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业科学,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4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4-05-25
论文及研究报告
西部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以会泽县、清镇市为例
支玲 李怒云 田治威 王娟 林德荣
林业科学. 2004, 40(3):  2-11.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01
摘要 ( 677 )   HTML   PDF (182KB) ( 8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毁林开荒到退耕还林是对单纯追求物质文明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否定,符合社会发展方向,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西部退耕还林工程给工程实施区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工程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受到各种因素的挑战,全面评价工程实施所产生的现实影响是提高决策科学性的必要前提。论文根据工程的特点建立西部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取得评价的基础材料,以会泽县和清镇市为例,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3方面对退耕还林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在探明实施中制约工程有效性和持续性的社会变量的基础上,提出工程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

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磷形态、磷酸酶活性演变与林木生长关系的研究
陈立新 杨承栋
林业科学. 2004, 40(3):  12-18.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02
摘要 ( 741 )   HTML   PDF (181KB) ( 7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揭示了不同发育阶段落叶松人工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磷形态和磷酸酶活性的演变规律,阐释了土壤磷形态、磷酸酶活性与林龄的关系,建立了土壤磷形态、有机质、速效钾、水解氮与林木生长量关系的逐步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根际土壤磷形态、磷酸酶活性变化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有效磷含量、O-P含量、全磷含量、有机磷含量、酸性磷酸酶活性随林龄的增加而下降,无机磷总量、Ca-P含量、Fe-P含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非根际土壤Ca-P含量随林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酸性磷酸酶活性随林龄增加而明显下降。各年龄阶段间除非根际土壤酸性、中性磷酸酶活性和Al-P含量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外,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其它成分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中龄林土壤Fe-P含量、近熟林土壤有效磷含量、Fe-P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成熟林土壤有效磷、Ca-P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出现非根际土壤大于根际土壤,其它成分均为根际土壤大于非根际土壤。不同发育阶段影响林木生长量的主要土壤磷形态是全磷、有机磷、有效磷、无机磷总量、Ca-P和Fe-P。

福建柏和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动态的比较
杨玉盛 郭剑芬 陈银秀 陈光水 郑燕明
林业科学. 2004, 40(3):  19-25.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03
摘要 ( 629 )   HTML   PDF (204KB) ( 7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福建柏和杉木的凋落物分解和N、P、K养分动态进行了为期750d的研究,结果表明:两树种的落叶和落枝分解速率与时间呈指数关系,第1年干重损失率分别为83.47%和19.43% (福建柏)、60.78%和25.02% (杉木)。落叶分解过程中,P浓度增加,而K和C浓度下降;但落叶N浓度,福建柏的先升后降,杉木的则单调上升;落枝分解过程中各元素浓度均呈现:N单调上升,K和C单调下降,P先升后降。落叶和落枝的元素分解速率均以K最大,其次为C和P ,N最小。福建柏落叶元素年分解速率,N、P和C比杉木的大,但K却比杉木的小;而福建柏落枝元素年分解速率C和N比杉木的大,而P和K却比杉木的小。福建柏落叶和落枝分解过程中N、P、K的年养分释放量分别为2.630、0.162和1.604g·m-2 ,分别是杉木(1.205、0.143和1.129g·m-2 )的2.18倍、1.13倍和1.42倍。与杉木林相比,福建柏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养分释放量高,且养分释放归还比值亦大,表明福建柏林凋落物养分周转比杉木快,这对维持林地土壤肥力是有益的。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区辐射特征与热量平衡规律研究
王兵 崔向慧 包永红
林业科学. 2004, 40(3):  26-32.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04
摘要 ( 659 )   HTML   PDF (209KB) ( 7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交汇处的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区的长期连续实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辐射特征,研究了热量平衡各分量的变化特征及热量平衡规律。在绿洲荒漠过渡区,其太阳辐射、净辐射和反射辐射具有明显的日进程和季节变化规律;太阳辐射月总量最大值(12023.3kW·m-2 )出现在8月份,最小值(5206.5kW·m-2 )出现在11月份;流动沙丘表面的反射率高于有植被覆盖的红柳和白刺灌丛沙丘表面的反射率,在植被生长季节更为明显,反射率日最大值分别为流动沙丘(37.5% ) >白刺沙丘(29.7% ) >红柳沙丘(27.9% ) ;流动沙丘表面接受的净辐射是植被覆盖区的50%~70%左右。在绿洲荒漠过渡区生态系统的热量平衡中,占比例最大的是潜热通量,其次为感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随着荒漠化程度的加深,生态系统反射率增加,净辐射减少,而且热量平衡中感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所占比例增加,而潜热通量比例减小。

