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综述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的干扰体系、退化特征及恢复重建的研究现状,分析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生态恢复重建的理论基础,阐述并拓展封山育林的传统概念。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的基本对策是:依据自然演替的规律,仿拟天然老龄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充分利用和启动自然调节机制,并根据自然演替的关键环节采用功能群替代或目的物种导入等辅助的人工措施,促进土壤和群落功能的修复,跨越或缩短某些演替阶段,加快恢复演替进程,尽可能利用乡土树种定向恢复以大径级、高经济价值林木为目标的森林群落。根据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的现状、类型及其特点,提出4种恢复重建的组合模式:1) 封禁保护原始老龄林;2) 封育重建严重退化生境;3) 封育调整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与定向恢复调控;4) 封育改造低效人工纯林。
总结分析生物量模型(包括相对生长关系和生物量-蓄积量模型)和生物量估算参数这2类常用的生物量估算方法,提出今后我国在森林生物量估算领域的研究重点: 1) 整合经验相对生长方程; 2) 系统研究生物量估算参数的规律性及其不确定性; 3) 构建以传统估算方法和3S技术相结合的生物量估算系统。
利用MSS,TM和ETM+三期遥感影像,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手段,结合地形图、植被图和外业调查资料,选取斑块数、平均斑块面积、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定量分析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北屯段1972—2000年的景观格局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荒漠植被一直是额尔齐斯河流域北屯段的景观基质; 28年间,耕地面积增加了9.62%,荒漠面积减少了11.75%,居民地面积增加了0.15%,河漫滩林地和湿地类型面积分别减少了0.44%和1.06%; 景观格局分析表明,整个额尔齐斯河流域北屯段斑块数增加了,平均斑块面积减少了,与1972年额尔齐斯河流域北屯段景观相比,2000年额尔齐斯河流域北屯段景观变得零散、破碎。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和平均斑块分维数的增加,揭示了额尔齐斯河流域北屯段景观斑块形状呈复杂化趋势; 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增加,表明额尔齐斯河流域北屯段景观类型异质性程度减弱,各景观类型分布趋于均匀化; 从不同时期各类型转移概率矩阵看,河漫滩林地是28年间保持率最低的景观类型,主要转化方向是草地,其次是耕地,转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牲畜数目增加、林牧政策及引水截流等。
对巴山北坡2个干扰环境下的栓皮栎种群结构、数量动态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对比研究。种群A分布于较低海拔地区,距离居民点近,持续受到砍柴、放牧等强烈干扰,群落发育较差; 种群B分布于较高海拔,远离居民点,受人为干扰少,群落发育较好。结果表明:A种群的更新能力较弱,幼龄个体数量少,并以萌生起源幼龄个体占优势,呈现衰退势态, 种群B更新能力较强,幼龄个体数量丰富,以实生起源个体占优势,呈现持续发展势态;2个种群存活曲线均属于Deevey III,在I-III 龄期,幼苗死亡率最高;萌生苗在资源利用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在幼苗到幼树的生长转化过程中,比例逐渐增大;不同生境栓皮栎种群幼苗、小幼树、大幼树和大树均呈聚集分布,但种群聚集强度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对影响栓皮栎种群生长和发育的环境因素主成分分析表明,人为干扰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在未来的经营和管理中,低海拔地区应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和间伐频次,保留足够数量的结实母树,促进种群结实及种子成苗; 应适时对高海拔地区种群进行抚育,间伐非目的树种,调整环境因素和种间关系,促进天然条件下种群结实和种子成苗。
Abstract: A protocol for extracting chlorogenic acid from Eucommia ulmoides leaf was optimized by orthogonal test on the base of noticeable factors test. The preventing effect of extract of Eucommia ulmoides leaf on mice suffered from high lipid serum was evaluated. High lipid serum was induced by gavaging fat emulsion to mice everyday. The TC,TG,LDL-C and HDL-C level in the serum of different animal groups were monitor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process was to extract the chlorogenicacid at 90 ℃ with 70% ethanol for 2 h, with solid-liquid ratio 1∶16,and the extract rate was able to reach to 4%. The extract was efficient in defending high lipid serum.
