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业科学,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01年 第3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1-05-25
论文及研究报告
以科技为支撑,实现新世纪林业的跨越式发展
江泽慧
林业科学. 2001, 37(3):  1-1.  doi:10.11707/j.1001-7488.20010301
摘要 ( 590 )   HTML   PDF (154KB) ( 6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加强林业科技支撑 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曹正其
林业科学. 2001, 37(3):  2-3.  doi:10.11707/j.1001-7488.20010302
摘要 ( 555 )   HTML   PDF (76KB) ( 5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辽东山地混牧林草系统特性及其利用研究
贾云 陈忠东
林业科学. 2001, 37(3):  4-13.  doi:10.11707/j.1001-7488.20010303
摘要 ( 614 )   HTML   PDF (209KB) ( 7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辽东山地林下牧草90%以上种类为多年生植物,有着比较牢固的生境生态位。生产能力、物种多样性等指标受上层体冠控制,并常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林分郁闭度在0.5~0.8间是牧草产量、质量的最好光照区间。在“牛单位3.9hm2”连续3年牧压下并未引起林分蓄积增长量减少。混牧后可较大幅度提高直接经济效益产出量。牧畜的采食草量应控制在牧草生产能力的50%以下。林地坡度30°以上应划归禁牧区。

火炬松人工林养分体内转移与内循环研究
费世民
林业科学. 2001, 37(3):  14-19.  doi:10.11707/j.1001-7488.20010304
摘要 ( 723 )   HTML   PDF (147KB) ( 6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江苏省下蜀林场火炬松人工林(15年生)地上部分养分体内转移和内循环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在体内养分转移中,叶的贡献最大,N、P、K和Mg元素的平均转移量均大于枝和干;地上部分养分N、P、K和Mg元素的转移率分别为44.9% ,34.5% ,20.8%和30.7%。(2)地上部分养分归还量N、P、K、Ca和Mg元素分别55.787,6.13,26.70,70.79和20.30kg·hm-2·a-1 分别占需要量的36.67% ,44.65% 55.3% ,78.02%和42.84% ;地上实际消耗土壤中的养分量N、P、K、Ca和Mg分别为22.48,2.13,4.64,26.98和7.41kg·hm-2·a-1,分别占吸收量的23.99% ,22.76% ,11.84% ,24.32%和21.09%。(3)与当地的杉木林和次生栎林相比,该火炬松人工林养分利用率高,并处于养分消耗阶段。

落叶松不同类型胚性和非胚性愈伤组织的生理生化差异
齐力旺 李玲 韩一凡 韩素英 Dietrich Ewald
林业科学. 2001, 37(3):  20-29.  doi:10.11707/j.1001-7488.20010305
摘要 ( 785 )   HTML   PDF (244KB) ( 7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华北落叶松继代、增殖培养的不同类型的胚性及非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测定其氨基酸、糖类、酚酸、激素以及离子的含量,结果表明:氨基酸含量的差异十分明显,质地硬的非胚性愈伤组织中18种游离氨基酸含量为胚性愈伤组织的2倍以上,经ABA处理后,胚性愈伤组织中多糖及邻苯二酚含量急剧升高;三糖含量与不同基因型密切相关;乙烯释放量在非胚性愈伤组织中高于胚性愈伤组织;金属离子CO+ +的含量,胚性愈伤组织是非胚性愈伤组织的12倍,胚性愈伤组织中铵态氮(NH+4)与硝态氮(NO-3)的比值是非胚性愈伤组织中的10倍以上;实验结果为进一步探讨针叶树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生理生化机理提供依据。

银杏愈伤组织超低温保存的研究
徐刚标 李美娥 郑从义 易文
林业科学. 2001, 37(3):  30-34.  doi:10.11707/j.1001-7488.20010306
摘要 ( 638 )   HTML   PDF (143KB) ( 6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对银杏子叶愈伤组织进行了超低温保存研究。结果表明,冰冻保护剂、冷冻速度对解冻后材料相对存活率影响较大,冻前预培养和预冻至某一温度停留一段时间也较为重要。在含高浓度山梨醇或甘露醇的培养基上预培养2d的愈伤组织,用10%二甲基亚砜+0.5mol·L-1山梨醇作为冰冻保护剂,以1℃·min-1速度降温,在- 15℃、- 35℃分别停留10min和30min后,投入液氮中保存1d,细胞相对存活率可达60%以上。再培养时,细胞能恢复生长。

