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清云. 1997.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化学估价方法.农业环境保护,16(6): 252-256, 265.
陈延伟,陈华葵. 1960. 钾细菌的形态生理及其对磷钾矿物的分解能力. 微生物,(2):104-112.
丁玲玲, 祁 彪, 尚占环,等. 2007. 东祁连山不同高寒草地型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特征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6(6): 2104-2111.
何 飞, 刘兴良, 郑少伟,等. 2006.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川滇高山栎矮林在海拔梯度上的植物种-面积研究.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5(1): 31-34
黄宁珍, 赵志国, 何成新,等. 2009. 一组降解纤维素细菌的分离筛选及产酶特性研究. 广西植物,29(5): 683-688.
贾治邦. 2009. 中国森林资源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1-18.
蒋宝贵, 赵 斌. 2005. 解磷解钾自生固氮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4(1): 43-48.
蒋荣清, 袁兴中, 曾光明,等. 2010. 一组高效木质素降解复合菌的筛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6(2): 247-251.
焦如珍, 杨承栋, 孙启武. 2005. 细菌肥料菌株对无效磷的转化利用.林业科学, 41(4): 194-198.
李延茂, 胡江春, 汪思龙,等. 2004. 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与应用. 应用生态学报, 15(10): 1943-1946.
刘满强,胡 锋,何园球,等. 2003. 退化红壤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量季节动态及其指标意义. 土壤学报, 40 (6): 937-943.
刘晓芳, 任 鹏, 孔 健,等. 2003. 土壤中溶磷微生物的筛选.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3): 70-71.
倪 彬, 张 健, 冯茂松,等. 2007. 巨按人工林根系土壤酶活性研究.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5(3):311-315.
蒲一涛, 钟毅沪. 1999. 固氮菌和纤维分解菌对固氮的影响. 深圳大学学报: 理工版, 16(4): 61-65.
任 海, 彭少麟. 2002. 恢复生态学导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任天志. 2000. 持续农业中的土壤生物指标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33(1): 68-75.
史国翠, 尹文新, 李明轩,等. 2010.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 黑龙江畜牧兽医, (19): 97-98.
唐志尧, 方精云. 2004. 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 生物多样性, 12(1): 20-28.
滕 应, 黄昌勇, 骆永明, 等. 2004.铅锌银尾矿区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其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土壤学报, 41(1): 113-119.
土壤微生物研究会. 1983. 土壤微生物实验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王 岩, 沈其荣. 1996. 土壤微生物量及其生态效应.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4): 45-51.
王敬国. 1993. 微生物与根际中物质的循环.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4): 98-105.
魏亚琴, 邵建宁, 麻和平,等. 2010. 纤维素酶高产菌的筛选和鉴定. 食品与机械, 26(5): 19-25.
吴 薇, 顿宝庆, 姜训鹏,等. 2008. 高效木质素降解菌的分离筛选. 食品科学, (3): 22-25.
徐惠风, 刘兴土, 白军红.2004. 长白山沟谷湿地乌拉苔草沼泽湿地土壤微生物动态及环境效应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18(3): 115-122.
许光辉, 郑洪元. 1986. 土壤微生物分析方法手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
杨从发, 王淑军, 陈 静,等. 1999. 自生固氮菌的分离鉴定. 淮海工学院学报, 8(3): 56-58.
杨金水, 刘 葳, 倪晋仁.2006. 木质素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木素过氧化物酶的纯化. 环境科学, 27(5): 981-985.
杨万勤, 张 健. 2008. 土壤生态研究.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杨万勤, 张 健,胡庭兴,等. 2006. 森林土壤生态学.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张 健, 杨万勤. 2008. 短轮伐期巨按人工林生态系统.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张海涵. 2008. 林木菌根真菌与土壤微生物相互关系的研究.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万儒, 庞鸿宾, 杨承栋,等. 1990.卧龙自然保护区植物生长季节森林土壤水分状况. 林业科学研究, 3(2): 103-112.
张毅民, 孙亚凯, 吕学斌,等. 2006. 高效溶磷菌株mp5筛选及活力和培养条件的研究.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7(3): 61-65.
赵淑清, 方精云, 宗占江,等. 2004. 长白山北坡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 生物多样性, 12(1): 164-173.
赵小蓉, 林启美, 孙炎鑫,等. 2000. 纤维素分解菌对不同纤维素类物质的分解作用. 微生物学杂志, 20(3): 12-14.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微生物室. 1985. 土壤微生物研究法.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 1996.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土壤卷). 北京:农业出版社, 388-390.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 1989.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林业卷). 北京: 农业出版社, 547-548.
周红霞, 江海涛, 张红琳,等. 2010. 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筛选和产酶条件优化.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6): 37-40.
周世强, 黄金燕, 谭迎春,等. 2003.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植物群落的聚类分析. 四川林勘设计, (3): 16-20.
Carter M R.1986. Microbial biomass as index for tillage-induced changes in soil biological properties. Soil Tillage Res, 17: 29-40.
Harris J A. 2003. Measurements of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for estimating the success of restoration. Europ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54: 801-808.
Hooper D U, Bignell D E, Brown V K,et al. 2000. Interactions between above-and belowground biodiversity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Patterns, mechanisms, and feedbacks. Bioseienee, 50: 1049-1061.
Lucas Y, Luizao F J, Chauvel A R, et al. 1993. The relation between biological activity of the rain forest and mineral composition of soil. Science, 260: 521-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