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业科学,今天是

当期目录

1997年 第3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7-07-25
论文及研究报告
常绿阔叶林树种组成株数比例和材积比例变化规律的研究*
张水松,詹有生,陈长发,敖向阳
林业科学. 1997, 33(4):  289-298. 
摘要 ( 671 )   HTML ( 1 )   PDF (504KB) ( 60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常绿阔叶林树种组成结构复杂,种类繁多的特点,对林分树种组成结构、数量结构和产量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1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1)林分树种划分为重要速生树种、重要慢生树种和次要树种3类; (2)3类树种组成结构和株数比例(N%)随年龄(A)增加呈规律性变化。重要速生树种株数比例与年龄呈线性关系,组成和数量结构较稳定;重要慢生树种株数比例与年龄呈双曲线关系,相关密切;次要树种株数比例与年龄呈二次抛物线关系,相关密切; (3)3类树种材积比例(V%)随年龄的变化规律与株数比例的变化规律相类似,但相比之下,重要速生树种的材积比例的变化尤为重要,而另2类树种的株数比例的变化更重要些。(4)3类树种材积比例与株数比例之间均存在线性相关。其中重要速生树种在林分中生产力较高。

气候变化对我国森林降水截留规律的可能影响
王兵,阎洪,温远光,郭泉水
林业科学. 1997, 33(4):  299-306. 
摘要 ( 704 )   HTML ( 3 )   PDF (445KB) ( 57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以目前国内外普遍关注的全球变化(Globe Change)为背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手段,从林冠截留、枯落物蓄水、林地土壤拦蓄这三个森林水文生态功能最主要的层次出发,模拟分析了气候变化前后我国森林降水截留功能地理分布规律的差异。2030年中国气候变化的未来情景依据7个GCM大气环流模型的预测结果,选用树冠降水截留模型和森林综合截留模型,在IDRISI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模拟气候变化对我国森林降水截留规律的可能影响。

抗日本松干蚧的油松地理种源选种的研究*
李世杰,赵鸿宾
林业科学. 1997, 33(4):  307-320. 
摘要 ( 682 )   HTML ( 0 )   PDF (556KB) ( 44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溪和辽阳两处的油松全分布区地理种源试验林处于日本松干蚧疫区,研究抗蚧性差异是油松种源试验内容之一。在8龄林时观察了松干蚧若虫显露数量;在10龄林时依四个等级的标准,逐株树划定受害等级,研究油松种源林对日本松干蚧的抗性地理变异。结果表明:种源间的抗蚧性差异极显著,以适应性、生长性和抗蚧性的综合评价,选出遵化、黄陵、宁城、承德、泰山、迁西、黄龙、绥中等8个种源为抗日本松干蚧的油松优良种源,其抗性树株率平均在93%以上(86%—100%),比当地普通油松林提高18个百分点;生态型间以中西型和东部型最优,依次是:中西型>东部型>东北型>中部型>西南型>南部型>西北型,后3个为不可用生态型。

长白落叶松工业人工林密度控制技术的研究*
王树力,刘大兴,仲崇淇
林业科学. 1997, 33(4):  321-329. 
摘要 ( 670 )   HTML ( 0 )   PDF (379KB) ( 45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马尔柯夫过程理论为基础对长白落叶松工业人工林进行了模拟密度控制,提出了合理的培育密度和相应的抚育间伐对象。结果表明:马尔柯夫过程理论确能反映长白落叶松工业人工林的直径转移过程,这对于定量分析长白落叶松工业人工林直径分布的动态规律,从而拟定合理的密度控制措施非常有益;长白落叶松工业人工林成林后的密度控制间伐无论从培育森林方面,还是从取得木材、加大林分收益方面考虑,都应该以间伐小径阶的林木为主; 20-25龄长白落叶松工业人工林的经营密度以0.7为最佳。

中国松干锈病病原菌的种间及种内同工酶变异
程东升,韩晓云,薛煜,潘学仁,李武汉
林业科学. 1997, 33(4):  330-337. 
摘要 ( 655 )   HTML ( 0 )   PDF (391KB) ( 45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松树上采集代表Cronartium ribicolaC.flaccidumC.quercuum3种松干锈菌的58个菌株,分析了其种间及种内的同工酶变异。电泳检测过的13种酶中有8种显出酶带,其中酯酶(EST)同工酶谱具最显著而稳定的种间差异,可作为区别鉴定3种松干锈菌的有效手段。在来自东北各地红松上的16个C.ribicola菌株中未发现任何酶谱变异,显示了本菌群体遗传性质的均一。来自东北地区樟子松上的17个C.flaccidum菌株中存在酶谱变异,但多数菌株的酶谱同来自安徽及陕西马尾松上的菌株完全一致,此结果支持把我国的C.flaccidum看成一个集合种。来自我国南北不同地区不同松树的C.quercuum菌株,除樟子松上的部分菌株外,其酶谱完全相同,尚未分化出北美的那种专化型间的酶谱差异,可能暗示我国松瘤锈菌的起源晚于北美。

