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业科学,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56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0-09-25
目次
本期目次和封面
请点击下方pdf查看或下载
林业科学. 2020, 56(9):  0-0. 
摘要 ( 243 )   PDF (2918KB) ( 2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文与研究报告
极濒危物种天台鹅耳枥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陈模舜,金则新,柯世省,陈子林,潘德月
林业科学. 2020, 56(9):  1-11.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901
摘要 ( 562 )   HTML ( 71 )   PDF (4105KB) ( 38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天台鹅耳枥是中国特有树种,仅间断分布于浙江省东中部,生境片断化导致天台鹅耳枥分布区变小和相互隔离,天台鹅耳枥已处于极濒危状态。研究天台县和磐安县的天台鹅耳枥天然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的相关性,以期为科学有效地恢复天台鹅耳枥种群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野外群体与生境调查数据,采用双向指示种分类法(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法(CCA),对天台鹅耳枥群落特征进行数量分析,探讨天台鹅耳枥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结果: 研究区域内24个天台鹅耳枥群落样方共记载主要维管植物46种,隶属29科40属;利用主要物种的重要值进行TWINSPAN聚类,将天台鹅耳枥群落划分为7个群丛类型;群落中天台鹅耳枥的优势地位显著,24个样方内出现次数较高的伴生植物分别为阔叶箬竹(17/24)、山橿(9/24)、白檀(9/24)、茅栗(8/24)和柳杉(7/24);对组成群落的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分析表明,群落暖温带特征显著,热带、亚热带成分占有相当大比重;CCA排序结果可验证TWINSPAN分类结果的合理性,CCA前三轴累计对物种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的解释率为72.66%,7个群丛类型在环境梯度上分化显著,其中第一轴突出反映海拔梯度(P < 0.01)与干扰(P < 0.01),第二轴反映坡位和坡度(P < 0.01)的变化趋势,Monte Carlo置换检验表明物种与海拔、干扰和坡度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天台鹅耳枥群落集中分布于海拔850~1 250 m的中低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于生境的丧失和片断化,有些群丛天台鹅耳枥仅剩少量植株,如黄山松-天台鹅耳枥-短柄枹+阔叶箬竹-山橿群丛和天台鹅耳枥-红果钓樟-毛鸡爪槭+阔叶箬竹+金线草群丛等,部分群丛结构变得不完整,如天台鹅耳枥+三叶委陵菜-蕺菜-细风轮菜群丛,仅由乔木层和草本层组成,群落组成简单,物种盖度较低;天台县的天台鹅耳枥-云锦杜鹃-多脉鹅耳枥+阔叶箬竹-黑果菝葜+三脉紫菀群丛分布在坡度较缓、土壤湿度较好的地带,是最大的野生天台鹅耳枥群落,有少量野生天台鹅耳枥幼树及幼苗成活。结论: 天台鹅耳枥分布范围狭窄,其所处的群落稳定性不高,种群呈衰退趋势。CCA排序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其中海拔、坡度和干扰是天台鹅耳枥群落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相关研究要考虑其特有的生境,重点关注原有自然群落的稳定性,加强保护原生地环境和群落伴生植物,以确保天台鹅耳枥种群的长期生存。

湖北丹江口库区滨水植被缓冲带氮磷截留效应
程昌锦,张建,雷刚,丁霞,刘学全,漆良华
林业科学. 2020, 56(9):  12-20.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902
摘要 ( 228 )   HTML ( 24 )   PDF (1428KB) ( 2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丹江口库区不同植被类型滨水植被缓冲带对径流污染物N、P的截留效应,以期为植被缓冲带建设和水质净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马尾松纯林、栓皮栎纯林、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刚竹林和荒地5种植被缓冲带为研究对象。每种植被缓冲带设置3块20 m×20 m样地,并在每个样地内布设1个2 m×20 m的简易径流场。采用双环入渗试验测定土壤渗透性能,环刀法测土壤密度及最大持水量,地表径流模拟试验研究5类植被缓冲带对全氮(TN)、全磷(TP)、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截留效应。结果: 土壤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以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最高,栓皮栎纯林最低;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土壤密度最小,土壤最大持水量最高;栓皮栎纯林土壤密度最大,最大持水量最小;各类型滨水植被缓冲带的截留效应均随缓冲带宽度增加而增加;滨水植被缓冲带宽度为20 m时TN截留率以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最好(高达71.8%),栓皮栎纯林最低(仅为36.1%);滨水植被缓冲带对铵态氮的截留率在马尾松纯林、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刚竹林和荒草地间差异不显著(P > 0.05),宽度20 m时的截留率为48.97%~55.11%,但栓皮栎纯林显著低于另外4种林分(P < 0.05)(截留率仅29.78%);对于硝态氮截留率,同样表现为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最高,栓皮栎纯林最差,分别为58.17%和34.00%;对于TP截留率,刚竹林和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较好,宽度20 m时的截留率分别为79.77%和74.21%,栓皮栎纯林截留效果最差(60.83%);通过回归和Sperson相关分析发现,不同林分截留率主要受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结论: 增加滨水植被缓冲带宽度可提高其截留去污能力;在丹江口库区营造滨水植被缓冲带时应适度提高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的比例。