海南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林隙幼苗库动态规律研究
陶建平 臧润国
林业科学. 2004, 40(3):  33-38.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05
摘要 ( 682 )   HTML   PDF (177KB) ( 7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了海南岛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热带山地雨林林隙内树种的种类组成、数量动态以及林隙年龄和林隙面积对树种组成及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带山地雨林林隙树种组成十分复杂,数量分布极不均匀,种间差异较大,27个林隙中共有乔木116种,其中数量较多的10个种的个体数量占到总个体数量的47.03% ,而个体数量较少的58个种的个体数仅占总个体数的6.02%。林隙面积大小对树种幼苗的种类组成和数量有较大影响,幼苗种密度和个体密度随林隙面积的增大而减小;幼树和成树在不同大小林隙中的种密度和个体密度变化不大。成熟林隙明显比早期林隙和中等年龄林隙有较大的幼苗个体密度和种密度,不同年龄林隙内幼树和成树的个体密度变化也不大。幼苗向幼树的转化率在大林隙和成熟林隙内明显高于小林隙和幼龄林隙。依据林隙树木幼苗数量变化的差异,可将林隙填充者分为4种不同类型。

火炬树克隆植株生长和生物量特征的研究
张明如 翟明普 王学勇 贾黎明 沈应柏
林业科学. 2004, 40(3):  39-45.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06
摘要 ( 686 )   HTML   PDF (195KB) ( 6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随机选取样木后进行室内外测定,揭示了外来种火炬树水平侧根形态特征、生物量积累格局与克隆繁殖的关系。结果表明:火炬树克隆子株前端水平侧根直径超过后端水平侧根直径的形态不对称性随树龄而日趋显著,随地形起伏变化几乎呈现完全一致形态特征;火炬树子株前端水平侧根直径与其地径、冠幅、树高的相关性高于后端水平侧根直径;生长于荒山石隙生境1~6a火炬树的生物量分配比例为树冠大于根系,单位长度水平侧根生物量却以子株前端水平侧根高于子株后端水平侧根,由此形成的生物量冠根复合分配格局成为火炬树克隆繁殖快速占据新生境的营养物质前提。火炬树具有营养物质在水平侧根趋前储备的特征,为其快速克隆繁殖准备最小空间间隔的相对充足的营养库。火炬树是一个入侵力正在表达的外来种。

泡桐顶侧芽休眠发育的温度特性研究
刘震 何松林 王艳梅 李广涛 蒋建平
林业科学. 2004, 40(3):  46-50.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07
摘要 ( 674 )   HTML   PDF (187KB) ( 7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明泡桐顶芽枯死原因以及利用侧芽进行人工接干的理论基础,采用切枝水培法研究了毛白33泡桐顶侧芽休眠发育的温度特性。结果表明:①毛白33泡桐的顶芽和侧芽1不是因为早霜或寒冷冻害而死,可能是进化过程中采取的一种适应策略;②毛白33泡桐侧芽2、3、4发育成了冬休眠芽,能够抵御冬季寒冷而越冬,并利用冬季低温信号解除其休眠,使冬芽萌发可能温度范围向低温方向扩大;③毛白33泡桐侧芽2、3、4在春季可以同时萌发,但侧芽3萌发率稍高些,而侧芽5难于萌发;④在25℃下上部侧芽的萌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下部侧芽的萌发,但15℃下不存在上部侧芽萌发抑制下部侧芽萌发的现象。

