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业科学,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4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0-06-25
论文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物理性质变化
康义;郭泉水;程瑞梅;洪明;金江群;王祥福
林业科学. 2010, 46(6):  1-5.  doi:10.11707/j.1001-7488.20100601
摘要 ( 905 )   HTML   PDF (163KB) ( 11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连续2年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物理性质定位监测,研究三峡水库水位涨落对消落带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消落带经受2个水位涨落周年影响区域比未受水位涨落影响区域的土壤密度增加了0.7%~4.6%,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分别减少0.2%~7.5%,0.6%~4.0%和32%~60.8%,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田间持水量分别减少0.6%~15.1%,0.7%~11.9%和0.3%~12.5%。虽然各项物理指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趋势,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经受3个水位涨落周年影响区域比未受水位涨落影响区域的土壤密度增加7%~17%;土壤总孔隙度减少18%~21%,毛管孔隙度减少11.3%~24.3%,非毛管孔隙度减少35%~53%,土壤最大持水量降低28%~31%,毛管持水量降低26%~31%,田间持水量降低26%~32%。消落带受水位影响区域和未受水位影响区域各土层的土壤物理指标均差异显著 (P<0.05)。

红树林空间结构均质性指数
李建军<sup></sup>李际平<sup></sup>刘素青<sup></sup>张宏伟<sup></sup>冯湘兰<sup></sup>
林业科学. 2010, 46(6):  6-14.  doi:10.11707/j.1001-7488.20100602
摘要 ( 927 )   HTML   PDF (274KB) ( 10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国内外天然林空间结构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提出红树林林分空间结构优化的均质性目标和均质性指数的新概念;对影响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目标的各参数进行多目标规划,并给出均质性指数的定义和量化公式;首次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潮带林分空间结构影响因子调查数据与林木均质性指数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实例分析表明,各影响因子与均质性指数的关联度大小表现为竞争指数0.716>混交度0.686>空间密度指数0.670>目的树种特性指数0.644>角尺度0.638>大小比数 0.616>健康指数0.607。林木均质性指数能较客观地反映红树林林木对所在林分均质性的影响,为建立红树林生态系统林分空间优化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桤木人工林的碳密度、碳库及碳吸存特征
文仕知;田大伦;杨丽丽 方晰;
林业科学. 2010, 46(6):  15-21.  doi:10.11707/j.1001-7488.20100603
摘要 ( 916 )   HTML   PDF (279KB) ( 9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不同年龄阶段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碳库和碳吸存的研究结果表明:桤木各器官的碳密度算术平均值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5,8和14年生的分别为478.8,485.7和495.8 g·kg-1 ,变异系数在0.25%~9.58%之间,不同器官碳密度由高至低排序大致为:树干>树枝>树叶>树根>树皮,林下植被各组分和死地被物的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层(0~60 cm)平均碳密度也随着林龄的增长逐渐增加,且在垂直分布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不同器官的碳贮量与其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随着林龄增长,乔木层碳贮量的优势逐渐增强,从5年生的25.88 t·hm-2 增加到14年生的49.63 t·hm-2 。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库主要由植被层、死地被物层和土壤层组成,按其碳库大小顺序排列为:土壤层>植被层>死地被物层,5,8和14年生桤木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库分别为95.89,122.12和130.75 t·hm-2 ,土壤碳贮量占整个生态系统碳库的59.42%以上,且随着林龄增长,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碳贮量之比有逐渐下降的趋势,5,8和14年生桤木年净固定碳量分别6.51,6.26和7.82 t·hm-2 a-1 。湖南省现有桤木林植被碳库为2.803 4×106t,为其潜在碳库的47.51%。

浙江省杉木生态公益林碳储量效益分析
张骏;葛滢;江波;常杰;袁位高;朱锦茹;戚连忠
林业科学. 2010, 46(6):  22-26.  doi:10.11707/j.1001-7488.20100604
摘要 ( 838 )   HTML   PDF (191KB) ( 10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浙江省3个年龄级杉木优势林和含杉木混交林的生物量及其分布和碳储量。结果表明:杉木优势林依靠高密度种植和人工管理,在前10 年乔木层生物量达到47 t·hm-2 以上,在中龄林(11~20 年)及成熟林(21~30 年)阶段杉木优势林乔木层生物量增加很少,且都低于同龄级的含杉木混交林;含杉木混交林乔木层的生物量随着林龄增加明显增加,中龄林比幼龄林增长了147 %,成熟林比中龄林增长了28.1%;若杉木优势林改造为含杉木的混交林,碳储量至少增加0.84 t·hm-2 a-1 ;若不改良,碳储量至多增加0.21 t·hm-2 a-1

