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业科学,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4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8-02-25
论文
井冈山罗浮栲群落种群生态数量场特征*
刘仁林; 王 琅 杜天真
林业科学. 2008, 44(2):  1-7.  doi:10.11707/j.1001-7488.20080201
摘要 ( 799 )   HTML   PDF (176KB) ( 8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江西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天然罗浮栲群落为研究对象,应用植物生态场理论,对罗浮栲种群生态数量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罗浮栲优势种群的生态数量场主要有如下特征:1)数量场的作用范围为半径为60 m的圆;2) β“驼峰”值的时间延续长度为100年;3)罗浮栲种群生态数量场的梯度在规范距离 (r为 0~28.8 m)表现为:在3.6~14.4 m 场势增强,在18.8~28.8 m场势减弱;4)罗浮栲种群生态数量场具有周期震荡的特征,震荡的周期为2个世代,时间长度为50年;振幅处于较大值的时间较长,即250年,说明现在的罗浮栲群落并未进入衰退阶段;罗浮栲种群数量场具有阻尼震荡的特点,表明罗浮栲群落在325年以后将进入衰退期,到那时罗浮栲群落的优势树种地位将被其他树种取代。

华北石质山区刺槐人工林的土壤呼吸
张劲松 孟平 王鹤松 高峻 任庆福 贾长荣 任迎丰
林业科学. 2008, 44(2):  8-14.  doi:10.11707/j.1001-7488.20080202
摘要 ( 801 )   HTML   PDF (211KB) ( 8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6年1—12月,利用Li-8100土壤呼吸自动观测系统及AR5土壤温度湿度自动观测系统观测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及湿度,分析华北石质山区35年生刺槐林土壤呼吸速率时间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刺槐林土壤呼吸速率日内变化特征不明显,但日际及季节变化明显,全年呈现出单峰变化趋势,且与土壤温度的日际及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具体表现为: 1—3月土壤呼吸速率较低,日际变化略有波动,从4月开始逐渐上升,直至7月达到最大值,而后开始逐渐下降,直至11月约降低至1—3月时的水平,并保持到12月。全年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值为2.50 μmol·m-2s-1,主要生长季(4—10月)土壤呼吸速率明显高于非主要生长季(1、2、11及12月),二者分别为363与090 μmol·m-2s-1 。2) 刺槐林地土壤呼吸速率与表层0 cm、地下5、10、15和20 cm度处土壤温度都存在极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p<0.01),且与土深20 cm处温度的相关性最好。上述不同深度处的Q10值分别是2.20、2.28、2.34、2.40和2.48。3)刺槐林地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速率的相关关系不明显。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林水质年际变化及趋势
张胜利.
林业科学. 2008, 44(2):  15-22.  doi:10.11707/j.1001-7488.20080203
摘要 ( 879 )   HTML   PDF (211KB) ( 8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天然林分布区——秦岭南坡中山地带,选择火地塘林区2个小流域及2个支沟集水区,对8年间径流水化学成分年际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火地塘林区径流pH值年际变化总体上呈降低趋势,NO-3、NH+4、Ca、Mg及Cd浓度呈上升趋势,主要与当地汽车尾气排放等交通污染有关;Pb浓度上升为土壤吸附Pb解吸或含Pb矿物的溶解所致;K、PO3- 4、Na、Mn及Zn浓度呈降低趋势缘于森林植被的逐渐恢复。据此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天然林水质发展趋势进行初步预测,结果表明:中线水源地天然林径流pH值将呈降低趋势,NO-3、NH+4、Ca及Mg浓度会上升,但均不会对水质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K、PO3-4、Na、Mn、Zn浓度亦将呈降低趋势,其中PO3- 4浓度降低有利于缓解丹江口水库水质富营养化的威胁;Cd、Pb浓度可能上升,应引起重视。

