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业科学,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3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3-09-25
论文及研究报告
海南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森林循环与群落特征研究
臧润国 杨彦承 林瑞昌 杨秀森
林业科学. 2003, 39(5):  1-9.  doi:10.11707/j.1001-7488.20030501
摘要 ( 626 )   HTML   PDF (180KB) ( 7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海南霸王岭1 hm2 热带山地雨林的网格样方调查数据为基础,首先对全林分的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以森林循环理论为指导,研究了热带山地雨林的种群与群落特征。结果表明:热带山地雨林中不同生活型的树种在利用垂直和水平生态资源上是相对分离的,绝大部分的灌木或小乔木树种的水平生态位宽度较大,垂直生态位宽度较小,中、大乔木则正好相反,而那些低密度、稀有种的生态位宽度最小。随森林循环过程的进行,各树种在不同阶段斑块内出现的频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中占优势的乔灌木树种大都呈聚集分布的格局,个体数中等的树种大都呈均匀分布的格局,而那些个体数少的低密度种则大都呈随机分布的格局。随着森林循环过程的推进,每个树种所拥有的个体数和所占据的面积是逐渐减少的。森林循环不同阶段内的树种数随着个体数的增加呈现出逐渐减少的总趋势,尤其是由单个体和双个体所对应的物种数较多,3个以上个体对应的树种数则呈现出明显的下降。不同斑块之间组成相似性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热带山地雨林森林循环斑块动态的连续性,相邻阶段斑块之间的相似性大于不相邻阶段斑块。以森林循环阶段为基础计算的生态位宽度表明,热带山地雨林中大部分低密度的树种或只集中分布在森林循环的少数阶段斑块内的树种对不同阶段斑块的生态资源利用较少,而那些在森林循环的不同阶段都出现,且个体数或断面积中等的树种,对森林循环不同阶段斑块的生态资源利用较大

用典型相关法分析桉树人工林干季土壤水分影响因子
黄志宏 周国逸 Jim Morris 张宁南
林业科学. 2003, 39(5):  10-17.  doi:10.11707/j.1001-7488.20030502
摘要 ( 685 )   HTML   PDF (184KB) ( 6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雷州半岛纪家林场桉树人工林小集水区1999-2000年度干季土壤水分及林内小气候的定位观测结果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地下0~4m深土壤层间(即SM50 ,SM150 ,SM250 ,SM350 )表示含水量差异极显著,下层土壤含水量高于上一层;(2)最高温度(Tmax)和最低温度(Tmin)对土壤含水量(SWC)变化的权重系数分别为1.260和0.840 ;影响较深层次(即SM150 ,SM250 ,SM350 )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因素是水汽压差(VPD)、Tmin、辐射(Rs)、Tmax,其中SM35 0和降雨量(Pr)相关性显著(P=0.001) ;影响浅层(SM50)SWC变化的主要因素是Pr 和风力;(3)气象因子与SWC间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841和0.548(P=0.001) ;气象因子与SWC变量间的复相关系数为0.707;(4)气象因子通过第一典型相关变量(U1 ,W1 )可解释SWC总变异量的40.4 % ,2个典型变量(U1 ,W1 )和(U2 ,W2 )共可解释SWC总变异量的43.0 %。U1 可解释SWC自身变异量的57.2% ;(5 )气象因子中主要是TmaxTminRs 影响SM350、SM250、SM150三层的SWC。

银杏分泌腔的超微结构特征及与分泌物积累的关系
彭方仁 郭娟 黄金生 周坚
林业科学. 2003, 39(5):  18-23.  doi:10.11707/j.1001-7488.20030503
摘要 ( 679 )   HTML   PDF (1833KB) ( 7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对银杏叶片分泌腔的发生发育进程、超微结构特征及与分泌物积累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银杏叶片分泌腔是以裂溶生方式发生、发育。首先,原始分泌细胞团中央几个细胞的胞间层膨胀、溶解,形成裂缝状胞间隙;然后,分泌细胞的胞间层继续溶解,胞隙增大,同时中央的一些分泌细胞退化、溶解、脱落于腔内。银杏分泌腔内分泌物的合成主要在分泌细胞的质体和内质网中进行,但线粒体、高尔基体和细胞质也似乎参与分泌物的合成和转输。当分泌物在质体或内质网上合成后,以小泡形式接近质膜,并与质膜融合,释放分泌物于质膜和细胞壁之间,然后这些分泌物主要以扩散渗透形式穿出壁外在分泌腔内积累

