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胤,姚瑞玲. 继代培养中马尾松生根能力及其与内源激素含量的相关分析[J]. 林业科学, 2020, 56(8): 38-46. |
[2] |
刘宁,丁昌俊,李波,丁密,苏晓华,黄秦军. 12个欧美杨无性系生长初期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J]. 林业科学, 2020, 56(8): 63-72. |
[3] |
郭丽,张亮,李蓬勃,刘福,王越,孔祥波,张苏芳,张真. 不同栽培方式对4种黑杨派无性系生长及对春尺蠖抗性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20, 56(5): 193-202. |
[4] |
闫小莉, 胡文佳, 马远帆, 霍昱帆, 王拓, 马祥庆. 异质性供氮环境下杉木、马尾松、木荷氮素吸收偏好及其根系觅氮策略[J]. 林业科学, 2020, 56(2): 1-11. |
[5] |
郑聪慧, 张鸿景, 王玉忠, 代剑锋, 党磊, 杜子春, 刘建婷, 高运茹. 基于BLUP和GGE双标图的华北落叶松家系区域试验分析[J]. 林业科学, 2019, 55(8): 73-83. |
[6] |
胡华英, 张虹, 曹升, 殷丹阳, 周垂帆, 何宗明. 杉木人工林土壤施用生物炭对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19, 55(8): 184-193. |
[7] |
鞠园华, 马祥庆, 郭林飞, 马远帆, 蔡奇均, 郭福涛. 杉木枯落物燃烧释放污染物特征及PM2.5成分分析[J]. 林业科学, 2019, 55(7): 187-196. |
[8] |
朱嘉磊, 薄慧娟, 李璇, 文春燕, 王江, 聂立水, 田菊, 宋莲君. 不同毛白杨无性系林分蓄积量的长期水氮耦合效应[J]. 林业科学, 2019, 55(5): 27-35. |
[9] |
王超群, 焦如珍, 董玉红, 厚凌宇, 赵京京, 赵世荣.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差异[J]. 林业科学, 2019, 55(5): 36-45. |
[10] |
林元震. 林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J]. 林业科学, 2019, 55(5): 142-151. |
[11] |
尹淑艳, 李波, 周成刚, 张卫光, 谢丽霞, 刘永杰. 基于28S rDNA分析板栗和杉木上针叶小爪螨物种分化原因[J]. 林业科学, 2019, 55(4): 122-128. |
[12] |
徐雪蕾, 孙玉军, 周华, 张鹏, 胡杨, 王新杰. 间伐强度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和土壤性质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19, 55(3): 1-12. |
[13] |
张雄清, 王翰琛, 鲁乐乐, 陈传松, 段爱国, 张建国. 杉木单木枯损率与初植密度、竞争和气候因子的关系[J]. 林业科学, 2019, 55(3): 72-78. |
[14] |
李安鑫,吕建雄,蒋佳荔. 基于生长轮的杉木早材黏弹性[J]. 林业科学, 2019, 55(12): 93-100. |
[15] |
杨桂娟,胡海帆,孙洪刚,张建国,段爱国. 林分年龄、造林密度和林分自然稀疏对杉木人工林个体大小分化和生产力关系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19, 55(11): 126-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