不同家系马尾松苗木水分参数的研究
施积炎 丁贵杰 袁小凤
林业科学. 2004, 40(3):  51-55.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08
摘要 ( 709 )   HTML   PDF (161KB) ( 6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P -V技术对不同家系马尾松苗木膨压为0时的渗透势(φstlp)、充分膨胀的渗透势(φs sat)、膨压为0时的相对含水量(RWCtlp)、膨压为0时的相对渗透含水量(ROWCtlp)、细胞最大弹性模量(εmax)和膨压随叶水势下降而下降的速率(b)等水分参数进行了研究,并用反隶属函数的方法对不同家系苗木保持膨压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家系马尾松φstlp、φs satRWCtlpROWCtlp、εmaxb值都较低,显示了较强的保持膨压的能力。综合评价表明456、83、20家系和台江种源保持膨压的能力最强,75、38和127家系保持膨压的能力较强,而23、464和186家系保持膨压的能力则相对较弱,说明马尾松苗木耐旱性存在较大的种内遗传变异。干旱胁迫下,对83家系与464家系的研究表明,在一定水势范围,b值出现一个低值,φstlp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εmax值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升幅不大。说明在一定的干旱胁迫范围内,马尾松苗木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渗透调节能力有所提高。

强光胁迫下银杏叶片的光抑制及其防御机制
李新国 孟庆伟 赵世杰
林业科学. 2004, 40(3):  56-59.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09
摘要 ( 710 )   HTML   PDF (179KB) ( 7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强光对银杏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对银杏叶片进行强光(1200μmolphotons·m-2s-1)胁迫5h ,通过分析叶绿素a荧光参数和叶黄素循环组分研究了强光胁迫下银杏叶片的光抑制以及相关的光破坏防御机制。强光胁迫过程中,银杏叶片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明显下降,胁迫结束时,FvFm接近0.3。而初始荧光(Fo)则在整个胁迫过程中呈上升趋势。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均大幅度下降,而非光化学猝灭(NPQ)和天线热耗散(HDR)明显上升,叶黄素循环关键组分玉米黄质(Z)的相对含量则随着强光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由处理前的3%上升到胁迫结束时的66%。结果表明,强光胁迫过程中,银杏叶片发生了严重的光抑制,依赖于叶黄素循环的非光化学猝灭和天线热耗散起到了有效耗散过剩光能的作用,但是PSⅡ反应中心可逆失活是银杏叶片FvFm下降的主要原因。

切断匍匐茎对臭柏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张国盛 刘海东 李玉灵 王林和 吉川贤
林业科学. 2004, 40(3):  60-65.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10
摘要 ( 1257 )   HTML   PDF (201KB) ( 7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荧光测定仪(MINI-PAM)测定了切断匍匐茎对臭柏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匍匐茎被切断前(8月15日) ,备切断处理的小枝与对照的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ΔF/Fm)、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及非光化学猝灭(NPQ)值,除在15:00差异显著(P<0.05 )外,其他时段差异不显著。切断匍匐茎处理第一天(8月16日) ,9:00和18:00切断匍匐茎处理小枝的ΔF/Fm 与对照间的差异显著(P<0.05 ) ,9:00较对照平均低约25% ;ETR与对照间的差异虽不显著,但平均降幅达13% ,午后差值减小;NPQ在9:00和12:00与对照间的差异显著(P<0.05 ) ,午前平均增幅高达47% ,午后平均增幅减至15%。8月24日,切断匍匐茎处理小枝的ΔF/Fm与对照小枝之间差异显著率约为33% (P<0.05) ,ETR的差异显著率约为43% (P<0.05 ) ,NPQ的差异显著率约为58%(P<0.05)。8月24日切断匍匐茎处理样枝的气孔导度在8:30仅为对照的30%左右,12:00为36 % ,12:00后二者间的差距逐渐缩小,较对照平均约低39%。8月19日切断匍匐茎处理样枝各部位的Fv/Fm 值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P>0.05) ,表明不定根在消除切断匍匐茎所造成的不利干扰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中国银杏的种核类型及其特征
陈鹏 何凤仁 钱伯林 韦军 王莉
林业科学. 2004, 40(3):  66-70.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11
摘要 ( 653 )   HTML   PDF (177KB) ( 7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银杏种内变异较大。20世纪50年代起,通过广泛调查、收集我国银杏的核用品种资源,对种实不同发育时期的组织结构及形态特征进行了解剖观察。主要根据种实的珠托、种核的形状、长、宽、厚及种核两侧、顶端的特征,将银杏种核分为长子、佛指、马铃、梅核、圆子5种类型,并确定了隶属于各个类型的主要栽培品种。通过对每一类型的种核重、核形指数及种仁中干物质、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淀粉、粗蛋白、可溶性糖、氢氰酸含量的分析,对种核品质作了鉴评,为银杏核用品种资源的利用和改良提供了依据。