木荷生物防火工程的应用效果研究*
李振问
林业科学. 1997, 33(4):  338-348. 
摘要 ( 701 )   HTML ( 0 )   PDF (496KB) ( 47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进行了木荷防火林带的模拟火烧试验,并对木荷针叶树混交林燃烧性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木荷防火林带能够有效地阻隔地表火和树冠火蔓延;通过合理规划与布局,可从宏观上控制林火蔓延,防止大面积森林火灾发生;木荷在混交林中可成为间歇式的限制性林火蔓延带,降低林分燃烧性,形成微观密集型的防火网络体系,控制森林火灾发生。

杉木材性株内变异的研究*Ⅰ.木材力学性质和木材密度
骆秀琴,管宁,张寿槐,陈益泰,支济伟
林业科学. 1997, 33(4):  349-355. 
摘要 ( 790 )   HTML ( 0 )   PDF (364KB) ( 58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15株浙江产杉木株内不同高度和圆周不同方位上木材的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压强度和木材密度的差异,木材密度的径向变异模式和木材力学性质与木材密度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测定和分析。主要结果是: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在株内不同高度上差异特别显著;顺纹抗压强度和木材密度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圆周不同方位上,三项力学性质和木材密度均为南北向高于东西向,差异不显著;木材密度径向变异模式在不同高度和不同方位上均为接近水平有一定波动的直线;三项力学性质与木材密度的相关关系在不同高度和不同方位上均特别显著,但不同力学性质与木材密度的相关系数有明显差异,不同高度上和圆周不同方位上,亦有差异。

毛竹材材性变异的研究*
马灵飞,马乃训
林业科学. 1997, 33(4):  356-364. 
摘要 ( 778 )   HTML ( 1 )   PDF (385KB) ( 45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var.pubescens)材纤维形态、组织比量、纤维素含量和基本密度的分析测定,研究了不同年龄、不同胸径、竹秆不同部位材性性状的变异特点结果表明:竹材纤维长度主要受竹秆部位的影响,与年龄和胸径无显著相关;组织比量与年龄无显著相关,与胸径有一定相关;纤维素含量和基本密度与年龄、胸径、竹秆部位均有关系。从材性变异特点来看,经营培育小径级毛竹对制浆造纸更有利。

杨木爆破处理及制板的研究*
陆熙娴,秦特夫,颜镇,黄洛华
林业科学. 1997, 33(4):  365-373. 
摘要 ( 759 )   HTML ( 0 )   PDF (2655KB) ( 53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Ⅰ-72杨为原料,经高温高压爆破处理,处理后的杨木各化学组分发生变化,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各组分进行分析。在不加任何化学助剂的条件下,依靠自身化学组分的转化,对爆破处理过的试材,经热压制出刨花板。分析研究压板前后化学组成变化和板材物理力学性质,其结果为:①比较不同爆破条件下,同一种试样化学组成的变化,爆破条件越激烈,纤维素降解越显著,收获率超低;游离糖则相应增加;木质素含量先增加,然后降低;热水抽出物含量也是先增加,然后再降低。②扫描电镜观察爆破处理后的试样,纤维排列有变化,整齐的排列变为弯曲和分开。③经爆破处理的试样相对结晶度增加,结晶区增加。总之,爆破后的试材可压制出耐水性能好的刨花板。

研究简报
稀土对刺槐苗木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
赵兰勇,梁玉堂,王九龄
林业科学. 1997, 33(4):  374-379. 
摘要 ( 626 )   HTML ( 0 )   PDF (270KB) ( 40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欧美杨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王学聘,卞祖娴,张香华,卢孟柱
林业科学. 1997, 33(4):  380-383. 
摘要 ( 560 )   HTML ( 0 )   PDF (2241KB) ( 51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科技动态
防止超薄切片铅污染的简易方法
李旸
林业科学. 1997, 33(4):  384-384. 
摘要 ( 548 )   HTML ( 0 )   PDF (76KB) ( 5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