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业科学,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48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2-07-25
论文
宁夏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雪害的影响因子
郝佳;熊伟;王彦辉;于澎涛;王艳兵;张军;余治家
林业科学. 2012, 48(7):  1-7.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701
摘要 ( 320 )   HTML   PDF (1028KB) ( 4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调查宁夏六盘山2011年秋一场罕见的早雪造成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受害情况,分析林分受害率与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海拔冲风地段和土层瘠薄立地的林分受害率偏大;高密度林分的受害率显著大于低密度林分,说明密度是影响林分抵抗雪灾能力的重要结构指标,但直接原因是林分密度增高导致林分高径比增大;当高径比在0.7~0.9时,样地出现受害,但受害率随高径比增大的增幅不大,当高径比大于0.9后,林分受害率随高径比增大快速升高,当高径比大于1.0后,林分受害率随高径比增大急剧升高;及时间伐降低林木密度,把林分高径比降到0.7左右并维持在0.9以内,是提高森林抵抗雪灾能力的可行营林措施。

杉木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对氮沉降的响应
樊后保;刘文飞;徐雷;许鲁平;孟庆银
林业科学. 2012, 48(7):  8-13.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702
摘要 ( 290 )   HTML   PDF (1110KB) ( 5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12年生杉木人工林开展N0(0 kg N ·hm-2a-1)、N1(60 kg N ·hm-2a-1)、N2(120 kg N ·hm-2a-1)和N3(240 kg N ·hm-2a-1)4种水平的模拟氮沉降试验,探讨亚热带森林土壤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试验采取2种施氮方式,即在缓冲区采取1年1次性施入氮,而在中心区每月施入等量氮。结果表明:缓冲区1次性施氮后30天内每10天土壤酶活性变化趋势和中心区按月施氮后酶活性动态均表现为N1始终促进3种酶活性(相对于N0处理); N1和N2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依施氮时间和土层深度不同而异,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促进增加或抑制作用;随土层深度增加,3种酶活性均表现出明显降低趋势。

荔波喀斯特森林4种木本植物水分来源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容丽;;王世杰;俞国松;邓晓琪;冉景丞
林业科学. 2012, 48(7):  14-22.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703
摘要 ( 290 )   HTML   PDF (1036KB) ( 4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南方喀斯特区气候湿润,但土层浅薄,土被不连续,储水能力差,水分成为限制因子,土层下广厚基岩为植物根系生长提供了空间,形成其独特的水分机制。采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与测定植物清晨水势的方法,选取贵州南部荔波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喀斯特原生林、次生林及因人类砍伐退化的喀斯特灌丛,分析测定其中4种常见优势木本植物小枝木质部水分及土壤水、表层岩溶带水氢氧同位素值的相关性,确定植物水分来源,并通过相关模型计算水源贡献比; 探讨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结果表明:无论雨季或旱季,表层岩溶带水是喀斯特植物的稳定水源。各植被类型都主要利用土壤水,在降水减少的10月,灌木林和原生林对表层岩溶带水的用量比例提升,而次生林对土表水的用量更高。不同物种有不同的水分利用策略,常绿小乔木香叶树利用表层岩溶带水比例最高,显示其较深的根系; 而落叶乔木圆果化香表现为较浅的根系和干季表土水利用比例较高的特征。

不同生境下栓皮栎伐桩萌苗的生长特征及在种群更新中的作用
薛瑶芹;张文辉;马莉薇;马闯;周建云
林业科学. 2012, 48(7):  23-29.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704
摘要 ( 251 )   HTML   PDF (1072KB) ( 4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秦岭北坡发育良好的栓皮栎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生境条件下(林内、林窗、林缘)栓皮栎伐桩萌苗在种群更新中的地位以及环境条件对伐桩萌发能力、萌苗数量和萌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 研究区域中存在3种起源的栓皮栎幼苗,分别为伐桩萌苗、实生苗和主干基部萌苗; 2) 伐桩萌苗在不同生境中对种群更新的贡献不同,在林内,种群更新以伐桩萌苗和实生苗为主,林窗和林缘的种群更新主要依靠伐桩萌苗; 3) 生境条件对伐桩的萌芽能力、萌苗的保存率和生长产生影响,林窗和林缘的伐桩萌芽能力较强,但萌苗枯死率也相对较高; 萌苗在林窗中生长最好,其高度、基径、叶面积和地上生物量均大于林缘和林内的萌苗; 4) 林窗对栓皮栎的伐桩萌芽更新较为有利,在更新不良的栓皮栎次生林中适当间伐,开辟林窗,有利于栓皮栎种群更新。

