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业科学,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42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06-08-25
论文及研究报告
海岸退化沙地木麻黄人工林能量的研究
张清海 叶功富 林益明
林业科学. 2006, 42(8):  1-7.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801
摘要 ( 684 )   HTML   PDF (174KB) ( 7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GR-3500型氧弹式热值仪测定福建沿海中部惠安县崇武林场1989年造的海岸沙地木麻黄人工林热值和能量现存量。结果表明:现存生物量为152.60t·hm-2,净生产力为10.17t·hm-2a-1,凋落物的年归还量为14.17t·hm-2a-1。木麻黄各组分干质量热值为19.26~20.53kJ·g-1,平均为19.70kJ·g-1,灰分含量为1.20%~11.92%,平均5.23%。整个林分能量现存量为2986.92GJ·hm-2,各组分的分布为干(43.30%)>根(24.10%)>枝(13.60%)>皮(10%)>小枝(6.60%)>枯枝(1.60%)>果(0.80%)。能量的归还量为294.56GJ·hm-2,净固定量为196.80GJ·hm-2,整个林分对林地有效太阳辐射能转化率为0.90%。木麻黄在东南沿海地区有较高的太阳能利用率和生长适应性,是很好的造林树种。

柳杉纯林改造后林分空间结构变化预测
郝云庆 王金锡 王启和 孙鹏 蒲春林
林业科学. 2006, 42(8):  8-13.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802
摘要 ( 768 )   HTML   PDF (208KB) ( 7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和开敞度参数对柳杉林间伐前后空间结构的变化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间伐后柳杉周围的同种树种相对减少,柳杉的混交度增加;而杉木的混交度变化则相反。柳杉和杉木的大小比数都有所增加,其中杉木最为明显。在角尺度方面,间伐前后林木的分布格局均为均匀分布。开敞度则由于间伐后林木间距的增大而得以提高。由此可见,在人工择伐作业后,单木的优势地位、树种的空间隔离程度,以及所占生存空间的大小都得到了较好的改善;这有利于培育大径级材和乡土树种的侵入。而林木分布格局的调整则明显滞后。

应用热扩散技术对油松栓皮栎比导率的研究
翟洪波 李吉跃 魏晓霞 徐成立
林业科学. 2006, 42(8):  14-18.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803
摘要 ( 688 )   HTML   PDF (261KB) ( 8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1年4—10月,应用热扩散技术研究北京西山地区31年生油松栓皮栎混交林标准木的比导率并对13个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进行同步观测。结果表明,在野外自然条件下,油松和栓皮栎的比导率在标准日内均呈明显的凸形变化规律,栓皮栎的比导率始终高于油松。影响树木比导率的因素基本上可以分为2类,即生物学结构的遗传特性和环境因素。在林分生长期内的不同时段,环境因子对2个树种比导率的作用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树种,在各个时段内对其比导率产生显著影响的环境因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一般可用少数几个环境影响因子来比较准确地模拟出比导率的变化。

胡杨多形叶气孔特征及光合特性的比较
郑彩霞 邱箭 姜春宁 高荣孚 汪万福
林业科学. 2006, 42(8):  19-24.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804
摘要 ( 740 )   HTML   PDF (344KB) ( 7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揭示多形叶发育的生态适应机制,选择锯齿卵圆形、卵圆形和披针形3种典型成年胡杨叶片进行气孔及光合特性方面的研究。观察到,胡杨叶片近轴面与远轴面的气孔密度相近,气孔为非均匀开闭;3种形态叶的气孔密度不同,锯齿卵圆形的最大,披针形的最小。气孔下陷程度存在显著差异,锯齿卵圆形叶气孔下陷较深,披针形的最浅。它们的光合速率日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呈单峰曲线。光合速率日平均值存在较大差异,卵圆形叶和锯齿卵圆形叶的光合速率日平均值明显高于披针形叶。3种形态叶的光补偿点相近,但饱和点存在差异;叶片的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以及PSⅡ潜在活性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锯齿卵圆形叶的最高。结果表明,胡杨叶片在发育过程中从形态、解剖和光合特性上均发生了变异。