悬铃木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
范国强 黎明 贺窑青 蒋建平
林业科学. 2004, 40(3):  71-74.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12
摘要 ( 630 )   HTML   PDF (1481KB) ( 6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叶片为材料,研究了悬铃木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及其植株再生。结果表明,悬铃木幼苗叶片在WPM +0.1mg·L-1 IBA +5.0mg·L-1 BA培养基上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100 %和89.1% ;25℃的温度有利于胚性愈伤组织在WPM +0.5mg·L-1 BA培养基上进行体细胞胚胎发生;黑暗低温处理(10℃) 3d不但可以促进体细胞胚胎的发生过程,而且可以提高其发生频率。

NAA和IBA对四倍体刺槐试管苗生根影响及不定根发育过程解剖观察
李云 王树芝 田砚亭 钱永强
林业科学. 2004, 40(3):  75-79.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13
摘要 ( 615 )   HTML   PDF (873KB) ( 7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四倍体刺槐无性系试管苗不定根的诱导进行了研究。采用32 析因设计、二次回归正交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在培养基中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NAA和IBA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通过统计分析选出四倍体宽叶刺槐无性系的最适生根培养基是1/2MS +IBA 0.4mg·L-1+NAA 0.25mg·L-1+蔗糖2%+琼脂0.6% ;并对四倍体刺槐无性系试管苗不定根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解剖观察,结果表明试管苗嫩梢无潜伏根原基,不定根由诱生根原基发育形成,诱生根原基源于髓射线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线性规划、模拟退火和遗传算法在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中的应用和比较
陈伯望 惠刚盈 Klaus von Gadow
林业科学. 2004, 40(3):  80-87.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14
摘要 ( 712 )   HTML   PDF (194KB) ( 6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杉木人工林为例,介绍了线性规划、模拟退火和遗传算法在编制森林经营方案过程中的应用和比较,同时介绍了一种通用的可以处理绝大多数的森林经营模型。采用Hui(1997)的生长和间伐模型来模拟林分的生长、间伐和发展过程。线性规划、模拟退火和遗传算法三者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当约束条件都比较宽松时,线性规划也有可能得出整数解,但不一定就能够避免林分分割经营(整数解)。要获得整数解,尤其是在林分数目很大的时候,可以采用模拟退火和遗传算法。如果允许林分分割,线性规划的结果一般可以获得最好的目标方程值。

