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林业科学,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5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6-04-25
目录
目录
林业科学. 2016, 52(4):  0-0. 
摘要 ( 130 )   PDF (520KB) ( 2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文与研究报告
北美地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5个常绿树种叶片呼吸特性
李熙萌, 李征珍, 刘海鸥, 石莎, 冯金朝
林业科学. 2016, 52(4):  1-10.  doi:10.11707/j.1001-7488.20160401
摘要 ( 348 )   HTML   PDF (997KB) ( 7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不同树种叶片的呼吸作用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呼吸作用的差异量化叶片碳通量估计的影响,以期揭示不同树种叶片呼吸作用的差异以及光对暗呼吸产生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取北美地区温带针阔混交林中的尖叶扁柏、刚松、脂松、乔松和铁杉5个常绿树种叶片为试验材料,测量叶片的光响应CO2响应和呼吸温度响应曲线及叶片结构和生化指标;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叶片呼吸特性同结构、生化及生理指标间的关系,并运用气孔-光合作用耦合模型和测量得到的参数模拟试验期间叶片碳同化速率。[结果] 1)不同树种间叶片比叶面积(SLA)和单位面积氮含量(Narea)呈显著差异,但单位质量氮含量(Nmass)差异不显著。叶片单位面积呼吸速率(Rarea)呈现明显种间差异,但同样受到叶片结构性状的调控;2)叶片呼吸同叶片氮含量、净碳同化速率(A)以及SLA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3)光对5个树种叶片暗呼吸作用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光下线粒体呼吸速率(RL)同暗呼吸速率(Rn)的比值在0.39~0.90之间。RL/Rn同Rubisco酶的最大氧化速率(vo1500)和最大羧化速率(vc1500)均呈显著正相关。此外RL还和Rn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4)物种间呼吸作用的Q10为1.44~2.24,不同树种间呼吸作用的总活化能(E0)虽有差异,但变化幅度较小;5)使用固定的Q10(2.0)并假定RL=Rn对5个树种叶片碳同化量的模拟均造成一定影响,但影响的方向和大小在物种间各不相同。而此种简化对叶片碳同化量之和造成的影响较小。[结论] 不同树种的呼吸生理特性存在种间差异。呼吸速率的种间差异不仅和叶片氮含量有关,同时还和叶片结构形状关系密切。光对暗呼吸的抑制作用受到Rubisco酶羧化和氧化的调控,反映出叶片光合生理和呼吸生理的内在联系。忽视叶片呼吸特性的种间差异及光对暗呼吸的抑制作用将可能导致错误的估计叶片的碳通量,此类误差将会在冠层、生态系统及全球尺度上增大。
基于ZY-3影像的农田防护林自动提取
幸泽峰, 李颖, 邓荣鑫, 朱红雷, 付波霖
林业科学. 2016, 52(4):  11-20.  doi:10.11707/j.1001-7488.20160402
摘要 ( 262 )   HTML   PDF (2139KB) ( 6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遥感技术分析东北地区农田防护林的光谱特征和空间几何特征,探究基于农田防护林特征的高精度农田防护林自动提取方法,为大范围提取东北地区农田防护林及后续遥感监测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方法] 以吉林省中部农田防护林典型建设区的德惠、农安境内部分区域为研究区,基于资源三号(ZY-3)多光谱遥感影像,分析农田防护林的植被指数和空间几何特征;以冬天有雪覆盖地表的Landsat8 OLI影像为辅助数据,提取居民地边界作为掩膜数据;提出利用面向对象方法处理二值图像,并结合数学形态学方法、GIS技术来提取农田防护林矢量化结果。[结果] 在研究区50 km×50 km范围内,农田防护林总长度为304.46 km,其中正确提取的农田防护林286.42 km,多余提取18.05 km,遗漏提取14.19 km。结合该区已有的成果数据、野外观测数据、GeoEye数据及ZY-3影像,采用全区验证、野外实地验证和高分辨率影像验证3种精度验证方式。