AmGS基因红叶石楠的分子检测及抗寒性分析
孙海伟;刘静;宋健;翁曼丽;罗磊;黄艳艳;张虹;牛庆霖;王斌;冯殿齐;
林业科学. 2012, 48(7):  30-38.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705
摘要 ( 248 )   HTML   PDF (1287KB) ( 4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转AmGS基因(从沙冬青中克隆的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基因)的红叶石楠植株进行多项分子检测(PCR,Southern,RT-PCR),结果表明AmGS基因已经整合到转基因株系R6和R7的基因组DNA中,并检测到转录水平上的表达。随后,经对R6和R7两个转基因株系进行连续6代芽切扩繁继代株系的PCR检测,发现导入的AmGS基因传递到所有芽切扩繁后代植株中。植株抗寒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低温处理条件下,转基因株系均比未转基因植株的存活率要高。相对电导率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 2个转基因株系相对电导率升高的程度明显低于未转基因的对照植株。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测定结果表明, 2个转基因株系(R6和R7)的LT50明显低于未转基因的对照植株。上述结果说明导入的AmGS基因提高了转基因株系的抗寒性。

杉木花粉和花粉管中的微管分布
甘国峰;陆叶;徐进;施季森
林业科学. 2012, 48(7):  39-44.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706
摘要 ( 250 )   HTML   PDF (1046KB) ( 4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标记对杉木花粉和花粉管内微管骨架的分布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杉木花粉在萌发初期的花粉中存在浓密的微管网络,主要呈现横向或斜向分布; 花粉萌发后,微管开始从花粉粒延伸入花粉管中,花粉粒和花粉管基部微管排列呈现横向、斜向或螺旋状排列; 在杉木花粉管中部微管骨架则主要呈现与花粉管伸长相平行的网络状分布,在部分伸长初期的花粉管中微管会延伸到花粉管顶端。在多数花粉及花粉管中微管主要分布在细胞的周质。在花粉管顶端微管分布有3种形式:1)在花粉管亚顶端有垂直于花粉管伸长方向排列的微管; 2)花粉管中微管呈螺旋状分布并延伸到顶端; 3)微管在花粉管顶端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

干旱区木本植物盐分积累与其耐旱性的关系
柏新富;朱建军;王仲礼;谭永芹;刘林德
林业科学. 2012, 48(7):  45-49.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707
摘要 ( 222 )   HTML   PDF (1006KB) ( 5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干旱区4种木本植物体内Na+,K+浓度和水分、光合等指标的测定、比较,分析盐分积累与其耐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梭梭和柽柳能够吸收、积累较多的Na+,而花棒和沙枣组织Na+浓度相对较低;与花棒和沙枣相比,梭梭和柽柳具有较低的组织水势和渗透势、较小的蒸腾失水量和较大光合作用有效水势范围。表现为植株水势、渗透势和蒸腾失水量与其组织Na+浓度呈负相关,而光合作用有效水势范围大小则与其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 盐分积累能够降低组织渗透势和水势、增强水分吸收的动力,同时还可以减少蒸腾耗水,有利于植株在低水势下维持较高的光合作用能力,即干旱地区的植物通过积盐可以增强其抗旱能力。

NaHCO3胁迫下新西伯利亚银白杨幼苗生长和光合能力变化
杨玲;沈海龙;崔晓涛
林业科学. 2012, 48(7):  50-55.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708
摘要 ( 222 )   HTML   PDF (1002KB) ( 4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NaHCO3溶液胁迫24天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幼苗的生长状况和叶片光合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NaHCO3胁迫抑制新西伯利亚银白杨幼苗的生长和叶片的光合能力。苗木高度、地径和总生物量的增量、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减小,其中苗木地下生物量增量的降幅大于地上部分。叶片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气孔导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胁迫强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影响新西伯利亚银白杨叶片光合特性的因素有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2方面。NaHCO3溶液浓度小于等于48 mmol·L-1时,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主要受气孔限制;NaHCO3溶液浓度大于48 mmol·L-1时,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主要由非气孔因素限制。

