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业科学,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4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7-05-25
论文及研究报告
不同强度间伐对北京山区油松生长及其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马履一 李春义 王希群 徐昕
林业科学. 2007, 43(5):  1-9.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501
摘要 ( 812 )   HTML   PDF (219KB) ( 10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5年和2006年夏季,对北京密云水漳村和昌平小宫门低山阴坡厚土油松人工林林分的生长及其林下植物多样性变化情况进行抚育间伐后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间伐后第1、2年,油松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冠幅、单株材积和蓄积量显著高于对照,但各强度间伐林分之间生长差异不显著;而间伐后第6年,油松林的各项生长指标均表现为强度间伐>中度间伐>弱度间伐>对照,且中度、强度间伐显著大于对照和弱度间伐,强度间伐后林分生长效果最好;林下植物种类、数量、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林下植物总生物量在间伐后第1、2年都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升高,间伐后第6年,不同强度间伐下油松林的植物种类、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比间伐后第1、2年有所降低,弱度、中度、强度间伐后的林下植物种类比对照分别增加了5、10和18种,多样性指数仍表现为强度间伐>中度间伐>弱度间伐>对照;各强度间伐后林下植物的密度较间伐初期有所减少,植物盖度仍随间伐强度加大而增加,强度间伐后,可明显看出林下植物的结构层次;中度、强度间伐使林下需水性强的植物比例增加,促使油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向中旱生、中生植物转变;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油松林林下植物总生物量也增加,且各强度间伐的林下植物总生物量表现为间伐后第6年>第2年>第1年;间伐后第6年,弱度、中度和强度间伐的林下植物总生物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29.1%、45.2%和70.9%。间伐对油松林分的生长及其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是显著的,对于北京低山阴坡厚土35~37年生密度为3200~3467株·hm-2的油松人工林而言,强度间伐最有利于林分的生长和林下植物多样性的提高,经营密度宜为1240~1500株·hm-2

广西南宁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肥力变化的研究
何斌 贾黎明 金大刚 秦武明
林业科学. 2007, 43(5):  10-16.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502
摘要 ( 794 )   HTML   PDF (169KB) ( 7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不同年龄阶段(4、7和11年)马占相思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龄增加,林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均呈增大趋势,土壤腐殖质(包括胡敏酸和富里酸)、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和土壤过氧化氢酶、蛋白酶、脲酶、酸性磷酸酶也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土壤结构破坏率和密度则呈下降趋势。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间呈现显著相关关系,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
马姜明 刘世荣 史作民 张远东 康冰;陈宝玉;
林业科学. 2007, 43(5):  17-23.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503
摘要 ( 723 )   HTML   PDF (208KB) ( 7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立地条件相似的原始暗针叶老龄林作为对照,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海拔3100~3600m的阴坡、半阴坡,对50块标准地进行调查,对川西亚高山箭竹原始暗针叶老龄林和藓类原始暗针叶老龄林经采伐后形成的不同恢复系列(20、30、40和50年)次生林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动态进行研究。共记录维管植物167种,隶属于44科117属;次生林物种种类差别不大,但优势种重要值随森林恢复不断发生变化,20、30、40和50年生次生林群落的优势种为红桦,而160~200年生的原始暗针叶老龄林优势种为岷江冷杉;随着森林的恢复,物种丰富度显著增加,30~40年之间物种丰富度上升最快,到原始暗针叶老龄林时显著下降,不同生长型物种丰富度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均匀度指数在40年生次生林最大,箭竹红桦林40年后均匀度指数相对稳定,藓类红桦林在50年时有所下降,到藓类原始暗针叶老龄林略有增大,乔木与灌木层以及乔木与草本层之间均匀度指数差异显著,而灌木与草本层间差异不显著;Shannon指数随次生林恢复时间的增加呈增大的趋势,箭竹红桦林最大值出现在50年生的林分中,为3.7967,藓类红桦林最大值出现在30年生的林分中,为3.6543,原始暗针叶老龄林Shannon指数大小介于次生林之间;群落优势度指数先是随着恢复年限增加而减小,随后又逐渐增大,乔木层与群落优势度指数变化趋势相似,但变化的幅度较大,藓类红桦林比箭竹红桦林乔木层优势度提前20年降低到最小值;除优势度指数以外,其他指数在不同恢复系列间差异显著,而在2种次生林类型间差异均不显著;随着林龄的增大,次生林与原始暗针叶老龄林间的Bray-Curtis指数也有增大的趋势。