甘肃南部林区4种天然林种群结构特征
赵阳,曹秀文,李波,齐瑞,曹家豪,陈学龙,杨萌萌,陈林生
林业科学. 2020, 56(9):  21-29.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903
摘要 ( 392 )   HTML ( 31 )   PDF (1632KB) ( 37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甘肃南部白龙江、洮河林区的紫果云杉、岷江冷杉、油松和辽东栎4种天然林种群结构特征,揭示种群生存现状,预测种群发展趋势,以期为该林区的森林保护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绘制种群结构图,编制静态生命表,拟合并分析存活曲线,运用数量化分析法研究种群动态,并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结果: 紫果云杉与岷江冷杉幼苗数量充足,但死亡率高,幼龄期过后种群逐渐稳定,存活曲线均符合Deevey-Ⅲ型,为增长型种群;油松林也有较大的幼苗比例,在幼龄、中龄和中老龄期各出现了1次死亡高峰,存活曲线符合Deevey-Ⅱ型;辽东栎幼苗数量不足,幼龄和中龄期各出现了1次死亡高峰,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Ⅱ型;数量化动态分析表明,4个种群均为增长型,增长潜力表现为岷江冷杉>紫果云杉>油松>辽东栎种群;考虑外界环境干扰时,4个种群也表现为增长型,但辽东栎受干扰概率大,油松林次之,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受随机干扰概率小;时间序列预测表明,4个种群在未来2、4、6、8个龄级后个体数量均有增长,增长比例与幼龄个体数量呈正相关。结论: 4个种群均为增长型,紫果云杉与岷江冷杉林种群自然更新好,结构稳定,增长潜力大;油松林幼苗优势不明显,增长潜力较小;辽东栎林自然更新较差,易受外界环境干扰,增长潜力最小。种群自然更新过程中,幼龄个体高死亡率现象普遍存在并成为其更新和发展的"瓶颈",光照和空间限制而导致的竞争和自疏作用是造成幼苗、幼树存活率偏低的关键因素。近自然状态下的紫果云杉与岷江冷杉种群更新主要受自身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子影响,油松林还主要受病虫害和人为影响,辽东栎林则主要受到人为破坏。对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需采取抚育间伐等措施,提高幼龄个体存活率,增加中、成年林木比例;对油松林还需加强病虫害防治,对辽东栎则需要重点加强保护,并采取人工辅助促进种群更新。

调控油茶果生刺盘孢bZIP转录因子CfAp1的生物学功能
高亚兰,何苑皋,李河
林业科学. 2020, 56(9):  30-39.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904
摘要 ( 424 )   HTML ( 33 )   PDF (3559KB) ( 19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油茶炭疽病的主要流行致病菌果生刺盘孢菌bZIP转录因子CfAp1的生物学功能,以期阐明果生刺盘孢菌致病的分子机制,为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提取果生刺盘孢菌全基因组DNA,根据同源重组原理构建CfAP1基因敲除载体片段,采用PEG介导法把该片段转化至果生刺盘孢菌野生型菌株的原生质体中,验证筛选突变体菌株;PCR扩增果生刺盘孢菌含有启动子的CfAP1基因回补片段,构建回补载体pYF11::CfAP1;采用PEG介导法把回补载体pYF11::CfAP1转化至果生刺盘孢菌突变体菌株的原生质体中,获得回补菌株ΔCfap1/AP1。测定野生型菌株、突变体菌株ΔCfap1-8及基因回补菌株ΔCfap1/AP1在生长发育、附着胞形成、外界胁迫和致病力等生物学表型。结果: 果生刺盘孢菌中具有1个与灰色大角间座壳(稻瘟菌)bZIP转录因子MoAp1直系同源的基因,命名为CfAP1;该基因全长1 804 bp,编码566个氨基酸,该蛋白含有1个碱性亮氨酸链(bZIP)结构域、2个PAP1结构域和2个未知功能的结构域;与野生型和回补菌株相比,突变体ΔCfap1-8生长速率没有明显影响,但气生菌丝显著减少;通过测量产孢量,发现突变体ΔCfap1-8的分生孢子显著减少;ΔCfap1-8在含2.5、5 mmol·L-1 H2O2和0.7 mol·L-1NaCl的PDA平板上菌丝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致病力测试结果表明,果生刺盘孢菌基因敲除突变体ΔCfap1-8对无伤和有伤油茶叶片的致病力下降明显,与野生型和回补菌株的致病力差异显著;突变体分生孢子产生附着胞数量减少且膨压降低。结论: 转录因子CfAp1参与调控油茶果生刺盘孢菌的生长发育、产孢、致病力以及响应外界氧压胁迫和渗透压胁迫过程。

贮运过程中振动损伤对蓝莓品质的影响
李洋,张茜,陈业莉,刘美爽
林业科学. 2020, 56(9):  40-50.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905
摘要 ( 259 )   HTML ( 16 )   PDF (4827KB) ( 14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模拟蓝莓鲜果在物流运输车辆中的机械振动情况,分析其在不同机械振动频率及不同贮运温度条件交互作用下的品质变化规律,为蓝莓鲜果采后冷链运输流通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新鲜"蓝丰"蓝莓装于透明塑料小包装件中,置于4、10和25℃下分别贮存备用,选择模拟公路运输方式,将蓝莓包装件置于振动试验台上,通过扫频振动测试得其固有频率值为85 Hz,选择3个振动幅值有显著差异的频率值分别进行蓝莓包装件定频振动试验。模拟运输振动试验后,将蓝莓包装件立即分别置于4、10和25℃贮藏,将未经历振动的蓝莓鲜果分别作为3种贮藏温度条件下的对照组。对蓝莓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固形物(SSC)含量、抗坏血酸(Vc)含量和硬度等共7个指标进行评价,研究机械振动后的蓝莓在4、10和25℃下贮藏品质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贮藏过程中,振动因素对蓝莓MDA和花青素含量的影响相对显著(P<0.05),温度因素对蓝莓Vc、SSC含量和硬度的影响相对显著(P<0.05)。双重因素的交互作用对蓝莓SSC、Vc、可滴定酸(TA)含量产生更为显著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可得蓝莓MDA、SSC与Vc含量关于贮运温度(X1)和振动频率(X2)的回归方程,为预测蓝莓的成熟甚至衰败程度提供理论依据。结论: 蓝莓贮运品质受到振动频率和贮藏温度的共同影响,振动及高温加速了蓝莓腐败的速度。因此,在蓝莓贮运过程中,应减少包装件受到固有频率85 Hz的共振影响,振动后贮存于4℃条件下更利于蓝莓果实各项指标的稳定,延缓果实衰老。