湿地松成熟合子胚直接器官发生及植株再生
朱丽华 吴小芹
林业科学. 2006, 42(8):  25-29.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805
摘要 ( 677 )   HTML   PDF (165KB) ( 7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湿地松成熟胚为外植体诱导不定芽发生,初步建立植株再生体系。先用含不同浓度6-BA的液体培养基处理湿地松成熟胚12~36h,吸干后转移到无激素的培养基上培养。6周后,经60mg·L-16-BA液体培养基预处理12h的胚不定芽诱导率最高达69%,预处理24h平均每个外植体产芽数达到最高(9~12个),但芽体较小,在继代培养基中伸长较慢;经30mg·L-16-BA液体培养基预处理的胚不定芽诱导频率较低,仅25%~38%,但芽体健壮,在继代培养基中伸长较快;6-BA浓度大于80mg·L-1时不利于不定芽分化。不定根诱导的研究结果表明,NAA对不定芽生根具有促进作用,在改良1/2GD+NAA0.05mg·L-1培养基中培养4周后,生根率达50%,移栽成活率为60%左右。

中国和澳大利亚的气候比较研究
阎洪
林业科学. 2006, 42(8):  30-36.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806
摘要 ( 741 )   HTML   PDF (638KB) ( 9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区域尺度气候分类系统不兼容所导致的气候匹配失准问题,首先假设中国和澳大利亚的气候分类系统具有兼容性,利用中国气候分类系统对两地进行气候区划,根据结果与现有气候区划的差异验证两国的气候分类系统是否具有不兼容性。结果表明两国的气候分类系统互不兼容,因而根据两国各自系统生成的气候区划不具有类比匹配的合理性。特别是在澳大利亚被视为温带的大部分地区在中国普遍被划为亚热带地区,是导致引种时冻害的原因之一。为克服系统不兼容所带来的问题,提取两国气候数据库中所共有的气候因子的栅格数据集成为一个以气候因子为属性的点阵数组,通过聚类分析形成具有15个气候类型的综合兼容的数值气候分类模型。各类型的气候因子平均值经矩阵转换构成三维相似空间,分别以三原色的色调代表各气候类型在不同维上的相似距离,用GIS以合成色彩表示各气候类型的空间相似程度。综合区划确认澳大利亚气候在同纬度相对更加温暖。两国共有的气候类型在相对面积上均不平衡,但在最相近的气候类型下存在着资源丰富区和潜在引种区的互补关系。结论同时指出应当重视气候类型内不同雨型的影响。

油松-沙棘混交模式对生境和油松生长的影响
白岗栓 侯喜录 张占雄
林业科学. 2006, 42(8):  37-43.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807
摘要 ( 760 )   HTML   PDF (189KB) ( 7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以油松纯林为对照,对油松与沙棘行状混交、行状混交沙棘平茬、带状混交、宽行混交和宽行混交沙棘平茬林地的沙棘郁闭度、高度、光照强度、土壤水分、土壤密度、土壤空隙度、土壤养分及油松的存活率、高度、地径、顶梢年生长量等进行13年的监测研究。结果表明:行状混交与宽行混交的沙棘郁闭度、高度均高于行状混交沙棘平茬、宽行混交沙棘平茬和带状混交;林地的光照强度为油松纯林的较高,带状混交、宽行混交沙棘平茬、行状混交沙棘平茬的居中,宽行混交和行状混交的较低;土壤储水量在11年后表现为行状混交与宽行混交的较高,行状混交沙棘平茬、带状混交与宽行混交沙棘平茬的居中,油松纯林的较低;土壤密度、土壤空隙度、土壤养分表现为沙棘郁闭度、高度越高,土壤密度越低,土壤空隙度、土壤养分越高。与油松纯林相比,行状混交和宽行混交油松的高度和地径在6年以后明显较低,存活率在7年以后显著降低;行状混交沙棘平茬、宽行混交沙棘平茬与带状混交的油松高度在7年以后较高,行状混交沙棘平茬与宽行混交沙棘平茬的油松高度在10年以后高于带状混交的油松;行状混交沙棘平茬、宽行混交沙棘平茬与带状混交的油松地径在9年以后大于油松纯林的油松地径;行状混交沙棘平茬、宽行混交沙棘平茬和带状混交的油松顶梢年生长量在6年以后较大,行状混交和宽行混交的较小。油松与沙棘混交,行状混交沙棘平茬、宽行混交沙棘平茬和带状混交促进了油松的生长,行状混交和宽行混交降低了油松的存活率,抑制了油松的生长。

