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业科学,今天是

当期目录

1999年 第3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1999-11-25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齐生
 
林业科学. 1999, 35(6):  1-1. 
摘要 ( 46 )   HTML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杉木人工林根际土壤性质变化的研究
杨承栋,焦如珍
林业科学. 1999, 35(6):  2-9. 
摘要 ( 706 )   HTML ( 5 )   PDF (204KB) ( 55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重点论述一代杉木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生物活性、生物化学活性、土壤化学性质的差异及其在林木生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杉木幼龄林、中龄林及近熟林样地土壤中有机养分和无机养分含量,除去幼龄林土壤中全K之外,均是根际土壤养分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不同发育阶段养分变化规律:速效N在根际和非根际均呈下降趋势;速效P含量也呈下降趋势,仅从中龄林至近熟林略有恢复,但全P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速效K由幼龄林至中龄林呈升高趋势,但由中龄林至近熟林呈下降趋势,全K只是从中龄林至近熟林呈下降趋势。Cu、Zn、M n含量,从幼龄林至中龄林呈大幅度下降,中龄林至近熟林在非根际土壤中略有恢复。关于土壤酶活性变化,无论是水解酶类、还是氧化还原酶类活性,在杉木幼龄林时期,均是根际土壤酶活性低于非根际土壤,随着林木生长至近熟林,则逐渐出现根际土壤酶活性高于非根际土壤。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幼龄林阶段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均多于非根际土壤,从幼龄林至中龄林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均呈下降趋势,但放线菌数量在增多,由中龄林至近熟林,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数量趋于提高。在杉木生长过程中,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三大类微生物的属、种及数量发生的变化,指示了土壤性质恶化的动态变化,通过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性质研究,为揭示杉木人工林土壤性质恶化机理、找出防治的技术途径,提供了较明确的科学依据。

应用“416-A”最优混合设计研究尾叶桉肥效与营养诊断
黄益宗,黎向东,杨炳强,冯宗炜
林业科学. 1999, 35(6):  10-18. 
摘要 ( 690 )   HTML ( 3 )   PDF (252KB) ( 48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 416-A”最优混合设计安排尾叶桉幼林氮磷钾硼肥的施肥试验,建立了尾叶桉高生长与N、P、K、B肥施用量的回归模型,对模型进行仿真寻优,得到尾叶桉幼林最佳施肥配比的两套方案:高方案为N80P40K40B2.5(kg/hm2),当年目标树高生长4.53 m。中方案为N34.9P17.45K17.45B1.1(kg/hm2)目标树高生长2.45 m。施N、P、K、B肥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尾叶桉幼林的生长,三大要素中K对尾叶桉幼林高生长影响最大,其次是P,最后是N。合理施肥能延长尾叶桉的树高生长速生期。采用监界值法诊断得到尾叶桉幼林叶片养分元素及其比值的临界浓度和最适浓度,这将为桉树的合理施肥,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锥栗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特征和生物循环的研究
陈辉,何方
林业科学. 1999, 35(6):  19-27. 
摘要 ( 611 )   HTML ( 0 )   PDF (169KB) ( 46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林分样地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3个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即未结果期、结果初期和盛果初期锥栗人工林各器官N、P、K、Ca、Mg的养分浓度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各种养分元素的存留量从未果期到盛果初期逐渐增大, N与Ca的积累占很大比例, K、Mg次之,存留量最少的元素均为P。在未结果期, N的归还量最大, Ca次之,最小为P。始果期, Ca与N的归还量仍占首位,其次是K, P最少。至盛果初期, K的归还量最大, N次之,最小为P。各元素循环速率,从未果期至盛果初期,呈增大趋势,元素周转期则呈缩短。对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必要的分析。研究结果可为不同时期养分补偿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杜仲叶次生代谢物生态学研究初报
张康健,王亚琴,马希汉,王蓝,张檀
林业科学. 1999, 35(6):  28-34. 
摘要 ( 708 )   HTML ( 0 )   PDF (161KB) ( 6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不同产地杜仲叶中次生代谢物(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及其生态因素分析,对杜仲叶次生代谢物进行了生态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杜仲叶次生代谢物含量差异显著:遵义地区的京尼平甙、绿原酸、桃叶栅瑚甙、总黄酮含量最高,慈利地区的京尼平甙酸含量最高;洛阳地区的京尼平甙含量最低,宜昌地区的绿原酸、桃叶珊瑚甙、总黄酮、京尼平甙酸含量最低,但杜仲胶含量最高,从而说明了生态因素也是调控次生代谢物的重要因素。对各生态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杜仲叶次生代谢物合成与积累的主要因素是微量元素;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态)与杜仲(叶)中微量元素(植物吸收)不完全呈正相关关系;以两者为主因素各进行的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结果不一致。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得出:贵州遵义、湖南慈利、陕西略阳、四川通江4个地区杜仲叶中次生代谢物含量较高。

