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业科学,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4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7-01-25
论文及研究报告
华西箭竹对岷江冷杉林主要乔木树种幼苗结构及分布格局的影响
王微 陶建平 胡凯 李宗峰 宋利霞
林业科学. 2007, 43(1):  1-7.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101
摘要 ( 740 )   HTML   PDF (217KB) ( 10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亚高山岷江冷杉林中选取≤50m2、50~150m2和>150m2的林窗,每种类型内都包含3种华西箭竹盖度(≤20%、20%~50%和>50%),共调查林窗9个。通过野外群落学调查,研究林窗内岷江冷杉、糙皮桦和川滇长尾槭这3种主要乔木树种幼苗的结构和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在华西箭竹盖度大的林窗中,3个树种的各高度级幼苗都不多,林窗形成后,绝大多数林窗被华西箭竹植株定居,竹盖度对主要树种幼苗总密度以及岷江冷杉幼苗密度的影响显著(p<0·05);2)华西箭竹盖度对岷江冷杉幼苗密度的影响最明显,主要是由于3个树种的生态学特性存在差异,岷江冷杉在没有华西箭竹分布或箭竹盖度小的地方优先更新;3)3种幼苗在9个林窗几乎全为聚集分布,这主要取决于幼苗生物学特性及林窗环境。林窗大小和华西箭竹盖度的综合作用对优势树种幼苗的结构和分布格局产生影响。

四川卧龙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水的氢稳定同位素特征
徐庆 刘世荣 安树青 蒋有绪 林光辉
林业科学. 2007, 43(1):  8-14.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102
摘要 ( 795 )   HTML   PDF (188KB) ( 8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2003年夏季测得的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亚高山暗针叶林地区3个不同群落的降水、土壤水、浅层地下水(泉水)氢稳定同位素含量(δD),分析土壤剖面各层次土壤水氢稳定同位素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水分迁移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表层(枯枝落叶层)水δD受降水δD的直接影响,并且与降水δD有相同的变化趋势;2)A、B、C群落土壤垂直剖面的土壤水δD空间分布形式反映了降水δD的时间变化特征。0~20cm上层土壤水δD值很低,20~40cm时迅速升高,50~60cm时基本稳定,50~60cm深层土壤水δD受浅层地下水δD的影响增强;3)土壤水δD介于降水δD与浅层地下水δD之间,表明卧龙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水源于降水与浅层地下水。在一次性降水14·8mm后5天内,降水对枯枝落叶层的贡献率最高为75·49%~99·91%,对0~5cm土壤水的贡献率次之为66·68%~83·01%,对30~40cm土壤水的贡献率为24·50%~80·57%,对50~60cm土壤水贡献率最低为21·22%~29·17%;4)浅层地下水δD受降水δD的直接影响不明显,变化幅度很小,浅层地下水δD的稳定性说明地下水代表了多年降水的平均状态。

阔叶树截留降雨试验与模型——以色木槭为例
王安志 刁一伟;裴铁璠 金昌杰
林业科学. 2007, 43(1):  15-20.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103
摘要 ( 758 )   HTML   PDF (186KB) ( 8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实验室模拟试验,得到不同雨强和叶面积指数组合下的色木槭截留降雨过程,并考虑树冠湿润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位叶面积次降雨最大截留量随雨强增大而减小,枝叶截留速率随树冠湿润度变化而变化。构建色木槭截留降雨随雨强和叶面积指数变化的模型,对模型模拟验证,模拟精度为92.7%。

银杏特异种质核型进化趋势
邢世岩 高进红 姜岳忠 李士美 李保进 王利
林业科学. 2007, 43(1):  21-27.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104
摘要 ( 773 )   HTML   PDF (888KB) ( 9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首次以银杏幼叶为试材,采用压片法,对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日本及荷兰的21个特异种质的核型及进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24=4m+8sm+12st;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RLF)种质间差异较大,并有普遍加长的趋势;平均臂比(MAR)、长度比(LR)及核型不对称系数(As.K.c)能较好地反映其进化水平,‘垂乳银杏’较原始,中国的‘叶籽银杏’比日本的‘叶籽银杏’更原始;遗传距离(Dij2)聚类发现,‘圣克鲁斯’、‘金秋’等6个种质更为进化。染色体绝对总长度(ATL)、相对总长度(RTL)、相对长度系数(IRL)、总形态百分比(TM)、平均臂比(MAR)、长度比(LR)和As.K.c的均值分别为7.64μm、8.33%、1.00、28.96%、2.94、2.71和71.04%。对银杏的细胞遗传学及进化进行探讨。