赤松纯林不同松枯梢病病级针叶的内生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
谢宪, 梁军, 朱彦鹏, 胡瑞瑞, 程元, 张星耀
林业科学. 2020, 56(9):  51-57.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906
摘要 ( 244 )   HTML ( 19 )   PDF (2598KB) ( 19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赤松纯林中不同枯梢病病级的赤松针叶内生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分析病—非病针叶内生真菌的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差异,为赤松纯林经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真菌ITS1区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赤松纯林中赤松无病斑和不同染病程度的针叶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 在赤松纯林中,赤松无病斑针叶内生真菌的多样性高于染病针叶的内部真菌多样性;无病斑针叶中内生真菌的优势菌为多臂菌属和暗色球菌属,在枯梢病菌的侵染后群落结构发生改变;主坐标分析结果显示,无病斑针叶内生真菌与受侵染的针叶内真菌的群落构成差异显著;染病较轻的针叶与无病斑针叶相比,共生营养型真菌占比下降,病理营养型真菌占比增高,而腐生营养型真菌在全部针叶样本均占有较高的比例(37.15%~65.87%)。结论: 在赤松纯林中,赤松针叶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受到枯梢病侵染的影响,无病斑针叶与染病针叶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真菌营养型分类证实腐生营养型真菌和共生营养型真菌在无病斑针叶中为主要真菌,而在染病较轻针叶中以病理营养型真菌为主。

青钱柳愈伤组织的离体保存
冯莹,林庆良,潘东明
林业科学. 2020, 56(9):  58-66.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907
摘要 ( 252 )   HTML ( 11 )   PDF (3351KB) ( 11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在优化植物激素的基础上,通过添加渗透调节剂和生长抑制剂,探索青钱柳愈伤组织离体保存的方法,为青钱柳种质资源的长期离体保存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 以青钱柳愈伤组织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法优化培养基内6-BA(0.4、0.6、0.8、1.0 mg·L-1)+IBA(0.2、0.4 mg·L-1)浓度组合;在此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法,针对不同蔗糖浓度(30、45、50、55、60 g·L-1)及其保存时间(60、90、120、150、180天)、不同渗透调节剂浓度(甘露醇:0、10、20、30、40、50 g·L-1;肌醇:0、10、20、30、40、50 g·L-1)及不同生长抑制剂浓度(多效唑(PP333):0、2、4、6、8、10 mg·L-1;丁酰肼(B9):0、2、4、6、8、10 mg·L-1)开展愈伤组织离体保存试验。在保存过程中,结合流式细胞术和SSR分子标记技术,检测不同保存代数下愈伤组织的细胞倍性和遗传稳定性,并对保存第15代的愈伤组织进行恢复生长试验。结果: 通过对6-BA+IBA浓度组合、渗透调节剂、生长抑制剂的筛选,改良MS+0.8 mg·L-16-BA+0.2 mg·L-1IBA+45 g·L-1蔗糖+6.0 g·L-1琼脂粉(pH5.8)是适宜的青钱柳愈伤组织离体保存培养基,该培养基可有效地限制青钱柳愈伤组织生长;90天为适宜的继代保存时间,愈伤组织存活率为100%;愈伤组织呈黄绿色,颗粒状、颗粒小且疏松。与对照组(叶片)相比,不同保存代数下愈伤组织的细胞倍性没有发生改变,遗传稳定性好。保存的愈伤组织均能恢复生长,在形态、生活力和生长势方面表现好,并能够分化。结论: 适宜的青钱柳愈伤组织离体保存的培养基为改良MS基本培养基+0.8 mg·L-16-BA+0.2 mg·L-1IBA+45 g·L-1蔗糖+6.0 g·L-1琼脂粉,pH5.8,在(20±1)℃下每隔90天转接1次,是青钱柳愈伤组织离体保存继代的最佳途径;保存的愈伤组织遗传稳定性好、未发生变异。甘露醇、肌醇、多效唑和丁酰肼等添加剂均不利于青钱柳愈伤组织的离体保存。

美洲黑杨群体结构分析及核心种质库构建
陈存,丁昌俊,张静,李波,褚延广,苏晓华,黄秦军
林业科学. 2020, 56(9):  67-76.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908
摘要 ( 336 )   HTML ( 10 )   PDF (2387KB) ( 18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美洲黑杨种质资源的群体结构,构建美洲黑杨核心种质资源库,为美洲黑杨种质资源的科学管理、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15对SSR引物,分析美洲黑杨6个种源23个采样点的338个个体的遗传结构。应用GeneAlEx 6.503等软件计算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Shannon's信息多样性指数(I)、观测杂合度(Ho)、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和多态信息含量(PIC)等遗传参数,并进行主坐标(PCoA)分析。采用分组的逐步聚类方法结合位点等位基因数目最大化法和位点稀有等位基因优先相结合的取样策略构建核心种质库,并在核心种质库的基础上补充种质个体使等位基因保留比例达到100.00%,形成优化核心种质库。通过对相关遗传参数的t检验和PCoA分析验证核心种质库和优化核心种质库的有效性。结果: 美洲黑杨群体结构研究结果表明6个种源群体被划分为3大类型,即分布在圣劳伦斯河流域的Que种源的个体和哥伦比亚河流域的Was种源个体归为一类;分布在密西西比河中下游流域的种源个体(Mis、Lou、Ten)大致归为一类;分布在密西西比河上游的Iow种源的个体单独分为一类。基于群体结构分组筛选出19份核心种质,占原始种质的5.62%,等位基因数的保留比例为79.83%,NeIHoH、PIC遗传参数的保留比例分别为102.75%、103.39%、125.31%、104.72%和105.27%,通过t检验和PCoA分析表明核心种质库具有代表性。通过在核心种质库中添加包含缺失等位变异基因的15个补充种质,构建包括34个个体的优化核心种质库,取样比例为10.06%,等位基因保留比例为100.00%,其他遗传参数NeIHoH、PIC的保留比例分别为107.94%、110.93%、119.48%、107.52%和109.19%,t检验和PCoA分析结果均表明优化核心种质库的遗传多样性与原始种质库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包含的遗传信息优于核心种质库。结论: 美洲黑杨种质资源群体的6个种源分为三大类型:北方型美洲黑杨(Que、Was)、中间型美洲黑杨(Iow)和南方型美洲黑杨(Mis、Lou、Ten)。通过多种策略相结合构建的核心种质库和优化核心种质库的遗传多样性与原始种质库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能够良好地代表美洲黑杨资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构建的优化核心种质库在保留原始种质库更多遗传多样性信息的基础上,去除遗传冗余,有利于美洲黑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为杨树育种工作奠定基础。