摘 要:选择1块100 m×100 m的实地调查样地并设置10块100 m×100 m的模拟样地,从空间结构参数大小比数、混交度和角尺度以及参与计算的株数比例等方面对距离缓冲区、8邻域对称式、8邻域平移式和第4邻体距离判定法这4种边界校正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距离缓冲区法、8邻域平移式和第4邻体距离判定法在空间结构分析方面优于8邻域对称式;2)第4邻体距离判定法在样地形状的适用性方面优于8邻域平移式;3)第4邻体距离判定法在信息利用程度方面优于距离缓冲区法。
采用样方调查法和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法确定夏秋两季神农架地区川金丝猴的食物组成,分析主要食源植物的营养成分,探讨影响川金丝猴夏秋季节取食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 夏季,川金丝猴食物组成与食源植物的相对丰富度(r=0.656,P=0.000)、含水量(r=0.078,P=0.609)、粗脂肪含量(r=0.020,P=0.896)、无氮浸出物含量(r=0.238,P=0.115)呈正相关,与食源植物的粗蛋白含量(r=-0.113,P=0.459)、粗纤维含量(r=-0.144,P=0.347)、粗灰分含量(r=-0.156,P=0.305)呈负相关; 秋季,川金丝猴食物组成与食源植物的相对丰富度(r=0.703,P=0.000)、含水量(r=0.258,P=0.176)、粗脂肪含量(r=0.291,P=0.125)、粗蛋白含量(r=0.537,P=0.003)、粗纤维含量(r=0.194,P=0.312)、粗灰分含量(r=0.308,P=0.104)呈正相关,与食源植物的无氮浸出物含量(r=-0.546,P=0.002)呈负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可知: 食源植物的无氮浸出物(0.936)、粗纤维(0.886)和粗灰分(0.870)为川金丝猴夏季取食的主要影响因子; 而食源植物的粗纤维(0.968)、粗蛋白(0.948)和相对丰富度(0.877)为川金丝猴秋季取食的主要影响因子。
2 008年2—3月,采用典型取样法,设置20 m×20 m的方形样地,对湖北省受灾较重的鄂东南和鄂西南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冰雪灾害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鄂西南林木的受害率、受害级和受害指数分别比鄂东南高2.0%、12.0%和12.1%。2)鄂东南常绿树种受害率、受害级和受害指数分别比落叶树种高177.0%、260.0%、117.2%,而鄂西南常绿树种比落叶树种分别低23.4%、33.0%、33.0%。3)针叶树种的受害率、受害级和受害指数分别比阔叶树种高14.7%、46.7%、48.2%。4)引进树种的受害率、受害级和受害指数分别比乡土树种高54.4%、95.5%、92.6%。5)林分结构对林木冰雪灾害有重要影响。林分密度过大或过低均会使林木受灾程度加重,纯林比混交林受灾严重。7)地形因子直接影响着林木灾害发生程度,并表现出高海拔比低海拔严重,北坡比南坡严重,上坡比下坡严重,陡坡比缓坡严重。8)科学的经营管理措施如及时的抚育间伐和合理施肥等有利于减轻林木冰雪灾害。建议:进一步开展主要造林树种冰雪灾害发生机制和风险评估研究;重视优良乡土树种,慎重引进外来树种,但不能轻易放弃日本落叶松和柳杉这2个引进树种;贯彻适地适树原则,做到科学造林育林;注重培育近自然混交林;对天然林进行必要的抚育性间伐。
摘 要:林木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自然资源,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林木遗传改良在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之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林木生物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转基因林木的遗传稳定性在田间试验中得到验证,遗传基因组学和关联遗传学的发展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林木遗传改良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杨树全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实现了多年生木本植物基因组的首次破译,势必开启林木分子育种的新时代。综述当前林木遗传改良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遗传基因组学和关联遗传学策略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 并就林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讨论。