落叶松扦插生根过程SSH文库构建及部分基因的表达分析
冯健<sup></sup>齐力旺<sup></sup>孙晓梅<sup></sup>张守攻<sup></sup>
林业科学. 2010, 46(6):  27-34.  doi:10.11707/j.1001-7488.20100605
摘要 ( 850 )   HTML   PDF (345KB) ( 9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落叶松在扦插生根过程中基因的表达情况,以落叶松扦插生根率存在显著差异的2个全同胞无性系为材料构建差异表达cDNA文库,获得正、反2个消减文库。随机挑取正库和反库各500个克隆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整理后,正库得到272个UniEST,反库得到249个UniEST。经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这些UniEST分别属于新陈代谢、信号途径、物质运输、抗性相关、生长发育等类别基因,这些基因可能在扦插生根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基因,运用半定量PCR技术对这些基因在落叶松不同器官、不同扦插阶段的表达情况及对IBA的响应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激素在落叶松扦插生根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除激素类基因外,小G蛋白、ABC转运蛋白类、因伤诱导物质等相关基因也参与落叶松扦插生根的过程。

银杏叶绿体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GbCuZnSOD的克隆与表达
李琳玲;程华;许锋;王燕;姜德志;程水源
林业科学. 2010, 46(6):  35-42.  doi:10.11707/j.1001-7488.20100606
摘要 ( 868 )   HTML   PDF (910KB) ( 8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RACE技术首次从银杏中克隆得到铜锌型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GbCuZnSOD)的cDNA序列。GbCuZnSOD 的cDNA全长为783 bp。基因内部含有1个长度为642 bp开放阅读框,编码长度为213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预测分子质量为21.95 ku,等电点为6.82。三维结构预测结果显示,GbCuZnSOD 含有3个转角环和8个β折叠构成桶状的活性中心。GbCuZnSOD 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植物的CuZnSOD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GbCuZnSOD和其他物种的CuZnSOD源自于相同的祖先。信息学分析显示,得到的GbCuZnSOD属于叶绿体SOD。Southern 杂交证实,GbCuZnSOD 属于一个小的多基因家族。Northern 杂交表明GbCuZnSOD 在银杏的茎、叶和果中有表达,根中没有表达,在叶中的表达量最高。ABA和36 ℃高温能诱导GbCuZnSOD 的转录表达,而低温和渗透压处理结果不明显。

植物CBF1转录因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蒋瑶;陈其兵
林业科学. 2010, 46(6):  43-50.  doi:10.11707/j.1001-7488.20100607
摘要 ( 785 )   HTML   PDF (666KB) ( 9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GenBank中18种不同植物CBF1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并对其氨基酸的组成、等电点、亲水/疏水性、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及功能域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18种不同植物CBF1的N端存在富含精氨酸和赖氨酸残基的核定位信号(NLS)、与DNA结合的AP2核心结构域以及C端的酸性氨基酸。构建CBF1进化树,并对其分子进化进行探讨。CBF1的氨基酸主要是脂肪族类,都含有非极性氨基酸Ala,其蛋白等电点多数为酸性,且为不稳定亲水性蛋白。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是18种不同植物CBF1最大量的结构元件,而β-转角和延伸链则散布于整个蛋白质中。不同植物CBF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存在一定的差异。三维结构检测表明此模型的结构符合立体化学规则。