低温对2种玉兰花色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张超;高金锋;李彦慧;李玲
林业科学. 2012, 48(7):  56-60.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709
摘要 ( 221 )   HTML   PDF (971KB) ( 4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4年生紫玉兰和二乔玉兰盛花期外层花瓣为试材,设置温度梯度为-1,-2,-3,-4,-5,-6℃,以自然植株的花瓣作为对照(CK),研究低温胁迫对2种玉兰花色参数L*,a*,b*,C*,花色苷和类黄酮含量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查尔酮异构酶(CHI)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2种玉兰花瓣的明度L*值降低,色相a*值不断减小,色相b*值升高,紫玉兰C*不断降低,二乔玉兰C*先上升后下降。紫玉兰花色苷和类黄酮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不断降低,PAL和CHI活性逐渐上升; 低温胁迫初期,二乔玉兰在花色苷和总黄酮含量变化缓慢,-5℃开始大幅度降低,PAL和CHI活性随着温度的降低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 低温处理后二乔玉兰花色苷和类黄酮含量变化与PAL和CHI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而紫玉兰花色苷和类黄酮含量变化与PAL和CHI活性呈负相关。综上所述,低温导致花色苷和类黄酮含量合成受阻,相关酶活性紊乱,严重影响2种玉兰花色的正常表达。

1年生泡桐不同部位顶芽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
王艳梅;刘震;牛晓锋
林业科学. 2012, 48(7):  61-65.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710
摘要 ( 275 )   HTML   PDF (972KB) ( 4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河南省郑州市以1年生毛白33泡桐为试验材料,利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梢枝顶芽、上部侧枝、中部侧枝和下部侧枝的顶芽内源激素含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1) 梢枝顶芽、上部侧枝顶芽、中部侧枝顶芽及下部侧枝顶芽IAA的变化趋势一致,变化趋势为"降低-升高-降低",只是上部侧枝顶芽IAA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可能会推迟; 2) 梢枝顶芽、上部侧枝顶芽和下部侧枝顶芽GA3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双峰"形; 而中部侧枝顶芽GA3含量呈现出"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3) 不同部位顶芽ABA含量均是先升高,之后下降,最后在较低水平上趋于稳定状态;4) 泡桐不同部位顶芽ZR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趋势,但总体呈下降趋势,且不同部位顶芽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及抑制作用;5) 8月15日—9月15日, IAA,GA3,ZR,ABA及(IAA+GA3+ZR)/ABA比值均呈下降趋势,表明促进生长类激素与导入休眠类激素均较低,泡桐顶芽和其他邻近组织相比其竞争优势在逐渐丧失,内源激素的动态平衡被打破。本研究结果初步探明顶芽死亡与内源激素的关联性,为进一步探讨泡桐死亡机理奠定基础。

基于非线性混合模型的杉木优势木平均高
符利勇;张会儒;唐守正
林业科学. 2012, 48(7):  66-71.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711
摘要 ( 287 )   HTML   PDF (943KB) ( 5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理论上介绍一阶线性化算法和一阶条件期望线性化算法求解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参数,并利用这2种算法分别对杉木优势木平均高进行拟合(选用常用的Logistic模型作为基础模型,把区组作为随机效应因子)。结果表明: 2种算法对杉木优势木平均高进行拟合时精度都很高。通过对2种线性化算法进一步比较可得,在分析单木水平非线性混合效应优势木平均高模型时,2种算法拟合效果非常接近,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选择其中任意一种算法对杉木优势木平均高进行拟合。