退耕地三倍体毛白杨林地细根生物量及其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关系
董慧霞;李贤伟 张健 范冰;范川
林业科学. 2007, 43(5):  24-29.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504
摘要 ( 627 )   HTML   PDF (177KB) ( 6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未退耕的陡坡耕地作对比,对退耕还林(草)4年后2种草本层模式的三倍体毛白杨林地进行≤1mm细根生物量及土壤水稳性团聚体(WSA)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2种林地的林木细根生物量均为上层>中层>下层,比值均约为50∶30∶20,黑麦草林地林木细根年平均生物量约为自然草林地的2倍;但就总细根量来说,自然单根系大于黑麦草根系,是黑麦草的4.4倍;林地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未退耕地在总量上差别不大,但林地上层和中层大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未退耕地;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mm细根能提高大粒级及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水稳性团聚体总量。

土壤水分胁迫对胡杨、灰叶胡杨光合作用-光响应特性的影响
伍维模;李志军;;罗青红;韩路;
林业科学. 2007, 43(5):  30-35.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505
摘要 ( 722 )   HTML   PDF (197KB) ( 9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正常供水(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中度水分胁迫(50%~60%)和重度水分胁迫(30%~40%)条件下,胡杨和灰叶胡杨2年生幼苗光合作用-光响应特性。结果表明:胡杨、灰叶胡杨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符合非直角双曲线函数。在正常供水条件下,胡杨、灰叶胡杨的最大光合速率(Pn max)分别为24.59、16.68μmol CO2·m-2s-1,表观光合量子效率(AQY)分别为0.059、0.036μmol CO2·μmol-1photons,光饱和点(LSP)分别为603、517μmol photons·m-2s-1,光补偿点(LCP)分别为42、41μmol photons.m-2s-1、暗呼吸速率(Rd)分别为2.99、1.45μmol CO2·m-2s-1。土壤水分胁迫能显著降低胡杨、灰叶胡杨Pn maxAQY、LSP,而对LCPRd无显著影响。无论在正常供水还是在土壤水分胁迫条件下,胡杨均表现出更高的光合活性,其PnPn maxLSP、AQYRd值均比灰叶胡杨高,而LCP值,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生长在同一生境中的胡杨对光照、土壤水分的生态适应能力高于灰叶胡杨。

四川省不同产地核桃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李国和 杨冬生 胡庭兴
林业科学. 2007, 43(5):  36-41.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506
摘要 ( 650 )   HTML   PDF (175KB) ( 7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测定四川省13个产地156株核桃实生类型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分析生态因子与核桃脂肪性状和脂肪酸组成的典型相关性。结果表明:核桃的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之和占脂肪的99%,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的91%,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之和占脂肪的60%。海拔、1月平均气温、经度和大于10℃年积温是影响核桃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形成的重要生态因子。核桃饱和脂肪酸含量随着1月平均气温和经度的升高而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随着大于10℃年积温和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年平均气温是影响核桃亚麻酸合成的主要生态因子。亚麻酸含量随着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而增加。年平均气温和1月平均气温是影响油酸和亚油酸合成的主要因子。油酸和亚油酸含量随年平均气温和1月平均气温的降低而增加。

