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业科学,今天是

当期目录

1999年 第3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9-07-25
论文及研究报告
森林流域坡地壤中流模型与模拟研究*
李金中,裴铁璠,牛丽华,李晓宴
林业科学. 1999, 35(4):  2-8. 
摘要 ( 644 )   HTML ( 2 )   PDF (162KB) ( 77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以水量平衡原理、动力学假设以及饱和导水率与有效孔隙度的对数递减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一个形式简单的森林流域坡地壤中流模型(以下称为改进模型)。并以二道白河森林流域内阔叶红松林土壤为背景制作模拟坡面,在模拟坡面上用两场不同强度的降雨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同时,本文也分别用Sloan所提出的贮水泄流模型(以下称Sloan模型)与Robinson所修改后的贮水泄流模型(以下称Robinson模型)对这两场降雨进行了预测,并将这3个模型预测的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改进模型精度比其它两个模型高。

栽杉留阔模式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研究
杨玉盛,俞新妥,邱仁辉
林业科学. 1999, 35(4):  9-13. 
摘要 ( 704 )   HTML ( 0 )   PDF (128KB) ( 68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30年生栽杉留阔模式及对照的杉木纯林生产力和土壤肥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栽杉留阔模式中杉木个体比对照的大,模式总蓄积量比对照的增加11.35 %,土壤结构和水分性能得到改善,土壤腐殖质品质变好,土壤养分贮量和供应强度增强,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土壤生化活性增强,土壤肥力得到明显改善。

松属线粒体基因序列变异研究
卢孟柱,AlfredE.Szmidt
林业科学. 1999, 35(4):  14-20. 
摘要 ( 732 )   HTML ( 0 )   PDF (324KB) ( 54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利用PCR和PCR产物直接序列分析技术,获得了分属于松属(Pinus)两个亚属PinusStrobus12个松树种coxIatp6和orf25三个线粒体基因DN A片段的序列。发现coxI基因的DNA序列在属内没有任何变异,但atp6和orf25在两个亚属间和亚属内出现了较多的碱基置换。这说明尽管裸子植物线粒体基因有较多的RNA编辑(RNA editing)存在,可促进DNA序列的变异,但促进程度因不同基因而异。依据atp6和orf25所做的系统进化树不仅与分类结果一致,而且进一步表明了亚属内种间的亲缘关系。尽管线粒体基因序列变异比叶绿体和核DNA变异小,线粒体基因编码序列变异仍适于研究裸子植物亚属甚至组间的系统进化关系。

杨树花粉染色体加倍有效处理时期的研究
康向阳,朱之悌,林惠斌
林业科学. 1999, 35(4):  21-24. 
摘要 ( 793 )   HTML ( 4 )   PDF (331KB) ( 86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毛新杨(Populus tomentosa×P. bolleana)为材料,在掌握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基础上,对花粉染色体加倍中减数分裂的有效处理时期以及作用持续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经秋水仙溶液处理所获得的花粉中均有一定比例的形态较大的花粉,最高可达88%。这种大花粉经花粉染色体检查为2n =38,且均能正常萌发。(2)一般只要是在水培40h左右,花药由淡绿色转为绿黄色以后且未变红前,也就是由细线末期到终变期之前处理,均能取得较好的加倍效果。(3)在有效处理时期内,处理次数与花粉得率也有一定的相关性,考虑2n花粉比率及花粉量得率,处理次数以3~ 5次,每次间隔5~ 7h为宜。

用RAPD分析麻核桃起源与分类地位
吴燕民,裴东,奚声珂,李嘉瑞
林业科学. 1999, 35(4):  25-30. 
摘要 ( 727 )   HTML ( 0 )   PDF (229KB) ( 69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麻核桃、核桃楸、核桃、奇异核桃和核桃×核桃楸的人工杂种进行了基因组多态性分析。选用28个10 bp随机引物扩增出332个DNA片断,片断大小在259 bp ~ 3054 bp之间,其中243个DNA片断呈现多态性,占总扩增片断的73.2%。依据扩增结果进行相似性系数和遗传距离分析,据此构建聚类树状图。研究结果表明:核桃楸×核桃的天然杂交是麻核桃形成的主要机制;在麻核桃形成过程中,核桃楸的遗传贡献率大于核桃;在胡桃属分类中,麻核桃应归为核桃楸组,这与传统分类学的结果一致。

