、栎柏、松栎等针阔混交林。对现有的柏木、马尾松纯林,引进桤木、栎类等树种形成针阔混交林。②柏木纯林和桤柏混交林的郁闭度控制在0.60~0.75,栎柏混交林、松柏混交林、松栎柏混交林则应控制在0.60~0.80。③对现有针叶纯林、针针混交林,采用开窗补阔和密度调节2种方式进行改造。开窗补阔对密度过大的林分进行带状砍伐,砍伐后补植栎类、桤木、香樟、天竺桂等阔叶树种。④在树种的搭配上,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及树种的适宜性,选择不同的混交比。在中性或微酸性紫色土上,多发展以柏木为主的混交林; 在黄壤和酸性紫色土上,则可发展柏木、马尾松与其他阔叶树种的混交林; 在灰白砂土上配置以马尾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的比例不少于20%~30%,立地条件好的则可以达到40%左右,以充分发挥防护林的生态效益和增加经济效益。

结合图像纹理特征的森林郁闭度遥感估测
吴飏;张登荣;张汉奎;武红敢
林业科学. 2012, 48(2):  48-53.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207
摘要 ( 425 )   HTML   PDF (1105KB) ( 7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光谱等传统特征的基础上,结合遥感图像的纹理特征估测郁闭度:首先基于面向地块的方法计算图像的灰度共生矩阵纹理特征,然后用主成分方法分析相关性并降维,最后将图像纹理特征和光谱地形等特征一起作为自变量引入到郁闭度估测的逐步回归模型中。结果表明:结合图像纹理特征的方法比传统的只基于光谱或地形特征的方法在估测精度上有较大提高,判别系数R2从0.737提高到0.805, 估测精度从81.03%提高到84.32%。

基于时间序列MODIS EVI数据的森林生长异常监测
刘丽娟;;庞勇;Zhang Xiaoyang;Svein Solberg;范文义;李增元;李明泽
林业科学. 2012, 48(2):  54-62.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208
摘要 ( 368 )   HTML   PDF (1585KB) ( 7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遥感技术,基于时间序列的MODIS数据对2004—2006年东北三省的林区进行森林生长异常监测。首先利用MODIS数据时间分辨率高的特点,采用Savitzky-Golay滤波函数平滑8天合成的EVI,计算生长季面积和年EVI曲线熵值,两指标联合得到3年间变化量大的像素点,定义为森林生长异常点;然后抽取异常点的时间序列曲线进行分析,并结合森林灾害事件进行比较验证。结果表明:异常点曲线的熵值明显大于正常年,生长季峰值低,并且在生长旺季会出现峰值突然持续下降或双峰等异常现象,这与该区域森林生长异常发生时的植被反射率表征一致,说明用该法对森林生长异常进行监测是基本可行的。

同源四倍体刺槐花序变异表型观察与分析
路超;崔彬彬;黄禄君;孙鹏;张国君;李云
林业科学. 2012, 48(2):  63-68.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209
摘要 ( 357 )   HTML   PDF (1079KB) ( 8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揭示同源四倍体花序的遗传变异机制,对同源四倍体刺槐和二倍体刺槐的花序生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与二倍体刺槐相比,同源四倍体刺槐的花序长度没有明显变化,但着生的小花数量明显提高; 同源四倍体刺槐花序不同位置小花的发育呈现不同步性; 分别从同源四倍体刺槐与二倍体刺槐中克隆出花分生组织决定基因 LFY 和 TFL 1 的同源基因的部分片段,其同源性分别达到98.44%和98.00%,而去甲基化剂5-acazC能够明显抑制变异花序的形成和促进花序提前开花。

马尾松二代无性系种子园遗传多样性和交配系统分析
谭小梅;周志春;金国庆;张一
林业科学. 2012, 48(2):  69-74.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210
摘要 ( 454 )   HTML   PDF (1023KB) ( 7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12对SSR引物,对马尾松二代无性系种子园内61个亲本及其中8个无性系单株的320个子代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子代群体包含亲本群体的所有等位基因,子代与亲本具有同样高的遗传多样性,子代群体的F为0.045,纯合子过剩的现象不明显; 树冠北面子代遗传多样性并未因其雌、雄球花量较树冠南面减少而有明显的降低; 雌雄均衡和偏雌型植株子代遗传多样性基本一致,以偏雌型植株子代略大,二者F趋于0,子代基本符合哈温平衡。种子园异交率较高,多位点异交率为1.098,子代亲本的近交现象不显著(tm-ts=-0.033); 树冠南面多位点与单位点异交率均高于树冠北面; 偏雌与雌雄均衡型植株的多位点异交率基本相当,雌雄均衡型植株并未因其雌、雄球花量比例较偏雌型植株减小而呈现异交率明显降低的现象,2种类型植株的近交指数均接近于0。整体而言,马尾松二代种子园子代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无性系间基因交流相对充分,子代亲本近交现象不明显。