外源Ca2+ 对南林895杨扦插苗生长及稳定同位素δ13 C,δ15 N动态分布的影响
王雷;尹增芳;尤禄祥;李建银;于明祥;徐棉芬
林业科学. 2010, 46(6):  51-57.  doi:10.11707/j.1001-7488.20100608
摘要 ( 824 )   HTML   PDF (320KB) ( 7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形态检测与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不同质量浓度外源Ca2+ (CaCl2 ) 处理下,南林895杨扦插苗株高、地径、生物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各营养器官δ13 C,δ15 N值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的外源Ca2+ 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苗木的生长。外源喷施Ca2+ 后,扦插苗株高、地径、生物量均优于对照,其中以200 mg·L-1 质量浓度的Ca2+ 处理效果最好,其单株平均株高、地径、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4.82%,18.01%,19.7%。随着Ca2+ 质量浓度(0,2,20,100,200,300 mg·L-1 )的升高,南林895苗木叶、茎、根中δ13 C,δ15 N值均呈现逐渐上升然后缓慢下降的趋势,且最大值出现在Ca2+ 质量浓度为200 mg·L-1 处。δ13 C,δ15 N值在植株中的分布遵从“库”器官大于“源”器官的规律。相关性分析表明:“源”器官δ13 C,δ15 N值与株高、地径呈显著性负相关,与生物量呈正相关; “库”器官δ13 C,δ15 N值与株高、地径、生物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不同营养器官δ13 C,δ15 N值的动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南林895杨扦插苗“源”“库”器官间光合同化物积累与再分配格局对外源Ca2+ 质量浓度的响应。

淹水胁迫对2种杨树1年生苗叶片超微结构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杜克兵;许林;涂炳坤;沈宝仙
林业科学. 2010, 46(6):  58-64.  doi:10.11707/j.1001-7488.20100609
摘要 ( 954 )   HTML   PDF (271KB) ( 8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取耐涝的I-69杨和不耐涝的小叶杨为试材进行对比淹水试验,研究淹水胁迫对杨树叶片的超微结构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胁迫对杨树叶片的超微结构产生明显伤害,显著抑制叶片的光合性能,且随胁迫程度的加重和淹水时间的延长而严重:淹水8天时,I-69杨与小叶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叶绿素含量均略有下降,叶片超微结构出现淀粉粒大量减少、嗜锇体数量略有增加、类囊体略有膨胀,少部分片层出现轻微扭曲等现象,但2者间差异不明显。淹水15天时,2者间出现明显差异。I-69杨仍然能够维持较完整的叶片超微结构,从而保持较高的PnFv/Fm,叶绿素含量。小叶杨叶片的PnFv/Fm,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叶片超微结构严重受损,出现质壁分离,叶绿体膨胀、被膜消失,类囊体膨胀,基粒片层扭曲、解体,线粒体内嵴减少、内含物外渗等症状。叶绿体对淹水胁迫敏感,线粒体结构相对稳定。叶片超微结构,尤其光合机构的损伤程度与PnFv/Fm,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是造成淹水胁迫下光合性能下降的重要原因。不同杨树叶片的超微结构对淹水胁迫的抗性明显不同。淹水胁迫下,耐涝杨树叶片的超微结构明显比不耐涝杨树稳定,损伤症状轻,出现时间晚。叶片超微结构的稳定性与杨树的抗涝性呈正相关关系,可作为杨树抗涝性鉴定的细胞学参考。

青岛市森林与湿地负离子的空间分布特征
闫秀婧
林业科学. 2010, 46(6):  65-70.  doi:10.11707/j.1001-7488.20100610
摘要 ( 812 )   HTML   PDF (288KB) ( 8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择对森林和湿地负离子密度影响较大的几个生态因子,采用ALOS遥感影像、区划图、地形图,结合少量地面调查数据,借助于变异分析和3S技术的空间插值及叠加分析方法,对青岛市森林和湿地进行大尺度的定性、定量和可视化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 植被生长初期负离子最大影响矢距为10 m,生长中期最大影响矢距为40 m。2) 不同林种释放负离子顺序: 生长初期,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湿地>经济林,生长中期,经济林>湿地>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3) 生长初期一二级分布在市区、胶州和崂山区,平均密度1 651 个·cm<sup>-3</sup> ,平均相对湿度35.38%,平均温度16.05 ℃,面积77.01 km<sup>2</sup> ,其中林地面积40.85 km<sup>2</sup> ,湿地面积0.37 km<sup>2</sup> ,森林覆盖率53%。生长中期一二级分布在莱西南部、即墨、城阳、市区、崂山、胶州湾、胶州、平度、胶南地域,平均密度3 550 个·cm<sup>-3</sup> ,平均相对湿度67.43%,平均温度26.77 ℃,面积5 687.58 km<sup>2</sup> ,其中林地面积2 380.25 km<sup>2</sup> ,湿地面积为472.07 km<sup>2</sup> ,覆盖率42%,且负离子平均密度在3 550 个·cm<sup>3</sup> 以上的面积占青岛市面积的53%,且生长中期负离子密度是生长初期的4倍。4) 经济林具有同样的生态价值。