经全区验证,准确度为89.89%,冗余误差为5.66%,遗漏误差为4.45%;野外采集的22条林带,全部正确提取,长度提取精度为93.93%。[结论] 在提取高植被覆盖度的农田防护林时,比值植被指数(RVI)比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更佳;数学形态学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在处理具有一定间断距离的线性特征地物特别是农田防护林时,效果较好;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田防护林自动提取时,应充分考虑农田防护林的物候信息、光谱信息及空间几何信息。基于5.8 m空间分辨率的ZY-3多光谱影像,结合数学形态学、面向对象方法和GIS技术自动提取农田防护林能获得较高精度,可以为东北地区农田防护林的大范围自动提取提供参考,为后续的农田防护林景观生态空间分析及动态监测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氮肥和容器深度对栓皮栎容器苗生长、根系结构及养分贮存的影响
程中倩, 李国雷
林业科学. 2016, 52(4):  21-29.  doi:10.11707/j.1001-7488.20160403
摘要 ( 308 )   HTML   PDF (867KB) ( 5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氮肥施用量或容器深度可有效调控苗木质量,本研究同时采用2种措施培育容器苗,探讨2种措施对苗木质量提升的叠加效应,为丰富苗木质量调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以1年生栓皮栎容器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置2个施肥水平(100 mgN·株-1)及2个容器深度(25,36 cm),通过测定第1年生长季末栓皮栎苗高、地径、生物量、养分浓度以及不同径级根系体积、表面积、长度。[结果] 施氮肥与容器长度交互效应对根氮浓度和中等径级根系(2~3 mm)的根体积、表面积显著,25 mgN-36 cm组合有利于中等根系径级生长,100 mgN-36 cm组合有利于根系氮浓度提高,这表明交互效应对地下部分的影响大于地上,2种措施交互作用通过影响根系来调控苗木质量。主效应表明,充足施肥量有利于地径生长、根氮和钾浓度提高;容器长度对根系结构的影响较施氮量显著,深容器可促进根系径级为3~4 mm的根系发育,否则造成窝根;长容器可促进苗高生长、茎生物量积累以及茎氮浓度提高。[结论] 苗木生长、养分、根系结构对施氮量与容器深度的交互效应与主效应响应规律证实2种措施相结合调控苗木质量的必要性。主根发达树种栓皮栎容器苗最佳组合为100 mgN和36 cm深的容器。
野生黄瑞香种子的休眠机制与破除方法
闫芳, 张恩和, 王勤礼, 毛著鸿
林业科学. 2016, 52(4):  30-37.  doi:10.11707/j.1001-7488.20160404
摘要 ( 259 )   HTML   PDF (1576KB) ( 5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祁连山野生的黄瑞香生长在海拔2500~2600 m左右的半荫半阳的缓坡地带,为适应祁连山寒冷的冬季和凉爽的夏季气候,黄瑞香种子具有较强的休眠特性。探寻破除黄瑞香种子休眠的方法,可为其种子人工繁殖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方法] 采用种子萌发抑制物的生物学鉴定、激素溶液浸种、低温层积、干藏等不同处理方法对黄瑞香种子的休眠类型、休眠原因及其破眠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1)新采收的黄瑞香种子生活力为84.6%,但不萌发,具有显著的休眠现象。种子吸水过程符合Logistic曲线,其种皮对种子吸水无严重阻碍作用。2)黄瑞香种子种皮和胚的醇提液、水提液对白菜种子的发芽率和胚根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外种皮的水提液对白菜种子萌发和胚根长的抑制作用在相同浓度条件下比醇提液明显;种胚的醇提液和水提液在0.1,0.15 g·mL-1的浓度下完全抑制白菜种子萌发,在0.05 g·mL-1浓度下种胚的水提液对白菜种子萌发和胚根长的抑制作用显著低于醇提液;内种皮的醇提液在低浓度条件时已对白菜种子的萌发和胚根的伸长产生极其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内种皮的水提液无论浓度高低对白菜种子的萌发抑制作用均较小。这些结果说明黄瑞香种子外种皮中存在的水溶性萌发抑制物、种胚中溶于有机溶剂和水的萌发抑制物、内种皮中溶于有机溶剂的萌发抑制物的共同作用是其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3)黄瑞香种皮的电镜结构显示未处理的种子的种皮表面细胞排列较规则紧密,种皮中长柱状细胞构成栅栏组织;经5℃温度条件下层积90天后,种皮表面已出现较多的"蚁穴"状孔洞,有利于种子萌发。[结论] 将新采收的黄瑞香种子进行GA3和6-BA溶液浸种、低温干藏和暖温干藏处理,均不能有效提高黄瑞香种子的萌发,经5℃湿沙层积90天后黄瑞香种子萌发率近80%。新采收的黄瑞香种子为综合性休眠。