武夷山甜槠常绿阔叶林林分降水分量特征
任引 薛建辉
林业科学. 2008, 44(2):  23-27.  doi:10.11707/j.1001-7488.20080204
摘要 ( 785 )   HTML   PDF (165KB) ( 8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4年对武夷山甜槠林不同水文分量定位观测,探讨甜槠林森林水文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4年共发生降水219次,年降水量1 767.4 mm,穿透水、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分别为1 304.9、245.0和217.5 mm;穿透率、茎流率和截留率分别为73.8%、13.9%和12.3%;2)同次降水中,林内不同位置的穿透雨量差异显著,穿透水量与大气降水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 3)随着胸径的增加,茎流量减小,形成茎流的时间推迟; 4)当降水量<202.1 mm时,林冠截留量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降水量超过202.1 mm后,林冠截留量趋于定值52.5 mm。

4种李属彩叶树木对SO2的抗性*
李彦慧 李向应 白瑞琴 王文凤 韩亚琦 杨建民
林业科学. 2008, 44(2):  28-33.  doi:10.11707/j.1001-7488.20080205
摘要 ( 840 )   HTML   PDF (192KB) ( 8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简易静态熏气系统对盆栽苗木进行熏气处理,研究不同浓度SO2对紫叶李、紫叶矮樱、黑杆樱李及美人梅4种李属彩叶树木叶片膜脂过氧化、抗氧化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吸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叶液pH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O2浓度增加,4种彩叶树木叶片膜透性增大,丙二醛(MDA)、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上升,叶液pH值下降;吸硫量增加,4种树木的吸硫量有明显差异,其中黑杆樱李的吸硫量最大。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度公式对各项指标测定值进行转换并进行相关分析得出,4种彩叶树木对SO2的抗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紫叶李、黑杆樱李、美梅、紫叶矮樱,细胞膜透性、CAT活性、POD活性、SOD活性和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MDA含量等指标可以作为彩叶植物对SO22抗性的重要鉴定指标。

不同代巨尾桉无性繁殖植株的内源激素变化
谭健晖 王以红 蔡玲
林业科学. 2008, 44(2):  34-40.  doi:10.11707/j.1001-7488.20080206
摘要 ( 804 )   HTML   PDF (186KB) ( 8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巨尾桉不同无性繁殖方法和不同繁殖代数的幼树叶片为材料,应用间接酶联免疫法(En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测定脱落酸 (ABA)、赤霉素 (GA-3)、吲哚乙酸 (IAA)、玉米核苷 (ZR)4种内源激素,并结合生长性状分析不同无性繁殖方法和不繁殖代数的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关系,探讨桉树不同繁殖方法和繁殖代数衰退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差异。结果表明:叶片内源IAA、GA-3和ZR的含量、ABA/GA-3(k值)、ABA/ZR值ZR/GA-3值等6个指标均具有显著差异,可以较准确、稳定地反映巨尾桉无性繁殖抗衰退能力和预测幼林生长量。叶片内源IAA、GA-3和ZR的含量与抗衰退成正相关,叶片内源IAA、GA-3和ZR的含量越高,抗衰退能力越强,幼林生长量越大;内源k值、ABA/ZR值和ZR/GA-3值的数值大小和内源 k 值和ZR/GA-3值变化幅度与抗衰退能力成负相关,以上指标的数值越大且变化幅度越大,表明抗衰退的能力越差,幼林生长量也越小。以生长性状为主,叶片内源激素的含量和内源激素间的平衡关系作为辅助评价指标,可综合评价桉树无性繁殖的抗衰退能力并预测幼林当年的生长量。研究表明,7种幼林抗衰退能力为组培1代最强,8代次之,3年扦插最弱