核果类果树中microRNAs的生物信息学预测及验证
罗晓燕;侍婷;蔡斌;高志红
林业科学. 2012, 48(2):  75-81.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211
摘要 ( 389 )   HTML   PDF (1425KB) ( 10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microRNA(miRNAs)是一类非编码小分子RNA,在植物生长发育、新陈代谢以及逆境生理中起重要作用。基于生物信息学的基因搜索和同源搜索,从 NCBI 数据库中登录的核果类果树的EST和GSS中寻找 miRNAs。从核果类果树的107 982条 ESTs和48 273条GSSs 中搜寻到了11条 miRNAs 前体序列,编码 11条成熟体序列,并预测到19个靶基因,分别编码与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转录调节等相关的蛋白。利用 miRbase 数据库进一步分析表明:11条miRNAs属于8个microRNA家族,分别来自桃和梅,其大小为20~23 bp,其中6条为21 bp,而且ppe-miR162a和ppe-miR164f保守性最高。采用poly(A) RT-PCR方法随机对预测的ppe-miR156h, pmu-miR482, ppe-miR399a, ppe-miR171a进行组织表达验证,发现ppe-miR156h在果梅花芽中表达,pmu-miR482, ppe-miR399a, ppe-miR171a在桃叶片中表达。

铝对外生菌根真菌草酸分泌及氮磷钾吸收的影响
王明霞;袁玲;周志峰;杨红军;黄建国
林业科学. 2012, 48(2):  82-88.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212
摘要 ( 371 )   HTML   PDF (1080KB) ( 6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来自我国西南酸性土壤上的松乳菇、褐环乳牛肝菌和来自西北石灰性土壤的厚环乳牛肝菌、土生空团菌作为供试菌株,采用液体培养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铝对4种外生菌根真菌的生长、草酸分泌及氮磷钾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铝胁迫下,4种外生菌根真菌生物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且松乳菇与褐环乳牛肝菌生物量下降幅度较厚环乳牛肝菌、土生空团菌少; 同时,松乳菇与褐环乳牛肝菌无论在是否含铝的培养基中均有较高的草酸分泌量。这可能是由于草酸能够与培养基中的铝螯合,从而降低铝离子的活性、减轻对菌株的伤害。在大多数铝处理的菌丝中,松乳菇与褐环乳牛肝菌的氮磷钾吸收量高于厚环乳牛肝菌与土生空团菌。根据菌株在铝胁迫下的生物量与养分吸收状况可知,选自酸性土壤上的菌种具有较强的抗铝性,这可能是酸性土壤上自然选择的结果。另外,培养基中适当的铝浓度能够增加4种菌株的磷含量,这可能是有益于沉淀细胞内的铝以减轻铝毒。

低温胁迫下外源有机酸对长白落叶松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宋金凤;李锋;王亚军;高红松;崔晓阳;彭红梅
林业科学. 2012, 48(2):  89-95.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213
摘要 ( 527 )   HTML   PDF (1168KB) ( 7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东北林区森林凋落物淋洗液中草酸、柠檬酸和苹果酸的浓度范围,用不同浓度的上述3种外源有机酸溶液叶面喷施长白落叶松幼苗,再置于4 ℃下进行低温胁迫,研究有机酸对低温逆境条件下长白落叶松幼苗多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低温胁迫下外源有机酸对苗木抗寒性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适当浓度的3种有机酸均降低低温胁迫后长白落叶松的质膜透性和MDA含量,不同程度提高SOD,POD,APX和CAT等多种抗氧化酶活性及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减缓叶绿素的下降趋势。外源有机酸能通过促进长白落叶松体内保护酶活性提高,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增强渗透调节能力和细胞清除活性氧的能力,最终明显提高其低温抵御能力。3种有机酸对上述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强弱表现为:柠檬酸>苹果酸>草酸,适宜的最佳使用浓度为5.0 mmol·L-1