两阶段自适应群团抽样在沙漠边缘植被调查中的比较
朱光玉<sup></sup>雷渊才<sup></sup>
林业科学. 2010, 46(6):  71-77.  doi:10.11707/j.1001-7488.20100611
摘要 ( 801 )   HTML   PDF (279KB) ( 8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两阶段自适应群团抽样(two-stage ACS)是一种新兴自适应群团抽样(ACS)设计,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自适应群团抽样最终样本量不确定的缺陷。概述两阶段自适应群团抽样方法的技术思路和原理。以实地调查的花棒数据为研究对象,进行4种两阶段自适应群团抽样方法的比较和分析,指出不跨越边界的基于Horvitz-Thompson估计量的两阶段自适应群团抽样的效果最佳。

基于Voronoi图和Delaunay三角网的林分空间结构量化分析
赵春燕;李际平;李建军
林业科学. 2010, 46(6):  78-84.  doi:10.11707/j.1001-7488.20100612
摘要 ( 878 )   HTML   PDF (316KB) ( 8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Voronoi图具有最近性、邻接性特点,以单株木视为平面点构建Voronoi图和Delaunay三角网,此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对象木的最近邻木株数与Voronoi图中相对应多边形边的数目相等; 对象木与最近邻木的距离和Delaunay三角网的相对应边长相等; 任意2个最近相邻木的夹角即为对应Delaunay三角网2条边的夹角。在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自然保护区选择样地进行试验,把基于Voronoi图和Delaunay三角网计算林分空间结构指数的结果与最近邻木数取4的传统算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两者在计算混交度、大小比数时结果有较高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但两者在计算角尺度时结果差异较大,构建Voronoi图确定最近邻木时各个方向都有选取,角尺度的取值均小于传统计算方法,但是Delaunay三角网结构本身较好反映个体在水平地面的分布格局,且基于Voronoi图和Delaunay三角网林分空间结构研究不需要对象木与邻木距离量算和角度测量。

我国竹子标准体系的构建
侯新毅;江泽慧;任海青
林业科学. 2010, 46(6):  85-92.  doi:10.11707/j.1001-7488.20100613
摘要 ( 810 )   HTML   PDF (282KB) ( 9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阐述构建我国竹子标准体系的意义,分析国内外竹子标准化现状,归纳目前竹子标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即: 标准分布不均衡、覆盖面窄,标准内容陈旧,部分标准存在不一致等,提出我国竹子标准体系构建的原则、依据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包括竹子基础标准、生态培育标准、综合加工利用标准、防护防腐标准、安全卫生标准、机械设备标准6个子系统构成的竹子标准体系框架,并给出部分标准明细。

蚜灰蝶对竹蚜虫的捕食效应
丁玉洲;许明修;刘小林;李兴天;邹运鼎;张龙娃
林业科学. 2010, 46(6):  93-96.  doi:10.11707/j.1001-7488.20100614
摘要 ( 843 )   HTML   PDF (166KB) ( 9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室内试验方法研究蚜灰蝶对竹蚜的捕能力及其日捕习性,结果表明: 蚜灰蝶1,2,3龄幼虫对居竹舞蚜日均捕食量依次为93.60,161.80和266.20只。1日内捕食量及捕食速度的变化规律为上午<下午<夜间,以夜间21: 30—1: 30间捕食量及捕食速度最大; 其最适宜捕食温度25~30 ℃,以30 ℃捕食量最高。随着空间异质性强度和种内干扰增加,其捕食量和捕食速度均随之降低。