共轭二烯性信息素在2种载体上的释放速率和异构化效果
刘奎伟;孔祥波;张真;周成刚;柴景峰
林业科学. 2012, 48(7):  72-78.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712
摘要 ( 234 )   HTML   PDF (954KB) ( 3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开发释放速率稳定、持效期长的仿生诱芯,有必要评价性信息素成分在2种最常用的释放载体(聚乙烯管和复合橡胶)上的释放速率和异构化效果。本研究在风洞条件下采用吸附剂Porapak Q收集6种共轭二烯性信息素成分在2种载体上不同时间的释放量,正己烷洗脱后进行气相色谱定量分析。发现6种性信息素成分在聚乙烯管载体上初始释放速率较低,从第16天开始迅速上升,在第29~43天内达到最大释放值,随后释放速率逐步降低到低释放状态。6种性信息素成分在复合橡胶载体上从点样起释放速率最高, 15天后显著下降,第29天后释放速率一直处于较低的释放水平。在聚乙烯管载体上E5,Z7构型的十二碳二烯醛、醇和乙酸酯的释放速率大于相应的Z5,E7构型的释放速率,且醛和醇类性信息素释放速率大于酯类的释放速率。释放高峰期内聚乙烯管载体上性信息素成分(除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外)的释放速率高于复合橡胶载体上的释放速率,差异显著。复合橡胶载体上的性信息素残留量显著大于聚乙烯管载体; 2种释放载体对共轭二烯性信息素成分的异构化率也有显著差异。性信息素成分在2种载体上的比例变化可解释松毛虫林间诱蛾效果的差异。最后,对聚乙烯管载体和复合橡胶载体上性信息素成分的释放速率和异构化效果方面进行讨论。

红松的化学防御及冷杉梢斑螟和赤松梢斑螟的生存策略
王琪;严善春;徐波
林业科学. 2012, 48(7):  79-85.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713
摘要 ( 258 )   HTML   PDF (1153KB) ( 4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冷杉梢斑螟和赤松梢斑螟幼虫的生存策略差异及与寄主红松化学防御的相互关系,研究1,3,5龄冷杉梢斑螟、赤松梢斑螟幼虫中肠解毒酶、保护酶的活性,同时分析相应生长发育期红松健康、受害球果及主梢内多种防御酶的活性。结果表明: 健康红松球果及主梢中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变化与其生长发育时期有关。梢斑螟幼虫的取食可诱导红松球果及主梢内5种防御酶活性显著提高,寄主不同部位防御酶的活性变化与该龄期幼虫取食有关。不同生存策略的2种梢斑螟幼虫体内解毒酶、保护酶活性有差异。冷杉梢斑螟幼虫专食红松球果,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羧酸酯酶(CarE)、多功能氧化酶(MFO)显著高于果梢间转移为害的赤松梢斑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几丁质酶(CT)的活性与梢斑螟幼虫是否转移为害无相关性。赤松梢斑螟幼虫体内酚氧化酶(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高于冷杉梢斑螟,表明这2种活性较高的保护酶,能够降低其在转移为害过程中面临的死亡威胁。冷杉梢斑螟幼虫主要通过生理解毒,而赤松梢斑螟则以生理解毒和改变取食范围相结合的方式,适应寄主植物的化学防御。植物化学在2种害虫的生存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3种生物农药对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室内毒力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郝德君;陆佳伟;殷丽
林业科学. 2012, 48(7):  86-91.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714
摘要 ( 289 )   HTML   PDF (959KB) ( 5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室内条件下采用浸叶法分别测定苦参碱、阿维菌素、苏云金芽孢杆菌(Bt)3种药剂对悬铃木方翅网蝽1,5龄若虫和成虫的毒力; 采用生化方法测定3种药剂对不同虫态悬铃木方翅网蝽的羧酸酯酶(CarE)、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影响。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方翅网蝽具有较好的毒杀效果,校正死亡率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1龄若虫对药剂的敏感性最强,5龄若虫和成虫的敏感性相近。3种药剂中苦参碱的毒力最高,对1,5龄若虫和成虫的LC50分别为0.195 7,194.9和197.3 mg ·L-1; 其次为阿维菌素,对不同虫态的LC50分别为10.66,420.5和472.0 mg ·L-1; 苏云金杆菌对不同虫态的LC50分别为3.23, 1 414.2和6 967.2 mg ·L-1。3种药剂处理后,悬铃木方翅网蝽不同虫态的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诱导效应。以苏云金杆菌处理的解毒酶活性增强最明显, 1,5龄若虫和成虫的3种解毒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 其次为阿维菌素处理,3种虫态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 1龄若虫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成虫的羧酸酯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 苦参碱处理的解毒酶活性增强最不明显,仅引起3种虫态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1龄若虫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较对照显著增强。1,5龄若虫和成虫不同虫态相比,药剂处理后的5龄若虫体内解毒酶活性高于成虫和1龄若虫。