木荷优树自由授粉家系早期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动态规律
王云鹏,张蕊,周志春,黄少华,马丽珍,范辉华
林业科学. 2020, 56(9):  77-86.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909
摘要 ( 233 )   HTML ( 11 )   PDF (3230KB) ( 16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木荷优树自由授粉家系生长性状随年龄变化的遗传变异规律及早晚相关性,为木荷改良效率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2008年在福建建瓯营建的47个木荷优树自由授粉家系为材料,分别于3、5和10年生时调查树高和胸径等生长指标,分析其不同年龄的遗传变异情况,揭示遗传参数的变化规律及表型和遗传的早晚相关性,并初步评价不同家系生长量的稳定性。结果: 在不同年龄,木荷优树自由授粉家系树高和胸径在家系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且家系效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同时存在明显的产地效应。树高和胸径在幼龄期生长量较大,且胸径的生长率大于树高的生长率。典型家系生长趋势的分析结果显示,随年龄增长,早期处于优势和劣势家系的生长趋势不变,而处于中等家系的生长趋势会变优或变劣。树高的家系和单株遗传力分别为0.23~0.59和0.09~0.56,胸径的家系和单株遗传力分别为0.39~0.76和0.18~0.70,树高和胸径随年龄增长受遗传控制增强,5年后受较高水平的遗传控制,且胸径受遗传控制强于树高。变异系数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年龄,树高和胸径的表型变异系数大于遗传变异系数;随年龄增长,胸径的表型变异系数减小,遗传变异系数增大,而树高的表型和遗传变异系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胸径的表型和遗传变异系数大于树高。早晚相关结果显示,树高的表型和遗传早晚相关系数分别为0.20~0.28和0.26~0.55,胸径分别为0.23~0.59和0.53~0.80,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强;2个性状的早晚相关主要受遗传因素控制;5年生时树高和胸径的表型和遗传早晚相关系数均大于3年生,说明5年作为早期选择年龄较3年有效;胸径的早晚相关系数大于树高,说明以胸径作为早期选择性状效果较好。基于基因型分组法,以胸径作为评价指标,将参试的47个家系分为4类,其中低生长量高稳定性的家系占比最大(34.04%);以高生长量高稳定性为目标,筛选出JO49、JO62和LQ1等12个家系。结论: 木荷优树自由授粉家系生长性状的遗传效应随年龄增长而增强,同时存在明显的产地效应,应加强优良产地内的家系选择。树高和胸径在5年后受较高水平的遗传控制;胸径受到的遗传控制强于树高,且具有较强的变异性。树高和胸径的早晚相关主要受遗传控制,胸径作为早期选择性状更可靠。5年较3年以胸径作为早期选择性状选择效率更高。

科尔沁沙地樟子松根内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群特征
赵珮杉,郭米山,高广磊,丁国栋,张英
林业科学. 2020, 56(9):  87-96.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910
摘要 ( 262 )   HTML ( 16 )   PDF (3386KB) ( 22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揭示科尔沁沙地樟子松根内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群特征,为樟子松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以科尔沁沙地不同林龄(26、33和43年)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和FUNGuild平台比较分析樟子松根内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群,并探究土壤理化性质对根内真菌多样性和功能群结构的影响。结果: 1)科尔沁沙地樟子松根尖样品共获得832个OTUs,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根内真菌多样性无显著差异。2)樟子松根内真菌隶属于5门16纲54目84科165属,且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占绝对优势。樟子松根内真菌优势属包括鞘孢属、肉座菌属和Phialocephala。随着林龄的增加,优势属比例下降,常见属比例增加,稀有属比例则相对稳定。3)在樟子松根系中,病理营养型真菌比例随林龄增加而降低,共生营养型真菌比例则随林龄增加而急剧增加,主要表现为乳菇属、糙缘腺革菌属和须腹菌属等外生菌根真菌相对丰度增加。4)土壤理化性质和根内真菌多样性无显著相关性,不同真菌营养型中仅共生营养型真菌相对丰度与土壤含水量显著负相关。结论: 科尔沁沙地樟子松根内真菌物种组成丰富,功能群类型多样,不同林龄根内真菌功能群结构波动主要为病理营养型和共生营养型,土壤理化性质对根内真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

不同建群蜂数对松褐天牛肿腿蜂繁育效果的影响
唐艳龙,王丽娜,张彦龙,吴胜勇,王小艺,杨忠岐
林业科学. 2020, 56(9):  97-103.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911
摘要 ( 174 )   HTML ( 7 )   PDF (1154KB) ( 8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明确松褐天牛肿腿蜂母蜂数量对子代发育历期和数量的影响,提高人工繁育松褐天牛肿腿蜂的效率。方法: 在恒温恒湿条件下,以麻天牛幼虫为繁殖寄主,观测松褐天牛肿腿蜂母蜂的寄生行为、子代的发育历期和子代数量。结果: 不同建群蜂数对母蜂的寄生行为有影响,表现为随建群蜂数的增加,松褐天牛肿腿蜂母蜂第一次攻击寄主的时间和母蜂的产卵前期均缩短。不同建群蜂数对松褐天牛肿腿蜂子代卵历期无明显影响,但显著影响幼虫历期和蛹历期,表现为随建群蜂数增加,其历期缩短。当建群蜂数为1头时,其幼虫历期最长,平均为9.6天,6头时,其幼虫历期最短,平均为8.5天,相差约1天。雄蜂蛹历期介于18.7~19.7天之间,雌蜂蛹历期平均为20.0~21.5天之间,比雄蜂蛹历期长1~2天。随建群蜂数的增加,松褐天牛肿腿蜂子代雄蜂数、子代雌蜂数和子代总数均显著增加。当建群蜂数为1头时,其子代雄蜂数、子代雌蜂数和子代总数均最少,分别为3.6、51.1和54.6头,至4头时,即显著增加到6.6、83.9和90.4头。松褐天牛肿腿蜂子代性别总体高度偏雌,大多数处理子代雄性比低于10.0%,随建群蜂数的增加,其子代雄性比呈小幅增加趋势。结论: 随松褐天牛肿腿蜂母蜂建群蜂数的增加,其子代发育历期缩短,其子代数量显著增加。增加松褐天牛肿腿蜂母蜂数量,可显著提高繁育效率。