抗病和感病泡桐无性系组培苗对嫁接传染植原体的不同反应*
田国忠,张锡津,罗飞,朱水芳
林业科学. 1999, 35(4):  31-39. 
摘要 ( 697 )   HTML ( 0 )   PDF (685KB) ( 56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感染了植原体并表现典型丛枝症状的组培苗作接穗或砧木,在无杂菌条件下嫁接7个表现不同田间抗性的无性系健康组培苗,并用DAPI荧光显微镜和16S rRNA基因扩增(PCR)技术检验嫁接传病效果。C125和XuH表现出较强的特异性接种诱发坏死反应, ZH和T35-028坏死反应中等, QLM、C020和C161的坏死反应较弱。培养基中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6-BA或NAA)可降低坏死程度,提高嫁接成功率,水杨酸处理或去掉健株砧木叶片和根系皆加重坏死反应程度。用病接穗嫁接抗病的QLM无性系时,用PCR检测到侵染砧木的植原体,但未表现丛枝症状,而将此无性系健康接穗嫁接到丛枝病砧木上时可诱致典型丛枝症状,从而表现出与根系和成熟叶相关的抗性反应。除C125外,其余6个无性系皆被嫁接传染,其继代培养表现出差异不显著的丛枝症状,其韧皮部金黄色自发荧光随着症状的加重而累积,也与抗病性有一定的联系。

秦岭华山松小蠹生态位研究
陈辉,唐明,叶宏谋,袁锋
林业科学. 1999, 35(4):  40-44. 
摘要 ( 843 )   HTML ( 1 )   PDF (147KB) ( 66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秦岭林区海拔1600~ 2200m的中山地带华山松小蠹虫种类和生态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秦岭林区入侵危害寄主华山松的小蠹虫有19种,其中能构成竞争和共存的小蠹虫主要有11种。虽然,这11种小蠹虫具有各自不同的生态位宽度,且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位重叠,但各小蠹虫可依据其对寄主树木营养和空间需求的不同、种群密度的相互制约,以及入侵寄主树木时序的差异达到竞争的平衡和共存。秦岭华山松小蠹生态系统的建立,首先是由华山松大小蠹入侵健康华山松,并通过携带蓝变真菌入侵寄主树木,迅速克服寄主树木抗性系统,使寄主树木树势衰弱;其次松六齿小蠹、暗额星坑小蠹和松十二齿小蠹,作为秦岭华山松的主要次期性小蠹,迅速入侵衰弱的寄主华山松;最后其它次期性小蠹虫入侵寄主树木,利用寄主华山松剩余营养和空间。从而实现秦岭华山松立木小蠹生态系统的动态稳定。

松毛虫种间杂交及其遗传规律的研究*
赵清山,邬文波,吕国平,陈泰峰,林庆源
林业科学. 1999, 35(4):  45-50. 
摘要 ( 750 )   HTML ( 0 )   PDF (500KB) ( 56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报道了我国最严重的森林害虫——松毛虫种间杂交试验的研究结果。研究表明,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油松毛虫(Dendrolim us tabulaeformis T sai et Liu)、赤松毛虫(Dendrolim us spectabilis Butler)、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 Butler)相互间都可以进行杂交,亲缘关系较近。其中,油松毛虫和赤松毛虫分别与马尾松毛虫进行杂交,无论正交或反交都可以产生有生育力的F1代, F1代自交产生F2代,证明在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另外,油松毛虫、赤松毛虫和马尾松毛虫分别与落叶松毛虫的种间杂交也能进行,并产生F1代杂种松毛虫,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幼虫死亡率高,经过多年反复试验,均未能完成F2代。另外,还对其形态学特征和染色体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赤松毛虫、油松毛虫和马尾松毛虫确系同一物种,但由于长期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相互间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已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根据动物学命名法的有关规定,我们认为油松毛虫和赤松毛虫应分别定名为马尾松毛虫地理亚种,即油松毛虫(Dendrolim us punctatus tabulaeformis (T sai et Liu))、赤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spectabilis (Butler))。至于落叶松毛虫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0种乔木8种灌木燃烧性的R-Ⅲ方程计算与分类
张景群,王得祥
林业科学. 1999, 35(4):  51-57. 
摘要 ( 849 )   HTML ( 1 )   PDF (148KB) ( 50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包含发热量、含水率、燃点和水分蒸发力4个因子的R-Ⅲ方程,对40种乔木, 8种灌木鲜可燃物完全燃烧的净放热量进行计算并分类表明,燃烧性强(净放热量>5822 kJ)的植物有16种,燃烧性中等(净放热量为3590~5822 kJ)的有19种,燃烧性差(净放热量>3590 kJ的有13种。燃烧性差的植物是山杨(P.davidiana),青榨槭(A.davidii)、光皮桦(B.luminfera)、青(P.wilsonii)、漆树(R.verniciflua)、旱柳(S.matsudana)、化香(P.strobilacea)、毛白杨(P.tomentosa)、山楂(C.prinnatifida)、山桐子(I.polycarpa)、核桃(J.regia)、白玉兰(M.denudata)、女贞(L.lucidum),以上树种可作为防火林带的备选树种。