毛白杨花粉败育机制的研究
康向阳
林业科学. 2001, 37(3):  35-39.  doi:10.11707/j.1001-7488.20010307
摘要 ( 667 )   HTML   PDF (317KB) ( 7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细胞遗传学角度较为系统地揭示了毛白杨花粉败育的机制,即主要是毛白杨异质性遗传基础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1)在减数分裂中有数目不等的联合程度较差的单价体以及落后染色体出现,这种与异质性相关的染色体行为异常,导致同源染色体向子细胞的不均衡分配,造成具功能染色体的缺失,从而引起毛白杨一定比率的败育花粉的产生;(2)遗传上的不平衡与温度等环境因子相互作用,进一步引发毛白杨生理乃至结构上的不平衡,花粉母细胞(或孢原细胞)和绒毡层细胞发育异常,从而造成不产粉或产粉较少;环境与基因型互作的差异性导致了花粉败育的年度不稳定性。(3)易位、倒位等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天然三倍体株系的存在也是造成毛白杨花粉败育的原因。

华北落叶松传粉生物学的研究
贾桂霞 沈熙环
林业科学. 2001, 37(3):  40-45.  doi:10.11707/j.1001-7488.20010308
摘要 ( 653 )   HTML   PDF (233KB) ( 6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研究了华北落叶松雌雄球花在树冠上的分布和树冠周围花粉密度变化规律、传粉机制、胚珠接收花粉量及结实状况等。雌球花主要分布在树冠中上部2~4龄枝上,雄球花分布范围较广,且常与雌球花混生;树冠周围花粉密度与雄球花的分布密切相关,中部最大,依次向上下两端减少。依据雌球花形态特征的变化,可将传粉期分为5个阶段,整个期间无传粉滴出现,由球被顶端大裂片的珠被毛接收花粉。最佳传粉期约为2天。胚珠平均接收4粒花粉,虽然胚珠接收的花粉数与饱满种子的产量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造成空粒的主要原因。此外,讨论了不同授粉方式对种子产量的影响,及确定最佳可授期对提高种子产量的重要意义。

贵州特有种子植物种质资源与利用评价研究
邹天才
林业科学. 2001, 37(3):  46-57.  doi:10.11707/j.1001-7488.20010309
摘要 ( 674 )   HTML   PDF (245KB) ( 7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贵州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特有和孑遗种类较多。贵州特有种子植物约有280余种,分属66科、144属,占全省种子植物科属种的比例分别为33.8%、10.3%和5.3% ,而且分布31个中国特有单型属和黔苣苔属(Tengia)、辐花苣苔属(Thamnocharis)、假胡麻属(Centrantheropsis)和歧柱蟹甲草属(Dicercodados) 4个贵州特有属。这些贵州特有植物是贵州森林资源组成的不可替代成分,并都具有多种生物学和重大经济价值。本文从重要用材林和园林观赏树种中遴选出如梵净山冷杉(Abies fanjingshanensis)等60余种,对其自然分布地域及生境、经济价值及利用评价、资源现状、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狭限分布机理等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统计分析;选择20种代表植物开展引种栽培与种苗扩繁试验取得了成功,其原产地与引入地海拔高度相近地区(1000m左右)的物种植株迁地栽培成活率和采种播种出苗率的概率加权平均值均较高(75%~95%) ,并且这两条数学期望值的坐标曲线极为相似;供试植物的扩繁系数为0.61~1。还提出了贵州特有植物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途径及模式探讨。