濒危植物缙云卫矛不同种群的种子萌发研究
胡世俊 何平 王瑞波 方兴
林业科学. 2007, 43(5):  42-47.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507
摘要 ( 640 )   HTML   PDF (179KB) ( 6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取重庆特有濒危植物缙云卫矛7个相互间有不同程度空间隔离的种群,对其种子萌发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7个种群的种子在实验室条件下萌发率差异极显著,种子萌发率与所处种群的大小呈极相关,大种群与小种群的种子萌发率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各种群的种子萌发率与其所处生境的土壤因子相关性不显著。各种群的平均种子质量与种群大小及土壤条件均无关,说明种群平均种子质量是一个较为稳定的不易受影响的参数。小种群低萌发率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近交衰退带来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引起的,而不是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要长期保护这些小种群,应将种群统计因素与种群遗传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增加种群中个体数目,扩大种群,提高种子萌发率,促进种群更新,才能有效地维持这些小种群的生存发展。

基于RS和GIS的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程度定量估测
徐文科 蔡体久 琚存勇
林业科学. 2007, 43(5):  48-53.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508
摘要 ( 682 )   HTML   PDF (134KB) ( 6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取内蒙古自治区毛乌素沙地东北部伊金霍洛旗为研究区域,以少量野外定位调查数据与其对应的RS和GIS信息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以像元为单位的植被盖度和生物量的定量估测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分析,得到影响植被盖度和生物量的主要指标(因子)。在对荒漠化程度量化分级后,建立以植被盖度和生物量2个重要指标为影响因子的荒漠化程度定量估测模型,实现区域性荒漠化程度的定量估测。

林木根系与黄土复合体的三轴试验
刘秀萍 陈丽华 宋维峰
林业科学. 2007, 43(5):  54-58.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509
摘要 ( 685 )   HTML   PDF (152KB) ( 8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林木根系为研究对象,将根系与土壤视为一个整体,用三轴压缩试验方法研究根土复合体的应力-应变及强度特性,探讨不同根系直径、根系分布方式、复合体含水量和围压下的极限主应力差和加根效果,得出根土复合体的强度指标。结果表明:根土复合体在含水量相同的情况下,随根径增大,复合体的强度提高率增大。水平根的根土复合体随含水量增加,复合体的强度提高率减小;垂直根和复合根的复合体随含水量增加,复合体的强度提高率增大。垂直根和复合根的根土复合体能明显提高土体的强度,水平根的根土复合体对于提高土体强度效果不是很明显。

转基因杨树对杨小舟蛾幼虫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郭同斌 嵇保中 诸葛强 黄敏仁
林业科学. 2007, 43(5):  59-63.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510
摘要 ( 706 )   HTML   PDF (154KB) ( 7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转Bt单基因和转Bt+CpTI双价基因杨树叶片饲喂杨小舟蛾,幼虫中肠酯酶的活力在饲喂初期显著升高,但在饲喂一定时间后受到抑制:转Bt单基因杨树在饲喂24h开始受到抑制,48h受到明显抑制,较对照下降了15.8%;而转双价基因杨树在饲喂12h受到明显抑制,较对照下降了38.1%。转双价基因杨树对中肠酯酶的抑制作用大于转Bt单基因杨树。转Bt单基因杨树对幼虫中肠羧酸酯酶的抑制能力不强,而转双价基因杨树对中肠羧酸酯酶的抑制作用大于转Bt单基因杨树,饲喂12h后活力开始受到抑制,饲喂24、36、48h的活力分别较对照下降了33.4%、22.5%、29.6%,与对照均有显著差异。转基因杨树主要通过抑制幼虫中肠酯酶和羧酸酯酶这2种解毒酶活性而干扰昆虫正常的生理代谢,从而起到毒杀害虫的作用。

