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樊婷婷, 高尚坤, 孟凡玲, 尹红增, 李超, 王庆华, 周成刚. 外来入侵新害虫刺槐突瓣细蛾在中国的适生区预测[J]. 林业科学, 2019, 55(6): 86-95. |
[2] |
赵佳强, 石娟. 基于新型最大熵模型预测刺槐叶瘿蚊(双翅目:瘿蚊科)在中国的适生区[J]. 林业科学, 2019, 55(2): 118-127. |
[3] |
代永欣, 王林, 万贤崇. 遮荫和环剥对刺槐、侧柏苗木碳素分配和水力学特性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17, 53(7): 37-44. |
[4] |
陈雪冬, 唐明, 张新璐, 周远博, 韦素贞, 盛敏. 黄土高原刺槐纯林的土壤-菌根关系及随林龄的变化[J]. 林业科学, 2017, 53(12): 84-92. |
[5] |
毛秀红, 郑勇奇, 孙百友, 张元帅, 韩丛聪, 位晓, 荀守华. 基于SSR的刺槐无性系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指纹图谱构建[J]. 林业科学, 2017, 53(10): 80-89. |
[6] |
张国君, 孙宇涵, 李云. 刺槐新品种‘北林槐3号’[J]. 林业科学, 2016, 52(9): 155-155. |
[7] |
张国君, 孙宇涵, 李云. 刺槐新品种‘北林槐2号’[J]. 林业科学, 2016, 52(7): 170-170. |
[8] |
王林, 代永欣, 郭晋平, 高润梅, 万贤崇. 刺槐苗木干旱胁迫过程中水力学失败和碳饥饿的交互作用[J]. 林业科学, 2016, 52(6): 1-9. |
[9] |
张国君, 孙宇涵, 李云. 刺槐新品种‘北林槐1号’[J]. 林业科学, 2016, 52(6): 163-163. |
[10] |
周靖靖, 赵忠, 刘金良, 赵君, 赵青侠, 刘俊. 不同方法提取的快鸟影像信息估算刺槐林有效叶面积指数的精度比较[J]. 林业科学, 2015, 51(9): 24-34. |
[11] |
申家朋, 张文辉, 李彦华, 何景峰, 张辉.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和油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碳密度及其分配规律[J]. 林业科学, 2015, 51(4): 1-7. |
[12] |
王风芹, 田丽青, 宋安东, 桑玉强, 张劲松, 高峻. 华北刺槐林与自然恢复植被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四季动态[J]. 林业科学, 2015, 51(3): 16-24. |
[13] |
王金星, 张利军, 廖资亿, 张运根, 邱乾栋, 孙鹏, 孙宇涵, 胡瑞阳, 卢楠, 李云. 刺槐实时定量PCR分析中内参基因的选择[J]. 林业科学, 2014, 50(9): 167-172. |
[14] |
杜振宇, 刘方春, 马丙尧, 董海凤, 马海林. 滨海盐碱地人工刺槐绒毛白蜡混交林的根系分布与细根生长[J]. 林业科学, 2014, 50(3): 10-15. |
[15] |
王安民, 任烨, 王彦辉, 韩芬, 张俊明. 甘肃泾川3种径级刺槐林的冠层截留降雨作用[J]. 林业科学, 2014, 50(3): 16-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