土壤管理方式对果-草人工生态系统土壤性质影响
张猛* 张健 徐雄 廖尔华
林业科学. 2006, 42(8):  44-49.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808
摘要 ( 686 )   HTML   PDF (149KB) ( 7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川中丘陵地区退耕还林后不同土壤管理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覆盖处理土壤蓄涵水分、保温和降温效果优于其他处理,畜粪还园处理土壤密度最小;土壤养分值以畜粪还园处理最好;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均表现出差异性,以畜粪还园处理最好;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不同土壤管理方式的生态效益以刈割覆盖和畜粪还园处理最好。

毛竹林林下植被、竹叶化学成分与节肢动物群落的关系
张飞萍;陈清林 施友文 方妙辉 尤民生
林业科学. 2006, 42(8):  50-56.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809
摘要 ( 731 )   HTML   PDF (227KB) ( 6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垦复施肥、垦复、劈草、化学除草和撂荒5种典型管理措施下毛竹叶可溶性糖、蛋白质、单宁和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并对林下植被和节肢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管理措施对竹叶化学成分的月含量及时序变化规律产生了极为复杂而显著的影响;2)4类化学成分对毛竹冠层优势害虫种群具有显著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并因而影响到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表现为类黄酮和单宁含量显著促进竹冠层节肢动物的均匀度;3)林下植被与群落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灌木层植物多样性对林下和冠层节肢动物多样性的促进作用,以及藤本层植物多样性对林下节肢动物均匀度的促进作用;4)经营管理措施可通过改变林下植被和竹叶化学成分而对群落产生显著影响,在害虫的控制中应注重科学管理和适度保护林下植被。

从色度学参数研究3种桉树木材的透明涂饰性能
侯新毅 姜笑梅 殷亚方
林业科学. 2006, 42(8):  57-62.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810
摘要 ( 650 )   HTML   PDF (183KB) ( 7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使用国内木器涂饰常见的3种清漆:硝基清漆、醇酸树脂清漆、聚氨酯清漆,系统测试3种桉树木材涂饰前后色度学参数的变化,以期揭示涂饰过程中3种桉树木材材色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涂饰工艺的确定及控制涂饰后的材色提供参考。试验表明:涂饰前后木材色度学特征的变化是渐变过程,与涂饰次数有关;使用不同清漆,不同树种色度学参数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木材内部缺陷类型识别的研究
齐巍 王立海
林业科学. 2006, 42(8):  63-68.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811
摘要 ( 707 )   HTML   PDF (161KB) ( 7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榆木标准试件,在实验室内用超声波检测仪器对试件进行缺陷分类检测,检测信号作为原始信息。各类试件的原始信号用小波包分解,计算缺陷试件与完好试件在小波包第5层各结点的信号能量变化值。试验发现:木材缺陷引起能量的变化值主要由木材缺陷的大小或严重程度来决定,亦即木材的缺陷程度越严重,能量的变化幅度就越大;对小波包5层分解后各信号结点的能量变化值进行分析,发现在32个结点中,(5,0)结点在各类缺陷试件中能量值变化最大;使用经小波压缩后的信号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形成应用频带能量变化值和应用(5,0)结点小波包系数的2个不同输入特征的人工神经网络。对比分析2个网络识别木材缺陷类型的能力,(5,0)结点小波包系数作为特征训练得到的神经网络检测精度更高。