细胞分裂素和硝酸铵对欧洲云杉不定芽伸长的影响(英文)
Dietrich Ewald 胡建军
林业科学. 2007, 43(1):  28-34.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105
摘要 ( 801 )   HTML   PDF (292KB) ( 6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细胞分裂素和硝酸铵对欧洲云杉不定芽伸长过程的影响。采用5年生的欧洲云杉1个无性系不定芽丛来研究玉米素和硝酸铵对不定芽生长的影响。试验3种诱导类型(玉米素浓度分别为6.84、13.68、20.52μmol·L-1,激动素浓度0.69μmol·L-1,培养4周),玉米素最高浓度处理诱导的伸长芽数量最多,在4个无生长调节剂继代培养过程中,加入了1个硝酸铵浓度逐渐增加的继代培养过程。经不含生长调节剂的低浓度的硝酸铵(2.5mmol·L-1)培养基的继代培养后转入含有细胞分裂素的诱导培养基,下一个继代培养基补充的硝酸铵浓度分别为2.5、7.5、12.5、17.5mmol·L-1,8周(2个继代培养)后转入含有硝酸铵浓度为2·5mmol·L-1的培养基培养。硝酸铵浓度为7.5mmol·L-1的处理可形成数量最多的不定芽,这对于采用不同浓度的玉米素进行诱导的处理结果是一致的,但随着硝酸铵的浓度增至12.5mmol·L-1和17.5mmol·L-11时则不定芽的数量减少。欧洲云杉的胚轴外植体经1次或多次诱导后,细胞分裂素(BA、激动素、玉米素、2iP)促进了不定芽的分化和发育,其中BA由于可诱导产生大量的不定芽而成为最有效的细胞分裂素。玉米素虽然诱导不定芽相对弱一些,却在BA多次诱导后可促进芽的伸长。这对获得具有形成不定芽能力并可扩繁的芽丛非常重要。

杨属部分种及杂种的AFLP分析
李善文 张有慧 张志毅 安新民 何承忠 李百炼;
林业科学. 2007, 43(1):  35-41.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106
摘要 ( 686 )   HTML   PDF (357KB) ( 9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13对AFLP引物对杨属4个派19个种及杂种的47个无性系进行分析,共检测到858个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为771个,多态性位点的百分率为89.9%,每对引物产生的多态性位点的百分率在80.7%~98.1%之间,表明杨属种间及无性系间在DNA水平上存在广泛变异。根据AFLP标记结果计算杨属派间、派内种间、种内无性系间分子遗传距离,对它们的亲缘关系进行定量描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派间聚类与经典形态分类完全一致,派内种间及种内无性系间聚类与形态分类基本相同。最后,探讨根据分子标记结果进行杂交亲本选配及杂种子代早期选择的可行性。

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天然更新调查
刘足根;朱教君 袁小兰 谭辉
林业科学. 2007, 43(1):  42-49.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107
摘要 ( 788 )   HTML   PDF (207KB) ( 8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调查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长白落叶松天然更新数量、幼苗的存活和生长状况以及其幼树出现的生境。结果表明:在结实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内均有1年生落叶松幼苗,其数量与人工林种子库落叶松种子数量有关,其存活和生长(高生长和叶片数量)状况明显受林分开阔度、地面植被盖度和枯落物的影响。1年生长白落叶松幼苗在林内生长缓慢,一般高生长不超过6cm,地径生长不超过0.1cm,叶片数量不超过25针。长白落叶松天然更新幼苗4月末开始出现,6月份幼苗数量最多,9月份林内大部分幼苗死亡。这表明长白落叶松幼苗在林下不能正常存活和生长,而影响其存活和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光照、草本灌木和地面枯落物。另外,长白落叶松林下很难见到幼树,只有在有种源、光照充足、草本灌木和枯落物少,以及土壤较湿润的生境中能见到其幼树。

