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叶晨,郭雅洁,翁小倩,林先云,池金良,陈红英,吴松青,张飞萍. 景观格局对松褐天牛种群密度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20, 56(8): 80-88. |
[2] |
陈欢欢,许格希,马凡强,刘顺,张淼淼,曹向文,陈健,赵广东,杨洪国,史作民.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及其采伐次生林林下分层谱系结构[J]. 林业科学, 2020, 56(7): 1-11. |
[3] |
荣俊冬,凡莉莉,陈礼光,张迎辉,何天友,陈凌艳,宋鲲鹏,郑郁善. 不同施氮模式和施氮量对福建柏幼苗生物量分配和根系生长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20, 56(7): 175-184. |
[4] |
刘海轩,吴鞠,许丽娟,徐程扬. 与林内小气候舒适度相关的城市森林冠层结构指数选择[J]. 林业科学, 2020, 56(2): 32-39. |
[5] |
陈珠琳,王雪峰. 基于植被指数及多光谱纹理特征的降香黄檀叶片全铁含量预测[J]. 林业科学, 2020, 56(2): 89-98. |
[6] |
吴项乾,曹林,申鑫,汪贵斌,曹福亮. 基于无人机激光雷达的银杏人工林有效叶面积指数估测[J]. 林业科学, 2020, 56(1): 74-86. |
[7] |
胡瑞瑞,梁军,谢宪,黄咏槐,张英军,张星耀. 昆嵛山林区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模型[J]. 林业科学, 2020, 56(1): 112-119. |
[8] |
刘春洋, 史田, 史国安, 杨林菲, 范学峰, 高双成, 张改娜. 不同移栽时期对‘凤丹’牡丹植株生长效应及其综合评价[J]. 林业科学, 2019, 55(8): 54-62. |
[9] |
胡瑞瑞, 梁军, 谢宪, 黄咏槐, 王俊, 苑晓雯, 张英军, 张星耀. 昆嵛山赤松纯林赤枯病特征及与林分因子的关系[J]. 林业科学, 2019, 55(7): 95-104. |
[10] |
刘海轩, 许丽娟, 吴鞠, 徐程扬. 城市森林降温效应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林业科学, 2019, 55(4): 144-151. |
[11] |
宋以宁, 刘文萍, 骆有庆, 宗世祥. 基于线性谱聚类的林地图像中枯死树监测[J]. 林业科学, 2019, 55(4): 187-195. |
[12] |
刘鲁霞, 庞勇, 任海保, 李增元. 基于高分2号遥感数据估测中亚热带天然林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J]. 林业科学, 2019, 55(2): 61-74. |
[13] |
张莹, 张晓丽, 李宏志, 黎良财. 基于改进转换分离度特征选择规则的土地覆盖分类比较[J]. 林业科学, 2018, 54(8): 88-98. |
[14] |
尤号田, 邢艳秋, 彭涛, 丁建华. 机载LiDAR航带旁向重叠对针叶林结构参数估测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18, 54(6): 109-118. |
[15] |
李师宇, 于颖, 范文义. 阳生叶光能利用率与光化学反射植被指数关系[J]. 林业科学, 2018, 54(5): 177-1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