热压干燥中高含水率杨木锯材内水分状态及迁移机制
周永东,侯俊峰
林业科学. 2020, 56(9):  104-111.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912
摘要 ( 200 )   HTML ( 10 )   PDF (3274KB) ( 7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检测热压干燥中含水率高于纤维饱和点(FSP)的杨木锯材内温度和压力,分析热压板温度对锯材内不同位置温度和压力的影响,探究锯材表层和心层水分状态和变化规律,阐释高含水率杨木锯材内水分迁移机制,为揭示木材热压干燥机制和干燥过程的精准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热压板温度为120、130和140℃条件下,对400 mm(L)×120 mm(T)×25 mm(R)杨木锯材(含水率40%~60%)进行热压干燥,采用温度-压力集成传感器在线检测锯材表层和心层温度和压力,并依据热力学原理中饱和压力与饱和温度的关系分析锯材内水分状态。结果: 1)热压干燥中杨木锯材表层和心层温度和压力峰值随热压板温度升高而增大,当热压板温度从120℃升至140℃时,锯材表层温度和压力峰值分别从115.4℃、209.3 kPa增至133.0℃、314.5 kPa,心层温度和压力峰值分别从109.4℃、235.5 kPa增至126.4℃、336.9 kPa,但表层和心层温度达到峰值的时间滞后于压力峰值。2)杨木锯材表层水分状态分析表明,在热压板温度为120℃条件下,表层水分处于未饱和水状态,干燥后表层含水率高于FSP可提供佐证;在热压板温度为130和140℃条件下,表层测点位置的自由水转变为水蒸气,随干燥时间增加,由饱和蒸汽状态逐渐转变为过热蒸汽状态,干燥后表层含水率低于FSP证实推测正确。杨木锯材心层水分状态分析表明,虽然含水率高于FSP的锯材内温度高于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温度,但由于心层压力较高,水分处于未饱和水状态;在热压板温度为120、130和140℃条件下,干燥后心层含水率均在50%以上,显著高于FSP,证明液态水状态的推测。3)热压板打开期间杨木锯材内水分状态分析表明,热压板打开瞬间锯材表面和内部压力急剧下降,锯材中部分液态水发生闪蒸转变为水蒸气,锯材内水蒸气从表面快速迁出引起锯材含水率降低。结论: 热压板闭合阶段,锯材表面与蒸发面之间的液态水吸热汽化产生的蒸汽压力导致锯材内部压力高于大气压,沿厚度方向从锯材表面到中心的水分状态依次为过热蒸汽(表面)、饱和蒸汽(蒸发面)和液态水(中心);热压板打开阶段,锯材内水分在蒸汽压梯度驱使下从锯材表面释出,并使锯材含水率降低,是热压干燥中高含水率锯材内水分迁移的主要方式。

纳米纤维素/滤纸浆复合微滤膜的制备与性能
张文文,俞娟,张丽君,范一民
林业科学. 2020, 56(9):  112-118.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913
摘要 ( 220 )   HTML ( 10 )   PDF (2363KB) ( 10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制备一种价格低廉、生产工艺简单、性能优良的纳米纤维素/滤纸浆复合微滤膜,研究不同复合膜定量、纳米纤维素添加量对复合微滤膜过滤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影响,为纳米纤维素/滤纸浆复合微滤膜的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成熟纸张生产工艺,将滤纸浆(FPP)和纳米纤维素(CNF)通过一步配抄法制备得到复合微滤膜。分别测试复合微滤膜中CNF留着率、纯水通量、面涂重质碳酸钙(GCC)截留率、机械性能并观察其微观形貌,分析CNF留着率、CNF添加量、复合膜定量对复合微滤膜纯水通量、GCC截留率和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 添加AlCl3可使CNF成功留着于复合微滤膜中,CNF(g)/AlCl3(mmol)配比为3:2时,CNF留着率达100%;随着CNF添加量及复合膜定量提高,复合微滤膜的纯水通量降低、GCC截留率增加;当CNF添加量为20%、复合膜定量为50 g·m-2时,复合微滤膜的GCC截留率最高达85.94%,纯水通量仅为1 814 L·m-2h-1;CNF留着可明显提高复合微滤膜的机械性能,复合微滤膜的抗张强度最高达2.619 kN·m-1,是纯滤纸浆膜的2倍;复合微滤膜微观形貌分析表明,CNF能够搭接在滤纸基材上,降低滤纸基材孔隙率。结论: 在CNF分散液中加入AlCl3,可实现CNF的截留并嵌入复合到滤纸浆中;复合膜定量越高、CNF添加量越大,复合微滤膜的纯水通量越小,对应的GCC截留率越高。当CNF添加量为20%时,复合微滤膜的GCC截留率最高达85.94%,纯水通量仅为1 814 L·m-2h-1;CNF强度较高,且能在滤纸基材中形成交联搭接,降低滤纸基材孔隙率,所有复合微滤膜的过滤性能和机械性能均优于纯滤纸浆膜。