辽西朝阳地区酸枣种质果实主要性状特征
刘青柏, 刘明国, 肖德平, 纪连军, 杨玉玲
林业科学. 2016, 52(4):  38-47.  doi:10.11707/j.1001-7488.20160405
摘要 ( 223 )   HTML   PDF (863KB) ( 4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酸枣是辽西朝阳地区重要的生态经济型资源植物,研究其果实性状多样性可为该地区酸枣资源的发掘及利用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以研究区51个酸枣种质变异类型为研究对象,对其果实的21个主要性状进行测定,采用相关性、主成分、聚类和概率分级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果实主要性状的变异较为丰富,变异系数在7.69%~84.36%之间,其中较大的有双仁率84.36%、单果质量68.25%、核纵径66.94%、可滴定酸65.44%等;各主要性状均符合正态分布。2)有21对主要性状之间呈极显著相关、16对主要性状之间呈显著相关,其中单果质量与还原糖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食率呈显著正相关、与可滴定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与V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3)在21个主要性状指标中提取出8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1.581%,在主成分提取中占主要地位的指标依次为:核纵径、仁纵径、果横径、单果质量、千仁质量、单核质量、仁横径、核横径、果纵径、还原糖、总糖、Vc含量及双仁率等。将51份酸枣种质聚为3大类,分别为优选型、优良型和优异型。4)对酸枣的12个主要性状指标进行5级概率分级,对9个主要性状指标进行3级概率分级。[结论] 辽西朝阳地区酸枣资源果实主要性状变异比较丰富,21个主要性状均符合正态分布,其中有37对主要性状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将51个酸枣变异类型聚为3大类。研究结果对酸枣资源良种选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苦楝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廖柏勇, 王芳, 陈丽君, 刘明骞, 欧阳昆唏, 阙青敏, 惠文凯, 李培, 陈晓阳
林业科学. 2016, 52(4):  48-58.  doi:10.11707/j.1001-7488.20160406
摘要 ( 273 )   HTML   PDF (1225KB) ( 5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对来自17个省(区)的31个苦楝种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苦楝种质资源的保存和育种计划的制订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SRAP分子标记获得1/0数据矩阵,计算SRAP分子标记各项遗传参数,同时进行分子方差分析(AMOVA)。随后计算遗传距离矩阵并进行主坐标分析(PCoA)、邻接法聚类分析(Neighbour-Joining)以及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Mantel相关性分析。[结果] 从783对SRAP引物中筛选出的20对引物可扩增出257条清晰的条带,其中145条具有多态性。引物多态性信息指数(PIC)为0.262~0.478,均值为0.385。PIC值较高的10对引物,可扩增出56条特异多态带,可以作为快速鉴别苦楝种源的工具。AMOVA结果显示,38.96%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源间,61.04%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源内。