不同覆盖处理对元宝枫叶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樊艳平 赵全保 姚延梼
林业科学. 2007, 43(1):  50-54.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108
摘要 ( 680 )   HTML   PDF (221KB) ( 7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2年生元宝枫苗为试材,对其进行不同覆盖处理,测定叶内黄酮、绿原酸、叶绿素、SOD活性酶和丙二醛的含量,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不同覆盖处理对元宝枫叶中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十分明显,黄酮含量在白膜覆盖下最高,绿原酸和叶绿素含量在绿膜覆盖下最高,SOD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在红膜覆盖下最高,黄酮、叶绿素、丙二醛含量在不同覆盖处理下均以α=0.01水平上差异极显著,SOD酶活性和绿原酸含量以α=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二年种子”休眠与萌发的研究
徐本美 孙运涛 李锐丽 郭琛 田宝 孔令水
林业科学. 2007, 43(1):  55-61.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109
摘要 ( 805 )   HTML   PDF (252KB) ( 10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山楂、圆柏、蔷薇属、秤锤树、膀胱果、棱角山矾、大果冬青、大叶冬青、银钟花、青钱柳、长柄双花木10个种并1个属“二年种子”进行研究,对比分析破除“二年种子”的机械休眠和生理休眠的方法,总结生产中酸蚀和裂口处理种壳的操作程序,明确控制层积处理时间和条件的重要性。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重点展开对“二年种子”中濒危树种特性的研究。测试结果表明:“二年种子”的萌发性状既是其延续种性的一种遗传表现,也是在现今世界环境条件下,导致植物濒危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结果表明,“二年种子”经酸蚀—裂口处理种壳后,层积时间可以由二冬一夏转为经一冬(4个月左右)层积后在春天正常萌发。

中国寺庙园林植物景观营造初探
王蕾
林业科学. 2007, 43(1):  62-67.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110
摘要 ( 762 )   HTML   PDF (152KB) ( 19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简要介绍中国寺庙园林的发展历史和寺庙园林造景植物的基本类型,总结营造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的基本原则:使用僧众喜爱的植物,宣扬佛门的教义;遵循“多样统一”的原则,精心培植;掌握植物的生态特性,做到“适地适树”。

杨树与杨盘二孢菌激发子互作进程中活性氧的释放及膜脂过氧化
冯莹;韩正敏
林业科学. 2007, 43(1):  68-71.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111
摘要 ( 702 )   HTML   PDF (150KB) ( 8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杨盘二孢菌的激发子粗提液,与高度抗黑斑病的I-72杨和高度感染黑斑病的加杨悬浮细胞互作,测定杨树悬浮细胞的生物化学变化。结果表明:I-72杨在活性氧的释放和ΔpH的变化两方面均明显高出加杨;膜脂过氧化过程,从量的方面看,二者几乎没有差异,只是I-72杨的膜脂过氧化高峰期要早于加杨1h。这些研究可以为杨树的抗病机理和杨树抗病基因的研究提供基础。

蜜环菌群体遗传规律的初步研究
赵俊 秦国夫 张来 徐振昌 赵日良 蔺成阁 彭广增
林业科学. 2007, 43(1):  72-77.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112
摘要 ( 673 )   HTML   PDF (152KB) ( 7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长白山保护区天然针阔混交林和张广才岭地区红松人工林内,设立5个样地,采集蜜环菌样本331号。利用体细胞非亲和性的试验方法,鉴定出东北地区林木病原菌奥氏蜜环菌在林间的遗传体密度较低,是以菌索的形式存在,并为主要传播方式。在防治中应以切断病原菌的土壤传播为主要原则。

枣园间种牧草对树上天敌功能团的影响及其作用评价
师光禄 王有年 张铁强 刘素琪 苗振旺 李登科 路苹
林业科学. 2007, 43(1):  78-83.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113
摘要 ( 746 )   HTML   PDF (152KB) ( 8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枣园间种牧草对树上天敌功能团的影响及其作用评价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两类枣园树上天敌功能团的多样性与优势度系数有明显(P<0.05)差异,枣园种草对树上天敌功能团的演替产生一定的作用,枣树不同发育阶段中,天敌功能团的群落参数随物候而改变;枣园种草对于受化学农药干扰的天敌功能团种群的恢复与重建有促进作用;根据Sn/SpEI/PIds/dm3种指数的大小,评价了枣园天敌功能团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发现种草园的天敌功能团对枣树害虫的控制能力要比未种草枣园强;相关性测定表明:天敌群落学的研究中可以用功能团替代物种。