白僵菌和肿腿蜂对松墨天牛幼虫的作用
刘洪剑;朴春根 汪来发 申相澈 郑荣镇 束庆龙
林业科学. 2007, 43(5):  64-68.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511
摘要 ( 749 )   HTML   PDF (165KB) ( 8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不同温度、不同剂量下用白僵菌侵染松墨天牛越冬4龄幼虫,结果表明:20~25℃是白僵菌作用松墨天牛的最适温度范围。20℃时3种浓度剂量的白僵菌孢悬液在松墨天牛体内有效继代校正宿存率均达最高,分别为58%、95%、100%。通过白僵菌、管氏肿腿蜂及携带白僵菌的管氏肿腿蜂分别对松墨天牛4龄幼虫的作用比较发现:第7天时,单独接种白僵菌的最高死亡率在25℃条件下是26.3%;单独接肿腿蜂的最高死亡率是55.0%;携菌肿腿蜂的最高致死率为94.4%。林间防治试验表明:肿腿蜂携带白僵菌使松墨天牛幼虫死亡率达到61.1%,而肿腿蜂使松墨天牛幼虫的林间致死率是40.8%,白僵菌的为0。肿腿蜂携带白僵菌可对松墨天牛幼虫起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越冬代竹斑蛾预蛹天敌种类及动态
王浩杰 石纪茂 陈玉翠 舒金平 徐天森
林业科学. 2007, 43(5):  69-73.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512
摘要 ( 651 )   HTML   PDF (153KB) ( 6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竹斑蛾大发生后,分批采集越冬代预蛹茧于室内饲养,获得寄生性天敌11种,有白僵菌1种、寄蝇3种、寄生蜂7种,寄蝇、寄生蜂全部是寄主新记录,其中在姬蜂科中发现2个中国新记录属、1个中国新记录种。11种寄生性天敌中有4个优势种,其寄生率各自均占总寄生率10%以上。特别是新拟秘姬蜂,寄生率占总寄生率47%,估计在竹林中竹斑蛾越冬茧阶段可繁殖3代。

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的合成与林间诱蛾活性试验
成小芳 王金明 张金桐
林业科学. 2007, 43(5):  74-77.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513
摘要 ( 677 )   HTML   PDF (172KB) ( 5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气相色谱和触角电位初步确定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的主要组分为顺-7-十四碳烯醇(Z7-14∶OH)、顺-7-十四碳烯基乙酸酯(Z7-14∶Ac)和反-7-十四碳烯基乙酸酯(E7-14∶Ac)。应用本实验室人工合成的标准化合物在不同地点进行2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以Z7-14∶Ac、E3-14∶Ac和E7-14∶Ac3种化合物按10∶10∶1配成含量为500μg·个-1的诱芯,其诱蛾效果最好,诱蛾量能准确反映林间沙棘木蠹蛾发生与消长的情况。

脲醛树脂中引入电解质作用的研究
倪荣超 顾继友 赵佳宁
林业科学. 2007, 43(5):  78-84.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514
摘要 ( 602 )   HTML   PDF (267KB) ( 6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FTIR、DSC等分析手段对一种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的脲醛树脂活性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活性剂的主要成分是羟甲基脲,电解质没有与脲醛衍生物产生化学结合,活性剂降低了树脂表面张力,增大了对木材的润湿性,在参与固化反应的过程中,活性剂降低了脲醛树脂固化反应的活化能,说明有更多的树脂分子参与到固化反应中来,宏观上表现出提高了脲醛树脂的粘接效率;设计了一种脲醛树脂合成工艺,在合成过程中合理引入电解质,通过压制胶合板、纸板等试验,对产物的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论认为由于电解质的引入,加快了反应速度,提高了粘接强度,但也导致了胶接制品的湿强度下降;从理论上对电解质发生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为有效控制脲醛树脂的合成和应用成本提供一种可操作的方法。