山区的贵州册亨和黎平,云南勐腊和麻栗坡,湖南东安、炎陵和浏阳,四川达州,河北保定,安徽滁州种源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其他种源。邻接聚类法根据Nei's遗传距离将31个种源分为东西2类,西部云南、四川、贵州和甘肃的8个种源构成类群Ⅰ,其他地区的23个种源构成东部类群Ⅱ。类群Ⅱ中北方的济南、保定、泰安、渭南和许昌5个种源聚为一小类,华南地区的屯昌、五指山、钦州和仁化种源聚为一小类,其他相邻和相近的种源大多聚在一起。PCoA分析的种源间双标图结果与邻接法聚类结果基本一致。种源内双标图显示相同种源内的单株大都聚在一起,且种源间和种源内双标图总体分布大体一致。Mantel检验结果表明,种源间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相关性显著(r=0.256,P=0.003)。[结论] SRAP分子标记可以准确、有效地用于苦楝遗传多样性分析。苦楝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源内,而种源间基因交流有限。种源遗传多样性整体偏低,而部分山区种源遗传多样性较高。在选择高遗传多样性种源的基础上,苦楝选育应侧重种源内家系和单株选择。苦楝种源特征明显,地理环境差异对其遗传多样性具有一定的影响。31个种源大致可分为东西2类,东部种源从北到南有多个聚类中心,其种质资源应采用多点就地保存方式。我国苦楝遗传多样性起源中心或许存在于2类不同种源的生态过渡区。
新疆艾比湖流域胡杨幼苗根际AM真菌多样性特征
吕杰, 吕光辉, 马媛
林业科学. 2016, 52(4):  59-67.  doi:10.11707/j.1001-7488.20160407
摘要 ( 239 )   HTML   PDF (1300KB) ( 5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胡杨林根围土壤和背景土壤的理化因子测定及数据分析,对其根围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简称AM真菌)孢子分离与鉴定以及对其根系共生AM真菌进行群落构成进行分子鉴定,分析荒漠生态系统中胡杨幼苗AM真菌共生状况和群落结构特点,以探讨荒漠生态系统中胡杨根际共生AM真菌生态学功能及其对地上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 在新疆艾比湖国家自然湿地保护区,分别采集胡杨保护林中7株胡杨幼苗根围土壤及根组织。对土样理化因子进行测试并采用SA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湿筛法对胡杨根围土壤中AM真菌孢子进行分离,压片法进行孢子鉴定,并计算AM真菌孢子密度和不同AM真菌孢子的相对多度,同时检测胡杨根系AM真菌侵染率及侵染结构。最后采用巢式PCR的方法扩增胡杨根系共生AM真菌核糖体RNA基因序列,并对序列进行测序分析,再进行Blast比对获得胡杨根系共生AM真菌的种属关系和标准序列,采用Mage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胡杨根围土壤中Na+,Mg2+和Ca2+浓度显著的低于背景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背景土,而K+分布均匀;根围土壤中的氮、磷和硫含量与有机质含量为高度正相关,而钾、钙和钠的含量与有机质含量为负相关。孢子鉴定共从7株胡杨幼苗根围土中分离鉴定出AM真菌3属8种,分别为球囊霉属的道氏球囊霉、粘质球囊霉、网状球囊菌、黑球囊霉;无梗囊霉属的毛氏无梗囊霉、凹坑无梗囊霉、波状无梗囊霉;巨孢囊霉属的红色盾巨孢囊霉。此外对与胡杨幼苗共生的AM真菌进行分子鉴定,共检测出13个新的AM真菌分类单元,Genbank登录号为:KJ209699-KJ209711。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从胡杨根际鉴定的AM真菌分为2个相似性小于93%的类群,2个类群AM真菌属于Rhizophagus属中不同的种。[结论] 与AM真菌共生的胡杨幼苗可显著的降低其根围土壤中的盐离子浓度,同时可提高有机质的含量,并对氮、磷和硫营养元素具有富集效应。本试验分子鉴定法获得13个AM真菌新的分类单元比对后属于Rhizophagus属2个不同的种,由此可知在艾比湖流域内以胡杨为建群种的植物区系内,其根系AM真菌种类单一,有助于减少胡杨个体彼此之间的营养竞争作用,从而增强胡杨群体在群落内的竞争能力,并最终影响地上植物群落的结构。
大兴安岭针叶可燃物的热值和燃点与其超临界萃取物含量的相关性
赵凤君, 王秋华, 舒立福, 杨丽君, 刘柯珍
林业科学. 2016, 52(4):  68-74.  doi:10.11707/j.1001-7488.20160408