杨树刺槐混交林下沙质土壤腐殖物质特性
张鼎华 翟明普 林平 贾黎明 孙志蓉
林业科学. 2001, 37(3):  58-63.  doi:10.11707/j.1001-7488.20010310
摘要 ( 761 )   HTML   PDF (151KB) ( 8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沙质土壤种植杨树、刺槐纯林和混交林后土壤腐殖物质特性变化的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与无林地相比,沙地土壤种植杨树、刺槐纯林和混交林后土壤有机C和腐殖质C增加,土壤胡敏酸的光密度值增大,胡敏酸 富啡酸比值上升,E4和EC 值提高,色调系数(ΔlogK)降低和相对色度(RF)升高,土壤松结合态腐殖物质(Ⅰ)和紧结合态腐殖物质(Ⅲ)以及松 紧(Ⅰ Ⅲ)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稳结合态腐殖质(Ⅱ)的含C量占土壤全C的比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土壤腐殖物质的聚合程度提高,腐殖物质的芳香核原子团增多,芳化度和芳化分子的复杂程度以及腐殖化程度均得到提高,腐殖物质的品质变佳,土壤熟化度增大,土壤供肥保肥的能力增强,土壤肥力得以提高。培肥土壤的效果以种植杨树刺槐混交林为最大,其次为刺槐纯林,再次为杨树纯林。

湖南第2代杉木幼林的水文学过程及养分动态研究
田大伦 项文化 康文星
林业科学. 2001, 37(3):  64-71.  doi:10.11707/j.1001-7488.20010311
摘要 ( 710 )   HTML   PDF (173KB) ( 6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小集水区技术和定位研究方法,根据连续3a观测所取得的数据,对湖南会同第2代杉木幼林的水量平衡和养分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森林生态系统年降雨输入为1170.6mm ,其中3.53mm以树干茎流形式进入林地,占降雨量的0.3% ,林内穿透水为1017.3mm ,占86.9% ,另外林冠年截留量为149.77mm ,占年降雨量的12.8%。以径流形式流出该系统的水量为428.05mm ,占年降雨量的36.57%,其中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分别占总径流的4.31%和95.69%。系统另一输出形式蒸散量为862.64mm,为年降雨量的62.2%。在该森林生态系统中,由降雨输入的N、P、K、Ca、Mg等元素的总量为53.173kg·hm-2·a-1,径流输出量为42.563kg·hm-2·a-1,净积累量为10.610kg·hm-2·a-1。与稳定态的第1代杉木林相比,第2代杉木幼林的林冠截留量成倍减少,地表径流、地下径流量和径流总量都高于第1代杉木林,其涵养水源的能力相对较弱,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比稳定态的第1代杉木林差。从生物循环来看,第2代杉木幼林的养分存留量大,表明第2代杉木幼林将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大量地保存在林木中,造成土壤中养分的逐渐减少,维持持久的林地生产力应引起重视。第2代杉木幼林生态系统的养分输入量明显大于第1代,然而其养分的输出更大,达到近5倍,养分的累积量较少,为第1代的0.46倍,说明第2代杉木幼林生态系统仍处于生态恢复过程,生物调节要恢复到稳定态的第1代杉木林水平需要一段时间。

我国人工林生产力问题的研究(Ⅰ)——影响我国人工林生产力的自然因素评价
孙长忠 沈国舫
林业科学. 2001, 37(3):  72-77.  doi:10.11707/j.1001-7488.20010312
摘要 ( 621 )   HTML   PDF (137KB) ( 8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桉树、杉木、马尾松、落叶松及樟子松等为对象,利用样地调查资料,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造成我国人工林生产力低下的多种自然因素,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按人工林现实分布格局及立地质量水平,全国人工林气候—立地生产潜力(材积)平均为8.6m3hm2·a ;现有人工林由于大面积幼龄林的存在,所带来的生产力总体水平下降的幅度为31%~35%。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RT-PCR检测技术的建立
赵同海 张永安 王玉珠 陈昌洁
林业科学. 2001, 37(3):  78-82.  doi:10.11707/j.1001-7488.20010313
摘要 ( 678 )   HTML   PDF (232KB) ( 5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DsCPV在松毛虫种群中的垂直传递及对松毛虫灾害的持续控制作用,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 PCR)建立了DsCPV的早期检测技术。依据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质型多角体蛋白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一对引物,从纯化的DsCPV、BmCPV和舞毒蛾质型多角体病毒(LdCPV)的基因组dsRNA可成功地扩增出长6 14bp的目的片段,从提取的健康松毛虫幼虫肠组织的DNA、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dNPV)基因组核酸、以及棉铃虫质型多角体病毒(HaCPV)基因组核酸,未能扩增出目的片段。DsCPV基因组dsRNA扩增片段的序列与BmCPV相应基因序列具有87%的同源性,检测敏感度为1pg的DsCPV基因组dsRNA。由于松毛虫与家蚕、舞毒蛾相互之间食性不同,而且BmCPV和LdCPV对松毛虫无感染性,即在松毛虫体内不会有Bm CPV病毒和LdCPV病毒的感染,因此该结果一方面从分子水平上证实了DsCPV与BmCPV、LdCPV存在基因同源性,同时也表明了依据BmCPV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DsCPV基因组核酸建立的RT PCR扩增体系,可以作为松毛虫种群中DsCPV的一种敏感、特异、早期、快速的检测手段。