高光谱数据森林类型统计模式识别方法比较评价
陈尔学 李增元 谭炳香 梁毓照 张则路
林业科学. 2007, 43(1):  84-89.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114
摘要 ( 791 )   HTML   PDF (253KB) ( 8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我国东北地区获取EO-1 Hyperion高光谱数据,以高空间分辨率的全色SPOT-5数据及其影像分割结果为辅助,通过外业测量获取真实可靠的森林类型空间分布数据。以这些数据为地面实状数据,对现代先进的统计模式识别方法用于森林类型识别的效果进行比较评价,总结可以有效解决有限样本条件下高光谱分类问题的基于统计模式识别的森林类型分类技术方案。评价结果表明:对高光谱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并采用更加有效的二阶统计量估计方法,进而应用将空间上下文信息和光谱信息相结合的分类算法,如ECHO,可以有效提高高光谱数据森林类型的识别精度。

不同密度林分冠幅的遥感定量估计
冯益明 李增元 邓广
林业科学. 2007, 43(1):  90-94.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115
摘要 ( 714 )   HTML   PDF (214KB) ( 8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QuickBird的全色波段为数据源,应用空间统计学半方差理论,对山西大同薛家庄林场不同林分密度的小黑杨人工纯林冠幅尺寸进行估计。结果表明:应用空间统计学半方差函数来分析高空间分辨率影像,可以较为准确地实现对密度相对较高纯林林分冠幅尺寸的估计,随着林分密度的降低,估计误差相应地增大。

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孔凡斌
林业科学. 2007, 43(1):  95-101.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116
摘要 ( 684 )   HTML   PDF (136KB) ( 10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回顾和分析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进展,剖析退耕还林(草)工程主要经济政策、成本结构和补偿现状,指出当前补助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期限以及补偿资金筹措等几个方面探索建立我国退耕还林(草)生态补偿机制的可能途径;提出建立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

问题讨论
黄土高原植被生态恢复评价、问题与对策
张文辉 刘国彬
林业科学. 2007, 43(1):  102-106.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117
摘要 ( 834 )   HTML   PDF (128KB) ( 11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西北黄土区考察组获得的资料为依据,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方面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策略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退耕还林和禁伐禁牧措施实施以来,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率、质量已经呈现稳定提升的势态,民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植被恢复措施优化,多元化投资与城镇化发展使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前景较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植被恢复投资力度不够;政策不稳定使农户无远期规划,政策不配套,使大户承包治理停滞;过分注重经济效益,人工经济林比例过大,生态功能不强;禁伐禁牧封禁措施缺乏技术支撑,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亟待解决。未来植被恢复策略包括:明确不同时期植被恢复目标和完善恢复途径;保护现有成果,增加自然恢复和生态修复比例;用政策保护承包大户植被建设的积极性;加大植被建设和科研投资力度,培育黄土区植被恢复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

研究简报
枇杷成熟子叶及叶片不定芽再生研究
吴延军 谢鸣 蒋桂华 陈俊伟 吴江 张上隆
林业科学. 2007, 43(1):  107-110.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118
摘要 ( 682 )   HTML   PDF (175KB) ( 10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松树脂溃疡病菌的分子检测
廖太林;李百胜 叶建仁 纪睿 吴翠萍 安榆林 陈建东
林业科学. 2007, 43(1):  111-115.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119
摘要 ( 728 )   HTML   PDF (313KB) ( 9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转基因白桦对舞毒蛾的抗性研究
王志英 薛珍 范海娟 詹亚光
林业科学. 2007, 43(1):  116-120.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120
摘要 ( 686 )   HTML   PDF (156KB) ( 8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种华南商用藤材的解剖特性
江泽慧 吕文华 费本华 任海青 吴玉章 王朝晖
林业科学. 2007, 43(1):  121-126.  doi:10.11707/j.1001-7488.20070121
摘要 ( 646 )   HTML   PDF (246KB) ( 9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