摘要 ( 247 )   HTML   PDF (907KB) ( 4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大兴安岭林区主要针叶树种可燃物样品的超临界CO2萃取物含量与热值和燃点的相关性,寻求简单、快速、准确获取可燃物抽提物含量的方法和技术,为林火管理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方法] 从兴安落叶松、樟子松、鱼鳞云杉、红皮云杉、偃松、兴安桧6个针叶树种中按针叶和小枝分别采集可燃物样品,风干后用植物粉碎机粉碎。利用优选法确定可获取最大萃取物含量的超临界萃取条件,采用美国PARR 6300全自动氧弹量热仪测定可燃物样品的热值,DW-2点着温度测定仪测定可燃物样品的燃点。[结果] 可燃物样品超临界萃取物含量与热值显著相关,但与燃点相关性不显著。基于相关性分析,推断优选条件下获得的超临界萃取物主要为脂肪类抽提物。[结论] 样品粒度40目、萃取釜温度45℃、萃取釜压力40 MPa、收集时间80 min、气体流速2.0 L·min-1,是获得可燃物样品中脂肪类抽提物的适宜条件。萃取物含量与热值密切相关,特别是针叶样品萃取物含量与热值相关系数达0.9722。应用本研究方法,可快速测定可燃物样品中的脂肪类抽提物含量,与传统的索氏提取器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单、耗时短、提取效率高等优点。
构巢曲霉转化子菌株产MnP条件优化及对3种染料的脱色
孙世娜, 池玉杰, 于存, 李月
林业科学. 2016, 52(4):  75-82.  doi:10.11707/j.1001-7488.20160409
摘要 ( 313 )   HTML   PDF (1146KB) ( 4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转入猴头菌MnP1和MnP2基因的2个构巢曲霉转化子菌株TN02A7-He-mnp1和TN02A7-He-mnp2产MnP的初始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然后用优化后的酶液对3种染料进行脱色研究,以期提高锰过氧化物酶(MnP)活性。[方法] 采用单因素试验进行最适产酶温度的筛选;正交试验检测血红素浓度、Mn2+浓度、pH值和转速4个因素在3个水平下对酶活性的影响,并通过优化培养验证试验检测酶活性;吸光度法检测优化后的酶液对3种染料的脱色率。[结果] 菌株TN02A7-He-mnp1产TN02A7-He-MnP1最适培养条件为:在MMPGRT培养基的基础上,加入2 g青杨木屑作为产酶底物,Mn2+浓度为267μmol·L-1、氯化血红素浓度为0.05 g·L-1、培养液pH值为7.5,100 mL三角瓶中装液量为50 mL、接入2个φ=10 mm的菌块,于37℃、180 r·min-1的摇床中培养120 h;菌株TN02A7-He-mnp2产TN02A7-He-MnP2最适培养条件与TN02A7-He-mnp1相似,只是氯化血红素溶液浓度为0.03 g·L-1,摇床转速为220 r·min-1,其他条件相同。在上述最适培养条件下,2个构巢曲霉转化子菌株产TN02A7-He-MnP1和TN02A7-He-MnP2的酶活性分别为133.62和147.09 U·L-1,是初始培养条件的2.89和3.46倍。染料脱色试验表明,2个菌株对杂环类染料中性红和偶氮类染料刚果红在4 h内达到58%以上的脱色率,16 h对中性红达到或接近100%,20 h对刚果红达到或接近100%。[结论] 通过优化培养基成分与条件可以提高2个构巢曲霉转化子菌株MnP的产酶量,2个菌株对中性红和刚果红都有高效的脱色作用。
重点国有林区改革对林区就业的影响分析
王慧, 张海鹏, 徐晋涛
林业科学. 2016, 52(4):  83-90.  doi:10.11707/j.1001-7488.20160410
摘要 ( 286 )   HTML   PDF (1003KB) ( 6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重点国有林区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重点国有林区各项改革对林区就业的影响,为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政策调整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重点国有林区劳动力就业行业、部门以及区域的变化,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定量考察各项改革对林区就业的影响。[结果] 重点国有林区各项改革对林区就业产生了显著影响,林区内劳动力对林业和国有部门的依赖程度逐渐下降,就业区域也不断向外扩展。其中,森林资源承包管护责任制,通过林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促进了劳动力在林业行业和国有部门就业比重的上升;市场化手段组织林业生产,对劳动力在林业行业就业有促进作用;加工企业转制,明显推动劳动力从国有部门流向非国有部门;一次性安置富余职工,促使劳动力逐渐流向非林业行业,就业区域也不断向林业局外扩展。[结论] 重点国有林区各项改革使林区就业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活跃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初步建立,发挥市场在林区就业中的作用是未来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综合评述