板栗淀粉表面结合脂中脂肪酸的组成
赵天田;梁丽松;林顺顺;张柏林;王贵禧
林业科学. 2012, 48(2):  96-102.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214
摘要 ( 558 )   HTML   PDF (1096KB) ( 6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不同板栗产区的3个主要中国板栗品种群的25个品种为试材,研究板栗淀粉表面结合脂中主要脂肪酸的组成比例并分析在不同品种群之间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 板栗淀粉表面结合脂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其中前者所占比例集中分布在30%~50%和60%~70% 2个区域,后者所占比例集中分布在30%~40%和50%~70% 2个区域,并与品种密切相关; 南方品种群板栗普遍具有较低的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比值,但品种群之间差异不显著。 2) 板栗淀粉结合脂中的脂肪酸主要以C16和C18 2种脂肪酸为主,前者所占比例集中分布在15%~30%之间,并以饱和态的C16:0为主,后者所占比例集中分布在30%~70%之间,并以不饱和态的C18:1,C18:2脂肪酸为主。3) 南方品种群板栗淀粉结合脂中具有较高的C16:0,C18:0,C18:1脂肪酸和较低的C16:1,C18:2,C18:3脂肪酸,但品种群间差异不显著; 南方品种群普遍具有较高的C16脂肪酸水平和较低的C18脂肪酸水平。4) 板栗淀粉表面结合脂中的脂肪酸组成及比例与品种密切相关,在品种群之间差异较小。

水杨酸诱导山茶抗灰斑病的作用及生理生化响应
李姝江;朱天辉;黄艳娜;韩珊;谯天敏
林业科学. 2012, 48(2):  103-109.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215
摘要 ( 318 )   HTML   PDF (1200KB) ( 7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载玻片萌发法测定水杨酸(SA)对山茶灰斑病菌的影响。浓度为0~5 mmol·L-1的SA对山茶灰斑病菌的孢子萌发没有抑制作用,其诱发抗病性可持续10~15天,诱导最佳间隔期为3天。用SA喷雾涂布叶片诱导山茶抗性,植株内丙二醛、木质素、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化指标对山茶灰斑病菌诱导信号有不同响应。MDA含量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减少,膜脂的过氧化程度降低,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这种诱导抗性的作用逐渐减弱,且在不同浓度处理间存在差异,在诱导并挑战接种的处理中,各处理表现为初期低于对照、后期缓慢上升; 诱导并挑战接种的处理中,木质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只诱导处理基本相似,高浓度诱导的木质素积累量大于低浓度; 诱导并挑战接种处理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只诱导处理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诱导并挑战接种处理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比只诱导的处理和对照高。生化反应与病情指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MDA、木质素含量与病情指数达到显著水平(P<0.05)。

切梢小蠹属昆虫分类鉴定方法
李霞;张真;曹鹏;王鸿斌;韩平定
林业科学. 2012, 48(2):  110-116.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216
摘要 ( 418 )   HTML   PDF (1177KB) ( 8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套快速、准确鉴定切梢小蠹的特征系统。利用鞘翅斜面第2沟间部的瘤状颗粒和刻点分布、鞘翅斜面刚毛长短和前胸背板刻点及刚毛分布3种特征,在体视显微镜放大30倍条件下可实现切梢小蠹虫的准确鉴定。通过形态鉴定为同种的小蠹虫在利用28S rDNA序列片段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能首先聚在一起,并且切梢小蠹属昆虫种下、种间和种上的遗传距离分布在3个不重叠的范围内,利用28S rDNA基因构建切梢小蠹属分子鉴定体系是理想的方法之一。通过系统发育树的聚类分析或遗传距离比较均可实现种类鉴定。

不同解磷菌剂对美国山核桃根际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余旋;朱天辉;刘旭
林业科学. 2012, 48(2):  117-123.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217
摘要 ( 560 )   HTML   PDF (1346KB) ( 7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3种施P水平下绿针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蜡样芽孢杆菌3种细菌及其混合菌群对美国山核桃苗3个生长时期根际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4种细菌菌剂后山核桃根际土壤中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真菌数量减少,土壤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上升; 3种施P水平下,随着施P水平的提高,各种菌剂对根际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逐渐降低,且3种细菌的混合菌剂较单一菌种对根际微生物数量及土壤磷酸酶和脲酶活性的影响更大。