山楂受精能力与其花粉和雌蕊生理生化特性的关系
杨晓玲 郭守华 张建文 张金霞
林业科学. 2003, 39(5):  24-28.  doi:10.11707/j.1001-7488.20030504
摘要 ( 660 )   HTML   PDF (145KB) ( 8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受精能力强的野生山楂的花粉给受精能力差的3个栽培品种‘面楂’、‘敞口’、‘大金星’授粉,并对野生山楂和栽培山楂花粉与雌蕊的部分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野生山楂的花粉能显著提高栽培山楂种子含仁率。栽培山楂与野生山楂花粉生活力无显著差异,但栽培山楂花粉萌发率较低,花粉管生长速度较慢,其中‘大金星’花粉在2 5℃培养24h不能萌发。栽培山楂雌蕊提取液对栽培山楂和野生山楂花粉萌发都有抑制作用。与野生山楂相比,栽培山楂花粉中类胡萝卜素、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较低,酚类化合物含量和POD活性较高,其中‘大金星’花粉中类胡萝卜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低,酚类化合物含量和POD活性最高。雌蕊中IAA氧化酶活性明显高于野生山楂,而可溶性糖含量低于野生山楂。‘敞口’、‘大金星’和‘面楂’雌蕊中POD同工酶分别比野生山楂多2、3、4条酶带,而花粉POD同工酶谱无区别

蒙古栎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李文英 顾万春 周世良
林业科学. 2003, 39(5):  29-36.  doi:10.11707/j.1001-7488.20030505
摘要 ( 667 )   HTML   PDF (330KB) ( 6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嘉荫、内蒙古大青沟和河北省雾灵山的3个蒙古栎群体及北京东灵山辽东栎群体为供试材料,用筛选出的4对荧光引物,对4个群体共计96个个体进行AFLP分析,每对AFLP引物扩增出63~113条,共得到346条多态带;群体特异带及群体间共有带的差异与分布揭示了群体间的遗传差异及相似性;蒙古栎遗传多样性主要存在于群体内,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77。蒙古栎在种级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参数略高于群体水平,多态带百分率P分别为96.8%、67.2 % ,有效等位基因数Ae分别为1.220、1.208,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145、0.134,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0.246、0.208。东灵山辽东栎群体的P为67.6% ,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220 ,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34。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栎自然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有随地理距离跨度增加而递增的趋势。蒙古栎遗传多样性偏低可能与其在历史上长期用作经济树种、人为干预和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现存林分基本上为次生林等因素有关

杉木人工林的育林干扰对长期立地生产力的影响
盛炜彤 范少辉
林业科学. 2003, 39(5):  37-43.  doi:10.11707/j.1001-7488.20030506
摘要 ( 717 )   HTML   PDF (155KB) ( 7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系统研究并综合分析了炼山、整地、幼林抚育、间伐及采伐等育林干扰对杉木人工林长期立地生产力的影响,研究了每一种干扰在生态系统生物量和养分迁移中的作用,并分别板页岩、花岗岩两类不同岩性发育的红黄壤进行有机质和养分损耗的估算。板页岩发育的黄红壤人工林生态系统有机质和养分主要损失于炼山及皆伐作业,而花岗岩发育的黄红壤人工林生态系统有机质和养分主要损失于炼山烧失,水土流失和皆伐作业。母岩为板页岩的1 9a生杉木林,从造林到皆伐共损耗养分2 371.96kg·hm-2 ,损耗有机质34.06t·hm-2 ;母岩为花岗岩的2 7a生杉木林,共损耗养分3276.09kg·hm-2 ,损耗有机质35.0 7t·hm-2。按传统的营林作业,干扰严重,如不进行养分补充,杉木人工林地力难于维护。

大面积营造集约经营人工林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英文)
于宁楼 宋磊
林业科学. 2003, 39(5):  44-51.  doi:10.11707/j.1001-7488.20030507
摘要 ( 644 )   HTML   PDF (256KB) ( 5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了“世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简称NAP)区内人工林地力衰退的现状和原因,阐明了NAP防止地力衰退采取的对策,并根据土壤肥力监测结果分析了NAP实施过程中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提出了防止土壤肥力退化的措施。结果表明:项目实施5a来,营造了138.5×104hm2 的集约经营人工林,由于严格执行了“环保规程”,有效地防止了土壤肥力的退化,土壤肥力不仅没有下降,而且略呈增加的趋势。项目区内热带片和亚热带片的速效氮和有机质略有下降外,土壤中的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缓效钾等7种养分呈上升趋势。项目区华北-中原、辽东低丘岗地片,土壤中的各种养分含量逐渐增加,其中速效磷、速效钾和代换钙镁增加的速度最快。

