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澳,王嘉铮,卢思航,雷菲娅,宁宏涛,腾渝,李守中. 长汀生态恢复区不同混交比例针阔混交林内马尾松种群动态及其驱动机制[J]. 林业科学, 2024, 60(5): 89-97. |
[2] |
郑永林,王云琦,徐晓晓,王玉杰,李耀明. 重庆缙云山马尾松和润楠径向生长的酸雨响应[J]. 林业科学, 2024, 60(1): 58-67. |
[3] |
颜培栋,李鹏,杨章旗,黄绥理,周永斌,零天旺.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人工林分化特征及其对生产力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23, 59(10): 66-75. |
[4] |
罗斯生,罗碧珍,魏书精,胡海清,李小川,王振师,周宇飞,宋兆,钟映霞. 中度火灾一年后马尾松林土壤碳库特征[J]. 林业科学, 2022, 58(9): 25-35. |
[5] |
倪妍妍,简尊吉,徐瑾,曾立雄,阮宏华,雷蕾,肖文发,李迈和. 马尾松非结构性碳库大小及分配的纬向变化[J]. 林业科学, 2022, 58(8): 41-52. |
[6] |
李敏, 赵熙州, 王好运, 卢中科, 丁贵杰. 干旱胁迫及外生菌根菌对马尾松幼苗根系形态及分泌物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22, 58(7): 63-72. |
[7] |
周紫晶,范付华,尚先文,覃慧娟,王聪慧,丁贵杰,谭健晖. 外源IAA对马尾松幼苗茎干次生生长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21, 57(9): 42-51. |
[8] |
王海洋,马千里. 马尾松树皮纳米木质纤维素气凝胶吸附剂对Cr3+、Cu2+、Pb2+、Ni2+的吸附性能及机理[J]. 林业科学, 2021, 57(7): 166-174. |
[9] |
叶琳峰,李彦,王忠媛,陆世通,潘天天,陈森,谢江波. 湿润地区3种松属植物枝和根导水系统的效率-安全关系[J]. 林业科学, 2021, 57(7): 194-204. |
[10] |
白云星,周运超,张薰元,杜姣姣. 马尾松针阔混交人工林凋落物和土壤水源涵养能力[J]. 林业科学, 2021, 57(11): 24-36. |
[11] |
温小遂,宋墩福,杨忠岐,王忠辉,施明清. 天敌花绒寄甲与寄主松褐天牛成虫出现期的关系[J]. 林业科学, 2020, 56(9): 193-200. |
[12] |
王胤,姚瑞玲. 继代培养中马尾松生根能力及其与内源激素含量的相关分析[J]. 林业科学, 2020, 56(8): 38-46. |
[13] |
朱丽华,章欣月,夏馨蕊,万羽,代善俊,叶建仁. 无细菌松材线虫对马尾松的致病性[J]. 林业科学, 2020, 56(7): 63-69. |
[14] |
王晓荣,雷蕾,付甜,潘磊,曾立雄,肖文发. 抚育择伐对马尾松林凋落叶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的短期影响[J]. 林业科学, 2020, 56(4): 12-21. |
[15] |
朱沛煌,陈妤,朱灵芝,李荣,季孔庶. 马尾松转录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及其影响因素[J]. 林业科学, 2020, 56(4): 74-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