利用树冠竞争因子确定同龄间伐林分的断面积生长过程
唐守正,杜纪山
林业科学. 1999, 35(6):  35-41. 
摘要 ( 686 )   HTML ( 1 )   PDF (162KB) ( 70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断面积生长预估是林分生长和收获预估体系中的核心因子和基础。本文选用了包含林分密度指标、年龄和立地质量指标的Richards模型作为断面积生长模型。利用树冠竞争因子(CCF)能稳定反映林分竞争水平的特性,建立了CCF与林分密度指数和单位面积林木株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对长白落叶松和杉木得出:(1)CCF < 200,林分为等株数生长; (2)200 ≤CCF ≤300时,为等株数生长向自然稀疏生长的过渡期,该期间林分密度指数的变化可用等株数生长和自然稀疏生长的线性组合来表达; (3)CCF >300时,林分为完全的自然稀疏生长。

青冈常绿阔叶林群落动态研究
于明坚
林业科学. 1999, 35(6):  42-51. 
摘要 ( 678 )   HTML ( 1 )   PDF (255KB) ( 58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分布于浙江建德林场和黄山西北坡4个不同发育阶段青冈常绿阔叶林(7龄林、20龄林、40龄林和近熟林)的动态特征。青冈林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种类组成体现出以青冈和其它常绿种类占优势,并伴有一定比例落叶成分的特征。群落的叶面积7龄时比20龄高, 20龄后逐渐增大,近熟林中达12.8。个体密度和物种数在林木层、藤本植物和草本层中以7龄时为最高, 7龄林中缺乏的下木层则在后3个阶段中呈上升态势。4个阶段林木层、下木层和草本层的Shannon -Wiener指数分别为3.32~ 4.88、3.59 ~ 4.14、1.14 ~ 2.36,其动态与结构和物种数相似。优势种青冈能在采伐迹地上萌生,使群落以压缩演替的方式快速步入常绿阔叶林阶段。由于年龄较小、种子库遭破坏、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需一定的光照条件等原因,没及时产生充足的幼苗和幼树,青冈种群在40龄左右尚缺低龄级个体,其基株的大小级结构往往为纺锤形,使之以产生克隆分株和萌生枝作为对空间占有的补充。此后,根据生境状况,它可能通过有性和无性两种方式进行繁殖,以巩固其优势地位。林木层生物量和生长量随着群落的发育而增加,其中青冈的比例趋于增大。

榛属种质资源性状描述系统研究
王明启,彭立新,吴榜华,张启昌,梁维坚
林业科学. 1999, 35(6):  52-57. 
摘要 ( 611 )   HTML ( 0 )   PDF (138KB) ( 46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58份试材的研究,并参考Thompson等人的欧榛评价系统,初步建立了适合中国东北地区特点的榛属种质资源性状描述与评价系统。同时,研究确定了标准叶片取样部位、数值性状理论样本容量和分级标准。为今后系统研究榛属种质资源提供了依据。

杉木种子涩籽地理流行模型的研究
何东进,洪伟,吴承祯
林业科学. 1999, 35(6):  58-62. 
摘要 ( 745 )   HTML ( 0 )   PDF (131KB) ( 54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杉木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速生丰产树种,在人工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杉木种子涩籽率高是影响杉木产量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积极探讨杉木种子涩籽的预测与防治是杉木种子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不同的地域是造成杉木种子涩籽量差异的重要因子之一,为了进一步探讨杉木种子涩籽在地理上的流行规律,本文试图运用一种新的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杉木种子涩籽与地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建立了杉木种子涩籽地理流行BP网络模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BP模型对模拟预测不同地域杉木种子涩籽的涩籽率具有较高的精度,平均模拟精度为88.40 %。这不仅为杉木种子园的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也为人工神经网络在林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开辟新的思路。