综合评述
林木花芽分化研究进展
陈晨,喻方圆
林业科学. 2020, 56(9):  119-129.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914
摘要 ( 533 )   HTML ( 31 )   PDF (1635KB) ( 34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花芽分化是林木开花结实的关键阶段之一,其状况直接影响种实的产量和质量。研究并揭示林木花芽分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措施调控林木花芽分化,是保障林木种实优质高产的重要基础。花芽分化包括生理分化和形态分化,其过程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影响花芽分化的内因主要有植物激素和树体营养等。植物激素包括赤霉素和生长素等,其中赤霉素最为重要,赤霉素抑制大多数阔叶树种的花芽分化,但促进针叶树的花芽分化;树体营养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矿质养分等,其中以碳水化合物最为重要,碳水化合物充足有利于花芽分化。影响花芽分化的外因包括水分、温度和光照等。通常认为,适度的干旱和充足的光照能促进林木的花芽分化;温度对林木花芽分化的影响也很显著,但不同树种对温度的要求不同。与花芽分化相关的假说包括碳氮比学说和激素平衡等。目前,花芽分化的分子调控已经取得多项进展,包括成花基因(FT)、抑花基因(TFL1)在内的众多基因的作用机制。掌握林木花芽分化规律及调控机制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技术措施进行花期、花量调控,提高林木结实数量和质量。本文综述近年来在花芽分化的解剖学观察、花芽分化期、影响花芽分化的内外因素、花芽分化的调控机制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花芽分化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中国森林经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张会儒,雷相东,李凤日
林业科学. 2020, 56(9):  130-142.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915
摘要 ( 798 )   HTML ( 57 )   PDF (2197KB) ( 6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森林经理学是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如何有效组织森林经营活动的应用基础理论、方法、技术和工艺的一门科学,在林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森林经理学20世纪初从日本引入中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学科群,包括森林经理学、测树学、遥感和3S技术、信息管理和系统科学在森林经理中的应用等。本文从森林经营理论与技术模式、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与管理、林业统计与森林生长收获模型、森林经营计划与优化决策、林业遥感技术与应用、林业信息技术应用6方面对中国森林经理学60多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在森林经营理论与技术模式方面,提出人工林多功能经营和结构化森林经营技术体系,森林经营理论与技术处于森林可持续经营指导下的近自然经营、多功能经营等实践探索和理论验证阶段。在建立和完善中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过程中,森林经理学科的研究提供重要技术支撑。随着现代统计学方法的应用逐步深入,提出一套完整的建立相容性立木地上生物量模型方法。建立气候敏感的林分生长模型,将碳储量作为经营目标成为森林多目标经营规划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满足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长收获预测和适应性经营需要。遥感技术发展迅速,在森林参数定量反演方面,主要进展集中在激光雷达以及多模式遥感数据的综合反演技术等;无人机在森林调查中也开始得到应用;研制高分林业遥感服务平台和应用系统,促进自主高分遥感数据的应用。研发大量森林资源管理应用系统,实现包含遥感影像、地理信息、小班区划和林地属性信息的全国林地"一张图"管理。尽管中国森林经理学在上述方面均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存在尚未形成中国特色的森林经营理论与技术体系、森林经营基础研究薄弱、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时效性差、缺乏森林经营的计划工具等问题,总体上处于"跟跑"地位。森林的多功能及其实现是森林经理学研究的严峻挑战,也是森林经理学发展的难得机遇,需要发挥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与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开展森林经营的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技术和工艺研究,以适应现代林业发展需求。

林分结构多样性研究进展
赵中华,惠刚盈
林业科学. 2020, 56(9):  143-152.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916
摘要 ( 819 )   HTML ( 70 )   PDF (1338KB) ( 48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林分结构是森林经营与分析中的重要因子,提高林分结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维持和增加的基础。林分结构多样性表达方法是生态学和林学学科研究的重点议题,本研究从林分结构组成多样性、林木大小分化多样性和林木空间分布多样性3方面综述林分结构多样性研究进展。林分结构组成多样性常以林分组成属性为基本统计单位,以植物群落学中的α物种多样性指数为基础来表达;基于相邻木关系的林分组成结构多样性则通过描述林分中树种的隔离程度来体现。林木大小分化多样性以林木个体胸径、树高和冠幅等因子作为比较指标,大小变异系数、Gini系数、胸径分布偏度、大小分化度等常用来描述林木大小分化程度。林木空间分布多样性的实质是林木在水平空间上的位置分布格局多样性;点格局分析方法能够很好描述林木位置随尺度变化的差异,但对数据要求较高,需要精确的林木定位数据;标记二阶特征可以体现林分中树种和大小随尺度变化的分布情况,对生态学过程和假说具有一定分析和解释能力,但无法表达林分树种组成的丰富程度和林木大小的变异程度,也需要精确的林木定位数据。林分结构复杂性优先于林分结构多样性,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林分结构多样性常作为林分结构复杂性的替代指标。林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概念,现有林分结构多样性表达方法缺乏体现林分结构多维性的指标,探索林分结构多样性和复杂性表达方法仍是一项富有挑战的工作。未来林分结构多样性或复杂性指标的构建需要考虑林分结构多维性,同时要考虑多种属性的权重问题;另外,还要与具体的森林经营活动相结合,能够指导林分结构调整,最终实现增加林分结构多样性、维持和增加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目的。