杉木动态黏弹行为的时温等效性
蒋佳荔;吕建雄
林业科学. 2012, 48(2):  124-128.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218
摘要 ( 343 )   HTML   PDF (1146KB) ( 6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时温等效原理研究含水率为0.6%的木材试样的动态黏弹性质。在25~150 ℃温度范围内,通过频率扫描(0.1~20 Hz)试验获得不同恒定温度水平下木材的贮存模量和损耗因子值。将其他温度下的黏弹性曲线通过水平移动因子平移并叠合连接至参考温度(本研究中为135 ℃)曲线,分别生成一定频率范围内的贮存模量和损耗因子主曲线。通过最小二乘拟合法,采用Arrhenius方程对水平移动因子与温度的关系曲线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贮存模量主曲线的水平移动因子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在25~150 ℃内满足Arrhenius方程,因此利用时温等效原理描述木材的动态刚度性质是适用的; 但时温等效原理无法预测木材的松弛转变行为。

茶秆竹细胞壁解剖特性以及木质素微区分布
杨淑敏;刘杏娥;费本华;江泽慧;杨喜;单海斌
林业科学. 2012, 48(2):  129-133.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219
摘要 ( 996 )   HTML   PDF (1109KB) ( 10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12个月的茶秆竹进行细胞壁解剖特性和木质素微区分布的研究,运用光学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以及颜色反应鉴定木质素的存在,利用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及其可见光显微分光光度计半定量测定竹材纤维、薄壁组织和导管细胞壁各微区的木质素含量。12个月时细胞壁全部木质化,木质素在各组织中均有分布,其含量因组织类型及其细胞壁微区不同而有差异。从组织化学染色及可见光吸收光谱图的吸收峰值,说明细胞壁各微区中存在愈创木基(G)和紫丁香基(S)2种木质素组成单元。竹壁径向和纤维帽不同位置的木质素含量未有明显的规律性变化。纤维次生壁具有薄厚层交替的多层结构,薄层木质素含量大于厚层。

体育木地板龙骨结构与主要性能的回归统计关系
王宏棣;周志芳;王金林
林业科学. 2012, 48(2):  134-138.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220
摘要 ( 291 )   HTML   PDF (1021KB) ( 6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高等级竞赛用体育木地板为研究对象,采用测定体育木地板主要功能指标的方法,研究不同龙骨参数的体育木地板结构性能,建立体育木地板龙骨结构(截面尺寸、间距)与冲击吸收率(Fr)、标准垂直变形(Vd)和球反弹率(Br)之间的一次回归方程,分析提出较优的龙骨设计参数。结果表明:龙骨参数对试验指标均有显著影响,显著性水平均为0.05及以上,综合分析各功能指标与试验因素水平组合,得出较优的龙骨设计参数为截面尺寸50 mm×50 mm、龙骨间距500 mm×500 mm。该研究填补体育木地板龙骨结构与主要性能指标间一次回归统计关系的空白,建立的统计方程可在理论统计范畴内指导体育木地板中龙骨结构设计及施工技术,为体育木地板龙骨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冻结红松和大青杨湿木材内部水分存在状态及含量测定
徐华东;王立海
林业科学. 2012, 48(2):  139-143.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221
摘要 ( 306 )   HTML   PDF (1078KB) ( 7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对立木在冬季冻结时内部水分存在状态及含量进行研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204)分别对红松和大青杨湿木材试样进行降温(20 ℃到-60 ℃)和升温(-60 ℃到20 ℃)扫描测试,通过DSC曲线观察木材中水分冻结和融化所产生的放热峰和吸热峰位置,并采用积分法计算吸热峰面积,估计木材中水分存在状态及含量。结果表明:1) 采用DSC能够对冻结木材中水分存在状态、含量进行比较清晰的判定,从DSC曲线可知,冻结湿木材中含有冻结自由水、冻结结合水和非冻结水3种类型水分; 2) 温度降低时,红松和大青杨中自由水冻结产生的放热峰位置约为-13 ℃和-18 ℃; 温度升高时,冻结结合水和自由水融化所产生的吸热峰位置分别约为-0.4 ℃,6 ℃和0.8 ℃,9℃; 3) 温度-60 ℃时,红松边材晚材、边材早材、心材晚材和心材早材试样中冻结水占木材总含水量的80.3% , 75.8% , 75.2%和77.3% ,而大青杨分别为69.4% , 68.5% , 63.3%和89.0%。