超临界CO2萃取与微波法联用提取姜黄有效成分的研究
李湘洲 张炎强 张金玲 罗正
林业科学. 2007, 43(5):  85-89.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515
摘要 ( 664 )   HTML   PDF (138KB) ( 9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姜黄油及姜黄色素的超临界-微波联合提取工艺,在超临界CO2萃取姜黄油前处理工序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微波法提取姜黄色素过程中各操作参数对提取效果的影响,比较组合工艺与其他工艺在提取条件、产品得率、纯度等方面的差异。优化后得到的最佳条件为:提取温度45℃,料液比1∶11,乙醇体积分数80%,时间2min,姜黄色素得率达到3.22%。超临界-微波联合提取工艺完成了姜黄油和姜黄色素的分步提取,而且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姜黄油和姜黄色素的提取、分离同时实现的效果,更有利于后期精制。

综合评述
叶籽银杏的发生及其个体与系统发育研究述评
李士美 邢世岩 李保进 王利
林业科学. 2007, 43(5):  90-98.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516
摘要 ( 744 )   HTML   PDF (344KB) ( 9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叶籽银杏是银杏资源中一个极为奇特的种质,具有重要的观赏和学术价值。目前,中国和日本已报道的叶籽银杏共有47株,树龄36~1200年不等,叶生种子发生率为5%~25%。银杏的可育短枝整体上相当于松柏类的一个雌球果(大孢子叶球)。叶籽银杏可能与种子蕨和苏铁类等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叶籽银杏的发生机制有返祖学说、衰老学说、环境诱变学说等,综合分析后提出嵌合体学说,其发生可能与同源异型盒基因的表达有关。本文对目前叶籽银杏的分类地位的多种观点进行评述,系统概述叶籽银杏的分布状况,形态解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分析银杏雌性生殖器官的形态学本质,及叶籽银杏可能的亲缘关系,对叶籽银杏可能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叶籽银杏研究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及今后研究的建议。

木质纤维生产燃料乙醇的生物转化技术
陈介南 王义强 何钢 章怀云 周再魁
林业科学. 2007, 43(5):  99-105.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517
摘要 ( 704 )   HTML   PDF (350KB) ( 8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木质纤维生物转化乙醇可以避免以粮食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所带来的“与农争地”和“与人争食”的弊端,兼得经济、生态、环保、社会多重效益。木质纤维原料的物理化学特性决定其具有不同于淀粉和糖类原料转化的难度和复杂性,这也是木质纤维生物转化乙醇成本居高难下、商业化裹足不前的主要技术原因。本文以国际(特别是美国)的研究和开发进展为背景,探讨木质纤维生物转化乙醇的几个富有挑战性的技术问题,并在同步糖化共发酵(SSCF)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优化的并行糖化共发酵生产模型。

研究简报
龙爪槐树干液流相对于气象因子的滞后效应分析
谢恒星 张振华 杨润亚 刘继龙 蔡焕杰
林业科学. 2007, 43(5):  106-110.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518
摘要 ( 663 )   HTML   PDF (178KB) ( 7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北高丛越桔芽器官离体培养与快繁体系的建立
赵建萍 柏新富 蒋小满 张萍 BiKehua
林业科学. 2007, 43(5):  111-115.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519
摘要 ( 595 )   HTML   PDF (227KB) ( 6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植物光自养培养箱CO2自动调控系统的设计与试验
管道平 刘文科 杨其长 巫国栋 魏强
林业科学. 2007, 43(5):  116-119.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520
摘要 ( 625 )   HTML   PDF (159KB) ( 7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秦仲(1~4号)繁殖技术研究
彭少兵 董娟娥 赵辉 杨晓太 周涛 南玖波
林业科学. 2007, 43(5):  120-124.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521
摘要 ( 672 )   HTML   PDF (241KB) ( 6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兰科植物种子原地共生萌发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柯海丽;宋希强;谭志琼 刘红霞 罗毅波
林业科学. 2007, 43(5):  125-129.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522
摘要 ( 619 )   HTML   PDF (157KB) ( 10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GIS界定湖北森林生态效益区的研究
张家来 王鹏程 薛家翠 唐万鹏 辜忠春 熊晓姣
林业科学. 2007, 43(5):  130-134.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523
摘要 ( 544 )   HTML   PDF (131KB) ( 6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