杨-小麦复合经营模式的立地生产力及生态经济效益评价
方升佐 徐锡增 余相 李正才
林业科学. 2004, 40(3):  88-95.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15
摘要 ( 663 )   HTML   PDF (212KB) ( 5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目前平原农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林木生长的边行优势原理,设计了6种双行大间距的杨农复合经营模式。试验点位于江苏省宝应县,于1992年春植苗造林,供试杨树品种为NL - 80 35 1,农作物品种为小麦,6种杨树配置模式分别为Ⅰ:(3×3)×2 0m ;Ⅱ:(3×3)×30m ;Ⅲ:(3×3)×4 0m ;Ⅳ:(4×4 )×2 0m ;Ⅴ:(4×4 )×30m ;Ⅵ:(4×4 )×4 0m。根据调查研究的资料,本文主要探讨了小麦不同物候期内不同杨农复合经营模式中小气候条件的时空变异,不同模式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生物生产力及光能利用率的差异及其经济效益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杨农复合经营模式降低了作物面层上的太阳总辐射和温度,提高了作物面层上的相对湿度。与单农经营相比,不同复合模式及不同物候期内太阳总辐射和光照强度降低了3.9%~36.2 % ,相对湿度提高了2.5%~3.9%。(2)杨农复合经营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有较大影响。与单农经营相比,小麦千粒重和单位面积产量均有所下降,但不同间作模式下降的幅度存在较大差异,而小麦中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明显高于单农经营,平均分别高12.1%和18.3%。(3)林分7年生时,6种杨粮(小麦)间作模式的生物生产力、光能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均高于单农经营,其大小顺序为模式Ⅰ>模式Ⅱ≥模式Ⅳ>模式Ⅲ≥模式Ⅴ>模式Ⅵ>CK(单农经营) ,与林分密度的大小顺序基本一致。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平原农区发展杨农复合经营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并建议在我国平原农区推广应用模式Ⅰ、模式Ⅱ和模式Ⅳ。

毛竹材用林高产优化施肥与结构模型的建立
顾小平 吴晓丽 汪阳东
林业科学. 2004, 40(3):  96-101.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16
摘要 ( 666 )   HTML   PDF (172KB) ( 7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四因素二次回归最优设计建立氮、磷、钾施肥及留竹密度与毛竹林竹材产量间的回归模型,同时根据投入、产出价格建立施肥和留养立竹的经济效益方程。经F值检验,方程均拟合较好。进一步统计分析表明:留养立竹密度和施用氮肥是影响竹林产量的主导因子,参试各因素对产量贡献率的排序为留竹密度>氮肥>钾肥>磷肥。采用产量和效益两目标函数的双频分析,得到95 %置信域的毛竹林优化施肥方案:施尿素488~607.6kg·hm-2 ,平均547.8kg·hm-2;过磷酸钙252.7~261.2kg·hm-2 ,平均2 5 7kg·hm-2 ;氯化钾43.3~123.2kg·hm-2,平均83.3kg·hm-2;对平均胸径10cm左右的毛竹林,优化的立竹留养密度2363~2582株·hm-2 ,平均2472株·hm-2

外源酶对大熊猫日粮营养物质消化率影响的研究
邹兴淮 王爱民 魏广强
林业科学. 2004, 40(3):  102-106.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17
摘要 ( 653 )   HTML   PDF (161KB) ( 5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外源性复合酶制剂对移地保护大熊猫进行消化试验。结果表明,在日粮中添喂0.15%或0.30%的营养性复合酶或纤维素复合酶均能显著提高大熊猫对日粮各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其中,对日粮粗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消化率,添喂0.30%的营养性复合酶的效果优于添喂0.15%水平的营养性复合酶的效果;对日粮粗脂肪的消化率,添喂0. 15%水平的营养性复合酶的效果优于添喂0.30%水平的效果;大熊猫对日粮纤维素、半纤维素、NDF、ADF的消化率,添喂纤维素复合酶的效果极显著,而且,随添喂水平的提高(0.15%~0.30% ) ,其日粮纤维素等物质的消化率亦随之显著提高;添喂营养性复合酶,纤维素等物质也获得了良好的助消化作用。