[目的] 合理利用高分辨率影像空间信息可提高森林参数的估算精度,本研究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探索高分辨率影像的光谱与空间信息在提高森林有效叶面积指数(LAIe)估算精度上的组合规律,以期为高分辨率影像对森林参数的估算和森林健康评价研究提供参考和基础数据。[方法] 以黄土高原渭北地区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野外测定76块刺槐人工林样地的LAIe,并分别提取高分辨率快鸟影像全色数据的7种纹理指数(角二阶矩阵ASM、同质性HOM、相关性COR、对比度CON、非相似度DIS、变化量VAR、熵ENT)和多光谱数据的7种光谱信息(近红外波段b4、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修正的土壤植被指数MSAVI、非线性植被指数NLI、改进型土壤大气修正植被指数EVI、差值植被指数D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通过栅格运算得到光谱-纹理组合参数,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二次多项式模型、乘幂模型和指数模型分别建立光谱-纹理组合参数、纹理参数与刺槐人工林LAIe的关系方程,计算比较光谱-纹理与纹理参数对刺槐人工林LAIe的估算精度和均方根误差(RMSE),揭示Quickbird影像光谱信息与纹理信息在提高森林LAIe估算精度上的组合规律。[结果] ASM,HOM,COR与任意植被指数结合后,估算精度均比相应纹理指数高; CON,DIS和VAR与部分植被指数结合后,估算精度比相应纹理指数高; 相反,ENT与任意植被指数结合,光谱-纹理组合参数的估算精度均小于纹理指数。二次多项式模型和指数模型对LAIe估算的决定系数略高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乘幂模型。[结论] 利用高分辨率影像的纹理信息和光谱信息估算刺槐人工林LAIe时,将空间信息加入光谱信息,可有效估算森林LAIe且能够得到较高的森林LAIe估算精度; 但并非任意纹理指数与植被指数结合对森林LAIe的估算精度均高于纹理指数,且估算模型对精度有一定影响。本文的研究表明,综合利用高分辨率影像的空间信息和光谱信息,并选择合适的光谱-纹理组合参数和估算方程,有利于区域尺度森林参数的精确估计和反演。
根据北京市1986—2006年森林火灾统计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对北京市森林火灾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6—2006年,北京市森林火灾年际间波动较大,但总的趋势是在逐渐减少; 北京市森林火灾多集中于春季; 一天中的森林火灾统计曲线大致呈马鞍型,自11:00和14:00分别向两端降低。北京市森林火灾空间分布特征明显:着火地点大多集中分布在平原与周围山地相接的边缘地带; 各区县森林火灾分布不均; 森林火灾随距离公路变远而呈减少趋势,局部区域范围火点数量呈不规则变化特征; 除林地外,林地周围的草地、旱地、农村居民用地和其他用地的火源,都可能蔓延而形成森林火灾。建议根据森林火灾的发生规律与特点,对首都市民开展森林防火教育,健全森林防火组织机构,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首都森林防火的整体能力。
摘 要:选用3年生华北落叶松和白 NFDA4 幼苗为试验材料,盆栽试验以自然光照为基础设置4个遮光率水平作为不同光照条件,设置5个密度水平,每个树种15个栽植组合方式(包括单独栽植和混合栽植),进行一个生长季节的试验和取样观测分析,以确定这2个树种在苗期对光照和栽植密度的生长和生理响应以及存活率等功能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幼苗的相对地径生长量在微光条件下显著提高,且其存活率在半光照和弱光照条件下也显著提高。白 NFDA4 幼苗的高生长量及叶片叶绿素含量表现出随光照减弱而升高的趋势,但其存活率不受光照条件的影响;在不同的栽植密度下,华北落叶松幼苗的生长和生理指标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但适中的栽植密度可显著提高其存活率;白 NFDA4 幼苗高生长量及叶片叶绿素含量在与落叶松混栽时比单树种栽植时高,但其存活率没有任何变化。上述结果表明:适度遮荫和密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华北落叶松苗期生长并显著提高其存活率,从而有利于华北落叶松成功度过幼苗幼树期;同时,适度遮荫和混栽也有利于白 NFDA4 幼苗幼树的生长。
摘 要:记述为害白榆的叶蝉1新种:白榆东方叶蝉Orientus ulmeus Li,Song et Yan sp.nov.。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