干旱胁迫对6种野生耐旱花卉幼苗根系保护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徐兴友 王子华 张风娟 郭振清 尹伟伦 王华芳
林业科学. 2008, 44(2):  41-47.  doi:10.11707/j.1001-7488.20080207
摘要 ( 749 )   HTML   PDF (360KB) ( 7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燕山东段野生花卉中筛选出6种耐旱的野生花卉,它们的耐旱性依次是叶底珠>栓翅卫矛>木半夏>孩儿拳头>南蛇藤>蚂蚱腿子,研究干旱胁迫至枯死临界点过程中其幼苗根系保护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作用与耐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这一过程中各幼苗根系的MDA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的变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中叶底珠、孩儿拳头和栓翅卫矛根系的MDA含量具有明显的升降起伏,而南蛇藤、木半夏和蚂蚱腿子根系的MDA含量是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保护酶活性的升降起伏过程在各幼苗各有特点;叶底珠、栓翅卫矛、孩儿拳头和木半夏的POD同工酶都增加了特异谱带,南蛇藤的POD谱带没有变化,蚂蚱腿子POD谱带部分消失。MDA含量及POD与SOD活性和耐旱性关系不明显,而POD同工酶有特异谱带增加的种类耐旱性较强。

省沽油种子油脂分析与功能特性评价*
刘正祥 张华新 刘涛
林业科学. 2008, 44(2):  48-54.  doi:10.11707/j.1001-7488.20080208
摘要 ( 776 )   HTML   PDF (208KB) ( 8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省沽油野生和栽培种子为材料,采用常规分析方法和GC-MS联用仪,对其种子出仁率、出油率、种子油脂肪酸组成与含量、油脂理化特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省沽油种子出仁率为49.78%~51.90%,种子出油率为27.82%~32.72%,属于高含油量种子;种子油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为70.2%~80.3%,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占59.4%~67.7%,n6 PUFA/n3 PUFA为5.2~6.2,SFA∶MFA∶PUFA为1∶ (0.4~0.9)∶(0.8~6.6);种子油脂具有酸值和过氧化值较低的特点,属于亚麻酸类油脂。省沽油是一种很好的木本油料树种,可用来开发功能性植物油脂。

26种杜鹃属植物花粉形态及分类学研究*
周兰英 王永清 张丽
林业科学. 2008, 44(2):  55-63.  doi:10.11707/j.1001-7488.20080209
摘要 ( 806 )   HTML   PDF (1363KB) ( 10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电子显微镜对中国四川西南山区的26种野生杜鹃花粉进行观察和比较研究,其中21种为首次报道。26种杜鹃分属杜鹃亚属(Subgen.Rhododendron)杜鹃组(10种),常绿杜鹃亚属(Subgen. Hymenanthes)常绿杜鹃组(14种),糙叶杜鹃亚属(Subgen.Pseudorhodorastrum)(2种)。本属花粉均为四合体花粉,呈正四面体排列,单粒花粉球形或近球形,具三孔沟,极少数为四孔沟,表面粘丝多少不等。花粉粒外壁呈现大小颗粒、裂纹等不同纹饰,沟界区和极区与其他部位的纹饰并无明显差异。外壁纹饰和萌发孔长宽不宜作为亚属划分的依据,四合体直径可作为划分亚属的参考指标。在同一亚属内,花粉形态特征可作为划分组或亚组的辅助手段。花粉形态特征不宜单独用于种的鉴定,但结合组或亚组的划分,孢粉学特征对种的确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三尖杉种源遗传多样性*
李因刚 周志春 金国庆
林业科学. 2008, 44(2):  64-69.  doi:10.11707/j.1001-7488.20080210
摘要 ( 860 )   HTML   PDF (239KB) ( 8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ISSR分子标记对我国三尖杉主要分布区16个地理种源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尖杉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总的种源基因多样性为0.337 7。研究发现,不同种源的遗传多样性差异较大,遗传多样性较高的种源主要来自三尖杉自然分布区的东部和偏中东部地区。由于小种群效应,以及缺乏有效的基因流和生境的片断化,三尖杉种源间的遗传分化较大,25.9%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源间,而74.1%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种源内。聚类结果显示,来自东部和偏中东部、遗传多样性较高的种源聚成一支。该区域和边缘分布区种源间遗传多样性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归因于长叶和短叶2种类型三尖杉种源间的差异。研究还表明,种源间的遗传距离与其地理距离相关不显著。