华山松大小蠹共生真菌对寄主树木的影响
唐明,陈辉
林业科学. 1999, 35(6):  63-66. 
摘要 ( 664 )   HTML ( 0 )   PDF (143KB) ( 7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华山松大小蠹共生真菌(Ophiostoma sp.和Leptographium sp.)是克服寄主华山松树木抗性系统的先导和致死寄主树木的主要原因。华山松大小蠹共生真菌通过对寄主树木木质部树脂道泌脂细胞的分解和菌丝在寄主树木树脂道内的大量繁殖,堵塞寄主树木树脂道,使寄主华山松泌脂系统失去活性和抗性功能。同时,随共生真菌在寄主树木木质部内的发育,菌丝分解寄主木质部薄壁细胞,使寄主树木木质部物质代谢紊乱,导致寄主华山松迅速死亡。

腐皮镰孢菌对花椒抗根腐病诱导作用研究
朱天辉,杨启智
林业科学. 1999, 35(6):  67-70. 
摘要 ( 692 )   HTML ( 2 )   PDF (128KB) ( 60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腐皮镰孢菌培养液中存在一种耐热性的诱导因子,发酵培养7 d后,其生成量最大;在对3年生花椒的4种诱导方法中,以根部注射和根茎部注射的诱导抗性效应较明显,其抗性诱导期、最大期、持续期分别为10、20、35 d,在抗性表现的开始期和最大期,重复诱导可以明显增强诱导抗性,以重复诱导4次效果最好,可使抗性诱导效应由38.1 %~ 81%提高到60% ~ 95.0 %,在诱导抗性最大期进行4次重复诱导,可使诱导抗性持续期延长到至少55 d;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诱导效应与诱导因子剂量成正相关。

华山松木蠹象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研究
张忠和,谢开立,曹葵光
林业科学. 1999, 35(6):  71-75. 
摘要 ( 696 )   HTML ( 2 )   PDF (142KB) ( 70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对华山松木蠹象为害木分级、蛹的空间分布型、抽样技术以及发生与环境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山松木蠹象为害木可分为4级:正常木、初侵染木、近枯死木、枯死木。蛹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抽样部位以树干下部为最佳。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处理调查数据得出,在95%的可靠性下,影响华山松木蠹象种群数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林木生长势。

竹缺爪螨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蔡秋锦,张飞萍,钟景辉,刘巧云,张艳旋
林业科学. 1999, 35(6):  76-80. 
摘要 ( 700 )   HTML ( 0 )   PDF (149KB) ( 63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竹缺爪螨(Aponychus corpuzae Rimando)营两性或孤雌生殖,孤雌生殖产雄卵;雌螨日产卵1~2粒,一生平均产卵9.8粒;林间自然性比为2.35:1;该螨以雌成螨和卵滞育, 11月中旬入蛰, 3月上旬出蛰;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各螨态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变短,从卵到成螨产卵有效积温为280.76日度,发育起始温度为13.32℃。该螨还可取食苦绿竹(Dendrocalamus basihirsuta)、长毛米筛竹(Bambusa pachinensis)、半耳箬竹(Zndrocalmus longiaurtus),并完成其生活史,在麻竹(Dendrocalamopsis latif lorus)、毛金竹(Phyllostachys nigra)上不能存活,在苦绿竹上完成1代需18.4 d;降雨的冲刷及浸水对幼、若、成螨存活影响较大,短期浸水对卵孵化影响不大,浸水1 d后卵孵化率降至30.65 %。利用灰色关联度(T he Gray Sequence)方法分析湿度、气温、降雨量、天敌4个因子对该螨种群消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4个因子对幼、若、成螨数量消长的关联序为湿度>降雨量>天敌>温度,对卵量和整个种群数量消长的关联序为湿度>天敌>降雨量>温度。