太白山蚂蚁垂直分布的研究
魏琮 贺虹 刘铭汤 谢恩魁
林业科学. 2001, 37(3):  83-91.  doi:10.11707/j.1001-7488.20010314
摘要 ( 728 )   HTML   PDF (233KB) ( 7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通过分析太白山不同植被带的蚁种组成及各蚁种在不同植被带的垂直分布,探讨了太白山蚂蚁种群分布与森林植被类型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不同小区间的相似性比较和区系组成比较,研究了太白山蚂蚁的垂直分布特点和高大的山体、多样的气候等对蚁科南北成分过渡渗透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太白山不同地带分布的蚂蚁种类与海拔高度、气候类型及植被类型密切相关,蚁种的多样性随海拔的升高、气温的降低和植被类型的减少而减少,且南坡的种类多于北坡;蚁种的组成在海拔相同的小区之间相似性较大,但随着海拔高度差异的加大和坡向不同,各小区间相似性显著降低;太白山是南北蚁科成分的交汇过渡地带,具有南北成分相互渗透和交错重叠的特点,以广布种成分最多,古北种次之,东洋种最少;太白山对古北种成分向南渗透的阻碍作用较小,对东洋种成分向北和向高海拔渗透的阻碍作用较大,故而东洋种成分在高海拔地带和北坡种类数量大为减少,而古北种成分则有较多种类在南坡得以分布留存。

中国葛藤叶蝉名录及新种、新记录描述(同翅目:叶蝉科)
蔡平 孙江华 江佳富 KerryO.Britton OrrDavid
林业科学. 2001, 37(3):  92-100.  doi:10.11707/j.1001-7488.20010315
摘要 ( 780 )   HTML   PDF (204KB) ( 6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系统报道我国葛藤上的叶蝉种类,共有11亚科40属50种,其中含3新种、1中国新记录属、5中国新记录种,建立1新组合种,并对折板叶蝉属 Paralaevicephalus Ishihara 的属征进行了厘订。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安徽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竹缺爪螨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张飞萍 蔡秋锦 钟景辉
林业科学. 2001, 37(3):  101-105.  doi:10.11707/j.1001-7488.20010316
摘要 ( 736 )   HTML   PDF (159KB) ( 6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25℃温度条件下,用黄金间碧竹(Bambusa vulgaris cv.vittata)叶饲养竹缺爪螨(Aponychus corpuzae Rimando) ,应用生存分析理论和多维矩阵模型组建竹缺爪螨种群生命表,计算得种群主要参数为:内禀增长率rm=0.0811,净增殖率R0=5.8368,平均世代长度T=21.7532d,周限增长率λ=1.0845/d;并分析了种群在不同年龄的生命状态,各发育期重叠情况以及稳定的年龄—阶段分布;最后讨论了应用这2种方法组建螨类生命表的优点。

桑天牛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与杨树次生代谢物质相关性研究
张彦广 王志刚 黄大庄
林业科学. 2001, 37(3):  106-111.  doi:10.11707/j.1001-7488.20010317
摘要 ( 690 )   HTML   PDF (159KB) ( 7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取食8种杨树的桑天牛幼虫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 转移酶活力进行了测定,证实取食不同杨树的桑天牛幼虫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存在显著差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8种杨树的14种次生代谢物质含量进行了测定,经聚类分析将8种杨树分为2类:加拿大杨、I-214杨、北京杨、J-2杨、J-1杨、山海关杨为一类,毛白杨、新疆杨为另一类。对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与杨树次生代谢物质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逐步回归方程表明,杨树丁香酸、绿原酸含量增高,苯酚、对羟基苯甲酸含量降低,则羧酸酯酶活力会较高;杨树苯酚含量增高,阿魏酸含量降低,则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会较高。