过量表达LAR3Bbchit1以提高毛白杨对叶枯病的抗性
黄艳;刘虹;袁丽;贾之春;罗克明
林业科学. 2012, 48(7):  92-97.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715
摘要 ( 282 )   HTML   PDF (1174KB) ( 3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转基因技术将多种抗病基因共同转入毛白杨中以提高其抗性,从而获得毛白杨抗病新品种是目前解决杨树真菌病害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本研究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二次遗传转化,将来源于球孢白僵菌几丁质酶基因Bbchit 1 转入过量表达无色花色素还原酶基因LAR 3 转基因毛白杨中,实时定量PCR显示Bbchit 1LAR3均能有效表达,离体抗病试验显示Bbchit1+LAR3 共表达转基因毛白杨细胞粗提液对杨树叶枯病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进一步将叶枯病菌接种在转基因和非转基因毛白杨叶片上培养30天,转基因植株的感病面积均低于非转基因植株且 Bbchit1+LAR3共表达转基因株系抗病效果更明显。上述抗病试验结果表明:LAR3Bbchit1 在杨树中共表达可提高其对叶枯病的抗性。

大兴安岭雷击火发生条件分析
田晓瑞;舒立福;赵凤君;王明玉
林业科学. 2012, 48(7):  98-103.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716
摘要 ( 330 )   HTML   PDF (1217KB) ( 4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2007—2009年大兴安岭林区闪电和林火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火灾发生时的火险状况和雷击火灾案例,提高对这一区域雷击火的认识。根据研究区内11个气象站定时观测数据,采用加拿大林火天气指数系统计算各站点每日火险指数,分析研究时段内火灾发生与火险和闪电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 2007—2009年共发生野火195起,其中林火148起,主要发生在4,5和8月份。雷击天气主要出现在5—9月份,其中6,7和8月份闪电最多。闪电分布密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在研究区东北部,大部分闪电活动伴随着降水,但在比较干旱的年份,容易出现干雷暴天气,易引发雷击火。根据林火及火灾发生前24 h的闪电分布分析,雷击火占总火灾的5.1%,闪电活动不是影响林火发生的主要原因。雷击火主要发生在火险比较高、闪电活动频繁且无有效降雨的区域。

青海更尕海水鸟群落组成及其迁徙动态
张国钢;刘冬平;侯韵秋;戴铭;陆军
林业科学. 2012, 48(7):  104-107.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717
摘要 ( 206 )   HTML   PDF (934KB) ( 4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0年对青海更尕海的水鸟季节动态进行调查,共记录到55种27 416只水鸟,隶属于6目12科,雁鸭类水鸟最多,共统计到17 055只,占水鸟总数的69.0 %。10月水鸟数量最高,且与其余各月差异显著,而其余各月间没有显著差异。从鸟种数量而言,各月间均维持在21~29种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全年水鸟的种类数量比较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高峰和低谷。在4月,由于雁鸭类水鸟刚刚抵达,而更尕海部分区域尚未融化,因此可供水鸟取食的区域较少,可能有水鸟死亡的现象发生; 而在10月,雁鸭类水鸟数量急剧上升,大多都聚集在一起取食或休息。更尕海也是当地的主要牧场,家畜经常与野生水鸟混群并共用水域,使种间和种内禽流感病毒传播的概率增大,因此4月和10月是该湖禽流感防控的重要时期。

竹材横向断裂的物理模型与能量吸收机制: 基本组织开裂与界面脱粘
邵卓平;吴贻军;王福利
林业科学. 2012, 48(7):  108-113.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718
摘要 ( 227 )   HTML   PDF (1135KB) ( 4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细观力学方法,研究竹材在横弯断裂过程中基本组织开裂与界面脱粘这2种损伤模式的能量吸收机制,并推导得到这2种损伤模式的应变能释放率解析式,以及含垂直纹理裂纹的竹试件在承受弯曲载荷时、横向裂纹转向顺纹启裂时的临界应变能释放率解析式。

