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厚本,周光益,李兆佳,邱治军,吴仲民,王旭.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4个常见树种的生物量分配特征与异速生长模型[J]. 林业科学, 2022, 58(2): 23-31. |
[2] |
付晓,张煜星,王雪军. 2060年前我国森林生物量碳库及碳汇潜力预测[J]. 林业科学, 2022, 58(2): 32-41. |
[3] |
佘萍,曹兵,王彦辉,余治家,王正安,马杰,贾宝光.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表处理措施对当年幼苗密度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21, 57(3): 18-28. |
[4] |
刘恩斌,姚鸿文,任泽茜,周国模,杜华强. 基于Copula密度函数的毛竹胸径年龄结构特征二元联合分布[J]. 林业科学, 2021, 57(11): 94-104. |
[5] |
刘悦,谢玲芝,张彦东,王政权,谷加存. 不同密度水曲柳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对邻近树木胸径和距离的响应[J]. 林业科学, 2021, 57(10): 15-22. |
[6] |
李叶晨,郭雅洁,翁小倩,林先云,池金良,陈红英,吴松青,张飞萍. 景观格局对松褐天牛种群密度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20, 56(8): 80-88. |
[7] |
杨茂林,冀晓东,孙恒,丛旭,杨光,侯凯,任一凡. 不同年龄刺槐枝、干和根的物理力学性质对比[J]. 林业科学, 2020, 56(7): 115-122. |
[8] |
夏永红, 沈文星, 李存芳. 木材加工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效应分解——基于1998—2016年省际空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林业科学, 2019, 55(9): 157-165. |
[9] |
王志康, 许晨阳, 耿增超, 刘莉丽, 侯琳, 杜璨, 王强, 吕东唯. 基于扣除根系体积新方法的秦岭辛家山2种林分土壤有机碳密度特征[J]. 林业科学, 2019, 55(6): 133-141. |
[10] |
卫玮, 党坤良. 秦岭南坡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异特征[J]. 林业科学, 2019, 55(5): 11-19. |
[11] |
孔维尧, 孙权, 刘鑫鑫, 曲丽, 王福友, 姚明远, 邹红菲.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的汪清自然保护区东北豹种群动态[J]. 林业科学, 2019, 55(5): 188-196. |
[12] |
张雄清, 王翰琛, 鲁乐乐, 陈传松, 段爱国, 张建国. 杉木单木枯损率与初植密度、竞争和气候因子的关系[J]. 林业科学, 2019, 55(3): 72-78. |
[13] |
李安鑫,吕建雄,蒋佳荔. 基于生长轮的杉木早材黏弹性[J]. 林业科学, 2019, 55(12): 93-100. |
[14] |
杨桂娟,胡海帆,孙洪刚,张建国,段爱国. 林分年龄、造林密度和林分自然稀疏对杉木人工林个体大小分化和生产力关系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19, 55(11): 126-136. |
[15] |
何潇,雷渊才,薛春泉,徐期瑚,李海奎,曹磊. 广东省木荷碳密度及其不确定性估计[J]. 林业科学, 2019, 55(11): 163-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