人工林杨木的用途
人工林杨木的用途选择*——实木或单板层积材
傅峰,鲍甫成
林业科学. 1999, 35(4):  58-65. 
摘要 ( 735 )   HTML ( 1 )   PDF (144KB) ( 50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木材性对单板层积材强度的贡献率可衡量单板层积材强度中源自实木材性的份额,是人工林杨木单项用途选择的基础。本文以3个无性系实体杨木和由3种不同厚度杨木单板分别组配的单板层积材为对象,以由贡献率引出的实木与单板层积材的份率差值为依据,研究得出人工林杨木的最终用途选择。结果表明:69杨、72杨和63杨3个无性系杨木的平均份率差值分别为57%、-15%、-29%,说明69杨宜用作实木, 72杨和63杨宜用作单板层积材;杨木用作不同组配结构的单板层积材时,实木与3.565 mm、2.614 mm、1.545 mm 3种厚度单板组配的单板层积材的平均份率差值分别为43%、-13%和-43 %,说明实木与较厚的3.565 mm单板组配的单板层积材相比,杨木宜用作实木,与较薄的2.614 mm和1.545 mm单板组配的单板层积材相比,杨木宜用作单板层积材。不同荷载作用的结果下用途选择结果显示,在抗剪强度、弹性模量和冲击韧性3项性能上的份率差值为正,此时杨木宜用作实木;在抗弯强度、抗压强度和硬度3项性能上的份率差值为负,此时杨木则宜用作单板层积材。

论文及研究报告
云南4种典型材用丛生竹宏观解剖结构与主要物理力学性质的关系*
张宏健,杜凡,张福兴
林业科学. 1999, 35(4):  66-70. 
摘要 ( 686 )   HTML ( 2 )   PDF (149KB) ( 65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云南4种典型的材用丛生竹(龙竹Dendrocalamus giganteus,甜龙竹Dendrocalamus brandisii,黄竹Dendrocalam us membranaceus,油勒竹Bambusa lapidea)的维管束密度、纤维比量、密度、含水率、干缩率、顺纹抗压强度和弦向抗弯强度的检测结果认为:4种竹材之间和同一竹种内径向、弦向和纵向上的结构和物理力学性质的分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结构指标与主要物理力学性质之间关系的分析结果认为:纤维比量比维管束密度与竹材物理力学性质的关系更为密切; 4种竹材的纤维比量与密度、弦向抗弯强度和顺纹抗压强度呈正比关系,与饱湿含水率呈反比关系

综合评述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原理概述
臧润国,刘世荣,蒋有绪
林业科学. 1999, 35(4):  71-79. 
摘要 ( 740 )   HTML ( 2 )   PDF (174KB) ( 8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热点地区的分析,为我们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和优先等级提供了依据;由于人类的剧烈干扰,现在地球上有许多物种和生态系统都处于濒危的境地,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丧失最为严重;热点地区虽然在地球上所占的面积很小,但却拥有大量的物种,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应特别引起我们注意;每个物种灭绝的难易程度不同,稀有种和长寿命种特别易于灭绝,而关键种一旦受到威胁,依赖于其生存的许多物种也会有灭绝的危险。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也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方面,种群内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主要来源于奠基者效应、统计瓶颈效应、遗传漂变和近亲交配4种因素。物种的概念影响到对物种的保护,物种保护应包括物种内遗传多样性的保护;种群的动态调节机制和源—汇种群动态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种群生存力分析是了解物种濒危机制的崭新手段。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和自然干扰体系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应考虑的重要方面。人为的生境破碎与自然景观的异质性不同,生境破碎会造成边缘效应和拥挤效应等一系列的生物学后果。