祁连山青海云杉天然群体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王娅丽 李毅. 陈晓阳
林业科学. 2008, 44(2):  70-77.  doi:10.11707/j.1001-7488.20080211
摘要 ( 852 )   HTML   PDF (187KB) ( 8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调查祁连山青海云杉天然分布区的10个群体,每群体10个个体,以系统揭示其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为目的,对针叶、球果、种鳞、种翅和种子的17个表型性状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进行讨论。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在群体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除球果干质量和球果长/球果径外,其余性状在群体内都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表型分化系数即群体间变异为31.20%,小于群体内的变异(68.80%)。17个表型状间多数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表型性状呈现出以经度变异为主的梯度规律性。通过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可以将青海云杉10个群体划分为4个类群。

白桦EST-SSR信息分析与标记的开发*
王艳敏 魏志刚 杨传平
林业科学. 2008, 44(2):  78-84.  doi:10.11707/j.1001-7488.20080212
摘要 ( 776 )   HTML   PDF (241KB) ( 7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NCBI(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中2 548条欧洲白桦ESTs的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中260条ESTs中含有306个SSRs,为全部ESTs序列的10.2%,SSR频率为12.01%。其中,二核苷酸重复比例为81.37%,三核苷酸重复比例为16.67%,四核苷酸重复比例为1.96%。不同软件设计引物的效率不同,Primer3设计出176对SSR引物,在白桦中扩增成功的引物比例为59.09%,而具有多态性的引物比例仅为25.96%; SSR Primer设计出100对引物,在白桦中扩增成功的引物比例为37%,而具有多态性的引物比例为48.65%。

黄土高原杏、枣幼树塑膜微集水促渗技术
王延平 杨荣惠 张海 白光明 常善岗
林业科学. 2008, 44(2):  85-92.  doi:10.11707/j.1001-7488.20080213
摘要 ( 834 )   HTML   PDF (183KB) ( 7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采用塑膜微集水促渗技术,可提高杏、枣栽植成活率、产量、品质、自然降水利用率和经济效益,防止土壤干化及其所导致的植株生长不良的发生。试验结果表明:杏树和枣树的栽植成活率分别比对照高14%和24%; 幼树生长发育快,树势强,杏树栽后5年总产量达到13 190 kg·hm-2,比对照增产96.87%,枣树栽后5年总产量达到18 000 kg·hm-2,比对照增产92.51%,且果实显著增大; 5年生杏树自然降水利用率达2.92 kg·m-3,比对照提高53.68%,5年生枣树自然降水利用率达3.45 kg·m-3,比对照提高53.33%; 杏树和枣树的纯收入分别比对照提高36.73%和63.71%; 每年底根际区(0~2 m)土壤贮水量明显高于对照,年际间呈现稳定而缓慢的增长趋势; 生长季根际区(0~200 cm)的含水量一直高于对照,且雨季差异增大,这种现象在80~200 cm土层表现更为明显; 在集中降雨前后根际区以下(2~6 m土层)的贮水增量为31.1 mm,相当于对照的近40倍,这部分水可在干旱季节上移供植株生长利用。该技术成本低、简单易行、使用年限长、效率高,在我国广大的干旱贫困山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落叶松重要枝梢害虫松瘿小卷蛾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
杨慧 严善春 李杰 高璐璐
林业科学. 2008, 44(2):  93-98.  doi:10.11707/j.1001-7488.20080214
摘要 ( 827 )   HTML   PDF (1179KB) ( 8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落叶松重要枝梢害虫松瘿小卷蛾触角感器类型、结构、分布进行研究。松瘿小卷蛾触角共有8种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耳形感器、栓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板形感器和Bhm氏鬃毛。雌雄触角感器分布特点相同,但类型、数量不同,有性二型现象。在鳞翅目昆虫触角上观察到板形感器,其顶端具孔,可能具有味觉功能。

