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董灵波, 刘兆刚, 李凤日 %T 大兴安岭盘古林场森林景观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0 Journal Article %D 2015 %J 林业科学 %R 10.11707/j.1001-7488.20150704 %P 28-36 %V 51 %N 7 %U {http://www.linyekexue.net/CN/abstract/article_7135.shtml} %8 2015-07-25 %X

[目的] 分析大兴安岭地区主要森林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以期阐明该地区森林景观形成和维持的内在机制,为该地区森林景观的健康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塔河林业局盘古林场2008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采用ArcMap10.0软件中的核密度分析和Programita软件(2010版)中的O-ring统计方法研究该地区主要森林景观类型(天然落叶松林、天然白桦林、针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结果] 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各主要森林景观类型在空间上呈明显聚集分布,其平均斑块密度为0.73~1.57 km-2,空间变异系数高达99.75% ~119.67%; 点格局O-ring分析结果表明,4种景观类型均在小尺度上呈现显著聚集分布,之后随研究尺度的增大逐渐呈随机分布的趋势; 各景观类型之间均在小尺度上显著负关联,在中等尺度上呈现出无关联性,而在大尺度上又有显著的正关联性; 森林采伐、林火干扰以及道路网等因素是森林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论] 大兴安岭地区由于极端的气候条件以及长期的采伐和林火干扰等因素,森林景观已经呈现出明显的破碎化趋势。为此,对于森林植被的恢复,可在小尺度上采取连片造林方式,而在大尺度上采用随机造林模式; 对树种的选择,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并注重各树种的合理空间配置; 而对于森林采伐,则应采取以择伐和间伐为主的方式; 同时,严格控制人类自身活动(如采伐方式、道路安排等)对森林景观的影响,进而从景观水平上创建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