研究简报
施用贝壳粉对酸化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平邑甜茶幼苗生长的影响
赵晓红,柴姗姗,张曼曼,范义昌,毛云飞,毛志泉,沈向
林业科学. 2020, 56(9):  153-163.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917
摘要 ( 231 )   HTML ( 12 )   PDF (5179KB) ( 1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以苹果砧木平邑甜茶幼苗为材料,研究酸化土壤中加入贝壳粉土壤调理剂的改良效果。方法: 挖取果园酸化土壤(pH值为5.45),与调理剂混匀后采用盆栽方式栽植长势一致的平邑甜茶幼苗,3个调理剂处理分别为大粒(DLB)、中粒(ZLB)、小粒(XLB)贝壳粉,分别测定土壤pH值、幼苗株高、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处理6个月后,在距平邑甜茶幼苗5 cm处采集土样,提取基因组DNA扩增建立文库,检测土壤细菌16S rRNA基因V3+V4区域和真菌ITS1+ITS2区域的丰富度、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结果: 3种贝壳粉调理剂处理能将土壤pH值显著提高到6.5~7.2,比初始pH值提高19.26%~28.44%。DLB、ZLB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幼苗株高和SPAD值。通过高通量测序,获得736 515个有效细菌序列数和782 991个有效真菌序列数,有效序列比例均大于72%。3个处理与对照的共有细菌和真菌OTU数分别为1 914个和446个。由各处理群落丰富度指数(Ace指数和Chao指数)和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分析可知,调理剂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其中,ZLB处理的效果最显著,其Ace、Chao和Shannon指数分别提高53.84%、49.85%和14.21%,Simpson指数降低54.76%。3种贝壳粉处理对真菌群落的丰富度无显著影响,但均能降低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其中DLB的处理效果最显著,其Shannon指数降低44.02%,Simpson指数与CK相比提高11.5倍。由Beta多样性分析可知,在酸化土壤中加入3种贝壳粉调理剂后,土壤微生物发生显著变化。由菌群相对丰度组成分析可知,在科分类水平上,3种贝壳粉处理均显著提高细菌中劣势菌群ABS-19科和黄色单胞菌科以及真菌中劣势菌群毛壳菌科、小囊菌科、毛球壳科、粪盘菌科丰度,显著降低细菌中优势菌群酸杆菌科和Solibacteraceae科以及真菌中优势菌群丛赤壳科、被孢霉科、假球壳科、枝孢霉科丰度。结论: 施用3种粒径的贝壳粉土壤调理剂,均可提高酸化土壤pH值,改善平邑甜茶长势,改变酸化土壤中科分类水平细菌的丰富度、多样性及真菌的多样性。贝壳粉作为绿色生物调理剂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相容性单木生物量模型估计方法的比较——以青冈栎为例
刘秀红,姜春前,徐睿,何潇,齐梦娟
林业科学. 2020, 56(9):  164-173.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918
摘要 ( 219 )   HTML ( 13 )   PDF (1484KB) ( 1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生物量模型是估算森林生物量的有效手段,非线性联立方程组是构建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的常见方法。本研究以青冈栎为例,比较常用的2种生物量模型构建方法和3种参数估计算法,以期选出最好的生物量模型构建方法和算法,为生物量的模型计算和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以南方25株青冈栎地上生物量实测数据为例,选择比例总量直接控制和代数和控制2种结构形式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分别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二阶最小二乘法和三阶最小二乘法作为模型参数估计算法,建立地上总生物量与各组分生物量的相容性模型,比较不同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 在3种参数估计算法下,2种结构的生物量模型均能解决地上生物量与干、枝、叶各组分生物量之间的相容性问题,各组分生物量模型的确定系数都在0.8以上,地上生物量模型的确定系数最高,树叶生物量模型的确定系数最低;使用相同的参数估计算法,2种结构的相容性生物量拟合效果差异不大;对比3种参数估计算法,采用二阶最小二乘法和三阶最小二乘法拟合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的参数估计值和评价指标是一致的,而与普通最小二乘法差别较大,但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的拟合精度更高,且计算过程更简单。结论: 鉴于林业实践中通常以计算地上生物量为主要目的,利用基于普通最小二乘法得到的比例总量直接控制模型,可以以较高的预估精度直接计算出地上生物量,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GF-3全极化SAR数据极化分解估算人工林冠层生物量
魏晶昱,范文义,于颖,毛学刚
林业科学. 2020, 56(9):  174-183.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919
摘要 ( 250 )   HTML ( 8 )   PDF (2996KB) ( 23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GF-3全极化SAR数据在人工林冠层生物量估算中的潜力,提出一种准确估算森林冠层生物量的方法。方法: 以内蒙古赤峰市旺业甸林场油松和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GF-3全极化SAR数据为基础,结合地面实测22块样地数据,采用Freeman三分量分解、Freeman二分量分解、Yamaguchi三分量分解3种极化分解方法获得极化分解分量,分别构建各极化分解方法所对应的冠-地散射比参数(R1R2R3),应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森林冠层生物量与SAR提取参数回归模型,并运用留一法交叉检验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不同极化分解方法所得分量与冠层生物量均存在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Freeman三分量分解体散射分量与冠层生物量的相关性(r=-0.68)高于二次散射分量(r=-0.6)和表面散射分量(r=-0.424),类似地,Freeman二分量分解体散射分量与冠层生物量的相关性(r=-0.718)高于地面散射分量(r=-0.62),而Yamaguchi三分量分解二次散射分量与冠层生物量的相关性(r=-0.743)最高,与Freeman三分量分解相比,Freeman二分量分解、Yamaguchi三分量分解的极化分解分量与冠层生物量具有更好的相关性。应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获得的最优参数为Freeman二分量分解和Yamaguchi三分量分解对应的冠-地散射比参数R2R3,建立的冠层生物量估算模型R2=0.658,RMSE=4.943 t·hm-2;交叉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测误差较低(ME=-0.665 t·hm-2,MAE=4.845 t·hm-2,MRE=3.33%,AMRE=23.233%,P=91.5%),且模型通过置信椭圆F检验,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一致,模拟结果较好,预测值大致分布在1:1直线附近,模型未出现饱和点。结论: Freeman三分量分解、Freeman二分量分解、Yamaguchi三分量分解3种极化分解方法获得的极化分解分量均与冠层生物量具有显著相关关系,极化相干矩阵旋转变换、体散射模型优化可有效提高森林区域极化分解效果,冠-地散射比参数对冠层生物量的敏感性高于任何单一极化分解分量,多种SAR极化分解参数共同使用能够较好估算冠层生物量。极化分解估算森林冠层生物量具有可行性,且不存在明显的饱和性问题。

