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 2005, Vol. 41 ›› Issue (3): 88-96.doi: 10.11707/j.1001-7488.20050315
温秀军1 郭晓军1 田国忠2 孙朝晖 李永1
Wen Xiujun1,Guo Xiaojun1,Tian Guozhong2,Sun Zhaohui2,Li Yong1
摘要:
通过嫁接病皮和病枝传病的方法,在河北唐县试验地内对壶瓶枣、蛤蟆枣、婆枣、马牙枣、砘子枣、长红枣6个枣树品种和1个酸枣品种,以及从婆枣中选择的4 6个抗性单株的抗病性进行试验研究。经过1996年以来的多次传病测定结果表明:壶瓶枣和蛤蟆枣无一发病,表现出强的抗病性;长红枣、马牙枣、酸枣、婆枣和砘子枣表现为感病,发病率分别为66.6%、78.6%、80.0%、100%、100%。筛选的46个婆枣单株的平均发病率为81.1%,单株间抗病表现差异明显,有4个单株经过6年6次传病而一直没有发病,说明其对枣疯病有很强的抗性,用DAPI荧光显微镜观察,尤其是PCR技术检测,基本上能在嫁接接种后未发病的抗病单株上检测到植原体的存在,说明其体内已携带了低浓度的植原体,暗示抗病材料对植原体繁殖可能有抑制作用。对酚类物质在2个层析系统进行的薄层层析分析中发现某些抗病材料与感病材料存在不同特异性的荧光斑。在对枝条组织切片自发荧光观察中,在抗病的2个婆枣材料和1个壶瓶枣材料的韧皮部至表皮区域的薄壁细胞内中发现了较多的金黄色亮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