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茂林,冀晓东,孙恒,丛旭,杨光,侯凯,任一凡. 不同年龄刺槐枝、干和根的物理力学性质对比[J]. 林业科学, 2020, 56(7): 115-122. |
[2] |
常建国. 油松树干横截面面积年增长量的垂直分布及与材积年增长量和叶量的关系[J]. 林业科学, 2019, 55(6): 55-64. |
[3] |
樊婷婷, 高尚坤, 孟凡玲, 尹红增, 李超, 王庆华, 周成刚. 外来入侵新害虫刺槐突瓣细蛾在中国的适生区预测[J]. 林业科学, 2019, 55(6): 86-95. |
[4] |
吕振刚, 李文博, 黄选瑞, 张志东. 气候变化情景下河北省3个优势树种适宜分布区预测[J]. 林业科学, 2019, 55(3): 13-21. |
[5] |
李霓雯, 张晓丽, 张凝, 朱程浩, 孙振峰. 基于加权信息量模型的油松毛虫灾害发生危险性评价[J]. 林业科学, 2019, 55(3): 106-117. |
[6] |
赵佳强, 石娟. 基于新型最大熵模型预测刺槐叶瘿蚊(双翅目:瘿蚊科)在中国的适生区[J]. 林业科学, 2019, 55(2): 118-127. |
[7] |
郭文霞, 赵志江, 郑娇, 李俊清.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油松幼苗光合作用的气孔和非气孔限制——试验和模拟结果[J]. 林业科学, 2017, 53(7): 18-36. |
[8] |
代永欣, 王林, 万贤崇. 遮荫和环剥对刺槐、侧柏苗木碳素分配和水力学特性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17, 53(7): 37-44. |
[9] |
郭文霞, 赵志江, 郑娇, 李俊清. 土壤水分和氮素的交互作用对油松幼苗光合和生长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17, 53(4): 37-48. |
[10] |
胡嘉伟, 刘勇, 王琰, 娄军山, 李国雷. 蘑菇渣堆肥对油松容器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17, 53(2): 129-137. |
[11] |
陈雪冬, 唐明, 张新璐, 周远博, 韦素贞, 盛敏. 黄土高原刺槐纯林的土壤-菌根关系及随林龄的变化[J]. 林业科学, 2017, 53(12): 84-92. |
[12] |
毛秀红, 郑勇奇, 孙百友, 张元帅, 韩丛聪, 位晓, 荀守华. 基于SSR的刺槐无性系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指纹图谱构建[J]. 林业科学, 2017, 53(10): 80-89. |
[13] |
张国君, 孙宇涵, 李云. 刺槐新品种‘北林槐3号’[J]. 林业科学, 2016, 52(9): 155-155. |
[14] |
王银翠, 周国娜, 张斌, 陈明叶, 高宝嘉. 油松毛虫取食和剪叶刺激胁迫下油松的蛋白质表达差异分析[J]. 林业科学, 2016, 52(8): 68-75. |
[15] |
张国君, 孙宇涵, 李云. 刺槐新品种‘北林槐2号’[J]. 林业科学, 2016, 52(7): 170-1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