2006-05—2007-04对广西凭祥市7种主要林分凋落叶的N,P,K,Ca及Mg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分凋落叶的N,P,K,Ca及Mg含量全年月份动态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在林木生长旺盛的高温雨季4—9月,林分凋落叶的N及P养分含量较高,而K的含量较低;在林木生长缓慢或休眠的干旱低温季10月至翌年3月,凋落叶N及P养分的含量较低,而K的含量较高,说明林分凋落叶的N与P含量与林木生长量成正相关,而K与生长量成负相关;Ca随月份的变化较小,但不同林分之间的差异较大;Mg随月份的变化较大; 西南桦凋落叶N含量最高(14.44 g·kg-1),火力楠最低(5.11 g·kg-1); 次生林凋落叶P含量最高(1.20 g·kg-1),马尾松最低(仅0.53 g·kg-1); K也以次生林最高(5.16 g·kg-1),马尾松最低(1.71 g·kg-1); Ca以杉木最高(达11.10 g·kg-1),马尾松最低(仅3.76 g·kg-1);Mg以次生林最高(3.03 g·kg-1),马尾松最低(1.18 g·kg-1);7种林分凋落叶的N,P,K,Ca与Mg的最高与最低含量比值都超过2。
采用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台站多年连续观测数据和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及公共数据对中国杉木林生态服务价值物质量和价值量进行详细评估。结果表明:1994—1998年和1999—2003年期间,中国杉木林生态服务总价值分别为15 643.82亿元·a-1和17 043.86亿元·a-1,单位面积价值分别为12.62万元·hm-2a-1和12.34万元·hm-2a-1,其中在所评估的六大服务项中各服务项的价值所占比例次序为涵养水源>积累营养物质>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净化大气环境>固土保肥。
摘 要: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来自10省区15个南方红豆杉代表性种源,研究揭示其种源遗传多样性及地理变化、种源遗传分化等。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物种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为0.419 2,多态百分率(PPL)、Nei’s基因多样性(He)和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I)分别变化在80.00%~93.33%、0.339 3~0.387 3、0.492 6~0.561 5。南方红豆杉种源遗传多样性受其产地经度和纬度非线性共同影响,偏南和偏西地区种源的遗传多样性较低,而偏东和偏北地区种源遗传多样性则较高。因试验的南方红豆杉种源其原产地种群皆是较大的古树群,且片断化的时间较短,加上其特有的繁育特性,种源间基因分化系数为0.121 1,仅有8.75%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源间,而91.25%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种源内。UPMGA聚类结果还显示,除福建武平和武夷山2个较小种群的种源外,试验种源可按地域大致划分为偏东和偏北,及偏南和偏西2个种源区。
摘 要: 2006年8月2—8日的连续晴天中,在天山中部的国家林业局天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野生天山雪莲自然分布区3种生境(分布下限区2 630 m,中部区2 740 m,上限区2 890 m),利用便携式光合测定仪LI6400测定天山雪莲野生植株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分布下限区、中部区和上限区天山雪莲的光补偿点(LCP)分别为(15.69±0.31),(15.94±0.05)和(19.93±0.12)μmol·m-2s-1,光饱和点(LSP)在1 550~1 610 μmol·m-2s-1之间,3者之间无差异性,而3者间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差异显著。表观量子效率(AQY)在3个生境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在上限区处的羧化效率(CE)分别与下限区和中部区处的差异显著。相同生境下天山雪莲的光呼吸速率值(R p)要高于暗呼吸速率值(Rd),且下限区处的光呼吸速率分别与中部区和上限区处的有显著的差异。