美国白蛾及其他5种灯蛾鳞片超微结构的比较
曾今尧<sup></sup>刘丙万<sup></sup>郑咏梅<sup></sup>江雷<sup></sup>
林业科学. 2010, 46(6):  97-101.  doi:10.11707/j.1001-7488.20100615
摘要 ( 876 )   HTML   PDF (206KB) ( 9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扫描电镜下研究美国白蛾和异粉蝶灯蛾、人纹污灯蛾、黄臀黑污灯蛾、净雪灯蛾和黑须污灯蛾等5种常见灯蛾鳞片的超微结构。研究发现: 美国白蛾及其他5种常见灯蛾的鳞片排列都是一层窄而长的鳞片覆盖一层短而宽的鳞片,且都属于镂空型鳞片,即鳞片类型属于二型双层鳞片。人纹污灯蛾的覆鳞和基鳞均最长(376.9 μm±8.92 μm; 265.34 μm±2.87 μm)最宽(75.87 μm±2.12 μm; 67.09 μm±3.86 μm); 净雪灯蛾的覆鳞最短(179.4 μm±2.91 μm); 异粉蝶灯蛾的基鳞最短(99.32 μm±1.31 μm); 美国白蛾的覆鳞和基鳞均最窄(18.79 μm±0.23 μm; 31.14 μm±0.66 μm)。美国白蛾覆鳞的脊间距最大(2.37 μm±0.03 μm); 黄臀黑污灯蛾覆鳞和基鳞的脊间距均最小(1.1 μm±0.02 μm; 1.77 μm±0.01 μm); 黑须污灯蛾基鳞的脊间距最大(2.88 μm±0.02 μm)。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6种灯蛾覆鳞和基鳞的形态及脊间距都存在显著差异。蛾类鳞片的形态特征不宜单独用于种的鉴定,但在蝙蝠食性分析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也能为利用蝙蝠防治美国白蛾的研究提供可靠而有力的依据。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冬季栖息地的选择
李宏群;廉振民;陈存根
林业科学. 2010, 46(6):  102-106.  doi:10.11707/j.1001-7488.20100616
摘要 ( 1460 )   HTML   PDF (222KB) ( 9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6年11—12月和2007年1月,在陕西黄龙山林区对褐马鸡冬季栖息地的选择进行研究。首先对整个研究区域进行系统取样并测量环境参数。有种群出现的栅格定义为探测栅格(n=53),反之为非探测栅格(n=46)。海拔、坡度、坡向的余弦、乔木盖度、灌木盖度、灌丛盖度、距离最近水源距离、距离乡间土路距离、距最近居民点距离以及距最近林边距离等在探测栅格和非探测栅格之间呈显著差异。将显著差异变量经单变量逻辑斯蒂回归进行筛选(P<0.3),再使用Spearman correlation对这些剩余差异显著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排除了距离最近水源距离、距离乡间土路距离、距最近居民点距离3个因子,以最后剩余变量作为自变量,以褐马鸡探测栅格和非探测栅格作为因变量,采用向前筛选的逐步逻辑斯蒂回归分析,最后选择具有最小AICC 值的回归等式为最佳的回归模型,其模型为: π(x)=eg(x) /(1+eg(x) ),g(x)= 22.107-0.004×距最近林边距离+13.623×乔木盖度-0.021×海拔。模型表明,褐马鸡群体的栖息地选择与乔木盖度正相关,与距离林边最近距离和海拔负相关。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

移动式承载索应用于特大桥吊装工程的设计
周新年<sup></sup>巫志龙<sup></sup>官印生<sup></sup>张正雄<sup></sup>郑丽凤<sup></sup>陈裕云<sup></sup>冯建祥<sup></sup>
林业科学. 2010, 46(6):  107-112.  doi:10.11707/j.1001-7488.20100617
摘要 ( 889 )   HTML   PDF (224KB) ( 8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架空索道设计的特点及要求,本着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和安全适用的原则,创造性采用可移动式承载索,对泉三高速公路下岸特大桥吊装索道进行设计,包括索道选线、索道总体布置、承载索与工作索设计、锚桩的验算。在特定的地形地质条件下,进行有效合理的索道布局,以及主要技术参数的选择,并进行校核。索道在特大桥施工中安全适用,能满足吊装作业和高强度工作量要求。

基于ArcGIS的木材物流中心选址
邱荣祖;林雅惠;钟聪儿
林业科学. 2010, 46(6):  113-117.  doi:10.11707/j.1001-7488.20100618
摘要 ( 942 )   HTML   PDF (339KB) ( 9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木材物流中心选址模型,研究遗传算法求解选址模型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以ArcGIS为二次开发平台,采用VB语言集成开发木材物流中心选址应用系统。以永安林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应用研究对象,建立木材物流空间数据库,并应用系统进行初步选址决策。

