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子松疱锈病的研究
鞠国柱 何秉章 尹成初 张雅琴 李成烈
. 1984, 20(2):
149-155.
摘要
(
668 )
PDF (480KB)
(
5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樟子松疱锈病是樟子松人工林的重要病害。病原菌为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 flaccidum(Alb. et Schw.)Winter],其冬孢子寄主为芍药[Paeonia lactiflora]及山芍药[P. obovata],人工接种还侵染萝藤(Melaplexis japonica)。锈孢子放散56天,5月15日至6月20日为放散高峰期,水平传播30米,垂直分散5米。锈孢子双核,具2—4芽孔,只有1芽管优生,在2%琼脂膜上,20℃,饱和湿度,pH7时萌发率达80%。夏孢子经阳光照射可提高萌发率15%,在2%琼脂膜上,25℃下,4小时始萌发,48小时萌发78.4%;越冬后的夏孢子具2.96%萌发力。冬孢子成熟后3天在16—21℃下,保湿3小时即萌发,24—36小时萌发量最大。在樟子松病皮下的菌丝为多年生,有隔,单核,在寄主细胞间隙生长,以棒状或丝状吸器伸入细胞吸养。用氯化钠水溶液或结晶可杀死芍药根;用十二吗啉千倍液涂干效果好,松焦油,焦化腊、机油加玉米荠油均有效,但产生药害。修枝是促进林木生长和防病的理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