红脂大小蠹的生物学特性及在我国的发生规律*
赵建兴. 杨忠岐 任晓红 梁小明
林业科学. 2008, 44(2):  99-105.  doi:10.11707/j.1001-7488.20080215
摘要 ( 914 )   HTML   PDF (198KB) ( 9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红脂大小蠹越冬部位及虫态,胁迫条件下的寄主、生活习性进行模拟试验,对各地红脂大小蠹的年生活史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红脂大小蠹各主要发生地,该害虫主要在油松伐桩、衰弱树和新死亡树的根部以大龄和老熟幼虫或少量成虫越冬。在山西、河北和河南、陕西的北部部分发生区,油松伐木树皮下也是红脂大小蠹的重要越冬场所之一,红脂大小蠹成虫还可以转主为害。林地火灾、割松脂作业过度和偷砍乱伐等人为不良因素干扰的林地,红脂大小蠹发生程度较重。做好林地的防火、防盗伐,合理的抚育是控制红脂大小蠹发生非常重要的措施。

胡颓子科2种旱生植物次生木质部的生态解剖学特性
杨淑敏 江泽慧 任海青 古川郁夫
林业科学. 2008, 44(2):  106-110.  doi:10.11707/j.1001-7488.20080216
摘要 ( 819 )   HTML   PDF (233KB) ( 8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生态学角度对沙棘和沙枣的木材结构进行对比研究。两树种具有的共同特点为:生长轮明显,半环孔材,具单穿孔,导管间纹孔交互排列,无分隔木纤维,导管较窄,环管管胞和纤维状管胞具螺纹加厚,轴向薄壁组织缺失或很少。所选树种明显区别是射线类型、宽度和叠生排列方式:沙棘射线,轴向薄壁组织细胞和导管分子具有明显的叠生排列方式,但沙枣的叠生排列不规则;沙棘射线为异型,1~2列,沙枣射线为同型,2~5列;并且者之间数量化指标有差异,沙棘导管频率较大,导管分子较短及导管管孔较小,因此V和M值也较小,更能适应干旱环境。两树种导管分子长和纤维长的水平变动不规律,并且树种间和同一树种个体间差异显著。本文最后对该树种的解剖学特征和沙漠环境的适应性进行了讨论

小黑杨幼龄材与成熟材制浆性能的比较
高慧 刘杏娥 张利萍 张亚伟 方小东
林业科学. 2008, 44(2):  111-115.  doi:10.11707/j.1001-7488.20080217
摘要 ( 825 )   HTML   PDF (230KB) ( 8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小黑杨幼龄材和成熟材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其化学组成、纤维形态和制浆性能。结果表明:幼龄材的苯醇抽出物、纤维素、木质素含量高于成熟材,综纤维素含量低于成熟材;幼龄材的纤维平均长度低于成熟材。分别采用硫酸盐法制浆正交试验,分析得出:保温时间、用碱量对幼龄材的纸浆得率和卡伯值的影响非常显著; 用碱量和保温时间对成熟材的纸浆卡伯值影响非常显著; 在相同蒸煮条件下,幼龄材比成熟材纸浆得率高,卡伯值和聚合度低。