林窗生态学研究进展
管云云, 费菲, 关庆伟, 陈斌
林业科学. 2016, 52(4):  91-99.  doi:10.11707/j.1001-7488.20160411
摘要 ( 518 )   HTML   PDF (1058KB) ( 9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林窗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种中小尺度干扰,是促进森林更新、养分循环、功能提高的重要推动力。本文阐述林窗生态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以期为今后的林窗理论研究和森林经营实践提供参考。林窗生态学研究集中于林窗的形成、基本特征以及林窗对森林小气候和植物群落特征等地上结构与过程的影响;近年来,林窗对细根与枯落物分解、土壤碳氮动态及酶活性以及对森林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理生态学特征影响研究逐渐增多,但研究的时空尺度较小且不够全面、深入。今后应着重研究林窗如何调控林分结构和森林生态服务过程与功能,重点阐明林窗对土壤碳氮分配、循环和固持,细根分解及根际效应等地下生态过程,以及对动植物与微生物生理生态学的影响与影响机制;同时,应进一步拓展研究的时空尺度,并加强地上与地下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因子、宏观与微观尺度等的整合研究。
凋落物分解与细根生长的相互作用
王微, 胡凯, 党成强, 陶建平
林业科学. 2016, 52(4):  100-109.  doi:10.11707/j.1001-7488.20160412
摘要 ( 283 )   HTML   PDF (1111KB) ( 9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综述了细根在凋落物层的觅食行为与策略,细根生长与凋落物数量、质量及分解过程的关系,细根生长与凋落物分解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等以期为理解森林生态系统中细根对凋落物分解的作用机制以及凋落物分解对细根生长的影响提供依据。一方面,凋落物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细根生长,地上凋落物的数量影响细根的觅食行为,并驱动细根在凋落物层的生长动态,凋落物质量的差异也对细根的生长产生影响,不同性质的地上凋落物对细根的生长是促进还是阻碍主要取决于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养分以及多酚含量的正平衡或负平衡;另一方面,生长进入凋落物层的细根通过根际激发效应、养分吸收以及共生真菌等作用综合影响凋落物的分解过程,生活的细根对凋落物分解的激发效应主要表现在根系分泌物控制微生物群落的活力及组成,进而加速或抑制凋落物分解;N的有效性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重要因素,处于分解后期的凋落物层中生长的细根,通过吸收凋落物表面矿化形成的大量无机N,避免过量的N对微生物群落及其生境的不利影响;根系的共生伙伴——菌根真菌也对凋落物的分解产生重要影响,这与真菌类型及其分泌的酶和有机酸有关。未来该领域应注重全球变化背景下细根生长对凋落物分解作用机制以及细根的分支结构与其获取凋落物层养分功能的联系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森林昆虫》第2版中主要昆虫学名的订正
任利利, 李镇宇, 李颖超, 郭一妹
林业科学. 2016, 52(4):  110-115.  doi:10.11707/j.1001-7488.20160413