运用系统工程划分森林立地类型
秦国金 朱开宪 艾刚新 陈京元 刘忠华
林业科学. 2003, 39(5):  52-60.  doi:10.11707/j.1001-7488.20030508
摘要 ( 706 )   HTML   PDF (158KB) ( 8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兼融前人经验,依据生态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立地类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将有关的理论和经验转换成数据,进行层次排序,全方位分析立地条件如何作用于生态因子,从而影响林木生长。据此,建立立地层次结构系统发生学的分类体系,进行森林立地划分

I-72杨林的竞争密度效应(英文)
薛立 萂原秋男
林业科学. 2003, 39(5):  61-66.  doi:10.11707/j.1001-7488.20030509
摘要 ( 602 )   HTML   PDF (198KB) ( 5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竞争密度(C-D)效应的倒数式(即1/w =I+B ,式中wρI 分别为平均单株材积和密度,A和B为系数)分析了I- 72杨林的生长过程。在双对数图上,I-72杨林各生长阶段的平均单株材积和密度的观察值很好地吻合了竞争密度效应曲线,竞争密度效应曲线随时间的推移向上移动。通过分析得出了生物时间τ(逻辑斯蒂生长曲线中生长系数λ(t)的积分) ,系数AB ,生长系数λ(t)和最终收获量Y(t)的变化趋势及系数A和B的生物学意义。生物时间τ随着物理时间t的增加而增加。随着τ的增加,系数A急剧增加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而系数B呈指数下降,倾向于接近零。随着林分的生长,生长系数λ(t)倾向于下降,而最终收获量Y(t)逐渐增加。以C-D效应为基础,提出了对高密度的7a生I- 72杨林进行间伐的建议。

寄生于美国白蛾的黑棒啮小蜂中国二新种(膜翅目:姬小蜂科)
杨忠岐 魏建荣
林业科学. 2003, 39(5):  67-73.  doi:10.11707/j.1001-7488.20030510
摘要 ( 746 )   HTML   PDF (1124KB) ( 6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和记述了在中国发现的寄生于美国白蛾的姬小蜂科啮小蜂属黑棒啮小蜂种团(Tetrastichus howardi species group)的2个新种:山东白蛾啮小蜂Tetrastichus shandongensis Yang ,白蛾黑基啮小蜂T .nigricoxae Yang。这2种啮小蜂均群集内寄生于美国白蛾蛹中,每寄主蛹平均出蜂分别为77头和124头,平均寄生率分别为6.2%和9.8% ,在生物防治上具有良好的利用前景。文末列出了啮小蜂属黑棒啮小蜂种团中国已知3个种的检索表。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昆虫标本馆。

云南热带亚热带退耕山地中蚂蚁对舞草种子的影响研究
张智英 李玉辉 赵志模
林业科学. 2003, 39(5):  74-77.  doi:10.11707/j.1001-7488.20030511
摘要 ( 657 )   HTML   PDF (142KB) ( 7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舞草为云南热带、亚热带山区刀耕火种轮歇地的一种常见多年生先锋植物。野外调查表明蚂蚁与舞草具有互惠共生关系。在舞草群落地,蚂蚁会将舞草种子搬运到蚁巢。本文研究了刀耕火种过程中蚂蚁对舞草种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面的舞草种子火烧5min后,已完全丧失了生活力,而埋在地下5、10cm的种子,经5、30、60、90、120min火烧处理后与对照相比,都显著提高了种子的萌发率。离地表5cm处的种子其萌发率明显高于1 0cm处的种子,萌发时间则短于10cm处的种子。蚂蚁搬运舞草种子能使其免遭于火烧毁伤,使舞草种群得以恢复与扩散,从而有助于森林植被的演替。这可以视为舞草与蚂蚁的互惠共生