6种白腐菌腐朽前后的山杨木材酚酸种类和含量变化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池玉杰 闫洪波
林业科学. 2008, 44(2):  116-123.  doi:10.11707/j.1001-7488.20080218
摘要 ( 839 )   HTML   PDF (259KB) ( 7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阔叶树上的6种木材白腐菌火木层孔菌、粗毛盖菌、偏肿拟栓菌、三色革裥菌、冬拟多孔菌和血红密孔菌对山杨材腐朽前后木材中游离酚酸种类和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受6种白腐菌腐朽后的山杨木材中酚酸的种类和含量各不相同,在山杨材被分解120 d后,偏肿拟栓菌、三色革裥菌、血红密孔菌和冬拟多孔菌的9种游离酚酸总含量远大于粗毛盖菌和火木层孔菌的9种游离酚酸总含量,表明前4种对木质素分解能力较强的菌种获得了较高含量的酚酸; 但从9种游离酚酸总的含量上看,与各菌种对木材和木质素的分解百分率不尽相同,初步分析的原因表明在木质素被分解的过程中除了有这9种游离酚酸产生以外,可能还会产生其他的游离酚酸以及苯环二聚体、三聚体和各种寡聚体以及杂环的形式,所有这些苯环结构总体造成了对木质素分解百分率的差异。对9种酚酸进行分析测试,只构成对木质素分解的一部分,不足以用来解释对木质素的全部分解能力,其他的酚酸和游离酚酸以外的苯环结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测试; 各种游离酚酸单个含量上看,各种白腐菌的种类和含量都各不相同,表明不同白腐菌对同一木质纤维基质的分解途径、中间降解产物各不相同。另外,未腐朽的木材中本身就含有一些微量的酚酸成分,这些酚酸在生物分解过程中会降解和转化成其他成分,是否有可能转化成其他种类的酚酸还有待进一步证明。

改性毛杨梅栲胶减水分散性能研究
蒋新元 朱媛媛 胡迅
林业科学. 2008, 44(2):  124-128.  doi:10.11707/j.1001-7488.20080219
摘要 ( 807 )   HTML   PDF (152KB) ( 8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磺化改性毛杨梅栲胶对水泥的减水分散性能。结果表明:当水泥中栲胶和改性栲胶的掺加质量分数为0.5%,混凝土减水率分别为7.1%和13.1%,掺改性栲胶的水泥净浆凝和终凝时间比掺栲胶的净浆分别缩短3 h 15 min和8 h 50 min;栲胶磺化改性后表面活性下降,基本失去起泡能力;栲胶和改性栲胶质量浓度为2.0 g·L时,在水泥颗粒表面的平均吸附量分别为7.39和5.91 mg·g-1;栲胶和改性栲胶质量浓度均为1.0 g·L-1时,在水泥颗粒表面的ξ-电位分别为-22.13和-25.53 mV。故栲胶磺化改性后对水泥的减水分散能力增强。

木本植物芽内休眠机制的研究进展
黄鑫. 戴思兰 郑国生 盖树鹏
林业科学. 2008, 44(2):  129-133.  doi:10.11707/j.1001-7488.20080220
摘要 ( 818 )   HTML   PDF (167KB) ( 10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木本植物芽的内休眠是植物经过长期演化而获得的一种对环境及季节性变化的生物学适应性,其机制较为复杂。了解内休眠的机制,调控芽的休眠与萌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在探讨内休眠概念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内休眠诱导及解除的影响因素、内休眠过程中的代谢变化、顶端分生组织内细胞间通讯及细胞周期调控、内休眠相关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今后内休眠调控机制的研究重点。

红脂大小蠹伴生菌研究进展
吕全 张星耀 杨忠岐 Henri Maraite 尹德善 任晓宏
林业科学. 2008, 44(2):  134-142.  doi:10.11707/j.1001-7488.20080221
摘要 ( 881 )   HTML   PDF (236KB) ( 9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红脂大小蠹是我国重要的外来入侵害虫,给我国林业生产和国土生态安全带来巨大危害。包括红脂大小蠹在内的小蠹科昆虫与真菌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共生关系,伴生菌在协助昆虫建立种群、协同克服寄主抗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对北美原发地红脂大小蠹伴生菌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探讨引起灾害发生的多重因素,并为灾害的控制提供思路。红脂大小蠹记载与10种长喙壳类真菌伴生,其中黑脂小蠹细帚霉、长梗细帚霉、温菲尔德细帚霉和瓦格纳长喙壳等与红脂大小蠹有着较为紧密的共生关系。对这些主要伴生菌的形态特征、系统发育关系、生活习性和致病性进行详细比较。应当警惕这些重要森林病原物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入侵和危害。并对今后包括红脂大小蠹伴生菌在内的我国小蠹虫伴生菌的研究进行讨论。