YP1.0-A遥控跑车及其遥控系统设计
周新年;巫志龙;周成军;冯建祥
林业科学. 2012, 48(2):  144-149.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222
摘要 ( 298 )   HTML   PDF (1202KB) ( 7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YP1.0-A是我国第三代全自动遥控跑车,具有利用液压制动取代半自动跑车在索道线路中的止动器,具有在索道沿线任意点停留、自动起落钩的优越性。通过对YP1.0-A遥控跑车主要技术参数、结构及其工作原理进行系统分析,对遥控系统进行设计,包括电源、遥控电路、发射与接收控制等,提高了遥控系统的灵敏度、精确度和简便性,更有利于实现遥控跑车在工程应用中生产安全和联合作业,提高遥控索道的生产效率。

综合评述
林木遗传育种基础研究热点述评
万志兵;戴晓港;尹佟明
林业科学. 2012, 48(2):  150-154.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223
摘要 ( 366 )   HTML   PDF (981KB) ( 9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林木由于世代周期长、个体高大、遗传负荷高等自身固有的一些特性,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难以操作的遗传学材料,导致林木遗传育种在基础研究方面远远滞后于模式动、植物和其他重要作物,成为限制林木遗传改良进程的主要因素。分子育种是突破林木育种周期长的关键技术,通过基因组学研究,分析和阐明林木基因的功能是进行林木分子育种设计的前提。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领域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林木遗传育种基础研究也出现一些新的热点。本文主要阐述林木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学、连锁与关联分析、木材形成机制及分子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虽然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实际应用的条件还不成熟,但作为技术储备是急需加强的研究方向。

森林可燃物调控技术方法研究进展
金琳;刘晓东;张永福
林业科学. 2012, 48(2):  155-161.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224
摘要 ( 543 )   HTML   PDF (1007KB) ( 8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森林可燃物调控技术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从森林可燃物调控技术方法、景观尺度上的可燃物处理以及可燃物调控技术的生态效应3个方面进行系统论述。以此为基础,探讨适合的森林可燃物调控的技术方法。建议在进行森林可燃物调控时,应以营林技术为主要手段,加大景观水平的可燃物管理,综合考虑可燃物调控技术方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森林可燃物的生态调控。

研究简报
基于mtDNA-COI基因序列的针叶小爪螨种群遗传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尹淑艳;李波;郭慧玲;李会;李杨;孙绪艮
林业科学. 2012, 48(2):  162-168.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225
摘要 ( 350 )   HTML   PDF (1354KB) ( 5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瑞香狼毒根的超临界萃取物抑菌活性和成分分析
白雪娜;;谷继成;成军;师光禄;王有年;
林业科学. 2012, 48(2):  169-174.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226
摘要 ( 496 )   HTML   PDF (1036KB) ( 6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黑龙江省1980—2005年森林火灾时空特征
张冬有;邓欧;李亦秋;李桂君;冯仲科
林业科学. 2012, 48(2):  175-179.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227
摘要 ( 492 )   HTML   PDF (1250KB) ( 6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赛黑桦的构造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质
孙耀星;戚继忠;杨庚;庞久寅;杜凤国
林业科学. 2012, 48(2):  180-186.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228
摘要 ( 448 )   HTML   PDF (2378KB) ( 8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物新品种与良种
油茶良种‘华金’
袁德义;谭晓风;邹锋;袁军;谢鹏;苏勇;杨定桃;彭建桃
林业科学. 2012, 48(2):  187-187.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229
摘要 ( 464 )   HTML   PDF (960KB) ( 6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华金’是从普通油茶实生林分中选育出来的高产油茶良种,属霜降籽类型,鲜果平均单果质量51.59 g,最大单果质量80.40 g,鲜果出籽率36.38%,干籽含油率46.00%,盛果期产油900 kg·hm-2以上,具有丰产稳产、果实大、抗性强等特点。

杨树新品种‘全红杨’
朱延林;王念;程相军;周春生
林业科学. 2012, 48(2):  188-188.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230
摘要 ( 388 )   HTML   PDF (948KB) ( 7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红杨’来源于杨树品种‘中红杨’的芽变,经多年研究培育而成。从春季芽萌动到6月下旬整株叶片及新发嫩枝深紫红色,7—9月叶片为紫红色,10月后叶片为鲜红色。当年生苗干7月底前为深紫红色,叶柄、叶脉为鲜红色。适宜种植范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