枣园生态系统中主要害虫、天敌生态位及种间竞争的研究
师光禄 席银宝 王海香 李镇宇 夏乃斌
林业科学. 2003, 39(5):  78-86.  doi:10.11707/j.1001-7488.20030512
摘要 ( 704 )   HTML   PDF (191KB) ( 6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太谷地区枣园生态系统中主要害虫、天敌的时间、空间生态位及不同营养层物种间竞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利用相同资源的物种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生态位重叠和种间竞争现象。枣园间作物(或杂草的有无)和用药与否对时间生态位的宽度有明显的影响,但对生态位重叠与种间竞争的大小以及空间生态位的宽度没有影响;明确了害虫与天敌在时间与空间序列上的分布变化规律,为枣树害虫的综合生态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木塑复合工艺因子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王正 鲍甫成 郭文静
林业科学. 2003, 39(5):  87-94.  doi:10.11707/j.1001-7488.20030513
摘要 ( 623 )   HTML   PDF (153KB) ( 7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2种人工林木材(马尾松与杨木)和3种废弃塑料(聚乙烯、聚丙烯及聚苯乙烯)为原料,采用木材与塑料冷混-热压工艺,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不同树种、木材组元形态、补强剂、塑料种类、板材密度及不同木塑混合比等复合工艺因子对木塑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树种、木材组元形态、塑料种类、木塑复合比例、板材密度与补强剂等复合工艺因子对木塑复合材料性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提高塑料在木塑复合材料中的比例也可以达到与添加酚醛补强剂同样或更好的结果;以杨木原料、细长刨花形态、聚丙烯塑料、板材密度为1g·cm-3等为最佳复合工艺因子,制成的复合材料性能达到或超过相关普通刨花板,包括室外结构用刨花板性能指标

预冻处理减少木材皱缩的研究
王喜明 赵广杰 刘晓丽 薛振华
林业科学. 2003, 39(5):  95-99.  doi:10.11707/j.1001-7488.20030514
摘要 ( 639 )   HTML   PDF (487KB) ( 6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大青杨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预冻处理对木材干燥皱缩特性的影响,分析了木材在冰冻处理过程中木材细胞腔和细胞壁尺寸的变化规律,理论上计算了细胞壁强度的增加范围。并通过电子显微镜分析冰冻过程对木材细胞壁结构的影响,进而深入探讨预冻处理减小木材皱缩的机理,为减少木材皱缩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预冻处理可以减少大青杨木材的皱缩。

森林培育措施对红松人工林径向生长性质的影响
郭明辉
林业科学. 2003, 39(5):  100-104.  doi:10.11707/j.1001-7488.20030515
摘要 ( 660 )   HTML   PDF (164KB) ( 5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不同森林培育措施的红松人工林径向生长性质指标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森林培育措施(坡位、林分结构、初植密度、间伐)对红松人工林的生长率、生长轮宽度及生长轮密度有显著的影响,对晚材率的影响不明显;坡向对红松人工林的生长率、生长轮宽度有显著的影响,对晚材率、生长轮密度的影响不明显;修枝对红松人工林的生长率、晚材率有显著的影响,对生长轮宽度及生长轮密度的影响不明显;阴坡、坡下、三株一丛、2.0m×2.0m、适度间伐、适度修枝的林分林木生长率较高,可用于培育大径级的木材

水性改性淀粉——多异氰酸酯胶粘剂的研究
时君友 韦双颖
林业科学. 2003, 39(5):  105-110.  doi:10.11707/j.1001-7488.20030516
摘要 ( 733 )   HTML   PDF (135KB) ( 7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利用酯化玉米淀粉,制造水性高分子———异氰酸酯胶粘剂(API)的配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将玉米淀粉的酯化产物处理成乳液,在一定酸碱度条件下,与无毒无公害的合成橡胶胶乳共聚制成API胶的主剂;将多异氰酸酯化合物的异氰酸酯基封闭处理后,作为API胶的固化剂,制成双组分无醛耐水的API胶。经生产性试验,用此API胶压制的三层实木复合地板、机拼细木工板、胶合板及集成材等胶合制品,其理化性能指标完全达到有关标准要求,并且制品无甲醛等有毒物质挥发。此种胶粘剂具有明显的生产可操作性,完全满足现有的工艺要求,其原料成本为同类进口胶粘剂的一半,具有明显的社会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综合评述
我国林木基因工程研究进展及关键领域
苏晓华 张冰玉 黄秦军 黄烈健 张香华
林业科学. 2003, 39(5):  111-118.  doi:10.11707/j.1001-7488.20030517
摘要 ( 733 )   HTML   PDF (183KB) ( 9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概述了国外林木基因工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了我国十多年来在林木抗虫、抗病、抗逆境、品质改良、育性等基因工程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根据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木材工业的实际需求,对我国今后林木基因工程研究中的关键领域提出了一些建议