阿拉善左旗天然梭梭林鼠害防治的遥感监测
黄建文 鞠洪波 特木钦 宋钢 赵胜国
林业科学. 2004, 40(3):  107-110.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18
摘要 ( 636 )   HTML   PDF (160KB) ( 6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1999年和2002年两期内蒙古阿拉善左旗TM遥感图像,进行大沙鼠鼠害防治前后梭梭林受害程度调查。对比分析了防治区与对照区植被生长状况,分析了健康和受害植被的光谱特征、其背景的纹理特征。用土壤调节植被指数和统计分类的方法,得出了受害植被的生长状况、健康植被面积增长量及对照区植被生长情况的相关数据。与实地害鼠密度的变化验证比较,为鼠害防治管理和动态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X射线直接扫描法研究毛竹材密度的径向变异规律
王朝晖 江泽慧 阮锡根
林业科学. 2004, 40(3):  111-116.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19
摘要 ( 742 )   HTML   PDF (161KB) ( 6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单色X射线直接扫描法测定了竹材密度径向连续变化曲线,以到竹青外皮的相对距离为自变量,以基本密度为因变量建立非线性经验回归方程为y=ax2-bx +c(x≤1) ,相关系数都在0.8~0.9以上,提出径向分层劈篾的可行性。分析了不同年龄和不同高度竹材密度径向变异规律,在竹子生长过程中,竹青部位密度变化小,竹肉部位密度变化大,是决定竹材平均密度的主要因子;随着高度的增加,各密度组成分量均提高,最小密度提高幅度比最大密度提高幅度略大,由于竹片的竹壁厚度减小使得竹片的密度梯度(密度差/距离)绝对增大。平均基本密度与中点密度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达0.973。竹材径向密度梯度与最大密度具有正相关性。对于同一高度竹秆,密度梯度主要取决于最小密度,随最小密度的减小而增加;对于不同高度的竹秆,径向最大密度、最小密度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加,密度梯度主要取决于竹壁厚度,随竹壁厚度的减小而绝对增加。与木材相比,竹材的密度梯度是杨木的3~4倍,在竹材加工时应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避免因密度梯度大引起的干缩不均而导致的表面开裂。

木材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性能改善的研究
鲍甫成 张双保 赵立 高黎 陈勇平
林业科学. 2004, 40(3):  117-122.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20
摘要 ( 697 )   HTML   PDF (163KB) ( 6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迁移施加BZ-2号表面处理剂方法对三倍体毛白杨木材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性能改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加表面处理剂BZ-2号0~2% ,不仅可以改善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而且还使其耐老化性能得到了提高。

平面密度分布对刨花板内结合强度的影响
梅长彤 周定国 戴春平
林业科学. 2004, 40(3):  123-127.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21
摘要 ( 756 )   HTML   PDF (200KB) ( 9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平面密度变异是非单板类木质人造板所共有的一种结构现象,其变异程度和分布特征对板材性能有一定影响。本文利用单板条模拟4种具有不同平面密度分布的刨花板,讨论了随机铺装刨花板坯模型的平面密度分布规律及试件大小与密度分布的关系,分析了密度以及平面密度分布对非单板类木质人造板内结合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机铺装刨花板的平面密度遵循正态分布规律;内结合强度受密度影响较大,密度增加有助于内结合强度提高,但密度过高将导致内结合强度下降;试件大小影响试件之间密度变异程度,适当增加试件尺寸,可降低内接合强度测试结果的离散性。

木片热磨机械浆增强尼龙复合材料
陈礼辉 黄祖泰 詹怀宇
林业科学. 2004, 40(3):  128-133.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22
摘要 ( 656 )   HTML   PDF (216KB) ( 6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研究了木片热磨机械浆(TMP)增强尼龙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加工性能。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优化设计木片热磨机械浆增强尼龙复合材料,合理地确定多项性能兼优的最佳纤维含量。分析了复合材料的界面改性及其微观结构。在木片热磨机械浆与尼龙复合材料复合时加入具有线型结构的羧化聚合物偶联剂,会形成氢键结合,可提高木片热磨机械浆与尼龙之间的相容性,产生良好的界面粘合作用。