人工林伐区木材运输作业模式选优
周新年 张正雄 陈玉凤 李纲 邓盛梅
林业科学. 2006, 42(8):  69-73.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812
摘要 ( 765 )   HTML   PDF (143KB) ( 7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南方人工林伐区的常用4种木材运输作业模式进行综合效益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在相同的作业条件下,不同木材运输作业模式,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综合效益均不同。建议林业生产决策部门在选择人工林伐区运材作业模式时应综合考虑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在有水路运输条件的伐区,应优先选择船运木材或排运木材;在无水路运输条件的伐区,则应优先选择农用车运材。

论国有林区营林与采运生产间关系的制度安排
王永清;万志芳
林业科学. 2006, 42(8):  74-81.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813
摘要 ( 654 )   HTML   PDF (150KB) ( 6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营林与采运生产间的客观联系以及提高新的制度安排的运行效率出发,研究提出国有林区新的营林与采运生产间关系的形成动机和实质体现的是市场机制的结果。主要包括体现专业化分工的市场联系,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一体化联系,以及营林与采运生产间的松散联合。新的关系制度的形成要从打破现行的联系入手,分别建立营林生产主体和采运生产主体,依据市场经济原则在各经营主体自愿互利的原则下建立起一体化或松散联合型的关系状态。

森林生态价值会计核算原则
乔玉洋 温作民
林业科学. 2006, 42(8):  82-87.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814
摘要 ( 698 )   HTML   PDF (129KB) ( 7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森林生态建设(保护)单位的森林生态价值会计核算的研究与发展将是会计理论的突破性进展。在森林生态价值会计理论中,由于会计的一般属性,决定了这一专业会计对必须遵循会计中的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重要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等原则的要求是一致的;由于其森林生态价值会计的特殊性,又必须在遵循某些原则中有些特殊的处理或者必须遵循一些新的原则。在不同的森林生态价值会计主体中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分别选择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收付实现制原则;在遵循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可靠性原则等方面应有些特殊的处理或者是对这些原则新的理解;森林生态价值会计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遵循社会性原则及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原则。

综合评述
现代生态位理论的发展及其主要代表流派
李德志 刘科轶 臧润国 王绪平 盛丽娟 朱志玲 石强 王长爱
林业科学. 2006, 42(8):  88-94.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815
摘要 ( 734 )   HTML   PDF (159KB) ( 13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面而深入地评析生态位理论的形成、演变过程和最新发展动态及其代表性流派的主要学术观点。指出在这些流派当中,最具影响力的流派,并分析各流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优点与不足,同时,对迄今为止生态位理论的发展历史进行阶段划分,最后,对现代生态位理论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进行深入讨论。

竹林生态系统及其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的重要性
李伟成;盛海燕 钟哲科
林业科学. 2006, 42(8):  95-101.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816
摘要 ( 681 )   HTML   PDF (166KB) ( 9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现有国内外对竹林生态系统的研究报道多倾向于竹类的正向效应,但此类研究主要局限于研究维持的时间不长,研究的延续性不够,对于系统发育而言尚处于最原始阶段,对竹林生态系统表现出的是否为短期效应缺少长期的定位观察和系统研究。大量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如果不完善、提高竹林生态系统的管理与基础研究,竹林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和过程上是不可持续的,可能会成为区域性入侵种,从而影响人文景观和生态系统健康,或因单优种群一次性开花而造成系统崩溃。本文在此基础上简单阐述了由寡物种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问题,并结合目前竹林经营和研究情况,对竹林长期定位观测的重要性进行了定性论述。