慈竹竹原纤维与黄麻纤维红外及二维相关光谱分析
孙柏玲;刘君良
林业科学. 2012, 48(7):  114-119.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719
摘要 ( 219 )   HTML   PDF (1229KB) ( 4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慈竹竹原纤维和黄麻纤维为对象,采用红外光谱法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2种纤维及其化学处理后的单根纤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慈竹竹原纤维和黄麻纤维的一维红外光谱主要区别于1 736 cm-1处的C=O伸缩振动和木质素苯环特征吸收峰; 二者经双氧水-冰醋酸处理后,黄麻单根纤维在1 736 cm-1附近仍存在明显的吸收峰。在高分辨的二维同步相关谱中,慈竹竹原纤维和黄麻纤维特征差异更为明显,慈竹竹原纤维在1 000~1 250 cm-1范围内有8个自动峰,1 008 cm-1处强度最大; 黄麻纤维有7个自动峰,1 217 cm-1处强度最大;同时在1 435~1 750 cm-1范围内,黄麻纤维在1 726 cm-1(C=O伸缩振动)处出现较强的自动峰,而慈竹竹原纤维光谱中没有。各区域内自动峰均为正相关。与化学处理前纤维谱图相比,二者单根纤维的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发生了改变,表明纤维成分对其热微扰过程中的变化有一定影响。初步研究表明:二维相关红外光谱为竹原纤维的识别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可作为竹原纤维识别的一种新方法。

木粉/壳聚糖接枝丙烯酸-丙烯酰胺吸附树脂对Pb2+的吸附
谢建军;韩心强;张绘营;吴义强
林业科学. 2012, 48(7):  120-127.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720
摘要 ( 216 )   HTML   PDF (1287KB) ( 3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自制木粉/壳聚糖接枝丙烯酸-丙烯酰胺吸附树脂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吸附条件下其对金属Pb2+的吸附性能。在含Pb2+的溶液中,吸附树脂R的使用条件为: 30℃,pH=6,树脂用量0.2 g ·L-1,初始浓度0.75 mmol ·L-1,吸附时间8 h(静态)或6 h(动态); 此时树脂R对Pb2+的吸附量达2.52 mmol ·g-1,去除率为97.1%。溶液中加入NaCl、NaNO3、尿素后吸附量快速下降,且加入NaCl下降最快,加入尿素下降最慢。该吸附树脂R反复使用性能较好。从吸附树脂R等温吸附、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表面形态结构变化等方面对吸附机制进行了探讨。吸附Pb2+前树脂R表面起伏,凹凸不平,纹络结构分布不均匀; 吸附Pb2+后,表面纹络结构被破坏; 随吸附时间增加,"白色"斑点明显增加,且逐渐分布均匀。吸附树脂R吸附Pb2+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 Pb2+吸附过程的ΔG为负值,ΔS、ΔH均为正值,即吸附过程为自发过程,升温有利于吸附的进行。

一种新型竹纤维生物膜载体的制备与性能
褚淑祎;肖继波;张立钦;周珊
林业科学. 2012, 48(7):  128-133.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721
摘要 ( 217 )   HTML   PDF (1415KB) ( 4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竹纤维为主要原料制备得到一种新型竹纤维生物膜载体。载体比表面积达5 393 m2 ·m-3,亲水性能良好,30 min后基本浸湿完全。研究了竹纤维生物膜载体在低浓度生活污水处理中的挂膜性能,结果表明: 载体挂膜速率快,7 天后载体表面即出现大量黏性黄褐色生物膜,第12 天基本完成挂膜,膜厚达3~5 mm。生物相观察表明: 以固着型纤毛虫为主的后生动物数量较稳定,生物膜趋于成熟。载体生物膜耐水力剪切冲击能力和恢复能力强,对CODCr和NH4+-N的去除率在80%以上。