下限区全天接受日光直接照射的天山雪莲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 (Tr)和气孔导度(Gs)的日变化为单峰曲线,在中部区和上限区未接受到太阳直接辐射时段的P n值随时间迅速下降,T r下降缓慢,而Gs则有所上升。随着海拔的升高,天山雪莲Pn的日均值降低,但光能利用率(PE)却显著增加。不同生境下天山雪莲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气孔限制值(L s)没有显著差异。天山雪莲的P n与叶温(T l)、大气温度(Ta)和光照强度(PAR)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海拔高度(E)呈显著的负相关,但与空气相对湿度(RH)和大气CO2浓度(Ca)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Tr与T a,Tl和PAR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与RH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G s只与C a浓度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其他因子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n与Tr,Gs和叶温下蒸汽压亏缺(Vpdl)分别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与C 呈极显著的负相关。通过对不同海拔高度内光合生理参数与光、温等生态因子关系的对比分析表明: 天山雪莲具有一定的对高山自然环境变化的温度和光强有明显的生态适应性。
摘 要:利用扫描电镜对云南木蠹象雌雄成虫触角上的感器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木蠹象成虫触角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由7个亚节组成。在雌、雄成虫触角上均存在6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脚形感器、芽形感器、端指形感器和腔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和端指形感器的数量较多;此外,雌成虫触角还有双芽形感器,雄成虫触角上还有耳形感器。与端指形感器、脚形感器、双芽形感器结构相同的感器在鞘翅目已有的研究资料中还未见报道,是新发现的昆虫触角感器。对云南木蠹象触角不同种类感器的形态、分布以及雌雄间触角感器的分布和数量差异进行描述。
摘 要:森林生长观测数据常常具有层次结构、重复测量等特点,因而不满足普通回归分析中的独立性假设,会得到有偏的参数估计,包含随机效应的混合模型可以灵活地处理这一问题。本文采用混合模型方法,建立东北近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林中落叶松、红松、云杉、冷杉、慢阔(色木、水曲柳、椴树和枫桦)和中阔(白桦、榆树和杂木)6个树种组的单木5年断面积生长模型。数据来自于20个长期固定观测样地,共得到10 756个观测数据,其中随机抽取15个样地的8 034个数据用于建模,其他5个样地的2 722个数据用于模型验证。建立的模型与距离无关,不需要年龄和立地指数。结果表明:起初胸径、林分密度、立地因子和与距离无关的竞争指数都是显著影响林木生长的因子,在实际调查中,这些数据很容易得到;样地内的树木效应在所有模型中均显著;样地间的随机效应只在落叶松模型中显著。与传统的固定效应模型相比,考虑层次结构的混合效应模型显著地改善了模型的表现,决定系数从0.38~0.64提高到0.85~0.89,误差、均方根误差及其相对值均显著减少。模型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统计可靠性。
在35个枯斑盘多毛孢菌株中,以油松上的菌株所产代谢产物的毒力最强(PF-11),马尾松上的菌株(PF-2)次之。用PF-11为出发菌株在亚致死诱变剂量条件下经3次连续诱变获得10株抗紫外线的生物型。用硅胶H60型作柱层析的填料,正丁醇∶水∶甲醇(4∶2∶1)作洗脱剂进行柱层析,P11菌株代谢物可纯化出3种活性组分(Rf分别为0.83,0.79,0.80); 诱变菌株P11-4可纯化出4种活性组分(Rf分别为0.83,0.79,0.80,0.60),表明诱变后增加了一种活性物质,通过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分析为一植物含氮多糖[C12H23O9N(M r=325),分子式为O O ONHCH2CH2CH3]。诱变菌株毒力研究表明: 3株诱变生物型(PF11-1,PF11-3,PF11-5)为负突变,对目标寄生性种子植物无毒力; 5株诱变生物型(PF11-7,PF11-8,PF11-9,PF11-10)毒力未明显增强,只有PF11-4,PF11-6诱变生物型为正突变,对寄生性种子植物和杂草的毒力显著提高。