我国松树诱导抗虫性研究进展
刘兴平 戈峰 陈春平 王国红 李镇宇
林业科学. 2003, 39(5):  119-128.  doi:10.11707/j.1001-7488.20030518
摘要 ( 668 )   HTML   PDF (197KB) ( 6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4个方面综述了我国松树诱导抗虫性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受害松针体内化学物质的变化,受害松针对松毛虫种群特征的影响以及松树诱导抗虫性的特性和影响因子等。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受害后松针内化学物质有较大变化:一些营养物质(糖、氨基酸、蛋白质、脂肪酸等)的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而体内的某些次生代谢物质(挥发性的和非挥发性的次生代谢物质)的含量呈上升趋势。这一抗性机制将使松毛虫的发育期延长、死亡率增加、生殖力减弱,从而进一步导致整个种群数量的下降。由此进一步分析了松毛虫周期性暴发的机理,旨在为松毛虫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紫胶虫优良寄主植物久树的繁殖技术
孙永玉 李昆 陈晓鸣
林业科学. 2003, 39(5):  129-132.  doi:10.11707/j.1001-7488.20030519
摘要 ( 705 )   HTML   PDF (136KB) ( 7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了紫胶虫优良寄主植物及久树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特别是久树的种类、生物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的研究与进展,提出了寄主植物无性繁殖研究的思路和对策,展望了寄主植物的研究发展方向

管胞细胞壁力学研究进展评述
余雁 江泽慧 任海青 费本华
林业科学. 2003, 39(5):  133-139.  doi:10.11707/j.1001-7488.20030520
摘要 ( 701 )   HTML   PDF (173KB) ( 7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国外管胞细胞壁力学的研究历程和现状作了较为全面、详细的评述,重点介绍了管胞主要力学性质的实验测定方法和一些重要的细胞壁力学模型,最后对我国木材科学界如何开展管胞胞壁力学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问题讨论
中国沙化土地现状及防治对策浅谈
胡培兴
林业科学. 2003, 39(5):  140-146.  doi:10.11707/j.1001-7488.20030521
摘要 ( 684 )   HTML   PDF (150KB) ( 7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土地沙化非常严重,年扩展3436km2 ,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县的面积。目前沙化土地面积累计达1.74×106km2 ,占国土面积的18% ,涉及1亿人,2.4万个村庄、乡镇,年经济损失540亿元。沙化的扩展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滥牧、滥垦、滥采、滥挖及水资源的无序利用等“五滥”因素,是人口增加对生态环境容量压力的结果。总结建国以来治沙工作的经验和教训,防沙治沙必须从导致沙化的源头抓起,以人为本,综合治理,在充分考虑沙区农牧民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上,综合林业、农业、草原、水利、农村能源、生态移民等多项措施,保护优先,以防为主,分类施策,建设三道屏障,遏制土地沙化

研究简报
贡嘎山冷杉纯林枯落物储量及其持水特性
张洪江 程金花 余新晓 张东升 赵玉涛
林业科学. 2003, 39(5):  147-151.  doi:10.11707/j.1001-7488.20030523
摘要 ( 613 )   HTML   PDF (153KB) ( 7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农林系统中碳、氮平衡的研究
梁景森 Naresh V.Thevathasan
. 2003, 39(5):  152-155. 
摘要 ( 597 )   HTML   PDF (137KB) ( 6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杉木采伐对集水区土壤热状况的影响
康文星 闫文德
林业科学. 2003, 39(5):  156-160.  doi:10.11707/j.1001-7488.20030524
摘要 ( 614 )   HTML   PDF (136KB) ( 5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广东象头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
吴章文 曹铁如 胡卫华
林业科学. 2003, 39(5):  161-167.  doi:10.11707/j.1001-7488.20030525
摘要 ( 610 )   HTML   PDF (160KB) ( 7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银杏品种耐盐能力的研究
汪贵斌 曹福亮 张往祥
林业科学. 2003, 39(5):  168-172.  doi:10.11707/j.1001-7488.20030526
摘要 ( 632 )   HTML   PDF (145KB) ( 6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南京裂爪螨防治研究
刘巧云
林业科学. 2003, 39(5):  173-176.  doi:10.11707/j.1001-7488.20030527
摘要 ( 597 )   HTML   PDF (131KB) ( 7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