摘要 ( 355 )   HTML   PDF (1045KB) ( 8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中国森林昆虫》第2版中涉及的所有昆虫学名进行检查和订正,列出其中发生变化且较为重要的种类,使广大森林昆虫学工作者能够及时了解、知晓昆虫学名的变化情况,以便参考应用。[方法] 通过检索最新研究文献并参考《中国动物志》等专著、书籍对《中国森林昆虫》第2版中昆虫学名进行订正。[结果] 在我国严重危害松树的6种松毛虫中,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以及思茅松毛虫的学名发生了变动;竹子上重要的食叶害虫黄脊竹蝗的属名、中文名称均变更;桑天牛的学名也受到国外专家的关注和更正;危害珍稀树种金钱松的小卷蛾以及危害胡杨的二种木虱现已鉴定到种,并给出种名;危害松树的日本松干蚧、辽宁松干蚧和马尾松干蚧被证明是同一物种——日本松干蚧;枯叶蛾科和卷蛾科的学名和中文名参考《中国动物志》中枯叶蛾科和卷蛾科专著做了更正;鳞翅目中蝶类的中文名称和学名参考《中国蝶类志》进行了变更;白蚁类昆虫的中文名称和拉丁学名参考《中国动物志》等翅目专著做了更正。[结论] 作为森林昆虫学工作者普遍使用的工具书,随着《中国森林昆虫》第3版(中英文版)编辑工作的进行,一些昆虫学名或中文名称将继续得到订正,可为森林昆虫科研和学术交流提供有力支撑。
木材普通蠕变和机械吸湿蠕变研究概述
彭辉, 蒋佳荔, 詹天翼, 吕建雄
林业科学. 2016, 52(4):  116-126.  doi:10.11707/j.1001-7488.20160414
摘要 ( 380 )   HTML   PDF (1347KB) ( 1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木材是一种具有不同细胞类型的天然纤维复合材料,其细胞壁的壁层结构与化学组分具有多样性。在静态恒定应力作用下,木材形变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即产生蠕变。木材蠕变是影响木制品和工程构件质量以及结构设计安全性的一个关键特性。根据木材中的水分状态,木材蠕变可以划分为"含水率平衡态时的普通蠕变"和"含水率非平衡态时的机械吸湿蠕变"。本文分别阐述了木材普通蠕变和木材机械吸湿蠕变的现象和特点;围绕木材的普通蠕变,归纳了木材组织结构、含水率、温度和应力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针对木材的机械吸湿蠕变,重点从分子水平、细胞壁层结构、物理老化等方面解释其发生机制,并论述微纤丝角、化学组分、含水率和温度等因素对机械吸湿蠕变的影响。此外,本文还总结了应力/应变本构方程和Kelvin-Voigt模型模拟木材蠕变的研究进展,分别概述了普通蠕变和机械吸湿蠕变的数值模拟过程及其应用。木材蠕变特性受其自身复杂的组织构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且各因素之间又存在一定程度的交互作用,使得木材蠕变的研究仍有较多方面尚未涉及。建议今后的研究重点从以下4个方面展开:1)针对木材正交各向异性的构造特点,采用不同的载荷类型和形变模式进行组合测试,系统表征木材的正交异向蠕变特性;2)解明湿热条件下,水分、温度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木材组分以及蠕变行为的影响,探索温湿度场中蠕变柔量与泊松比的同步实时测定;3)明确单根纤维(管胞、木纤维细胞)的机械吸湿蠕变行为规律,并确定木材组分,尤其是半纤维素在木材机械吸湿蠕变中的作用机制,从分子水平上解释氢键作用对木材机械吸湿蠕变的影响机制;4)构建能够充分解释木材蠕变特性内在机制和外在影响的蠕变模型。
研究简报
基于紫外分光光度法的树干茎流氮化学特征测定方法
杨林, 王传华, 李涛, 王力, 郭义东
林业科学. 2016, 52(4):  133-141.  doi:10.11707/j.1001-7488.20160416
摘要 ( 226 )   HTML   PDF (1233KB) ( 6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简便、快速、准确地测定树干茎流氮化学特征对于揭示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群落演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期建立以紫外分光度法为基础、准确测定树干茎流总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和氨态氮的方法。[方法] 以神农架地区8种乔木的茎流为材料,从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硝酸根电极法、麝香草酚法和酚二磺酸法中筛选出测定树干茎流硝酸盐氮(F)的最优方法;利用过硫酸钾能将茎流中氨态氮和亚硝酸盐氮彻底氧化为硝酸盐氮的特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硝酸根电极法分别测定其总氮(T)并加以比较;利用高锰酸钾仅能氧化亚硝酸盐氮而不能氧化氨态氮的特性,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总合量(B)的方法;最后计算出亚硝酸盐氮(等于B-F)和氨态氮(等于T-B)含量,并与纳氏试剂法直接测定氨态氮含量进行比较。