热技术方法测算树木茎流的发展及应用
岳广阳;张铜会 刘新平 移小勇
林业科学. 2006, 42(8):  102-108.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817
摘要 ( 627 )   HTML   PDF (150KB) ( 8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热技术方法根据其设计原理可分为热脉冲法、热平衡法、热扩散法和激光热脉冲法。回顾利用热技术方法测算树木茎流的历史,概述热技术方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重点论述4种热技术方法的设计原理、最新研究成果和概况,及实际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基于热技术法的特殊优点,对其拓展性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应用热技术方法对林木耗水进行尺度扩展,扩展模型中主导环境因子的导入,不同树种群体耗水量的估测等难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解决,将推动热技术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进步。对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目标进行分析认为,热扩散方法将成为未来几年研究树木液流的重要测算方法。

人工林物种多样性与害虫的控制
罗长维 李昆
林业科学. 2006, 42(8):  109-115.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818
摘要 ( 695 )   HTML   PDF (162KB) ( 8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从人工林害虫可持续控制的需求出发,对利用物种多样性与系统稳定性控制虫害的可能性、人工林物种多样性与害虫控制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天然林与人工林在抑制虫害能力上的差别进行综述,分析人工林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昆虫物种多样性对害虫控制的影响,认为植物物种多样性主要从植食性昆虫搜寻寄主植物,植物营养的差异对植食性昆虫取食和发育的影响,及种类组成不同的植物群落中植食性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3个方面影响害虫的发生;要通过调节植物群落中昆虫物种的多样性影响目标害虫的种群数量,既要维护其天敌类群的稳定,也要使与害虫处于同一营养层次的其他植食性昆虫有足够的多样性,甚至也要保护和利用中性、中位及顶位昆虫。对人工林害虫的控制,可借鉴天然林自控虫害的原理,采用生态育林、封山育林及生物技术措施,逐步调整林分的结构,提高其物种多样性,增强林分自身的抗虫能力。

刨花对流干燥过程的传热传质研究动态
李文军 于志明 张璧光
林业科学. 2006, 42(8):  116-120.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819
摘要 ( 697 )   HTML   PDF (130KB) ( 8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详细介绍并归纳多孔介质与木材领域内的传热传质理论研究概况,从中寻找出适合研究刨花对流干燥过程传热传质的方法。经过理论分析,提出可根据非平衡热力学理论和相平衡理论,建立一个描述刨花对流干燥时刨花外部对流传热传质和内部热、湿迁移过程的非平衡热力学模型。

问题讨论
南方集体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研究
徐秀英 马天乐 刘俊昌
林业科学. 2006, 42(8):  121-129.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820
摘要 ( 683 )   HTML   PDF (199KB) ( 7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系统分析南方集体林区存在的产权问题,提出改革的主要内容:1)林权明晰化包括明确林地所有权主体,完善林地所有权的委托代理关系;构建经营权的委托代理关系,明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科学界定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主体。2)林权的安全性包括改革林地征用补偿制度;建立公益林征用(管制占用)补偿制度;改革商品林采伐限额制度;改革不合理的林业税费政策。3)林权的市场化运作包括降低交易成本;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提升林权交易需求的动力机制;激活林权交易市场的供给机制。

研究简报
多效唑对银中杨、白榆和白桦抗旱性的影响
姜中珠 陈祥伟
林业科学. 2006, 42(8):  130-134.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821
摘要 ( 625 )   HTML   PDF (154KB) ( 6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木材检疫中应用小蠹虫信息素的初步研究
刘勇 梁小松 戴华国 史晓芳 庄永林 陈旭东
林业科学. 2006, 42(8):  135-138.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822
摘要 ( 679 )   HTML   PDF (132KB) ( 7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种野生岩生植物下土壤微生物生态分布研究
王慧芳;罗承德
林业科学. 2006, 42(8):  139-143.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823
摘要 ( 626 )   HTML   PDF (258KB) ( 6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枣疯植原体的分布特点及周年消长规律
赵锦 刘孟军 周俊义 代丽
林业科学. 2006, 42(8):  144-146.  doi:10.11707/j.1001-7488.20060824
摘要 ( 589 )   HTML   PDF (189KB) ( 6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