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秀红,姜春前,徐睿,何潇,齐梦娟. 相容性单木生物量模型估计方法的比较——以青冈栎为例[J]. 林业科学, 2020, 56(9): 164-173. |
[2] |
魏晶昱,范文义,于颖,毛学刚. GF-3全极化SAR数据极化分解估算人工林冠层生物量[J]. 林业科学, 2020, 56(9): 174-183. |
[3] |
荣俊冬,凡莉莉,陈礼光,张迎辉,何天友,陈凌艳,宋鲲鹏,郑郁善. 不同施氮模式和施氮量对福建柏幼苗生物量分配和根系生长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20, 56(7): 175-184. |
[4] |
竹万宽,许宇星,王志超,杜阿朋. 中国桉树人工林生物量估算系数及影响要素[J]. 林业科学, 2020, 56(5): 1-11. |
[5] |
董利虎,刘永帅,宋博,周翼飞,李凤日. 立木含碳量估算方法比较[J]. 林业科学, 2020, 56(4): 46-54. |
[6] |
武金翠,周军,张宇,余晓燕,石雷,漆良华. 毛竹林固碳增汇价值的动态变化:以福建省为例[J]. 林业科学, 2020, 56(4): 181-187. |
[7] |
周律,欧光龙,王俊峰,胥辉. 基于空间回归模型的思茅松林生物量遥感估测及光饱和点确定[J]. 林业科学, 2020, 56(3): 38-47. |
[8] |
吴项乾,曹林,申鑫,汪贵斌,曹福亮. 基于无人机激光雷达的银杏人工林有效叶面积指数估测[J]. 林业科学, 2020, 56(1): 74-86. |
[9] |
邓磊,朱春云,于世川,祁银燕,张文辉,杜盛,关晋宏. 祁连山青海云杉中龄林混交度对细根形态特征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20, 56(1): 191-200. |
[10] |
刘春洋, 史田, 史国安, 杨林菲, 范学峰, 高双成, 张改娜. 不同移栽时期对‘凤丹’牡丹植株生长效应及其综合评价[J]. 林业科学, 2019, 55(8): 54-62. |
[11] |
薛春泉, 徐期瑚, 林丽平, 何潇, 曹磊, 李海奎. 基于异速生长和理论生长方程的广东省木荷生物量动态预测[J]. 林业科学, 2019, 55(7): 86-94. |
[12] |
丁令智, 满秀玲, 肖瑞晗, 蔡体久. 寒温带森林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生长季内动态变化[J]. 林业科学, 2019, 55(7): 178-186. |
[13] |
常建国. 油松树干横截面面积年增长量的垂直分布及与材积年增长量和叶量的关系[J]. 林业科学, 2019, 55(6): 55-64. |
[14] |
李亚藏, 冯仲科. 气候敏感的马尾松生物量相容性方程系统研建[J]. 林业科学, 2019, 55(5): 65-73. |
[15] |
王怡霖, 王卫锋, 张芸香, 常淑君, 郭晋平. 碧玉杨叶形态结构与生理特性对干旱的响应[J]. 林业科学, 2019, 55(4): 42-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