半干旱沙地深栽造林钻孔机的性能试验与研究
俞国胜 顾正平 钱桦 陈劭 许静
林业科学. 2001, 37(3):  112-117.  doi:10.11707/j.1001-7488.20010318
摘要 ( 644 )   HTML   PDF (297KB) ( 7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深栽造林是解决半干旱沙地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深栽造林钻孔机是用于深栽造林最为有效的设备。通过对设计制造的深栽造林钻孔机在实地-科尔沁沙地进行的钻孔阻力矩与钻头转速、进给速度不同造林地不同土壤硬度之间的关系等的性能试验表明:该机在科尔沁半干旱沙地进行造林作业、在钻头转速为360~400r/min和进给速度为0.047m/s时具有最佳工作状况和最大钻孔造林效率。在科尔沁沙地的土壤硬度条件下,用于深栽造林钻孔机的钻孔直径为90mm时最大的钻孔阻力矩为53Nm ,而该机所能提供的钻孔力矩完全满足这一要求,并具有足够的扭矩储备。

人工林杉木、马尾松木材的断裂特性
任海青 江泽慧
林业科学. 2001, 37(3):  118-121.  doi:10.11707/j.1001-7488.20010319
摘要 ( 709 )   HTML   PDF (237KB) ( 7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杉木、马尾松横纹拉应力、顺纹拉应力及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破坏表面,结果表明不同的加载方式、加载速度对木材的断裂过程有影响;木材的微观构造影响其断裂过程。

基于遗传算法的神经网络木材消耗量预测模型研究
刘素青 周畅 杜盛珍
林业科学. 2001, 37(3):  122-125.  doi:10.11707/j.1001-7488.20010320
摘要 ( 643 )   HTML   PDF (120KB) ( 7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介绍了基于遗传算法的神经网络模型,应用该模型对我国山东省木材消耗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预测精度高,并且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森林细根生产和周转研究
张小全 吴可红
林业科学. 2001, 37(3):  126-138.  doi:10.11707/j.1001-7488.20010321
摘要 ( 856 )   HTML   PDF (249KB) ( 12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近20多年来对细根功能的深入认识和研究方法的发展,林分细根生物量、生产和周转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成为森林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文在收集了大量研究报道基础上,对森林细根研究结果进行综述。结果如下:细根(直径<2~5mm)生物量变化在46~2805g·m-2之间,大部分在100~1000g·m-2;细根生物量分别占地下部分总生物量和林分总生物量的3%~30%和0.5%~10%;北方常绿针叶林平均细根生物量最低(216g·m-2) ,热带常绿阔叶林最高(1087g·m-2)。细根年净生产量20~1317g·m-2·a-1,占林分总净初级生产量的3%~84% ,大部分在10%~60%;从北方森林到温带、亚热带至热带森林,细根生产量呈增加趋势;针叶林细根生产在总净初级生产中的比例小于阔叶林(常绿和落叶)。树木细根生命周期短至数天,长达数年。细根年周转率4.3%~273.2% ,阔叶林细根周转率低于针叶林。细根生产和周转是土壤碳和养分的重要来源,细根生产向林地输入的生物量占总输入(细根生产和地上枯落物输入)的6.2%~88.7%。除气候森林类型外,森林生态系统细根生物量、分布、生产、周转还因季节、土壤类型、立地条件和生长发育阶段而异。同时,还受树木体内碳源-碳汇分配关系的控制,涉及地上净同化量、根系生长和维持所需的碳水化合物量以及根系生长的微环境因子,包括土壤养分、水分、养分有效性及土壤温度、有毒元素、菌根和其它土壤因子等。

任豆树综合利用研究
侯伦灯 李玉蕾 李平宇 杨远才 谢拥群
林业科学. 2001, 37(3):  139-143.  doi:10.11707/j.1001-7488.20010322
摘要 ( 682 )   HTML   PDF (147KB) ( 8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