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金国庆, 张振, 余启新, 冯随起, 丰忠平, 赵世荣, 周志春. 马尾松2个世代种子园6年生家系生长的遗传变异与增益比较[J]. 林业科学, 2019, 55(7): 57-67. |
[2] |
张江涛, 杨淑红, 朱镝, 朱延林, 刘友全. 美洲黑杨2025及其2个芽变品种苗对持续干旱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评价[J]. 林业科学, 2018, 54(6): 33-43. |
[3] |
尹焕焕, 刘青华, 周志春, 余启新, 丰忠平. 马尾松产脂性状与生长性状的无性系变异及相关性[J]. 林业科学, 2018, 54(12): 82-91. |
[4] |
赵奋成, 郭文冰, 钟岁英, 邓乐平, 吴惠姗, 林昌明, 廖仿炎, 谭志强, 李义良. 基于针刺仪测定技术的湿地松木材密度间接选择效果[J]. 林业科学, 2018, 54(10): 172-179. |
[5] |
张帅楠, 栾启福, 姜景民. 基于无损检测技术的湿地松生长及材性性状遗传变异分析[J]. 林业科学, 2017, 53(6): 30-36. |
[6] |
于少帅, 李永, 任争光, 宋传生, 林彩丽, 朴春根, 田国忠. 多位点序列分析揭示我国16SrI组植原体不同株系间遗传变异和系统发育关系[J]. 林业科学, 2017, 53(3): 105-118. |
[7] |
任嘉红, 李浩, 刘辉, 叶建仁, 吴小芹. 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对杨树根际微生物数量及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16, 52(5): 126-133. |
[8] |
丁昌俊, 张伟溪, 高暝, 黄秦军, 褚延广, 苏晓华. 不同生长势美洲黑杨转录组差异分析[J]. 林业科学, 2016, 52(3): 47-58. |
[9] |
彭辉, 蒋佳荔, 詹天翼, 吕建雄. 木材密度和含水率对其轴向超声波传播速度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16, 52(10): 117-124. |
[10] |
訾晓雪, 曹宇, 闫绍鹏, 王秋玉. 3种白腐菌木质纤维素酶活性及酶相关基因的TRAP标记遗传多态性[J]. 林业科学, 2015, 51(6): 111-118. |
[11] |
胡建军, 赵自成, 苏雪辉, 李喜林, 卢孟柱. 杨树新品种‘中成1号’[J]. 林业科学, 2014, 50(5): 159-159. |
[12] |
高暝, 黄秦军, 丁昌俊, 苏晓华. 美洲黑杨及其杂种F1不同生长势无性系叶片δ13C和氮素利用效率[J]. 林业科学, 2013, 49(8): 51-57. |
[13] |
李耀翔, 姜立春. 基于2层次线性混合模型的落叶松木材密度模拟[J]. 林业科学, 2013, 49(7): 91-98. |
[14] |
黄秦军;黄国伟;丁昌俊;张新叶. 美洲黑杨杂种不同生长势无性系光合特征[J]. 林业科学, 2013, 49(3): 56-62. |
[15] |
高升华;张旭东;汤玉喜;张蕊;唐洁;张雷;申贵仓;魏远. 滩地美洲黑杨人工林皆伐对地表甲烷通量的短期影响[J]. , 2013, 49(1): 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