防火林带研究进展
舒立福,田晓瑞,李惠凯
林业科学. 1999, 35(4):  80-85. 
摘要 ( 662 )   HTML ( 2 )   PDF (124KB) ( 6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了当前生物防火的研究成果,指出防火树种的研究现状及其选择和应用,讨论了防火林带的技术特点和混交造林在森林防火上的应用。防火林带在我国南方林区已发挥了良好的防火效益,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对防火机理的研究应当由定性到定量地分析,改变目前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的防火林带状况,向多树种、复层结构发展,同时应当提倡多元化造林和林业多种经营。

脲醛树脂结构研究进展
杜官本,华毓坤
林业科学. 1999, 35(4):  86-92. 
摘要 ( 728 )   HTML ( 2 )   PDF (161KB) ( 8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过去的20余年里,为获得结构更合理、性能更优异的脲醛树脂,人们使用近代分析手段对脲醛树脂结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付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13C核磁共振(13C NMR)是目前脲醛树脂结构研究的最主要方法,其中13C NMR是在分子水平描述脲醛树脂结构的最完善、最有效的工具。本文综述近20年脲醛树脂结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结构研究方法、内容和结果。

公益林与商品林分类指标体系及技术标准的研究*
林进
林业科学. 1999, 35(4):  93-100. 
摘要 ( 642 )   HTML ( 1 )   PDF (145KB) ( 80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林业分类经营是林业部提出的一项深化林业改革的重要措施,如何科学合理地划定公益林与商品林,是当前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系统、可行、科学的角度对森林功能性分类系统,划分公益林与商品林的分类指标体系及技术标准进行了探讨。研究提出将森林按主导功能分别3个层次,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2大类5个亚类21个森林类型;公益林选用生态脆弱性等级与生态重要性等级2个复合指标,商品林选用投资利润率、净现值、森林蓄积生长量和地利等级4个指标构成分类指标体系;并分别森林类型确定了技术标准。

研究简报
白皮松分布区的气候区划
王小平,王九龄,刘晶岚,王国治
林业科学. 1999, 35(4):  101-106. 
摘要 ( 664 )   HTML ( 0 )   PDF (158KB) ( 59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内蒙河套平原盐碱地水盐运动研究*
杨光滢
林业科学. 1999, 35(4):  107-110. 
摘要 ( 640 )   HTML ( 1 )   PDF (114KB) ( 70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杨树因伤诱导型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李强,卢孟柱,田颖川,陈颖,韩一凡
林业科学. 1999, 35(4):  111-118. 
摘要 ( 747 )   HTML ( 0 )   PDF (358KB) ( 50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机械损伤或病虫害侵扰引起植物一系列防御相关基因的激活.其中一些是因伤诱导表达的.Bradshaw等1989年报道了杨树Win3基冈家族中的一员.其编码产物类似于白薯和豆类胰蛋白酶抑制剂.并且是因伤诱导表达的。为了更全面的了解这一基因启动子在因伤介导表达中的作用.探讨其在基因上程用于控制外源基因表达的可能性,本文分别从欧洲黑杨(P.Nigra)和美洲黑杨(P.Deltoides)中扩增出win3基因启动子wlNP(705bp)和WIDP(791 bp).这两个启动子与来自大肠杆菌的GUS基因融合,通过根癌农杆菌Ti质粒转化系统引入烟草中.证实了WINP和WIDP控制的GUS基因的表达不仅在损伤部位,而且具有系统的因伤诱导效应.对8株转基因烟草的组织化学分析表明.其表达模式与以前的报道一致。无论是在受损伤组织还是完整组织中.WINP的伤诱导活性总比WIDP高。这两个启动子需要进一步改造以增强其活性。

绿色环境对人体体能影响初探*
马杏绵,梁景森,李柏忠,张萍,栾岗
林业科学. 1999, 35(4):  119-121. 
摘要 ( 542 )   HTML ( 0 )   PDF (109KB) ( 5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林业导航中的试验研究*
武红敢,吴坚,王福贵,高树,薛振南
林业科学. 1999, 35(4):  122-124. 
摘要 ( 601 )   HTML ( 0 )   PDF (104KB) ( 60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林业机械驱动桥壳的可靠性设计*
刘巧伶,张义民
林业科学. 1999, 35(4):  125-128. 
摘要 ( 563 )   HTML ( 2 )   PDF (127KB) ( 6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