利用ESCA对苯基异氰酸酯与不同含水率纤维素反应的研究
高振华 顾继友 李志国 李晓萍
林业科学. 2004, 40(3):  134-139.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23
摘要 ( 623 )   HTML   PDF (180KB) ( 5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ESCA分析研究,确定纤维素的C1S电子结合能在285.95eV左右只有一个对称单峰;苯基异氰酸酯与水反应产物N ,N -二苯基取代脲的C1S电子结合能有2个峰值,分别是:羰基(288.6±0.1)eV ,苯环峰(2 84.7±0.1)eV ;随着纤维素含水率的增加,苯基异氰酸酯与水反应的比例越来越多,当含水率为9.78%的纤维素与苯基异氰酸酯反应时,与水反应的异氰酸酯基占总消耗异氰酸酯基的92.98%。通过刻蚀技术研究发现,苯基异氰酸酯反应产物主要分布于纤维素的表面。

木质炭化物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吸附性能的研究
黄彪 高尚愚
林业科学. 2004, 40(3):  140-143.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24
摘要 ( 619 )   HTML   PDF (147KB) ( 8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探讨了炭化温度对木材炭化物的得率,还原性,pH值,苯蒸气、三氯甲烷蒸气吸着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0 0~900℃的炭化温度下,木炭的得率随着炭化温度升高而下降,并在69.8%~20.6%的范围内变化。炭化温度为700℃时,产物木炭的比表面积最大;800℃时,木炭元素组成中的(C+H)O的摩尔比值最大,这意味着该木炭的还原性最大。木炭水溶液的pH值随着炭化温度上升而增加,炭化温度小于550℃时呈酸性,大于550℃时为碱性。炭化温度对木炭环境净化能力有显著的影响,600℃炭化得到的木炭对三氯甲烷蒸气的吸附率最大,高达8 5% ,约为300℃时的5倍;800℃炭化得到的木炭对苯蒸气的吸附率最大,达5% ,约为300℃时的5倍左右。

基于机器视觉的树木图像实时采集与识别系统
向海涛 郑加强 周宏平
林业科学. 2004, 40(3):  144-148.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25
摘要 ( 669 )   HTML   PDF (347KB) ( 9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树木图像的实时采集与识别技术,以及树木图像处理及分析软件系统的开发,并自行设计制作了室内模拟实验系统。树木图像处理技术包括图像的获取、图像的增强、图像边缘检测、图像分割和图像的特征提取与识别。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分离施药目标与非施药目标提供依据,有助于精确农药喷雾的实现。

综合评述
空间统计分析在林业中的应用
冯益明 唐守正 李增元
林业科学. 2004, 40(3):  149-155.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26
摘要 ( 661 )   HTML   PDF (210KB) ( 11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空间统计分析在不到50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已发展成为研究自然界具有随机性和规律性变量的普遍性的科学方法,在国内外诸多领域都有成功应用的实例;然而,空间统计分析在国内林业中应用才刚刚起步,绝大多数林业工作者或科研人员对空间统计缺乏基本的了解。本文首先简要介绍空间统计分析的有关概念、基本原理及其特点,同时对地统计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以及与经典统计学的异同进行分析。结合林业领域特点,从森林土壤、物种空间分布、森林干扰、林分因子、种子资源等几个主要方面,综述国内外林业领域应用空间统计分析的现状。最后指出在林业领域中应用空间统计分析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并展望了在林业领域中应用空间统计分析的前景.

RAPD技术在珍稀濒危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刘建锋 肖文发 冯霞
林业科学. 2004, 40(3):  156-161.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27
摘要 ( 653 )   HTML   PDF (158KB) ( 7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多样性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和热点之一,遗传多样性则是一切多样性的基础和最重要的成分。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为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方法,其中RAPD技术凭借其自身独特的优势成为这一领域的重要研究手段。珍稀濒危物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有助于实施最佳的保护策略,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阐述了RAPD技术的原理及特点,综述了该技术在珍稀濒危植物遗传多样性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该技术在珍稀濒危物种研究和保护中的应用前景。