植物杀螨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王有年
林业科学. 2010, 46(6):  118-127.  doi:10.11707/j.1001-7488.20100619
摘要 ( 790 )   HTML   PDF (311KB) ( 10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近年来菊科、楝科、豆科、瑞香科、藜科、木樨科、唇形花科、伞形花科、蒺藜科以及木本植物的核桃、银杏等70多种植物杀螨作用的研究进展,总结国内外植物源杀螨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情况,分析当前植物源杀螨活性物质研究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在当前杀螨植物的研究上,分离植物中的杀螨活性成分并解析杀螨活性成分的分子结构和阐明植物杀螨活性成分的杀螨机制应该是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研究策略和解决方法,展望植物源杀螨活性物质研究和开发利用的前景和发展方向。

安徽大别山多枝尖山区植物物种多样性
吴甘霖<sup></sup>王志高<sup></sup>段仁燕<sup></sup>张中信<sup></sup>沈三保<sup></sup>
林业科学. 2010, 46(6):  128-132.  doi:10.11707/j.1001-7488.20100620
摘要 ( 788 )   HTML   PDF (194KB) ( 9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牡丹栽培品种群花粉形态的比较
杨秋生<sup></sup>万卉敏<sup></sup>孙俊娅<sup></sup>龚双军<sup></sup>
林业科学. 2010, 46(6):  133-137.  doi:10.11707/j.1001-7488.20100621
摘要 ( 798 )   HTML   PDF (316KB) ( 10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邓恩桉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
宋建英
林业科学. 2010, 46(6):  138-145.  doi:10.11707/j.1001-7488.20100622
摘要 ( 738 )   HTML   PDF (422KB) ( 8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小兴安岭低质林采伐改造后枯落物持水特性变化分析
郭辉<sup></sup>董希斌<sup></sup>蒙宽宏<sup></sup>范煜婷<sup></sup>
林业科学. 2010, 46(6):  146-153.  doi:10.11707/j.1001-7488.20100623
摘要 ( 871 )   HTML   PDF (288KB) ( 9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81-2003年黑龙江省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刘文彬;蔡体久;琚存勇;姚月锋
林业科学. 2010, 46(6):  154-160.  doi:10.11707/j.1001-7488.20100624
摘要 ( 747 )   HTML   PDF (398KB) ( 8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樟树叶片中多环芳烃含量的日变化特征
罗颖丽;闫文德;;田大伦;;梁小翠;;彭钢
林业科学. 2010, 46(6):  161-165.  doi:10.11707/j.1001-7488.20100625
摘要 ( 1444 )   HTML   PDF (189KB) ( 8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叶小爪螨板栗和杉木种群的形态差异
尹淑艳<sup></sup>徐常青<sup></sup>崔孝平<sup></sup>吴爱莲<sup></sup>孙绪艮<sup></sup>
林业科学. 2010, 46(6):  166-170.  doi:10.11707/j.1001-7488.20100626
摘要 ( 793 )   HTML   PDF (173KB) ( 9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青铜峡新疆杨林分个体树冠结构与溃疡病发生的关系
樊军锋;黄逢龙;;焦一杰;梁军
林业科学. 2010, 46(6):  171-175.  doi:10.11707/j.1001-7488.20100627
摘要 ( 786 )   HTML   PDF (200KB) ( 8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模态分析和BP神经网络的红松方材孔洞定量检测
王立海;徐华东;邢涛;倪松远
林业科学. 2010, 46(6):  176-181.  doi:10.11707/j.1001-7488.20100628
摘要 ( 760 )   HTML   PDF (218KB) ( 8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落羽杉属新品种东方杉
朱建华;韩玉洁;竺唯杰
林业科学. 2010, 46(6):  182-182.  doi:10.11707/j.1001-7488.20100629
摘要 ( 845 )   HTML   PDF (834KB) ( 9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方杉为墨西哥落羽杉与柳杉进行杂交育种所得,具有速生、抗风、耐盐碱、耐水湿,景观效果好和可改善空气质量等优良特性,适用于滨海盐碱地、低洼沼泽地、江河堤岸、园林景观及工厂社区绿化和沿海防护林带营造,极具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