枣尺蠖核多角体病毒活性及林间防治试验
冀卫荣,刘贤谦,师光禄
林业科学. 1999, 35(6):  81-85. 
摘要 ( 682 )   HTML ( 0 )   PDF (151KB) ( 57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报道了枣尺蠖(Chihuo zao Yang)核多角体病毒(CzN PV)活性的生物测定结果及在山西太谷枣树林间防治枣尺蠖的试验效果。以不同浓度该病毒悬液浸渍鲜枣树叶,饲喂感染3龄初枣尺蠖幼虫,病毒浓度对数值与死亡机率的回归直线方程为; LC50及95 %的置信限分别为3.65 ×105及4.04 × 104 ~ 3.13 ×106PI Bs/ mL。以2.5 ×105、1.25×106、2.5 ×106、1.25 ×107和2.5 ×107PIBs/mL 5种浓度病毒感染3龄初幼虫,其LT50值分别为10.01、9.57、9.08、7.94和7.49 d。同一浓度病毒(2.5 ×106 PI Bs/ mL)对不同虫龄感染力不同。幼虫死亡率随虫龄增大而降低,从2龄的96.7%降低到4龄的30.0 %; LT50值随着虫龄增大而增大,从2龄的5.97 d增加到4龄的12.57 d。在山西太谷枣林枣尺蠖幼虫2龄、3龄占85 %时喷洒浓度为2.5 ×107P IBs/ mL的病毒悬液,虫口减退率高,成本较低,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木材材性株内径向变异模式初探Ⅵ19个杉木种源木材密度径向变异模式的研究
骆秀琴,管宁,文小明,罗吴明
林业科学. 1999, 35(6):  86-92. 
摘要 ( 769 )   HTML ( 1 )   PDF (210KB) ( 6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微密度分析对19个种源杉木的木材密度径向变异模式进行了研究。不同种源间和种源内株间,年轮平均密度的径向变异曲线都存在一定的变异,但此变异主要表现在种源内株间。年轮平均密度的幼龄—成熟相关性从第3年起就极显著。由微密度分析得出的一系列密度和年轮宽特征值间的相关分析表明,在年龄影响下的变异过程中,年轮内密度变异曲线随年轮宽的变动导致晚材率变动的效应较为显著,年轮平均密度主要受晚材率影响;年轮平均密度与年轮宽呈特别显著的负相关。而在种源影响下的变异过程中分析,上述效应不明显,而不同种源间密度变异曲线的上下移动影响显著;年轮平均密度主要受早材平均密度影响;年轮平均密度与年轮宽的负相关远不如在年龄影响下的变异过程中显著。

32mm系统家具CAD程序模块的开发研究
唐开军,江敬艳
林业科学. 1999, 35(6):  93-102. 
摘要 ( 753 )   HTML ( 0 )   PDF (176KB) ( 48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mm系统家具是实现家具工业自动化、零部件和原辅材料通用化的关键技术,在国内外十分普及。而把CAD技术应用到32 mm系统家具开发设计中,则是推动32 mm系统家具的生产与发展的新技术。本文对32 mm系统家具CAD程序模块的开发目标、功能要求、开发环境、程序设计的原理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这种专业化的CAD软件能极大地提高32 mm系统家具开发效率,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

昆虫寄生线虫与林业害虫的防治
杨怀文,陈松笔
林业科学. 1999, 35(6):  103-109. 
摘要 ( 688 )   HTML ( 1 )   PDF (161KB) ( 78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综述了近20年来国内外利用昆虫寄生线虫防治林业害虫的进展。指出自然存在的昆虫寄生线虫,是一类防治害虫的宝贵生物资源,它们对害虫种群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尤其是索科、新垫刃科、斯氏科、异小杆科的昆虫寄生线虫,已大量成功应用于控制树蜂、根象甲、木蠹蛾类害虫等。我国自1985年从澳大利亚引进大量离体培养昆虫病原线虫技术以来,已在北京、天津、福建、湖北、辽宁、吉林等地开展了防治桃小食心虫、核桃举肢蛾、李实蜂、相思拟木蠹蛾、多纹豹蠹蛾、小木蠹蛾、桑天牛、桃红颈天牛、杨锉叶蜂、蛴螬等多种林业害虫的林间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森林生态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失灵及其对策
温作民
林业科学. 1999, 35(6):  110-114. 
摘要 ( 599 )   HTML ( 0 )   PDF (142KB) ( 57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体系建设中的公益林,具有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排斥性的特征,由此带来的外在性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将导致生态资源配置的长期低效。只有较好地化解市场失灵,才能有效地协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确保我国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的优质与高效。本文通过对森林生态建设中市场失灵的分析,提出了产权结合,科斯定理,生态质量等级价格等对策,以修正市场的部分失灵。并探讨了木材价格变动对生态供给的影响,进而提出当木材价格变动时应适时调整生态质量价格,以保证有效的生态供给。

太行山石灰岩区隔坡复式梯田山地经济林模式研究
王棣,李勇,刘劲,张云龙,龚怀勋
林业科学. 1999, 35(6):  115-119. 
摘要 ( 1182 )   HTML ( 0 )   PDF (143KB) ( 55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南方地区杨树胶合板材定向培育技术的研究
方升佐,吕士行,徐锡增,唐罗忠,曹福亮
林业科学. 1999, 35(6):  120-124. 
摘要 ( 632 )   HTML ( 1 )   PDF (136KB) ( 67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