计算机技术在苗木自动分级中的应用发展概况
赵学增 杨延竹 王伟杰 吴羡
林业科学. 2004, 40(3):  162-166.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28
摘要 ( 632 )   HTML   PDF (125KB) ( 7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苗木自动分级技术发展进行了概要的评述。最早苗木自动分级技术只是对造林苗木的某些形态参数进行自动测量,发展至今,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苗木自动分级系统已得到广泛研究。本文指出苗木自动分级技术必将向全面化发展,苗木形态学特征的进一步完善和非形态学特征的引入是苗木自动分级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建立基于彩色图像和三维图像处理的新的计算机视觉系统,以获得更全面的苗木分级特征,将成为苗木分级领域内最具发展前景的课题。

木质素生物降解与生物制浆的研究现状分析
池玉杰 鲍甫成
林业科学. 2004, 40(3):  167-174.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29
摘要 ( 700 )   HTML   PDF (213KB) ( 8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了木质素生物降解与生物制浆的研究现状,包括木质素降解代谢产物和降解途径与机制的研究、参与木质素降解的酶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木腐菌对木材和木质素降解能力的研究以及高效降解木质素的生物制浆用优异菌株的筛选。对木质素生物降解与生物制浆的研究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生物制浆由于既节省能源又有环境友好的特性而具有毋庸置疑的应用前景,在我国加强木质素生物降解和生物制浆的研究是势在必行的,这对于保护环境,缓解能源危机以及制浆造纸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问题讨论
流胶法在长岛县防治松材线虫病中的应用
汪来发 李占鹏 秦绪兵 王传珍 王成法
林业科学. 2004, 40(3):  175-178.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30
摘要 ( 671 )   HTML   PDF (135KB) ( 8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岛县是我国北方松材线虫病的唯一疫区。1999年用流胶法对长岛疫区内约400多hm2 的松林内的感染松材线虫黑松病树进行早期诊断,结果表明低温对流胶法影响很大。在约600000株松树中,发现935株松树流胶异常,从这些松树中取样经分离镜检发现182株松树带有松材线虫,伐除这182株松材线虫病树后,当年松材线虫病树死亡率减少97%。对流胶法在生产上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关于森林燃烧火行为特征参数的计算与表述
舒立福 王明玉 田晓瑞 张小罗 戴兴安
林业科学. 2004, 40(3):  179-183.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31
摘要 ( 691 )   HTML   PDF (136KB) ( 9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森林的燃烧过程极为复杂,火行为是森林可燃物燃烧的一系列现象的总和。国内外林火研究人员多年来致力于火行为特征的研究描述,在火场范围(周长或面积)、火焰特征、火强度、火头的蔓延速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进展,其中火强度、火焰高度和火蔓延速度是林火行为的3大指标。火行为直接受火环境的影响。

“无用之木”与“能鸣之雁”所引发的思考——论西部开发中的生物资源保护
魏琮 张雅林
林业科学. 2004, 40(3):  184-188.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32
摘要 ( 591 )   HTML   PDF (119KB) ( 6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就西部开发中的生物资源保护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了目前的保护现状及其面临的严峻现实,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资源人文价值”的新概念,强调了生物资源的遗产价值和人文价值、生物防治技术、科技进步以及价值取向教育等在保护工程中的重要性。

研究简报
滇南红厚壳的造林技术研究
任盘宇 肖文祥 邹寿青 刘祖瑜
林业科学. 2004, 40(3):  189-192.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33
摘要 ( 653 )   HTML   PDF (160KB) ( 6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山楂叶螨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选择性与挥发性物质的关系
孙绪艮 乔鲁芹
林业科学. 2004, 40(3):  193-197.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34
摘要 ( 645 )   HTML   PDF (165KB) ( 6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木质居室环境对哺乳动物一些生理指标的影响
赵荣军 李坚 刘一星
林业科学. 2004, 40(3):  198-202.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35
摘要 ( 650 )   HTML   PDF (157KB) ( 6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国森林火险预报系统的研究与运行
易浩若 纪平 覃先林
林业科学. 2004, 40(3):  203-208.  doi:10.11707/j.1001-7488.20040336
摘要 ( 595 )   HTML   PDF (179KB) ( 8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