植物抗病过程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王媛; 梁军 张星耀
林业科学. 2008, 44(2):  143-149.  doi:10.11707/j.1001-7488.20080222
摘要 ( 875 )   HTML   PDF (176KB) ( 11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细胞程序性死亡是由某些特定基因调控的,在细胞生长发育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生物学过程,伴随着细胞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特征。其中,植物过敏性反应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表现为植物在不亲和病原菌侵染下受侵细胞及邻近细胞的快速死亡,从而导致病原菌生长受抑制,HR过程对于植物抗病性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抗病过程中的PCD和HR的研究已成为植物病理学的重点和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植物抗病过程中PCD及HR的研究进展,重点对植物HR特征、可能的信号传导因子、检测方法、产生的分子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林木抗病中的PCD研究进行了展望。
活性炭再生技术研究进展*
林冠烽. 牟大庆 程 捷 黄 彪
林业科学. 2008, 44(2):  150-154.  doi:10.11707/j.1001-7488.20080223
摘要 ( 790 )   HTML   PDF (152KB) ( 13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活性炭的再生方法进行介绍,详细阐述目前大规模使用的传统的热再生法、生物再生法、电化学再生法、超临界流体再生法、超声波再生法、微波辐射再生法和TiO2光催化再生法等方法。文章指出各种再生方法存在的优缺点,特别指出,微波辐射再生法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省时的再生技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另一方面,文章对各种再生方法的机制也进行较详细地阐述,同时还介绍活性炭再生的评价方法:穿透曲线法、吸附等温线法、再吸附法。
油茶SAD基因的全长cDNA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张党权 谭晓风 陈鸿鹏 曾艳玲 蒋瑶 李魏 胡芳名
林业科学. 2008, 44(2):  155-159.  doi:10.11707/j.1001-7488.20080224
摘要 ( 773 )   HTML   PDF (779KB) ( 10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部分兰属植物菌根真菌rDNA ITS序列分析*
李潞滨 胡陶 唐征 庄彩云 刘振静 杨凯 彭镇华
林业科学. 2008, 44(2):  160-164.  doi:10.11707/j.1001-7488.20080225
摘要 ( 736 )   HTML   PDF (227KB) ( 7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板材尺寸自动检测仪的研究
封维忠 王建文 滕辉 宋换荣
林业科学. 2008, 44(2):  165-168.  doi:10.11707/j.1001-7488.20080226
摘要 ( 711 )   HTML   PDF (156KB) ( 6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抗虫杨树新品种‘中怀1号’
胡建军 李玲 李淑梅 赵自成 韩一凡
林业科学. 2008, 44(2):  169-169.  doi:10.11707/j.1001-7488.20080227
摘要 ( 762 )   HTML   PDF (97KB) ( 7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怀1号杨,雄株,属美洲黑杨种内杂种。以50号杨为母本,帝国杨为父本,通过人工控制授粉获得,经田间试验和区域试验选育而成。具有抗光肩星天牛、速生、抗寒等特性,是优良的杨树工业用材新品种,适合在我国华北、西北、东北南部等地种植。
杨树新品种‘桑巨杨’*
赵自成 苏雪辉 胡建军
林业科学. 2008, 44(2):  170-170.  doi:10.11707/j.1001-7488.20080228
摘要 ( 1743 )   HTML   PDF (87KB) ( 6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桑巨杨是由新西兰奥泰尔土壤保护中心的树木园中美洲黑杨优树上采集天然杂交种所得,形态近似欧美杨,速生,是一个抗桑天牛的杨树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