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 2003, Vol. 39 ›› Issue (6): 94-99.doi: 10.11707/j.1001-7488.20030616
舒立福1 王明玉2 田晓瑞5 李忠琦3 肖永军4
Shu Lifu1,Wang Mingyu2,Tian Xiaorui5,Li Zhongqi3,Xiao Yongjun4
摘要:
雷击火作为天然火源是一种难以控制的自然现象,其形成机理极为复杂。我国大兴安岭林区是雷击火主要发生区,对雷击火的研究表明特殊可燃物、干雷暴的天气和较高的地形构成了雷击火发生的火环境。长期干旱,可燃物失水严重,森林中积累丰富的可燃物,雷暴发生后干燥的植被容易引火燃烧,起火之后,遇上盛行的大风将使火灾迅速蔓延。雷暴,特别是干雷暴出现时,遇到降水少、地面温度增加,相对湿度降低,可燃物干燥的情况,就很容易引起火灾。森林火灾多发地区,雷击火常常也多。大兴安岭纬度越高,雷击火越多,51°N以北海拔800m以上山脉的腹部或山顶的落叶松-偃松林、樟子松-偃松林林区为该林区雷击火发生最集中区域。一次干雷暴天气过程,可以同时引起多起雷击火,它们之间的距离最远可达150km。雷击火多发生在6—8月,雷击火的发生时段主要集中在下午的14时到17时。雷电作为一个随机干扰因子引发森林火灾,使得雷击火的预防与扑救变得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