基于林层划分的湖南栎类天然次生林断面积生长模型
胡松,朱光玉,陈振雄,卢侃,黄朗,刘卓
林业科学. 2020, 56(9):  184-192.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920
摘要 ( 236 )   HTML ( 12 )   PDF (1723KB) ( 25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复层林林分层次对湖南栎类天然次生林断面积生长的影响,从林层角度构建复层混交异龄林断面积生长模型,反映不同林层的断面积生长规律,为湖南栎类天然次生林的林分生长收获和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以湖南省51块栎类天然次生林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树高聚类法、国际林联标准和光竞争高度法划分林层,以Schumacher式分别对全林分及上层林、下层林断面积进行拟合,选择最优林层划分方法;考虑总断面积与各林层断面积的相容性问题,通过比例平差法构建相容性林层断面积生长模型。结果: 全树高聚类法、国际林联标准和光竞争高度法的林层划分结果均满足《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要求,且不同林层间统计量的F检验结果均显著;Schumacher式能较好模拟全林分及不同林层的断面积生长,其确定系数(R2)均在0.92以上,相比不分层的全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分层后不同林层断面积生长模型R2从0.925 9提高到0.945 5~0.984 6;选择国际林联标准的优势高划分作为栎类天然次生林最优林层划分方法,其断面积生长模型精度最高(R2=0.970 4,MAE=1.458 8,RMSE=2.178 6),与不分层的全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相比,R2提高5.0%,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降低39.8%、26.4%;以总断面积为基础控制的比例平差法能较好解决总断面积与各林层断面积的相容性问题,相比各分项的独立预估模型,上层林R2由0.974 6提高到0.986 8,下层林R2由0.980 2提高到0.988 8。结论: 复层林林分层次对湖南栎类天然次生林断面积生长影响显著,考虑林层效应对研究林层断面积特征、提高断面积建模精度具有重要作用。从林层角度揭示亚热带栎类天然次生林林分断面积生长过程,对栎类天然次生林的林分生长收获和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天敌花绒寄甲与寄主松褐天牛成虫出现期的关系
温小遂,宋墩福,杨忠岐,王忠辉,施明清
林业科学. 2020, 56(9):  193-200.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921
摘要 ( 231 )   HTML ( 6 )   PDF (1387KB) ( 17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明确天敌花绒寄甲与寄主松褐天牛成虫出现期的关系,为推广该天敌防治松材线虫媒介松褐天牛提供基础信息。方法: 通过在江西新干林间马尾松诱木上释放花绒寄甲,研究该天敌与寄主松褐天牛的羽化出孔规律;采用松褐天牛信息素诱芯诱捕,监测林间花绒寄甲与松褐天牛飞行活动的季节性动态;调查花绒寄甲成虫在枯死木上的分布规律。结果: 越冬结束后花绒寄甲成虫即可交尾产卵,繁殖下一代。越冬代松褐天牛成虫羽化出孔期为5月上旬至7月上旬,高峰期在5月下旬。第1代花绒寄甲成虫于6月底或7月初羽化出孔,7月下旬羽化结束,其平均羽化出孔期和羽化盛期分别为30.5天和11.5天;出孔高峰期在7月上中旬,这比越冬代松褐天牛成虫的晚42~50天。松褐天牛成虫的诱捕期从4月底开始到10月中旬结束,盛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下旬;高峰期在6月中下旬。花绒寄甲成虫诱捕从5月上旬开始,5—6月诱捕到的成虫数量很少,仅占全年诱集量的6.62%;7月花绒寄甲诱捕量明显增多,诱捕高峰期在9月上中旬,这比松褐天牛的晚近3个月;7—10月的寄甲诱捕量占93.38%。花绒寄甲成虫主要分布在枯死木树干的中部和上部,以上部数量最多,占77.12%,其余在中部。第1代松褐天牛幼虫侵入孔数量在枯死木树干上部的比例为55.33%,中部为37.18%,下部仅为7.49%。结论: 越冬结束后花绒寄甲成虫就可交尾产卵,这就使第1代花绒寄甲幼虫的孵化期恰好和寄主松褐天牛发育到最适宜被寄生的蛹期相吻合,这是二者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也表明花绒寄甲是一种专性寄生天敌。越冬代松褐天牛成虫5月初陆续羽化出孔后迁飞到健康松树上取食为害,并在危害木上产卵。第1代花绒寄甲成虫6月底或7月初陆续羽化出孔后,飞翔搜寻有第1代松褐天牛幼虫为害的枯死木栖息和越冬。花绒寄甲成虫在枯死木的分布位置主要在树中部和上部,以上部数量最多,且与松褐天牛的基本相一致。这说明花绒寄甲对寄主天牛具有很强的搜索追踪和跟随效应。

竹材在LiCl/DMSO溶剂体系中的溶解及再生性能
吴文娟,邹春阳,黄丽菁,金永灿
林业科学. 2020, 56(9):  201-206.  doi:10.11707/j.1001-7488.20200922
摘要 ( 216 )   HTML ( 8 )   PDF (1603KB) ( 5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竹材在LiCl/DMSO溶剂体系中的溶解行为及再生特点,为全面解析竹材原本木质素结构信息提供一个可行的木质素分离溶剂体系。方法: 竹材及再生后竹材化学成分基于标准方法测定,木质素结构单元变化通过碱性硝基苯氧化分析,采用X射线衍射比较竹材再生前后纤维素结晶区变化。结果: 球磨2 h的竹粉能以质量分数7.5%完全溶解在6% LiCl/DMSO溶剂体系中,溶于8% LiCl/DMSO溶剂体系中的竹粉质量分数达10%;经再生后化学成分分析,木质素基本保留,再生得率约90%;硝基苯氧化分析结果表明,再生前后木质素未缩合单元含量没有变化,其中S单元占50%,碳水化合物有一定损失;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纤维素结晶度经LiCl/DMSO溶剂体系溶胀处理后从58.7%降至26.5%。结论: 球磨时间、LiCl在DMSO溶液中的质量分数均会影响LiCl/DMSO溶剂体系中的竹粉溶解,再生后,球磨竹粉的化学成分再生能力强,高聚糖在LiCl/DMSO溶剂体系中的再生能力稍低于木质素。竹材中木质素的缩合程度低于稻草,球磨及再生对竹材木质素结构没有影响。竹材原料球磨再生后的纤维结晶区有一定程度破坏,结晶度有所下降。竹材无论是化学成分还是生物结构均与木材类似,在溶解性能上更接近于木材,LiCl/DMSO溶剂体系可尝试作为解译竹材木质素的可行性分离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