综合评述
当代森林病理学的特征
吕全;张星耀;梁军;严东辉;刘振宇;
林业科学. 2012, 48(7):  134-144.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722
摘要 ( 276 )   HTML   PDF (958KB) ( 6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森林病理学是一门应用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研究森林植物病害的发生机制与防控技术的自然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建于19世纪80年代前后,随后的100多年来,森林病理学已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受当代生命学科整体飞速发展的推动和人类社会全球一体化战略背景的影响,当代森林病理学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森林病理学的研究目标兼顾国家经济利益和国家生态安全,具体研究对象包括寡元单纯系统、多元单纯系统和多元复杂系统,研究尺度跨越基因、细胞、组织、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到景观的各个尺度并展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全球一体化研究,研究方法则更加侧重多学科的交叉技术体系,防控策略也不断呈现出新的主题和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概括森林病理学经过100多年来的发展,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研究现状和特征,为促进森林病理学与生命科学领域其他学科更加紧密地结合,推动森林病理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纤维素纳米纤丝研究进展
卿彦;蔡智勇;吴义强;李贤军
林业科学. 2012, 48(7):  145-152.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723
摘要 ( 326 )   HTML   PDF (943KB) ( 16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比较主要纤维素纳米纤维基础上,综述纤维素纳米纤丝发展历程、加工制备、主要性能及潜在应用领域,并提出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建议,以期为推动和加速我国纤维素纳米纤丝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思路。

问题讨论
桉树无性系顶梢伸长节律及其在良种选择中的潜在作用
魏润鹏
林业科学. 2012, 48(7):  153-160.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724
摘要 ( 288 )   HTML   PDF (1008KB) ( 4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63个桉树无性系种植后第2年的顶梢伸长过程,并用一个Sigmoid-Logistic混合生长方程对每一无性系分别予以拟合。所有拟合结果均极为理想,拟合度(R2)高达0.97以上,拟合显著性水平P<0.000 1,4个方程参数在拟合中作用突出,大多数情况下P<0.000 1。顶梢伸长节律和林木生长均呈现出无性系间的变异; 所有无性系均明显地呈现出早晚缓慢生长期和中间速生期; 大部分无性系,特别是快速生长者,顶梢在气温较低的冬天仍然继续生长。秋冬季顶梢伸长是否停止或快慢可能说明桉树无性系林木对低温危害的敏感程度。根据顶梢伸长特征,可以将桉树无性系分成不同类型,选择适合不同需求的无性系。建议将种植区分成3类区域,并采用相应的无性系选育策略。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采伐行为的影响
张英;宋维明
林业科学. 2012, 48(7):  161-168.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725
摘要 ( 198 )   HTML   PDF (1033KB) ( 3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使用2005和2010年江西省集体林区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研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采伐决策的影响,运用FE和RE研究林改对木材和竹材采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可显著增加木材和竹材的采伐量,其中林下资源的使用权可以延迟农户对木材的采伐,农户倾向于在产权明确的林地上进行采伐,同时家庭经营林业的方式不利于木材供给的增加。基于本文的实证,建议在勘界发证的工作中应首先确保用材林地,提倡以林地流转的方式实现林地的规模经营。

研究简报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带状间伐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殷鸣放;周立君;殷炜达
林业科学. 2012, 48(7):  170-173.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726
摘要 ( 258 )   HTML   PDF (898KB) ( 4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旅游开发下普陀山植物群落类型及其排序
李军玲;张金屯;邹春辉;刘忠阳;
林业科学. 2012, 48(7):  174-181.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727
摘要 ( 245 )   HTML   PDF (1009KB) ( 3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几种梓属植物花粉形态及分类学意义
贾继文;麻文俊;王军辉;张金凤;张守攻;张建国;赵鲲
林业科学. 2012, 48(7):  182-185.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728
摘要 ( 264 )   HTML   PDF (913KB) ( 4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和卵防治栗山天牛
唐艳龙;杨忠岐;王小艺;唐桦;姜静;魏可;吕军
林业科学. 2012, 48(7):  186-191.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729
摘要 ( 302 )   HTML   PDF (1129KB) ( 4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物新品种与良种
木豆新品种‘CAF10’
万友名;李正红;马宏;刘秀贤;谷勇;李立;梁宁
林业科学. 2012, 48(7):  192-192.  doi:10.11707/j.1001-7488.20120730
摘要 ( 216 )   HTML   PDF (878KB) ( 4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AF10’是运用单株选择和集团选择育种手段,从云南元谋县地方栽培品种中选育出的木豆新品种。生育期259~ 264天,平均株高(264.5±32.9)cm,地径(3.86±0.65)cm,单株荚数(948.3±231.0)个,每荚粒数(4.9±0.4)粒,种子百粒质量(8.76±0.49) g,单株粒质量(203.09±70.23)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