[结果] 在测定硝酸盐氮(F)的4种方法中,紫外分光光度法最好,其回收率为106.19%±8.26%,相对标准偏差3.0%,硝酸根电极法耗时长且稳定性较差,麝香草酚法测定步骤较繁琐,酚二磺酸法的准确性较差;过硫酸钾氧化氧化后,紫外分光光度测定茎流总氮(T)的回收率达到94.62%±2.19%,相对标准偏差2.0%,而硝酸根电极法测定的准确性较差,相对标准偏差偏高(7.0%);高锰酸钾氧化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树干茎流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合量(B)的加标回收率为100.97%±2.85%,相对标准偏差4.0%;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并计算的氨态氮、亚硝酸盐氮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0%和4.0%。[结论] 树干茎流经过硫酸锌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后,可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其硝酸盐氮含量(F),经过硫酸钾氧化后可以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总氮(T),经过高锰酸钾氧化后可以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硝酸盐氮与亚硝酸盐氮的总合量(B),计算得出的亚硝酸盐氮(等于B-F)和氨态氮含量(等于T-B)具有准确性。
不同抗寒性平欧杂交榛无性系休眠期生理差异
吕跃东, 王贵禧, 段文标
林业科学. 2016, 52(4):  142-146.  doi:10.11707/j.1001-7488.20160417
摘要 ( 227 )   HTML   PDF (1122KB) ( 3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在前期抗寒性鉴定的基础上,探求不同抗寒性杂交榛休眠期间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趋势,探讨杂交榛适应低温环境的生理机制,为杂交榛抗寒性后续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前期试验选出抗寒性强(84-349)、中(84-237)、弱(84-572)3个无性系进行物候期观察,对3个无性系休眠期间枝条的呼吸强度、电解质渗出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抗寒性强的84-349进入休眠期最早,开花最晚;休眠过程中,深休眠期不同抗寒性的杂交榛无性系各生理指标差异不明显,而休眠初期和休眠后期,抗寒性强的无性系84-349呼吸强度最低、电解质渗出最低、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而抗寒性弱的无性系84-572正好与之相反。[结论] 抗寒性不同的3种杂交榛无性系休眠期表现的生理机制不同,抗寒性强的无性系和抗寒性弱的无性系比较,通过提早进入休眠期、降低休眠期呼吸强度、较低的电解质渗出率和储存更多的能量物质来抵御低温。
植物新品种与良种
榉树新品种‘恨天高’
金晓玲, 汪晓丽, 刘雪梅, 胡希军, 廖飞勇
林业科学. 2016, 52(4):  147-147.  doi:10.11707/j.1001-7488.20160418
摘要 ( 277 )   HTML   PDF (1052KB) ( 4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榉树新品种‘恨天高’是经实生苗变异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树高生长速度慢、分支点低,分枝数多、叶间距短,秋季叶色变化时间晚、落叶迟等特性。该品种性状稳定,适应性好,抗性强,且嫁接成活率高。可在园林景观绿化特别是屋顶绿化中推广应用。
北海道黄杨良种‘华源发黄杨’
姚砚武, 李永利, 刘国彬, 曹均
林业科学. 2016, 52(4):  148-148.  doi:10.11707/j.1001-7488.20160418
摘要 ( 146 )   HTML   PDF (1054KB) ( 4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华源发’黄杨为北海道黄杨无性繁育群体中的变异单株,是具有较强抗寒性的观赏型北海道黄杨良种。常绿小乔木,叶四季常绿,春夏季,叶正面呈深绿色,背面为浅绿色;冬季叶色碧绿,无落叶现象;开裂种皮呈现鲜红色,满树红果绿叶,适于北方园林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