摘 要:基于对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皆伐后恢复41 a的天然更新林和皆伐后恢复25 a的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的调查数据,对其物种组成、物种相似性、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植株密度和稳定性等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优势种群龄级结构分析预测群落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物种丰富度及物种多样性均以原始林最高,乔木层物种多样性表现为天然更新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幼树层和下木层表现为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天然更新林;2) 天然更新林与原始林的物种相似性比其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的高,说明天然更新林恢复程度较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好;3) 植株密度表现为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天然更新林>原始林,与干扰程度正相关,与皆伐后恢复时间负相关;4) 乔木层和下木层的群落稳定性表现为原始林>天然更新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5) 优势种群发展趋势分析表明,原始林群落主要优势种群大部分表现为增长或稳定趋势,天然更新林群落上层阳性树种表现为衰退或稳定趋势,下木层的优势种则表现为增长趋势,人工促进更新林的栽培种和一些偏阳性树种表现出衰退或稳定趋势,林下一些优势度稍低的种群表现出逐渐增长趋势。因此,虽然天然更新林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所在群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其种类组成结构将发生较大的变化,仍处在由前期阳性树种向后期耐荫树种转变的演替进程中。
为弄清兴安落叶松挥发性物质及其变化对落叶松毛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将兴安落叶松苗进行剪叶损伤和落叶松毛虫幼虫取食25%针叶、50%针叶处理,以健康苗为对照,研究落叶松毛虫成虫对不同状况寄主的产卵选择情况。同时,研究落叶松毛虫雌雄成虫对兴安落叶松R型α-蒎烯、S型α-蒎烯、S型β-蒎烯、叶醇、月桂烯、3-蒈烯,β-罗勒烯、水芹烯和莰烯等9种挥发物的趋性反应。结果表明:已交尾雌虫优先在健康植株上产卵,其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81%~89.5%; 在不同程度损伤中,优先在轻度损伤的植株上产卵; 机械伤苗上的产卵量要大于虫伤苗上的产卵量; 将落叶松毛虫成虫触角剪去后,发现92.4%的卵被产在地面和笼网上,只有7.6%的卵产在苗上。在健康植株与损伤植株中,幼虫偏嗜健康植株,这与成虫偏嗜选择健康植株产卵是一致的。雌成虫对于β-罗勒烯、月桂烯和3-蒈烯,雄成虫对于莰烯和0.01,0.1,0.2,05 μL·μL-1的叶醇均表现出负趋性,β-蒎烯、S型α-蒎烯在低含量时对雌雄成虫均具有诱引作用,高含量时则表现出驱避作用。R型α-蒎烯、水芹烯、莰烯和3-蒈烯对幼虫有诱引作用,月桂烯则具有驱避作用。
摘 要:选择7个白桦半同胞家系种子分别播种育苗,在苗木生长过程中配制T1、T2、T3 3种配方的氮磷钾混合营养液定期进行叶面施肥,系统地研究配方施肥对白桦不同家系苗期生长的影响对每个家系内3种施肥处理与非施肥处理的苗木苗高、高径比、茎根比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确定各个家系的最佳施肥配方。结果为:家系1、家系3、家系4和家系5的最佳施肥配方均是T2,该施肥处理能够使白桦苗高提高13.43%~35.74%; 家系6和家系7的最佳施肥配方均是T3,该施肥处理能够使白桦苗高提高24.93%和26.46%; 家系2的最佳施肥配方是T1。3种施肥配方均能改善白桦苗期的生长,对7个家系总体而言,T2为最佳施肥配方。
(月刊 1955年创刊)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林学会 出版:《林业科学》编辑部 主编:尹伟伦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908/S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7488 国内邮发代号: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