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叶杨(Populus simonii carr.)原生质体培养的愈伤组织为供试材料,用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 测定它们在四种不同分化培养基上四大类内源激素(IAA,GA3, CTK, ABA)的含量变化,并检定有关N的生化反应。结果表明,不同分化培养基上的愈伤组织中内源激素含量和种类差异很大。导致细胞分裂素(CTK)含量高,种类多以及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比值(CTK/IAA)高的处理,有利于愈伤组织分化; 但若愈伤组织中含有内源脱落酸(ABA),则抑制分化。测定结果还表明,小叶杨原生质体培养的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其硝酸还原酶活力与氨基态N含量互为消长,分化频率高的愈伤组织中,硝酸还原酶活力低,而氨基态N含量高。
本文在进行了10年森林气候和地面径流观测基础上,研究了桂东北低山、桂东南低山及桂中3个区域杉木林的水量平衡。结果是:3个区域杉木林水量平衡都以蒸散量为最大支出项,都由桂东北→桂东南→桂中增大。下渗土层水量居支出项第二,分布规律与蒸散量相反。地面径流量(深)为最小支出项,分布规律与蒸散量一致。但是幼龄的杉木林例外,其径流量最大,下渗土层水量最小。水资源生态效益则以桂东北为最好。
通过Iwao -${\rm{\bar x}}$回归测定,枣步曲幼虫的空间分布为奈曼一A型分布或波松——二项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致密的个体群,个体群间及个体群内的分布均为随机分布,个体群的面积小于或等于1株树。对于估值抽样提出了两种方案,即整株抽样和层抽样,前者以随机抽样和棋盘式抽样为优,并给出了理论抽样公式,后者以最下层抽样代替整株抽样估计种群密度,可以提高抽样效率,降低抽样费用,且估计精度能达到科研与生产的要求,最后给出了Iwao序贯抽样决策模型。
解剖发现,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的雌性成虫具一对卵巢,每个卵巢的卵巢管数目为6-10根,且有时左右卵巢管的数目不等; 一个卵巢管中的卵数为8-34粒,卵巢内总含卵数可达680粒,实际平均为270.5粒。证明了该种寄生蜂具有较大的繁殖潜力。
本文以长白落叶松和杉木验证了作者提出的同林纯林自稀疏方程式。 证明此方程式正确描述了林分自稀疏过程。方程式中δ由林分初始决定,β是Reineke自稀疏系数。Sf为最大密度指数,γ是自稀疏指数。采用F检验方法证明,林分最大密度指数相当稳定且与立地,地区,年龄和初始状态无关,γ值也与立地,地区,年龄和初始状态无关,但可能存在较大的抽样误差。
通过调查、定位与半定位观测,研究了长江上游不同地貌类型区的土壤侵蚀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各影响因子与土壤侵蚀间的关系。揭示了泥沙运行机制和水土流失规律、提出了小流域泥沙运输的输移比:流域面积小于5km2用0.6-0.7作为泥沙输移比,流域面积小于30km2用0.3作为泥沙输移比.推算流域水土流失量,并建立了坡面和小流域土壤流失预报模型。
以群众杨改良无性系研究了木材材性性状的遗传及性状之间的相关。9个性状纤维长、纤维宽、长宽比、纤维壁厚、木材密度、年轮宽、树高、胸径、材积在无性系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纤维长、长宽比和太材密度具有较高的重复力,较大的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增益,三性状同性状3—4年与5—6年之间的相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简单相关、典型相关、通径分析均表明木材密度与纤维性状、生长性状是独立的。通径分析表明纤维长、树高、胸径对材积有较大的直接作用,纤维长宽比、纤维壁厚对材积的直接作用为负。纤维性状与生长性状两组性状之间由于纤维宽与材积、长宽比与树高、壁厚与年轮宽之间的相关而达显著相关。
利用薄切片和组织化学方法对油松茎皮层树脂道发育过程中上皮细胞内树脂滴和淀粉粒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在树脂道原始细胞阶段, 树脂滴稀少, 淀粉粒2—5个; 树脂道形成期间, 树脂滴数量逐渐增加, 体积增大, 淀粉粒也呈递增趋势, 两者都均匀分布于细胞质中; 树脂道成熟阶段, 上皮细胞内树脂滴明显减少, 主要分布于靠近腔道一侧的细胞质中, 淀粉粒数量变化不大, 而体积明显减小, 通常分布于远离腔道一侧的细胞质中。在树脂道发育过程中, 鞘细胞中树脂滴和淀粉粒变化不明显。
应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波谱仪, 在实验的基础上定性或半定量地研究了在电磁辐射、水热条件、氧及臭氧等因子作用下红松试材表面自由基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 诸因子均能诱发太材表面自由基的形成, 导致试材表面材质的劣化; 以电磁辐射的紫外光波段对木材化学组分的木素成分的降解产生的自由基为主。
在简要介绍了我国杨树资源并回顾了40年来的杂交育种成就后, 把我国杨树杂交育种过程划分成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解决了北方杨树栽培的品种化问题, 第二个时期在一定程序上用自己选育的无性系改变了黄河以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直接用引入无性系造林的现状。但由于两个时期都是一个世代的短期育种活动, 方法和程序上缺少改进, 都把由种间杂种F1中选择无性系作为重点, 加之基因资源有限, 都存在推广无性系亲缘相近潜育的危险性。缺乏长、中、短期改良结合计划, 对基因资源的研究不足, 阻滞着育种的进展。为此提出了从一个地区自然条件和材种需要出发制定长期改良计划伽强国内外杨树资源引入和研究; 把以个体速生性为育种重点转变到全方位多性状育种方向上, 应是我国杨树育种来来重心的建议.
(月刊 1955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林学会 出版:《林业科学》编辑部 主编:尹伟伦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908/S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7488 国内邮发代号: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